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2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8-30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Kreditech
Kreditech
P2P网贷危机频发
P2P网贷危机频发
未来金融趋势
未来金融趋势
网贷的灰色游戏
网贷的灰色游戏
Smallknot
Smallknot
追梦网
追梦网
微资源与大规模协作学习
微资源与大规模协作学习
收银台革命
收银台革命
P2P网络借贷解密
P2P网络借贷解密
Kabbage
Kabbage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金融脱媒与银行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近期,“金融脱媒”受到热议。记者发现,金融脱媒并非只是时尚话题,通过解读当下银行中报中攸关“金融脱媒”的具体指标,可以深刻感受中国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转型。而具体到投资者,则可以进一步了解银行股的价值前景。

  金融脱媒已经实现

  什么是“金融脱媒”呢?简单说,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监管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占比持续下降,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在中国银监会网站里,记者找到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的铁证。该网站8月11日公布的《2011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里,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加权风险资产”一栏显示,2011年二季度,有60555亿元表外风险资产;而一季度,该数据为57990亿元。一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风险资产就净增加2565亿元。

  哪些是“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呢?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涵盖了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信托类产品、银行承担委托贷款、承销债券等众多投资者听起来很熟悉的子项目。

  中国商业银行一个季度便净增2565亿元“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意味着,过去三个月,每个月至少800多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一“媒介”,找到了需求方。尽管名义上,发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都是由商业银行来承担的,但实际上,发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相当于资金供给方——产品购买者直接给企业放贷,而银行只收取低额手续费。虽然“表外资产”在理论上已把风险转嫁给了购买者,但现实是,商业银行被迫向资金提供方分享属于银行的部分收益,银行只担任服务方。而银行作为承销商帮助企业发行债券,被业界称为银行实现“金融脱媒”的标志。这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由完全的资本密集型金融企业向半资本半服务的金融企业转变。从根本上,也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转变。尽管今年商行承销的债券数量并不多,但是中国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金融脱媒,即中国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正向逐步服务化、逐步市场化转变。

  中间业务尚待提升

  由于目前尚无权威专业机构公开披露“表外加权风险资产”具体子项目信息,作为灰色地带,连专业人士都只能获取市场中的众多不完全统计数据,投资者要想获取数据则难度更大。那么投资者如何解读已上市银行的“金融脱媒”程度?又如何来了解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转换成功的程度呢?

  在商业银行的年度报表里,专业人士常解读“利润构成”这项指标,其中,“中间业务收入”一项反映的就是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和承销债券等金融服务项目的收入。换句话说,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利润构成中的占比能反映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转型成功的程度。在成熟的欧美国家,中间业务收入一项,在银行利润构成中占比一般是30%-40%不等。而我国,目前大的商业银行中,该占比仅18%-25%左右,而小商业银行的该项占比才10%-15%之间,极少数甚至连10%都不到。由此,我国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转型尚在逐步推进当中。

  当然,金融脱媒虽然近期遭热议,但并不陌生。在2008年,金融脱媒也曾一度受到关注。那么近期为什么再度“翻红”呢?这源于去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收紧,银行进入加息通道,中国的商业银行将认真吸储、弱化放贷当作当下要义。由此,前期被宽松的货币政策宠坏的资金需求方进入了资金饥渴期。而持续的通胀、股市表现不理想、楼市进入尴尬调控等众多原因让资金盈余方寻觅资金增值保值的通道。资金供需双方正大光明地绕过银行,开始了“自由恋爱”。

  那么,到底中国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何时大面积实现成功转型呢?有研究人士告诉记者,伴随着“十二五”时期的金融规划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未来,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占比不断提升,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渐丰满。而未来五年或许就是中国商业银行商业模式走入新成熟的一个时间段。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我们拭目以待。

目录

[显示全部]

