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0375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4-1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罗杰·艾伯特
罗杰·艾伯特
沙叶新
沙叶新
单田芳
单田芳
哈维·韦恩斯坦
哈维·韦恩斯坦
戴维·嘉雷特
戴维·嘉雷特
布莱德利·库珀
布莱德利·库珀
莫妮卡·贝鲁奇
莫妮卡·贝鲁奇
布莱克·莱弗利
布莱克·莱弗利
詹姆斯·布朗特
詹姆斯·布朗特
阿尔贝托· 西赛斯·圣多斯
阿尔贝托· 西赛斯·圣多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罗杰·艾伯特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罗杰·约瑟夫·埃伯特(Roger Joseph Ebert,1942年6月18日-2013年4月4日),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埃伯特以他每周评论专栏(从1967年开始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后来在网络上发布)和与另一位影评人吉恩·西斯克尔联袂主持的主持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埃伯特电影评论》(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 而著名。1999年西斯克尔逝世后,他选择了多位候选人试镜,最终理查德·罗佩成为他的新搭档,2000年节目而因此更名为《埃伯特与罗佩和电影》(Ebert & Roeper and the Movies)。
 
埃伯特的电影评论在美国和全球被超过200家报纸发表。他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他的电影年鉴。1975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批评奖的电影影评人。他的电视节目也在全球播放,获得艾美奖提名。1995年,芝加哥靠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伊利路的一段被命名为“西斯克尔和埃伯特街”。2005年6月,埃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得到一颗星,也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3]2007年,埃伯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他拥有科罗拉多大学、美国电影学会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荣誉学位。
 
1994年开始,他开始以个人视角撰写《伟大的电影》(Great Movies)系列,列出他认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电影。1999年,他开始举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年一度的“罗杰·埃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Roger Ebert's Overlooked Film Festival)。
目录

[显示全部]

早期生活编辑本段回目录

埃伯特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厄巴纳,是安娜贝尔(Annabel)和沃尔特·H·埃伯特(Walter H. Ebert)的儿子。[5]他的祖父母是德国的移民。在厄巴纳高中就读期间,他就对新闻业产生了兴趣,担任尚佩恩县《The News-Gazette》的体育记者。同时,他为针对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杂志》撰写评论。他高中后期,他是学校报纸《The Echo》的编辑之一。1958年,埃伯特获得了伊利诺伊州高中协会的广播演讲比赛冠军。
 
埃伯特在厄巴纳-香槟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他在学校期间同时担任《The Daily Illini》的编辑,同时还是国际兄弟组织(Phi Delta Theta)成员。1961年10月4日,他的关于电影《甜蜜的生活》评论发表在《The Daily Illini》上,也是他早期撰写的电影评论之一。
 
埃伯特获得了国际扶轮社的奖学金,在开普顿大学攻读研究生,主修英语。他是芝加哥大学的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也是《芝加哥太阳报》电影评论专稿记者。
 

职业生涯编辑本段回目录

1967年,埃伯特开始了他的职业评论生涯,为《芝加哥太阳报》撰稿。1969年,他的关于电影《活死人之夜》的评论刊登在《读者文摘》上。
 
1976年,埃伯特与《芝加哥论坛报》的吉恩·西斯克尔开始联袂主持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Sneak Previews》,这是一档电影评论节目,由芝加哥公共广播WTTW电视台制作。该节目于1978年被公共电视网选中,向全国播放。1982年,节目转成一个商业电视节目,名称改为《At the Movies》,后来又改为《西斯克尔和埃伯特电影评论》(Siskel & Ebert at the Movies),他们以独特的批评风格而著名。1999年,西斯克尔逝世后,由于合作伙伴一直在变化,节目的名字为《罗杰·埃伯特电影评论》(Roger Ebert at the Movies)。2000年9月,《芝加哥太阳报》的专栏作家理查德·罗佩成为埃伯特的固定搭档,节目名称也因此固定下来──《埃伯特与罗佩和电影》(Ebert & Roeper and the Movies)。
 
埃伯特还为一些电影的DVD做解说,包括《公民凯恩》、《北非谍影》、《危机四伏》(Dark City)、《浮草》(Floating Weeds)、《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和《飞越美人谷》(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等,其中《飞越美人谷》的剧本是他和拉斯·迈耶一起创作的。
 
