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nGard:金融IT联邦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中国即将全面整合金融产品资源的前夕,SunGard带着见面礼来到中国。这个垄断了NASDAQ交易市场70%交易系统的金融IT大家,是否能在中国轻易得手,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2001年10月,中国加入WTO已是板上钉钉。既像金融IT部落又像金融IT联邦的SunGard系统公司,匆匆忙忙在北京的国贸大厦租了一间房子,找了三两个雇员,开张了它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办事机构。此时,即使是中国金融IT业的巨头们,对SunGard这一串外国字母的真实含义也所知甚少。
前不久,国内某基金公司出资800万元购买了一套国内公司开发的基金风险监控软件。但有金融工程专家评论说:“他们的产品实在太初级了。”无独有偶。今年5月,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公布了“新一代科技平台设计招标”的入围名单,其中与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有关的招标项目,几乎全部流标。
国内的金融企业早已心急如焚,因为拥挤在中国金融市场门口的国外竞争者,几乎个个装备精良。他们不仅有实时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及其运作的产品,还有跨资产管理、直通交易、投资组合分析等各种模块化解决方案。但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SunGard就是制造这些精良武器的大“军火商”。
SunGard是一个金融IT联邦。在中国即将全面整合金融产品资源的前夕,SunGard来得正是时候,还送上它的见面礼——驰名全球的银行IT拳头产品Panorama和BancWare。
试水中国
前不久,记者采访了SunGard系统公司(NYSE:SDS)风险交易系统亚太集团总裁兼SunGard (BancWare)首席执行官M. I. Mandalinci(公司内部昵称他为Matt)。据Matt介绍,SunGard两年前便开始隔海关注中国,但直到2001年下半年才觉得可以来此试水。
2001年10月24日,SunGard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不久,便在纽约发布了一条消息:SunGard与中国的中信实业银行签约。这是SunGard成功登陆中国的第一个标志。此时的SunGard早盘算过,在自己绵延数以百计的产品线中,只有Panaroma和BancWare有可能在近期进入中国,因为Panaroma和BancWare合在一起,可组成一体化的表内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两者目前共拥有分布于40多个国家的200多用户。
中信实业银行执行副总裁、副行长欧阳谦博士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我们曾进行过充分评估。最后发现,SunGard的Panorama可以将集成化的直通式处理和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成功地结合在一起。Panorama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塑性强、伸缩自如、能够支持我们发展计划的平台。”
2002年6月,在IBM举办的中国国际企业网络化金融高层论坛上,SunGard亚太地区的总裁们全部到齐。这是SunGard第一次面对中国媒体。SunGard亚太地区总裁Matt称:“中国是SunGard的一个重要市场”。SunGard中国区总经理Scot也表示:“SunGard愿意帮助中国的银行在加入WTO后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
有消息说,中信实业银行已经购买Panorama来管理外汇交易、货币市场、固定收入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直通式处理,今后Panorama还将被用于管理与资金头寸相关的风险以及所有资金交易的结算和确认。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像是为SunGard挺进中国而蓄意安排的公关活动。
北京办事处建立起来的两个月后,2001年12月12日,SunGard系统公司的一个事业部——SunGard交易与风险系统——正式对外宣布:由英国《金融时报》主办的全球金融杂志《银行家》评选Panorama解决方案赢得年度风险管理服务大奖。这已经是一年之中、也是SunGard进中国后第二次高姿态在全球亮相。
作为金融领域IT集成解决方案和流程E化的提供商,SunGard已于去年11月高价收购了Comdisco。原本由SunGard、Comdisco和IBM三分天下的灾难恢复领域,从此基本上可看作由SunGard一统江湖。2002年,SunGard年营业额预计将超过20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已超过90亿美元。SunGard目前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万多家客户。而且,在全球排名50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当中,已有47大是SunGard的客户。
