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十大电影好书编辑本段回目录
凤凰网在2011年10月14日刊登了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评第16届釜山电影节“星光黯淡”(这个词语可以被用来作为国内大部分娱乐记者报道地球上任何电影节的专用名词)“好莱坞电影缺席”,这后一个帽子盖得实在是缺乏常识,因为釜山电影节从1996年创立之日起的定位就是“向世界推广亚洲电影和韩国电影”,所有的宾客去釜山的目的都是去看亚洲和韩国电影的而不是好莱坞电影,只要简单浏览一下釜山电影节的官网,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但这样的文章通过了编辑审核被推向了公众。更可笑的是,第二天星期六出版的《东方早报》,在关于釜山电影节综述的最后一段,几乎照搬了凤凰网的“好莱坞电影缺席”论。
2011年在媒体圈内流传甚广的一篇文章讲的是中国人稿费偏低的问题,这篇文章似乎感召了《外滩画报》,于是他们在10月推出了一万元一篇稿件的征集令,对于一个曾经刊发过“《盗火线》曾获得过十一项奥斯卡奖”的文章的画报来说,稿费提升到一万,会避免同样的错误吗?事实上,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印成铅字的电影文章,不一定值现在支付出去的稿费,更不用说提升到一万了,有些稿费偏低,一点也怨不得。本文推荐的电影书籍,可以帮助读者、观众增加电影常识,这样就不会被媒体和电影从业人员所蒙骗。
以下言论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和参考之用,十大的排名无先后顺序,但最后两本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关于塔可夫斯基的中文著作,此前较为出色的有三本:第一自然是台湾远流电影馆丛书之《雕刻时光》,这本塔可夫斯基自己撰写的文集,是一代电影青年的灯塔。第二本是中国电影出版社的《七部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世界》,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既包含了此前远流电影馆的另一本塔可夫斯基的专著《时空的轨迹》,又有其他论述文章补充。第三本则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对于很多视塔可夫斯基为圣徒的影迷来说,此书的出版让他们认识到了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面。
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担任《时光中的时光》责编的周彬去了北京大学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作者导演”丛书,第一本就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计划中还要出版伯格曼、夏布洛尔、布努埃尔等。这套丛书基本都由法国评论家撰写,以作者论的方法入手,分析这些导演的作品主题与特色。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者安托万·德·贝克是法国《解放报》的文学版主编,在书中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人物、视角、意向、梦境对于完善塔可夫斯基作者体系的重要性,若读者已经看过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的话,阅读这本书,会有很多全新的启发。
以往我们对此类书籍的认知是:引用一堆前人留下的文字材料、谷歌一些外文资料做拼凑。安托万·德·贝克的这本书示范了另外一种做法:他把基本资料全部扔掉,用既通俗易懂、又文采洋溢的方式融会贯通地探讨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阅读此书时那种流畅的快感,是很多类似的导演专著所难以达到的。
《2010香港电影回顾》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2011年6月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成立于1995年3月,是香港第一个由影评人组成的文化组织,成立后有两项重要功绩,一是设立了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二是出版“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丛书”,其中每年一本的香港电影回顾,自1995年以来已出了17本,每本收录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成员撰写过去一年港产片、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和台湾电影的影评,并根据影片和影评做了不同的分类,书后一般还会附录过去一年港产片上映名单、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投票讨论记录等。这套书出了一年两年其实看不出什么效果,但若17本放在一起,就是研究1994至今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其价值随着年份的增长愈加分明。
当然,《香港电影回顾》并非本本精彩,2006和2007两本文章质量明显不在状态,2008版更有严重的校对错误。《2010香港电影回顾》改换由影评人郎天主编,是这个系列的回勇之作。光是封面设计就打破了过去几年的大头照拼贴的例牌封面,何倩彤新设计的封面怀旧风格强烈,也与年度焦点影片、也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评出的最佳电影《打擂台》相呼应。
全书文章大胆采用了几乎两极分化的观点(也是另一种打擂台),特别是《打擂台》里用了一个在北京的十八岁香港青年戴伟强的评论文字,算是《香港电影回顾》系列十七年来的首例,证明了有变化才有新鲜感。相比之下,《南方都市报》“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系列丛书《华语电影2010》(花城出版社,2011年6 月)从封面设计到文章内容都止步不前,且不愿开收录非评委作者文章的先河,若再不努力,走入死胡同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丛书》 民族出版社 2011年3月

