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 民意直通:从Web2.0到政府2.0编辑本段回目录
金艳绘
民意诉求千差万别,怎样通过正常渠道合理及时地表达?政府的信息和决策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够高效便捷地让百姓知晓?经过深入调研,宣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网络互动工程建设,严格问责落实“网上无小事”,网络问政成为群众工作新模式。
时至今日,河北网民王某仍对安徽宣城市政府“政民互动”服务热线充满感激。
2月22日中午,他通过“政民互动”热线发帖求救,反映其弟弟和女友被骗至宣城某焦化厂搞传销,希望当地及时解救。公安机关转接此帖后立即行动,4天后一举捣毁传销窝点,成功解救出12名受害者。
“‘网络政民互动 ’是新时期我们党群众工作的新模式,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的工作方式。”宣城市委书记高登榜认为,“政民互动”不仅契合了网络社会新特点,开辟了联系群众的新渠道,成为优化政务环境的新抓手,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途径,为新时期群众工作赋予了新内涵。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市长实名回复帖子35个
去年4月1日,宣城市政府正式开通“政民互动”网上服务热线,要求上线的60个市直部门对“群众提出的咨询类问题24小时以内予以回复,建议和投诉的办理时限为5个工作日”。
打开“宣城网络政民互动”页面,“直通政府”、“倾听民声”、“宣城网事”、“本站专题”四大版块一目了然。有话对市长说,直接留言“市长信箱”;要办事,足不出户就能“在线咨询”;提意见建议,尽管在“百姓关注”里一吐为快。
为确保“政民互动”不走过场,宣城市制定了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未按规定答复的,每起扣留0.5效能分;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案件查处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市领导更是以身作则,市委书记高登榜三次专题调研,市长虞爱华实名回复网友帖子35个。
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一年多来,“政民互动”网上服务热线共收到网民建议、意见和咨询5000多条,其中有1/3发给市住建委。市住建委主任郜建平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前一天“政民互动”里涉及本部门的帖子办理情况,每条都阅批督办。每周一的委务会,通报“政民互动”办理情况更是雷打不动的内容之一。
市住建委认为,通过网络做群众工作有三大优势,一是信息发布面广,所有关心的人都会看到,与一对一解答问题相比事半功倍;二是公开透明的操作,能争取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三是能真正明白群众的意愿,办实事能办到群众的心坎里。
回复办结率99.5% 及时解释引导化解矛盾
听民意,还要解民忧。去年10月,宣城市区银桥湾小区业主因房屋延迟交付的违约金问题,准备集体上访。市政府信息办在网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协同市工商局在“政民互动”里向业主解读有关条款,引导业主合法维权。见到权威及时的回复,业主没有上访,选择法律途径解决,依约拿到了赔偿金。市网宣办负责人王克深有感触地说:“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政民互动的力量,时时关注,能全面掌握民情;正面引导,能有效化解矛盾。”
在广受市民关注的宛溪河整治工程动迁之初,部分拆迁户集体上访,工程难以开展。2009年10月下旬,住建委通过“政民互动”平台集中发布拆迁政策、补偿办法,并与被拆迁户进行网络实时在线专题交流。政民之间沟通渠道畅通了,宛溪河整治拆迁在宣城创造了多项历史之最:动迁时间最短,签约拆迁协议最多,群众最支持!
