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清洁能源政策进行301调查编辑本段回目录
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决定启动对中国涉及清洁能源的法律、政策和做法进行“301调查”。中国商务部和发改委迅即反应强烈谴责。
两国经贸关系像北京深秋的天气一样骤然降温,几近触底。
中国清洁能源政策坏了美国梦
发展清洁能源是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可以一箭多雕:其一,清洁能源能够缓解国家对化石燃料的进口依赖,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其二,能够大幅度地减少碳排放,不仅能使本国环保达标,还能在国际气候会议上争得话语权;其三,在发展清洁能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高科技产品和知识产权,出口这些产品和产权利润可观。
2009年2月,在就任总统一个月后,奥巴马就督促国会通过了《2009复兴和再投资法案》,注入7870亿美元资金挽救美国经济。其措施与“罗斯福新政”非常相似,都是基于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对经济危机时期进行制度设计,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清洁能源政策。
奥巴马政府把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视为挽救经济和增强下一轮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工程,希望借助800多亿美元的投资,为美国民众提供46万个就业岗位;摆脱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缩减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兑现在国际气候条约中的承诺;出口能源技术和产品。
奥巴马与美国能源部签订了《备忘录》,具体执行这个计划;要求美国交通部尽快为汽车制造业制定燃料利用标准,减少能源消耗。2010年5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推销其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开始开拓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还宣称,在未来10年内要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新(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先期投资110亿美元用于电网改造,50亿美元用于低收入家庭的能源自给项目,45亿美元用于“绿色节能建筑”,6亿美元用于“绿色工作”训练项目,20亿美元用于下一代大容量电池研发;要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和大陆架海浪产生的能量,建设相应设施;等等。
2009年1月26日,奥巴马在白宫一次能源独立和气候会议上,高调宣布“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我们已经作好了领导的准备,我们要保证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也效法我们”。
可见,新能源政策是奥巴马政府的敏感神经,他们始终认为后危机时代依然是美国时代,不仅要借助清洁能源技术成果要求全世界听从美国的安排,而且要从全世界推销能源技术和产品,攫取超额利润,实现美国经济新的飞跃。这种国家策略,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考虑。
但问题是,中国也看好了清洁能源这张牌。
快速增长的国内需求使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能源进口有围剿之势,中国需要什么,什么就涨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在国际气候会议上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说三道四,不断施压。
这种国际国内形势迫使中国在能源政策选择方面只有华山一条路:节能减排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清洁)能源。进一步说,如果中国在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能够比美国开发的更好,发展的更快,危机之后与美国同步跨越,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分庭抗礼也不是没有可能。
由此,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是中美两国在后危机时代争夺国际市场和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这是一种国家策略的大博弈。美国要独占鳌头,不允许他人与之平分秋色,当然要寻找借口限制中国。
奥巴马政府争利用昏招
且看美国如何指责中国的新(清洁)能源政策:“中国采取一系列不符合WTO的措施对风能和太阳能产品、新型电池以及能源节约型交通工具的国内生产商进行不公平的保护,意图控制这些产品的国际供应;这些措施包括出口限制、禁止性补贴、对外国企业和进口产品的歧视性待遇、技术转让限制和对美国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国内补贴。”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这些政策措施使美国每年对中国的清洁能源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美国贸易代表柯克指出,“清洁能源技术是创造就业的核心(工程),我们一定要为美国工人、商业和清洁能源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中国政府的反驳也义正言辞。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发表谈话说:“对中国清洁能源相关政策的指责是毫无根据且不负责任的”;“据中方初步了解,美国在包括清洁能源在内的能源补贴项目高达2300余项,因此美方没有理由指责别国在改善人类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而是应与其他国家一起,加强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与环境的挑战”;“中方将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用一系列数字做了澄清:“美国在2010年1—9月,已经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给美国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了46亿美元补助,其风电企业获得了其中30亿美元的补贴”;“中国没有任何新能源设备制造商歧视条款,从2003年—2005年,不少外国风电制造商和中国企业联合招标,它们既参与过中国项目的投标,也中过标”;“2009年,中国的风力发电市场约850亿元,其中21%采购于国外,这个数字足以说明,中国风力发电,给国外制造了大量出口中国的机会。”
