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8857 次
  • 编辑次数: 7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1-2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Facebook效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Facebook效应》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在新书《Facebook效应:连接世界公司的内幕》中透露了扎克伯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本书根据对大量的当事人采访撰写而成,采访人群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40名高管和核心员工以及60位商界资深人士深度对话。让你了解最开放,也最神秘的Facebook网站的创业史;让你窥视Facebook创业者与团队的创业经历。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  者: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著
出 版 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0-1
版  次:1页  数:312字  数:印刷时间:2010-10-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507532807包  装:平装
英文版:The Facebook Effec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mpany That Is Connecting the World (Hardcover)
~ David Kirkpatrick  
List Price: $26.00 
  • Hardcover: 320 pages
  • Publisher: Simon & Schuster (June 15, 2010)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1439102112
  • ISBN-13: 978-1439102114 
  •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书作者近距离地采访了与Facebook相关的人士,其中包括Facebook的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意向投资人以及合作伙伴,加起来超过了130人。这是真切详实的访谈,更是超级精彩的故事。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精巧的叙事结构,解密了Facebook如何从哈佛的宿舍里萌发,创始人的内讧,权力之争,如何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怎样争取到第一个广告客户,而第一轮融资又如何获得一亿美元的估值,让人痴迷的图片产品如何上线,面对Twitter的竞争,与Google的世纪之争……一个创办仅7年,就拥有5亿活跃用户,年收入超过5亿美元,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传奇企业再加上一个年仅26岁的的“娃娃CEO”,在你面前“裸奔”。激情澎湃的创业精神,智慧传奇的融资经历,一个聚合世界的社交帝国向你彻底开放,你还等什么?
    IN LITTLE MORE THAN HALF A DECADE, Facebook has gone from a dorm-room novelty to a company with 500 million users. It i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ompanies in history,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social life not only of teenagers but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adults worldwide. As Facebook spreads around the globe, it creates surprising effects—even becoming instrumental in political protests from Colombia to Iran.

    Veteran technology reporter David Kirkpatrick had the full cooperation of Facebook’s key executives in researching this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he company and its impact on our lives. Kirkpatrick tells us how Facebook was created, why it has flourished, and where it is going next. He chronicles its successes and missteps, and gives readers the most complete assessment anywhere of founder and CEO Mark Zuckerberg, the central figure in the company’s remarkable ascent. This is the Facebook story that can be found nowhere else.

    How did a nineteen-year-old Harvard student create a company that has transformed the Internet and how did he grow it to its current enormous size? Kirkpatrick shows how Zuckerberg steadfastly refused to compromise his vision, insistently focusing on growth over profits and preaching that Facebook must dominate (his word)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In the process, he and a small group of key executives have created a company that has changed social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lsewhere, a company that has become a ubiquitous presence in marketing, altering politics, business, and even our sense of our own identity. This is the Facebook Effect. 


    FACEBOOK效应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财富》杂志高级编辑,网络科技版主编,长年执笔“快速前瞻”专栏; 拥有19年技术写作经验,是《财富》杂志“头脑风暴”会议的发起人。2005年曾主持北京《财富》全球论坛。
    David Kirkpatrick
    was for many years the senior edito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t Fortune magazine. While at Fortune, he wrote cover stories about Apple, IBM, Intel, Microsoft, Sun, and numerous other technology subjects. Beginning in 2001, he created Fortune's Brainstorm conference series. More recently, he organized the Techonomy conference on the centralit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all human activity. He is a member of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d appears frequently on television, radio, and the Internet as an expert on technology.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序言 Facebook 效应

    第1章 从哈佛宿舍开始
    扎克伯格和几个朋友鼓捣出了一个叫Facemash 的程序,并且意外地一炮走红。尽管扎克伯格因为这件事情差点被迫退学,但它也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号:扎克伯格能够创造出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

    第2章 锋芒微露
    Facemash 虽然夭折了,但是哈佛学生们对于在线肖像影集的渴求又使扎克伯格萌生出了一个好主意,新的网站应运而生,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预期。

    第3章 Facebook时代来临
    Facebook出现前后,社交网站纷纷涌现,有的迅速走红,有的则不温不火,有的短暂盛放之后便很快折戟沉沙,唯有Facebook的用户数量一路攀升,逐渐覆盖到全球。

    第4章 遇到第一个大麻烦
    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萨维林却冻结了公司的账号,不过来自泰尔的慷慨注资使公司稳住了阵脚,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然而,扎克伯格却把握不住公司到底会怎么样,是否明天就终止了呢?

    第5章 “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
    风头正劲的Facebook似乎成了香饽饽,引来了无数“狂蜂浪蝶”,从《华盛顿邮报》到风险投资公司再到大型科技公司,他们不是想注资,就是想将其据为己有。面对高达一亿美元的估值,有人心存疑虑望而却步,有人却甘冒风险毅然出资。

    第6章 必须升级为真正的管理者了
    Facebook 不再是一家小公司了,怎样寻求更大的发展,怎样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怎样像个真正的管理理者一样管理Facebook,怎样应对重要的人事变动以及公关危机,这些都在考验着扎克伯格这个20岁出头“娃娃CEO”。

    第7章 令人痴迷的图片功能上线了
    此时,Facebook面临着下一步何去何从的问题。下一个市场在哪里?要走国际路线吗?怎样保住前面的客户又能增加新的客户?要不要向高中生开放?以及要不要增加图片功能?

    第8章 也许该换个CEO
    游走在与维亚康姆、时代华纳和新闻集团的谈判中,扎克伯格不温不火,惶惶不安的一些员工们猜测,也许他是要卖掉这个他曾经坚守的宝贝了。而新兴公司的权力之争、办公室政治以及管理层的频频换将,又明显透露出公司内部管理的混乱。

    第9章 卖还是不卖
    “动态新闻”引起的骚乱在扎克伯格机智敏捷的处理下很快平息了,但他还是有些气馁,不知何时起用户们变得不可预测了,进军网络职场的失败也折磨着他。他对开放注册的前景也失去了信心。恰在此时,雅虎又带着他十亿美元的诱惑卷土重来。

    第10章 你只有一个身份
    有人喜欢将自己的信息暴露在Facebook上,他们认为彻底的透明能带来更美好的人生,能减少欺骗,能带来更多的宽容以及更畅通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有人则觉得不爽,好像整个人生都被它控制了。

    第11章 做成第二个微软
    扎克伯格一直想将Facebook打造成一个软件开发平台,当平台正式启动时,迅猛的发展势头让人们不再只将这个互联网新贵看做是大学生玩票的产品。Facebook终于正式超越了MySpace,也开始朝着成为互联网领域微软的目标大步前进。

    第12章 捧起广告界的圣杯
    Facebook的用户已经飙升至5 000万,每星期都有几十万的新用户涌入。开发平台又让它成了业界的宠儿。一向不是那么稀罕广告的扎克伯格,但面对目前的状况,为了达到收支平衡,他也不得不考虑一下怎么用广告来赚钱了。

    第13章 找到独一无二的广告形式
    几乎每个员工都认为Facebook 70%的利润将来自各种形式的广告业务。公司的广告团队,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历经了八次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9点的商业模型会议,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让扎克伯格这个抗拒广告的人也满意的广告形式。

    第14章 开放整个世界
    据尼尔森公司的调查,全世界的用户花在社交网上的总时间在2008年呈现了63%的健康成长,然而Facebook却在另一个数量级上,它将尼尔森统计到的其他所有类似服务远远抛在了后面。

    第15章 Facebook的馈赠型经济
    扎克伯格认为,通过Facebook的透明性,建立一个大规模的馈赠型经济并非奢谈。然而,有人质疑这种表述太过理想化,但是考量一下这项服务通过不同方式对这个社会不同方面造成的影响,会非常有价值。

    第16章 一切才刚刚起步
    扎克伯格仍将Facebook看做是一个在不断改善的项目,正如扎克伯格所说,“技术其实是最不困难的部分”,管理Facebook逐渐变成了对人群心理的一场实践演练。

    第17章 我的目标绝不仅是创造一家公司
    几乎可以肯定,扎克伯格仍会继续大权独揽地领导Facebook。他想统领的不仅仅是Facebook,在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想主宰这个星球上的一切通信基础构架。Facebook正在改变我们对社区、邻里之间级别和整个星球社区的概念。

    书评:新书揭露Facebook内幕:扎克伯格拿宝剑挥舞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在新书《Facebook效应:接连世界公司的内幕》
    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在新书《Facebook效应:接连世界公司的内幕》


    马克·扎克伯格
    马克·扎克伯格

      《财富》杂志网络版今天刊文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是一名“早熟的梦想家”,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年龄的CEO,扎克伯格有着同龄人的叛逆性格。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在新书《Facebook效应:连接世界公司的内幕》中透露了扎克伯格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以下为这本新书节选:
      在哈佛大学读大二的第一周,扎克伯格忙于一个名为“Course Match”的互联网软件项目。这一项目的理念是帮助学生根据他人选课的情况来决定自己选什么课程。如果一名可爱的女孩在《拓扑学》课上是你的同桌,你会希望了解她是否选择了下一学期的《微分几何学》课程。在这款软件发布后,有数百名学生使用了该软件。
      扎克伯格随后于10月开始了另一个名为“Facemash”的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找出校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人。扎克伯格邀请用户对两张同一性别的面孔进行比较,让他们判断哪一张面孔更吸引人。在软件发布时,扎克伯格还一同发布了当时的日记。日记中显示,扎克伯格当时忙于这一项目,而一名女孩让他伤心。扎克伯格在日记中写道:“我需要把心思从她身上移开。我有一点兴奋,这不是说谎。”当这一项目启动后,扎克伯格放弃了将学生的面孔与动物对比的想法。第二天,当扎克伯格参加完一个会议并回到宿舍时,由于许多人使用Facemash,他的笔记本已经死机。
      扎克伯格于次年2月推出了Facebook(最初名称为thefacebook.com),当时这只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网站。然而,使用Facebook很快就成为一种艺术。Facebook上的一项功能“动他一下(Poke)”非常易于使用。这一功能当时很流行,即使是在哈佛大学那些聪明的学生之间。“动他一下”是什么意思?这一操作暧昧的含义正是其吸引力所在。扎克伯格随后在网站上表示:“我们认为,提供一项没有特殊目的的功能会非常有趣。因此,你不必弄清其中含义,也不会从我们这得到解释。”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扎克伯格等人将Facebook的运营场所搬迁至加州帕洛阿托市(Palo Alto)一个4个房间的出租屋内。这里成为他们的办公室和住所。扎克伯格总是最晚一个入睡,而在下午之前,他通常不会出现在被设备堆满的餐厅中开始工作。他在工作中最常见的穿着是睡裤加T恤。当软件代码的编写进入加速期,扎克伯格就成为任务负责人。一名当时经常拜访他们住所的人回忆,如果有人饿了并希望出门购买快餐,“扎克伯格会敲着桌子说,‘不,我们处于禁闭期间!在我们完成这些之前没有人可以离开这张桌子。’”扎克伯格有决心引领Facebook前进,他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乐趣。

      常拿宝剑挥舞
      扎克伯格的表现常常像是一名海盗船长。扎克伯格带到硅谷的个人物品中包括一把剑。他经常会拿起这把剑在空中挥舞。扎克伯格会将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手持剑向前,并说:“好吧,让我们来谈谈这件事。”有时,扎克伯格甚至把剑伸到别人脸上。Facebook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表示:“有时候我就是被剑指着的人。那是一个很小的房间。”随后,莫斯科维茨和其他人宣布禁止在房间内挥剑。
      当时,扎克伯格等人的房子位于La Jennifer街819号,常住居民有7人,就像是一间大学宿舍。而另一些人也会在此偶住。这一住所距离斯坦福大学只有1英里,因此扎克伯格等人使用Facebook的功能召集聚会,瞄准特定学校的用户。聚会吸引了许多斯坦福的学生以及当地居民。在池塘边漫步是聚会中最主要的活动。当时有人在房子的烟囱顶和池塘上的电话杆之间拉了一条绳子,通过滑轮,参加聚会的人可以从绳子上滑下并跳进池塘里。
      扎克伯格等人当时的偶像是明星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扎克伯格一名室友表示,汤姆·克鲁斯在校园中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不是一个非常酷的人”。扎克伯格等人随后将他们的服务器以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电影角色来命名。例如他们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对话:“脚本在哪里运行?在‘小牛’上。”“那么尝试在‘冰人’上运行,我需要‘小牛’测试这个功能。”扎克伯格喜爱模仿经典,例如他会突然说:“现在你要知道你是为谁作战!”这句话出自电影《特洛伊》,扎克伯格在20岁生日当天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些来自电影中并不恰当的台词给扎克伯格带来乐趣,而他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保持沉默的。扎克伯格还将这些电影台词加进网站中。当时,无论何时你在Facebook上进行搜索,在搜索结果下方都会出现一个小框,其中显示着电影中的著名台词。这些台词看起来就像是学生们的玩笑,同时也体现了Facebook的精神:顽皮、好斗、专注于技术、更适合青少年。全美国的大学生当时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讨论这些短句的意义。
      随着Facebook开始接触真正的商业人士,Facebook团队成员难以控制的名声就传遍硅谷。一名硅谷高管表示:“那里简直就是‘蝇王’。”扎克伯格当时拥有两套名片,其中一套上的头衔是“CEO”,另一套上则印有“我是CEO”,随后还跟着一句粗口。

      “调戏”红杉资本
      扎克伯格等人最著名的一次“胡闹”是在红杉资本进行公司介绍时,而红杉资本以缺乏幽默感著称。红杉资本当时希望投资Facebook,因此扎克伯格等人打算开玩笑地向红杉资本推荐他们的另一个项目Wirehog,这是一个P2P文件共享软件。
      扎克伯格及其同伴当天故意在预定为上午8点的会议上迟到,并且穿着睡衣。他们甚至没有正面宣传Wirehog。扎克伯格演示文稿的标题是“你不应投资Wirehog的10大原因”。扎克伯格最初列举的原因都是严肃的,包括第10条“我们没有营收”,第9条“我们有可能被音乐行业起诉”。然而随后列举的原因则是搞笑的,包括第3条“我们迟到,并且穿着睡衣”,以及第1条“我们出现在这里只是因为一名红杉资本的合伙人让我们来”。扎克伯格目前对当时的做法表示歉意。他表示:“我感到我们真的冒犯了他们,我对此表示抱歉。”
      Facebook于2006年底开始快速发展,当时一些大公司出资数十亿美元收购Facebook的股份。在当年12月的假期聚会上,Facebook公司的全体成员乘车前往圣克拉拉市附近的美国主题公园。从一上车开始,他们就开始喝酒。而当抵达主题公园时,大部分人都已喝醉。Facebook员工在公园中庆祝了成功的一年。在回家路上,一名员工在汽车的通风口中呕吐,导致Facebook不得不支付数千美元的修理费用。
      这是Facebook尚未完全职业化前的最后时光。Facebook当时拥有1200万活跃用户,从而摆脱了“大学宿舍项目”的身份。

    [名人推荐]编辑本段回目录

    Facebook的成长就是一部“对外节制规模诱惑,对内强化用户体验,对左深入平台开放,对右坚持真实关系”的、鲜活的互联网应用产品的发展史。任何生长在这个正在变化时代的人们将不得不关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不同的是你适应还是被淘汰。
    这本《Facebook效应》准确地描写了你,朋友,公司,社会和全球“变脸”的过程。译言的翻译也体现了社会聚合的魅力,每个章节看似独立成章又能融为一体,这是是一本商战小说+报告文学+校园散文+微博的结合体,看的不累还有继续读的欲望。如果再出一版iPad版就更加完美了。
                                                                                搜狐IT名博  毕朝辉
     
    Facebook开创了互联网的一个新时代,实现了让每个人既是信息获取者也是内容贡献者。Facebook更是自由、互动、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个人网站教父、著名天使投资人、北京联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文胜 
     
    观察互联网的现在必须了解Google,认识互联网的未来必须分析Facebook;以人为核心的关系网络是互联网的Next Wave,而实际上这一浪已经到来;互联网的核心正在变成人联网,关系、交互、信息、服务都以人际网络为基础重新组织起来;而《Facebook效应》的核心,就是解析一家公司正在如何将世界连接起来;这是2010年度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  胡延平
     
    由于个人经历,之前对Google了解的多一些,Google的成功在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带来很好的产品体验。刚好上个月去了一趟硅谷,受朋友的邀请去参观了Facebook并和那里的工程师聊天,同样聪明的一群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不同于Google的模式:用简单实用的技术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感慨,因为我也是个在路上的创业者,理想的创业就该是Facebook的故事,一群非常聪明,追求完美的人在一起做一个事业,不仅是为了钱的回报,更为了一个使命:改变这个世界。
       伟大的互联网应用要么改变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方式,要么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就像继Ebay之后的下一个互联网巨人一定不是更好的拍卖一样,Google之后的下一个巨人也不是
    更好的搜索,而是Facebook,一家必将改变世界的公司。
    赶集网联合创始人 CEO  杨浩涌
     
    我仔细数了一下,这本书采访的FACEBOOK创始人、员工、投资人、意向投资人、合作伙伴,包括了各种”名人”和”人名”超过130人。书中解密了Facebook缘起,创始人内讧,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第一个广告客户、第一轮融资如何获得一个亿美金估值,让人痴迷的图片产品如何上线,面对Twitter的竞争….。
        有了详实的访谈,故事更精彩。所以,我只花了4个小时,就在烈日炎炎的周末草坪,一口气“吞读”了《Facebook效应》。
    一个创办仅7年,就拥有5亿活跃用户,年收入超过5亿美金,估值超过100亿美金的传奇企业再加上一个20出头的CEO,在你面前“裸奔”。你还等什么?
      著名限时团购网站F团创始人   林宁 
     
       Facebook堪称本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从改进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入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其影响力已经跨越互联网,跨越商业世界,影响到社会、法律、政治等方方面面。众多的SNS网站中,必将诞生继雅虎、Google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霸主。
    知名互联网专家    刘兴亮
     
    平均每年增长1亿用户——Facebook只用了5年时间,就成为了当今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网站。这个由哈佛大二男生创立的社交网站,正在以“国家人口级”的量级速度在蓬勃发展。这到底是一个充满了什么魅力的互联网世界?
    如果把时间隧道倒转回归到5年前,Facebook上的用户只能是小小的蝴蝶效应。但5年后,Facebook几乎成了一场全球运动,成了一次又一次飓风。在这个开放世界里,几乎所有的文艺、体育、经济、政治、商业活动,都得到极大的互动性扩展。虚拟和现实,已经结合得如此紧密。
    互联网工具的第一次替代,是IM替代电话、电子邮件替代邮局、BBS替代公告板。我们即将迎来第二次替代,即Google替代门户网站、Facebook替代IM。这是一次新的革命。
    应用还是技术,谁将成为未来互联网方向的主导?Facebook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但是,正如搜索改变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Facebook正在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
    玄鸟传媒CEO    郭开森
        
    四川上空的蝴蝶振翅,引起了东太平洋的飓风;哈佛大学的花名册,覆盖了地球村民的网络生活——微小的变化,带动整个系统持久巨大的连锁反应。和蝴蝶效应、温室效应一样,Facebook效应也值得我们追根溯源。41岁的互联网,有了“非试不可”的新面孔,也就有了无限可能的未来。
           视讯联合制作副总裁     董崇飞
     
    IT产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着高速发展阶段,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十年”规律,每十年经历一个王朝,产生一代霸主:第一个王朝属于“硬件”,王者属于IBM;第二个王朝属于“软件或者PC”,王者属于微软;第三个王朝属于“互联网”,王者属于Google;我们正在共同经历的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是第四个王朝,多少企业家、创业者都希望自己成为这个王朝的王者。很多人预言Facebook将成为超越Google的新王者,在其流量超过Google,活跃用户超过5亿人的时候,这个预言似乎更加可信。本书是对Facebook创始人的第一手访谈,是大家近距离了解这个潜在王者的人、正在做的事以及背后许多有意思的故事非常有帮助。
    优视科技CEO(UCWEB) 俞永福
     
    有趣比赚钱更重要,这是Facebook始终张扬的创业声明。它不仅是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之战“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趣”观念的互联网版本,也是Facebook开创互联网真正进入人人参与的互动时代的娱乐宣言。IT企业如何跨越市场鸿沟,突破品牌瓶颈?娱乐,也只有娱乐,才是达到巅峰体验的致胜法宝!
    中国音乐剧网CEO  中国首席娱乐官   文硕
     
    Facebook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值得学习和了解。
      中国互联网协会  孙永革
      
    3年后的谷歌将会如今天的微软一样过时,因为边界被打破,模式被创新;谷歌整合全球的信息,而Facebook则整合全球的人,成为人类的大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腾讯网科技中心总监   程苓峰 
       