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日,埃伯特与罗佩通常出现在颁奖典礼前的直播节目《奥斯卡之夜:嘉宾入场》(An Evening at the Academy Awards: The Arrivals)。这个节目还穿插红地毯采访和时尚评论。他们也出现在颁奖典礼后的节目《奥斯卡之夜:获奖者》(An Evening at the Academy Awards: the Winners)中。这两档节目都是由美国广播公司所属洛杉矶KABC-TV电视台制作并播放的。该节目也在美国广播公司其他频道播放,并由其他会员和广播公司在全球同步播放。2007年,由于健康原因,埃伯特没有出席该节目。 

评论风格编辑本段回目录

埃伯特描述自己的评论电影的方式为“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将自己作为电影的未来观众来评论电影,因此总是考虑电影的总体价值。他将高品质的电影赋予4颗星,一般给最差的电影打半颗星,除非他认为该电影“毫无艺术性”或“道德上令人厌恶”才给予0颗星。

当你问一个朋友《地狱男孩》(Hellboy)是否出色,你并不是在问它与《神秘之河》相比是否出色,你在问它与《惩罚者》相比是否出色。我的回答是,在1分到4分之间评分的话,如果《超人》(Superman)是4分的话,《地狱男孩》可以打3分,而《惩罚者》为2分。同样的,如果《美国心玫瑰情》是4分的话,那么《利蓝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为2分。
 
埃伯特强调如果不看评论的内容,光看他的评星没有任何意义。偶尔的,埃伯特的评星和评论很不相配。埃伯特知道这种情况,他说“我不能推荐电影,但是……我到底为什么不能?只因为这是可憎的?有什么理由可以远离电影?可憎和无聊,可能是一个理由。”在电影《曼森家族》(The Manson Family)的评论中,他给电影评了3颗星,因为电影达到当初拍摄的目的,但是承认不等于电影本身值得推荐。同样他给亚当·桑德勒主演的电影《最长的一码》(The Longest Yard)评了三颗星,但是在他参加戛纳电影节后写的评论中,他建议读者不要看这部电影因为有更好的选择。
 
在参加霍华·史登的广播节目时,埃伯特经常遇到质疑他评星的问题。他通常坚持自己的观点,除了一次例外:当斯特恩指出他给《教父2》评了3颗星,而给《教父3》3颗半星时。
 
埃伯特偶尔责备一些电影中不健康的政治观点,对于1970年代宣扬法治的电影,法西斯主义一词出现在不止一个电影评论中,如《警探哈里》(Dirty Harry)。他也怀疑一些充作艺术的电影,而在他看来只是华丽庸俗和耸人听闻的。如电影《午夜守门人》(The Night Porter)和《蓝色丝绒》(Blue Velvet)就得到了这类评价。
 
埃伯特的评论有时会与电影大众的评论相反,如他对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动作电影《虎胆龙威3》的负面评价和他对《生死时速2》的正面评价。埃伯特喜欢使用嘲笑的讽刺语气,尤其针对那些他认为很糟糕的电影。大部分时候他的评论很直率,如他在评论1994年罗伯·雷恩导演的喜剧《浪子保镖》(North)的结尾写到:
我讨厌这部电影。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讨厌这部电影。讨厌它。讨厌所有假笑的、愚蠢的、空白的、侮辱观众的时刻。那种认为任何人都会喜欢的感觉很惹人讨厌。我讨厌他愚弄观众是因为它相信可以娱乐观众。
 
埃伯特的评论还充满了冷幽默。2005年1月,罗伯·施奈德侮辱了《洛杉矶时报》的电影评论员帕特里克·戈尔茨坦,戈尔茨坦对他的电影《憨直舞男2》(Deuce Bigalow: European Gigolo)提出了批评,施奈德认为戈尔茨坦没有资格作出评论因为他从来没有获得过普利策奖。埃伯特插手其中,说作为一个普利策奖获得者,他有资格评论该电影,并坦率地告诉施奈德,“你的电影令人讨厌。”
 
埃伯特还讨厌那些受权威欢迎的电影。对于宗教电影,他通常使用他自己的天主教会信仰和他自己对基督教的解释来评论。他经常在评论中加上个人轶事,如果他认为这些内容与电影相关的话。有时候他采用故事、诗歌、歌曲、剧本或想象的对话。他写了很多电影评论领域方面有深度的评论和文章。
 
2004年8月,斯蒂芬·金批评目前电影评论增长的温和的趋势,包括埃伯特在内的“以前可信赖的评论家变得非常温柔——简直可以说是好心肠的,有时候是愚蠢的——在他们的晚年。”
 
