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89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3-26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17苹果十大期待
2017苹果十大期待
苹果生态系统
苹果生态系统
苹果三大园区
苹果三大园区
苹果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
苹果市值突破7000亿美元
苹果手表
苹果手表
苹果移动支付
苹果移动支付
苹果公关部门大起底
苹果公关部门大起底
揭秘苹果大学
揭秘苹果大学
2014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2014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
苹果设计团队震荡
苹果设计团队震荡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MacBook Pro使用心得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MacBook Pro使用心得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不是Geek,我不懂电脑,但是我也要用电脑,所以我要选择电脑。之所以突然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不是想和大家讨论技术参数,也不是讨论性能好坏、系统跑分这些量化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根本不用我说,大家要买电脑,去网上看看配置,看看测评,什么都有了。

具体细节上的好坏,我会在下面的附录里面告诉大家,如果大家等不及,可以直接拖到最后去看附录。我只是想从一个纯用户(或许也是蠢用户)的角度,说一下我为什么会从PC跳槽到Mac。我相信随着苹果电脑的普及和降价,越来越多的人会面临这个选择,我只希望这样一篇文章,能够帮助同样不是很懂电脑的你作出合适的选择。文章有点长,相比于老罗的三评苹果(123),我一次过写全了,省得又留坑。



引子:我们都是电脑盲
      我记得大学时有一次去交大商业街理发,里面的人正在重装电脑。那个给我理发的小哥冷不丁对着装电脑的人说了句:“装软件时别忘了装Comic。”让我不由得哑然失笑——Comic是交大的网络娱乐平台,只是一个网站而已,估计他们平时都是把网页做成快捷方式摆在桌面上用,以为这是个软件。自然,这样小白的问题遭到了装电脑大叔的鄙视,曰:“自己输网址不会啊。”怎料小哥理直气壮:“一个个敲那不要累死啊!”。大叔黑线。
      我第二次想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已经用上第一台iPod touch,当我登陆App Store,惊讶地发现人人网、Facebook、twitter、天涯等等这些网站,真的都被做成了软件——对,不仅仅是手机版,不用“一个个敲”,而是摆在桌面上的软件,点一下就可以。理发小哥成功输出价值观……
      再说一个故事吧。虽然我接触电脑非常早,上幼儿园时家里就有了一台386,上初中时就有了自己的电脑,但我似乎从来无兴趣去了解自己电脑的特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删除一个软件只要将这个软件的文件夹拖进回收站就好了,于是乎资源管理器被我弄得乱七八糟横尸遍野。直到后来,我慢慢了解了“注册表”的概念,不由得笑话自己当年图样图森破。
      我第二次想起自己图样图森破的时候,是我用上了MacBook pro,发现在Mac上删除大部分软件的确可以直接拖到垃圾桶里的,不由得感到自己成功输出价值观……
      其实这两个故事里,我和理发小哥并没有本质区别,说到底,都是电脑盲而已——需要用电脑的电脑盲,仅此而已。
      在掰扯自己的MacBook pro之前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说这个世界上不会用电脑的人应该是大多数,而且这个会与不会也是相对的,可以说,相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言,每个人都是或多或少地“不懂“电脑。然而说一千道一万,电脑仅仅是一个工具。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电脑知识欠缺而导致很多事情做不了,那无疑是很令人沮丧的。
      所以,如果能够有一种机器,让人用最少的专业技能干最多的事情,着实善莫大焉。
      我以为,MacBook就是这样的一种机器——至少是在我这么多年与电脑的斗争中最接近这个目标的机器。
 