    从一个校园论坛到5亿用户的Web2.0社区,Facebook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读完《Facebook效应》,你会知道答案。同时更想知道为什么中国还出不了一个Facebook?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牛文文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网络时代社会关系的聚合地,Facebook既是一种人生哲学,又是一个商业传奇。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Google眼里的互联网是由服务器和搜索算法组成的,是冰冷但准确的工具;而Facebook眼里的互联网是由人和关系构成的,是人和人复杂而模糊的社区。从长期来看,Facebook会更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未来,因为它正在改变我们和别人交往的方式。
    《商业价值》杂志出版人   刘湘明
     
    互联网及其应用正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在一个超越我们生活的平台上塑造着更真实和更新鲜的生活,可以同时体验被超越的生活和更真实的生活这是互联网应用的奇妙之处。Facebook是这个潮流的引领者,其效应值得关注。
    中国经营报  王立鹏 
     短短几年内,Facebook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年轻人的创意梦想、风险资本和信息技术催生的互联网神话。仔细阅读这个神话的缔造过程,是在回顾刚刚翻过去的一页短短的历史,更是在展望有着众多可能性和无限想象力的未来。
    IT经理世界副主编     贺志刚 
    互联网深远影响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格局及命脉,目前由这场信息革命引爆的社会渗透还在继续。《facebook效应》将从facebook网站的关注推动到现实干预,情感链接到营销运作的成功典范将把我们带入更成熟的思考。非常值得一看。
    媒体人、著名网络评论员    鲁国平
     
    [国外名人推荐] 
    “这本书很神奇,全篇都是震撼的报道和精彩的叙述。从马克·扎克伯格及其同事们的传奇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如何创立了一家改变业内游戏规则的新型企业,实在是令人激动。”
    ――《爱因斯坦:生活与宇宙》(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作者柯克帕特里克的报道令人叫绝。在他细腻的笔触下,我们能看到一种黑客文化产物在摇身变为一家数万亿美元的公司时发生的点点滴滴。马克·扎克伯格在寻求保留那种黑客精神之源,而让人神往之处就是读到这样做产生的后果。”
    ――《连线》杂质编辑、《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这本书对互联网网站产生的影响做了深刻、甚至是不厌其详的分析···它使读者对Facebook及其公司理念、最令人惊叹的公司实力都有了深入了解。”
    ――《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大卫·波格(David Pogue) 
    “这实际上是两本书合二为一。一部分是详尽地报道Facebook怎样创建,以及这个网站火箭般地迅速蹿红,让自己的身影无处不在。另一部分是周密地分析了它带来的深刻影响。”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书评、影评家伊森·吉尔斯多夫(Ethan Gilsdorf) 
     “引人入胜……详细又不失公平客观地展现了一段Facebook历史。”
    ――《彭博新闻》专栏作家里奇·雅罗斯洛夫斯基(Rich Jaroslovsky) 
    “柯克帕特里克让读者详实地了解到,一家网络公司怎样从2004年时哈佛大学学生宿舍里的项目发展成为一家访问量在全球仅次于谷歌的大型网站。”
    ――《纽约时报》专职书评家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 
    “一本很吸引人的书。”
    ――《时代》杂志作家丹·弗莱彻(Dan Fletcher) 
    “作者讲述Facebook早期创业的经历很让人兴奋……他这种叙事技巧给人印象深刻。”
    ――美联社编辑雷切尔·梅茨(Rachel Metz) 
    “节奏很快……是引人注意的作品。”
    ――-《旧金山纪事报》 G·帕斯卡尔·扎卡里(G. Pascal Zachary) 
    “做为几乎从第一天开始连载就追看的读者,那些丰富、细腻又绘声绘色的内容直到现在还让我受到启发,从中得到快乐,有时甚至不能自拔。”
    ――多伦多《环球邮报》作家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 
    【写在前面的话】
    在收集撰写《Facebook 效应》一书的资料时,我得到了Facebook及其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全力配合。

    他接受了我的多次采访,而Facebook公司的另一些重要人物也为我的采访安排了充裕的时间。

    几乎没有一位Facebook发展历程中的相关人士拒绝接受我的采访。而对这样的支持,他们没有向我提出任何交换条件。据我所知,Facebook公司既没有要求也没有得到任何批准出版权,在本书付梓以前,公司的管理层从未要求审读书稿。

    Facebook公司的员工在面对我所提出的尤为尖锐的问题时,常常会不再作答,转而征询经常坐在他们身边的公司公共关系顾问的意见。但结果无一例外,Facebook公司的公共关系顾问们都是积极鼓励他们回答我的问题。而且,我与许多人的谈话都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的。

    衷心感谢这些为本书出版贡献了心力的人,因为他们我才能交出一部让大家满意的作品。

    MySpace和Facebook火爆导致新书借机炒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有关揭秘全球两大社交网站——MySpace和Facebook的两本图书将于2009年出版。

      据悉,有关MySpace的图书作者是《华尔街日报》编辑茱莉亚·安格文(Julia Angwin),题目为《揭秘MySpace:为控制全美最受欢迎网站而战》,出版时间为2009年3月17日。

      有关Facebook的图书作者是《财富》杂志高级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David Kirkpatrick),题目为《Facebook效应》。柯克帕特里克8月开始撰写此书,预计明年初出版。

      业内人士透露,两本书写法和论调都有所不同。安格文自2007年初着手编写图书,使得有关MySpace的奇闻趣事早已家喻户晓。据悉,本书约一半篇幅都是谈及该公司与其联合创始人布莱德·格林斯潘(Brad Greenspan)之间的瓜葛,格林斯潘为此书提供了主要素材。有消息称,尽管柯克帕特里克是一位令人敬畏的记者,但他会从所谓“绯闻”角度来撰写这本有关Facebook的图书。

      为撰写图书,柯克帕特里克在Facebook上开设了网页,记录编写进程。此外,他还开始在Facebook上定期撰博。有消息称,关于Facebook的图书基调非常积极。因为,Facebook让柯克帕特里克深入接触该公司高管,所以作者笔下对Facebook偏爱有加。而安格文则几乎没有与MySpace高管接触。(志伟)

    《Facebook效应》 译者感言:人在江湖,都是有身份的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译者:MarkGreene 

    朋友,可曾记得那个在网络上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年代?可曾记得那个在不同网络游戏和不同论坛里使用不同名字的年代?可曾记得那个游离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年代?

    你是谁?昨天你是一个在异世界里和别人组队挑战恶魔的大侠,今天你是一个在论坛里和别人激烈辩论的愤青,而明天人们又在Flickr上看到一张在派对上纵饮狂欢的浪子照片?

    你游走于不同的身份之间,在某天醒来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只剩下了一个身份——Facebook 身份。

    Facebook要求真实身份。当然,扎克伯格并没有强行规定这样做;事实上,许多网站标明十八禁,却依然有无数青少年闯入。规定就是用来违反的,没有任何意义。FB实现真实身份的方法是使用人际地图。你是谁?你的身份证上印着的姓名、地址、出生年月,以及你的学历证书上印着的结业日期等这些属性就能证明你的存在吗?这些证件都可以轻易伪造,一个人唯一无法伪造的是自己的人际圈;或者说,你的人际圈决定了你的身份。

    这颇有点像古法的连坐制度,区别在于,今天的菲友们乐于把自己困在这张人际网中。朋友们在做些什么?这是菲友们所关心的事情,FB提供了了解的渠道。所谓的网瘾,是指陷入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但如果你只有一个身份,如果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壁被人际地图所摧毁,那网瘾这个词也就成为了历史。

    自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诞生伊始,人们就一直呼唤着两个世界的合并。以论坛为依托而横跨数个游戏的游戏公会,校友网,还有语音聊天等的出现都是这种渴望的产物。但过去的技术不成熟,成果也有限,只有FB才把人际地图这个平台演绎的淋漓尽致,只有FB的出现才第一次彻底粉碎了这堵墙。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内那个山寨Facebook也搞的风生水起,我介绍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亲戚认识,方法就是让她们加好友,大家一起来偷菜。你说他们是交流在虚拟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里呢?

    人在江湖,有身份的需要,身份也就应运而生。你是谁?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件商品,只有自由竞争才会产生最好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份证和文凭都是劣质商品,在不远的将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人真实身份的或许就是Facebook。我也很荣幸能参与本书的翻译。

    2010年10月27日

    《Facebook效应》:第一章 风行之初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们已经掀起哈佛大学内广受追捧的Facebook风潮。”

    20039月,哈佛大学大二学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拖着一块2米多长的白板走进他在柯克兰宿舍楼(Kirkland House)的寝室。这种板是电脑高手用来激发灵感的工具,虽然它既不小巧又不灵便,画在上面的图表也只展示了一些大而化之却不易实现的想法。在扎克伯格住的四人间寝室里,只有正对宿舍楼过道的那面墙能摆得下这板子。就这样,计算机专业的扎克伯格开始了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日子。

    板子上很快就写满了眼花缭乱的方程和符号,还到处延伸出弯来扭去的各种颜色的线条。而扎克伯格就站在寝室客厅里盯着写在上面的东西,手里攥着记号笔,假如有人经过就把白板推到墙边。有时,他会退到房间门口以便看得更清楚。作为扎克伯格的三个室友之一,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回忆时这样说:“马克真的喜欢那块白板。即使未必会让自己的想法更清楚明了,他也总想在板上把它们表达出来。”扎克伯格的很多构想都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有关。他花了大量时间编写软件,不去计较会碰到多少无法运算的问题,甚至工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对着白板演算的时候,他就会坐到书桌上的电脑前,沉浸在屏幕上呈现的计算中。屋子的一边是他没丢掉的成堆的饮料瓶和食品包装。

    就这样过了一周,扎克伯格把他称为“课程搭配”(Course Match)的作品拼凑起来上线,形成了一个十分稚嫩的网络项目。他这么做纯属为了给自己找乐子。这个设想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根据别人的选课来确定课程表。只要在网页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发现谁报名要选学这门课,或者点击一个学生的名字就能看到他/她选择了哪些课程。比如说在拓扑学课上有一位可爱的女生坐在了你身边,那你现在就可以知道她是否报名了下学期的微分几何课,或者你只需要点击这位女生名下的链接就能查看她选了哪些课程。连扎克伯格此后提起时也对自己的远见颇有自豪感:“通过事物就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很快,数百名学生就开始使用“课程搭配”。看重名校身份的哈佛学生觉得这种以人定课的选课方式相当独特。扎克伯格编写的程序正是他们想要的。

    马克·扎克伯格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一头浓密的棕色内卷发下是一张刚冒出雀斑的脸,这让他看起来根本不像19岁,倒更像是15岁左右的年纪。他常穿着宽松的牛仔裤,即使冬天也脚踩橡胶凉鞋,时常套着一件图案或文字让人出乎意料的T恤。在开发“课程搭配”期间他穿过的一件T恤上画着一只小猴子,上面写着“代码猴子”。周围都是陌生人时,他安静寡言,但那只是假象,因为一旦开口,他就成了另一个人。当其他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扎克伯格通常不会开口说话,而是盯着对方。他习惯于看着说话的人,自己完全保持沉默。假如对方说的很有启发,他最后就会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的看法。可如果对方说得太久,或者谈话内容的都是些显而易见的,他就会识破这一套,等对方讲完了,他会轻轻回一声“是啊”,然后转换话题,或者转身离去。扎克伯格深谋远虑,很有想法,考虑问题非常理性。他的书写细心工整,字写得很小,有时他就用这样的字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那些长篇大论的观点。

    女孩子们会被扎克伯格玩世不恭的笑容吸引。他身边从来不缺女伴。她们喜欢他的自信、幽默和对权威的不屑一顾。他经常摆出一副信心满满的表情,好像在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如人们所知,扎克伯格有一种不论做什么都可以让一切进展顺利的能力。到目前为止,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入学申请得到哈佛大学批准之前两年,他几乎赢得了在高中时期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获奖科目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典语言。他还是击剑队队长和最有价值队员,能读写法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通常他会在讲冷笑话时提到,因为自己讲话带口音,所以他偏好那些不用于日常交流的古代语言。)哈佛大学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它既没有走亲民的大众路线,也不是曲高和寡、鲜为人知。扎克伯格就读的菲利普艾斯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是一所精英云集的高中,那里的学生能进入常春藤联盟的任一高等学府。不过,他转学到那所中学的原因却让人啼笑皆非。他之前在纽约市北部杜伯斯(Dobbs Ferry)地区的一家公立高中上了两年学,后来觉得厌烦才决定转校的。

    扎克伯格的父亲是牙科医生,母亲是心理学家,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是唯一的男孩。他们家的屋子虽然在当地是面积最大的,但一直保持低调。整套房屋的地下室设有牙科诊室,其中一个巨大的养鱼池占据了大量空间。扎克伯格的父亲是个善于表现的人,人称“无痛Z医生”。他在网站上宣称“我们能让胆小怕疼的人满意”,在家庭诊所外挂着一块招牌,上面画着一位惊慌失措的看牙病人,极具喜剧意味。扎克伯格的姐妹们也和他一样是学习尖子。(他的姐姐朗迪(Randi)如今在Facebook做高级市场推广。)扎克伯格从小就爱好科研,他的成人礼的主题是 “星球大战”。

    扎克伯格住的套间属于柯克兰宿舍里面积最小的那类。这种套间有两个卧室,每间卧室里都摆着上下床铺和一张小书桌。他的室友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是个浅黄色头发的英俊小伙,主修同志文学及历史,对公共政策有一定兴趣。这两个人把上下铺拆了,因为这样就没有人会睡在谁的上面,显得更公平。但如此一来,两张单人床就占去了卧室里几乎所有的空间,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了。那张书桌其实没派上多大用场,上面堆的都是废旧垃圾。另一间卧室里住着莫斯科维茨(Moskovitz)和比利·奥尔森(Billy Olson)。勤奋的莫斯科维茨留着一头爆炸卷发,主攻经济学,丝毫没有文弱书生的样子。而奥尔森是一个业余戏剧演员,天性顽皮活泼。

    每个男生在套间的公共房间里都有一张书桌。书桌之间放着两把简易座椅。这里就像套间的其他地方一样杂乱。扎克伯格习惯在自己和别人的桌上随手乱堆乱放。他喝完了啤酒或红牛饮料就把空罐子留在桌上,一放就是几星期。偶尔,莫斯科维茨的女朋友会过来把这些桌子收拾整齐,扔出去一些垃圾。当扎克伯格的母亲来到宿舍,她会环视着屋子很不安地为自己儿子的邋遢向莫斯科维茨道歉,并且解释说:“他从小到大一直有保姆照顾。”

    三楼的这些小房间拥挤不堪,男生们生活在这里却比住在本可以更宽敞的环境的时候更加亲密无间。扎克伯格本性耿直,有时甚至坦率得毫无顾忌,这一点也许遗传自他的母亲。尽管寡言少语,他还是这群人中的领导者。这仅仅因为他经常领风气之先。于是,直截了当就成了这个套间里惯有的交谈风格,这里没有多少隐瞒的秘密。四个人之所以能和谐相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每个人坚持的立场。因此,他们非但没有相互招惹嫌弃,而且还参与了别人从事的项目。

    互联网是永恒的主题。莫斯科维茨几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但天生热爱电脑编程。对于什么样的在线服务有意义、什么没有意义,什么可以打造一个优秀的网站、什么对此毫无帮助,什么会不断减少互联网对现代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什么不会,莫斯科维茨始终能巧妙地回答扎克伯格。刚开始,休斯对电脑还毫无兴趣。可半年后他也开始沉迷于讨论编程和互联网,提出自己的想法,莫斯科维茨的室友奥尔森也经历了如此转变。随着扎克伯格提出一个个新的方案,其他三个男生会就如何构建程序提出无数建议。

    在柯克兰宿舍H33套间的公共房间里,常春藤在校生的优越感和网虫的高超技术在此完美结合。在这里所发生一切现在看来非同一般,但在那时却是极为寻常的。扎克伯格可不是唯一一个在寝室里为事业奋力拼搏的创业家。在哈佛大学,这并没有多么值得一提。在那里,每个大厅里都有才华横溢又享有优越感的天之骄子。

    在哈佛,学生们被视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者。而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休斯当时不过是三个喜欢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们还没有过多地考虑到要主导世界。但从他们不够整洁也不够宽敞的寝室里会萌发一种力量以及足以改变世界的观念。“课程搭配”的意外成功激励了扎克伯格,他决定尝试其他想法。他的下一个项目是在同年10月推出的Facemash,这个网站让其他哈佛人第一次见识到他叛逆不羁的一面,该项目旨在标记出校园内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使用这种计算机代码就像用在给棋手做排名(也许还能用做为击剑者排列名次)。扎克伯格邀请用户比较两位同性同学的相片,指出谁的人气更高。假如一位同学的评判等级更热门,那么这人的相片就会用来与越来越受欢迎的学生做比较。

    扎克伯格保留了自己当时的一篇日志,出于某种原因他把这篇日志和软件放在一起。日志的内容暗示他本人在寄情于这个疯狂的想法时正在为一个女孩子灰心丧气,其中写着:“她就是只母狗。我要想着些别的事来把她忘掉。”他接着写道:“老实说,我有点不能自拔了。”细想想日志里说的,可能这就描绘出了让他产生把学生比作农场动物这种想法的原委。然而,根据日志记载,是比利·奥尔森提出了把人与人做比较的点子,他建议偶然情况下才引入一种农场动物。到了项目推出时,所有关于动物的构想都没有成为现实。据日志所述,整个项目在经过了连续8小时的编写后,于凌晨4点大功告成。扎克伯格在继续记录Facemash的发展时这样写道:“该来点贝克啤酒了。”

    Facemash网站上的相片来自哈佛大学每间本科生宿舍都保留着的“花名册(facebook)”。其中都是新生入学时拍摄的照片,拍照时这些学生一概姿势笨拙、表情窘迫,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被拍到这种相片。扎克伯格灵机一动,找到方法获取了哈佛大学12间宿舍里9间校舍住宿生的数码相片。哈佛校园的日报《哈佛绯红色》(HarvardCrimson)将这种手法斥为“野蛮编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扎克伯格都能轻而易举地做网络黑客。罗威尔宿舍的一位朋友让他能暂时使用自己的账户登陆(后来这位朋友拒绝提供这样的方便。)扎克伯格还偷偷溜进另一个宿舍楼,利用楼里的一根局域网线下载了宿舍内部网络上的姓名和对应的相片。

    这类不正当的行为使扎克伯格受到指责。可他却一意孤行,大有火上浇油之势。在行事前他从未征求允许。事实上,他并非有意违反规定,只不过根本没太注意它们。

    2003112日是个星期日,那天下午扎克伯格开始在自己接入互联网的笔记本电脑上运行Facemash网站。在Facemash的主页上有这样的问答:“我们会因为自己的长相而录入哈佛吗?”“不会。别人会评价我们的相貌吗?是的。”扎克伯格把网站链接发给少数朋友,然后声明只想让他们试验一下,提出建议。而一旦人们开始使用,显然就欲罢不能。他的“测试者”们也引起了自己朋友的注意,Facemash由此很快在未公开的状态下一炮走红。

    即使《哈佛绯红色》的评论斥责扎克伯格的行为是“迎合哈佛学生最低俗的风气”,他们的报道也在某种程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套程序散发的魅力:“斜眼看人的怪僻大四生和你的中世纪手抄本中某个章节里的迷人角色――点击!你的室友和安娜伯格(Annenberg)食堂里总盯着你看的年轻人――点击!两个你最好的朋友,同样的出类拔萃――这还用犹豫吗,点击、点击、点击选择吧!像这样以浅显的标准评价周围的人而无需直接面对任何评判对象,我们哈佛学生当然会为之着迷。”的确如此,这是很有趣。

    住在扎克伯格所在寝室旁边的一位同性恋学生非常开心,因为在被关注的第一个小时内他的相片就在Facemash上排名为最吸引人的男生。当然,他也让自己所有的朋友关注了这个网站,那些学生也开始登陆那里。当扎克伯格晚上10点开完会回到房间时,他的手提电脑已经因为太多Facemash用户蜂拥而至而死机。但住在扎克伯格附近的同学并不是唯一留意到Facemash的,对他提出的女权主义和种族主义抗议开始在两个女性团体――Fuerza Latina和哈佛黑人女性联盟(Association of Harvard Black Women)的成员中传开。哈佛大学的计算机服务部门很快行动起来,在当晚大约10点半左右关闭了扎克伯格的网站。到关闭时为止,已经有450名学生访问了网站,对2.2万对相片选择进行了投票。

    随后,校内负责纪律惩戒的管理委员会将相关发起学生全部召集,除了扎克伯格外,还有那位把罗威尔宿舍局域网密码透露给他的学生、他的同套间室友比利·奥尔森(正如网上日志提到的,他提出了创意),还有曾助Facemash一臂之力的大三学生乔·格林,他所住的套间与扎克伯格只隔着一道防火门。由于Facemash网站的操作在安全性、版权和隐私方面违反了校方的行为准则,管理委员会宣布对扎克伯格留校察看,并且要求他去咨询法律顾问,不过其他学生并未受到处罚。假如扎克伯格在Facemash上保留农场动物的相片,他很可能就不会这样轻易地逃脱惩罚。他向妇女团体道歉,称自己将这个项目视为一项计算机学科的实验,完全没有想到会流传得如此之快。