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周和睦坦言:“群众上网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我们客观存在的工作不到位之处,对我们是监督,更是促进。”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群众上网反映的问题,宣城市各部门都认真回复办理,回复办结率达99.5%。
“政民互动”平台延伸 网络、手机、电话一个都不能少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政民互动水平,提高网上舆情引导能力,宣城党委、政府围绕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针对监测到的主要是民间论坛和新闻网站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问题,提前三天公告,开展不定期“政民互动”在线交流活动,每期一个半小时。
去年以来,“政民互动”网上服务热线先后组织市教体局、卫生局、住建委、文广新局分别就高考、夏季传染病、宛溪河一期改造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工作等问题举办了4期实时在线交流活动,网民热情参与,有力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为创新“政民互动”工作机制,“视频在线访谈”先后围绕“道德的力量、调查小区停车难、宛溪河何时清”等问题举办29期访谈节目。今年2月,宣城又出台了《关于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意见》,由相关单位负责同志担任的41名首批网络新闻发言人亮相,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与网民在线交流。
目前,宣城正积极研究和探索手机短信、电话语音内容转换到“政民互动”网络平台的途径,让群众更加便捷反映诉求,让“政民互动”向农村延伸,向所有的社会群体延伸。
从Web2.0到政府2.0 政府的围墙正在消失编辑本段回目录
30岁的新加坡小伙子Andy想在繁华的克拉克码头开一家很酷的餐厅。在我们的印象里,伴随这个计划的会是繁琐的流程——到工商、卫生、环保、消防等政府部门分别填写表格、递交申请、等待审批。但事实上,Andy只登陆了一个名为在线商业许可服务的政府网站,几天之后他就拿到了餐厅的经营许可证。
民众与政府打交道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在6月14日新加坡举行的整合政府全球论坛上,来自美国、日本、丹麦、新加坡等各国的政府官员和学者都传导出这样一个理念:政府的围墙正在消失,新技术试图帮助政府实现与民众全方位的无缝沟通。
从Web2.0到政府2.0
根据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助理局长江永元(James Kang)的统计,在新加坡,50%的人都在Facebook上,80%的年轻人和50%的专业人士都在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服务进行交流。
Web 2.0已经推动民众之间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政府也在赶上这个时髦。在上一届美国大选中,奥巴马创造出“互联网总统”的奇迹。而在当选之后,奥巴马的网络攻势依旧不减:在奥巴马入住白宫的当天,白宫网站更新了博客条目、增加了视频内容;就职百日时,奥巴马团队把300张他在白宫活动的照片上传到照片共享网站Flickr上;白宫也将政府信息实时发送到MySpace、Facebook 和Twitter上。而英国政府甚至向政府机关发文,要求公务员学习使用Twitter,各政府部门都要开Twitter账号,还制定出细则,如每天发布2至10条信息,且每两条消息发布间隔不得少于半小时,以免有灌水嫌疑。
日本早稻田大学电子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小尾敏夫(Toshio Obi)教授预言,政府2.0(Government 2.0)成为电子政府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而5月27日的美国《商业周刊》更是把政府2.0作为互联网的下一波高潮。政府2.0这一概念是被誉为Web2.0之父的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提出的,政府2.0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政府或者网上政府,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开放的平台,与民众进行直接的互动和沟通,象征着政府在执行上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从条块分割、封闭的架构迈向一个开放、协同、合作的架构。在这一进程中,技术和社会工具充当了重要的催化剂。
新加坡样本
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被毫无例外地分割成多个部门,如何整合,新加坡树立了一个经典范例。在近两年间众多关于电子政府的排名中,新加坡都表现不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电子政府排名”中,2009年和2010年都名列第一,在美国布朗大学“2007电子政府报告”中排名第二。在新加坡政府所实施的“从传统城市国家发展为智慧国”的战略中,电子政府占据核心的一环。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电脑刚刚开始应用,新加坡的第一个国家计算机化计划就是把政府办公电脑化,经过随后的两个规划,新加坡又完成了政府服务向互联网上的转移和优化。而现在,新加坡正在实行的是2006年推出的第四个规划——整合政府。