金融脱媒与银行战略转型编辑本段回目录

 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金融脱媒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指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不借助银行而进行资金交易,并产生资产负债关系的现象。一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形成了以银行为中心的格局,但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形成了对原有银行业务的分流效应,主要体现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个方面。
  资产业务方面。一是股票市场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成为继银行贷款之后的重要渠道。自1994年至2000年,境内股票筹资额基本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其与当期新增贷款总额的比例也呈现出了逐渐增大的趋势。虽然2002年至2005年股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融资规模有所下降,但总体发展势头不改。2010年我国境内股票融资额达到创纪录的9672.2亿元。二是债券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逐年扩大。1996年企业债发行规模仅为135.36亿元,而2010年我国发行各类企业债券已达16812亿元。三是财务集团公司成为大型企业整合内部资金运营的重要手段,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和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07家,财务公司资产总规模达到1.6万亿。四是私募和风投成为众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完成投资交易363起,投资总额达103.81亿美元;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158支基金,募资总量达到111.69亿美元。五是作为国内唯一能够同时介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全国正常经营信托公司63家,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3.04万亿元。此外,金融租赁也成为一些企业融资的新选择,尤其在飞机、船舶、大型电力设备等资金需求密集的设备采购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负债业务方面。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日益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有生力量。根据证监会数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数量从1998年底的6只发展到2010年底的704只,同期基金规模从120亿元增长到2.5万亿元,无论是基金的数量还是规模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在公募基金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私募基金,特别是阳光私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渠道。从2004年诞生到现在,阳光私募的发展速度惊人。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至2010年上半年,共成立1430款阳光私募产品。其中,公布募集规模的910款产品共募集1196.20亿元,未公布募集规模的520款产品根据市场平均水平计算募集453.63亿元。
  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理财产品的发展。目前理财产品主要包含四类产品,即银行类理财产品、保险类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截至2010年底,124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计7,049款,账面余额1.7万亿元。
  此外,随着我国居民和企业现代金融意识的增强,在保险领域的支出也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保费总收入从1999年的139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5万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的增长幅度更大,体现出我国居民在保险方面的支出不断加大。其中人身险保费的增长幅度更大,体现出我国居民在保险方面的支出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脱媒程度测算及国际比较

  首先,我们将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收入结构的角度设计三个比率,赋予不同的权重,构造一个综合指标,对银行的脱媒程度进行衡量,以此判断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中所处的阶段。资产负债分析方面,选取非金融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AIR)和负债中介化比率(LIR),衡量银行为非金融部门提供中介服务的程度。同时,结合利润表数据,以银行收入结构比率(ISR)衡量银行在应对脱媒时所提供的中介服务方面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反映其金融脱媒的程度。我们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银行的资产中介化比率和负债中介化比率各赋予40%的权重,收入比率赋予20%的权重,以最终结果作为衡量一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作为中介机构重要程度的综合指标(CBDR)。银行金融脱媒综合指标数值越低,说明脱媒程度越高;数值越高,说明脱媒程度越低。具体公式为:AIR=非金融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债权/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资产;LIR=非金融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负债/非金融部门的总金融负债;ISR=利息收入/总收入;CBDR=40%×AIR+40%×LIR+20%×ISR。
  其次,我们选取美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的银行业作为样本国家进行比较,涵盖了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测算结果如图所示。
  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中介率指标来看,美国的非金融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最低,日本居中,德国非金融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在三个发达国家中最高。印度的资产/负债中介比率处于日本和德国之间。但中国与这四国相比,不论是资产还是负债中介化比率都高居其上。
  从收入结构指标中,我们看到,美、德、日三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与业务总收入之比略有波动,其中日本银行业的利息收入占比最低在60%左右,美国居中为70%左右,德国最高为85%左右。相比之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仍然是总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最低也有90%左右。
  分析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综合指标可以看到,美、德、日三个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程度已经基本达到稳定的状态,其中美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程度最高,约为20%;日本约为40%;德国处在60%左右。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的银行脱媒程度也在50%左右,且略有减轻的趋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脱媒程度自1996年以来波动较大,但基本处在80%左右,仅在2007年接近德国的水平,而后又有所反弹。
  综合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脱媒程度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可以预见的趋势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仍会持续快速发展,这将为银行带来更多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金融意识得到普及,居民的金融资产将更多元化;企业风险意识逐渐加强,风险管理手段进一步增多;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人民币债券市场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发展也将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更多的渠道。从这个趋势来看,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程度还将进一步深化。
   
  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几多压力与挑战

  金融脱媒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对银行客户结构的影响。一是大型企业集团和优质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业面临传统优质客户流失的压力。从数据分析来看,目前住户贷款和“非金融类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出现分化,住户贷款增长更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长相对住户贷款而言增长较慢,其在总贷款中的占比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一比例已从2004年12月的84%下降到2010年9月的77%,减少了7个百分点。粗略估算,按照各项贷款总额在20万亿元和40万亿元之间计算,直接减少的贷款数量在1.4万亿元到2.8万亿元之间。二是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在资产多元化、高收益化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伴随基金、理财产品、保险等新兴渠道的发展,存款资金分流明显。因而,客户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优质企业客户流失,一般存款客户减少。从数据分析来看,住户存款占比逐年下降,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逐年上升。作为存款主要来源的个人存款比例下降,个人存款占比从2004年底的50%,下降到2010年9月的43%。同一时期,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从35%,上升到41%。
  对银行业务结构的影响。一是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定期存款占比减少。活期存款占比维持了一个平稳的态势,在全部存款中的比例基本在15%左右。而定期存款在全部存款中的占比则呈下降趋势,从21世纪初的40%的水平,下降到2010年的25%左右,这期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二是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快于短期贷款余额增加。在2007年12月,中长期贷款余额第一次超过了短期贷款余额,并在此后的时间中持续加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仅有22%左右,而截止到2010年9月,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已经达到了60%。从期限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中长期资产业务的脱媒化进程相对缓慢,而短期资产业务的脱媒化程度相对更高。
  对银行业务成本的影响。资产脱媒使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降低,特别是一些优质客户,面临众多的融资选择,将从融资成本和负债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信贷需求,使其贷款议价能力提高,压缩了银行信贷收入空间。同时,负债方面的脱媒使得以基金、保险、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成为新的资金来源,这些机构在银行的存款多以协议存款形式存在,在资金规模上较一般单个客户拥有更多优势,从而可以争取到更有利的利率水平,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大型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建议

