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727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5-26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信息社会畅想
信息社会畅想
纸笔书写生存空间
纸笔书写生存空间
法国拒绝数字革命
法国拒绝数字革命
网络公共性与私密性
网络公共性与私密性
网上公共领域
网上公共领域
数字社会可见性
数字社会可见性
屌丝之城
屌丝之城
后工业时代产品
后工业时代产品
哈尔登监狱
哈尔登监狱
数字遗产继承
数字遗产继承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碎片化经济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碎片化”已经成为理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术语。然而,一般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或者直观的感受上。比如海量资讯蜂拥而至的时候,人们首先会感觉某种“眩晕”,注意力难以聚焦、目不暇接,大部头、长篇章已成为奢侈品;“浏览”代替了“阅读”,“即时体验”消解了“细嚼慢咽”;时间被切得七零八落,“八爪鱼生活”是常态等等。“碎片感”无所不在,充斥于世。

  “碎片”带来的深度焦虑,其实才是理解“碎片化”的关键。这种焦虑其实是“重新装配”的冲动,是“还原”的冲动。恰恰这种冲动,是“碎片化”最大的“敌人”。

  碎片不是还原论

  拽一个哲学术语说,“碎片化”其实预示着“主体的重构”,这种“重构”并非是经典主体哲学意义上的那个“独立于客体而存”的主体的再次复活,而是行走于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边缘的“多重化主体的诞生”。

  用比特来说,碎片化早期只是编码与赋值;但随着“数字化生存的展开”,日益成为“有意义的生命的最小单元”,那些独立存活、独立传播的微博文字、可混搭的视像单元,已经成为有生命的,类似于微生物细菌级别的“活体”,弥漫在数字空间的每一个角落。碎片化就是构成人的多重生命的机缘。所有碎片化产生了一个终极问题:对整体论的重新审视。

  简单来说,整体论和还原论在科学哲学上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后者是科学至上主义,认为一切都是可以还原到最小。于是切分、分解、细分,每一次“碾碎对象”的努力,都执着于一个信念:这个世界是可以通过无限切分,看得清清楚楚的。

  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到底是不是还原呢?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但另一方面,在切碎之后,这些碎片并非倾向于“复原”,而是获得了“独立存活的权力”,是可发送,可转移,可嫁接,可混搭的。它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它只是人的某个片段,甚至不单纯依附于肉身的存在,它可以在漂浮、游弋中不断被注入生命的活性。

  举个例子,自古以来,“通灵术”一直是人类附着于图腾崇拜和玄学神祗的神秘支脉。现代技术发达之后,一些技术狂人在设想发明“远程通灵术”。美国著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曾刊登过这样的文章,幻想人可以通过电缆远程发送,首先把人进行断层扫描,然后人变成数字,然后发送到另外一个地点,对人进行重新拼装。这就是远程通灵术。

  另一个说法是一位脑神经生理学家彭菲尔德(Dr. Wilder Graves Penfield, 1891-1976),20世纪30年代提出“缸中之脑”的假设,意思是说把人脑与人身分离,然后泡到福尔马林里面。这时,大脑还是活着的,然后拿电线接过来,意思是说人的大脑和身体是可以分离的。你就会看到科技狂热走到极端之后是多么的可怕。不过作为哲学思考还是有价值的。这种分离也算是一种“碎片化”,“碎片化”是整体论的2.0版。

  整体论2.0版

  整体论的1.0版其实仍然是还原论,刚才说的“远程通灵术”,“缸中之脑”,它们都属于还原论,他的假设就是万物无限细分。在这种情况下,整体论反其道而行之。整体论者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把他切碎之后,切碎后的每一个个体所拥有的属性加总起来并不是整体属性,他们不同构,所以整体论者认为切碎和整体是两回事,需要重新看待。所以整体论基于系统论。(当然,也有人指出,系统论是更高层级的还原论,在此不细分析了)。

  这里我说的整体论的2.0版,是“可混搭的有机体再造”。凯文·凯利的“新人机共同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混搭指的是主动式的、具有活力的跨界行为,具有一定的生命特征。每一个碎片的最小单元,可以想象成拟人化有生命的个体,或者说携带有“元主体”的生命基因,就像是微博上的一条记录一样,具备一定的活性。微博上的东西,表面上都是自己写的或者转发的。一旦放到网上后,你自己对其就不可控。他被转载到哪里,已及被谁转载完全在你的控制之外,这个时候每一条微博就仿佛有了“生命”,留下了“自主游走的轨迹”。这些可混搭的微小碎片,又可以重新集合起来变成新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生命周期可短可长,这种现象叫做有机体生命现象的“涌现”。

  在涌现的状态下,生命的再造是“注入式”的再造,是赋值。外在的碎片链接、混搭,给我的这个文本片段带来了新的生活意蕴,但事先我们并不知晓。所以涌现出来的总体我们是不可知的,不可预测的。在这个意义下,碎片化是指向新的整体论的。新的整体论告诉我们在整体有限思想的限制下,我们不可能得到整体的操纵感。这一点,区别于前一个版本的整体论。