    格林的父亲是位大学教授,他来看自己儿子的那天晚上正逢扎克伯格在搞庆祝,欢庆自己没有因为Facemash受到较重的惩处。大二学生扎克伯格在外面买回一瓶唐培里侬(Dom Perignon)香槟王,兴高采烈地和柯克兰宿舍的左邻右里们分享美酒。格林回忆道:“我父亲当时极力灌输给马克的观念是,这次事件确实性质严重,差一点就要害得他停学了。可马克没把这放在心上。所以我父亲离开时就认为我不应该再参与马克的项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道禁令的代价相当高。

    而对其他人来说,这段意外插曲却是一个清晰的讯号:扎克伯格能创造出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这有些出乎他的室友们的意料。他们都知道,微软和其他公司以前与扎克伯格就购买他与一个朋友合作的程序进行过商谈,那个程序是他在艾斯特中学时做过的一个项目的升级版,名为Synapse。这种软件能根据用户喜好的音乐类型推荐其他同类歌曲。他的朋友都将其称作“头脑”(The Brain),并且在听说扎克伯格会为此得到百万美元时激动不已。他们希望假如交易达成,扎克伯格能买一台超大的平板电视摆在套间的公共房间。

      

    扎克伯格不断地创建一些在网上运用的小程序,其中有一个能帮助他快速强记“奥古斯都时代的艺术”的考试内容。这门课他在第一学期里几乎一堂都没有上过。快到期末的时候,他将课程有关的图像拼成一系列的图片,然后发电子邮件给其他班的同学,邀请他们登陆局域网观看这些图片,用这种方式促进他们研究探讨,并且在每幅图片旁边添加评语。评论全部结束后,扎克伯格花一个晚上细读所有评价,从中得到启示,最后通过了期末考试。他还写了一个自称为“哈瑞·路易斯的人际六度空间”(Six Degree of Harry Lewis)的程序,以此向计算机学教授哈瑞·路易斯致敬。这个程序利用《哈佛绯红色》上刊载的文章辨析相关人物间的关系,基于这些与路易斯相关的文章链接描绘出与一个异想天开的相关人际网。只要输入任何一位哈佛学生的名字,这个软件就能展示出这个学生与路易斯教授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扎克伯格也替其他的网络项目操刀。Facemash风波后,他参与了创建哈佛黑人女性联盟的网站,由此与这个团体尽释前嫌。他还和三个大四学生联手建起一个名为哈佛联谊会的约会与交谊网站。这三名学生想推出一种服务,服务特色包括使用户了解聚会的信息、提供酒吧的折扣价。三人中有一对是身强体壮的孪生兄弟卡梅伦·文克莱沃斯(Cameron Winklevoss)和泰勒·文克莱沃斯(Tyler Winklevoss),身高都超过196英尺5英寸),也都在校队做赛艇桨手,还有一位迪夫亚·纳伦德拉(Divya Narendra)是两兄弟的朋友,但他们都不是编程员。纳伦德拉在《哈佛绯红色》上读到了Facemash的报道,在那年11月找到扎克伯格帮忙。三个学生决定出资请他为这个服务构想编写程序。

    “我只不过喜欢编些小项目,”扎克伯格如今这样说,“那一年我做了12个项目。当然,哪个项目都不是我全权负责。”他说,大多数都关于“在相互参考中发现人们如何建立联系”。

    扎克伯格对建立交际性质的网站产生兴趣始于2002年夏天。当时他住在哈佛商学院的宿舍,已经和女朋友分手,同住的是两个在艾斯特高中的朋友。一位叫亚当·德安杰罗(Adam D’Angelo),此前同扎克伯格一起研发了Synapse和音乐推荐软件,而今在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学习。另一位密友金康新(Kang-Xing Jin)在哈佛主修计算机专业。三个人都做过要求不严又收入不菲的编程工作。单身汉扎克伯格有很多时间可以与朋友长谈,讨论接下来什么产品最能适应互联网需要。

      

    德安杰罗前一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寝室里已经推出了一个名噪一时的项目,叫做Buddy Zoo。它邀请用户把自己在AIM(在线即时通讯软件)上的好友清单上传到一个服务器,然后将这一清单与其他人上传的做比较。用户可以看到谁和自己拥有同样的朋友,由此展示了个人的社交圈子。AIM当时是美国青年人和许多成年人实际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成千上万的AIM用户体验了Buddy Zoo,这款产品已经在网上小有名气。德安杰罗根本没有商业化这一软件,最终任它自生自灭。但是,这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寒假期间,扎克伯格对另一个项目的编码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很想尽快完成手头的项目。对于那个新项目,他那些不明所以的朋友投入的关注度并不比扎克伯格在同一年推出的其他项目高。

    2004111日,扎克伯格在网上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建立这个网站的构想借用了“课程搭配”、Facemash以及扎克伯格参与的网上服务项目FriendsterFriendster是一个社交网,它邀请用户创立自己的“个人简介”,在这个网上填写与个人爱好、欣赏的音乐和其他个人信息的相关资料。通过这样的服务,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简介与朋友的链接,由此确立他们自己的“社交圈”。

    Friendster和当时的绝大多数社交网一样,主要帮助用户建立交友约会的关系。这类网站的设想是,用户能在网上查看朋友的朋友时,找到发展浪漫感情的机会。Friendster在之前的一年曾风靡哈佛,但似乎一夜之间就席卷全美国数百万用户,因此而造成的技术问题导致了登陆缓慢、难以访问,于是在哈佛失去了人气。也是在Friendster曾经风光的那一年,另一个更为名噪一时的社交网站MySpace8月在洛杉矶启动。它很快发展壮大,拥有约百万用户,不过在哈佛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哈佛学生好几个月以来一直向校方请求,呼吁要把每个宿舍保存的“花名册”全部集中在网上发布,从而可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这些照片。扎克伯格就曾经为Facemash而从那些“脸谱”中搜集取材。观赏这些相片已经成了一种大众娱乐活动。哈佛校内原本有一份叫Freshman Register的肖像影集,每年刊发一期,但拍摄对象仅限于入校新生。这本刊物的副本在很多学生中传阅批注,男生会把相片中长得最美的女孩圈出来。

    目睹Friendster成为现实,学生们开始向往一本在线的肖像集。建立在线目录显然不困难。假如一位旧金山的企业家能推出Friendster,为什么哈佛的管理机构不能如此呢?这种冲动的想法在整个学校广为流传。那一年,许多学院的学生都在敦促校方在网上推出学生相片目录。《哈佛绯红色》囊括了需要建立在线“脸谱”的多种参考来源。编辑们认为,如果一名学生能创造Facemash,一个程序员就没有理由做不出在线的肖像影集。20031211日的那一期报纸上赫然打出这样的标题:“在网上放一张快乐的脸:整个学院的电子肖像影集娱乐大众、有益大众”。刊载评论的编辑切实描述了如何设立一个电子“花名册”。这篇文章强调,在这样的网络系统里,学生需要管理他们个人的信息。那年秋天,扎克伯格修了一门图论方面的数学课。学期末,所有修这门课的同学晚饭时一起出去聚餐,就餐时大家谈到了建立一种“通用的肖像影集”的需求。于是,扎克伯格假期回家就创立了Facebook网站。

    “对哈佛来说,这绝对是个不太像话的事物,”扎克伯格的一名同班同学,也是他的一个朋友说道:“哈佛人总说要做一个统一的肖像影集,但他们都担心怎么取得相关资料,觉得有法律上的问题。马克想到了让大家自己上传信息,这样就解决了难题。”事实上,扎克伯格后来透露,正是《哈佛绯红色》报上关于Facemash的报道让他产生了建立Facebook的最初想法。那篇报道说:“只有在网站限制了自愿上传个人相片的学生数目时,许多围绕着facemash出现的麻烦才能消于无形。”

    扎克伯格希望建立基于真实学生信息的可靠目录。这样的愿望与由报道而生的简单想法相结合就形成了Facebook的核心理念。“我们的项目仅仅开通了一条帮助哈佛人分享更多信息的道路,”扎克伯格说,“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更多地了解校园里发生了什么。我想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建立了能得到所有人信息的渠道,而且每个人也都能与人分享自己希望共享的一切信息。”

    他为哈佛学生提供的新服务并不是像Friendster那样的约会网站,而是一个极为基础性的交流工具,旨在解决如何对校友保持关注并了解他人近况等简单问题。扎克伯格的一些朋友推测,创建这个网站也能处理他本人性格内向带来的困扰。假如一个网虫对和人打交道感到不自在,为什么不建一个网站让人与人的接触变得容易点儿呢?

    Facebook的另一个灵感来源是AIM用户在“暂时离开”时留下的留言讯息。AIM用户通常用这些简洁精练的短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虽然只能留下寥寥数语,用户仍然不忘运用政治辞令和幽默来描述“我有事先走开一下”。对扎克伯格而言,AIM的暂时离开留言非常重要,无怪乎他早期的一个软件项目就是在朋友留言改变时提醒自己的工具。Facebook会成为AIM离开留言与提醒工具的有力结合。这个网站拥有了用户更多的个人信息,用户的朋友也就能跟进了解用户的近况。(如今的Facebook等级能追溯到这种直接支持AIM离开留言的传统。)

    “课程搭配”与Facemash都是通过扎克伯格的手提电脑连接上寝室内网络运作。不过,前者的成功损坏了电脑硬盘,使扎克伯格丢失了大量数据。哈佛管理委员会因Facemash事件而处罚他的部分则原因在于他利用哈佛的网络存储网站数据。因此,这次他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方式。在网上搜索了解后,扎克伯格找到一家名为Manage.com的信息存储公司,用自己的信用卡每月支付85美元的电脑服务器空间存储费用,把Facebook的程序和数据存放在那里。这是独立的网站,而不是哈佛大学校园网络的一部分。虽然扎克伯格并不确定,但他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样一来自己的网站就不仅是一种娱乐媒介。

    扎克伯格认为情形会非同一般的另一个征兆在于:他与具有商业头脑的同学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做了一笔交易,以三分之一的Facebook份额作为交换得到了少量投资,以此帮助网站走出了经营困境。扎克伯格在犹太学生精英联谊会兄弟会(Alpha Epsilon Pi)上结识了萨维林,当时两个人都刚加入这个团体不久。萨维林明确了假如Facebook成功运作,那么如何赚取利润。他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巴西商业大亨家庭,家教很好,深受大家欢迎,在学校的投资俱乐部里担任办事员,还是一位出色的棋手,并被他的朋友们看作数学天才。扎克伯格与萨维林这两位19岁的年轻人同意各自为Facebook投入1000美元。(乔·格林表示,扎克伯格也将萨维林视作商业伙伴。而当乔考虑加入时,他的父亲格林教授听说后“有些发脾气”,所以乔拒绝合伙。后来他总是苦笑着把这称为自己犯下的“数十亿美元的错误”。)

    200424日星期三下午,扎克伯格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账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在它的主页上写着:“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将校内社交圈的人们联系到一起。我们在哈佛大学内掀起了广受追捧的Facebook风潮。你可以在Facebook上:搜寻自己学院的同学;找到自己班级的同学;查找自己朋友的友人;勾画出自己的社交圈子。”扎克伯格为自己申请了从一号到四号四个登陆账户(前三个都是为测试使用。)五号是室友休斯,六号是莫斯科维茨,七号是萨维林。扎克伯格的朋友,也是同学之一的安德鲁·麦克兰(Andrew McCollum)以网上找到的阿尔·帕西诺头像为蓝本,用数字一和零覆盖在上面,设计出一个这样的标志――这些是数字媒体的基本构成部分。

    这个服务最初流传得很快。网站的首批用户是扎克伯格那些住在柯克兰宿舍的左邻右舍,他们发邮件给其他学生,邀请对方加入并结成朋友。有人还建议给柯克兰宿舍邮件名单上的所有学生群发邮件,这栋宿舍总人数大约是300人。转眼间就有几十人注册。

    就这样,Facebook开始了井喷式增长。网站开通后第四天是星期日,截至当日,注册的学生已达到650人左右。星期一又有300多名学生加入。Facebook几乎立刻成为哈佛校园食堂和课间的热点话题。大家都爱不释手。

    在这个网站上注册时要以一张单人照和少量个人信息以创建个人简介。注册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关系状况,会从下拉式菜单中选择:单身或者未确定伴侣关系,还要确定自己的电话号码、AIM用户名、邮箱;说明自己选修的课程(这是受“课程搭配”启发的一个特色);最喜欢的书、电影和音乐;参加的团体;政治立场;态度十分开放/开放/稳健/保守/十分保守/冷漠;最爱的名言。Facebook自身没有内容,它不过是一个程序,是为满足客户需要而提供的一个平台。

    由于隐私管理是最初设计的一部分,所以有一些重要的限制要求:没有哈佛大学地址的邮箱就不能注册,而且登陆者必需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扎克伯格后来向《哈佛绯红色》透露,他“希望隐私选项会有助于在Facemash事件引起学生愤怒后重塑自己的声誉。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的身份真实有效,这使Facebook与此前互联网上包括FriendsterMySpace在内的其他网站有着根本区别。在这个网站可以设置隐私选择,决定具体哪类人能看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这类限制可以设为在读学生、自己班级的同学、或者在自己住处的舍友。

    一旦设置完个人简介,网内互动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很受限制。在邀请其他成为朋友以后,用户会看到自己的社交关系图表,其中显示出与自己有联系的所有人。用户也可以指向其他人,Facebook上被称为“捅一下”其他用户。只需要在对方的页面上点击,对方的主页上会显示出被“捅”的迹象。这意味着什么呢?扎克伯格在网站上对此贴出他漫不经心的回答:“我们认为这是有趣的做法,是一种没有特别意义的特色那么就随意运用这个功能吧,因为你不会从我们这里得到解释。”

    Facebook上的许多活动最初都是年轻人荷尔蒙作用的结果。在那里会询问用户是否对男性或女性“感兴趣”。此外还会对是否列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建议,并且要求用户填写标示为“寻求”对象的内容。一个经常选到的选项是“随意不限”。在“捅一下”别人时,被捅的状态只会显示在对方的简介上,对方也能回捅自己。至少对一些学生而言,这种互动有着明显的性意味。毕竟这是面向大学的网站。

    另一方面,很多人会发现Facebook拥有实际又全面的作用――在班上建起研究小组、为社团安排回忆、布告聚会的通知。这个网站是自我表现的工具,甚至在其发展初期,用户们就开始意识到个人的许多方面都能在网页上展现出来。

    对许多学生来说,Facebook的另一特色是它的及时性。在网上点击一门课程就能看到谁选修了这门课,就像“课程搭配”的功能一样。网站推出时学生们正在选择此后一学期打算修习的课程。这个时期在哈佛被称为“采购周”,这时候课程都才开设,但学生能自主决定添加或放弃某些课程。就哈佛学生而言,确定自己的选修课部分基于谁与自己一起上课。因此,Facebook的这个特色立即就派上用场。这有助于解释网站成立之初为何能快速推广,以及扎克伯格为何在那一周启动网站。

    放在柯克兰宿舍H33寝室里的白板如今已不同于从前,它扮演的角色已经不那么抽象。扎克伯格开始在上面绘出显示Facebook增长数据的表格和图表――内容主要是每日增加用户数和采用了哪些特色服务。白板上还记录着哪些用户拥有的朋友最多。

    就在那个300名新用户注册Facebook的星期一,第九期《哈佛绯红色》采访了扎克伯格,该报的记者已经慢慢习惯于这样的访谈。“建这个网站的本意,”扎克伯格接受采访时说,“就是在每个用户想让朋友加入自己圈子时可以感觉更棒。”对于因Facemash事件而受到的指责,他的回应依然机警。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小心行事,确保用户上传的信息并非受版权保护。”这家校报对他的动机做了些调查:“扎克伯格说,他成立这个网站不是为了盈利。‘我没打算出售任何人的电子邮箱地址,’他说,‘我曾经想过,用户也可以把简历上传到我做的这个网站,然后用人公司可以从哈佛的求职者里找寻合适人选。但我不想触及这方面。这会增加网站的严肃性,减少了趣味。’”

    让网站有趣比让它赚钱更重要。这样的声明在Facebook不长的历史中始终掷地有声。

    Facebook也许意图取代哈佛宿舍里的花名册,但从一开始两者就有明显不同。入学第一周拍摄的那些相片中,新生们通常都是姿势别扭,既不起眼也不掩饰。而在Facebook上贴出的相片会展示出他们最积极可亲的一面。正如他们本人想象的那样,一派明日巨星的青春风采。关于Facebook的第二篇报道发表于217日。《哈佛绯红色》的一位专栏作者在这篇报道中预见性地指出,这个网站的许多特色在成为其核心魅力时就会永远存在。五年后成为《纽约客》执行总编的阿米丽亚·莱斯特(Amelia Lester)那时还是名大二学生,她当初这样写道:“Facebook没有明确地把用户集结在一起,结成浪漫交友的圈子,而是表现出其他许多本性:一种寻求归属的渴望、一种虚荣的冲动和重重的偷窥心。”

    Facebook很快在竞争中崭露头角。启动的第一天起,一些用户就没有把它仅仅看作联系和收集有用信息的方式,还将它视为能交到最多朋友的方法。许多用户如今仍然这样认为。

    第一周结束时,约有一半的哈佛本科生已经在Facebook注册。截至2月底,注册的本科生已有总数的四分之三。可是,把照片传到网上的并非只有学生。由于注册唯一需要的是一个哈佛大学的邮箱,这就意味着Facebook的用户不仅限于哈佛的本科生和毕业生,还有校友和大学教职员工。有些学生抱怨不该让教员也加入这个网。然而,在3月到来以前,只有极少的大学员工和1000名左右的校友注册,大多数都是在校生。三周以后,Facebook有用了6000位用户。

    在那段日子,扎克伯格意识到在运转和维持网站方面需要助手。于是他求助于身边最亲密的朋友――他的室友们。在网站推出一周左右,扎克伯格与达斯汀·莫斯科维茨签订了雇佣合同。在一年后的一次访谈中,他提到莫斯科维茨加入时这样说:“我的一位室友说‘嘿,我来帮你!’,我回答他‘兄弟,你不会编程!’,然后他周末回家买了一本PERL编程入门的书,告诉我‘现在我准备好了’。我就说:‘兄弟,网站不是用PERL语言写的。’”无论怎样,扎克伯格调整了网站持股份额,将其中5%的股份让给热心的莫斯科维茨,把自己持有的股份略为减少到65%,萨维林的降至30%。莫斯科维茨的主要工作是在其他校园推广Facebook

    早在网站运作的第二周,外校的学生就发邮件给扎克伯格,询问他们是否也能成为用户。扎克伯格起初就想过让Facebook走出哈佛。甚至在网站主页也暗示了这点――“一个在大学社交圈内交朋结友的在线目录”――没有指出是“哈佛”,而是“大学”。而且,他的雄心也未止步于此。莫斯科维茨说,聘他是为了帮助增加新的学校入网,“这样的对话类似于――‘对,接下来我们会越走越远。”

    莫斯科维茨此前都尽可能地模仿扎克伯格的程序代码,而今决定从头学起。他一般上手不快,但他工作的惊人勤力很快就得到大家承认。“马克会有点不耐烦,”一个朋友说,“但达斯汀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努力。”柯克兰宿舍的一些学生开始把这位来自佛罗里达的大二生称作“公牛”。

    扎克伯格现在提及当初的情形时会说,莫斯科维茨在那个时期对Facebook的成功起到“关键性”作用。为了添加一个学校的用户,莫斯科维茨必须弄清在这个学校里学生、教员和校友的电子邮箱是怎样设置地址的,这样他才能设定网站的注册步骤。接下来,他会获取课程和宿舍的清单。他还必须建立校报的链接,因为Facebook当时会把用户的个人简介与提到过这位用户的校报文章链接起来,不过这个特色后来没有保留。所有为增加每所学校而展开的信息收集和编码工作耗费了大约半天时间。即使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修的课程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两个人还是很快就开始扩张至其他学校。Facebook225日向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斯坦福大学成员次日可以注册,耶鲁大学的加入则是在当月2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启动的进展缓慢,但斯坦福是第一个批准Facebook通行的学校。一周之后,《斯坦福日报》(Stanford Daily)上刊出“Facebook旋风席卷校园”的报道。据这家报纸透露,2981名斯坦福学生已经注册。

    扎克伯格不喜欢接受采访和当众讲话,但他与《斯坦福日报》的记者谈了很久。他在访谈中说:“我知道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可我愿意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尤其是社交上带来好转。”他还表示,网站每月仅仅花了他85美元,他不觉得有任何商业行为的必要:“今后我们会以出售广告来盈利,但既然提供的服务如此廉价,我们可以选择在一段时间内不走向商业化。”

    扎克伯格没有打算未来接受许多采访。每所新闻院校的报纸似乎都希望访问他,Facebook的运作者们正计划着吸纳大量的学校。此后不久,扎克伯格录用了另一位希望之选――他自己的室友克里斯·休斯。休斯成为网站的官方发言人。公司的四人奠基团队就此成形。运行一个月后,Facebook拥有了1万名活跃的用户。