“电子政府一般叫eGovernment,我们叫iGovernment,是e到i的转变,我们要的结果是一个整合的政府。”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中国区司长李斯勤如是说。按照他的解释,“企业和市民上网不需要单独跟税务局和财政局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对象就是一个政府。”这意味着政府的后台要进行大量的整合,工作重心从方式(电子化)转移到结果(整合),从服务的集成转向流程体系和信息的集成。“如果每个部门各自为政,片状结构,接下来的局面是很混乱的。”李斯勤说。作为政府首席信息官,IDA在整合政府的建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负责统一的规划和执行;而预算则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和管理,有效协调了60个不同部门的利益分配。
整合政府的结果,是一站式的服务。“如果没有得到企业和市民应用的服务,我们的活儿就白干了。”李斯勤说。蒂姆·奥莱利把政府比作一种自动售货机,“我们输入自己的税收,得到服务:比如道路、桥梁、医院、消防队、警察。”在新加坡,民众只需要一个SingPass(这是一个单一登陆的密码,作为政府认证市民的手段),新加坡的市民和企业可以登陆eCitizen网站,全天候查看公积金账户的情况、报税,以及访问1100项政府在线服务,目前SingPass每年处理的交易量高达3100万宗。
对于企业,则有非常便利的网上商业执照服务(OBLS)。这项始自2001年的计划共有30多个政府部门参与其中,各部门共同努力简化商业执照服务流程,目的在于使企业可在网上进行注册、更新、为商业执照付费。如今,OBLS可为企业提供16个政府部门的共85种商业执照,新加坡80%的创业者都可在网上申请创业所需的执照。此外,自2009年1月起,所有在新加坡注册的商业机构或地方企业等,都获得了一个唯一实体号码(UEN)作为身份号码,便于各个部门用一个统一的号码认证一个企业,目前超过40万个单位拥有了这个身份号码。自2004年启动以来,OBLS已为超过10万家企业提供了服务,执照的平均处理时间从原来的21天缩短至现在的8天,公司注册费从1200新元到3.5万新元不等,降至300新元。
作为数据平台的政府
当然,在政府2.0时代,政府并不需要亲力亲为提供所有的服务。江永元认为,作为电子政府的下一步,政府应该成为一个平台,向公众和企业开放更多的政府数据服务,以促成更多的创新应用。据统计,到2013年,互联网流量将达到667EB,但80%的数据是难以被利用的未经结构化的数据,Adobe、IBM、微软等公司花费了超过168亿美元用于购买数据管理和分析领域的企业,这都说明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结构化数据的重要性,而强大的数据库正是政府所掌握的核心资源。
蒂姆·奥莱利认为,就像微软把PC放进了每一个家庭的桌面、Google哺育了一代由广告养活的中小网站、苹果通过让用户们轻松地开发各种应用软件而颠覆了手机市场一样,政府的数据平台将成为新的创新中心。在他看来,州际高速公路、全球定位系统和互联网等公共投资都解放了私有机构的创新。同样,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入政府数据,也能给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这是一个惊人的结果,政府做一些很小的事情,也能给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政府免费公布出来,人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这其中便诞生了无穷的商业机会。
2005年,美国一名24岁的程序员Adrian Holovaty把芝加哥警局在线数据库中的犯罪记录跟Google Maps结合到一起,做了一个Chicagocrime.org的网站,随后延伸为一个覆盖多个城市的信息汇总网站Everyblock,2009年被微软和NBC环球的合资公司MSNBC.com收购。在新加坡,IDA跟陆路交通管理局合作推出一个实时导航系统,以减轻公路上的交通压力;基于政府的数据平台,还有不少有价值的应用,如MapKing公司开发出智能影像定位系统,Surround网络公司推出基于位置的商业系统,都产生了不菲的商业价值。
而美国政府已经迈出更加惊人的一步。2009年5月21日,首任美国联邦政府CIO维维克·昆德拉(Vivek Kundra)推出了收集、存储、发布政府信息的新网站——Data.gov,承诺“除了隐私和涉及国家安全之外的所有数据都将向公众开放”。在这个网站中公开了从环保局有毒化学品的信息到国家气象局的暴风雨预报信息、从人口特征统计数据到地理信息的最原始的美国政府信息。任何民众都可以进入网站任意搜索所有联邦政府公开的原始数据,网站上还提供了各种分析数据的Widgets(小型桌面应用程序)、数据分析工具或摘录工具,方便民众使用。
毫无疑问,相比之前政府数据被割裂地存储在不同部门系统里的状况,当所有政府数据都在同一平台汇聚时,将引发新一轮商业创新的爆发。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echinagov.com/gov/zxzx/2010/7/27/110975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