SunGard不是很大,但很别致。它不停地买公司,十几年如一日,然后用独特的“联邦制”加以治理。
狂热收购
SunGard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被誉为金融IT的霸主,主要得益于其产品线覆盖面广,多达350种。有趣的是,环绕SunGard膝下的这300多个“宝贝”,大多并非SunGard己出,而是屡次“娶媳妇”的“陪嫁”。SunGard自成立起便始终如一地执行三大战略——收购、集成、创新。而狂热收购使SunGard早早名扬全球。
如今,SunGard的产品已经码起“长城”,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财政、基金等6个行业中的所有信息系统。据SunGard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在SunGard的系统之上,每天承载了美国NASDAQ交易市场中70%的交易额和全世界15万亿的资产管理;SunGard公司有将近60%的业务是为金融服务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其余40%是向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提供网络化和高可用性服务。
另有一组数据,恰好与SunGard这些年的产品线增长遥相呼应。1986年3月,SunGard收购了第一家公司,成功“迎娶” Peachtree金融系统公司。Peachtree公司位于亚特兰大,是一家为社区银行提供贷款申请管理系统的小公司。从那时起的近20年间,SunGard经过了100多次收购,其中3/4的收购都发生在金融服务和灾难备份领域。
就连SunGard的海外拓展方式,也是一串串的收购。据Matt介绍,SunGard在进入美国以外的新市场时,一般不独资设立公司,而是先在当地选择产品,再收购拥有入选产品的公司。如今,SunGard已将触角伸向欧洲、美洲、亚洲以及澳洲。
在收购方面, SunGard可谓集“善于识别快速成长的小企业”和“财大气粗”于一身。但他们依然坚守几条底线:大多数收购不超过1亿美元,至少要有连续12个月的盈利记录……。“我们不是为了兼并而收购,而是为了盈利而收购。我们收购那些盈利的、有一定市场的企业,它们的产品还要与我们的产品互补。我们为此付钱,它们当然应该为整个公司带来收益。”这是SunGard的创始人、董事长Jim Mann20年来坚守的一条收购原则。Bancware的收购路径,便能够图解SunGard的收购法则。
据SunGard风险控制部门介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英国相继开始了金融自由化。随着金融产品的大爆炸(Big Bang)时代到来,金融交易中的交易风险开始急剧堆积。于是,SunGard着手为客户提供整体的风险控制与解决方案。
1994年,SunGard瞄准了交易和风险的管理系统,不久就开发出能满足银行表外业务需求的Panorama系统,在欧美金融企业大获成功。2001年6月,西班牙银行协会选择Panorama为其36个会员银行提供集成的、全面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Panorama也因此而荣获《银行家》的大奖。目前,Panorama已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120个客户。
1997年,从统一满足金融企业表内、表外业务需求出发,SunGard收购了拥有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能满足金融企业表外业务需求的BancWare。BancWare现在全球30个国家拥有230个客户。
随后,在Panorama和BancWare的基础上,SunGard组建了交易与风险系统事业部,将SunGard的金融交易与风险控制产品集成到一起,开始为客户提供全面、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在日本,已经启动Panorama和BancWare一体化的统一营销和售后服务。
当然,SunGard的收购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过尴尬。2001年4月,SunGard与全球最大的新闻和财经数据提供商路透社(Reuters)(US:RTRSY)盯上了同一目标——已经申请破产的美国证券资讯业务提供商Bridge Information Systems(桥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最后,路透社以1.75亿美元将Bridge公司收入囊中,比SunGard公司的出价仅高出1000万美元。
经典收购
近年来,SunGard在收购方面也不再恪守“不超过1亿美元”的“老掉牙”策略。1998年,SunGard以3.13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金融交易软件提供商Infinity Financial Technology Inc.;2001年则以8.5亿美元收购了它在灾难恢复领域的劲敌——Comdisco Inc.。后一次收购不仅创出SunGard收购史上的天价,还搭上了长达一年半的工夫,而后续漫长的整合,也将是SunGard从未遇到过的难题。
SunGard、Comdisco和IBM,曾同被视为灾难恢复市场的三巨头。SunGard一直坐头把交椅,在美国的费城管理着北美最大的数据热备份与服务中心,占有50%的市场份额。SunGard在灾难备份业务上的收入,2001年已超过5亿美元,而对于Comdisco来说,2001年却是一道过不去的“鬼门关”。当年6月,Comdisco申请破产保护。