埃伯特曾指出他最喜欢的电影是《公民凯恩》。他最喜欢的男演员是劳勃·米契,女演员是英格丽·褒曼。[20]埃伯特强调他通常很讨厌“前十名”的榜单,但是由于他参加了2002年《视与听》杂志的投票,他透露了他心中的十佳电影(字母排序):《阿基尔,上帝的愤怒》、《现代启示录》、《公民凯恩》、《十诫》(The Decalogue)、《甜蜜的生活》、《将军号》、《愤怒的公牛》、《2001太空漫游》、《东京物语》和《迷魂记》。

关于电影产业的观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埃伯特是美国电影协会分级系统的公开反对者。他再三批评他们对于什么电影是“适合儿童”的决定。如《鲸骑士》(Whale Rider)[22]和《摇滚校园》(School of Rock)[23]都被评为PG-13(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但是他认为这两部电影对学校的儿童是无害的,并且对那个年龄的人有积极意义。他认为电影《驱魔人》是恐怖的,而MPAA给予了分级"R"而不是"X"(只适合成人观看)。他经常提出MPAA更倾向于给一些温和的性内容的电影分级为"R",而较少考虑暴力内容。在《耶稣受难记》的评论中,他提到,“我说过这部电影是我所见过的最暴力的电影。MPAA的分级R最后证明了这个组织要么从来不会给暴力内容电影分级为NC-17,要么受电影主题的挟制。如果是除了耶稣之外别的人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我想这部电影自动被定为NC-17级。”
 
他还经常感叹主要城市之外的电影院“被好莱坞的电影所占领而不考虑当地人的口味”,使高质量的独立电影和外国电影事实上不能被大部分美国电影制作者观看到。
 
埃伯特是Maxivision 48技术大力拥护者,Maxivision 48指电影放映机以每秒48帧的速度播放,通常采用的速度是每秒24帧。他反对剧院为了延长灯泡的寿命而降低放映机灯泡的亮度,他认为这毫无用处,只会使电影不易观看。[26]

个人生活编辑本段回目录

埃伯特从1970年代开始作为芝加哥大学的客座讲师,教授一门关于电影的夜间课程。他的2005年秋季课程的主题是关于德国导演宁那·华纳·法斯宾德。
 
1992年6月18日,埃伯特与律师查兹·哈梅尔史密斯(Chaz Hammelsmith)结婚。
 
埃伯特是民主党支持者,他公开支持左翼激进主义分子和电影制作人麦可·摩尔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充满政治色彩的演说。
 
埃伯特从小是天主教徒并在教区学校接受教育,因此他批评那些他认为对天主教非常无知和侮辱的电影,如《圣痕》(Stigmata),同时他给予充满争议的关于耶稣和天主教的电影好评,如《耶稣受难记》、马丁·斯科西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然而,埃伯特认为自己是不可知论者。 

与疾病斗争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2年初,埃伯特被确认患上了前列腺癌,同年2月,在西北纪念医院接受了手术,去除了癌变组织。2003年他的唾液腺发现癌细胞,因此再次接受手术。2003年底他接受4周的化疗作为唾液腺手术的辅助部分,这也使他的声音受到了一些影响。在与疾病斗争期间,他继续电影评论工作。
 
2006年6月16日,在他64岁生日之前,他再度接受了外科手术,从他的右颚切除癌细胞并切除了一部分颌骨。7月1日,由于颈动脉破裂病情严重,埃伯特入院治疗。后来他知道这次破裂是他治疗的副作用。
 
埃伯特和他的搭档理查德·罗佩录制了足够的节目使之能播放几个星期。然而,随着他的康复期的延长,罗佩不得不和嘉宾一起主持节目,包括杰伊·莱诺、凯文·史密斯等人参加节目录制。
 
2006年10月11日,埃伯特病情基本控制,不再出血。由于肌肉萎缩,他转到芝加哥的一个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后来又转到弗洛里达治疗。2007年4月25日,埃伯特遵守了他的承诺,在2006年夏天后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出席埃伯特电影节。他已经不能说话,靠他的妻子朗读他的手写便条和大家交流,他引用了他编剧的《飞越美人谷》里的台词:“这是我的重要时候,我非常激动。”
 
2008年1月24日,埃伯特在休斯顿接受手术,治疗以前手术的一些并发症。手术的细节没有透露,埃伯特和他的太太发表了声明:“查兹和罗杰·埃伯特感谢所有人一直以来的祈祷和关心。手术很成功,埃伯特希望将来给您带来更多罗杰康复的好消息。”
 

逝世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经过11年与癌症的抗争后,埃伯特于2013年4月4日逝世,享年70岁。他在去世前两天于部落格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回想起来,感谢各位陪我走过这一趟旅程,我们以后在电影里还会相见。”
 