与中国人“先礼后兵”的处事传统相反,美国的外交策略往往“先兵后礼”。这次301调查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如果对方屈从于威慑,美国能很快达到目的;但如果对方不惧威慑我行我素,美国就不得不大动干戈,或者悻悻作罢。
这次301调查软肋很多,是奥巴马政府走的一步险棋,至少犯了三大禁忌。
首先,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任何成员国都不能单方面地采取报复措施,必须把争议的问题提交该争端解决机构进行裁决,在得到争端解决机构授权之后才能采取报复措施,这是一种国际共识。美国此次301调查与这个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其次,所有奥巴马内阁成员都很清楚中国市场对美国的重要意义,在许多场合多次提及必须与中国政府保持适度关系。不管是在WTO起诉中国对美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措施,还是迫使人民币升值,其目的都是为了很好地利用中国市场缩减贸易逆差。
不同于以往对某个行业的争议,这次301调查涉及中国诸多核心行业,影响国家整体利益,触及双边关系的底线,中国不可能迁就。如果美国坚持单方面采取报复措施,中国势必对等报复。那时候,中美贸易战很可能真的爆发。美国的贸易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事与愿违。
最后,许多美国人认为奥巴马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一些事情上雷声大雨点小。可能考虑到在11月国会大选前拉选票,奥巴马政府抛出了“人民币升值案”和这次“301调查案”双重大礼。这种权宜之计很危险,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采取强硬措施,中国不答应,要对等报复;如果不了了之,选民会认为他们在愚弄民意,彻底失去对奥氏政府的信任。
其实,对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这次301调查申请,奥巴马政府有一个很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推拖,等到国会大选之后再处理,给自己留下一点儿周旋的余地。
决战301的“中国功夫”
这次美国发起301调查的思想根源是美国人始终没有放弃单极主义思维,坚持认为世界的领导核心只能属于他们,绝不允许其他国家平分美国利益。这种思维在苏联解体前后达到极至,当时美国也确实实现了这个梦想。
不幸的是,“9·11”事件一夜之间让布什政府改变了基本外交策略,开始“新十字军东征”,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越陷越深。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恰恰在这段黄金(1336.70,-1.70,-0.13%)时期,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促使世界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试想,如果“9·11”之后美国不盲目出兵,而是不断完善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也许中美之间的大量贸易摩擦早已发生,世界多极化也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美国人的单极思维害了他们自己。
美国人不承认这一点,奥巴马政府也不承认这一点,仍然坚持单极主义思维。不同的是,布什政府把这种单极思维适用于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达到军事控制的目的;而奥巴马政府把这种单极思维适用于中国,试图对中国经济有效遏制。
中国必须认清的是,美国现在处于一个很矛盾的选择之中,在战略上试图维护领导地位,但经济上囊中羞涩,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悖论会促使美国政府不断输出民怨,寻找平衡。既然新(清洁)能源政策是双方下一轮博弈的重点,笔者有理由相信这次301调查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在这个领域的纠纷和摩擦会越来越多。
如何处理?前期不饶不让的口水战自然不可避免。首先,中国必须对301调查猛烈抨击,营造合适的国际舆论。
其二,新(清洁)能源政策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不能有丝毫让步。如果美国单方面采取报复行为,中国只能按照对等原则反报复。
其三,翻看多哈回合谈判期间各成员国提交的建议,我们发现中国非常低调,提交的建议不多,远远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提交的数量。现在,既然美国频频发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走向前台的机会,应该在多哈谈判中主动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抵制美国的主张,删改条约中仅对西方有利的条款,在制度层面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现实定格在条约之中,不给美国留下发难的理由。
301调查:好战的“美式装备”
301调查,简言之,是美国贸易代表根据“301条款”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进行调查。“301条款”的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确信,美国依据任何贸易协定所应享有的权利遭到否定;或外国的某项立法、政策或做法违反了贸易协定、与协定不一致,或是不公正的,并给美国商业造成了负担或限制,则美国贸易代表必须采取强制行动,以实现美国依贸易协定所应享有的权利,或消除上述立法、政策或做法的影响。