业界权威当时便断言,不管Comdisco公司的灾难恢复业务将被如何分割,其价值仍可达10亿美元。事实上也差不多。由于Comdisco在欧洲的业务开展得不错,并与SunGard的业务有一定互补性,因此SunGard很快便有意收购Comdisco。但出人意料的是,恰逢HP也想进入灾难恢复市场,并在6月16日抢先提出以6.1亿美元收购Comdisco。
由于当时灾难恢复市场的前景并不明朗,所以双方提出的收购价格都还不算高。但几个月后大潮突涨。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不仅使经历了极度绝望的美国,而且几乎使全世界都立即认识到灾难恢复的巨大价值。
在“9·11”事件中,SunGard出尽风头。当天8∶45,第一架飞机撞击纽约世贸大厦仅几分钟之后,SunGard的抢修队伍就收到了金融客户的求援信息。而当时还是SunGard竞争对手的Comdisco,也在9∶05时收到了第一个求援电话。截至中午时分,Comdisco已经接到25个求援电话。随后的一周内,已经有30家公司(多数在纽约,但也有受芝加哥Sears塔撤退的影响而请求援的公司)启用了13套Comdisco公司具有灾难恢复功能的设备。
“9·11”给全球带来无可估量的惨重损失,却使原本“泥菩萨过河”的Comdisco身价大增。HP趁机将收购价提高到7.5亿美元。而毫不示弱的SunGard接着叫板,将价格抬升到8.25亿美元。结果,无心再玩价格战的HP,情急之中上书美国司法部(DOJ),提出当时灾难恢复市场只有三个竞争对手:SunGard、 Comdisco与IBM,如果将前两家合并,会对市场造成垄断,不利于竞争。此外,胸有成竹的HP还有一个杀手锏,即当时已争取到了Comdisco公司债权人的支持。10月22日,美国破产法院认定:SunGard对Comdisco的收购会垄断灾难恢复市场,造成不正当竞争。
10月31日,Comdisco宣布,自己恐怕已非HP莫属。但是接下来的一幕,恐怕连电视剧作家都不敢想象。SunGard对已落入对手盘中却尚未被HP放进嘴里的Comdisco,依然紧追不舍。它指控HP的投标过程不符合破产程序,并得到了Comdisco股东大会的支持。就像是SunGard和全世界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它奇迹般地在最绝望的那时刻完成了SunGard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
11月15日,Comdisco终以8.5亿美元的身价被SunGard牵进帐中,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欢喜灾难梦”。随后,SunGard将新系统命名为“SunGard可用性服务(SunGard Availability Service)”。
集成
在前两年世纪之交时,SunGard所收购的公司超过100家,产品也超过了300个。不想此时,一直埋头“买、买、买”的SunGard遇上了大麻烦。
1999年的一天,公司现任总裁Cris Conde给State Street公司的CIO打电话,询问他是否对SunGard的新产品感兴趣。State Street公司是SunGard最大的客户之一,但这位CIO却回答说:“我们已经购买了SunGard的17种产品,而且不得不同时和SunGard的17个公司打交道。今后,我们实在不想再和SunGard的第18个公司有交道了。”
这让SunGard充分认识到一个新问题,即各个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很小;同是SunGard的产品,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却不是SunGard统一承担,当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客户不知道该去找哪个SunGard。就在这座沮丧的红灯下,SunGard却找到了通向新需求和新市场的绿灯——集成。这意味着,SunGard的公司发展策略要转一个大弯,而转过弯就能有更大的生意。
1999年,SunGard收购了集成技术专业公司MINT,然后将衍生产品交易系统Infinity、Opus,风险管理系统Panorama以及后台业务系统集成到了一起,形成一个直通式的SunGard交易与风险管理系统。这个方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01年即拿下Panorama最大的订单——Reliant Energy公司的能源交易与管理系统。
天天在IT市场转的SunGard自然很新潮,它在实现了集成化转折的同时,也认准了网络化。启蒙者就是Metcalfe定律。Robert Metcalfe是3COM的创始人,他认为,“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中相互连接的节点的平方成正比”。
不久前,SunGard总部出资,组织了6个项目组,负责SunGard所有产品之间的跨平台整合。到目前为止,SunGard已经有几十项产品纳入了一个统一平台——SunGard交易网络STN(SunGard Transaction Network)。
STN是一个B2B的金融服务机构的网络社区。Conde说,STN可以将相关的金融服务连接到一起。目前,全公司已经有34个系统连接到STN之上,其中包括资产管理、雇员福利管理、有价债券管理、证券交易。此外,SunGard还第一次将其信用与风险管理软件Credient以ASP方式给STN的客户使用。
STN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Internet,是寻找交易伙伴的理想场所。“如果SunGard的所有用户都开始使用STN,就可以增强整个行业交易能力,同时也可为网络客户寻找新的交易伙伴提供巨大机会。”