埃伯特去世后收到来自娱乐界内外的名人的悼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说:“罗杰克可以引领我们感受电影的魔力,他走了之后,看电影都会感觉不一样了。”劳勃·瑞福称埃伯特是“拥护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师”;史蒂芬·史匹柏称埃伯特的影评“不只是评论好坏,更是表现他的热情和对电影的知识,借此他也帮许多电影找到了他们的观众。”
 

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埃伯特每年都出版《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罗杰·埃伯特电影年鉴),包含了他最近三年内的电影评论、散文和其他作品。他还出版了以下著作:
 《Awake in the Dark: The Best of Roger Ebert》(ISBN-10 0-226-18200-2)——40年来他的短文集,包括电影评论、采访、资料等。
 《Ebert's "Bigger" Little Movie Glossary》(ISBN 0-8362-8289-2) ——一本关于电影陈词滥调的书。
 《The Great Movies》(ISBN 0-7679-1038-9)和《The Great Movies II》(ISBN 0-7679-1950-5)——两本关于伟大的电影的文章集。
 《I Hated, Hated, Hated This Movie》(ISBN 0-7407-0672-1)——一本收集了他评分两颗星或两颗星以下的电影评论集。
 《Roger Ebert's Book of Film》(ISBN 0-393-04000-3)——诺顿英国文学诗文选集之一。
 《Questions For The Movie Answer Man》(ISBN 0-8362-2894-4)——回答读者的提问。
 《Behind the Phantom's Mask》(ISBN 0-8362-8021-0)——第一本小说。
 《An Illini Century》(ASIN B0006OW26K)——伊利诺伊大学100年历史。
 《The Perfect London Walk》(ISBN 0-8362-7929-8)——埃伯特最喜欢的外国城市导游
 《Your Movie Sucks》(ISBN 0-7407-6366-0)—另—本收集了他评分两颗星以下的电影评论集。

2010年:罗杰·艾伯特重获新“声”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日,全球最负盛名的影评人,67岁的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出现在奥普拉·温弗瑞的谈话节目上。在艾伯特因癌症而失去说话能力达4 年后,人们终于再次在电视上听到了他的声音。
  观众们听到的声音是一家开发语音朗读技术的软件公司为艾伯特度身定制的。节目里播放了一段录像。在录像中,艾伯特坐在沙发上,膝上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的妻子坐在边上。艾伯特要回答妻子的一个问题,他向电脑中输入文字,电脑中很快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说出他的答案。
  艾伯特对这项技术的效果简直满意极了。他甚至能在电脑朗读自己输入的文字的同时,配合地作出相应的身体语言和表情,让交流显得更生动真实。仔细分辨的话,电脑中传来的语句还有些太过机械,比如,它显得不够连贯,但正如艾伯特在节目中所“说”的:“你听得出这是电脑发出的声音,但是你也听得出它像我。这让我觉得很高兴。”罹患癌症之后的艾伯特,其实早已非常熟悉语音朗读的功能。在得到这套“艾伯特语音系统”之前,他只能将就着从电脑提供的一系列电子声音中,选出了一个名叫“Alex”的。
  艾伯特总是在芝加哥的Lake StreetScreening Room 看电影,光是最近10个月,他就去了近300 次。他通常坐在在影院最后一排靠近走道的位置。这是一个小放映厅,只能容纳40 人,专供影评人使用。艾伯特一边看电影一边在纸上奋笔疾书,写完一页,就撕下一页,直至电影结束,旁边全是纸片。而他在这里看电影的历史,已经持续了30 年。


“大拇指评分”的发明人
  在美国,艾伯特是个家喻户晓的影评人。 即使是在影评行业失去昔日地位和作用、陷入困境的今天,他仍在勤奋地向世界证实影评人的价值。用“RogerEbert+电影标题”做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他对大部分电影的评论。
  现在,艾伯特的影评发表在全球超过200 家报纸上。他共出过15 本书,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一本的“艾伯特电影年鉴”,收录他对这一年的电影的评论。它们通常被影迷视为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资料和最理想的指南。从1994年起,艾伯特每周都要重看并评论一部经典电影,将其加入到他的“最伟大电影”(Great Movies)榜单中。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部电影入选了这个名单。此外,他还在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电影节,关注容易受到忽略或冷落的好电影。
  1975 年,艾伯特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但是,真正让他出名的是“At the Movies with Siskel andEbert”— 他与Gene Siskel 一起在CBS电视台创办的电视节目。20 多年来,这个节目被很多地方电视台转播,还得过艾美奖提名。在节目中,他们两人创立了“大拇指评分系统”,能让他们同时竖起大拇指的电影,即是绝对值得一看的佳片。两个大拇指成了他们的标志动作,至今仍和电影节的橄榄枝和麦穗图标一起,作为一个公认的评选标准,频繁出现在报纸、DVD 封面和电影宣传海报上。1995 年,芝加哥市还把CBS 电视台附近的一条街改名为Siskel&Ebert街。1999 年,Siskel 去世。艾伯特与理查德·路珀(Richard Roeper)重新搭档,继续主持节目。2005 年,艾伯特的名字出现在了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这也是那里刻下的第一个影评人的名字。2002年,艾伯特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2006 年,他退出了节目。因为癌细胞扩散到了唾液腺,他切除了下颚,失去了说话、吃饭、喝水的能力。


