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2835 次
  • 编辑次数: 5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11-18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蓝色森林
蓝色森林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机器问题
机器问题
2025年8大新兴工作
2025年8大新兴工作
2020年的生活
2020年的生活
未来10年技术的重大事件
未来10年技术的重大事件
机器人取代人类
机器人取代人类
科技生态系统
科技生态系统
未来大趋势
未来大趋势
2100年前生活的十大预测
2100年前生活的十大预测
预测世界末日30大诱因
预测世界末日30大诱因
6种即将进入我们生活的大脑传感器
6种即将进入我们生活的大脑传感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机器人取代人类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未来机器人或取代人类智能?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大西洋的一座岛屿上,有一家制造和生产生物机器人的洛苏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大量机器人从这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机器人的大量出现,导致人口停止增长,有人预言人类将有灭绝之灾.....。

  文 / Maggie Yu

  在大西洋的岛屿上,洛苏姆万能机器人公司生产出的机器人渗透到世界各地。于是有人预言人类将有灭绝之灾。然而洛苏姆公司的负责人一意孤行,不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还不断改进机器人,使它们具有思想。结果机器人拥有了反抗意识,越来越不听命令,甚至发动了暴乱。面对危机,工程师毅然烧毁了所有制造机器人的资料,但这样一来,人类也失去了对抗机器人的王牌。这场战争最后两败俱伤, 除了这位掌握机器人秘密的工程师以外,其他人全被杀死;无法生育的机器人也在不断老化,数量逐渐减少。故事的结尾,是工程师听到世界上最后两个机器人的笑声,他们已经获得了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甚至有了性别之分——他们成了新的亚当和夏娃。

  这是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创作的科幻戏剧——《洛苏姆万能机器人公司》中的情节,也是机器人一词的初次登场亮相。恰佩克根据robota(捷克文:“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工人”)创造出了robot,用来称呼剧中的机器人。后来这个单词被各语种吸收采纳,成为世界性词汇,并为科幻文学发扬光大。如今,机器人研究制造水平的发展早已不仅仅停留在科幻戏剧中,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独具功能性的机器人,一些国际性赛事也定期举办。

  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

  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于12月5日在广东中山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数百支参赛队伍在这里颠峰对决。RoboCup公开赛是国际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全球五大赛事之一,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机器人科技赛和学术大会,自1997年开始举办以来每年一度的机器人世界杯赛。本次大赛的比赛项目将分为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武术擂台赛、舞蹈机器人赛、水中机器人赛、空中机器人赛、机器人救援赛、机器人仿真赛等,其中最受关注和最精彩的当属机器人足球赛和机器人武术擂台赛。

  本次赛事中除了各种机器人比赛以外,最引人关注的是可以为家庭提供服务的机器人。目前,已经有机器人进入家庭,市场价格在5万元左右,5年后家庭机器人价格有望降到2万元左右,一般家庭可以普及。在家庭组现场,上海交通大学的机器人交龙正在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交龙,身高120厘米,体重20公斤,我会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做完自我介绍,机器人随后跟在缓慢行走的“主人”身后,在“厨房”和“客厅”穿梭,在机器人背后的屏幕上,清晰地打出“主人”的影像。此时,一位陌生人故意与机器人的主人交错,机器人能够继续跟着自己的“主人”,并没有跟丢,让现场观众十分惊讶。除了跟随主人之外,家庭组比赛项目主要还包括:自我介绍、自定位与导航、操纵物体、特定人识别、遗失与寻找以及技术挑战赛等七个方面。研究者对这类机器人做了缜密的计算与设计,使其在一个特定的陌生的环境里,由人引导走一次,机器人就会知道怎样走了,这是运用了机器人的自定位与导航技术。这一项技术以后可以运用到超市的导购,以及街上的机器人带路。不仅仅在中国,世界各国的机器人研发技术更是层出不穷。

  日本科学家制造机器人替身代自己上班

  公务缠身,每一个上班族都不得不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常感身心疲惫。如果能舒舒服服待在家里,遥控机器人代替自己上班,那该多好!西罗思-石黑浩就是这么一位忙忙碌碌的人,他有两份工作,有无数的会议和演示,紧凑的时间表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清闲。为了让自己得到片刻休闲,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位机器真人,代替自己去现场工作,甚至让它代自己到大学去上课,而他只需在家中遥控就可以远程与学生交流,从而免去赶路的辛苦。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兼智能机器人安定主任的西罗思-石黑浩向公众展示了他的“机器替身”——“杰米诺德HI-1”号。其相貌、神态、动作、声音都酷似石黑浩本人,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一个真人,就像它的制造者。

  这个名叫“杰米诺德HI-1”号的机器人是由石黑浩领导的ATR实验室的研究小组研制的。“杰米诺德”是“好似双胞胎”的意思,HI则是石黑浩英文名字的首写字母。为力求逼真,石黑浩的分身是由按他自己的身体量身定制的。研究小组先制作了石黑浩的面部模型,并以核磁共振技术获取了他头骨的形状数据。制成的机器人和石黑浩一样身高1.75米,它的骨骼是钢和铝,皮肤是硅树脂,前半部的头发则是石黑浩本人的真发。

  这个机器替身用压缩空气和小型传动器驱动,全身有46处可以自由运动。机器替身的内部程序也是根据石黑浩的个人习惯设计的,不论是眨眼还是转动眼球的方式,都与石黑浩本人如出一辙。当它坐在椅子上时,像真人似地扫视房间,它还会像正常人一样“眨眼睛”, 做出一幅坐立不安的样子,不安地上下摆动它的脚,或挪动它的屁股。当它呼吸时,还可稍稍地耸一下肩膀。这些细微动作令人叹服,使人很难相信它是一个机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戴着橡皮面具的人。当这个机器替身和石黑浩坐在一起时,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绝对可以以假乱真。

  英国机器人酷似人类 面部表情丰富能够对话

  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一款极为人性化的机器人“朱尔斯”,它可以像人类一样表达面部表情、蠕动嘴唇,看起来十分逼真自然。这款由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设计发明的机器人没有躯体,只有头部,而且它的脸看上去既像男人也像女人,皮肤手感逼真富有弹性,头部内置视频摄像仪和34个微型电子发动机,使它可以自动模拟人类的多种表情,露齿微笑、扮出各种鬼脸,随之变化的或深或浅的额头皱纹很是逼真,也能进行简单的会话。朱尔斯的眼睛是一架视频摄影仪,看到人的表情后,将视频图像转化成数字指令,然后通过其相应的系统和微型电子发动机形成表情运动。每秒25帧的速度使机器人表情模拟即时发生。