301条款制度是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输出其国家意志的主要工具。1998年,在欧盟香蕉案诉讼过程中,美国适用301条款对欧盟采取报复措施,欧盟于同年11月25日在WTO起诉美国,要求修改301条款中报复措施的实施时间。巴西、加拿大、日本、韩国、泰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中国香港、印度、以色列和牙买加等16个国家纷纷响应,以第三方身份参加诉讼。但遗憾的是,专家组不能找到美国301制度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悖的理由,美国胜诉。
中美能源战背后推手编辑本段回目录
10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接受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简称“美钢联”)的申请,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规定,启动针对中国清洁能源相关政策的调查。
10月23日,美钢联新闻发言人加里·哈伯德告诉时代周报,我们无意打击中国。良好的贸易伙伴必须有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惠及双方。我们提交301调查案,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然后,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新能源战场上,硝烟弥漫,一场中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美钢联是谁
“美钢联是个什么组织?它对中国的新能源政策了解多少?一个工会,如果没有利益集团支持,怎么拿得出5800多页的调查报告?”从多位接受时代周报采访的新能源业内人士的口中,美钢联再次成为“众矢之的”。
这个机构并非新面孔。去年9月14日,轮胎特保案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告终,而提交调查申请的美钢联以功臣自居,并将此作为其保卫工人利益的成功案例列入工会年度“里程碑”事件。此后,其又“导演”了对部分中国无缝钢管征收反补贴税一案。
“我们受制于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法律框架,但不代言政府立场。我们只对工人及其家庭负责。”加里·哈伯德告诉时代周报,“国际贸易必须有益双边,也就是中美两方。在新能源领域,美国工人接受帮助中国工薪家庭改善经济条件的想法,但如果只是单边贸易,如果中国的出口行为伤害了那些要养家糊口的美国工人,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工厂倒闭、工作流失而无动于衷。”
号称全美最强大的工会组织之一,美钢联全名“钢铁、造纸、林业、橡胶、制造业、能源以及相关工业、服务业的国际工会”,总部设于“美国钢铁业心脏”的匹茨堡市。该机构由钢铁业起家,伴随重工业淡出匹茨堡而转型,目前,除钢铁工人外,已聚集大批护士、司机、保安等服务业会员以及新能源企业员工。
“像美钢联这样的美国工会,思考、处理问题的最大视角不是国家大局,也不是双边关系,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如何让自己的工人获益。”曾研究过美国工会制度的上海市美国学会会员王联合说。
美钢联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始,由华进口的塔筒、桅杆等风电设备数量增长逾17倍,大幅超过美国市场的发展速度,从而“吃”掉了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光电方面,2008-2009年间,市场需求扩容41%,但本土产量仅扩张7%,而从中国进口的光电面板数量却翻番。此外,去年以来,至少四家美国光电生产商或缩减规模,或改由中国进口,造成当地580多个岗位流失。
美钢联主席利奥·杰勒德告诉时代周报,绿色就业关系美国未来,而现在,中方正费尽心思,甚至违反国际贸易法,以确保自己独霸新能源领域。在他看来,将绿色行业的制造大本营让渡给中国,深陷失业困境的美国无法承受,故而,奥政府应当接受美钢联的“调查状”。
中国式反击
“调查状”精简后的版本提炼了中方的“五宗罪”:限制稀土元素等关键矿物质原料出口;违反WTO规定,以企业出口业绩和“本土化”程度提供补贴;歧视外国公司和进口产品;对外企在华建立合资公司设有“技术转让”屏障;国内补贴致使贸易失衡。
其中,新能源补贴及引发的贸易失衡是“调查状”的重中之重。申诉文件将“金太阳计划”、财政部的《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能源基金等政策一一列为“证据”,“指控”中国政府给予电池生产企业津贴、减税、土地等优惠,同时,“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又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促使中国公司的新能源制造成本大幅下降,美国企业被迫丧失竞争力。
截至目前,该申请已获得43名美国参议员以及181位国会议员的联名支持。
10月18日,受301调查案影响,新能源板块遭受全面打压。尽管全部A股成分区间跌幅为0.56%,新能源板块却低空下坠1.58%。与此同时,一场“反击”正在全面铺开。
10月19日下午,继国家发改委驳斥美国指控后,代表行业利益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举行媒体见面会,强调美国此举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两天后,“301条款”问题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包括华锐、英利在内的多家中美可再生能源企业共商“应诉”大计。
“目前,我们正在搜集资料,做好应诉准备,如果需要企业反映问题,提供数据,我们肯定会积极配合。”10月23日,国内知名光伏民企无锡尚德总经理张建敏告诉时代周报。
10月24日,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简称“学会”)的一名知情者透露,目前,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均已介入调查取证工作。预计,发改委将联合商务部从官方渠道与美国方面展开沟通,而学会可能通过民间力量组织协调。
依据现阶段的调查,美钢联的申诉并不属实。一位不愿具名的稀土界人士告诉时代周报,据美国能源专家分析,世界稀土储量中,中、美、俄的占比分别为36%、13%和19%。美国若缺稀土,为何不自力更生?将资源藏起来的动机何在?