刚开始,SunGard只是为客户提供应用,让他们做生意。但是现在, STN已成为SunGard新的利润增长点。据了解,SunGard已开始对通过STN的每一笔交易进行收费。试想,如果NASDAQ目前运行在SunGard系统上的那70%的交易额都运行在STN上,收入将会“很是了得”。1999年,SunGard在电子商务上面的收入为1.2亿美元,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STN的功劳。此外,在英国伦敦,STN已经成为路透和Bloomberg等传统交易方式的替代方式。
不过,STN也遇到了其他电子商务推动者所遇到的老问题。位于新泽西的Knight Trading Group已利用STN网络将其在伦敦的288个交易客户连接到总部。但是,Knight公司还是认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对于客户来说,STN只不过是另外一种下单方式。”
联邦制
2000年时,SunGard总部只有30人。很难想象,如此小的总部,如何能操作一次又一次的收购、集成甚至创新。SunGard成功的秘密在于,它有一种类似“联邦制”的公司架构。国外也有媒体称其为“特许加盟制”。这种制度能够产生1+1>2的效应。
在SunGard,即使新收购公司的产品与其他部门的原有产品相竞争,也要保持新公司在体制上一段时间不变,以求整个公司的稳定。Mann的说法是:“我们不想花费很多的金钱来重组公司的组织结构。”
据Matt介绍,对大部分被收购公司,SunGard尤其会维持高管人员原封不动。例如,在SunGard 收购BancWare之前,Matt便是BancWare公司总裁。如今,他依然是SunGard (BancWare)的总裁,只不过还兼了SunGard系统公司风险交易系统亚太集团总裁。
SunGard对BancWare的收购步骤很有代表性。先是资本介入,然后逐渐在财务、产品品牌和市场营销几方面进行总体整合。至于被收购公司的产品研发和人员安排,总部基本不参与。虽然SunGard(BancWare)从形式上是SunGard的控股子公司,但它与SunGard的关系比一般控股子公司与母公司的关系要松散。类似BancWare这样的公司,在SunGard内部有几十个,各自都有很大自主空间。
一个公司在经历了100多次收购之后还能如SunGard那样充满活力,这与SunGard的老板Jim Mann自己的经历有关。
Jim Mann被尊称为SunGard的教父。在创建SunGard之前,他曾狠狠栽倒在特许加盟上。1975年,在一个开比萨饼店朋友的鼓动下,他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采用特许加盟方式,开设了五家比萨饼店。后来,他朋友的比萨饼店开得红红火火,于1977年卖给了百事集团,拿回3.16亿美元。但Mann却没搭上这趟幸运列车。折腾了4年,Mann花光了所有的钱后,他的比萨饼店也关张了。
“这次失败给了我一个教训,”Mann说,“它让我知道,我不太适合那种循规蹈矩的事情。我更适合综合性、开创性的职业。”但特许加盟制能为想做大买卖的小本生意人牵线搭桥这一点,却让Mann铭记在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纽约的一家私人投资公司Welsh Carson Anderson & Stowe And J.H. Whitney & Co.用1950万美元买下了Sun石油公司的软件部门,并许诺以期权方式邀请Mann来管理该公司。当时这个公司的年营业额为3000万美元,但却亏损,Sun石油公司急于甩掉这个包袱。Mann很快接下了这个包袱,创建了SunGard,并把当时的主要业务——投资支持系统和灾难恢复系统——结结实实地做成SunGard今天的产品基石。
SunGard目前总共有12000名员工,却只有一个几十人的总部。它的企业文化透着对官僚体制的反感。曾在冷战时代在美国空军当飞行员的Mann,至今还自己驾机上班。他格外崇尚“自由、充分发挥每个人创造性”的企业文化,一再表示:“我不会让公司的官僚体制影响员工能力的发挥。”但正如他所说:“在军队里面学到的很多东西让我终生受益。其中一条就是: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老板。”
这种形散神不散的文化,使得SunGard的“联邦制”有了让各种公司文化相融合的基础。如今的SunGard由60多个“邦”组成,每一个“邦” 都保持着原管理团队,经理握有很大的自主权。SunGard很实际,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原有产品的销售稳定。
现任SunGard集团总裁的Cristobal Conde和高级副总裁Till Guldimann都是从自己的“邦”一直做到SunGard “联邦”的象牙塔尖。1987年,SunGard收购了Conde创建的金融衍生工具系统公司Devon System,Conde也开始了他在SunGard 14年的工作生涯。而 Till以前是Infinity公司的资深元老。早在1994年,Till 就成功地主持并实施了J.P. 摩根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1998年,SunGard将Infinity纳入版图,Till也成了SunGard负责战略的高级副总裁。
“作为一个收购者,我们非常有名,现在不是我们去寻找收购对象,而是很多公司来找我们。然而,我们依然坚守我们的收购原则。”Mann很为此自豪。
不过,到了2002年,美国大型公司接连出现了诚信问题,特别是收购大王泰科(Tyco International Ltd.)爆出了财务问题,这让那些以收购来扩大规模的公司都感到很大压力。但记者截稿前从SunGard处获悉,今年7月19日,SunGard将正式被标准普尔接纳为500强成员。但愿SunGard能平安度过这一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