  碎片化的未来图景

  整体论第二版里面的碎片化,带来了这样一个哲学词汇——others(他者),这个他者并非传统意义上作为与主体同构的另一个存在,不是指另一个“肉身”,“他”就是碎片(当然“我”也是碎片)。无数个碎片的交织、搅拌、碰撞、混搭,所呈现出的整体“景观”,绝不是传统机械还原论、或者机械系统论所能预测、认知和操控的。整体论的第一版里面,是没有others的。

  学会与“碎片”共存,或许是未来互联网生存状态新的模态。它预示着三种图景:其一,不再指望一劳永逸的宏大叙事,是这个世界的终极。这个世界注定是丰富多彩的“碎片”,所形成的波光滢滢的样子;其二,不同层级的“碎片”自如地交织在一起,忽而呈现出某种混乱的失序;忽而涌现出某种错综复杂的秩序,没有对错、好坏、善恶,只有“相互嵌入的生命的呼吸”;其三,虚拟的符号空间与实体空间融为一体,独立个体的重要性让位于群体的重要性,粘合群体的“筋腱”,就是无所不在的“碎片”。

目录

 新型社会网络的崛起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人类诞生数百万年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喜欢融入群体的原始冲动依旧存在。如今,我们利用互联网来组织新型的群体,这种群体我们不妨称其为社会网络。虽然这些新式群体完全依靠现代科技互相联系,但它们在本质上和人类的祖先没什么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人类为什么喜欢组建群体,在这些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变化,以及面对这样的群体采用哪些营销手段更有效。

  人性之魂

  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类本性,一个全新的学科——进化心理学诞生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该学科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由于目前我们还无法监测人类大脑的详细思维过程,科学家采用了一种名为EEA(进化适应性环境)的理论来了解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外部环境,正是这些外部环境使我们形成了某些特有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方法主要考察从160万年的更新世(群体狩猎时期)到大约1万年前进入农耕文明的阶段内,早期生存挑战对原始人类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会造成那些影响。按照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尽管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在此期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多少变化。实际上,在当今这个宇宙飞船、电脑和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依然承袭着远古人类的心理和思维模式。

  作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者,莱达·考斯米德和约翰·托比曾这样写道:

  人类以狩猎群体生活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文明阶段。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这个到处是公路、学校、商店、工厂、农田和民族国家的世界与整个人类发展史相比,其诞生和存在不过只是一瞬间的事而已。计算机时代的出现也不过才20多年,工业革命才过去200多年,农业的出现也就是在1万多年前,直到大约5000年前世界上才有一半的人口放弃狩猎生活转而从事农业生产。自然选择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因此人类还需要经过很多代的发展才能形成充分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模式。

  换句话说,在我们现代人的大脑中其实仍然存在着石器时代的思维方式。石器时代的生存环境使得人类大脑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更有优势。很多情况下,当处理校园问题或是现代城市生活问题时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古人在非洲大草原上面对的情况没什么差异。例如,对我们来说,要面对一个小型群体总是要比应付成千上万人轻松得多。

  莱达·考斯米德和约翰·托比认为,对生存的关注是原始人类思维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对他们来说,生命不但痛苦严酷,而且非常短暂,随时都有可能死于非命。他们白天要躲避豺狼,晚上要防备虎豹,还要不辞辛劳地猎取食物。除此之外,寻找合适的伴侣也是一个大难题。简而言之,安全、食物和性就是古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而所有这些问题靠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集群结伙的想法一直都根深蒂固。

  理解人类祖先所面对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弄清楚人类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对群体的依恋,以及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我们从他们身上了解到的东西清楚地解释了人类喜欢组成群体的原因,而且说明了人类怎样选择志同道合者组成群体。这一点对当今的营销者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重要的课题。

  快闪族

  查尔斯·达尔文和其他19世纪的进化论科学家曾使用源自鞑靼语的词汇“horde”(游牧部落)来形容史前人类组成的形式最简单的社会群体。游牧部落是短期随机组成的群体,其目的非常单一,主要用于集体狩猎或进行战争。很明显,这种群体构成方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并未消亡。比尔·瓦西克??Bill Wasik,《哈泼氏》杂志资深编辑,快闪行动创始人。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平日里他是《哈泼氏》杂志的资深编辑,但不为人知的是下班后他却成了纽约市快闪族的领袖。快闪族是指一群随意联系的人,他们常常会跑到预先约定好的地点来场速战速决的集体秀,然后又迅速四散而去。

  而这一切是怎样组织的呢?这样的活动都是采用电子邮件、短消息、移动博客(如Twitter)或其他社会媒介方式通知参加者的。大家马上就可以知道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要搞怪的方式,比如到商场捣乱或是在广场上来个枕头大战。这些活动通常都很短暂,一结束大家马上就如鸟兽散,回到自己的家里或单位继续做正常人。整个活动简直就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只不过跟以往不同的是,这场闹剧的组织完全是通过现代沟通技术来完成的。

  看来,即使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脑海中,那个远古时代随机群体的影子——游牧部落,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碎片化经济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