口述历史已越来越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尤其是中国电影史错综复杂,其中一些部分因为历史原因而被遮蔽或改写,因此研究者往往只能靠道听途说来小心求证,而若有当事人的口述,即使无法原样复制,也至少可以听到一种说法。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合作立项,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室承担具体工作,自2008年初到2009年底,两年内共采访205 人,录音、录像时间长达1185小时,这些内容经过整理之后,先在《当代电影》等刊物上发表,随后分为《海上影踪:上海卷》、《长春影事:东北卷》、《影业春秋:事业卷》和《银海浮槎:学人卷》四卷出版。由于篇幅和当事人授权所限,这套书的内容比实际采访少,但精彩部分也不在少数,作为国家级资料馆的出版物来说,值得推荐,毕竟,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巴赞传》 新星出版社 2011年4月

这是一本叫人有强烈好奇心的、值得每个有热血的电影青年阅读的传记,因为书中主人公安德烈·巴赞1958年去世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但却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影评人,他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培养了特吕弗、戈达尔、侯麦、夏布洛尔等人,令他们掀起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手册》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坚持巴赞提出的作者论观点,将其影评界龙头老大的位置保持得好好的。
但这些事迹都发生在巴赞去世之后,那他是如何成为“巴赞”的?《巴赞传》第一版出版于1978年,由特吕弗作序,作者是美国学者达德利·安德鲁,他并没有像一般的人物传记一样去详细描写巴赞的成长细节,而是通过大量的采访、精心的分析来推断巴赞的电影观念如何形成并对其电影理论进行阐释,这种带有些许心理分析的做法令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巴赞影评观念背后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潜移默化,因此,这其实是一本讲述“巴赞是怎样炼成的”传记。
达德利·安德鲁也不忘在书中对巴赞忘我的工作精神进行了传神的描绘,他因为剧烈的头痛而绑着白布边打电话边写影评的黑白照片,令人佩服他才是真正的电影圣徒。
《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 台湾夏日出版社 2011年11月

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为四百多部电影做过配乐,经典作品包括《独行侠决斗地狱门》、《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等,但居然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只获得了一座安慰性的终身成就奖。
台湾夏日出版社的《莫利柯奈: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是华文世界第一本关于他的创作与人生的书,也是较为少见的关于电影配乐的电影书。此书由纽约大学教授安东尼奥·孟达(曾为标准公司出版的DVD《八部半》做过评论音轨)在2009-2010年间数次采访莫里康内组成,由莫里康内亲自讲述与多位电影大师合作的情况以及创作艰辛,如谈到他人生最遗憾的是没有跟库布里克的《发条橙》、马立克的《红色警戒》合作,与阿金托的合作因为他的父亲阻挠而中断、对塔伦蒂诺《无耻混蛋》向他致敬的评价等,读来分外引人入胜。
《你的剧本逊毙了》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年9月

好莱坞关于写剧本的书非常多,这本也许不是最出色的,但胜在实用性强,并有一定的幽默感(翻译也很口语化),所以读起来很流畅。全书分为“故事”、“写作实践”、“现在怎么办”三幕一共100个小章节,介绍了在编剧新手在剧本创作构思、人物设定、剧情结构、场景、对白、实际写作、改写等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给予了相应的对策以及一些正确或错误的例证,由于所列举的影片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的好莱坞商业片,因此在引文上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进行实例揣摩。对于好剧本稀缺的中国影视行业来说,是制片人、编剧、导演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电影作为档案》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年7月

这本书如教材一样的大开本和高达90元的售价可能会吓人一跳,也因此很容易被错过,但却是一本不得不推荐的好书。作者张锦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曾翻译过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他在书中从档案学的角度入手,对电影档案、电影资料、电影艺术档案等概念以及相互关系作了定义,并以此对电影作为档案的诸多问题做了探讨与梳理,同时还介绍了国外关于电影收藏、放映活动的相关情况。印象中同类的原创著作几乎没有,因此显得难能可贵。
《凝望·时代:悲情城市二十年》 台湾田园城市 2011年7月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因获得威尼斯金狮奖而成为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最高潮,时隔20年后的2009年,正在为台湾电影资料馆做电子报的张靓蓓(现在是馆长)想到应该为《悲情城市》做些什么,于是策划了一个浩大的访问计划,对影片的主创人员进行了访谈。
由于张靓蓓此前曾做过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杜笃之(《声色盒子:音效大师杜笃之的电影路》)、廖庆松(《电影灵魂深度的沟通者:廖庆松》)的访问,因此访问的质量非常高,也让受访者能快速清晰地回忆到某一个具体的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整个访问一共约谈到16位主创人员,包括导演侯孝贤、编剧吴念真、朱天文、制片人邱复生、策划詹宏志、智囊团之一的陈国富、摄影师陈怀恩等,构成了这本巨著。
之所以称之为巨著,因为两点。第一,这本书的开本比一般的32开本的书大出四分之一,拿在手上质感一流(图集)。第二,对于华语电影来说,讲述经典作品幕后故事的书实在是少而又少,尤其是关于这种经典作品的,更属凤毛麟角。因此,对于华语电影书而言,绝对是年度巨著。
此书除了访谈和分析文章之外,还收录了摄影师陈少维的一百多幅《悲情城市》的黑白剧照和幕后工作照。翻开全书一开始就是三十页整版或对版的黑白照片,其震撼度不亚于观看一个摄影回顾展,已先声夺人地叫人对这本书有好感,回望20年前这些新电影运动旗手风华正茂的形象,翻阅他们字里行间拍摄影片的辛劳以及当时冲破阻力的种种苦衷与坚持,让人不免想起何时才能再出一部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华语电影?
《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5月