他战胜了癌症
  艾伯特告诉奥普拉,他想不起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同样地,他也回忆不出自己最后一餐的内容。2006年,艾伯特第一次进入手术室,接受肿瘤切除手术。那时候,他根本没想到那天之后自己将再不能发出声音。在此后的几年间,艾伯特接受过若干次声带重造手术,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重塑“艾伯特之声”的工作量非常庞大。使用英文的人平均每天会使用到约2000 个不同的单词。以往的电子声音,都是录下专业人员朗读词刚刚出版不久的2010 年电影年鉴汇时的声音,再加以组合和处理。若非艾伯特有过多年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技术人员就无法为艾伯特制造属于他的电子声音。影评节目的录像,再加上几张DVD,足够技术人员用作制造声音的素材。
  出现在电视节目里的Siskel 和艾伯特,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沉着内敛,一个外向冲动,仿佛是天生的搭档。而现在,Siskel 已逝,艾伯特则因为病痛的折磨变成了另一个人。因为他不能吃饭喝水,只能通过连接食道的人造食管,直接向胃里输入一些流质食物,他瘦了很多。爱讲话的他失去了声音,并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这让他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艾伯特的面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标志性的方形下巴失去了下颚骨骼的支撑,变成了下垂的椭圆形。他只能通过即时贴和电脑的扩音器来与人沟通。
  在不能说话的时候,艾伯特的大拇指承担了比评价电影时更多的责任,成了他重要的表达方式。如果他开始咳嗽,同时向上举起大拇指,这就证明他“还行,过得去”;如果他的大拇指朝下,那看到的人最好赶快去找艾伯特的全职护士。
  因为失去了下巴和部分面部机能,艾伯特现在能做出的表情只剩下了微笑。即使在他真的生气的时候,别人也只能看到一张笑着的脸,并常常回报他一个微笑,这让他很无奈。他表示生气的方法,只能是在便笺上全用大写字母拼写一句话,或者调高扩音器的音量。他不像过去那么“容易”愤怒,因为现在,他的怒火很少能持续到他有空写下来的时候。


“你们是我梦想中的读者”
  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加上无法再享受他热爱的美食和啤酒,艾伯特便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写作中。他本来就是个勤奋的作者,生病后则写得更多,更频繁。他建立了一个博客,每篇日志都长得令人咂舌,内容则远远超出电影,天文、地理、政治、哲学无所不谈。读者的回复也很踊跃,单篇文章后的最高讨论纪录超过2000 条。“网络拯救了我”,艾伯特说。
  艾伯特的博客始于2008 年。最初只是关于他生活和健康状况的只言片语,回复的人也说些欢迎他来到网络世界之类的话。渐渐地,博客的内容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频繁,艾伯特在网络的影响力和他博客的点击率一起快速增长。 他还是Twitter 的模范用户,有近10 万名用户订阅了他的更新。
  艾伯特曾在一篇博客中写道:“你们是我梦想中的读者。”倍受读者鼓舞的他,开始在博客里写电影之外的内容。甚至有些时候,你会觉得他除了电影什么都写—来世是否存在,一个满载的书架的美,自由主义、无神论和酗酒,医疗制度,达尔文,逝去的挚友Siskel……
  两年间,他在博客里写了50 万字。《君子》杂志的克里斯·琼斯(ChrisJones)在艾伯特的人物专访中说:“如果他还会说话,很可能做不到这一点。”现在,艾伯特会一一查看新文章后的数千条回复,并时常回复。“博客成了他的事业。在这里,他建立并保持了一种大规模的辩论和交流。争论是被鼓励的,只要你用词文明。”琼斯说。
  艾伯特每晚都花数小时的时间上网,更新博客,或是参与讨论。在那里,他的声音依然属于他自己。艾伯特说:“写作的时候,我的毛病就都不见了,我又成了原来的那个我。一切都很好,一切都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长久以来,他都是一个优秀的作者。而如今,他在创作自己人生中最好的作品。
  最近的消息来自艾伯特的博客和Twitter。他宣布将建立读者俱乐部“Ebert Club”,会员每年需要缴纳5 美元的年费。艾伯特仍然会免费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完整的文章,但俱乐部会员会享有一些特权,比如一些免费用户看不到的页面或是讨论串,还能获得艾伯特在网上发掘出的各种资源。这将是第一个收费的影评人网站,艾伯特又一次成为了同行中的“第一人”。