转变】   
      我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平生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电脑太慢。所以我对Windows是没有半点好感的。windows的那个报错声和红叉叉简直就像梦魇一样伴随着我的电脑生涯。而且让我愤怒的是这样的报错似乎没有半点规律可言,经常是一个文档上午打开时好好的,下午打开就是红叉叉,告诉你那条内存地址又不对了;或者msn这一刻还能登上去,在下一刻就登不上去了;或者Comic只要拖动进度条就要报错退出;或者突然中木马了,或者诺顿认为我中木马然后就发飙了,或者诺顿要更新然后我的电脑就卡死了……一次次面对电脑在心中绝望地怒吼。吼完,却无奈地望着一地鸡毛,重启。
      后来在崔师傅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快速重装系统。就好像中世纪的欧洲医生,以放血灌肠为治疗疑难杂症之法宝,重装系统也成了我在Windows下的一招鲜吃遍天。每每看到系统的红叉叉开始蠢蠢欲动之时,我便邪恶地插进雨林木风ghost盘,恰似昆仑崩绝壁,又好像台风扫寰宇,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虽然如此,我在国内时却从来没有考虑过Mac,无它,应用太窄——不能用QQ,不能用网银,不能看PPS,一堆游戏都玩不了,word虽然有但是据说和windows渣兼容——那买来干嘛呢?
      印象中我第一次对Mac开始蠢蠢欲动,是来美国之后偶尔用了一下朋友的MacBook Pro,瞬间被那块触摸板征服,圆滑顺畅,加上惯性滚动,浏览网页文档实在是大大地顺手。以至于我回来之后用自己联想笔记本的触摸板(也号称有multi touch哦),就感觉好像得了帕金森一样,怎么样都摸不准。直到今天,我还是坚持认为苹果相对于PC的最大优势就是那块触摸板——想必这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声,要不然苹果也不会在其最新的台式电脑iMac上将触摸板作为标配。
      第二次对Mac动心,是因为Mac OS下的演讲软件Keynote(相当于PPT),不论是效果还是易用程度都完爆PPT几条街。我是一个对presentation有着固执追求的人,也时常为Powerpoint苍白的效果而苦恼。尤其是当Openoffice都推出3D效果的时候(linux版),powerpoint 07更是相形见绌。有一次我忍无可忍在linux下用openoffice做了一个PPT,没想到因为显卡驱动的问题在外接投影仪时黑屏了,好在我早有准备处变不惊用PDF做了那个报告,但是那些华丽的3D效果也最终没有用上,让我懊恼不已——这可是我抄了无数代码才折腾出来的3D效果啊。不过这次也让我明白,作为操作系统还是原生的最靠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始终对Android平板电脑持保留态度,毕竟软硬件分开做虽然号称开源,但是效果总归打折扣)
      再往后,发现组里很多同学、包括自己的老板都用的是mac,好像我从来也没和他们发生什么文档不兼容的事情,这减少了我对Mac的恐惧。 于是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某年某月,借着qualify水过的由头,倾其所有花了两千美刀买了一台15‘的MacBook Pro。那真是倾其所有,账户瞬间变三位数。
 
体验
      为什么要买15’呢,除了性能比较好之外,主要还是我之前在14‘的“小屏幕”上看文献感到非常痛苦,所以立志要买大屏幕(如果不是因为17‘ MBP的配置还不如15’,说不定当时我就心一横搞个17‘的笔记本回来了)。但是后来我发现这在Mac上其实并不是一个问题,有着功能强大的Preview软件加触摸板硬件,文档的缩放、滚动,乃至三四个文档之间的切换甚至同时浏览都不成问题,15’和13‘没有太大区别。相反前两天我和组里的印度大叔讨论问题时用他17’的toshiba看了个文档,那种蛋疼菊紧的感觉再度如影随形——可见浏览文档的体验更多取决于软硬件界面的设计,而非简单地屏幕大小。
      说道这个界面,Mac有一条被不少人抨击的特点:所有窗口都不能最大化(除了Office for Mac保持了自己的最大化特技)。可我恰恰以为这是Mac的优点,窗口要那么大干什么呢?很多时候一个word文档最大化了,一半以上的屏幕被蓝底子和工具栏占着,一个网页最大化了,一半的屏幕都是白板儿,那搞那么大有什么意义呢?相反在Mac下,窗口大小完全取决于窗口里面内容的大小,不会有软件毫无意义地涨满整个屏幕,难道不是更有效地利用了屏幕吗。
     (如下图,当我同时编辑三个iWork Pages文档的时候,我可以将三个文档叠起来,然后用cmd+`快速切换。不论文档里面的内容如何放大缩小,只要我一点左上角的绿色键,窗口会立刻根据内容进行缩放。如果是PC下的word,窗口大小是和内容面积无关的,完全要靠手拖,自然就不方便了。)



     说到这个iWork系列,相当于苹果推出的Office,当然功能比Office弱了很多(价格也便宜很多),只有文字编辑软件pages,报告软件Keynote,以及表格软件Numbers。其中Numbers相比Excel就是个渣渣(余窃以为Excel就是微软一招鲜吃遍天的利器),而keynote基本完爆PPT(除了SmarArt,当然完全可以在PPT里面做好SmartArt然后粘贴到Keynote里去),这个已经是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观点了,我不再赘述。倒是这个Pages,我不由得掰扯两句。很多人认为Pages不如Word,我却独独喜欢Pages,反正常用功能诸如公式、生成文献等等一个不差,尤为我所独爱者乃是Pages里面图片和文字的和谐共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往Word文档里面插入图片的时候感觉图片周围好像装了强力风扇,吹得文字满天乱飞,要设半天“环绕”才能搞好这个问题;而且文字环绕非常不安分,你上面插入一段话下面的图片又开始抽风了。Pages就好得多,大家各行其道,就算是图片强行插入,文字也只是将将让出一块空地即可,不会搞得混乱不堪。
 