假如有人说“影评人的门槛太低”是事实的话,那这本书最适合他们。此书由巴黎第三大学教授、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艺术史学院院长雅克·奥蒙和他的同事米歇尔·玛利共同撰写,全书收录了400多个单词或专有名词,记录不同作者按照不同研究学科赋予它们的意义。你不需要一口气全部读完它,你可以随意地翻到任何页数,然后随意地选择词条进行阅读,甚至反复阅读。
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在于,很多平时挂在嘴边的电影名词,其实你往往并不了解它的来源和多种含义,比如最简单的“镜头”一词,你觉得它的定义是什么?电影的基本组成单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此书给出的解释:它至少包含了3种定义:1、记录和放映在平面上的影片影像,这是“镜头”一词的起源;2、在一些说法中,单词“镜头”可以近似替代“景框”或“取景”;3、这一单词的延伸意义,表示在放映的影片中看到的影片影像单位。这种多义的拓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尤其是重新思考与定义的空间。
奥蒙和米歇尔·玛利在撰写的过程里,其实也时常表达他们自己的电影理论观点,这一点在一些较有公认的名词里,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比如“新现实主义”一词中,他们认为德勒兹把新现实主义与1948年左右的“动作-影像的危机”挂钩,虽然颇有创见,但却缺乏历史依据。这等于是把一些理论上的误区也做了介绍和批评,让读者能有更多的视野去了解这一名词背后的内容。
《大银幕后:好莱坞的权钱秘辛》 台湾远流出版社 2011年1月

这是这十本书里,唯一一本看了两遍还觉得不过瘾、学不够的书,也理应成为大部分中国电影从业人员对好莱坞进行重新认识的主要参考读物。此书原名《The Big Picture: Money and Power in Hollywood》,首版于2000年,此后又经过两次修订,被《娱乐周刊》评为A+的年度好书。此书的作者爱德华·杰·爱普斯坦另一本著作《好莱坞电影经济的内幕》中译本也于上个月在台湾发行,书的序言名为《为什么记者不懂好莱坞》,其标题和内容可以适用于几乎每个国内电影类媒体从业人员。
简而言之,《大银幕后:好莱坞权钱秘辛》是一本揭露这百多年来,好莱坞如何走到现时现地这一步的,现在的好莱坞游戏规则是什么?它究竟是靠什么来赚钱的?举例来说,迪士尼公司出品的《极速60秒》(安吉丽娜·茱莉和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飞车动作片),为何这部大片光是在电影院发行这一块,就亏损1.6亿美元?钱到底进了谁的腰包?主演们真的可以从票房里按照合同规定的比例拿到分红?或者这只是一个诱人的谎言?迪士尼真正通过这部电影盈利靠的是什么?这些不是从票房赚来的钱又去了哪儿?明星们为何心甘情愿视若无睹地参与这个谎言游戏?观众是如何夸大其辞的宣传所被欺骗的?电影院的经理为何根本不在乎票房?围绕着这些令人想要迫不及待知道答案的问题,全书揭示出了一个你看似熟悉但其实已完全陌生的好莱坞。
此书从头至尾充满了富有趣味的幕后猛料,其中第三篇“招揽观众”揭露了好莱坞种种对观众的骗术,尤其是宣传方面造假文化的盛行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更有讽刺意义(或许会被很多从业人员拿来借鉴)。第四篇“好莱坞的经济逻辑”介绍了好莱坞的电影放映、海外发行以及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看到好莱坞对于票房本身早已不在乎了(当然,其中关于DVD这个章节现在看来已无价值),也让人了解到好莱坞真的不是我们的报刊上所写的那样,它背后有严谨的意识形态、全新的商业逻辑以及无限的创意人才,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相比之下,对照这本书,会感觉我们现在的电影工业思维还处于默片时代),我们要超越的,远远不止票房那么简单。
特别感谢《电影故事》杂志社的主编陈雷,是他看到了《2010年度十大电影好书》这篇博文,用一个专栏支持我花更多的钱买更多的电影书来读。另外,也谢谢我的豆瓣友邻,因为他们总有办法找得到最新出版的中文电影书目供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