至于“歧视美国公司”,有业内人士反驳道,去年9月,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面板公司First Solar就获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17.99,0.00,0.00%)市投建史上最大规模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当时,正在美国进行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还出席了签字仪式。
“其实,美国这个申诉,很大程度是从贸易失衡的角度提出的。但我认为,至少就光伏而言,不存在此种不平衡。”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赵玉文告诉时代周报,由于国产设备性能欠佳,国内厂商一般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进口,而原材料多晶硅,虽然国内市场能够供应一些,但仍有50%的缺口,需要美国、欧洲填补。而且,中国新能源的主要市场仍在欧洲,而非美国。因此,综合原材料、设备、组件三项来看,美国仍处于贸易顺差状态。
海关出口数据显示,2010年1-8月,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出口总额100亿美元,80%来自欧洲市场,对美出口的贡献率仅为4.57%,而其中,3/4为薄利的加工贸易。风电方面,至今为止,中国仅对美出口三台风机,容量不到1万千瓦,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2005-2009年累计对华出口风机容量已超过113万千瓦。
“这背后牵扯着更大的战略问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主任林伯强对时代周报分析道,奥巴马上台时就承诺要把清洁能源作为经济和就业的增长点。“潜台词是说,‘我不仅要把原材料、设备卖给你,也要把组件卖给你。’而现在,我们把组件卖给他,牺牲了他的就业,这如何算是增长点?”林教授说。
光伏业前途未卜
这场史无前例的清洁能源贸易战中,值得玩味的还有各方姿态。
美钢联主席利奥·杰勒德在奥政府发起调查当天,除了为之叫好,干脆帮民主党拉起票来。他表示,申述文件9月9日提交后,在参、众两院获得的最多支持来自民主党。为那些利益受损的美国新能源工人“背书”本不该因党派而有所分歧,但多数共和党人并不支持。
“11月2日即是国会中期选举,目前的民调,民主党不占优势。而美钢联在美政坛颇有实力,产业工人又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所以,不排除奥政府将能源调查作为选举策略的可能性。”王联合告诉时代周报。
其实,奥巴马与美钢联有些渊源。2004年总统选举期间,奥正因为得到此工会成员的支持,才能够在民主党初选和大选中拿下几个至关重要的制造业州。此次,奥已陷入可能失去众议院的危机之中,这对其继续推行变革新政极其不利,而美钢联能否拉其一把,就从奥巴马先行“投之以李”开始。
此前,美众议院已通过惩罚人民币被低估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如果美财政部不推迟发布汇率报告,该法案被参议院获准并经总统签署生效的几率将提高。这意味着,中美之间可能爆发更为严重的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全面经贸对垒。
尽管中美贸易危机四伏,但美国新能源市场仍被不少业内人士看好。“美国光电市场的发展情况非常好,预计他们今年会有超过1兆瓦的市场需求。当初正是为了抓住商机、缩短与客户的距离,我们才决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尚德经理张建敏说。而301调查启动后,到美国本土设厂被认为是应对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此种发展趋势亦令人忧心。“不要说美国市场是继欧洲之后的下一个亮点,这是不现实的。”在林伯强看来,美国、欧盟都有各自的新能源战略,中国企业抢夺他们的经济增长点,在根本上是不被欢迎的。而且,光伏产业对此次调查最为敏感,原因就在于对海外市场依存度太高。
除了强调拓展国内市场,林伯强进一步指出,光伏企业必须优化生产。其实,我国光伏组件价格低,不是因为政府补贴多,而是由于环境成本低。“如果把环保标准提至与美国相同的高度,我们无法实现盈利,但若计算环境代价,目前的盈利根本不相对称。”林伯强说。
新能源领域制高点之争或将持续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新领域之一,新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业内人士称,美国对华新能源政策301调查反映出世界各国在新能源领域内的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此次事件最大的担忧是欧盟效仿美国,而官方性质的行业组织的缺失则是中国新能源企业面临类似调查时的缺陷。
■本报记者郭锦辉
最大担忧:欧盟起连锁反应
10月18日,在全部A股成分区间跌幅为0.56%的情况下,新能源板块的跌幅为1.58%。
新能源板块遭到明显打压的原因之一是,当地时间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申请,启动对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和措施的301调查。
据了解,9月9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请求,要求对中国展开一项全面的贸易诉讼,称中国为支持本国清洁能源部门而采取的补贴措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
上述说法随即遭到中国的反驳。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10月17日表示,中国各方面对新能源企业的补贴总额微乎其微。而美国今年1月至9月,已经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给美国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了46亿美元补助。