      花这么多篇幅讲文档浏览和编辑,一方面的确是因为大部分人用电脑就是干这个的,也是因为这就代表了Mac OS用户体验中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自然”,不用考虑电脑怎么想,而是你怎么想就能怎么用。包括用Spotlight快速寻找打开要使用的一切文件或程序,包括之前说的安装/删除程序的简单操作,甚至包括不用考虑病毒、木马、杀毒软件、越用越慢这些劳什子,甚至包括哪怕开了十几个Excel文档机器依旧能够运转自如,这都是Mac让我感到十分心水的原因。
      套用一句话,Mac最大的好处是让你感受不到这个电脑的存在,只有“你”和“你要做的事情”。
 
配置与价格
      好了,说了那么多心水的东西,来说说不心水的,也是被无数人攻击的东西:性价比。
      的确,如果只是看技术参数,Mac的性价比只能用寒碜来形容:我记得我室友曾经在特价时花了八百美刀(原价大概一千二三百的样子)买了一台15‘的联想Ideapad Y550,四核处理器,GT320M显卡;三个月之后我花了将近两千刀(含税和配件)买了一台15’的MacBook Pro,双核处理器,GT330M显卡——你们会觉得我疯了,不是吗?可是如今一年半过去了,室友的联想已经退化成了台式游戏机,因为电池不好用了,系统也不稳定了(和我的那台联想IdeaPad出的问题遭遇类似),然后他也买了一台MacBook Pro。
      平均来看,苹果电脑相比同系列的PC是要贵个30%左右,如果考虑到其他牌子的PC整天做特价,这个差价可能还要更大。再加上因为各种不兼容而上马的价格不菲的苹果配件(比如哪个坑爹的视频转接口,比如MacBook Air上网线转接口,比如因为USB接口不够而被迫买的蓝牙鼠标),一台苹果电脑的价格只能用丧尽天良来形容。这个差价一部分是由于硬件、工业设计和操作系统的优势(比如同样是Multi-touch touchpad,联想和苹果就是夏利和法拉利之间的区别,然后MacBook pro的一体成型铝合金机身也算是工业设计的翘楚,至于Mac OS相比windows的优势也已经被人嚼烂了),另一部分,毫不掩饰地说,就是苹果的超额利润——由是观之,苹果绝非善男信女。
      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感受和体验,在于这台电脑好不好用,价格能不能承受,而不在于苹果挣了多少钱,对不对?用户体验值多少钱,这本来是一个很难量化的概念。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为了“看着爽”,宁愿多花几十上百美刀去买硬皮的教科书,让人为之侧目;有些人却宁愿不花钱在电脑上看PDF版本的教科书,也让人蛋疼菊紧。人各有志,不论是觉得苹果抢钱,还是觉得苹果物有所值,都有各自的道理,没必要强求。
      其实,如果苹果电脑的价格和普通PC差不多,估计我也没必要写这篇文章了。就冲着那个漂亮的界面,估计很多人都会对Mac趋之若鹜。我写这篇文章,大谈我的感受,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权衡“价格”和“体验”的时候,能够多一份考量。