    在哈佛发展时,扎克伯格一直没有采取任何正式的商业举动。而一旦拓展到其他学校,他就开始展示出一名首席运营官制定策略的直觉以及面对竞争的强烈愿望。如今他透露,当时扩展的首批学校是哥伦比亚、斯坦福和耶鲁,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那三所大学都已经拥有自己成熟的社交网。这就像某种市场调查――让自己的产品投入产地以外的市场,让它在最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成长。“假如Facebook在那些学校还能获得成功,并且取代当地的网站,那么我就确定它在其他所有学校都能所向披靡。”扎克伯格如是解释。

    在斯坦福,Facebook窜红的速度堪比火箭。那里的校内社交网Nexus俱乐部( ClubNexus)之前已经差不多偃旗息鼓。斯坦福的学生见到Facebook后都感到那正是他们期待的形式。一名2005年的毕业生说:“这是无需解释的现象。”

    而在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名叫亚当·戈登伯格(Adam Goldberg)的学生在Facebook诞生前一个月就推出了商务网站“CU社区”(CUCommunity)。到了四周后扎克伯格将网站推广到哥伦比亚大学时,CU社区已经在其本校的6700名本科生中拥有了1900名活跃用户。Facebook在当地要超越这个成绩得花好几个月时间。更有甚者,CU社区也很快开始扩张到其他学校。在耶鲁,由学生管理的学校理事会已于212日推出了一个名为“耶鲁站”(YaleStation)的约会网站和在线相册。尽管没有Facebook那么多的特色服务,但它也受到了相似程度的追捧――截至2月末,已有三分之二的耶鲁本科生注册。

    不过,扎克伯格深信自己的服务有立足的资本,因此他决定将网站的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到整个常春藤联盟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都于37日星期日成为Facebook的服务对象。在达特茅斯,一位扎克伯格的Exeter高中校友担任了学生会的学生服务委员会主席。像哈佛、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会一样,Facebook也在达特茅斯学院进行在线推广。扎克伯格的朋友同意利用徐生活的邮件系统向所有学生群发邮件。推广的讯息于晚上10点发送后,到了第二天晚上,学院4000名本科生中就有1700位成为用户。这所大学对Facebook如此迅速的认同让扎克伯格极为兴奋,所以他又一次同意接受当地校报《达特茅斯报》(the Dartmouth)的采访。“大家真的登陆了网站,这让我感动,”他对记者说,“我很关心用户的感受,还有他们认为怎样利用这个网的服务来适合自己需要。这样感觉好极了。”扎克伯格在斯坦福也得到了帮助,那里有一位他在杜伯斯时的好友。这位儿时的朋友给了他进入斯坦福局域网的密码,以及学生邮箱地址和宿舍的名单。

    虽然Facebook开拓市场的势头迅猛,但对这个网站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激发用户兴趣,而是抵制一些热捧的诱惑。扎克伯格开始收到来自全美国各地的邮件,内容都是恳请他把Facebook带到其他学校去。在几周时间里,负责网站的四位哈佛大二生即使学业都很紧张,也还是把他们的网络服务推进到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和波士顿大学。到3月中旬为止,全部用户已经达到2万人。这时,另一位扎克伯格在艾斯特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加入了网站管理的团队。这位新成员就是艾斯特中学曾经的另一位编程天才亚当·德安杰罗,也是扎克伯格暑假的室友,他与扎克伯格合作了音乐推荐程序Synapse。德安杰罗在自己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宿舍里帮助莫斯科维茨编写添加新学校用户的程序。常春藤联盟和相似的高等学府是首批推广Facebook的学校,这主要是因为那些院校都属于网站的哈佛用户在现实中的社交网络覆盖范围――大多数朋友都是高中时的校友。Facebook由此聚集了一群精英。

      

    到此时为止,每所学校的用户在这个网站上都能看到所选择对象的个人简介。用户可以特意严格设定自己的隐私设置,但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这样做。比如哈佛的所有用户都能在网上看到大部分哈佛学生的个人简介。这是网站的默认设计。但哈佛学生不能在默认状态下看到斯坦福学生的个人简介。不过,由于Facebook在不断发展,就需要建立跨校的校际链接,而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决定让这类链接在当事人双方共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这成为Facebook创立链接的模板,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运营成本增加,扎克伯格想起把自己奉为偶像的《哈佛绯红色》上提到过,“今后应该在网上发布一些广告”。到3月底,活跃用户超过了3万人。Facebook每个月为托管5个服务器而付给Manage.com450美元。扎克伯格与萨维林都同意各自向公司注资1万美元。同时,萨维林开始出售一些网站空间用作广告,并且得到了一些小笔金额的合同,为搬迁服务、T恤和其他大学生常用的产品做广告。这些广告在4月时开始出现在网站上。

    这时,保持Facebook的顺畅运行变得越来越困难。数千名用户会同时在线,让服务器负荷过重。在解决现有客户在线时可能带来服务器宕机的问题以前,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都极力推迟添加新的学校入网。“我们在其他院校的发展总受到网站服务器性能的限制,”莫斯科维茨回忆道,“我们只是不能衡量处理速度应该多快才合适。”幸运的是,在没有解开服务器面临瘫痪的难题时,他们还能抵制新学校入网的诱惑。两位程序员不断就网站运行和网站更高效地运转再次设计软件架构。这期间,莫斯科维茨就努力地向比自己更有经验的扎克伯格和在2500英里外加州理工学院的德安杰罗学习。

    如今回想起莫斯科维茨在那段日子里对公司的贡献时,扎克伯格就满怀谢意。“达斯汀很重视市场竞争,”他回忆道,“我一说‘嘿,我听小道消息说这另外一种服务正考虑在这个学校推出呢。’他就会回答‘真的?没门!’而且他会把猜想他在做什么的报道扔到一边,到做报道的那间学校进行推广。他就是个工作狂,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起初我只是把这个网站看作一个项目,没有对它投入太多,因为我并不确定它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我一般会说‘是的,这很简单,不是一锤定音,但很酷。我还有其他这类项目可做。’可达斯汀加入后确实对衡量网站提供了帮助。”

     

    管理Facebook的小伙子们运用像MySQL数据库和Apache在线服务器工具这样的免费开源软件,它们能担负起全部运行任务,但由于都是免费软件,操作时就不大方便。虽然扎克伯格是一位比莫斯科维茨更富有经验的编程员,但此前也从未操作过这类程序。他从那天开始学习这方面知识,而当时他已经修了四门课程,其中还包括一门计算机学的必修课。即便如此,Facebook在学期结束时已经广受欢迎,每次新加入一所学校入网,那里的学生几乎全部都在会网站注册。

    扎克伯格对于尝试新鲜事物怀有强烈渴望,可他能在课余时间创建出一个快速成长的网站却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只有天赋和雄心并不能够成功,真正重要的是要有运气,”莫斯科维茨说,“马克就够幸运,所以三者兼备。他处在合适的环境下,把握了最佳时机。在他看到自己希望追求的好构想时,别人可能觉得应该首先完成学业。”

    Facebook最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大学里起步。那里是人们社交网最密集的地方,通常也是人们一生中最精力充沛地结交相识的地方。在那个重要的春季学期,莫斯科维茨真正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运用来自Facebook的数据写了一篇统计学论文。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数据表明,“在某个校园,每个学生都与其他任何人有两点不同。”平均来看,学生们与他人的分别都体现在不只一种中间关系上。“这就是为什么Facebook在大学发展得如此成功的原因。”莫斯科维茨解释说。凭着这片论文,他的统计课得了A。那学期的大多数时间他都在为网站工作,这到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因为那些数据集合,我还尝到甜头,得到了一些加分。”莫斯科维茨这样饶有兴趣地回忆道。

    哈佛为扎克伯格开拓业务提供了特有的资源。“在哈佛,建立网站是很常见的,”莫斯科维茨说,“甚至一只表现出色的对冲基金也是学生在读本科时创立的。因此,诸如‘我的室友喜欢做那些大型消费网站’这样的话也并非不可思议。’”其他许多像文克莱沃斯与纳伦德拉这样的年轻学生甚至在为社交网站工作。

    而且,扎克伯格的室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才华。在其他学校他无法找到具有莫斯科维茨那种天分的人,而这个天才就和他住的卧室一墙之隔。两个人直到那一年年初搬入同一个套间时才相遇,扎克伯格发现这位室友不只是个勤奋的编程员,而且是一位知性的领导者,能够多年胜任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而与扎克伯格共处一室的克里斯·休斯则能说会道,极有教养,充当了Facebook的发言人。几年后,休斯还在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竞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然,假如一件事物源于学术界最卓尔不群的殿堂,那必定会具有吸引力。哈佛的声名赋予了一种认同,这种认可在任何领域都不容忽视。与哈佛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一个产品更为可信。任何人如果加入一个发端于哈佛的社交圈都会顺理成章地洋洋自得。这是Facebook在初期就炙手可热的重要因素。

    这也没有给哈佛学生异常珍视的名校身份带来影响。这种网络服务在评估用户成功的同时也确认了该用户的社交影响力范围。扎克伯格的朋友山姆·莱辛(Sam Lessin)是他的一个同班同学,也是Facebook的早期用户。他表示:“哈佛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社交竞争,我认为这是Facebook在成立之初的推动力。”假如要在网上展示并保留个人的简历和社交圈子,就读于哈佛大学的这些天才精英们就不会为自己努力构思最佳简历和构建最广的社交网而后悔。回忆下《哈佛绯红色》在Facebook成立不到两周时发表的那篇评论文章,作者阿米丽亚·莱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为什么以哈佛学生为首的大学生会寻找机会以一种诱人的网络自我形象为时尚,很少有人表示不解。大多数人在高中学习时都累积了让自己在竞争中立足的丰富经验,这种经历会体现在递交给大学的入学申请中······(Facebook)用户多数时候都是在做秀···让大众了解为什么我们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个体。简而言之,那就是哈佛学生最优异的表现。”

    然而,对于扎克伯格如何又为何在哈佛启动Facebook,有些人将其描述得更为阴暗险恶。以这些叙述看来,扎克伯格就是个小偷,Facebook是其他哈佛学生的创意。卡梅伦·文克莱沃斯、泰勒·文克莱沃斯和迪夫亚·纳伦德拉对此提出的指控性质最为严重。这三人起诉时称,扎克伯格在被他们雇用进行编程期间窃取了无数他们三人关于联网哈佛计划的构想。为他们工作了一两个月后,扎克伯格得出结论,认为这三人的计划不可能成功。而此后不久他就开始筹备Facebook。对扎克伯格那刚起步的公司而言,这一纠纷会成为一个代价很高的难题。

    截至20044月中旬,Facebook已推行了两个多月,如今的首席财务官萨维林当时还是业务经理。他从那时起采取行动,让Facebook以正式的商业经营形式运作。萨维林在自己中学母校的所在地佛罗里达成立了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注册合伙人有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萨维林。

    虽然Facebook在最初几周没有收入进帐,但到2月中旬为止一些投资人已经开始致电扎克伯格,表达他们的融资意向。听说这个新兴的网站发展迅猛,这些人就想分得这块利润蛋糕。扎克伯格有一位同班同学莱辛,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投资人。那个学期末,莱辛带扎克伯格去了纽约,与一些风险资本家和金融与传媒界的高管会面。

    在这些6月里的会面中,有一位金融家为扎克伯格的公司投资了1000万美元。那时扎克伯格刚满20岁,Facebook只运转了4个月。他还没有时间慎重考虑接受融资。

    《Facebook效应》:第二章  帕罗奥多之夏编辑本段回目录


    “创立者、主宰者、指挥官与全州公敌”

    随着2004年春季学期的到来,Facebook的工作更加忙碌。截至5月,网站已经面向34所学校,拥有约10万用户。

    同年6月,业务经理萨维林开立了一个银行账户,自掏腰包存入1万多美元作为公司的营运资金,也开始将广告收入存入这个账户。

    过了一个月、也许还没到一个月的时候,萨维林就接洽了一家名为Y2M的公司。Y2M为大学校报的网站代理广告,萨维林邀请这家公司洽谈Facebook出售广告的事宜。由于扎克伯格和萨维林都有考试和论文要应付,这次会面推迟了好几次。当Y2M公司的一位主管特里西娅·布莱克(Tricia Black)与他们见面交谈时,扎克伯格取出一个笔记本,上面打印出Facebook的网络流量数据。布莱克有些不解。“你一定搞错了,”她说,“你们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流量。”扎克伯格建议这家广告公司将自家的监控软件在Facebook的服务器上安装几天,让他们自己来观察网站的流量。

    这些让人震惊的数据没有丝毫错误。布莱克和她的同事惊讶不已。Y2M几乎立即就将他们客户的广告放在Facebook上,并抽取约30%的广告收入作为佣金。第一批广告客户中有MasterCard,这家公司为大学生提供特别的信用卡服务。但是,像Y2M和多数它投放广告的客户一样,MasterCard的管理者们都对Facebook是否拥有那样大的流量表示怀疑。因此,MasterCard并没有直接支付广告费用,而是像它在其他学校网站所操作的那样,只有在出现一名学生提交了办卡申请时公司才会同意付费。当时Facebook已经在大约12所学校推行,MasterCard的广告在一个星期四的下午5点开始推出。一天之内,MasterCard收到的信用卡申请数就比他们这场四个月的广告活动中预计得到的数量多一倍。Facebook凭借正逢其时的客户――就读于顶级学府的富有本科生而赢得广告。MasterCard的广告于是继续在这个网站投放。

    Y2M的负责人开始将Facebook视为一项能带来突破性改变的潜力型投资,于是他们希望在夏季到来以前也分一杯羹。布莱克与另一位主管向扎克伯格提出了Y2M的注资意向。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表示他会考虑,但MasterCardFacebook投入的价值至少要有2500万美元。Y2M因此决定推迟投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扎克伯格通常会保持冷静。不论面对一片溢美之辞还是对方开出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他都不会有多少言语上的表示。因此,对Y2M的积极争取,他到不为所动。即使当时他对Facebook的发展潜力有自己的远景规划,那也与盈利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会改变世界,”布莱克记得扎克伯格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我们能让世界成为更加开放的空间。”这些话此后被他一再提起。

    在扎克伯格看来,以广告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还没有让用户始终开心重要。他允许在网站上发布广告,但那些广告要符合他规定的条件。广告商只能使用少数标准尺寸的大标题。那些提出在网上推出用户专门服务的要求则被扎克伯格拒绝。由于认为一些商业广告不能与Facebook上学生们幽默俏皮的风格保持一致,所以在他谢绝了包括美世咨询和高盛在内的一些公司。扎克伯格有时甚至只让广告标题贴出很小的大写字体。约书亚·艾佛森(Joshua Iverson)是Y2M的销售代表,在布莱克手下工作,他这样说:“我们也不喜欢网站上出现这些,但它们是付了费的。马克从不想放广告,爱德华则是个生意人。”当然,在对网络有独到想法的同时代精英中,无意于广告收益的到并非只此一人。克雷格列表和维基百科当时已经迅速在互联网上一家独大,像它们这样的网站显然没有采取商业化方式。

    Y2M设法让扎克伯格相信,Facebook可以扩张到学生人数更多的学校,比如亚利桑那大学。但扎克伯格坚决认为网站还是应该主要在常春藤联盟的院校内、或者至少在那些用户要求他添加的学校中开放,后一类学校被纳入Facebook都是因为有用户的朋友在那里就读的缘故。因此,在最初经营的几个月,网站的社交圈子始终不大而且有排外性。因为扎克伯格坚持用户仅限于入网学校的学生、教职员工和校友,所以就连广告商也无法登陆网站。不能看到自己公司推出的广告,这对他们来说简直闻所未闻。

    尽管存在这些限制挑战,布莱克却对Facebook的成功越来越有信心。在Y2M未能注资网站后,她开始向萨维林提出要全职为Facebook工作。

    与此同时,扎克伯格还在规避自己所有投入中存在的风险。他没有认为Facebook就理所当然能成功。事实上,虽然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仍然不能确定网站能达到那么高的价值。尽管Facebook正在表现出获得收益的吸引力,他还是将它视为自己经手的一个项目。因此,本着开拓不止的精神,他又启动了另一个新项目。在将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Facebook的同时,他和另一位大二的编程天才安德鲁·麦克兰开始着手一款被他们称为Wirehog的新软件。创造它的灵感部分来自当年声名狼藉的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Wirehog会是一种点对点的满意度分享型服务。它不仅允许用户互换音乐,而且还能交换视频、文本文件或者任何形式的数码资料,但这些都仅限于朋友之间。这款软件会直接与Facebook链接,让用户在网上的朋友变为获得满足感的源泉。

    扎克伯格在克雷格列表网站的分类中搜索到一套有四间卧室的平房,就在加州的帕罗奥多市。他租下这套房子,打算自己夏季去那里与人合住。扎克伯格决定去加州的理由有很多。首先,与他合作Wirehog的麦克兰暑假会在帕罗奥多附近的艺电有限公司(EA)实习工作。电玩游戏公司EA是业内巨头,曾经一手打造模拟人生(Sims)、疯狂橄榄球(Madden NFL)和许多其他热门游戏。此外,扎克伯格在Exeter高中时的朋友亚当·德安杰罗从加州理工大学去帕罗奥多比较方便。但最重要的理由在于,那里是科研技术的希望之乡。“帕罗奥多有点像个圣地,所有运用的科技都发源于那里,”扎克伯格几个月后这样对一位记者说,“所以我喜欢那里,我想去探个究竟。”

    经过一番努力劝说,扎克伯格说动达斯汀·莫斯科维茨和自己一道踏上前往加州的旅程。莫斯科维茨本已在哈佛计算机实验室得到一份UA(用户助理)的暑期工,但由于他勤恳的工作精神和不断增长的编码知识,他已经部分管理着Facebook每日的运行,因此在网站事务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员。扎克伯格承诺,莫斯科维茨去加州的话获得的酬劳比他做UA工作得到的高,并且说服他相信这次出行对Facebook有利。

    扎克伯格的室友,同时也是网站的发言人克里斯·休斯已经加入了法国的一个暑期项目,只能在项目结束时到帕罗奥多来。休斯在北卡罗来纳的一个中产家庭长大,家里不算宽裕,而莫斯科维茨出身于佛罗里达的大富之家,因此前者天生就比后者更懂得规避风险。对扎克伯格几个朋友中最能言善辩的巴西人萨维林而言,帕罗奥多毫无吸引力。不过萨维林没有加入加州之旅有他自己的理由,暑假里他会前往纽约,打算去那里争取更多广告业务,而且还会在与他父亲有来往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

    西恩·帕克(Sean Parker)实在狼狈。他讨厌在帕罗奥多炎热的午后干体力活,可因为房租到期、手头又缺钱,所以20046月里的一个下午,他才会在女友家房前的路边从自己的车上卸下箱子。必须承认,那辆白色的宝马5系列车很时髦,是他在自己阔绰的时候买的。24岁的帕克本人也比较时髦,他身材修长,一头金色的长卷发有型有款,穿着一件价格不菲的新潮T恤。不过这身T恤那天已经被汗湿透了。

    就在这时,他注意到迎面走来一群大男孩,不由得僵住了。他卸的箱子里装着昂贵的电脑设备,而眼前这些男孩他一看就没有好感――这么热的天还把汗衫的帽兜竖起来遮住头。帕克觉得他们绝非善类,可能是帮流氓。而这个时候,这群人中个子最矮的那个径直朝他走来。

    “帕克!”他的口气却是出人意料的热情,“西恩――我是马克,马克·扎克伯格。”打招呼的这个人两个月以前在纽约的一次晚宴上见过帕克。他说自己是到加州来过暑假的。

    扎克伯格介绍了其他四个同伴――都是哈佛本科生,不是流氓:Facebook的创立者之一、卷发的达斯汀·莫斯科维茨;Wirehog的合作者安德鲁·麦克兰;还有Facebook暑假期间雇用的两个削瘦的实习生,哈佛大一新生埃里克·舒尔廷克(Erik Schultink)和斯蒂芬·道森·汉格迪(Stephen Dawson-Haggerty)。因为没有车,五个男生正从杂货店走回一英里外的住处。他们住的屋子离这里只有一个街区。扎克伯格邀请帕克过去坐坐。几小时后,一位年轻的企业家就走入了Facebook成员在La Jennifer819号的住地。

    西恩·帕克将会成为Facebook历史上一位富有争议的主角。与同龄人相比,他拥有丰富的互联网运作经验。1999年,在网上与名叫肖恩·范宁(ShawnFanning)的Napster创始人接触后,他就在旧金山加入了网站,协助推出了在音乐产业引起轩然大波的网络服务。一年过去,帕克离开了Napster,与人合作成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Plaxo。合资公司很快筹得数百万资金,开始累积成千上万的用户,但帕克又一次与自己的投资方发生了摩擦。虽然投资Plaxo的风险资本家认为帕克聪明绝顶,但他们不喜欢帕克制定日程和截止时间的随意方式,反感他既不按常理出牌又不安分守己,不满他高高在上的态度。投资者们也不大欣赏帕克那种摇滚风格的生活方式:他会为完成公司目标而连续工作几周,连睡觉都呆在办公室里,完工后就好些天都不来上班。投资方后来甚至雇了一位私家侦探记录下帕克那些受到指责的不当行为。最终,帕克被解雇了。