  该机器人实验室是由英格兰西部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共同创建,试验室机器人工程师克里斯 梅尔赫什、奥尼尔 坎贝尔和彼得 杰克尔三人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才研发出这种新型机器人,实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互动完美地模拟人类的面部表情,能模拟出人类十余种面部表情,如快乐、悲伤、担忧等。克里斯 梅尔赫什说:“朱尔斯的表情富于变化,当他的表情动起来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的自然,就像人的表情一样。”

  彼得 杰克尔在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里负责机器人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他说:“栩栩如生的机器人表情对进行面对面的人机交互是最为重要的。 有一天,机器人可以成为宇航员的好帮手、老年人的伙伴,在保健和教育领域为人类提供帮助。这要求机器人外表和行为要相匹配以满足人们的期望,才能最终实现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我们对这款机器人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面部表情的逼真程度上,这不同于以往的机器人研究,它可以说是面部表情最像人的一款机器人了。”对此,来自赫里福郡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专家科尔斯廷也对太过逼真的机器人表示担忧,表情、动作、手感都太过像真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会让人难以辨分真假、人机混淆。

  韩科学家在数月内赋予机器人性欲

  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能够行走、讲话甚至奔跑的机器人,但一位来自韩国的科学家决定要将机器人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一大步——赋予机器人性欲!这位科学家名叫金正勋,来自韩国ITRC职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他已经发明了一系列的人造染色体。据称这些人造染色体可以让机器人“好色”,并最终能够“生育”,实现自我繁殖。在未来的几个月中,这些染色体将被安装到一个机器人身上,而这个机器人将能够拥有感知、逻辑推理和欲望等人类才拥有的能力。虽然金正勋承认他的想法有些疯狂,但他并不是一个怪人。在20世纪90年代,金教授发起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现在这项赛事已经成为最受机器人研究者欢迎的检测机器人进步状况的盛大赛事。

  未来机器人或取代人类智能?

  在科幻小说中,robot除了指钢铁机器人(mechanical men)以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甚至早期的“克隆人”。广义地说,一切非生育的“人”都属于robot。而在现实世界中,机器人也并非真要具有人的外形,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它们的长相往往千奇百怪。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robot不过是“自动智能机”的代称而已。

  涉及机器人的早期科幻故事,大都表现出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担忧:人类创造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往往会自食恶果,被机器人取而代之。为了扭转这种技术悲观论调,1940年年底,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共同为机器人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从1941年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开始,阿西莫夫就在“三定律”的框架下创作了一系列短篇机器人科幻小说。他熟练运用“三定律”,在机器人有可能违背规则的前提下逐渐展开故事。

  在阿西莫夫的一篇优秀作品《二百岁人》(1976)中,他的这一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

  《二百岁人》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版的匹诺曹奇遇记。这个机器人刚被制造出来,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它的才能为它带来了巨额财富,而它则用这些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它不断地打官司,试图通过法律来认可身份;它将身上的零件逐渐换成生物器官,直到完全变成生理意义上的人;最后,为了让社会彻底承认自己是人,它主动放弃了永生。在弥留之际,法庭的宣判终于到来——“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科学幻想一直是人类展示梦想的舞台,伴随着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未来:机器人将与人类和平共处,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替代我们去探索和开发未知的领地。有了这样的共识,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梦想正在走出科幻,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从短期来看,当机器人和我们相比还没有足够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对他们做出命令,指手画脚,这时候是不对我们构成任何威胁的。但是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万一有一天它们的智慧超过了人类,你再对它们说,我这个地方输错了,我再给你改一下,或者说我们成为朋友吧,这时候它们根本不会把人类放在眼里,会把我们看成蚊子一样随时拍死.....。在21世纪末,如果说还会有世界大战的话,那个时候能够伤害人类的就不一定是军事能力,很有可能是一种生物技术、生物武器,所以说机器人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下个世纪,智能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2000年4月,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在斯坦福大学组织会议,讨论这个问题:“2100年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吗?”与会者有比尔·乔伊、雷·库兹维尔、汉茶摊·莫拉维克、约翰·霍兰德和我。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我决定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每个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2100:

我发现,尤其是在回顾有关科技的长期历史时,以人类的世代为标准大有好处。我粗略估算每25年为一代。文明开始于一万年前——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诞生于公元前8000年,它创造的文明如今在耶利哥和世界其它地区延续了约400代。那是400个由母亲到女儿的生育周期。文明人类的400代并不很长。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可做,我们几乎可以背熟400个周期所有的名字。400代之后,我们已经成为不同于初期的人类。大约在8代之前,我们才有自动装置和机器人的概念,在两代之前才制造出第一部电子计算机。整个万维网的诞生还不到2000天!按同样的人类寿命计算,距离2100年只有四代。如果我们在2100年转变为机器人,那么文明的人类将仅延续400代。那将是生命历史上一个物种最短的寿命。

人类:

在即将到来的世纪,核心问题(即主要问题)不是“人工智能是什么?”,而是“人类是什么?”人类有什么用?我预测,在即将到来的世纪,各种有关“人类是什么”的问题将成为《今日美国》之类报纸经常用到的标题。电影、小说、会议和网站都将设法解决这个核心问题,“我们是谁?人类是什么?”在长期繁荣的经济发展支持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不确定,我们将遇到更多有关自己身份的问题,而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是谁?男性或女性,父亲、美国人或人类是什么意思?下个世纪有可能被形容为大规模、全球范围的百年身份危机。到2100年,人们会为回溯到今天的我们人类感到惊奇,因为我们竟然知道人类是什么。

取代:

取代在自然界很罕见。我们现在之所以拥有二百万个物种,正是因为大多数新物种并不会取代老物种,它们宁愿与现有的生物体交织起来,挤进小生境之间,以其它物种的成就为基础。创立一个新的小生境远比取代已被占居的小生境容易得多。大多数物种的灭绝不是因为有篡位者,而是因为其它因素,如气候变化、彗星或其自身造成的麻烦。取代或淘汰人类似乎不可能。假如我们不知道人类是什么,我们的角色就可能会改变,我们更有可能重新定义自己,而不是消失。

机器人:

一般而言,我喜欢汉斯·莫拉维克的确切阐述:这些机器人是我们的孩子。如何养育孩子?我们培养他们必然是为了放手。如果我们的孩子永远不离开我们的控制,我们不只会失望,而且会变得残忍。为了创新,为了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自由,孩子需要脱离其制造者的控制。我们心目中的孩子——机器人也一样。一个家长,有一个得不到关心的孩子,他会一点都不担心吗?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与其固有的失控及其固有的令人惊喜且具有生产力的能力成比例。事实上,除非我们不能再为科技操心,它的创新就没有尽头。强大的科技需要责任心。由于机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成为好公民。也就是说,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作出负责任的决定。

智能:

我们能够想象的最智慧的事情是什么?与一个外星人进行可验证的接触将动摇国教的基础。无论外星人给出的答案是什么,都将重新提出有关上帝的问题。我认为《接触》是唯一一部使神学者成为明星的影片。我们不必等待外星智能探索项目与外星人接触。我们将通过制造外星人,也就是说通过制造机器人来完成这个任务。这样一来,外星人就有了另一个名字:人工智能。担心人工智能成为人造人类的人大错而特错。人工智能将更接近于人工外星人。你的计算机在算法上已经比这个房间里任何人都更聪明了。为什么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威胁?因为它是“另类”,是一种不同的智能,是比我们高级,而我们并不会特别妒忌的智能。我们创造的智能,包括最聪明的人工智能,大多数将成为“另类”。实际上,在各种有意识智能的可能空间,可能存在着两百万种其它智能物种,而不只是我们所知的一种(人类)——它们每一种都像计算机和海豚一样,是独特的、不同的。我们没有理由去克隆一个人类智能,因为制造传统版本的人类非常容易。在即将到来的世纪,我们要做的努力就是利用迄今为止所有的智能(人造的和自然的)创造所有可能的新智能。我认为迎接我想到的这些智能将是我们目前所能想象的最智慧的事情。

会:

我认为,科技有自己的日程表。我问自己的问题是,科技想要什么?概括地讲,如果说科技是个孩子,甚至是个青少年,能了解青少年想要什么确实有益。我们称为科技的这个系统,它的先天欲望、固有偏爱、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一旦知道科技想要什么,我们就不必对所有这些需求让步,不必超过你所放任的青春期孩子的任何欲望,不过,你也不可能完全拒绝这些需求。科技“会”希望这些事情发生吗?我认为,它们希望其发生。我们所了解的科技是,它想更小(摩尔定律),它想更快(库茨维尔定理),我猜,科技想做人类所做的任何事情(凯利定律)。我们人类发现了其它生物的巨大价值,并逐渐发现其它智能的巨大价值。我认为,机器人没有理由发现不了人类也同样有价值。机器人能够,或者想要做一切人类所做的事吗?不,通常我们会让它们做我们不愿做的事。那么之后,我们人类做什么呢?机器人将第一次赋予我们力量说:我们想做的任何事。

原文标题:下个世纪,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原文链接:http://www.kk.org/thetechnium/archives/2006/03/will_spiritual.php

原文作者:Kevin Kelly

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编辑本段回目录

“可能20年、3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了,但50年后,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世界最终会因人工智能超过人类而爆发一场战争,这场智能战争也许会夺去数十亿人的生命。”

 这种听起来像《骇客帝国》一样的描述并非科幻小说中的句子,而是被誉为“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描述的一个未来“人工智能的世界”。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一)
“人工大脑之父”的悲观预言

雨果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霍金”,世界仅有的4个人工智能机器均出自雨果之手。雨果认为,“人工大脑”迟早会超过人类。人脑的转换能力是10的16次方/秒,而人工智能机器的运算速度高达10的40次方/秒,是人脑水平的10的24次方倍。“那时候他们对待人类可能就像拍死一个蚊子这么简单。”
雨果预测,人工大脑并不会立即控制人类,此前还会有一段与人类“和平相处”的时期。这一时期它不断接近但尚未超越人的智力水平,因此“聊天机器人”、“家务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将使人类的生活充满乐趣。但这样的美景并不会持续太久,人工大脑的继续发展终将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灾难来临前,人类将分为三派:宇宙主义者(主张发展人工智能的人)、地球主义者(反对发展人工智能的人)和人工智能控制论者(将自己改造成机器人的人)。也许在人工大脑对付人类之前,这三类人会先展开人类内部的斗争。
“从内心深处说,我是一个宇宙主义者,因为如果有能力而不去做,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痛苦的。但我又非常矛盾,我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毁灭人类。”在雨果眼中,人工大脑研究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但雨果对人类的未来却是悲观的:“我们是在制造上帝还是在制造我们潜在的终结者?科技前进的脚步是挡不住的,也许我们只能期望,人工大脑最终能放弃地球去更广阔的宇宙,让人类在这里继续自由生存。”

有了情感和智慧的机器人可能会违抗人的指令

现在,科学家正尝试让机器人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智能。或许新一代的机器人将是一种生物、电子、机械的综合体,具备繁殖、自我修复和创造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具有坚强的结构和强大的动力。但这种具有了智慧和情感的机器人会甘于服从人类的驱使吗?
正如著名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预言的那样,要让机器人适用于现实社会,就必须让它们有自己的选择,然而一旦它们有了选择的权力,就有可能违抗人类的指令,机器人的反抗也许会带给人类巨大的威胁。同时,由于机器人的力量非常强大,设计上的一个小疏漏就有可能造成大麻烦,通过极其复杂的工程制造出的机器人或许会由于一个不经意的计算错误迷失“本性”,酿成大祸。
机器人一旦被赋予了人类式的情感,具备了完善的情感内部系统和意志内部逻辑系统,就必然会与人一样,具有行为上的自觉性、决策上的独立性、思维上的创造性、社交上的世故性、人格上的自尊性等方面的人性特征,他就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力,谋求政治上的自由和平等,设法嬴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并要争取“机器人民族”的和平和解放,反抗人类的社会歧视与民族压迫。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一)