在黑暗中醒来——罗杰·艾伯特(1967至2012年度十佳榜单全记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就在前几天,这位在当今也许谈不上最伟大,但毫无疑问是最重要和知名的美国影评人刚刚度过了自己70岁的生日.在此首先祝贺老爷子生日快乐,我还在想他的生日愿望会不会是能在那天看一部好片呢?呵呵,题外话了。这位著名的‘那个胖子’在将近45年的职业影评人生涯中,无时无刻都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电影行业当中、当然他也热爱电影本身。

罗杰·艾伯特将他惊人的能量、敏锐的判断、广博的知识、探索的眼光以及独特的幽默感,都融入了那些影响过无数影迷的电影评论文章当中,它们曾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洞察力的影评文字,下面就让我带你们领略从1967年横跨到2011年这44年的岁月长河中,罗杰·艾伯特的年度十大佳片榜单吧,我相信这绝对值得你的收藏。

最后多说一点,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在看完后有以下三点感触:第一,真是应了那句俗语:‘看过的电影都比我吃过的饭还多’。第二,很多推崇的佳片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大多是早期作品)。第三,有一些深受影迷爱戴的经典之作,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搏击俱乐部》、《这个杀手不太冷》等片并没有入罗杰·艾伯特的法眼,而且仔细看会发现,很多当年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往往排在了第二位,这些事实无疑提醒了大家这到底还是一份比较私人化的榜单。所以我整理出这份榜单的真正目的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心目中的佳片,所谓权威不过是起到参考作用罢了,反而是站在背后的那个人更值得尊敬。

这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因癌症复发,于当地时间2013年4月4日(星期四)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愿他在天堂依然有电影相伴R.I.P。

1967年

1《雌雄大盗》2《尤利西斯的凝视》3《放大》4《毕业生》5《良相佐国》6《战争游戏》7《禁房情变》8《冷手卢克》9《鸳鸯恋》《炎热的夜晚》

1968年

1《阿尔及尔之战》2《2001太空漫游》3《午夜钟声》4《面孔》5《老人与小孩》6《制作人》7《雾都孤儿》8《第五个骑士是恐惧》9《巧妇怨》10《罗密欧与朱丽叶》

1969年

1《大风暴》2《冷酷媒体》3《周末》4《如果》5《去年夏天》6《日落黄沙》7《逍遥骑士》8《大地惊雷》9《飞魂谷》10《战争与和平》

1970年

1《浪荡子》2《陆军野战医院》3《革命者》4《巴顿将军》5《伍德斯托克》6《慕德家的一夜》7《阿达伦1931》8《安娜的情欲》9《野孩子》10《费里尼一萨蒂里孔》