  金融脱媒这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随着资本市场发展,金融中介机构的结构性调整。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需要思考的应是如何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发展的潮流,嵌入到现代金融体系之中,分享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
  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经营理念,充分认识金融脱媒的深远影响。第一,对未来的竞争态势要有所准备,及时更新经营理念,从“存款立行、贷款立行”向“服务立行”转变。第二,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发挥大型银行优势,从“信贷持有”大行向“信贷发起”大行转变。作为大型银行,要明确自身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一些附加值较低、资本消耗较大的业务领域要主动退出,优化业务结构,逐渐从信贷持有大行向信贷发起大行转变。
  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建设。第一,完善综合化经营平台,从“资金中介”向“一揽子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第二,优化市场结构,作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稳步推进国际化建设应对客户日益国际化的金融需求。同时,针对国内市场不同地区间金融发展存在的巨大差异,渐进性地推出符合当地金融发展阶段的金融产品,把握金融脱媒的主动权,提高客户对于银行产品的依赖度,顺应金融脱媒的趋势。
  加快业务转型,尽快适应客户结构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的新趋势。第一,零售业务发展要强化细分市场研究,争取在高端业务领域有所突破。第二,研究对公客户结构调整趋势,加强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第三,进一步强调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未来以资本消耗为特点的传统信贷业务发展必将遭遇更多限制,而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则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内外兼修,加快产品创新步伐。金融业务的发展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产品层面来实现。在脱媒趋势下,国内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结合资本市场发展的新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提升自身实力和加强外部合作两个渠道来实现。

金融脱媒渐近 商行苦思良策编辑本段回目录

 不经意间,“金融脱媒”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而日益融入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国商业银行们,又如何加快变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商业银行头顶又悬“双刃剑”

  “金融脱媒”正日益成为当前市场的讨论热点。

随着境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渐渐突出。业内人士认为,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但需要关注的是,金融脱媒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也产生了促使银行改革的动力。

  挑战来临了

  随着我国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金融脱媒将长期发展,这将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资产扩张和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

  我们看到,金融脱媒将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客户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市场产品将日益丰富,市场收益率也将不断提高,这将吸引大量的、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从银行体系游离出来并投入资本市场。由于漏出效应的存在,虽然其中大部分资金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银行系统,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这将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流动性风险。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较为单一,在利率监管相对严格和金融脱媒特征并不显著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定价方式仍然可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但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在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上,金融脱媒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我国金融脱媒的大幕已经拉开,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全新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有必要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根本性的改革,以全新的姿态迎接金融脱媒时代的到来。

  机遇也不少

  有“挑战”就有“机遇”。在遭遇到挑战的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带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首先,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资金也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其次,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增加以及证券市值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根据投资者在交易中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第三,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加大对债券及各种结构性产品的投入,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资产盈利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银行可以改善自身的收入结构。这些都将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

  第四,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

  可以预见,金融脱媒的深化将带动直接金融市场的繁荣,面对这种新兴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会,有效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扩大融资服务对象,通过发放股票质押贷款、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等方式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资金,积极支持直接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不断催生出诸如企业理财、资产管理等新兴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应当依托市场环境的变化,提供更多进行流动性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的避险工具,通过中间业务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

  (侯捷宁)

  加快调整发展战略 八方突围

  渐行渐近的金融脱媒无疑将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风险管理、收入结构等产生深刻影响,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更新理念,加强中间业务创新,提升对大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等,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

  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目前,商业银行的高管层和中层的经营理念还比较传统,对于金融脱媒的新变化,在理念上尚未迅速转变和完全接受。因此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以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

  第二,解决实质性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金融创新产品固然重要,但产品需要相应的部门和激励机制推进,需要有人来设计。所以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两个关键、实在的因素是人和部门。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要实施组织架构的创新,稳步推进垂直的运作方式,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要实施经营模式的创新,整合经营平台,发挥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带动全行人力资源机构转变,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第三,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客户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上。

