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0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11-24
明天
明天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Snap上市
Snap上市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社交媒体政治传播功能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真实版《逃离德黑兰》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社交媒体文化症候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微信十条绑住自媒体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职业社交网站之争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全球女性网民社交智慧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2014年社交媒体五大预言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社交媒体实况转播叙利亚战争
家谱社交
家谱社交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社交网络的悖论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是的,我们大部分朋友不在线,或至少没有使用同一款产品服务,但是亲密感如此的让人满足以至于我们会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迷恋于各个网站——这些网站能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站的那头会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经相互交流或者是拥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存在着。就在此时,一些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Twitter——横空出世了!通过与我们熟悉的人成为“好友”Facebook定义了一个社交模式。眨眼间,我们拥有了一打朋友分布于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既然有与朋友们在社交空间中分享的经历,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推演,在互联网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貌似会丰富这种经历!但是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取而代之,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滋长: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网络那头的“朋友”。就拿Twitter来说,Twitter曾经是早期用户讨论技术的热门场所。但是,没过多久,你几乎不能读完你关注的所有人的tweet信息。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延展,人们在Twitter上能够找到更多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很多人。至此,阅读所有tweets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去开发产品的——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朋友太多了,以至于你无法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言语。

例如,Flipboard,强调其产品特点为能将内容分享给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闻信息流智能系统,正在帮我们解决由于过分的联系导致的与好友间的生疏——他们正在从我们自己创造的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无人想承认的社交网络悖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增大,我们自己的社交能力却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务类似,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都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当字节、照片、链接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不断降低。

似乎这解释了新的产品带给人的兴奋。当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一个应用,例如Foursqure,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踪迹。从小的规模来看,了解这个信息并期待别人也能够看到它不知不觉让我们都觉得是个秘密。这让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超过150这一个神奇的 Dunbar’s number——这个魔咒便解除了。按照这种规模,我们几乎无法轻易地掌握所有人的行踪。当我们的连接数超过150时,任何事物都变成了简单的评论——正如真实的交谈已然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精力真的很有限!

译者注: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

曾经的小社区群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其中充斥着各种无意义的Foursquare签到和滥用的标签。神奇的是,社会化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这个网络而溢出;相反,信息溢出了。曾经认为社交网络很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规模下,社交网络会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但是在大的规模下这个社区群体就会被肢解。

谁引领我们进入了社区:社区,与个体有着分明的界线,总是存在于大的关系网络情境下,且总是在灰飞烟灭中变得熟悉。社区及其对应的网络空间,是我们与实体世界的关系相联系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足球队、工作场所、街道、城镇等,都有其各自的社区。我可推测,这是让虚拟世界变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区让我们能从一个个体和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了解我们正在交谈的人,这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正是它把我们的交流都hold住了——这是类似于你对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咆哮和与面前的某人交流的显著区别。

实时tweet运动比赛状况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滑板运动比赛有什么区别?发一个tweet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经历,仅仅是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观众广播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我回想我曾经tweet的这类内容——“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将要乘飞机”或者“进球了”!

这些并不是分享经历——他们仅是我的经历,我想与你分享,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此经历——我看那篇文章时的想法或满足、那种登上飞机的感觉、那种看到比赛扳平了的紧张情绪。或许您能够自己去比较这些亲生经历后的记录;这是大多数Twitter交流所呈现的,但是这种经历最后其实是无法分享的。

这个与社区中的讨论又有所不同。这种交流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为话题的,而是社区内集体共同的爱好。交流就是一种体验。每个评论都源于社区内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大家共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追溯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恰是那些幽默的“网络段子”的诱因,是大家在互联网中的寄托,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社区中有争吵和异议,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都是某个球队的粉丝,且大家期盼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社区中,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关系网模式不断扩张,正如Facebook所推动的,那么用户们将要冲破社交网络的禁锢和局限。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设计社交产品,那么我们需要赋予产品这样一个价值——他确实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们构建的产品不能只满足用户记录和发布的需要,我们需要鼓励大家讨论,共同体验,且构建持续的、有意义的关系链。这些都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产品才能激励用户。因此,社交网络的未来并不只在于一个关系网,而在于社区。

译者后记:

人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人们渴望去关心周围的朋友,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他人。可是当人数到达一定的限度时,信息泛滥的现象发生了,我们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流。于是我们想分组浏览,我们会刻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我们生怕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以免遭受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我们于是累了、倦了。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一无所得!

英文原文: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中文翻译:胡毅鹏雷锋网供稿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社交网络的悖论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