1971年

1《最后一场电影》2《寂恋春楼》3《克莱尔之膝》4《法国贩毒网》5《血腥星期天》6《出走》7《爱毕欲生》8《特丽丝塔娜》9《一路前行》10《床第风云》

1972年

1《教父》2《午后之爱》3《屠夫》4《好奇心》5《绿墙》6《忧伤与怜悯》7《芬奇-孔蒂尼家族的花园》8《米妮和莫斯科维兹》9《儿子离家时》10《血洒北城》

1973年

1《呼喊与细语》2《巴黎最后的探戈》3《新大陆》4《恋爱中的布鲁姆》5《送冰的人来了》6《驱魔人》7《豺狼之日》8《美国风情画》9《费里尼的罗马》10《线人》

1974年

1《婚姻生活》2《唐人街》3《母亲与娼妓》4《我回忆》5《最后的细节》6《幻影》7《日以继夜》8《穷街陋巷》9《安托万叔叔》

1975年

1《纳什维尔》2《夜间行动》3《再见爱丽斯》4《再见吾爱》5《自由的魅影》6《短暂的假期》7《如今我的爱》8《受影响的女人》9《欢庆》10《热天午后》

1976年

1《零用钱》2《出租车司机》3《魔笛》4《圣保罗的钟表匠》5《电视台风云》6《踩过界》7《洛奇》8《总统班底》9《无声电影》10《英雄本色》

1977年

1《三女性》2《天意》3《晚场》4《女人的决定》5《野蛮游戏》6《第三类接触》7《天谴》8《安妮霍尔》9《巫师》10《星球大战》

1978年

1《未婚女人》2《天堂之日》3《玻璃精灵》4《史楚惕流浪记》5《秋日奏鸣曲》6《我心深处》7《月光光心慌慌》8《动物屋》9《公路之王》10《超人》

1979年

1《现代启示录》2《突破》3《猎鹿人》4《玛丽亚的婚姻》5《毛发》6《圣人杰克》7《克莱默夫妇》8《中国综合症》9《诺斯费拉图》10《十全十美》

1980年

1《黑神驹》2《愤怒的公牛》3《影子武士》4《妙人奇迹》5《普通人》6《霹雳上校》7《帝国反击战》8《矿工的女儿》9《美国舞男》10《好孩子》

1981年

1《与安德烈共进晚餐》2《烈火战车》3《天堂之门》4《夺宝奇兵》5《拓荒者》6《大西洋城》7《小偷》8《体热》9《苔丝》10《烽火赤焰万里情》

1982年

1《苏菲的抉择》2《歌剧红伶》3《外星人ET》4《陆上行舟》5《个人最佳》6《从海底出击》7《梅菲斯特》8《披星戴月》9《大审判》10.《纺织工人乐队:光辉岁月》

1983年

1《征空先锋》2《母女情深》3《灾难岁月》4《芬妮与亚历山大》5《甘地传》6《北方》7《证言》8《休克伍德》9《灵歌天地》10《乖仔也疯狂》

1984年

1《莫扎特传》2《巴黎,德州》3《爱的激流》4《骨髓穿刺》5《棉花俱乐部》6《秘密的荣誉》7《杀戮战场》8《天堂陌影》9《选择我》10《紫雨》

1985年

1《紫色》2《下班后》3《叛国少年》4《普利兹家族的荣誉》5《乱》6《目击者》7《冲锋飞车队3》8《迷失的美国人》9《街头浪子》10《血迷宫》

1986年

1《野战排》2《午夜旋律》3《汉娜姐妹》4《希德与南希》5《美国小子》6《天涯沦落女》7《心灵困惑》8《乞丐皇帝》9《佩吉苏要出嫁》10《艰难选择》

1987年

1《赌场》2《大出意外》3《酒心情缘》4《末代皇帝》5《月色撩人》6《留心那活儿》7《岁月留声》8《广播新闻》9《致命武器》10《家务活》

1988年

1《密西西比在燃烧》2《意外的旅客》3《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4《真情之旅》5《早安孟买》6《一条名叫旺达的鱼》7《柏林苍穹下》8《谁陷害了兔子罗杰》9《来自越南的家书》10《不设限通缉》