  第四,加强金融产品和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从被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向主动式的资产负债管理转型,从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向定性、定量并重的风险管理转型。

  第五,推进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必须向全能化经营道路发展,立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推进综合经营:大力发展现有金融混业业务;积极实践创新的综合经营业务;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培育和加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功能;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选择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综合经营试点。

  第六,打造强大的银行资金链,缓解借方非中介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探索通过发行金融债等进行主动负债,通过开发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性产品、年金管理产品来实施产品型负债,通过发行次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获得资本性资金来源。但是,还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开辟新的资金来源。

  第七,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网络金融服务的重点包括:建设电子支付网关,为客户提供在线支付及清算服务,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联合第三方支付或自行提供交易资金的托管业务,凭借银行的信用优势来获得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动权;开辟虚拟化金融空间,建立虚拟网点、虚拟经纪服务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等。

  最后,业内人士强调,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应该充分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有利环境,加快海外发展步伐。一方面,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走出去”,我们的商业银行应该奉行“跟随客户”战略,把对国内企业和居民的服务延伸到境外市场,并以此防止客户流失并争取到更多客户。另一方面,这也是应对金融全球化趋势、提升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需要。在向外资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的商业银行也要进行海外布局,向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拓展市场。近期,国内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先后完成改革重组,完善了内控机制并充实了资本实力,在此情况下,国际化应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之一。

  (家路美)

  制度安排也要相机调整

  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以及创新措施的加快,还需要对现有金融制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为商业的改革创新创造匹配的制度环境。对此,上海银监局副研究员张望认为,这一点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制度变迁一般落后于市场变化,如不加紧金融脱媒大趋势下的制度安排研究,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和创新,并可能在开放环境下与国际银行业竞争中较长时期处于被动。他说,根据目前的金融分业经营和监管体制,适应金融脱媒发展影响的制度调整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适当深化综合经营的制度安排,为商业银行跨市场业务和产品创新创造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从国际经验看,金融脱媒发展导致了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要原因之一是金融制度安排的及时调整,放宽银行业的限制和管制,促进其经营综合化。首先是放宽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其次是取消利率上限管制;再则是解除外汇管制,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增强本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

   如果没有宽松的制度环境,商业银行要加快创新,真正实现业务和收入结构重大转型是比较困难的。借鉴国际经验,我国调整现有金融制度安排的思路:一是要适应国际银行业综合化经营趋势,适时修订现有《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可逐步开放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范围,实现控股模式下有限的综合经营,相互独立的法人地位所建立的“防火墙”,可以实现物理上的风险隔离,为商业银行参与资本、保险、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业务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二是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继续完善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形成机制的前提下,适时对现有利率政策作重大调整,有限度放开存款利率限制,使资金能真正按照市场需求决定脱媒的程度。

   其次,进一步加强现有监管制度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使现有监管体制能形成促进金融机构创新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机制。在我国现有分业监管体制下,为有效应对金融脱媒的影响,监管部门之间的一定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一方面是适应和促进金融机构跨市场业务创新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防止资金违规跨市场流动,避免风险跨市场转移。目前,跨市场的业务和风险监管主要以各监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为主,这种比较松散的制度安排难以适应长期的市场发展需求,应该向有法律约束和明确的制度层面发展。通过有关制度,明确各监管部门和市场服务机构(各大交易中心服务平台)对跨市场业务准入、监管和风险处置等的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三是要完善和创新机构主体,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满足市场投融资需求。当大量资金游离银行中介体系之外,金融脱媒加剧时,要有效引导资金进入市场合理需求的投资领域,满足市场各种合规性投融资需求,就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机构主体,在传统的证券、基金、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之外,发展专业的融资和存款储蓄机构,如设立为证券市场各类投资主体专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并为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安排宽松的制度环境,使脱媒的资金能通过这些创新的机构主体和业务,使投融资更加有效和安全。

  另有业内人士亦认为,继续放宽管制、推动综合经营,是金融脱媒的因应之道。目前,央行大力发展短期融资券市场,事实已给利率市场化留下了足够空间,包括可逐步将超额存款准备率降至零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同时,央行也在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改善金融体系面临着的系统性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清晰的政策脉络就是促进金融脱媒的深化。而且,在金融脱媒深化过程中,央行通过推出商业银行货币市场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方式,以及可能的大额存单和允许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等等,在促进商业银行变革的同时,减少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避免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的一些储蓄和提供长期按揭贷款金融机构的倒闭危机。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金融控股集团是银行综合业经营的良好平台,在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具有天然防火墙的功能。应尽快出台规范金融控股集团公司的相关法规,保证商业银行依法综合经营。如在美国,综合经营是通过银行持股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拥有分别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的,各子公司在法律上和经营上是相对独立的公司。在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规定的框架内,允许银行持股公司升格为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和国民银行可通过其下属公司和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等多种金融业务。此外,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内容,需要政策支持。在目前的法规下,商业银行尚不能从事A股发行承销,这是银行开拓投行业务的一大障碍,应尽快从政策上加以解决。 (家路美)