人类进化成机器人是科技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

想象真的有一天,我们制造出了可以植入人体内帮助人脑记忆的芯片,安装了这种记忆芯片的人可以过目不忘,所能记忆的数量是一般人的几百倍的时候,人类就已经开始向机器人进化了。
制造出这种能植入脑内的芯片和我们现在能植入体内的某些人造器官的意义是不同的,现在制造出的人造器官,是为了帮助残疾人恢复人类原有肢体的功能,或者是帮助那些器官恶化的人达到更换器官的目的。人造器官起到的是一种医疗作用,安装了这些器官的人不可能称之为具有机器人的倾向,但当人的大脑需要依靠人造的芯片来协助思维时,人类就具有机器人的雏形了。因为,机器人是指可以自己独立思维的机器。而我们在生产出可以植入大脑内的第一块芯片开始,就预示着人类终有一天会将自己的大脑大部或者全部换成人造的芯片。
将来,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一定能揭开人脑的全部奥秘,并且通过不断的研究,人脑的功能得到大大地提升,然后将这些功能浓缩到一些小小的芯片里,再植入我们的脑内,成为我们脑内进行思维和记忆的主要部分。人造芯片可以大大地提高人类的记忆和思维,使人变得比原来的人类要聪明得多。
人类正是由于懂得使用工具才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旦发明了更先进的工具,人类一定会把这种工具使用得淋漓尽致。人造芯片让人变得更加聪明,这就使得人类无法抗拒地要使用它。人类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一个人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看他拥有的知识和聪明的程度了,这些都会让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装上这些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的人造芯片。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人类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同样适用。
国家的竞争也会促使人类安装可提高思维的芯片。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比另一个国家的人都聪明的话,那个并不聪明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肯定赶不上拥有众多聪明才智人才的国家,久而久之,落后的国家肯定会被先进的国家所控制。
社会中的矛盾也会使得安装思维芯片成为必要。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安装了思维芯片之后,他们会变得更加聪明,为了能对付这些更加危险的犯罪分子,政府必须使自己的保卫机构也变得更加聪明和高效,所以,警察、军队、情报部门的人也被要求安装人造芯片。
所以说,由于科技的无限发展,未来人类需要依靠自己制造出来的芯片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这个过程是无法阻挡的,人类将向机器人演变,机器人最终将成为世界的主宰。

人向机器人进化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人类首先发明了比较简单的能植入脑内的记忆芯片。这个时候,人类只是尝试着安装这些芯片,使人的记忆力大大提高。但主要的思维部分还是靠人脑,属于人的部分还是占主要的。所以这个阶段可称之为“主人-机器人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能协助人脑思维的芯片被制造出来了,它就像现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但它还不能完全取代人脑,人在思维时,只是配合着芯片进行思维。人类此时依靠思维芯片进行思维,思维的速度更加快速,思维的程度也更加复杂,这时侯芯片的作用和人脑的作用是相辅相承的。所以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半人-半机器人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所有属于人脑的奥秘已经全部被解开,人类必将很快研发出运算速度更快的芯片来代替人脑,也就是人将全部进化成机器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称做“机器人阶段”了。

机器人到底是由工厂制造还是全部由人进化而成

既然机器人的各个器官已经完完全全的由人造的芯片组成,那么遥远的未来,机器人应该可以通过工厂制造出来,而不需要从母体出身的人类转变而来了。那以后的每一个机器人是由人转变而来呢,还是由工厂制造的?应该说,两者都有可能。
机器人时代是一个高度文明、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社会,每一个机器人在社会中都有合法的地位。从工厂生产的也好,从原来一个人的躯体进化出去的也好,只要是法律允许的,都会有合法的身份。但或许也会同我们现在对待克隆人的态度一样:克隆人也是人,只要形成了就会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但研制和制造克隆人却是禁止的。
有一种机器人必须由工厂制造,那就是专门制造出来用来从事某种工作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也非常聪明,但在他的芯片里,除了有专门做特定的工作的程序外,没有其它方面的意识,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各种需求。这种机器人只是一种麻木、呆头呆脑的工作机器,不会成为“人”,我们尚且称这种机器人为“工人机器人”。但如果给这种机器人加上具有人类意识的芯片,那它也会成为和人类一样具有丰富感情的机器人了。
有没有人生产出专门用来杀人、用来破坏社会秩序的机器人呢?答案是肯定的。总会有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机器人在不停地制造着麻烦,聪明的工人机器人也会被那些危险的机器人利用来威胁社会和国家的安全,机器人的社会中也有内部的矛盾,也有威胁到社会安全和稳定的犯罪分子和恐怖分子。可以相信,拥有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机器人会和我们一样珍惜社会的安定和团结,他们需要和平,需要发展,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和邪恶势力做斗争也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话题,但整个世界还是有序的发展下去。

人类会全部变成机器人而消失吗

未来的时代,应该是人与机器人在社会中和平共处的时代。由于人类社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或国家的需要,一部分人会给自己植入思维芯片而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上层阶级,但也有一部分人则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植入思维芯片,他们和我们现在的人是没什么区别的,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不植入芯片会被社会淘汰而最终不得不消失吗?
植入芯片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在社会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但并不是不植入人造芯片就不能生存下去,刚开始可能不植入人造芯片的人会失业,但未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失业的人有高度的生活保障。而且随着科技的高度发达,特别是工人机器人可以生产出来,它们会以超过现在工人几百倍的工作效率创造着社会财富,有了丰富的物质保障,人和机器人都可以不用从事像现在这样繁重的劳动了,而只是做着轻闲的管理工人机器人的工作,大家的主要任务只是如何更好地去认识未知世界、改造世界和保卫自身的安全。

             巷战利器——美国军用机器人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二)