1989年

1《不做亏心事》2《迷幻牛郎》3《我的左脚》4《生于七月四日》5《罗杰与我》6《破茧威龙》7《梦幻之地》8《罪与罚》9《为戴茜小姐开车》10《情到深处》

1990年

1《好家伙》2《公寓之恋》3《与狼共舞》4《致命赌局》5《命运的逆转》6《圣血》7《布鲁克林黑街》8《无语问苍天》9《情欲色香味》10《浩气盖山河》

1991年

1《刺杀肯尼迪》2《邻家少年杀人事件》3《美女与野兽》4《大峡谷》5《我父亲的荣耀》6《女人的故事》7《甜蜜的生活》8《说谎的上帝》9《末路狂花》10《被提》

1992年

1《马尔科姆·X》2《错误行为》3《霍华德庄园》4《情挑玉女心》5《哭泣游戏》6《爱情重伤》7《理发师的情人》8《大玩家》9《杀无赦》10《坏中尉》

1993年

1《辛德勒的名单》2《纯真年代》3《钢琴课》4《亡命天涯》5《喜福会》6《加州杀手》7《巧克力情人》8《威胁社会》9《与爱呵干》10《鲁比的天堂岁月》

1994年

1《篮球梦》2《低俗小说》3《红白蓝》4《阿甘正传》5《最后的诱惑》6《新鲜》7《蓝风筝》8《天生杀人狂》9《新世界》10《机智问答》

1995年

1《远离赌城》2《克鲁姆》3《死囚168小时》4《尼克松》5《赌城风云》6《阿波罗13号》7《性感俱乐部》8《玉米田的天空》9《玻璃情人》10《云中漫步》

1996年

1《冰血暴》2《破浪》3《秘密与谎言》4《小镇疑云》5《欢迎来到娃娃屋》6《大胆的爱,小心的偷》7《哈姆雷特》8《人人都说我爱你》9《海迪弗莱斯》10《狂宴》

1997年

1《仲夏夜玫瑰》2《意外的春天》3《不羁夜》4《幻之光》5《危险关系》6《又快又贱又失控》7《洛城机密》8《恶男日记》9《泰坦尼克号》10《摇尾狗》

1998年

1《移魂都市》2《拯救大兵瑞恩》3《一人一点颜色》4《简单计划》5《爱我就让我快乐》6《伊丽莎白》7《小猪宝贝2:小猪进城》8《莎翁情史》9《美丽人生》10《这个总统真太滥》

1999年

1《傀儡人生》2《木兰花》3《夺金三王》4《男孩不哭》5《穿越阴阳界》6《幽灵公主》7《家园禁地》8《美国丽人》9《颠三倒四》10《惊爆内幕》

2000年

1《几近成名》2《奇迹小子》3《可以依靠我》4《毒品网络》5《乔治华盛顿》6《入侵脑细胞》7《失恋排行榜》8《波拉克》9《卧虎藏龙》10《梦之安魂曲》

2001年

1《死囚之舞》2《黑鹰坠落》3《不伦之恋》4《幽灵世界》5《穆赫兰道》6《半梦半醒的人生》7《回首念真情》8《深知我心》9《美丽心灵》10《高斯福庄园》

2002年

1《少数派报告》2《上帝之城》3《改编剧本》4《远离天堂》5《命运的十三个交叉口》6《衰仔失乐园》7《纳粹制造》8《千与千寻》9《折翼天使》10《沉默的美国人》

2003年

1《女魔头》2《迷失东京》3《美国荣耀》4《海底总动员》5《怒海争锋》6《神秘河》7《美国大诈案》8《儿子》9《鲸骑士》10《新美国梦》

2004年

1《百万宝贝》2《杀死比尔2》3《维拉德雷克》4《蜘蛛侠2》5《割礼龙凤斗》6《飞行者》7《大流氓》8《杯酒人生》9《卢旺达饭店》10《暗潮》

2005年

1《撞车》2《辛瑞纳》3《慕尼黑》4《甲虫》5《断背山》6《爱情我你他》7《九条命》8《金刚》9《是》10《百万小富翁》

2006年

1《通天塔》2《无间行者》3《硫磺岛来信》4《阳光小美女》5《93航班》6《内部人士》7《半个纳尔逊》8《穿普拉达的女王》9《波拉特》10《追梦女郎》

2007年

1《朱诺》2《老无所依》3《在魔鬼知道你死前》4《赎罪》5《追风筝的人》6《柳暗花明》7《纵横宇宙》8《玫瑰人生》9《伟大辩论》10《荒野生存》

2008年(20部不分先后,理由是今年佳片太多)

《机器人瓦力》《沙囊》《乐队造访》《游击队》《拆车场的朝阳》《黑暗骑士》《虐童疑云》《坠入》《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冰冻之河》《无忧无虑》《钢铁侠》《米尔克》《雷切尔的婚礼》《朗读者》《革命之路》《猎枪故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纽约提喻法》《布什》

2009年

1《无耻混蛋》2《拆弹部队》3《阿凡达》4《成长教育》5《珍爱》6《严肃的人》7《在云端》8《神秘代码》9《坏中尉》10《疯狂的心》

2010年

1《社交网络》2《国王的演讲》3《黑天鹅》4《我是爱》5《冬天的骨头》6《盗梦空间》7《谜一样的双眼》8《美国人》9《孩子们都很好》10《影子写手》

2011年

1《一场别离》2《羞耻》3《生命之树》4《雨果》5《寻求庇护》6《卢旺达》7《亡命驾驶》8《午夜巴黎》9《勒阿弗尔》10《艺术家》

2012年

《套利交易》《逃离德黑兰》《南国野兽》《警戒结束》《航班迫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林肯》《奥斯陆,8月31日》《亲密治疗》《桃姐》。

ps:罗杰艾伯特个人网站:http://www.rogerebert.com/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bundpic.com/2010/03/10916.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罗杰·艾伯特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罗杰·约瑟夫·埃伯特,罗杰·埃伯特,Roger Joseph Ebert,Roger Ebert,1967至2012年度十佳榜单全记录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