  警惕潜在风险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但2005年以来,随着“国九条”和监管层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政策的落实,银行储蓄分流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金融脱媒的步伐正日益加快。

   投资者和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而直接以股票、证券、保险、基金等形式,进行资金交易的金融脱媒趋势进一步加速。管理层也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

  在金融脱媒这一阶段,由于实际利率为负,资金过剩刺激着以股市为主的资产价格上涨并带来巨大财富效应,银行储蓄资金出于逐利角度,必然会被吸纳到股市中。而随着银行资金的逐步流失,企业也慢慢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而并非传统的信贷通道来获取资金。而目前中国股市正好处于这一阶段中,考虑到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例依然较低,银行储蓄依然庞大,金融脱媒的过程还在进行之中。

   金融脱媒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从居民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因为活跃的资本市场将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当前资本市场的繁荣正使得金融脱媒成为银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和危机,在股市财富效应和实际利率为负的刺激下,未来将有更多的居民储蓄离开银行体系流入股票、基金等资产领域;与此同时,直接融资渠道的畅通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面对金融脱媒这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国内商业银行也在做出相应的对策,在确保传统业务收入的基础上,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如今都在迅速发展。

   而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子行业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也是受益匪浅。2006年以来的牛市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国居民的理财意识,这一效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递并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理财热潮。

  在这种背景下,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以佣金为基础向以费用为基础的转变使证券公司的角色定位、盈利来源、盈利的稳定性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服务收入成为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虽然创新业务和国际业务还短期内还不能成为我国证券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型和业务国际化的序幕已经拉开。

  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虚拟经济泡沫的产生:短期内,脱媒为股市提供了充沛流动性,在实际利率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收入上升只能促使居民对权益投资进行更热烈地追捧,但过度投资仍能刺激净资产规模膨胀,这使得企业利润总体规模继续膨胀,并掩盖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的本质。最后,如果资金提供方缺乏对投资的风险监控,大量资金与投资收益可能来自虚拟的股权投资,并造成盈利的泡沫。这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上市公司之间的互相持股造成的收益的急剧增长,而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外,为应对金融脱媒而推出的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在实体经济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无限放大并释放这些风险。

  所以,为了顺应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在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增强竞争实力的背景下,本文开篇讲到的金融衍生产品以及股市的潜在风险都值得管理层和投资者提高警惕。 (闫立良)

  美国:三板斧转危为安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经营危机,美国商业银行在全面改革中调整了经营战略,转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据了解,彼次改革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美国商行充分把握住市场化契机,利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这一重要资源,实现了自身管理体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通过上市,银行建立起了稳定的资本补足机制,扩大了社会影响力;银行股权的高度分散化亦有效防止了大股东操纵银行,便于管理者做出更为客观、专业的经营决策。

  二是业务运行模式。美国商行在确保传统业务收入的基础上,调整业务构成,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实行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战略。从其业务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商业银行批发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而银行零售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则增长迅速。

   三是利润来源。随着利差收入空间的减小和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美国商行的利润来源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中间业务利润增加、非利息收入比重上升。银行的传统中间业务有信托业务、信用证业务等,近年来又扩展到金融衍生商品业务、债券管理业务、企业并购中介业务等原本属于投资银行的业务。

  欧洲:行业兼并有效减阻

  商行的经营策略从立足和依赖于传统存贷业务市场,转变为既依赖传统网点吸收存款,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既依赖传统的信贷业务,也依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这带来了经营模式、内容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加快、加深传统业务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综合经营,极大地促进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使商业银行摆脱了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

  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和欧元的启动,也为银行业兼并提供了良好契机,如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德意志银行与德累斯顿银行、意大利的嘉利堡伦巴地储蓄银行与安宝信银行,以及法国国民银行与兴业银行、巴黎银行的合并等。1998年,欧洲全年并购交易总额已达8590亿美元。在欧洲单一货币的推动下,1999年第一季度的并购交易总额就已高达4680亿美元。这些因素都为欧洲银行在金融脱媒中减阻提供了帮助。

商业银行应对脱媒的三大思路编辑本段回目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会由此受到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其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其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其次,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弱。

当然,在遭遇到挑战的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带来重大的机遇:首先,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特别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其次,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此外,根据投资者在交易中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第三,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第四,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需要更新理念,加强中间业务创新,提升对大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等,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

一是加快调整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金融脱媒,关键是在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使内部运作的体制机制能很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需要,同时造就一支能在新形势下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

