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朋克电影与机器美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装饰》杂志2010年第4期推出“机器美学”专题,对机器美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进行了比较深树相近的探讨。本期专题我虽然没有参与主持,但是机器美学这个话题却令我这个电影爱好者十分着迷。且不谈《大都市》这样的经典之作,即使是在《终结者》、《变形金刚》这样的商业大片中,机器美学的元素也无所不在。本来想总体上讲述一下电影中的机器美学问题,但深入下去之后却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选题,其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真要写起来根本不是一篇博客文章所能驾驭的。所以只好把目光转向器中的一个方面,谈谈我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型电影——蒸汽朋克电影与机器美学的关系。
机器,从其诞生之时起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手段。无论是武器中的弓、弩、抛石机,还是农具中水车、磨坊,实际上都是机器的一种。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社会的机器只是一种实用工具,远远无法步入美学的殿堂。古典美学更关注纯粹的和谐之美,那是一种属于上帝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对于粗鲁简陋的人造物而言,是无法奢谈美感的。
文艺复兴时期是个转折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丢勒等艺术家对飞机、潜水艇等人造机械装置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工具研制的层面,而近乎于上升到了审美层面上,他们似乎要穷尽必胜的脑力和心力来与上帝抗衡。否定上帝,肯定自身,人类对自身的肯定也随之带来了对自身造物的肯定。
工业革命是属于人类的时代,也是人造物近乎疯狂发展的时代,上帝渐渐隐身,而机器却从此登上了神坛。机器美学,正是这个机器主宰一切的时代的产物。就我看来,机器之所以为美,并不仅仅因为其实用功能,也不只因为其形式结构,更重要的是因为其在心理层面上的人造物意义。古典美学研究的是美的终极意义,那个美是虚幻的,而机器美学所研究的美是实在的,是具象的,它是为人所创造并为人所感知的,这显然是一种更加真实朴素、毫无修饰的美。正如本雅明所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和文化是大众文化,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机械美学也是一种大众美学,它几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19世纪以后纷纷出现的那些蒸汽机、汽车、火车头和巨型轮船乃至于翱翔的飞机,它们一方面以前所未见的奇特外形刺激着人们,另一方面却频频出现在人们身旁并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蒸汽朋克”,源自于“蒸汽(steam)”和“朋克(punk)”的合成。蒸汽代表了以蒸汽作为动力的大型机械,朋克则是一种非主流的边缘文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20世纪80年代三个加利福尼亚作家与好友的作品,他们是提姆·鲍尔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杰特尔。蒸汽朋克可以说是西方幻想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尽管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却涌现出不少经典的小说、电影和动漫画作品。以电影和动漫作品为例(大多数电影动漫实际上也取材于小说),蒸汽朋克作品大多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往往依靠某种假设的技术,营造出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和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1991年合作的《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是第一本关于平行历史的科幻小说,这本小说开拓出了一种科幻类型领域,即假设“要是在后维多利亚时期,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计算机就已经被证实为可行的话……”,从而展现了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大部分蒸汽朋克作品描写的都是处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这是一个号称日不落的强大帝国。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即以1851年即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伦敦作为时代背景,真实历史中的水晶宫以及幻想中的巨大的蒸汽机战列舰、单人飞行器、机械城堡并存。
2. 在蒸汽朋克的世界里,经常是落后与先进共存,魔法与科学共存。《非凡绅士联盟》就可以说是科技与魔法并存的一部典型的蒸汽朋克电影。另一部好莱坞的大制作《黄金罗盘》也具有这种特点。一方面,在蒸汽朋克中科技成为魔法;另一方面看来,其中的魔法却又成为了一种高科技。蒸汽朋克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这两者共存的方式:科技如何成为魔法,魔法怎样被科学规范。这种张力是蒸汽朋克的核心所在。