果粉和Geek
      如果仅从拥有苹果产品的数量来看,我对“果粉”的称号似乎辩驳无力:从高中毕业买的第一台iPod mini开始,我拥有苹果产品的数量已经不少,包括iPod nano,iPod touch, MacBook Pro, Time capsule, iPhone等等。但是这个趋势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到:一旦购入一件苹果产品,便会源源不断地购买苹果产品。周围很多人都是和我一样,由iPod感受苹果强大的用户体验,然后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采购大件——何况在美国,对于一个有正经工作的人而言,苹果产品比PC贵出的差价几乎可以忽略(对于iPhone,iPad之类,苹果反而比同类产品更有性价比)。
     但是不要误会,我从来没有去“粉”苹果产品。首先,我认为PC是生活必须品而苹果不是,如果只让我买一台电脑,我肯定会选PC,至今我的PC还是我的主力游戏机;第二,我毫不否认苹果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人蛋疼不已的资源管理器,比如用起来惊天动地的原生网页浏览软件Safari;第三,对于国内的很多人,我其实不推荐使用苹果的,尤其是考虑到国内很多网页(包括网银和中国期刊网)只支持IE浏览器,光这一条就能让苹果在工作中毫无用武之地。
      正如我在文章开始所言,我始终觉得电脑只是一个工具,我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会和我有一样的看法。人是很难去“粉”一个工具的,苹果在性价比严重欠奉的情况下还能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不是一个简单的“忽悠”能够解释的。
      不过作为一个苹果用户,我也不能理解果粉的很多想法。我的理解是因为中国宗教信仰不普遍,所以很多国人就把外国人喜欢上帝安拉的劲头拿出来去“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某个足球队,比如某款电子产品,比如某款汽车。中国的足球/数码/汽车论坛里面,大家主要干的事情就是不同支持者之间互相猛砸。当然还是那句话,人各有志,反正买苹果产品花的是自己的钱。   
      我知道,很多Geek,对于苹果十分不屑,linux用户或许会认为苹果系统太封闭(比如曾经臭名昭著的苹果不开放显卡高清解码,以至于在网络上看高清电影的时候只能靠CPU硬干,机器动辄进入烤肉状态),码农们则会认为Visual Studio完爆Xcode几十条街。
      余窃以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层次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以电脑为工作的人和以电脑为工具的人对电脑的认知肯定不同。我常常用来说明这个问题的类比就是:男生每每笑话女生看足球只是为了看帅哥,却忘了自己看言情剧时只是为了看美女。由是观之,别人的角度对于自己不一定适用。
     
      总而言之,我相信有电脑高手看完此文(甚至未俟看完),会鄙夷的一笑:“果粉洗脑文。” 于我而言,我不期望改变别人的看法。只是,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电脑盲,如果你和我一样用电脑只是工具,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被Windows的渣稳定性搞得胆战心惊,或许这篇文章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附录:苹果的好与坏
 
优点:
系统稳定,没有病毒木马,不会越用越慢。
硬件靠谱,驱动都是原生驱动,不会有兼容问题(比如升级Windows 7之后耳机没声音了)
Mac OS强大的内存调用功能,哪怕打开无数程序,也能切换自如。
良好的界面和用户体验。
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包括原生iLife套件,含照片管理iPhoto,视频制作iMovie(完爆Windows Movie Maker一百条长安街) ,以及音乐编辑garage band。DVD player也非常好用。至于进阶版的Final cut pro或者Aperture我就不说了。
 
缺点:
贵,各种配件、升级极为坑爹。
和一切IE内核的网站无兼容或者渣兼容。
严重吃内存和硬盘。说句老实话,Mac OS的快固然有其设计的因素,但是也不能忽视它对硬件无底洞一般的需求。Mac OS对CPU的要求不高(当年IBM系列CPU的速度只有因特尔的三分之一),但是对内存和硬盘要求很高。我的MacBook Pro升级到Mac OS 10.7 (Lion)之后,竟然4G内存都不够用了,只好升级到8G内存——要知道,Windows 7 32bit至今只支持3.25G的内存。
 
关于软件和游戏:
目前主流办公软件和科学软件基本都是Windows/Mac跨平台的(要知道在美国学术界主要都是用Mac),或者都有Mac equivalent (比如Origin Pro)。加上新出的Office 2011 for Mac已经大大加强了和PC版的兼容,所以用Mac来工作已经问题不大了。

一些常用的软件,比如BT,快车,电驴,暴风影音等等,都有相应的Mac版本。

倒是很多国内的软件,比如优蛋、风行等等,暂时还没有Mac版,或者比如迅雷,Mac版还做得十分山寨。

但是考虑到iOS的大量普及,再参考QQ、PPS、PPTV这些在iOS上完善之后在衍生出Mac版本的历史,我相信很多国产常用软件终究会在Mac上普及的。

最后,说道游戏的问题,先不说游戏版本的问题。老夫窃以为,Mac作为游戏机,甚至是主力游戏机,是不合适的。首先是因为价格,入门版的Mac价格尚可接受,也能应付绝大多数事情,甚至做视频也不在话下;但是要玩大型3D游戏,要上独立显卡版的Mac,这个价格就海了去了,单单和入门版之间的差价都够买一台普通的游戏本——那你说这是何必呢?其次是因为MacBook的散热,因为其紧凑的设计,导致散热不是特别好,所以显卡稍微一工作,风扇就会抽风,非常吵,大大破坏游戏乐趣。第三还是因为很多游戏根本原生不支持Mac,当然理论上只要破解了任何游戏都能跨平台——但还是那句话,何必呢?Mac上有一些不错的小游戏,适合工作之余打发时间,或者再装个魔兽、帝国3、使命召唤4之类的经典老游戏是不是拿出来爽一把,那些最新的3D大型游戏还是算了。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MacBook Pro使用心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