“金融脱媒”改变了银行的资产结构,使银行的无贷款客户的比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增长的方式。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

金融创新产品固然重要,但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的关键因素是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

二是调整现有客户结构,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目前,中资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非常高,一旦大企业信贷市场萎缩,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从国际经验看,最后信贷市场将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而不是现在的大企业。我们将来的信贷业务要逐步压缩到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而对大企业的服务,将来发展以投行、企业风险管理业务为核心的固有业务。

纵观国内竞争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战略发展定位,把握最佳调整阶段和发展时机,进入高贡献度的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突破性发展是国内商业银行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对银行来讲是优质客户,通过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赢得企业的信赖,巩固银企关系,取得双赢效果。

三是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扩张,属于一种典型的外延粗放型、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银行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金融脱媒趋势加快,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间竞争激烈,客户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余地大大增强;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空间收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虽然中国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银行的市值进入世界十大银行的行列,但是盈利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品,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产品;产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对客户群体的粗浅分析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细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中国银行业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首先重点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不仅是应对脱媒的手段,而且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面对金融脱媒给公司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第三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营业网点很难应对电子金融带来的挑战,只有积极发展网络银行业务,才能应对无处不在的电子网络。第四要积极创新,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脱媒背景下金融行业的演变 编辑本段回目录

银行体系表外融资与直接融资持续发展

  内部结构调整将会成为主要特征。2003年社会融资总量出现了超常规增长,但之后两年的社会融资总量徘徊在较低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社会融资总量在2009年再次超常规增长,预计2011年社会融资总量将难有明显增长,内部结构调整将成为主要特征。

  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受到银行贷款监管趋严、资本市场监管逐步放松的影响,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从2002年的95.7%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58.5%,占比下降37.2个百分点。如果进一步剔除零售贷款,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从2002年的83.2%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38.3%,占比下降44.9个百分点。

  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提升最明显。银行贷款监管趋严使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产生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受到银行贷款额度受限、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政策的影响,导致银行贷款始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商业银行为此大力发展了表外融资。商业银行表外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2.6%快速提升到2010年的26.9%,占比上升了29.5个百分点。在今后商业银行贷款额度仍将受限、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影响下,预计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占比仍将进一步提升。

  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资本市场监管逐步放松使直接融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受益于过去几年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发行渠道的逐步拓宽,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在2005年之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规模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在2006年后实现了质的突破。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的占比从2002年的4.6%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12.5%,占比上升了7.9个百分点。伴随着信用体系的继续完善,预计将有更多的大型企业从贷款融资方式转向债权融资方式,进而持续扩大企业债权融资规模;与此同时,尽管大型企业股权融资高峰已过,但是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不断扶植也将导致中小型企业股权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资产扩容

  基础金融资产增速将逐步下降。1999~2010年基础金融资产(人民币存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复合增长率高达20.8%,这主要是受到2006年至2007年股票大幅上涨、2009年人民币存款超常规增长的影响。今后几年,基础金融资产将难以维持20%以上的增长高度。

  人民币存款在基础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将基本保持稳定。过去十几年基础金融资产结构受到股票牛熊转换影响较大,2000~2005年股票走熊导致股票在基础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快速下降,2006~2007年股票市场迅速走牛导致股票在基础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快速上升,在今后几年股票不出现大起大落的假设下,人民币存款在基础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将基本保持稳定。

  衍生金融资产和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产扩容的最主要来源。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备兑权证是近期最有发展潜力的衍生金融资产。从国际经验看,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交易量均呈现出超过股票交易额的复合增长率。目前国内仅有一只股指期货品种,随着国内股指期货品种的不断增加,预计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的交易量将保持高速增长。作为国际上重要的衍生金融资产,备兑权证也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受到国内制度限制,目前备兑权证在国内尚未推出,一旦备兑权证制度性障碍扫除,预计备兑权证的规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资产证券化也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目前国内仅在前几年小规模试点了银行系统和证券系统的资产证券化,合计规模仅有约1000亿元,这与国内超过5万亿元的按揭贷款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汽车贷款资产等贷款资产形成了巨大反差(图1,图2)。

  理财产品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竞争重要手段

  提高收益率是理财产品成败的关键。由于销售渠道主要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理财产品日益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手段。基金公司以股票理财产品作为核心理财产品,2006~2007年股票市场迅速走牛使基金收益率大幅提升,巨大的财富效应带来了基金产品规模出现爆发式增长。信托公司优势主要在于其灵活性,在不同时候提供给客户不同的理财产品,2006~2010年信托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信托产品主流已经从股票二级市场投资转向了实业投资。商业银行以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作为核心理财产品,2008年以来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吸引力不断提升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财产品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理财产品规模从2006年的3.3万亿元大幅提升至2010年的13.3万亿元,理财产品规模与基础金融资产规模的比例也从2006年的6.5%快速提升至2010年的11.2%。随着理财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和投资者理财需求的不断发现,理财产品规模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受到中国证监会集合理财产品监管政策逐步放松和金融衍生品种逐步增加的正面推动,预计集合理财产品、信托资产规模、银行理财产品有望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图3,图4)。