    越来越多的硅谷高管们开始相信,社交网络会成为一片很大的盈利市场,帕克也是这类管理者之一。2003年秋,硅谷的风险投资者们将总金额3600万美元资金投向四家刚成立的当红社交网络公司――FriendsterLinkedInSpokeTribe20043月底,就在Facebook的魅力在几天之内横扫斯坦福校园后不久,帕克意外地给扎克伯格发了一封邮件。邮件中,他着重介绍了自己曾经效力的Napster网站,并主动提出将扎克伯格介绍给旧金山那些对社交网络基本常识有所了解的投资方。他提到自己认识LinkedInTribe那两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那两位高管联合购买了于社交网络而言极为重要的关键专利。帕克建议与他们开会,以此帮助确认应用那项专利并非对Facebook不利。萨维林回复了帕克,然后他们在纽约安排了一次晚宴。

    4月初,帕克飞到纽约赴宴。和他一起参加的还有扎克伯格、扎克伯格的女友普莉斯拉·詹(Priscilla Chan)、萨维林和萨维林的女友。所有人齐聚纽约Tribeca66号一家新开的华人餐厅,那里是当时流行的聚会地。遇到Napster的创始人让扎克伯格兴奋不已,因为他将该网站的创建视为互联网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扎克伯格也很快给帕克留下深刻印象。在那家由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设计的豪华餐厅里,两个人几乎立刻沉浸在真挚的对谈中,把萨维林和两位女士完全撂在一边。扎克伯格描绘了自己对Facebook未来前景的构想,它甚至比帕克预计的更为远大。“他没有想着‘让我们一起来赚些钱就收手吧,’”帕克说,“这不是那种一夜暴富的主题。这是‘让我们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价值,并且为了从前人手中接管这个世界而全力以赴。’但他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他还是个大学生,接管世界相当于接管学校。”帕克记得扎克伯格那时雄心勃勃。“他有王者气概。”为了支付那天晚餐的费用,帕克不得不透支账户,但他认为值得。

    两个月后,在帕罗奥多的街边跑向帕克时,扎克伯格还清晰地记得纽约会面的美好情景。帕克看来就是真正了解Facebook运作意义的那类人。

    在帕罗奥多共进晚餐的过程中,扎克伯格目睹了帕克与Plaxo投资方那持续数月的战争是如何收场的。6个年轻人走进一间附近的餐馆,扎克伯格约帕克在那里介绍了Facebook的近况,以及更充分了解他的哈佛好友们。就在一行人坐在餐馆时,帕克接到自己律师打来的一个重要电话。律师带来了坏消息。Plaxo董事会决定,帕克留在Plaxo的一半股份将不会授予他本人。换言之,帕克被自己的公司逐出门外,假如公司今后上市或出售,他将不可能从中获得收益。

    帕克得知消息后恼羞成怒,他当时已经喝醉了。Facebook的成员们听到帕克的遭遇,既惊惧又失望。这成为当晚谈话的主题。虽然从3月左右就时常有投资人接触扎克伯格,想分享Facebook的成长收益,但他没有多少和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帕克的教训能让他引以为戒。扎克伯格回忆说:“风险投资听起来有些恐怖。”这是个迈向成熟的时刻,对Facebook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扎克伯格既出于为朋友打算,又觉得可以向帕克学到更多经验,于是邀请帕克与自己同住。到了9月,他开始将帕克称为公司的总裁。

    即使放眼整个硅谷,帕克也是个特别的企业家。虽然父亲是美国政府机构的海洋研究员,但他从小就显示出编程的聪明才智。帕克在佛吉尼亚度过了童年,因为儿时疾病缠身,所以大多数时间都用在阅读和学习电脑编程上。1995年,15岁的帕克在首都华盛顿第一批刚开张的网络公司Freeloader实习。几年后,他还没有正式从中学毕业就在1999年帮助肖恩·范宁建立了Napster网站。这个提供点对点线上音乐分享服务的网站在2001年初的巅峰时期吸引了2600万用户。它也是第一个大型消费者服务型网站,是根本不同以往的全新类型――用户不必像登陆易趣、雅虎或使用微软的产品那样需要中介,而是直接与另一个用户联系。但Napster很快就遭遇唱片业巨头们发起的全面起诉。一年多以后,由于帕克在邮件中公开谈论遭到唱片公司的诉讼一事,并透露了Napster用户在网站的下载行为可能违法,公司由此陷入困境。帕克也因此在公司管理层重组中失去了职位,那时他才20岁。此后不久,他和两个朋友成立了Plaxo,这个网站能帮助用户随时了解邮件地址和联系信息的变动。

    尽管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对商业模式也不够重视,但帕克仍然拥有非凡的商业头脑。假如商界与艺术家两个词可以相提并论,那么他也许就该被称为商界艺术家。帕克在Facebook的个人简介中说自己是“一个拧脾气的双面人:一个理性的唯美主义者”。他的身上结合了对企业史、经济学细致入微的了解和艺术家的烦躁、冲动以及对更美好世界的设想。可他的视力反倒一点也不好。如果忘记戴隐形眼镜或帮助视物的重度眼镜,他的视线就很模糊。他的性子必然是飘忽不定的,好像他会像彼得潘那样飞来飞去,他身边总会有亮眼的女朋友。(后来,他与一个女孩子确定了长期的爱人关系。)

    自学成才的帕克是一位求知若渴的读者,深深地沉迷于政治书籍。他会在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中加上些“筹划者意图”(这里指制定美国宪法的先人们)的参考说法。他在Facebook的个人简介中引用了T·S·艾略特、伯特兰·罗素和阿尔伯特·加缪的名言。帕克喜欢像“做生意的外行人”那样交谈。只要听者对谈话内容表现出丁点兴趣,他就会急切地讲起自己那套可以追溯到古登堡时代的传媒历史理论。关键在于,他喜欢讲话,语速很快,态度热情,而且谈的都是创新想法。帕克熟悉并了解商界的现实,爱好哲学思辩,这些都被他带入Facebook。这样的辩论也促使扎克伯格完善了自己对公司前景的设想。与帕克交流就和与那些哈佛宿舍里的同学谈天说地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之处是,现在对话时讲的都是关于如何让Facebook走向成功。

    男生们很快养成了每天固定的习惯――起得很晚、走入餐厅然后开始工作。餐桌上高高地堆着电脑、线缆、调制解调器、相机,在它们的间隙还挤满了垃圾和日常用的瓶子、罐头和杯子。扎克伯格是起得最迟的――他几乎都是下午才去工作,经常忙到深夜。在这个办公室里他最常穿搭的一套就是上身一件T恤,下身一条睡裤。在詹尼弗(LaJennifer)路那间租屋里,当这些男生都围着餐桌坐在各自的手提电脑面前时,整个屋子就鸦雀无声了。这是因为他们即使是坐在对方身边,想谈话的两个人也都是通过网上的即时讯息交谈。这样就不会妨碍其他人集中精力做事。像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这样的网虫在编写代码时容易陷入忘我的入神状态,那时他们不会在意周围的背景音乐和电视机里传出的声音,只是受不了被人中途打扰。

    无论莫斯科维茨和帕克的加盟是否扎克伯格有意为之,他都借此组建起一支理想的团队,由此可以发挥他个人的才华。莫斯科维茨具有的特质是每家创业公司都需要的――勤劳肯干、脚踏实地、多才多艺又注重实效。他负责维护网站服务的运作,为新入网的学校建立数据库(实习生帮他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繁琐的工作)。必要时他会工作整晚,保证系统运行。

    帕克则正相反,他创建公司的经验丰富,熟悉运作的方法手段,擅于建立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在硅谷人面很广,了解怎样得到硅谷的讯息。他懂得享受生活――只要手有余钱,就会去品尝美食、理时髦的发式、买新潮的衣服。他可能偶尔会因为参加前一晚的聚会筋疲力尽而突然取消第二天的会议,却还是最适合站在前台宣传Facebook的人,毕竟这种能力正是网站所需要的。在硅谷,那些听说过Facebook的人大都认为这个网站愚不可及,只是迎合了一群性饥渴的大学生而已。而帕克勾画的宏伟蓝图有助于为Facebook赢得业内尊重。

    这两个人在团队中各司其职能让扎克伯格发挥所长――思考Facebook应该变成怎样的面貌以及为此要怎样发展,或者是依他的性子腾出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开发Wirehog。颇为讽刺的是,扎克伯格不是Facebook的资深用户。事实上,其他网站的创始人和早期的成员也同样如此。2004年的夏天,莫斯科维茨带领着网站的实习生们开始收集数据,了解用户使用网站服务的真实情况。他们发现,有些用户每天浏览数百甚至数千份个人简历。他们的设计正是为这些用户服务的。

    在还没有致力于Wirehog的时候,扎克伯格为Facebook的一项特色服务编写了一款程序,他认为这个功能很出彩――是一种利用手机短消息(SMS)获取信息的方式。此前已经有iPhone和黑莓手机先于Facebook应用了这一技术,这是Facebook与手机的接口。操作时,用户要以一个人名为内容编写信息,发送到m@Thefacebook.com这个地址,还要把朋友的手机号码或其他回发至自己手机的信息同特殊代码一起发送到同一地址。这项服务的唯一缺陷就是用户通常用起来不够灵便,需要随身带着一张纸记住怎样使用。尽管创意很好,但没有多久就停止了这项服务。

    帕克搬进来和男孩们一起住,他那个房间里只摆了张床垫。扎克伯格后来说,除了他的车以外,帕克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就是一双“很帅气的运动鞋”。据帕克回忆,扎克伯格请他担任总裁时是这样说的:“你能帮我们建立起这个公司吗?我们现在已经焦头烂额了。”作为对委以如此重任的回报――帕克会跟大家住在同一个屋子,扎克伯格与他的朋友也可以使用帕克的宝马车。

    不只一位顾问劝阻扎克伯格聘请帕克,认为他懒散的态度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整个公司。一位比扎克伯格经验更老道的好友评价帕克说:“他生活放荡,没有节制。”但扎克伯格没有打消这个念头。他说自己已有耳闻,但帕克的经验和头脑远远比其个人作风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重要。毕竟帕克曾经为Napster起步时期的发展助了一臂之力。不仅如此,他还是Friendster公司的一个小额投资人和该公司创立者的朋友。他谈到Facebook时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就此纠正Friendster犯下的错误。”

    暑假时大学生大部分离开学校,Facebook的流量也就降下来。但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还在为秋季学期的到来强化网站建设,他们坚定地认为到那时就会回复增长。一些访客将他们的自信视为哈佛这种高等学府培养出的傲气。其中一位在最初拜访后有些惊异地说:“即使还在夏季,当时他们讲话的口气就像已经知道秋季会发生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的网站是世上最棒的,而且它会压倒一切。谈话中他们一直在用‘压倒’这个词。”他们说,Facebook会压倒对手。实际上,这些话中大部分都是夸夸其谈和一些青年人无忧无虑的冲动。

    在帕罗奥多,工作会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接近傍晚的午后到刚刚入夜期间。“每个人那个时候都在工作,有个人会说‘哦,我饿了。我想去汉堡快餐店,’”常去拜访的客人说,“然后马克就敲着桌子回答‘不行,我们现在闭关!在完工以前没人能离开桌子。’”和“压倒”一样,“闭关”也成为数年间Facebook的内部用语。

    尽管生来一张娃娃脸,又总是腼腆羞涩,扎克伯格却无疑牢牢地占据了负责人的席位。Facebook每个页面的底部都有这样一行小字体的宣传词:“马克·扎克伯格出品。”在服务介绍的网页,他的名字下面罗列着这样的称呼:“创立者、主宰者、指挥官与全州公敌”。相形之下,莫斯科维茨的称号就不那么光彩照人了:“不再当炮灰的编程员、职业杀手”。萨维林的工作内容被描述成:“经营事务、公司事务、巴西人私事”。

    扎克伯格时不时地开始显示出天生的领袖气质。西恩·帕克说:“一家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在脑海中有一棵决策树――如果它在这里生长,我们就向这个方向走,而如果它在这里绝迹,我们就往另一条路去。马克凭本能就做到了这点。”他和网站的同仁一样好玩――他本人其实有点喜剧细胞――但他也能坚定不移地让公司这艘大船向前航行。做船长不仅让他体会到了乐趣。

    实际上,扎克伯格常常会表现得像一艘海盗船的船长。在为一件事绞尽脑汁或与其他人讨论一种想法时,他经常是一跃而起,双手交叉背在身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他随身带来的少数行李中有些是击剑用品,就堆放在房里不远处。踱步时,扎克伯格会习惯性地走过去拔出自己的剑,一只手开始在空中挥剑,一只手就放在背后,向前送出剑时说着“好吧,我们要来谈谈”。莫斯科维茨就会发作了。“我这种人受不了这么干,”他说,“那个房间很小。我就像个提心吊胆的妈妈,跟他说‘你会把东西弄坏的!’可他一进入状态就连续好几小时都会那样。”于是,莫斯科维茨和其他人后来都禁止扎克伯格在屋里击剑。

    屋后有一个肾脏形的池塘,还有一块三角形的院子,那里的地面几乎都铺得很平整。一天晚上,扎克伯格与帕克站在屋外绕着池塘和院子走了几小时,一边散步一边谈话。扎克伯格手上握的剑挥舞得离帕克的脸太近,让他觉得很不自在。帕克很难集中精神,因为有把剑每隔几秒钟就在自己面前几厘米的地方晃来晃去。“你看这个网站是不是真的能做下去?”在刺出剑的间隙扎克伯格这样问道。“我看行,”帕克边退后边回答,“除非别人取代了我们,或者我们出了差错、像Friendster网站那样让用户失望了,否则没有理由做不下去。”

    “马克确实非常理性,他考虑过把公司建成真正的业内帝国可能性不大,”帕克认为,“他有些疑虑,比如这是不是一时的狂热?这会不会一去不返?他喜欢Facebook这个创意,也愿意毫不动摇地坚持到最后。可是,他和那些最杰出的帝国建立者一样,信心十足也疑虑重重。就像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说的,‘只有多疑的人才能生存。’”

    从加州理工大学南下来到帕罗奥多的亚当·德安杰罗是团队中最有天赋也最有成就的编程员,但他还在为自己的项目工作。Facebook运用的网络编程语言是PHPJavaScriptHTML,相对都比较简单。这些既不是德安杰罗的专长也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有很严重的计算机腕管综合症,敲打键盘会让双手和双臂受伤。因此,他在努力寻找一种替代方式――发明一种摄像镜头能辨识的方式,只需要手在空中挥动就可以改变显示器上的文本内容。这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也许因为挑战的难度太大,所以整个暑假他花在那上面的时间都不多,更多时候在为麦克兰和扎克伯格的Wirehog项目帮忙。

    在一群年轻人着力于网站的技术支持和完善服务特色时,帕克开始考虑Facebook作为一家公司需要采取的措施。他聘请了帮自己处理Plaxo纷争的那位律师,并且着手寻找管理“网站运行”的人。这是网络公司需要的基本工作,它的任务是确保数据中心和服务器正常运行。而一直以来,所有这方面的工作都外包给了第三方公司,不过Facebook现在规模太大,这样做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帕克发现自己的同事们连基本的网络管理知识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路由。为此他请来坦纳·哈利奇奥格卢(Taner Halicioglu),这位工程师曾经在易趣网工作,此后在圣何塞的家中为Facebook效力。

    帕克成为网站对外的形象人物,与投资者打交道时尤其如此。在扎克伯格他们的屋前,常常可以看到豪华轿车开进街道尽头,停在掩映着房屋的大树下。驱车前来拜访的人都有意寻找投资对象。这些人中有的来自Benchmark风险资本公司,他们想明确是否有机会对Facebook进行股权投资。而当时他们得到的回答是:不行。但是,Facebook在不久以后需要更多的融资,所以帕克要让这些人相信这一点并乐意来电询问或者登门拜访。

    Google的一些主管上门了解有无可能与Facebook合作甚至采取收购。即使在这个网站萌芽之初,Google就已充分意识到在帕罗奥多进行的这个项目有投资价值。不过扎克伯格与帕克都很戒备,因为的确存在被硅谷的这家网络巨头吞并的风险。他们认为,假如要自己做主,就必须保持独立经营。无论如何,他们为之努力的与Google截然不同。他们的网站与人息息相关,而谷歌关注的是数据。

    对于Wirehog的继续开发,帕克与扎克伯格持有不同看法。新上任的总裁帕克认为,这项研究很大程度上偏离了Facebook的发展轨道。在Napster的经历使他怀有戒心,不愿卷入与音乐和传媒界公司的纷争。在帕克看来,那些公司会起诉Wirehog和提供这项服务的Facebook,会认定这种技术是在帮助用户窃取有版权保护的内容,就像音乐产业的公司对Napster提起诉讼那样。帕克与开发Wirehog的工程师麦克兰一道飞去了洛杉矶,在那里与华纳音乐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小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Jr.)和管理华纳唱片公司的汤姆·(Tom Whalley)会面。帕克在创建Napster时与他们结识。不出意料,这两人都极力反对推出Wirehog。尽管帕克担心万一Wirehog输了官司会连累Facebook由此一蹶不振,但他没有说服执着的扎克伯格放弃Wirehog

    帕克说:“真正杰出的领袖,尤其是公司初创时期的领导者知道在何时说不--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前景,让所有人为之热血沸腾,但也知道哪里是底线,这底线对产品而言尤为重要。人不可能面面俱到。马克还不了解这点,这是他得到的教训。”

    当然,工作不会一直占据首位。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一同住在属于自己的屋子里,怎么会不想聚会呢?他们也许算科学怪人,可他们还是爱找乐子的怪人。离住处1.5公里左右就是斯坦福大学。那里的学期按季度划分,所以学生们现在还上夏季学期的课。Facebook上有一项特色服务,可以只针对一所学校的用户发布广告。扎克伯格一行人就利用这一服务在网站上宣布他们正在酝酿聚会――“Facebook在办派对!”――此后,他们就经常和斯坦福的学生以及当地居民打成一片。莫斯科维茨这时开始与一个刚从帕罗奥多高中毕业的女孩约会。

    这样的聚会基本就是觥筹交错的场所,是帕克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因为他是团队里唯一年龄超过21岁的人,所以同伴们就靠他去买酒。聚会里也有很多人是瘾君子,但扎克伯格不赞成这样做也不参与其中。一个朋友说:“在我碰到的人里,马克属于最反感吸毒的那类人。”

    在屋后的池塘周围漫步当然是主要的休闲活动。其中一种乐趣是,在那里散步时打破一块玻璃,让碎片飞入池水中。麦克兰还从屋顶的烟囱上牵出一根电线,把电线的另一头绑住池塘边比烟囱矮的一根电话线杆,再用上一个滑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滑降装置。他可以骑在滑轮上沿着牵起的电线滑下,在经过池塘上方时溅起许多水花。这也是种娱乐。

    最受男生们欢迎的聚会游戏是Beirut,又叫“啤酒乒乓”。玩这种喝酒游戏时,每队至少有两名队员,每个人都要把乒乓球投进桌子另一边的啤酒杯里。这些啤酒杯摆成三角形,每边都有一排杯子,假如哪一方的乒乓球落入另一方的杯子里,这一方就赢得了这个杯子,在对方成员喝掉这个杯子里的酒以后把杯子拿走。一旦输家的杯子都被拿走,这队的队员就要喝光赢家那边的杯中所有剩下的酒。最后,输掉游戏的一方会酩酊大醉。

    BeirutFacebook和哈佛校园都很流行,6个月后扎克伯格和朋友还发起了一项全国大学生Beirut大赛。Facebook号召先在校内开展比赛,然后这些学校内部排头名的队伍齐聚纽约进行最终决赛,争夺1万美元的冠军奖金。(《斯坦福日报》问到扎克伯格为什么Facebook会花费1万美元主办这样一场赛事时,他的答复是“因为这很酷”。)按规定,每个参赛学生都要在网上支付10美元,一时之间有数千人报名。但在活动推出四天后,由于各大院校的抗议声浪高涨,Facebook还是取消了比赛。

    在帕罗奥多租的这间屋子就像个大寝室。住在里面的男生经常在池塘边烤牛肉饼或是牛排,围坐在屋外的桌前边吃烧烤边谈天说地。假如畅谈到夜深人静,会把邻居都惹恼。假如有人带了女伴回来,那么他同房间的室友就不得不睡在楼下的沙发上,或者把自己的床垫拖到另一个房间去。不论访客是男是女,都能在这里逗留几天或者只是闲坐片刻。

    来客中有一位是帕克的朋友,名叫亚伦·西锡格(Aaron Sittig)。他起初曾经帮助Napster开发用于苹果机的版本Macster,这一版本由Napster购买所有。那时他正在一家刚成立的音乐型社交网站Imeem工作,工作地点也在帕罗奥多,就离扎克伯格他们的住地几个街区之遥。西锡格一头金色的波浪卷发,性格沉静自闭,不只是名编程员,还是个一流的平面设计员和排版高手。而当时他却态度消极,毫无生气活力。帕克介绍西锡格来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朋友能为Facebook的设计提供帮助。