此外,张国宝认为,美方提出中国风电招标对外资企业有歧视也是“完全不符合事实”。“2005年以后,外国公司投标中标的概率变得非常小,主要原因是价格比中国贵得多,外国公司不愿意投标,而是直接寻找买家。”
据了解,申诉书要求,10月24日为奥巴马政府做出是否受理此案并采取进一步行动决定的最后期限,而此时正值美国中期大选的前夜——11月2日为国会选举。
“美国此次的301调查是政治上的需要,和选举密切相关,它最关键的是想以此拉选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奥巴马政府计划在90天时间内完成相关调查,如果相关投诉被证明是有正当理由的,则美国政府有可能寻求与中国进行双边协商,并可能向WTO提出针对中国的起诉。
据了解,国内风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数量相对较少,而国内主要光伏企业与美国市场联系相对紧密,并且大部分企业都有将美国市场列为其未来重点销售市场的计划。
“总的来说,受该调查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例如国内的光伏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天威英利、赛维LDK等。”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产量占据前十名的企业多数已经在美国上市,美国股民成为公司业绩的直接受益者,因此美国此举损人不利己。
在孟宪淦看来,最大担忧却是,欧盟效仿美国对中国实施类似贸易调查。
2009年8月,欧洲一些国家要求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曾引起中国企业强烈反应。“如果欧盟效仿美国,中国光伏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孟宪淦说。
官方性质的清洁能源行业组织缺位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设备出口国。在风电领域,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2011年底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
“清洁能源未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领域,谁在该领域占优势,谁就可能对未来世界经济竞争的新格局,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它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美国对中国近两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些担心。”孟宪淦说。
随着金融危机的消退,全球经济面临再调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曾经公开认为,中国制造业出口仍将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贸易摩擦的态势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和多样化。
而来自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研究显示,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争执点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中国遭遇的国外反补贴调查案件,涉及税收、投资、贸易、产业、土地、国企改革等中央、地方经济政策150余项。
“此次美方启动301调查,实际上就是美国政府试图利用所谓的贸易规则来削弱中国企业在美国清洁能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该事件反映出世界各国在新能源领域内的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李胜茂说。
中国此次出面反驳美国的是相关部委。孟宪淦认为,风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目前只有民间社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官方性质的行业组织。当新能源产业遇到贸易摩擦时,民间组织能力有限,这是我国的一个缺陷。
“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外引发贸易纠纷,往往是由相关产品的低价格引起的。”李胜茂建议,在海外扩张中,中国新能源企业不能仅仅依靠产品的低价格优势,而要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美誉度,同时要注意与当地政府和竞争对手沟通,使相关方面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中国企业。
在他看来,由于国外政府的许多贸易调查都是针对非本土企业,要想规避此类调查,中国新能源企业必须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实现本地化生产。
事实上,为提前准备将来与欧美国家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众多中国新能源企业已考虑在国外设厂。以无锡尚德为例,该公司目前正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光伏工厂,计划产能为30兆瓦。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021/084888171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