  银行业在投融资体系变革中受损程度将较为有限

  商业银行在大型企业贷款中的损失绝大多可通过承销债券和购买债券来弥补。尽管大型企业融资渠道将继续从银行贷款转向企业债券,但是目前商业银行在企业债券承销中的市场份额超过65%,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赚取多数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承销费。与此同时,作为债券市场的最主要投资者,商业银行也通过持有大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获取票息。

  商业银行将从客户结构下移中获得银行贷款持续增长机会。目前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仍极为有限,其融资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中小型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将给银行贷款带来持续增长机会。

  居民杠杆水平的提升将继续推动银行业发展。目前居民的负债水平仍很低,商业银行雄厚的客户基础使其仍能通过发放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以及建立消费金融公司等形式从中受益。

  商业银行将凭借销售渠道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获得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在销售渠道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从理财产品销售渠道来看,商业银行除了销售银行理财产品之外,还销售了半数以上的基金份额、信托产品,以及寿险产品。如果按此数据简单估算,商业银行销售了65%的理财产品。利用在销售渠道方面的绝对优势,商业银行通过代销基金、信托产品、保单收取代销费用,甚至可以进行收益共享。

  保险业将受益于金融资产扩容

  目前企业债券在基础金融资产中的占比仍然极低、资产证券化亟待发展,企业债券规模扩容和资产证券化扩容有助于保险公司通过资产配置比例调整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进而提升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

  信托公司依托其无可比拟的牌照优势将获得持续规模增长

  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既可以是产品提供者,也可以是通道提供者,这使得信托公司在规模扩张上更灵活。从最早的重点发展股票二级市场信托产品,到之后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和阳光私募信托产品,信托公司依托独一无二的牌照优势,始终可以紧跟投资者需求的变化,使其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在短期内信托公司牌照优势仍难以撼动的前提下,信托公司可以继续通过紧跟投资者需求的变化实现规模持续增长。

  证券业是投融资体系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证券公司将直接受益于直接融资在融资体系中占比的逐步上升。在企业债券承销方面,尽管证券公司将与商业银行一起分享企业债券承销市场,但证券公司仍将直接受益于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增长。在股票承销方面,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先后推出,中小型企业在股票融资中占比越来越重要,这一趋势在2008年至今已经非常明显,今后“新三板”的扩容将进一步激发中小型企业股权融资需求。

  证券公司将受益于衍生金融资产的发展。作为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的交易通道提供方,证券公司将直接从股指期货、股指期权的交易量增长中获益。作为备兑权证的产品提供方和交易通道提供方,证券公司将直接从备兑权证的发行和交易中获益。

  监管制度变化对金融机构发展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监管制度变化将给证券公司业务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已经开始试点的证券公司创新业务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直接投资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指期货业务已先后试点,但是仍然受到较多的监管限制,一旦监管制度出现放松,这些业务有望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

  一是资产管理业务仍然采取审批制。不同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的集理财产品仍然为审批制,这意味着在准入资格、理财品种、产品数量等诸多方面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都受到严格的监管。最近中国证监会逐步放宽了证券公司在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准入资格、集合理财产品期限等方面的限制,而中国证监会对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也有望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二是直接投资业务资金来源仍仅限于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尽管直接投资业务早在2007年已经开始试点,但与国际上成熟的直接投资业务采取自有资金加客户资金的运作模式有所不同,目前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仍然只能采取自有资金的运作模式并且受到不能超过净资本15%的硬性限制。

  三是融资融券业务转融通环节尚未推出,且对目前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目前融资融券业务仅仅试点一年多,融资融券业务资格受到严格限制,获得融资融券资格的证券公司仅有25家。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只能使用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至少50万元、融资融券交易标的证券仅有90只等严格限制导致融资融券规模试点一年之后还不到300亿元。这与国际上融资融券余额通常达到股票市价总值余额的1%~2%,融资融券交易额达到股票现货交易额的10%~40%的状况有巨大差距。

  四是股指期货业务受到严格限制。股指期货业务推出仅仅一年左右,目前仅有沪深300股指期货1只股指期货品种。与融资融券业务类似,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至少50万元,这在客观上极大限制了股指期货的交易额,即便如此,股指期货交易额仍然达到较高水平。随着股指期货限制的逐步放松和品种的不断增加、预计股指期货交易额将保持高速增长。

