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中心网络编辑本段回目录
互联网的出现已经有超过40年的历史了。40多年来,这个原本只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试验网络走出了实验室,成为了普通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已经与40多年前大不相同,互联网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比如IP地址不足、安全性不够等,进而影响到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此,科学家们想出很多办法,特别是在架构层次上,如研究人员提出的内容中心网络、作者中心网络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研究都围绕两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安全和性能。
内容中心网络:用名称识别内容
世界著名的计算机技术研究机构PARC(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帕克研究中心)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未来的互联网架构的研究,即内容中心网络(Content-Centric Networking,CCN),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由于互联网的文件内容过于庞大(特别是多媒体内容)而导致传输越来越慢这个问题。其核心思想是改变以往根据内容的保存地址来识别和传输内容的方式,也就是放弃使用IP地址来识别存储内容的传统方式,而是使用文件名和URL来识别内容本身。
这一架构针对的是现存的网络架构存在的缺陷:即如果要从互联网上获得某个内容,就一定要和数据的保存地(服务器)进行直接连接,即使这个内容已经被某个用户下载到离我们很近的某个设备上亦然。这种方式不仅会浪费时间,更糟糕的是,如果服务器恰好此时宕机,就暂时无法获得这个信息了。过去由于互联网上传播的内容量不太大,这个问题还不十分明显,而如今,由于高清视频以及3D内容的出现,文件越来越大,几十个GB的文件在互联网上并不少见,这些文件的下载给网络带来了很大负担。
内容中心网络的思路是让用户能读取离他最近地点的内容,从而改善网络性能。Van Jacobson是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这位3年前的Cisco首席科学家来到PARC后一直主导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工作。他说:“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很多EB级大小的文件,而IP网络不是为这样的内容而设计的。未来的P2P网、内容分发网络、虚拟服务器和存储都必须根据这一现实进行调整。”
在CCN架构中,电影、文件或电子邮件等内容将拥有一个结构化的名称以方便用户搜索和检索。内容都有自己的名称,而没有位置,所以用户能够找到最近的一份拷贝。在实际操作中,用户无需告诉网络他想联到哪个服务器,而只需告诉网络自己想要的内容。网络会广播给本网络内所有机器,查看是否有用户需要的内容,然后做出响应。这与BitTorrent有些类似,不过规模要大得多。
“比如说,你想看纽约时报,你看到的可能来自任何一个保存有这个内容的电脑。”Jacobson说,这种解决方案更为安全,因为终端用户可以决定他们希望收到的内容,而不会再收到一堆他们不想要的垃圾信息。“在这种模式下,信任来自数据自身,而不再是来自存储数据的电脑。
Jacobson认为CCN更适合今天需要复杂中间件的应用,而且更容易应对突发性的下载(如同时下载某个多媒体文件)。另外,CCN不仅能给公用的互联网带来改进,而且也能给局域网带来性能上的改进。比如,在CCN中你不再需要分别建立三个连接来完成你的PC、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上的日程安排同步,每个设备都可以给其他设备发送一个请求,查询日程安全是否有更新。
Jacobson计划先把CCN网架构在现有的网络架构之上,最终他希望彻底取代现有的网络,从根本上改变计算机在包级别上的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