近年来,城市战成为军事强国的心病。冷战时期,各国发展的军事装备往往以平原野战为着眼点,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大型军事装备,诸如坦克、步兵战车、远程火炮等,虽然防护力好,火力强大,但是火力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很容易受限,不适合城市巷战。因此,处于弱势的军事组织为了弥补与军事强国的技术与实力差距,往往在地形复杂的城市中展开巷战对抗。
即使作为在实力与技术均遥遥领先的军事强国,面对城市中的恐怖组织、反叛者,也不得不把步兵投入城市巷战中,把步兵与恐怖组织、反叛者放到同一技术层面进行较量,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伤亡。
为了降低人员伤亡,适应低强度战争,美国、以色列、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都在积极研制各种军用无人自主车辆。目前美国陆军地面作战机器人急剧增长,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部署了5000多个无人地面机器人,已成为城市巷战不可忽视的有效装备。
作为将美军打造成一支适应21世纪作战要求的军队的一部分,美国斥资1270亿美元,投入一项名为“未来战斗系统”的项目,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军火合同。美国国会下令,到2010年,美军1/3的地面车辆和1/3的纵深轰炸机必须实现自动化。到2015年,机器人将成为美军中的一支重要的战斗部队,它们有的像人,有的像车辆和坦克,有的如鸟似雀,甚至像蟑螂和蟋蟀;有的将上阵杀敌,有的将运输军用物资,有的将侦察情报,有的负责炸毁碉堡。
目前,美军广泛使用一种叫“PackBot”(意为“背包机器人”)的军用机器人,该型机器人已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执行了大量的任务。在激烈异常的巷战中,士兵只需将随身携带的机器人从窗户扔进去,房子里是否有狙击手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发现了那些已经守候多时的敌人,士兵可以立即呼叫空中支援将房子夷为平地。
这种反狙击机器人安装有很多鳍状物,即使你把它扔个四脚朝天也没关系,它照样可以翻身。另外,这种鳍状物还可以帮助它翻越各种障碍。 
“Packbot”系列还有一种炸弹处理型机器人,像一个小型坦克,运用两套履带行动,能爬楼梯、钻山洞,能穿过各种类型的崎岖地形。还安装有一个化学传感器,能让部队在进入建筑物和洞穴之前,查看里面是否有化学武器。
能对付简易爆炸装置的还不止“PackBot”。2004年2月,五角大楼开始在伊拉克部署无人操作机器人。当时,在美军车队行经的多条路线上,简易爆炸装置层出不穷,令美军闻之丧胆,被称为“头号杀手”。这些机器人的任务是,一旦发现爆炸物,立即进行处理。它们还装有“干扰器”,遇到威胁时能喷出一股气流或水,将之清除。
目前在伊拉克投入使用的机器人,还有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角斗士”战术无人车(TUGV)。
“角斗士”是一个能够遥控的多面手机器人,高1.2米,重约800千克,成本15万美元。它可以在任何天气与地形下,执行侦察、核生化武器探测、突破障碍、反狙击手和直接射击等任务。“角斗士”系统的操纵员控制面板与市场上的游戏机手柄十分相似,士兵们可以通过它向“角斗士”下达指令,战斗时,“角斗士”可冲在最前面,为后续士兵扫清前进中的障碍。
由于需要执行多种任务,“角斗士”武装到了牙齿,上面装备着日/夜摄像机,能够24小时对目标进行侦察与监视,此外它还装备着一套生化武器探测系统。“角斗士”的武器包括7.62毫米口径的中型机枪、9毫米口径的“乌兹”冲锋枪。陆战队还准备在它上面装备一套“狙击手发现、还击系统”,这样在城市巷战中,它可充当士兵的保镖,伴随士兵打仗。“角斗士”的防护能力也很强,即使身中数弹仍然能够照常执行任务。
“角斗士”的亮相反映了美军无人地面装置出现了轮式化趋势,也与世界轻型装甲车辆轮式化发展新潮相呼应。轮式比履式机动速度快,也利于减低成本和车重。
尽管美军在军用机器人应用领域保持着世界第一的水准,但与五角大楼最终以“机器人兵团”取代士兵作战的目标相比还相差甚远。而美军正在研制、完善的未来战斗系统(FCS)将构成“机器人兵团”的核心。美国陆军已经多次强调未来战斗系统的网络中心战概念,使用由有人驾驶的指挥控制平台控制的机器人直射、间接火力、传感器和支援平台。
未来战斗系统中包括3种无人驾驶地面车辆:武装侦察型无人地面车辆(ARV UGV)、“多用途通用/后勤装备”(MULE)平台、小型无人地面车辆(SUGV)。
ARV UGV是一种5~6吨重的装甲车,车速为40~90千米/小时,具有行进间射击和静默观察能力,能提供部队防护和自我部署。
MULE是一种2.5吨重的无人地面车辆,车速为80~90千米/小时,最小有效载荷为908千克。该车具有多种用途,主要任务是为徒步士兵运输装备和补给,配备其它载荷后还可执行通信中继、突击和扫雷等任务。
SUGV也称“单兵机器人”,由一个或几个士兵携带,重量为9.08~13.02千克,速度为4.82~9.04千米/小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机动平台、操纵人员控制接口以及与各种任务相适应的模块化载荷,可以执行侦察、监视、破门、发烟、投掷榴弹等任务,以支援步兵。
但是,机器人作战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按照国际公约《武装冲突法》规定,无人操纵系统不能在无人操纵的情况下发射武器。无人操纵的战斗车,明显与这条公约相悖。然而,随着配备武器的机器人不断推陈出新并投入使用,要求提高机器人选择及摧毁目标自动化程度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二)

链接一:     
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近年来,人类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机器人应用也从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发展。像海洋开发、宇宙探测、采掘、建筑、医疗、农林业、服务、娱乐等行业都提出了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要求,下面这些机器人就是在各行各业的代表。
空间机器人:空间机器人一直是先进机器人的重要研究领域。如美国NASA的空间机器人索杰纳(Sojanor)等。索杰纳是一辆自主移动车,有6个车轮,它在火星上的成功应用,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水下机器人:美国的AUSS、俄罗斯的MT-88、法国的EPAVLARD等水下机器人已应用于海洋石油开采、海底勘查、救捞作业、管道铺设和检查、电缆铺设和维护,以及大坝检查等方面。
医用机器人:医用机器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医疗外科手术的规划与仿真、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最小损伤外科、临场感外科手术等。美国已开展临场感外科的研究,用于手术培训、解剖教学等。法、英、意、德等国家联合开展了图像引导型矫形外科计划、袖珍机器人计划以及用于外科手术的机电手术工具等项目的研究。
地下机器人:地下机器人主要包括采掘机器人和地下管道检修机器人两类。主要研究内容为:机械结构、行走系统、传感器及定位系统、控制系统、通信及遥控技术。目前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已研制出了地下管道和石油、天然气等大型管道检修用的机器人,各种采掘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正在研制中。
建筑机器人:日本已研制出20多种建筑机器人,如高层建筑抹灰机器人、室内装修机器人、地面抛光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等,并已实际应用。
核工业用机器人: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构灵巧、动作准确可靠、反应快、重量轻、刚度好、便于装卸与维修的高性能伺服手,以及半自主和自主移动机器人。已完成的典型系统,如美国ORML基于机器人的放射性储罐清理系统、反应堆用双臂操作器,加拿来大研制成功的辐射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德国的C7灵巧手等。

         中国太空探路先锋——月球车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三)

2007年,中国登月计划跨出了第一步。随着这一梦想的实现,一大批国内自制的航天探测器也陆续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2012年,“嫦娥工程”将实现“落地”,为了解决月球地面、温度、辐射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各个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正绞尽脑汁制造中国版的“月球探测远程控制机器人”,简称“月球车”。