    不过,西锡格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积极主动性。“我一直跟马克解释说亚伦很出色,”帕克说,“但亚伦只是坐在沙发上,整天在电脑上摆弄字体打发时间。马克一个劲问‘这人是谁?他没作用,什么都没干。’马克觉得让他这样在屋里闲着,看起来像没事做一样,会影响团队的工作热情。”(第二年,在再次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了一学期哲学以后,西锡格确实来到Facebook工作,成为扎克伯格关系最为亲密的顾问。)

    编程、舞剑和大呼小叫的会议通常会持续到晚上,有时会穿插着喝酒、看电影和玩电脑游戏。用Xbox游戏机可以举行练习赛,Halo游戏是这些男生的至爱。汤姆·克鲁斯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团队迷恋的偶像,于是后来有了一个汤姆·克鲁斯电影的马拉松式连播活动。他们租了一整套DVD,都是这位明星的作品。为什么不是别的影星?在把手提电脑放到一边,和其他人一起观看电影之后,西锡格这样解释道:“汤姆·克鲁斯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的个性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不是个完人。”这样的生活就像在宿营。

    很快,男生们就以汤姆·克鲁斯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来命名运行Facebook软件的服务器。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对话:“‘那段脚本在哪里运行?’‘在Maverick上。’‘把它放到Iceman上去,我要用Maverick来测试这个特征。’”(MarverickIceman这两个电影角色名出现在克鲁斯1986年主演的那部《壮志凌云》里。)本·斯蒂勒的电影《超级名模》是全屋人的另一个心头好,这部片子他们已经看了很多遍。在他们工作时,它就被当作背景音乐一遍遍反复播放。这些男生彼此引用大段的电影对白寻开心。即使他们是在开发革命性网络服务的人,也还只是些大学生。

    因为七个人都住在一间屋子里,外出时帕克的宝马车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扎克伯格和公司的成员花几百美元买了辆车。这辆深绿色的福特Explorer车使用手动变速,已经开了21年。虽然买下这车的时候他们都觉得它不可能再贬值了,但还是计划秋季开学回到哈佛后就在三个月内把新买的车卖掉。这辆车实在老态龙钟,把车钥匙插进去只转动一半就能关上引擎,把钥匙拔出来了。如果要再次发动,连钥匙都不需要,只要抓住点火装置转动就可以了。对于那些中途找不到钥匙又不耐心的司机来说,这样的交通工具最适合不过。

    尽管团队成员时有玩笑打闹,举止有时轻浮傻气,但Facebook显然正转变为一项正经的事业。扎克伯格知道自己必须更成熟地考虑每一步决定,让公司在技术上和业务上都有发展。在那个夏季,网站的成长开始呈现惊人的势头。暑假过半,此前他们一直没有增加新的学校入网。但在已经推行Facebook34所学校内,注册人数在整个暑假期间都保持着稳定增长。所有人都认为,新学期开始会带来大量新用户,而这就意味着网站需要更可靠的软件和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Facebook的软件和数据运行于共享设备的服务器,那里位于帕罗奥多以南19公里左右的圣克拉拉。扎克伯格他们不得不经常开车过去拆装更多的服务器,而且给它们拉线――他们一般会叫上些朋友去帮忙干这些活。

    他们开始设想Facebook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每次数据库升级或者服务器排列重新布局时,扎克伯格就尽量以十倍于Facebook当时用户的数量来安排布局。这种确信无疑的乐观后来被证实极有远见。假如扎克伯格没有早在2004年夏季就有如此自信,他的公司也许很容易就会陷入扩容的困境以及遭遇可能到来的灾难性宕机。而Friendser管理自身发展失败的阴影是越来越挥之不去的,扎克伯格决计不会让它在Facebook身上重演。

    这位20岁的首席执行官执着于如何让Facebook在技术上运行良好的问题。他知道,对这样的交流服务而言,性能表现就是关键。假如向用户传送新页面的速度开始减缓,那就是致命的一击――是成为下一个Friendster的开始。此前已经出现少数让人震惊的宕机和减速。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在软件中插入了一个计时器,这样就能特意在每个页面显示出服务器打开页面耗费的时间。假如团队成员提出可能降低速度的特色功能,扎克伯格就会和他们讨论研究,因为每毫秒都很重要。在这期间刊登的一篇相关报道中,扎克伯格说了这样的话:“我需要很多服务器,就像人需要吃很多食物那样。没有食物,人可能还捱得下去,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服务器,网站就吃紧了。”

    即使用户的热情和数量不断让网站创立者们感到震惊,也有其他因素帮助Facebook免于在成立之初遭遇性能危机。通过决定何时增加新学校入网,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就能有意识地控制网站发展的速度。Facebook流量增长的模式十分清晰――在一个学校推行网站,观察到用户人数稳定增加,然后进入平稳发展。由于每添加一所学校流量就会激增,所以假如系统运转不正常、容量达到最大值,或者系统不适应新的服务器,他们两人就会等到一切好转之后再向下一个学校推进。对于新成立又融资不足的网络公司,这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使网站能在一群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的经营下有条不紊地发展。扎克伯格说:“我们没有获取外界的大量投资和评估,所以故意在发展初期放慢了速度,逐个学校地推动扩张步伐。”

    Facebook早期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利用了开源软件。最初它的数据库是开源且免费的MySQL。后来起用的PHP是一种特殊的编程语言,也是不收费的。这种网站开发的语言能控制Facebook网页的运行方式。实际上,像这样没有投资方支持的自下而上型的网络经营此前并不多见。在2004年,开源网站运行软件才刚刚发展成熟,体现雄厚实力。没有这类开源软件,扎克伯格不可能在自己的寝室里创建一个特色鲜明又多样的网站,并且在运行网站时只有服务器一项费用支出而已。即使拥有了10万用户,公司真正的运营成本也仅仅产生于服务器和员工薪酬。

    尽管如此,随着Facebook发展壮大,维持网站连续不断的运转和购买新设备已经开始真正耗费资金。在扎克伯格的团队来到帕罗奥多的头几周,他花费了2万美元,主要用于增加网站虚拟主机的服务器。显然此后还会有更多必需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来自萨维林在佛罗里达开设的账户。除了他与扎克伯格存入的现金以外,账户金额的增加都是依靠可观的广告收入。而暑假期间大部分广告销售都已叫停。

    帕克与刚聘请的律师在试图厘清公司的合法性。萨维林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正式结构,还缺少管理文件界定公司运营方式。公司没有合同、正式员工和工资表。虽然Facebook不久就会需要外界投资,但让它必需在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以后才能得到外部资金。

    可萨维林却开始妨碍融资进程。7月中旬以前帕克就在着手与投资者商谈注资Facebook的事宜。萨维林在参与商议后写了封信给扎克伯格,信上说公司合伙人最初的协议上提到他会“管理生意”,他希望得到一份合同,保证自己拥有管理权。帕克表示:“这太幼稚了。他根本不了解在这个领域产品设计和技术的重要性。相信吗,他觉得生意就是只需要请一群工程师,让他们在设计室小心处理产品设计、用户接口设计、技术和代码这些重要事项。”对于一家网络公司、尤其是刚成立不久的公司而言,打造、编写和设计产品就是生意。在推进和运营的策略上最微小的失误就意味着再也不会有广告投放。

    不论萨维林是否了解成立一家网络公司的核心机制,都有足够理由让他对在帕罗奥多的团队感到失望。他已经为公司投入自己资金(或是自己家人的),是他在与Y2M合作并且为公司拉到了广告。而且,他还感到自己的同伴无动于衷,至少对经营收入毫无兴趣。当萨维林把一位广告商提出特殊待遇的要求转告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时,他经常会碰壁。假如Facebook不能成为一桩真正的生意,他的投资怎么会有可能实现高额收益呢?扎克伯格似乎满意于得到仅仅足够负担支出并且保持网站运转的收入。

    萨维林在Facebook的工作举步维艰,因为广告商是要求反响和回馈的。假如有疑问或者问题,他们希望立刻得到自己可以获得的收益。这样一来,萨维林比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更难以安排个人时间。他的工作不像那两位同伴一样固定,他需要与客户沟通交流。这并不容易,而且他还要跟上自己在哈佛的课程进度。

    不过他与扎克伯格确实有个共同之处――并不确切Facebook未来能否取得成功。萨维林毫不避讳地表示,Facebook只是他的一项商业活动。他打算毕业后上商学院,所以不管公司有多需要他,他都会优先考虑学业。

    这一切导致了双方后来对簿公堂。在一项法律起诉中,萨维林一方对扎克伯格和公司这样声明:“在得到插手业务的书面授权以前,扎克伯格不能阻碍其他股东的工作和公司业务的发展。萨维林同时表示,由于自己拥有公司30%的股权,因此会在这一问题解决前否决公司的任何融资决策。”

    因为两人分歧加剧,扎克伯格与萨维林之间的通话虽然耗时很久却很少会得出明确的结论。在帕罗奥多的团队认为,萨维林如此咄咄逼人是因为他那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父亲作风硬朗,一直从旁怂恿。“他父亲告诉他要动真格的,”帕克说,“但他不是个能逞强的人。”帕克表示,在急于做决定时,萨维林经常是要么说“我必须和我父亲谈谈”,要么说“我不能现在回答你”。一两天后,他就会如先前所说给出一个确定的回复――这个回复是决不让步的。

    尽管萨维林态度强硬,但大家并不讨厌他。他头脑聪明、性情和善、富有魅力。但既然他不能像其他人那样对公司毫无保留地付出,那么他想获得更多领导权的努力就毫无意义。实际上,他在要求成为Facebook首席执行官的同时,甚至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网站的工作。网站的其他成员们虽然缺少经验,却都在勤奋工作,必要时经常整晚不眠不休。而萨维林在纽约的工作显得太享受了,因此他们觉得他不该得到那种的地位。

    无论如何,萨维林的商业技巧并未打动公司的同事。他的确得到了在线标题广告网的许多业务,这类网站由此买下了大量网页空间,但这些广告商付费很少,而且会在为他们推出服务后几个月后才支付。特里西娅·布莱克(Tricia Black)对萨维林的评价比Facebook的其他创始人都高。然而,即使是这样,布莱克也承认:“有时业务会有始无终,或者广告商会出问题”。

    萨维林对网站提出的构想通常无法得到同伴的认同支持。比如,他认为应该改变申请一个新朋友的流程,这样改动后就需要鼠标多点击一次。而扎克伯格热衷于让服务容易操作,所以在他看来那是背离宗旨的做法。但萨维林觉得这有意义,因为在网页转换间歇用户会多看到一则广告。对扎克伯格而言,这是最差强人意的理由。萨维林极力同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争辩,主张Facebook应在网页顶部放置大幅标题广告。“我们认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这样做,”莫斯科维茨说,“我们觉得,假如不放弃这个网站的所有权,我们就会获得更多长远的收益。”

    接洽融资的同时,帕克与律师正筹备构建一个全新的合法架构。他们在特拉华州递交了成立Facebook公司的申请文件。(包括几乎所有硅谷的新公司在内,大多数美国公司都在特拉华州组建公司,因为那里的立法有利于商业发展。)负责重组公司的帕克尤为注重知识产权(IP),因此将公司最重要的资产――Facebook定义为公司所有。在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时,萨维林没有充分界定公司的管理范畴。(作为创造者,扎克伯格个人拥有大部分软件和设计的专利权,其他的小部分则为莫斯科维茨所有。)从法律上讲,这样的公司是很少有的。萨维林掌管着银行账户,但网站服务所依存的服务器和知识产权都由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帕克管理。在佛罗里达的有限责任公司差不多就是个空壳,而它的归属也无法明确。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维茨将他们在那家公司股份和关键性的IP让与了在特拉华州成立的公司。

    扎克伯格现在不会重提这场争执,但他备案的讼词中说自己告诉过萨维林他不再是公司的一员,因为他拒绝和其他人一道去加州,也没有推进自己的工作。虽然萨维林的股份还会保留,但这些股份不可避免地会被稀释(即在公司的全部股份中占有比例越来越小),因为员工会得到公司的股票期权,而投资者也会购入Facebook的股票。相比之下,基于一直以来对公司的贡献,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都有资格得到更多的股票。

    根据新公司的章程规定,扎克伯格拥有公司51%的股份,成为公司唯一的董事。萨维林的股份占了34.4%。鉴于莫斯科维茨对公司的贡献不断增加,扎克伯格增加了这位同伴持有的股份,使其比重上升到6.81%。他还分给新成员帕克6.47%的股份。当然,考虑到没有谁对公司的忠诚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帕克和莫斯科维茨在公司就职一年以后,他们的持股额就会翻倍,这样一来萨维林的股份就会被大幅度稀释。几个月后,在接受《哈佛绯红色》采访时扎克伯格这样解释为什么增加莫斯科维茨的股份:“大家都在问我‘你到底在做什么?’而我会说,‘为什么这么问,我这么做合情合理,他确实为公司做了很多工作。’”为公司做法律代理的事务所得到了剩余1.29%的股份。

    萨维林后来声称自己并不知道公司重组,也不清楚关于重组计划的其他多方面情况。但他在那期间了解到的部分实情必定让他大为恼火,因为那种做法正是Facebook此后起诉他时所说的“企图劫持公司业务”。萨维林冻结了在佛罗里达的银行账户,使公司无法以此账户付款,并且放话说在管理业务的要求未达到满足以前,账户里的钱全都不能支用。而冻结账户时正逢网站无疑很快需要大量采购新服务器的关头。在帕罗奥多的一位团队成员说:“那感觉就像我们在和恐怖分子谈判。”萨维林说自己已经草拟了一项运营协议,其中描述了所有团队成员在公司里各自的职责,可他不会让扎克伯格看到内容,除非对方保证在不泄露给其个人律师或他人的情况下签订协议。作为回应,扎克伯格亲自拟定了公司运作文件,在文件中规定了他认为双方都适宜的职责范围,但萨维林拒不接受。

    随着谈判继续进行,扎克伯格不得不动用自己的积蓄支付詹尼弗路819号租房的所有费用。他还不断地购买服务器,负担起这项更重要的开支,。由于此前的暑假和闲暇时间做过编程和网站工作,扎克伯格存下了几万美元。他那当牙医的父亲和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母亲也资助了几千美元。据此后的讼词中称,这笔钱本是他的学费。扎克伯格和家人在那个暑假共出资8.5万美元,仅25部服务器一项支出就花了2.8万美元。

    克里斯·休斯没有从法国回来,直到暑假结束才来到帕罗奥多。即便如此,他在扎克伯格的智囊团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自行判断用户对产品会有如何反应时,Facebook在加州的团队成员们普遍缺乏信心。人文学科专业的休斯能比他们更好地把握用户对Facebook提供的新特色会有怎样的反应。休斯刚到帕罗奥多,大家就一哄而上,请求他评价这样那样的特色或是网页设计。他谈了很多关于隐私和简易方面的见解。即使休斯为了大三的学业而返校,已经离开加州,主宰者和指挥官扎克伯格也经常在与同伴争论时引用他的观点。他一直是Facebook的公开发言人,在自己的宿舍里应付层出不穷的采访邀请,发出这些请求的大多是全美国各大学校报。

    2004年暑假结束为止,Facebook的用户已超过20万人。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计划9月在另外70所学校推广网站。帕克仍然在与那些有意提供网站所需资金的投资者们协商,力求得到的投资没有附带太多限制条件。而与萨维林的交涉也在继续。

    假期结束几周前,扎克伯格与莫斯科维茨考虑了五分钟,最后决定不再返回哈佛。起初他们以为再次回到哈佛的宿舍也能运行Facebook,但发展的迹象表明,接下来会是一个入网学校暴增的学年,服务需求量会暴涨,他们不想功亏一篑。德安杰罗和实习生们像萨维林一样仍然在哈佛继续学业。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帕克和哈利奇奥格卢此时已正式为Facebook工作。而麦克兰还在进行Wirehog开发。

    911日,扎克伯格的房东上门检查了房屋状况。这件屋子夏季时已经转租出去。房东们对看到的一切很不满意。在后来为此引发的纠纷案件中,一位房东在这次检查后写下的备忘录被栽入备案记录,上面写到:“房子又脏又乱。家具已经可以送到垃圾场了――不确定哪些丢了哪些坏了……烧烤留下的灰有些倒在平台上,有些倒满了后院的花盆……一只印度的古董篮子被拎到屋外,挂在内置的烧烤架上。篮子已经烧坏了……”他们还投诉滑降装置毁坏了烟囱,而修理碎玻璃刮坏的过滤器和坏的洗衣房房门又是笔开销。在这个Facebook的临时公司总部里,大学生闹剧的破坏遗迹随处可见。

    9月初,就在和萨维林的电话争执持续不断的时候,扎克伯格又收到了诉讼文书,通知他卡梅伦·文克莱沃斯、泰勒·文克莱沃斯和迪夫亚·纳伦德拉已经向联邦法院提出起诉。这三人声称,扎克伯格的Facebook窃取了他们的创意。

    《Facebook效应》:第四章编辑本段回目录

    随着2004年秋季学期的临近,Facebook濒临于一场严重的危机。在夏季期间,其会员人数从大约10几乎翻番,达到20万。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扎克伯格(Zuckerberg)的合伙人达斯汀·莫斯科维奇(Dustin Moskovitz,与扎克伯格一样,都是Facebook的创始人)说道:“我们真是幸运,这一轮用户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对公司的基础架构没有造成彻底损伤。 这是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投入大量的工作才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我们的服务器超负载了,但我们知道,在秋季的全负荷运行将会使服务器的压力加倍。服务器会变得非常不稳定。”

    但这场危机并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在公司的小决策团队中,剑拔弩张的气氛越来越强烈,他们争论的重点是——是否应该把Facebook网站定为他们唯一的重中之重。扎克伯格对Wirehog越来越有兴趣,他的一个并行发展计划是使Facebook的用户共享图片和其它媒介的点对点文件。

    在整个夏季里,全国各地的大学的学生们和学生机构一直通过发电子邮件、发短信和打电话的方式向Facebook提出请求,希望把他们的学校加入到该网站目录中。有些人是以寄信的方式,在信中包裹了糖果或花,或者干脆去到Facebook位于帕洛阿尔托(PaloAlto)的总部去。人们简直是求神拜佛似地想加入到服务器中。

    萨维恩(Saverin)仍然严格掌控着财政大权。扎克伯格用自己的钱来支付所有费用。他和他的父母借给了公司约6万美元。但Facebook的工作人员们知道,如果在学校开学时没有足够的服务器的话,业务恐怕会渐渐停摆。达斯汀·莫斯科维奇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们确实很担心公司会成为第二个Friendster (朋友圈),我们觉得Friendster没有成为校园网络的霸主的唯一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发展方面仍然遇到阻碍。

    其时,另一个类似Friendster的公司在他们眼前显现。Orkut(谷歌公司推出的一个社交网站)在过去的短期内似乎与聚友网(Myspace 并驾齐驱,但现在,它因为性能问题陷入困难,还受到了巴西并购案的影响。一如像谷歌这样了不起的公司也不能一帆风顺地培养一个社交网络。

    在刚创立的公司的财务金融方面,Faceboo是一个异数。在融资方面,它并没有硬要外部资金的注入。到那时为止——成长前景被看好、成本增加——这样一个新成立的硅谷公司一般会征求投机资本家们注入大量的现金——对Facebook这种规模的公司来说,大概是几百万美元。但如果投机资本家们确实投了大量资金,那他们将厚颜无耻地拿走公司的好资产而获益——例如,公司的极大一部分资产,也许是1/4,甚至可能是1/3。帕克(Parker)在Plaxo公司(一个在线地址薄)曾经经历过这些,在该公司与投机资本家们的意志之战中败北,结果被踢出了他自己的公司。在他看来,这样的结果糟透了。他对投机资本家的厌恶成功地影响到了扎克伯格的看法。他们俩下定决心,要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保持实现完全的控制。说到底,他们只是需要几十万美元买多几个服务器。

    在肖恩·帕克加盟Facebook几天之后,他打电话给他的朋友,也是Linkedin (人际关系网)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他也是一个愿意向小型刚创立的企业或创业者提供大量创业资金的投资者。在帕克和Plaxo闹得很僵的时候,霍夫曼一直指导着他度过了那段痛苦的时光,并成为了他的密友。帕克也是个讲求实际的人。他知道,保持那种“六度”(SixDegree,一个社交网络,存在于1997年至2001年)的独特性与Facebook的阵营接近,这是重要的。

    霍夫曼几乎是马上就看上了Facebook,但由于他自己是Linkedin的创始人,他并不想成为Facebook的最大投资者。到了2004年中,有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是否社交网络体系将会最终合并为一个大型网络。尽管霍夫曼个人并不这么认为,但他知道,如果他成为Facebook的最大的投资者,有人会将之视为利益冲突。因此,他安排了帕克和扎克伯格与彼得·泰尔(Peter Thiel)会面,彼得是财务融资方面的天才,有着一头浓黑的头发,是PayPal(贝宝,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的共同创始人,并且曾任公司的领导,现在是一位私人投资者。