3. 大多数蒸汽朋克作品总是着重强调科学技术失控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蒸汽朋克都是反乌托邦的。反乌托邦思想认为,机器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救赎与目标的世界,会使人产生疏离感。反乌托邦,Dystopia,与乌托邦相对,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文明泛滥,但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空虚、压抑的。与此同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等级制度横行,甚至人工智能背叛人类,最终人类文明在高科技牢笼中走向毁灭。这是西方科幻文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思想。如黑客帝国系列等电影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来自反乌托邦。最经典的蒸汽朋克类反乌托邦电影的代表就是《V字特工队》。
4. 大量出现一些造型古朴但结构复杂,形式古典但功能现代的机械装置、交通工具甚至武器。对于机械之美的赞美在这些道具上显露无遗,很多设计非常之前卫,想象力令人惊叹,如《天空之城》中的蜻蜓状飞行器、高架铁道、Laputa城,《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那盘根错节、编布烟囱的巨型城堡,《天空上尉与明日世界》中的扑翼机、空中旗舰、空海两用飞机等等。
十部蒸汽朋克电影(带*为动画片)与机器美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6
宫崎骏早期的经典动画,这一时期所谓的蒸汽朋克概念并未出现,但天空之城的世界观设定、飞行器的设计以及Laputa城的整体规划都带有鲜明的蒸汽朋克影子。因此可以把它归为这一类型。
1995
本片为以《天使爱美丽》而闻名的法国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在1995年推出的一部天马行空的幻想佳作。电影的布景充斥着钢铁建筑,处处透着一股阴冷、惊悚的气氛,视觉效果惊人。许多道具设计机械感极强,但影片的主题却温馨感人,儿童的纯真梦境与冷冰冰的机器质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999
威尔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娱乐性大片,以南北战争之后美国为时代背景,假设了邪恶势力已经发明出现装甲车、坦克等新型科技武器。片中掌握了超出时代的高科技的博士被设定为疯狂的野心家。整部影片在艺术性思想性上均无建树,但巨型机械蜘蛛、喷气式自行车、自行式装甲火车等异想天开的机器设计还是很相当吸引眼球。
2003
艾伦·摩尔的《非凡绅士联盟》本来是一部漫画作品,2004年被拍成真人电影。影片集合了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科幻奇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化身博士、吸血鬼、隐身人以及驾驶潜水艇的尼摩船长等,共同对抗意图统治世界的恶势力。影片开头部分便假设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坦克等现代武器。部分布景与交通工具的设计充满了大机器生产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凡尔纳科幻小说中著名的鹦鹉螺号潜水艇的视觉效果更是惊人。
2004
本片是最为典型的蒸汽朋克类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召开之际的伦敦。甚至在人物设定上也出现了乔治·斯蒂文森这样的真实历史人物,只是这位火车之父的经历却显然丰富了不少。本片中出现的大量布景、交通工具、武器等均充满了蒸汽时代的机器美学特征。尤其是最后现身的蒸汽城更是几乎成了凝结蒸汽时代人造机械最高成就的结晶。而本片所探讨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关怀之间的矛盾,也是蒸汽朋克文化的核心命题。是大型儿童游乐场,还是终极的军事堡垒?最终蒸汽城毁于一旦实际上也隐含着机器败给人性这一意味。
2004
一部典型的蒸汽朋克类真人影片,集合了好莱坞众多明星的加盟。本片的电影布景以及道具的设计均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机器美学的特征,视觉效果令人惊艳。黑白片加柔光处理的镜头效果也充满了怀旧气息。但本片的细枝末节过多,影响了主线思想性的深度。
2004
本片改编自英国作家戴安娜·韦恩·琼斯的同名幻想小说。故事设定在19世纪的欧洲。尽管整体线索与典型的蒸汽朋克作品有所不同,探讨的主题也并非科技工业化与人性之间的冲突。但是世界观的设定以及充满机器质感的道具及场景设计还是令本片独树一帜。尤其是移动城堡的设计,简直就是另一座蒸汽城,钢铁、烟囱、滑轮等复杂的机械设定充满了美感。
2005
一部仅有20多分钟的动画短片,但却是将蒸汽朋克思想阐述得最为完美的一部影像作品。无论在主题深度、剧情编排还是制作细节上都堪称精品。片中的机器城市、飞船的设计充满了机器的质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2007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的系列小说黑质三部曲的第一部。本来这是一部基本上算是奇幻类的作品,但是由于其世界观设定为19世纪的平行世界中,因此也带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点,部分的道具也具有一定的机械美感。
2008
这是一部颇难归类的电影,在剧情主线安排上基本上算是一部惊悚类型的僵尸片,时间也设定在了21世纪末期,但是其世界观的设定却也带有一定的蒸汽朋克特点,似乎处在一个与一战时期相同的平行世界中。其部分道具尤其是武器的设计非常有特色,既具有未来感,又带有典型的蒸汽时代大工业的特色,如大炮、飞艇和飞行机车的设计。
以上这几部片子都是我看过的,但肯定还有遗漏,如果还有哪部电影具有蒸汽朋克类型特点,还请指点。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797b020100hj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