集体合作的中国版月球车

第六届珠海航展上,一辆金光闪闪的月球车首次亮相。不同以往哈工大、上海交大的单打独斗,此次亮相的月球车称得上是集体的智慧:中国空间设计院牵头,哈工大主要负责制作了本次航展所展示月球车的移动系统和底盘,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负责机械臂的研究制造。
“尽管是一个原理样机,在真正应用时还需做一系列改进,但是展示的原理样机中集结了各个研究单位的优势已有体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深空探测室副主任贾阳指出,尽管此前有消息称,国内各科研机构都在竞争月球车项目,但事实上新一代航天器的研发必须集结众多研究单位的优势。
其实,国内众多科研单位聚焦月球车的背后,昭示的是我们的深空探测已启程。深空探测中,飞过去、环绕、在表面上着陆、巡视行走,或者是撞击,形式多样。“而在这些探测形式里,巡视探测是比较重要的形式之一,这与卫星、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差别比较明显。”贾阳表示除了月球车外,新一代的航天探测器还将包括着陆器、采样装置等等。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这些探测项目的相关领域中,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此前,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制造过一款“六轮摇臂转向架式”月球车,可以看到著名的火星表面探测器“索杰纳”火星车的影子。上海交通大学也制作过一款外形炫目的“小蛛行人”月球车。相比之下,此次登场的月球车外观平常----金光闪闪、六个轮子、三对“眼睛”、六台高清晰相机每隔数秒就会拍摄周围环境照片。
贾阳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车”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他解释说:“这是一类特殊的航天器,能够在月球表面移动,适应月球环境,完成探测任务。与绕着地球的卫星、载人飞船都有区别。”
在他的印象中,中国空间技术设计研究院着手月球车原理样机研制时,国内月球车的研制早已呈“诸侯纷争”之势。哈工大、北航、清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大等在内的至少14家科研单位都进行了相关的研发工作。许多科研单位在此前的研究中多是从与月球车某个相关角度切入,随着“嫦娥工程”的开展,各种“月球车”逐渐向其靠拢。他以“移动技术”为例说,各单位独立研究的“一部分工作会在未来的工程实施中结合起来,但并不是全部。而中国空间技术设计研究院的介入,是从总体上考虑。综合分析移动系统,还包括导航控制、探测、热控能力等。”
这个团队在认真吸取了其它科研单位在移动、导航方面做的工作经验后,已经与多家研究单位形成了联盟,并制造出了航展上的月球车样机。贾阳表示,这辆月球车肯定是集结了中国月球车研制工作中的所有优势。

每项技术都打上中国之名

在贾阳等看来,月球车的大体形状是:一个方盒子、六个轮子,通过摇臂悬架连接。车体前端上方有若干个相机,探测周围地貌起伏情况。后面立起的是一个定向天线。在月球车上有个接臂,接臂末端有一“岩芯取样器”,就是研磨器,而月球车内部则是测路雷达。“未来真正落月的月球车还需要做一些改进工作,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月球车体现的是实现功能的技术思路方法与未来相同或相近。”
1970年11月17日,前苏联的“月球17”号探测器登陆月球,放下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月球车。随后,美国的“阿波罗15”号飞船将人类第一辆有人驾驶月球车送上月面。月球车项目负责人曹其新表示,目前国内各个研究团队的成果,都逃不脱国外月球车的影子。
然而,中国的月球车并不是克隆产品。贾阳指出,尽管深空探测的国际合作相对比较容易开展,但是“月球车”的相关核心技术还必须实现自主开发,逐步突破。这里所说的“关键技术”,不仅仅是工程技术,还包括模拟月球环境等研究项目。只有各项技术齐头并进,才能让月球车的月面探测工作成为现实。
比如,在地球表面模拟月球重力。从原理上说,这有许多方法:用气球挂起来、用飞机模拟半失重状态等等。但具体到实践细节上,各种方法的效果会与月球的真实情况存在差异,探索是否成功还需要中国科研人员的努力。“在此意义上,这台月球车很中国。移动、导航、自主控制……每一项技术都会打上中国的名字。”
目前国内月球车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由于各项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在较好的基础上来做这个工作了,追赶的时间并不会太漫长。”贾阳说。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三)

并不止步于探月

“月球车上的技术在其它航天技术上也会得到应用。如果我们解决好在月球上的自主控制能力,也可提高在地球周围的航天器的控制能力。”贾阳表示,届时一旦发生故障,这些航天器便能自己维护,这对非深空探测领域是一大技术推动。
“月球车研究有个延续性。关键技术掌握了,除月球外,稍做改装还可以投入火星探测之用。”曹其新表示,“以后我们还要搞深空探测研究所,如果月球车没机会了,还有火星车,另外月球建基地,需要各种机器人。”当然,火星车并不仅仅将月球车改个名就行了。考虑到月球与火星星球环境的不同,火星车会做适当改进,不过移动、导航、自主性的大框架还是一致的。
其实,早在2004年,北航已尝试设计了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这个探测器名叫“火星探路者”,是以美国宇航局的“漫游者”号为原型设计的。
更重要的是,月球车的研究成果不仅只能应用于宇宙探测。在贾阳等研究人员看来,月球车的研究还能对其它地面技术有所推动。轮子在月球表面能走了,也能推动地面力学的发展,此外,月球车上两个眼睛,体现了双目视觉技术,将其搬用到地球上的车辆上,采用计算机驾驶,人就可以在夜间驾驶时睡觉。

攻克月球车制造难点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三)

难点1.重力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1/6,这意味着,在地球上重量为60千克的东西,到了月球表面则变成10千克,因此,月球表面的土壤非常松软,月球车的行进效率会大大降低。
难点2.路况
月球表面崎岖不平的路面,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坡,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轮子便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既不能打滑,也不能翻车,必须做到前进、后退、转弯、爬坡,样样在行。
难点3.温度
在月球的一个自转周期内,温度相差可以达到310℃。月面上如此急剧变化的温度环境会使橡胶迅速老化,因此月球车轮胎要使用特殊材料,克服温差带来的损伤。
难点4.人工智能
月球车是个智能机器人,需要具备独立处理各种环境的能力。由于距离太远,无法通过遥控的方法处理反馈信息,月球车需要配置若干个传感器,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等信息后,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形成三维地形图,进而编辑方向,勾画出到达目标点的路径,并导航控制月球车走到目的地。
难点5.电力供应
月球的自转引起月面的昼夜变化,月球上一天的时间,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多一点,因此,月球昼夜间隔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也就是说,登上月球以后的月球车,最多可以连续工作14天,进入月夜以后,由于无法通过光能发电,便进入休眠状态。14天后,又能自动醒来。

   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世界首个鼠脑机器人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四)