    霍夫曼是硅谷里一个与众不同的亚文化群(PayPal公司以前的富裕员工)的一名重要成员。霍夫曼与PayPal公司以前的很多同事保持密切的关系,包括泰尔。PayPal创立了第一个成功的大规模网上支付系统,并在200210月将公司以15亿美元卖给了eBay(易趣网),PayPal其实是在2000年由两家初创立的公司合并而创建的。早在投资PayPal之前,泰尔就已经是一个专业投资者,现在主要投资于刚创立的公司,正在准备建立一支对冲基金。他在FriendsterLinkedIn都有投资。

    从结果来看,泰尔投资Facebook对双方来说是双赢。他以在PayPal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来看待这个领域。他是肖恩·帕克的狂热支持者之一,他们是在Plaxo公司结识的,在Friendster公司,对帕克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也是一个逆市而行的、有自己想法的人。一般投资者仍在观望消费者互联网公司,回想当网络泡沫破来时他们的损失多么巨大。泰尔回忆说,“因此,我们觉得这是一个藏有机遇的领域,而且在消费者互联网这个领域内,社交网络系统似乎处于萌芽阶段。但在2004年,社交网络被认为是一种朝开暮谢的行业,人们觉得投资于这种公司就像投资于一种牛仔裤品牌一样。人们怀疑,所有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否会像流行时尚一样——昙花一现。”

    但是泰尔所了解到的Facebook的意义给予了他信心。在他的办公室里,肖恩·帕克,马克·扎克伯格和公司的新律师史蒂夫温内托(Steve Venuto)齐集一堂。泰尔也邀请了霍夫曼和他在LinkedIn公司的门徒马特·科勒(Matt Cohler)加入。一头棕发的马特是耶鲁毕业生,性情乐观开朗。才24岁的帕克已经是个老练的销售员,差不多话都是他在讲话。他解说道,尽管Facebook相对来说规模仍然较小,那是因为注册为会员必须要提交一个教育网站的电子邮件地址。潜在的用户被刻意地限制了规模。只有被选中的学校学生才可以加入该网。Facebook一旦对一个新学校开放,只胡用户的热情才最令泰尔动容。几天之内,一如既往,差不多所有的学生团体就被揽入旗下,而且,每天有超过80%用户不止一次访问该网站!从来没有第二个刚创立的互联网公司,能够达到这样的出众的成长和使用率。

    扎克伯格穿着那时统一的服装——T恤衫、牛仔裤、阿迪达斯露趾的橡胶人字拖鞋。穿这套行头肯定不是为了给泰尔留下深刻印象。泰尔回忆那时的情景,觉得他似乎有点内向。扎克伯格说话不多,时不时回答一下问题,也问了几个问题。确实,他们收到来自几百个学校的请求,希望把学校列在Facebook的目录上。在事业应该如何发展方面,他提出了几个想法。他还简短地讲了一下他对Wirehog网的期望。他并没有半分示好的意思,结合Facebook在当时取得的实际成就,使得他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他并不需要穿正装来说服别人——他是一个值得支持的企业家。

    但扎克伯格也并不装腔作势,也没有不懂装懂。当谈话内容很快转换到投资的技术性细节上,有关投资合作事宜,泰尔抛出了一堆技术术语和行话。扎克伯格不断打断他的话:“向我解释一下,那个词是什么意思?”

    几天之内,在与帕克来来往往地进行了一些交流之后,泰尔同意了这项投资,这也许是硅谷历史上最重大的投资之一。他决定向Facebook投入50万美元换取公司10%的股份。那么,公司的估价则为500万美元。起初,泰尔同意以借款的方式提供一些资金,因为直到萨维恩把账目弄清楚之前,一项正式的股份投资买卖仍然面临着法律障碍。相比其他人摆在扎克伯格面前的条件,500万美元的估价稍低,但他很高兴能找到一位这样的投资者,他觉得泰尔应该不会对他的经营诸多限制。泰尔回忆起这一段情节,说道,“他们追求原定的发展方向,我对此并无意见。而当时500万元是非常合理的估价。我觉得它将是一项非常可靠的投资。”如今,他所占的股份价值为(至少)几亿美元。泰尔也加入了公司的董事会。

    霍夫曼投入了4万美元的投资,他的朋友马克·平卡斯(Mark Pincus也这么做了,而公司的几位友人也注入了小额投资,使总的融资达到了大约60万美元。帕克认为,拉平卡斯和霍夫曼入伙Facebook是明智之举,因为他们持有关键社交网络的专门执照。霍夫曼的门徒马特·科勒出席了投资仪式,他对此深感兴趣,希望能够购入一些Facebook的股票,但扎克伯格和帕克不想再售出任何股票了。然而,此后,科勒还是想办法得到了一些股票。

    当哈佛大学的校长、前任美国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向2004年秋季的准新生们打招呼时,他宣称,自己已经通过查看很多学生们在Facebook上的简历而熟悉了解了他们,对此,这些学生感到既荣幸,又惊讶。哈佛大学的所用服务器已经是超负荷了,准大学新生听说后就在他们到达学校前在Facebook上建立了各自的简介。但他们列出的信息是为了给其他同学留下印象,而不是为了给大学校长看的。这使得一些人感到不安,觉得他们的私生活的细节和琐事现在是完全对校方当局(例如:萨默斯)开放了。Facebook已经使得人们开始思考——在网上自爆私隐,什么程度才叫适当?

    无论如何,Facebook确实满足了哈佛和其它大学的学生们的一个真实的需求。纸质的“脸谱书”在大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年分发,通常,上面只印有每个学生的照片、他们的名字、所毕业的高中。尽量有诸多限制,但它渐渐在学校的社交生活中起到了极广泛的作用。如果你在一个聚会中认识了一个家伙,第二天早上,你就可以找出脸谱书,让你的室友可以看看,那个人长得是什么样。如果你现在是大学三年级,那脸谱书上的照片大概会是你两年之前的样子,但这仍然算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选择。在一些学校,该书被称为“新生名册”,如果学生在星期五晚上感到无聊,他们会用它来玩游戏——打开任意的一页。找出已经和他们上过床的10个人,谁打开的页面最少,谁就是赢家。学生就通常都会玩这种类型游戏。

    因此,在哈佛、达特茅斯、哥伦比亚、斯坦福、耶鲁和其它学校,Facebook很快变成一个基本的社交工具——对过时的纸质书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如今,如果一个女孩在一个兄弟会聚会上认识了一个男的,一套详尽的网上搜索工作即将展开。如果你们已经上过床了,那这个行动就更为重要了。最关键的问题首先是,那个男的是否马上就在Facebook上加你为好友。如果他没加你,就预示着你们之间没戏了。在那时,任何学生可以看到他们学校其他任何人的个人简介。另一个紧急的关键行为是——仔细地调查你新认识的那个人的朋友们。在Facebook上会显示你们共有的是那些朋友。如果共有的朋友数量很多,那你们之间的未来可能不错。

    Facebook具有强烈的性暗示。你被要求列出你的关系状况、你的性取向。该网站的其中一项标准数据栏被标示为“正在寻找:”可选的答案包括“约会”,“一段感情”,“任意玩伴”,“谁都可以”。虽然其中一项功能——Poke(“捅你一下”)——使得调情极度地容易。然而,在Facebook上,调情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在那段日子里,是大家都特别热衷于“捅你一下”,即使是在那些被认为是老于世故的哈佛学生中。在Facebook中使用“捅你一下”这个功能并不一定代表着是调情——至少,在理论上,它可能被认为仅仅是一个友好的表态动作——所以,就算是害羞的人也会时不时地鼓起勇气点击这个功能。事实上,“捅你一下”这个功能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其意义极为模糊。它可以意味着你喜欢某人,觉得他们有魅力,喜爱他们对老师和同学的评论,意图使正在做家庭作业的某人分心,或者,只是想让别人关注你。你接收到这个信息只是代表他或她对你使用了“捅你一下”这个功能,到底是何用意,你就自己慢慢想吧。什么是恰当的回应呢?你也“捅”他(她)一下呗,这也是Facebook上的软件程序鼓励大家去做的。

    从一开始,和在Friendster Myspace 一样,Facebook上的“加为好友”功能有一些竞争的味道。如果你的室友加了300个好友,而你只有100个,你肯定会努力多加一些。“竞争绝对使得Facebook在达特茅斯大学发展更迅速了,”2006届的苏珊·戈登(SusanGordon)如此说。20043月,Facebook几乎在一夜之间席卷了达特茅斯大学,当时,她在罗马进行一个意大利研究活动。她立即开始收到来自朋友们的电子邮件,告诉她,她必须要加入。不然的话,等他在该季度未回校时,她将会与朋友们脱节。她说:“马上,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非常有意义。一个在线的绿皮书——多有意思!”(达特茅斯的脸谱书是绿色的封面。)Facebook当时只面向名牌大学开放的事实,也使学生们拥有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它在哈佛起步,肯定不会差到哪去。人们都这样想。

    为了使你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潜在好友,你得好好地在你自己的简介的细节上做文章,而那占用了很多这些刚成为网上达人的名牌大学学生们的大量时间。找到那张你最上相的照片。时不时地修改简介信息。认真考虑如何描述你的兴趣。由于每个人的课程都被列了出来,为了在其他人面前展现出一种形象,一些学生甚至开始选择他们学习的课程。而且很多学生选择课程完全是根据Facebook上所显示的——哪些人也会选择相同的课程。一种微妙的偷偷摸摸的跟踪模式变成了家常便饭——如果你对某人感兴趣,你就安排自己去了解他(她)。你们已经共有的朋友越多,那么,你们了解彼此的过程一般就会越容易。你在服务器上的简介开始被称为你的“脸谱”,慢慢地,它成为了你公开的脸面。人们通过它来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花了大量时间在网上浏览其他学生的简介,开始,只是学校内的,但不久,通过Facebook的网络,也能了解到其它精英学校的学生的信息。哥伦比亚大学05届的尼克·萨默斯(NickSummers),他在Facebook上的用户号为796,回忆起当时,能够按照AZ的顺序,从网上浏览整个服务器的每个用户的脸谱。除了维护你自己的简介、添加好友、“捅”人、查看其他人的简介之外,在网站没有太多你能做的事。但学生们却花海量的时间去了解其他人简介中的每一个细节。你可以要求Facebook随机显示你所在学校的10个学生的资料供你仔细研究,或者,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参数来搜索到人。这吸引了整整一代人中潜藏的爱八卦的性格和好色之心。

    9月,Facebook增加了两个功能,这给了学生们更多理由花时间在它上面。在用户简介中增加了名为“留言墙”(the wall)的功能,该功能允许任何人在你的简介上写下任何内容。内容可以是一条给你的留言信息,也可以是对你的一条评注——相当于是一条公开的电子邮件。任何对你简介的访问者都可以看到这些内容。你不只可以在网上冲浪查看人们的信息,你还可以对你了解到的信息做出回应。或者,你不妨邀请某人在某个自助餐厅迟些时候与你会面。或者,做出一个吸引人的评价。而另一位朋友可以对此在“留言墙”上发表评论。突然之间,每个Facebook的用户拥有了他们自己的公告板。

    在那个夏天,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Moskovitz)和帕克组建了一个团队,研究学生们是如何使用Facebook的。他们称之为“冥想之队”。一旦你开始彻底搞清楚了Facebook,保持其正常发展是非常容易的事。帕克说道,“那时,学生们简直地迷上了这个网站,不停地点击、点击,来回浏览不同的简介,查看数据资料。”开发“留言墙”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户在服务器内有更多的内容可读,使他们花更多时间在该网站上。这招似乎起了作用。几乎是马上,“留言墙”功能成了Facebook上最受欢迎的功能。

    另一个新增的功能是“组群”。开通功能后,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够以任何理由在Facebook上创建一个群。每个群拥有其自己的网页,与简介差不多,包括了其自身的与“留言墙”相似的评论公告板。马上,在哈佛,毫无意义的群像雨后春笋般横空出世,例如:“我吐出维生索水”。这个群莫名其妙地一下子成为拥有1000名成员的群。哈佛05届的学生艾玛·麦金农(Emma MacKinnon),当时正在就哲学家以马利·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写她的毕业论文。她记得自己加入了一个名为“我讨厌我论文所写的那个家伙”的群。这个群的成员都是女性,而她们所写的文章与某个男子有关。她回忆说,“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描述的是‘为什么我真地喜欢他’。”

    很多学生开始不再使用他们的地址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Facebook,只要键入想寻找的人的名字,就可以与对方取得联系。你不需要去牢记或存储任何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你想马上与某人联络,几乎每个人都将其手机号码和他们的即时信息联络地址列在了他们的简介中。这与一个即时信息聊天室里的匿名身份可不是一回事。互联网进入了一个不同的时期,它变得个人化了。

    Facebook在加州的全职员工减少了,只剩下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帕克和前任易趣网工程师哈利塞尔格鲁(Halicioglu),住在圣何塞以南20英里的所在,哈利塞尔格鲁那时是Facebook的业务经理。安德鲁·麦克科勒姆(Andrew McCollum)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仍然以Wirehog网为重心。泰尔投入的资金使得他们能够购买大量的新服务器,他们疯狂地把网站扩张起来。在秋季学期的第一个星期,他们新引进了大概15家大学。Facebook很快失去了其精英优势。到了910,网上的名单包含了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密歇根理工大学。

    由于他们不得不从简陋的夏季转租屋中搬出来,他们在洛斯阿多斯山(Los Altos Hills)以南几英里的位置租了一个地方办公。这个地方的后院与州际280公路毗邻。这帮助解决了与邻居的麻烦——那里整天是一片吵杂,每人会注意聚会的吵闹和深夜的古怪行为。但在高速公路上被过往车辆扬起的灰尘使得肖恩·帕克难以居住。在那里,他对灰尘的过敏症几乎要了他的命。幸好,他的女友让他住在她的住所里。

    他们对管理一个网站很在行,但对管理一间屋子可不怎么行。他们把起居室改为一个临时的办公室,用白色书写板作办公室的墙壁,桌子零乱地摆放着,上面放着手提电脑,纸张散落得到处都是。扎克伯格的一个高中时期的朋友顺道来拜访,注意到所有的桌子被推到房间的一边。原来是因为屋子里配线太多,有人被线绊到,使得一个断路器松开了,导致一些电源插座断电。但他们没有去找电路盒,而是把电器插头移动到剩下的电源插座上。这位来访者找到了断路器,合上了开关,这时,这些书呆子才从拥挤的中解脱出来。屋子里其它地方都空荡荡的,只有几个胡乱摆放的床垫和一堆打好包,却从来没有拆开过行李。

    屋子里的卫生也在不断恶化。在厨房,脏碟子发出臭味,没有人倒过垃圾。到处都是蚂蚁。扎克伯格每喝完一罐饮料,就把空罐子留在那。20岁的大学生就是这么生活的。

    尽管家务方面可能一直不成熟,但公司的发展却不是。从其新架构和快速增长的会员数来看,Facebook似乎处于成长阶段。需求比他们所期望的更加强烈。单只9月份,他们的会员数就差不多翻了一翻,接近40万了。在1021,会员数达到了50万,这时,其增长速度开始加速。他们在夏季想出了办法来自动化解决新增一个学校的大量步骤,所以,汇编寝室列表和课程表那些费力活不再是麻烦了。

    随着泰尔的注资,公司的最新组织体系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规定。董事会包含了4个席位——投资者泰尔有一席,帕克占一席,扎克伯格占一席。第4个席位由谁来坐归扎克伯格决定,在当时是虚位以待。这么安排是为了使公司外的人在数量上没有优势,从而保证未来的投资者不会篡位控制公司。由于泰尔自己也是个企业家,而且他信奉一点——企业创立者应该控制他们创建的公司,所以,这样的安排他并没在意。

    这是帕克赋予该公司的特性的关键一环。他曾经被解雇过两次——被纳普斯特公司(Napster)Plaxo公司。他可不想被Facebook开除,他也不想扎克伯格有被解雇的危险。帕克说,“我对马克说,我将尽力支持他,从来没有人这么支持过我,我想成为类似守护者之类的角色,保卫他,使他手上有权,如此一来,他就算犯下错误也不打紧,而且能够错误中学到教训。”公司的文件中的另一个规定承诺——如果任何一个公司创立者,或者帕克,以任何原因离开公司,他们可以保留他们在公司的电子邮件地址和手提电脑。在被Plaxo公司踢出局后,帕克失去了以上的两样东西,因此后来没人能与他取得联系。

    莫斯科维奇说,“帕克是公司的创立者之一,而且又在其它公司吃过苦头,这对我们来说受益非浅。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组建一个公司,也不知道如何获得融资,但我们拥有最保守的人士之一,来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设法保护我们的利益。”他称帕克为保守人士,并不是指他的个人风格。帕克有时也会做奇怪的事,也会不靠谱。尽管此后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件,但莫斯科维奇对那段时光帕克在公司起到的作用记忆犹新。帕克达到了法定允许饮酒的年纪,他知道如何举办一个好的聚会(不仅仅包含啤酒狂欢),而且他了解风险资本。“有他在身边,我感觉非常好,” 莫斯科维奇说,“帕克好像是一个容易兴奋和有些疯狂的人,但我们这些书呆子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整天做着枯燥的工作时,他通常能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对这些20岁的小伙子来说,24岁的帕克似乎老于世故。

    也许一直以来,扎克伯格比帕克更专注、更稳健,但他也有其怪癖。不管怎么说,他们主要是一群高智商、喜欢掉书袋的人。例如,他有一套强调谈话的方式,当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他会忽然念出一句“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这句话引自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特洛伊》,那部电影是他在20045月他20岁生日时与朋友们在哈佛广场观看的。扎克伯格曾经热爱研究经典作品。在电影中有一个重要场景,由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扮演的希腊神——战士阿基里斯,对抗其在特洛伊的对手赫克托(Hector):

    “赫克托说:我有个建议,胜者允许败者享有厚葬的权利。

    阿基里斯说:猛虎不与劣狗谈条件。

    [他把矛插入地下,脱掉头盔,扔到一边]

    阿基里斯说: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

    扎克伯格不只是个古典文化的热爱者,还是个想成为希腊战士的人,还是个击剑手。击剑手用的护垫是现代版本的阿基里斯的护甲,花剑相当于他的矛。这个世界可能对扎克伯格来说,像一场击剑比赛——一个竞技场,在这里,最完美的一击就是——趁对手不备一剑砍倒他。

    在此后即将迎来的一场战斗的对手是文克莱沃斯(Winklevoss)和纳兰德(Narendra)组成的联盟。其时,公司雇用了另一家法律事务所,就是为了诉讼中为其辩护。这件诉讼案由此开始,闹到了波士顿的联邦法院,吸走了不少公司原本有限的资产,每个月大概要花去2万美元律师费。在与律师们谈了一通电话后,扎克伯格将最新消息告知了莫斯科维奇,然后,他站直了大声宣称“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比起其它时候来,这句话放在这里还比较应景。

    虽然不知为什么,但引用不合时宜的电影对白给扎克伯格带来极大的快乐,不然的话,他经常就是长时间不说话。他还把这些对白穿插入了Facebook中。在那时候,不论你搜索什么,总会在搜寻结果下有个小方框。起初,上面有一些小字,写的是“我会找到东西放在这。”后来,这句话被代替为“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得是什么样。”那是《婚礼傲客》(The Wedding Crashers)中的一句信口而言的台词。另一句出现在那儿的引言是“太近了,不方便发导弹,换成用枪,”那是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在《壮志凌云》(Top Gun)中扮演的飞行员在一个关键时刻所说的台词。

    这些没有前言后语的引用词晦涩难懂,像一种学校男孩之间才懂的笑话一样,渐渐概括成为了企业的精神文化。尽管其在表面上显得复杂、有一些幼稚,但它俏皮、鼓舞斗志。在美国各地的大学学生们花大量时间争论这些令人费解的名言的意义。在此之后不久,亚伦·西锡格(Aaron Sittig)设计了公司的T恤衫。上面显示一架战斗机飞快地从几只鹌鹑旁边掠过。

    他们在夏季购买的那辆有12年车龄的福特探险者(Ford Explorer)最终跑不动了。某一天,车子打不着火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扎克伯格和帕克在此后的董事会会议上向泰尔提出这个问题,泰尔同意购买一辆公司用车。泰尔告诫他们说,“不要超过5万美元。”他们买了一辆黑得发亮的新车——英菲尼迪FX35InfinitiFX35),豪华多用途跑车。该车是流线型设计,外观隐约显示出“坏小子”的感觉。似乎作好准备跳到某辆没有防备的福特车头上一样。“现在你知道你战斗的对手是谁了!”他们经常在他们的X-box游戏平台上玩视频游戏《光环(Halo)》,在某次疯狂玩过该游戏后,他们给这辆车起了个昵称——疣猪。公司使用的非办公用具越来越高档了。