  尚未开始试点的证券公司创新业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备兑权证业务、场外交易(OTC)、股指期权业务等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业务仍未推出,这些业务有望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一是备兑权证业务一旦推出将给证券公司带来权证交易佣金和权证创设收入。由于权证交易“T+0”的交易制度相对于股票交易“T+1”的交易制度存在明显优势,权证在中国受到投资者极大的关注。在2005年股本权证推出之后,权证交易额占股票交易额的比例最高曾达到15%以上;与此同时,创设权证业务一度使证券公司创设收益超过50%。一旦备兑权证推出,预计证券公司将从权证创设、权证交易两个环节中获得可观的收益。

  二是OTC设立有望使证券公司通过经纪业务、做市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等方面多重受益。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OTC股票市场尚未建立,“新三板”扩容如果能够实现,将使中国OTC股票市场真正出现,证券公司将受益于OTC股票市场的发展。

  三是股指期权交易量远高于股指期货。作为股指期货的衍生品种,股指期权交易量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一旦推出,将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

  资本监管趋严将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由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资本监管始终是商业银行监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暴露出的风险,中国银监会进一步提高了未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指标,意味着商业银行杠杆率将进一步降低,进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着保险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监管也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监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国保监会制订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标准时采用了相对较高的标准,使得短期内偿付能力充足率监管标准发生改变的概率相对较低。

  自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收官之后,资本监管成为证券公司监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由于中国证监会在监管上的审慎态度,证券公司净资本率监管采取了严格的标准,例如业务风险极低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按照管理资产规模的1%计提风险准备,短期内净资本率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的概率极低。

  金融子行业增速将逐步趋同

  商业银行方面

  尽管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尤其是大型企业贷款业务将受到金融脱媒的不利影响,但商业银行在企业债券承销、银行体系表外融资方面将有所斩获。与此同时,居民杠杆水平的提升和中小型企业贷款的发展使银行在未来仍能获得增量业务。总体而言,受到金融脱媒深化、资本监管趋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速将从20%以上下降至15%左右,受此影响,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也将从20%以上下降至15%左右。

  作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业银行在销售渠道拥有的竞争优势难以撼动,因此拥有销售渠道竞争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将继续享有销售渠道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金融脱媒深化将导致存款稀缺性不断上升,存款成本优势将会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大型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优势有望逐步提升。综上所述,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拥有销售渠道和存款成本优势的大型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有望继续提升。

  与此同时,金融脱媒深化也将导致商业银行客户结构不断下移,这会使得拥有较强风险定价能力的中型银行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已经在中小型企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竞争优势的中型商业银行将有望在此过程中逐步胜出。

  保险公司方面

  尽管投资范围拓宽有助于提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但是受到长期通货膨胀率很可能高于过去5年、保险代理人薪酬竞争力面临长期压力的负面影响,预计保险公司总资产增速将从25%以上下降至15%左右,尽管其增速有望略高于商业银行,受到总资产增长率下降的影响,营业收入增速也将从25%以上下降至15%左右。

  在目前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策略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整合产品和渠道已成为保险公司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银保渠道已经占据保险公司销售渠道半壁江山,能够同时拥有个险渠道和银保渠道的保险公司将拥有更大的胜算。目前中国平安已经控股平安银行和参股深发展,且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整合正在推进中,加上平安证券和平安信托,中国平安已经具备了成功的金融企业需要的两大要素:渠道和产品。

  证券公司方面

  尽管证券公司将从金融脱媒深化、衍生金融资产增加中直接受益,但是受到业务模式无法产生杠杆效应、经纪业务净手续费率逐年下滑负面影响,总资产增速将难以达到10%以上。如果不考虑创新业务带来的影响,营业收入增速也难以实现10%以上的持续增长。在目前中国证监会对创新业务态度积极的情况下,预计创新业务推出速度将较快,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增速有望达到15%~20%。

  证券公司传统业务带有轻资本特征,这导致了在传统业务领域证券公司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和成本方面,伴随着经纪业务净手续费率的不断下滑,大型证券公司拥有的低价格基数和低边际成本优势将在今后不断强化。与此同时,监管目前采取的“扶优限劣”措施将在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两个方面进一步拉开证券公司之间的差距,大型证券公司在传统业务领域将不断挤占中小型证券公司市场份额,在创新业务领域将获得先发优势。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监管将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挂钩,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型证券公司的竞争优势。随着创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大型证券公司将不断获得先发优势和市场份额,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传统业务市场份额较高、证券公司评级较高、资本规模较大的大型证券公司将获得持续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business.sohu.com/20080128/n254912813.shtml
http://www.dooland.com/magazine/article_154995.html
http://zgcxjrb.com/n1519887/n1520329/1859989.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金融脱媒与银行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