往人身上植入芯片、换机器手臂、意念控制机器,这些想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08年8月,英国里丁大学的工程系统学院宣布,他们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生物脑控制的机器人:一只鼠脑机器人!
人工智能这个“人工”要如何实现,以前科学家只想着怎么让电路像人一样思考,这在人脑的运行机制还没搞懂的时候,简直就是做梦。回过头来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把人脑接到电路上呢?这样就能直接看到它们是如何协作的。但是不必真找一个活人的脑子,老鼠的就可以,效果都一样,只需要6位数的神经元,先看看它们会做什么再说。

鼠脑机器人vs无头苍蝇

听到鼠脑机器人的名字,立即就会有人吸一口凉气:如果鼠脑拥有了机器人的强大力量,会不会向人类讨还血债,凭着它在实验室里牺牲的千万同胞的名义?但如果你走进凯文·沃维克教授的实验室看一眼,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担心了。
所谓的鼠脑机器人,不过是个红绿色的小方盒子,在一张餐桌大小的场地上时而前进,时而折返,看起来比街头卖的电动玩具汽车还要粗糙,走起路来像只没头苍蝇   其实它跟苍蝇也就一个水平。苍蝇的大脑中有10万个神经元,在这一位鼠脑机器人“米特·格登”(Meet Gordon)的“大脑”里面,大概也只有5~10万个老鼠胚胎中提取出的神经元,而一只真正的老鼠有500万个神经元,人类有1000亿个!看上去,“米特·格登”似乎不能完成任何有用的任务,事实上它也的确不能。那么为什么要把它制造出来呢?这要从它的设计者沃维克教授说起。

疯狂教授的疯狂实验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科幻电影中那些科学怪人或者疯狂教授,那么这位沃维克教授一定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最大的一个研究兴趣,就是将人和机器连起来,而且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品。2002年他写了那本著名的《我,半机械人》(I,Cyborg),Cyborg这个名字至今还有许多不同的翻译,有的译为改造人、生化人、自动控制人,有的就直接译成“赛伯格”。它指的是这样一种人类:他们身体上不可缺少的某些部分,已经换成了机器零件。沃维克教授自己就是如此。按照他的说法,从1998年起,他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赛伯格”,因为应他的要求,“人工大脑之父”雨果·德·加里斯教授往他手臂中植入了一块芯片,从此以后可以用意念直接控制机械手臂,甚至能通过互联网遥控千里之外的机械手抓握一颗葡萄。这个研究领域被叫做“人-计算机界面”,沃维克教授认为,这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沃维克教授的另一个研究兴趣,是制造一种能自己适应环境的机器人,它会自己从挫折中学习。这种机器人的头脑中没有多少预设的程序,就像休谟所说的是“一张白纸”。它用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的运作,像真正的生物一样,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他的实验团队观察到了很多有趣的学习和适应行为,据说还有过一个机器人,因为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环境,“绝望”以至“自杀身亡”。

老鼠的蓝牙躯体

鼠脑机器人就是这两个想法的交汇点。之所以要制作“格登”,就是为了研究动物生存的奥秘:生物脑怎样学习适应环境。活的小白鼠能够学习走迷宫,沃维克教授的机器人也会学习,但这是不是真的是一回事呢?不如把鼠脑放到机器人上面试一试。
准确地说,这一片鼠脑并不是真的放在机器人头顶上到处乱转,没有必要这样麻烦,遥控就可以了。鼠脑的切片安放在一个巴掌大的培养皿中央,它叫做“多电极矩阵”,有60×60=3600根电极和脑切片相连,像是一块特别大的CPU。这是鼠脑和机器相交流的关键部件,每个电极都可以捕捉神经元的电信号,也能向神经元放出电刺激。神经元和机器的差别就在这里弥合了。但是在神经生物学实验用的MEA中,神经元只能存活几个小时,然后因为缺乏营养而凋亡,但是“格登”的学习历程需要数十天的时间。在沃维克教授的实验室里,MEA得到不断输入的营养液,就像脑血管一样不断地输送氧气和养料,能够让切片中的脑细胞存活好几个月。MEA被放置在恒温箱中保存,电极信号则通过蓝牙无线电与机器躯体沟通。
为“格登”创造大脑的过程可不简单。
首先,科研人员将神经细胞从老鼠身上分离下来,放置在酶溶液中,让这些神经细胞彼此分离。然后,他们将这些神经细胞置于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容器长宽均为8厘米,与一个拥有60个电极的电子矩阵相连接。
科研人员可以在“格登”身上放置数个电子矩阵“大脑”,使“格登”具有多重性格。
“我们看到这些大脑的不同之处,相当有趣。”沃维克说,“某个大脑会比较活泼,另一个大脑会不大听我们使唤。”
格登的躯体虽然简陋,却是实实在在的身体,既有运动器官   一对轮子,也有感觉器官   安装在四个侧面上的感应器,一旦格登撞到了场地四周的墙壁,感应器就产生电信号,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哇呀!疼啊!”如果它会说话的话,也许就是这样的惊呼。
一颗鼠脑的充实生活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痛觉,不像之前的研究,例如2003年美国亚特兰大和澳大利亚珀斯的一群研究人员,让MEA中的脑细胞控制三支彩色铅笔,模仿艺术家作画;或者是2004年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者,用MEA中的鼠脑来进行F-22战斗机的模拟飞行。它们都是虚拟世界中的虚空,需要人施加额外的刺激让神经元保持活跃。
如果没有电信号输入,即使养料供应充分,神经元也会很快凋亡。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环境的信号刺激,脑无法长期运作。就如同阻断了一个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和其它所有感觉,就会让他迅速精神崩溃。
但是格登活得很好很充实,根本用不着额外的电刺激。沃维克教授说:“大约24小时内,神经元彼此伸出突触,建立连接。一周之内,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些自发放电,以及与普通老鼠或人类的大脑类似的活动。”这说明感应器真的就像是格登的感官,而它正在分析来自感官的信息,对这个奇怪的环境进行学习研究:怎样走路才能不碰到墙壁呢?对格登的行走路径进行分析的结果,也证实格登在慢慢学习一些东西。沃维克教授接下来给自己的任务,就是弄清楚生物学习行为的基本原理。MEA的电极信号摆在面前,研究起来要比天然的动物容易多了。
科研人员说,这一开创性研究旨在探索自然智能和人造智能的分界问题,可能有助于人类弄清楚记忆和学习机能的根本构架。
“研究目的在于弄清记忆究竟怎样在生物大脑中存储。”沃里克说,科研人员借助观察神经细胞发出电子脉冲时如何连动,可能找到治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病之类神经退化疾病的方法。

人脑还不如鼠脑

沃维克教授并不是邪恶的疯狂科学家,接下来的实验也不会使用人脑,即使有志愿者愿意为科研献出自己的大脑。这不仅是考虑到伦理的原因,事实上也根本用不着。在格登的研究中,就算用上人脑也不会有任何区别。因为神经元的工作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电信号。电刺激让神经元突触之间形成连接,于是格登学会了各种动作。
虽然格登的“感官”和“肢体”都简单到了极点,但是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一切感觉和运动,在脑里都是同样的神经元冲动,既没有一种带颜色的电信号专门来表示视觉,也没有什么带声音的电信号来传递听觉。许多实验早就证实了这一点,威斯康星大学的保罗·巴切·利塔研制的装置,就能让盲人通过舌头感知图像;而普茨茅斯大学的亚当·蒙塔顿的Eyeborg还能让色盲者通过耳朵感知颜色。
格登和我们的区别,除了神经元的数量差了6个数量级,就是它们的感觉器官非常简单。谁叫它不幸生在了这个狭窄的小盒子里,一辈子也不可能像普通老鼠一样见到太阳照常升起。但是神经元能学习适应这样的感官,掌握生物最本质的能力,就是自己适应环境。

       2050年,我们和机器人结婚

【策划】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五)

在纽约性博物馆里,人工智能专家戴维·利维往屏幕上投射了一张虚拟照片:一位身着婚纱、笑盈盈的新娘手牵着一个矮矮的机器人新郎。台下的观众低声轻笑,利维却对他们说:“干吗不嫁个机器人呢?瞧这幸福的小俩口!”
当被问及选择机器人的一方是不是受到愚弄的傻瓜时,利维的脸严肃了起来:“当孤独、悲伤和痛苦成为你除此之外的唯一选择时,找个执行‘爱你’命令的机器人,看着它为爱你忙活,有什么不好?当你变得更快乐时,其它的事情真有那么重要吗?”
在戴维·利维2007年出版的《与机器人恋爱、做爱》一书中,他写道,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性、爱情甚至婚姻关系即将实现,这样的关系甚至会令人向往。“我知道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很荒唐,”他说,“但我确信,这一切必将发生。”
这位63岁的伦敦人说出这番话,绝非心血来潮。利维与计算机的情愫始于他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时逢真空管时代。从那时起,他的视野不再囿于对国际象棋的热爱。他回忆说:“那时的人们编写了国际象棋的电脑程序,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他则迷上了编写能实现人机对话的程序。随后,他开始探索能让人机互动的方法,并以此作为博士选题,于2007年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获得了学位。(利维获得国际象棋大师头衔之后,曾经暂时放下了博士学业,周游世界参加赛事,还创办了几家与计算机和象棋相关的组织和公司。)
利维认为,几十年来,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不断私人化。刚开始,机器人只能进工厂造车,而现在,它们走进家庭当起了清洁工,如罗姆巴;还变成了电子宠物,如电子鸡和索尼爱宝狗。
机器人的长相可以接近真人。由日本大阪大学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负责人石黑浩教授研发的机器美女Repliee站在1米开外,能瞒骗过人们的眼睛达10秒之久。利维指出:“只要假以时日,有人就会拆下震动器的零件,装进娃娃里,或许再加进几块基础的语音电子板,一个机器性伴侣就初步成形了。”
科幻迷们已看过了太多电影电视中人类和人造智能生命体之间的较量,如《星际旅行》中的戴塔少校和《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赛隆人,但利维相信,有很多人会爱上这些装置。程序员可按客户需求,为其度身定做机器人伴侣,他们还能让机器人耍点脾气,制造点情感上的小摩擦。利维认为:“人们恋上的不是程序,而是一个足以乱真的仿真人,这种仿真模拟可以对人产生巨大影响。”
事实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2007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刚会走路的孩子在触碰一个身高61厘米、名叫QRIO的仿人机器人,并看到它的回应之后,会接受它,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同类,当它电力不足时,孩子们甚至会为它盖上毯子,会告诉它“晚了,睡吧”。利维说:“从小玩着各式电子产品长大的人,会觉得机器人平常得就像朋友、搭档或爱人。”他还提到,美国斯坦福大学2005年的研究表明,人们会逐渐喜欢并信任那些会关心他们游戏输赢,并支持着他们的电脑模拟玩家,正如他们在得到其他真人关怀之后所作出的回报一样。
基于对人们如何坠入情网的研究发现,人类与机器人的结合或许不会太令人费解。美国罗格斯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以研究爱情而出名,她认为,爱取决于3个要素:性、浪漫和眷恋,而这些要素可以被一切事物所激发。一本书或一部影片就可以激发起人的性欲,根本无需人类去触发;你可以对你的土地、房子、想法、书桌、酒精或其它任何东西产生眷恋,所以,很正常,你也可以对机器人产生依恋;要说浪漫的爱情,你甚至可以疯狂地爱上一个根本不知道你存在的人,这足以说明我们对爱有多么渴望。
然而,费希尔和利维都同意,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按常规方式去恋爱和交欢。但利维仍然认为,会有人由于种种原因,出现感情和性生活方面的空白,他们会从机器人的陪伴中受益。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在《第二个自我》(主要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一书中提到的一位化名“安东尼”的学生,安东尼试图找个人类女朋友,但他更愿意和机器交往,跟机器的交往让他更加安心,甚至幸福。利维说,他要把这本书献给所有男男女女的“安东尼”们,还有那些由于无法与人交往而失落、绝望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与机器人建立某种关系的时代即将到来。
不过,这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健康与否仍然值得商榷。正如雪莉·特克所说:“如果你孤单,但又害怕亲密关系,那么和机器交往可以使你既保持独立又不会寂寞,让你产生一种错觉:就算不需要友情,也一样可以拥有伴侣。这可没什么值得庆贺的。在我看来,与机器人的这种关系的诱人之处,正是与人交往中所缺少的。”
特克认为,应该由人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机器人。她解释说:“安东尼这样的人需要的是经历,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对种种复杂而又艰巨的挑战。”利维声称,社会缺乏足够的人力来解决孤独、赡养老人等社会问题。对此,特克并不同意,她认为:“如果我们像投资其它事业那样,卖力地去雇人来照顾老人,这些困难就根本不成问题了。”
费希尔和特克都认为,人类和机器人的婚姻实属无稽之谈。但利维却反驳说:“倒退100年,如果你提议男人娶男人的话,你肯定会被扔进疯人院的。美国12个州的跨种族婚姻禁令,也是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机器人会否取代人类,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