    Facebook似乎正在茁壮成长,但扎克伯格对Wirehog网的期望也是一样大。“在当时,Facebook发展的规模太异乎寻常了,”肖恩·帕克说。“马克只是不完全坚信它会发展得那么好,他想花精力把其它所有的事业做好。”扎克伯格觉得,他有必要分散风险,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他担心,一旦Facebook开始试图扩张,跳出目前以大学为中心的业务范围,可能会遇到大量阻力。对于哪一门事业将最终为公司带来最好的效益——他真地不确定。而且,这不仅仅是做生意。扎克伯格与他刚从埃克塞特高中毕业时并没有太大不同,他当时和安吉洛(D'Angelo一起开发了一个MP3 播放器的插件,但拒绝了Synapse公司百万美元的加盟邀请。变得富有,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并不是觉得前者不重要,他只是觉得后者更加重要。

    不管怎么说,他有信心,他的其中一个事业将会获得大的成功。也许会是Wirehog网。“马克经常说,他就是喜欢创业,尤其是那个时候,” 达斯汀·莫斯科维奇如是说。“就好像是他说的‘我的人生计划基本上就是——我将以大量的这种计算机应用程序为雏型,然后,试着找到人才来为我运营它们。’”

    另一方面,说到底,帕克仍然坚决反对投入大量精力到Wirehog网。他回忆自己曾经说过,“我特别提到了,Wirehog网是一个很糟的点子,会分散我们大量的精力。我们不应该继续投入发展它。”但扎克伯格还是说服了帕克,帕克不情愿地聘请设立Facebook公司的那个律师,创建了Wirehog网公司。为了设法吸引到帕克的支持,扎克伯格使其成为Wirehog网公司的5位股东之一。其他3位是麦克科勒姆、安吉洛、莫斯科维奇。而莫斯科维奇对Wirehog网的感情是矛盾的。他回忆说: “我需要马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上。”回想这段往事,扎克伯格承认,他并不总是让他的搭档们好过,“达斯汀当时完全看好我们所做的事业(与Facebook相关的业务)。而我总是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在我们遇到这个巨大的转折点之前,据我当时的分析,它也许不值得投入如此大量的工作。”

    团队分工作业。麦克科勒姆和安吉洛几乎把精力全放在Wirehog网上,而帕克和莫斯科维奇只专注于Facebook。扎克伯格对这两个公司两手抓。安吉洛说,“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Wirehog网更有吸引力,社交网络有很多。我自己就使用Wirehog网,我对它极有兴趣,它在技术方面也更有意思一些。”

    Wirehog是一个单机的程序,用户可下载到他们的电脑上。创立者为它在Facebook设立了一个小的简介工具条,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你的朋友们,而且了解到他们是否也下载了Wirehog软件。它给予了用户一个与其他人的电脑交流的手段,而且让你知道其他人愿意分享的文件是哪些。Wirehog网起初的用意是图片方面,因为那是Facebook的用户大声疾呼要求与他人共享的功能。(在当时,用户只允许在简介页面中上载一张你的图片。)但在Wirehog网上,你还可以分享视频、音乐和文件。“我们差不多是把Wirehog网当成我们建立的第一个应用程序(除了Facebook之外),”安吉洛如是说。扎克伯格也是,他谈及Wirehog网时,就像他们第一次将Facebook视为一个承载其它各种应用程序的平台一样。安吉洛在那个秋季一直为Wirehog网写编码,一直到他返回加州工学院上学为止。

    由于帕克和莫斯科维奇的反对,Wirehog网作为一个需要邀请才可加入的网站,在200411月面向几个大学开放。在Facebook上有一个网页解释道:“Wirehog是一个社交用途的应用程序,使朋友们可以通过该网站互相交流各种类型的文件。FacebookWirehog网是兄弟公司,因此Wirehog网知道你的朋友是哪些人,这样就可以确保只有你的网络中的那些人可以看到你的文件。”其网站上列出了你可以利用网站来进行的功能:“与朋友分享图片和其它媒体文件;通过该网站浏览并存储文件;经由防火墙转送文件。”

    但是,正如帕克所预料的,对于大多数Facebook的用户来说,Wirehog网太复杂了。他拼命地想关闭这个项目,以避免将来会对Facebook造成损失的诉讼。它们两家虽然是不同的公司,但是用户是通过Facebook来下载Wirehog软件的。不久,连扎克伯格也开始把Wirehog网打入冷宫。莫斯科维奇说,“他只是认识到了现实,他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太多了。”

    112Myspace的用户达到了500万。在Facebook总部的经营者们感到很茫然了。他们觉得他们正在创立一个与MySpace逆向的企业。MySpace服务器无限制、健康运行、不受约束;而相对较小的Facebook,其灵活性有限,而且有诸多要求。MySpace并不在乎你的资料是否属实。而Facebook通过你所在大学的电子邮件验明你的真身,你没得选择,必须正确地说明自己。在Myspace上,默认设置是你可以看到任何人的简介。而在Facebook,默认设置只允许你察看你学校的其他人的简介,或是那些明确地接受你加为好友的人的简介。其内置了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扎克伯格说,“Myspace上,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简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我们对用户做出些许限制,他们将会分享更多信息,因为,他们会觉得网站更有秩序,更有安全感。”

    当扎克伯格对Myspace的扩张感觉到有些许慌乱时,他对学院方面的竞争也同样担心。多种多样的其它的以大学为主心的社交网络被迅速创建起来。从它们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公司的最首要任务。其中一个网站名为“大学Facebook”(CollegeFacebook·com),完全就是抄袭,照抄了网站的形象和风格。其策略是针对非一流学院,那是以精英学院为主的Facebook还没有开发的市场。在Facebook对这些学院开放这前,“大学Facebook”很快地获得了数十万用户。文克莱沃斯和纳兰德联盟最终在5月开通了“哈佛连线”(Harvard Connection),如今名为“与你沟通”(ConnectU),强调其面向所有学院。同样地,哥伦比亚的“‘回头见’社区网”(CUcommunity)改名为“校园网络”,也将业务扩张至其它校园,而且吸引了一些人。这些竞争者的扩张速度比Facebook快得多。他们一般在每一个新开发的校园中用户相对较少,所以他们可以多向一些校园开放,而不会像Facebook一样面临相同的服务器紧张的局面。尽管如此,他们不断扩张的存在仍然使得扎克伯格和他的合伙人们紧张。

    所以,他们启动了一个他们称之为“包围策略”的计划。如果另一个社交网站已经开始在某个学院落地生根,Facebook将不仅对该学院开放,而且将尽可能对其紧邻的其它校园开放。之所以这么做是考虑到附近学校的学生们会造成一种交叉网络的压力,使得最初的那个学校的学生们选择Facebook。例如,在德克萨斯州韦科(Waco)的贝勒大学,正巧拥有最早的当地开发的大学社交网络之一。因此,Facebook在其北边位于阿灵顿的德州大学、其西南方的西南大学、其东南方的德州农工大学展开行动,向它们开放。这种包夹策略渐渐起到效果,因为,一般情况下,在还未拥有一个社交网络的校园中开通Facebook,用户的暴增是惊人的。扎克伯格当时才20岁,但他已经在策略上胜过了他的竞争者。

    对广告的要求,扎克伯格讲究实效。如果成本会增加,那么,广告收入也得增加。他想确保Facebook拥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成本,而当时的成本是每月大约5万美元。他在那时的一次《哈佛克里姆森报》(Harvard Crimson)的访谈中自己向自己提问,“如果我们将需要价值10万美元的服务器或是支付50万美元工资给新员工……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多少广告费?”

    广告赞助似乎在它们被需要的时候给予了支持。Y2MFacebook的广告代理公司,在8月成功地与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签下了一个突破性的好单,为后者宣传推广11月初次公映的《棉球方块历险记》(The Sponge Bob Square PantsMovie)。在当时,Facebook上唯一的广告位是在一个网页左侧靠下的位置的一个垂直长方形。派拉蒙向Facebook支付15000美元购买500万次“印象”(广告业内人士称之为“每千次观看3美元”)。派拉蒙还开创了一个点子,迟后变为Facebook广告构造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由电影迷组成的特殊群体。该广告怂恿用户们加入该群,群主要由一个讨论板块组成。在所谓的“群描述”中写道“现在,大家和我一起唱!‘谁住在海底的一颗菠萝里?’”一些用户觉得这整件事是傻得可以,而且在电影的网页上也这么说了出来。网站上有很多评论侮辱了喜爱这部电影的人,也有很多来自电影迷的评注。不管怎么说,这次广告实验被认为是成功的。超过2500Facebook用户在他们的个人简介页面中提及了这部电影。

    12月,Y2M公司与苹果电脑公司签下了一个里程牌似的交易。苹果公司不仅对Facebook上其产品的爱好者组成的一个群进行赞助,并且,每当一个新用户加入该群,它就每个月支付1美元,一个月最低金额是5万美元。该群马上大受欢迎,最低额很容易就被突破了。在Facebook简短的历史中,这是当时为止最大的财政开发项目。光靠这一项就差不多解决了公司的花费问题。苹果公司的管理层很高兴,因为他们获得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论坛,使得他们可以保持与大学的“苹果迷”们持续接触,苹果公司开始对这些迷提供特别折扣和进行推广活动——例如,免费用苹果公司的音乐软件下载歌曲。扎克伯格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并不是常规的标语广告,它讨厌那种广告。

    学生们也可以在网站上购买比较适中的广告,称之为“传单”。这种广告的受众可以只限于你所在学校的学生们。就算是最大的校园,这种广告费用也不会超过100美元/每天。对于校园团体开展宣传活动,或是兄弟会宣告举办一个大的聚会,这是一个有效率的宣传方式。公司经营者们希望更进一步,来建立一个系统,使大学城内的商人们能够向他们购买针对学生的广告。

    因此,帕克雇用了一个新员工——他以前的室友——名叫以斯拉·卡拉汉(Ezra Callahan),当卡拉汉在斯坦福念书的时候,曾为斯坦福日报销售广告。帕克通过电子邮件向他提出工作邀请,那时卡拉汉正在欧洲旅游。几周之后,他直接从机场赶来,在凌晨1点出现在公司总部。帕克当时正在与他的女朋友看电影,还没有对其他人讲过太多有关这个新雇用的人的情况。所以,睡眼惺忪的莫斯科维奇打开房门时,他根本不知道卡拉汉是干嘛的。卡拉汉坚称,“我叫以斯拉,我为你们打工,我是来报到的。”莫斯科维奇把他让进屋里。卡拉汉得到了大量优先认股权,他当时以为不值几个钱。反正,他当时计划是以后去读法学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尽量当地的商业拓展占用了卡拉汉和其他一些人的大量时间,但这方面并无太大进展。卡拉汉的另一项工作是向萨维恩学习如何管理和安排其它的广告。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一直在东海岸远程操控这项业务。而此时,扎克伯格大刀阔斧地卸下他尚存的职责。

    1130Facebook迎来了其第100万个注册用户。它只是个才建立10个月的公司。彼得·泰尔在此前不久在旧金山开了一家夜店兼餐厅,名叫“战栗”,在法语中意为“因兴奋而颤抖”。他把其“贵宾休闲室”拿出来做庆功聚会的场所。聚会组织者,帕克,顺带在会上庆祝了他123即将到来的25岁生日。

    聚会的电子邮件邀请函有些怪异。在其顶端是一句引言,来自马尔科姆·格兰特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看看你周围的那个世界,只需要在正确的位置轻轻地一推,它就能够被倾斜。而倾斜……”。它反映出帕克对公司的看法。在他看来,公司的成功基本上是既定事实了。即使扎克伯格对公司这么快就会员过百万十分吃惊。

    安吉洛和萨维恩坐飞机前来,同行的还有公关经理克里斯·休斯(ChrisHughes),他是扎克伯格以前的室友。尽管核心团队的几名成员还没有达到法定饮酒的年龄,投资者们、朋友们、随行而来的人们在当晚装饰华丽的房间里喝了个尽兴。对于经营的重心是什么,大家仍有分歧。在聚会上一位宾客问安吉洛在Facebook中做哪些工作。安吉洛回答说,“噢,我不是Facebook的,我在Wirehog网做事。”

    Facebook的成功开始引来关注。而在硅谷,成功是金钱的吸钱石。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断打来电话。扎克伯格明显毫无兴趣。在此时,他觉得,Facebook拥有足够的资金。

    其中一个希望注资的是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身为业绩不俗的风险投资公司中的佼佼者,红杉资本注资过大批商业巨子——苹果公司、思科公司(Cisco,企业网络产品的全球领先供应商)、谷歌、甲骨文公司(Oracle,全球最大的信息治理软件及服务供给商)、贝宝公司(Paypal,全球最大的在线支付平台),雅虎和YouTube(一个可以让用户免费上传、观赏、分享视频短片的热门视频共享网站)等等。在硅谷,该公司以非常严谨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闻名。红杉资本的大腕和大师级人物迈克尔·莫里茨(MichaelMoritz)曾经是Plaxo公司董事会的成员,肖恩·帕克对他比较了解。帕克认为,此前他被Plaxo踢出局也有一部分是拜迈克尔·莫里茨所赐。“考虑到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我们绝不会接受红杉资本的注资。”帕克说。

    但在当时,开玩笑般地,鼓励他们选择注资Wirehog网似乎是个好主意。那是荒唐的主意,但除了利用红杉资本以外,它有另一个更有象征意义的目的。扎克伯格的默许似乎是以他的方式对帕克表示放弃Wirehog网的意思——承认这个事业玩完了。“我们曾经向别人推荐投资Wirehog网,但据我们的推测是——没人在乎它,”扎克伯格说。“他们只是想参与Facebook。”而就红杉资本来说,它太想跟这些年轻的经营者们套近乎,所以,其公司合伙人罗尔洛夫·博塔(RoelofBotha)愿意听听小伙子们的推销。一次面谈会被设定在早上8点。

    Facebook的年轻经营者们构思了一个计划。但在面谈会约定的那天,他们睡过了头。博塔在8点过5分打来电话——“你们在哪呢?”扎克伯格和其在Wirehog网的合伙人安德鲁·麦克科勒姆急忙冲到红杉资本的时髦办公室,位于门洛派克(Menlo Park)市的沙丘路(SandHill Road),当时他们身上还装着T恤和睡裤。尽管他们说迟到是因为睡过了头,但其实这是他们的策略。扎克伯格说,“本来是准备搞得更糟的,我们甚至计划根本不去他们的办公室。”在红杉资本的拘谨但考虑周全的企业合伙人们的面前,扎克伯格向大家做了陈述报告。

    他展示了10张幻灯片。他甚至没有向大家大力推销Wirehog网。那是一个大卫·莱特曼(David Letterman,一个脱口秀主持人)风格的列表:“不要投资Wirehog网的十大理由”。开始听起来还以为真的是字面上的意思。“不要投资Wirehog网的第10个原因:我们没有创造利润。”第9个原因:“我们可能会被音乐产业提出诉讼。”最后几个原因完全是无理取闹。第3个原因:“我们出现在你们的公司时,不仅迟到了,而且还装着睡衣裤。”第2个原因:“因为肖恩·帕克是我们公司的一员。”而红杉资本不应该投资Wirehog网的第1个原因是:“我们到这里来只是因为博塔请我们来的。”

    据扎克伯格回忆,在整个陈述过程中,红杉的合伙人们似乎很有礼貌地在倾听着。他说,他现在十分后悔“制造”了那次迟到。“我想,我当时的确冒犯了他们,现在,我真地觉得那件事做得很糟糕,”他说。 “因为他们是严肃的人,想做一笔好的投资,我们却浪费了他们的时间。这不是一个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故事。”

    于是,Facebook最终成为唯一的重中之重。不只是世界,扎克伯克自己也倾斜了。公司主席帕克开始寻找高级人才来填补公司职位。有一个高级职位,他瞄准的第一批人才之一是马特·科勒——里德·霍夫曼的左右手。他出席过泰尔注资Facebook的通告会。科勒一表人才,中等身高,在曼哈顿长大,具有学生气质。科勒的父亲是一位心理分析家,母亲则是一位心理学社工。他总是一幅笑脸迎人,有着一头杂乱的棕发,前额上有点小流海。帕克看上了他身上的综合素质。他天生聪明,拥有解决互联网突发事件的良好经验,社交手腕极佳。科勒以高分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系,所以他与Facebook的这群哈佛出身的创建者们相处肯定没问题。他甚至拥有国际经验,曾经在中国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为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但是,他在LinkedIn公司做得不错,当时,该公司被视为硅谷初创立的公司中最炙手可热和最有前途的公司之一。

    科勒与很多朋友谈及此事,试图分析清楚他是否有必要认真考虑帕克提出的邀请。他当时大概有28岁——不再是20来岁的大学生了——甚至曾在咨询巨头麦肯锡工作过。他并不是一个冲动行事的人。科勒给他在普林斯顿读大学的弟弟打电话,询问他是否知道有Facebook这东西。“‘结果回答是,‘咄!’好似我问的是“你们在普林斯顿有电吗?’”科勒回忆说。但他觉得很难相信Facebook所宣称的数据。

    他问扎克伯格,能否允许他亲自花一些时间深入了解服务器的数据库。结果,科勒被了解到的情况吓了一大跳。随后,他和帕克、扎克伯格很快达成了一个协议。在那时,公司的每个人一年分得65千美元,还有——这对科勒来说是最重要的——数量不菲的股票。科勒深信Facebook会做大做强。他对Wirehog网毫无兴趣。他的任务是做必要的工作,使Facebook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他后来是这么说的,他的工作是成为扎克伯格的“智囊”。

    试读:《Facebook效应》:第5章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认为这简直就是令人惊叹的商业点子。

    克里斯 • 马(Chris Ma)的女儿是扎克伯格在哈佛的一位朋友,克里斯是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和投资部门高级¾-理,该公司也是美国最伟大的报纸之一《华盛顿邮报》的母公司。克里斯的女儿极力劝他了解一下Facebook,在2004年年
    末,他和一名同事坐飞机前往加州。那次拜访带来了不错的进展。1月份,扎克伯格和帕克飞往华盛顿,在《华盛顿邮报》的办公室继续商讨,看两家公司是否有可以一起合作的方式。

    在与克里斯和他的同事们会谈过程中,出乎扎克伯格和帕克的意料之外,《华盛顿邮报》公司首席执行官丹• 格雷厄姆(Don Graham)加入了他们的会谈。红光满面的格雷厄姆是美国商业界的一位知名领袖人物,也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控制《华盛顿邮报》的格雷厄姆家族中的一员。扎克伯格向格雷厄姆说明了Facebook的情况,格雷厄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说:“我认为这简直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商业点子。”了解到Facebook在哈佛的成功,勾起了当时59岁的格雷厄姆零零碎碎的相关记忆。他也在哈佛大学读过书,他回忆起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己在《哈佛克里姆é-报》当记者兼主编的时光。

    在那时,《哈佛克里姆é-报》在编¼-室的一个架子上保存着几本大的方格分类笔记本。每天报纸上的文章被粘贴到这些笔记本中,记者和编¼-们在本子上写下他们对文章的评论。在另一本笔记本上,他们随便写下心中所想的任何事物。

    “我记忆犹新,每当我们走进那个房间时,我们都会认真阅读那些笔记本上写的每一个字,并写下我们自己的评论,”格雷厄姆说,“我¾-常想,那些评论笔记本所起到的作用真不小,我还想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复制这套方法。”(在他的报社,用的确实是这套方法。)“当我听到马克描述Facebook的概念时,我心
    想,‘老天,我完全明白他的目标是什么。’”格雷厄姆当时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想努力开创《华盛顿邮报》自属的网站业务。

    他感到吃惊的是用户每天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在Facebook上,扎克伯格也让他感到有些惊奇。“马克跟他现在相比,有些腼腆,”格雷厄姆继续说道,“比如说,你说了某句话后,他一般会停顿一下,想一会儿,再作出评论或回应,但他在那次谈话时说的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他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格雷厄姆开始叙述公司的一小段历史,帕克记得他说的话大概是“¡-¡-
    来,一个名叫沃伦 • 巴菲特的人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拜访之前,扎克伯格和帕克都不大了解格雷厄姆家族,但他们听说过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巴菲特¾-营的伯克希尔 • 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华盛顿邮报》的主要投资方。帕克说:“巴菲特的到来是个改变公司命运的时刻。”格雷厄姆解释说:“《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够以极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策划其公司战略,一个Ô-因是格雷厄姆家族控制着《华盛顿邮报》公司极大一部分有表决权的股票,还有一个Ô-因是,巴菲特清楚地说明,他将长期持有他所拥有的公司股票。”

    在他们谈话中的某个时刻,格雷厄姆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自称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提议。他描述了当时所说的话:“我说,‘马克,最终,你大概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但如果你想要一个非风险投资的投资方,或是想要一个不会向你施压的投资方(而一般风险投资会以任何方式向你施压)’,他曾¾-说过一些话,他不愿意与这种公司合作,‘我们或许有意向为你的公司注资。’”  

    扎克伯格被格雷厄姆这种做生意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他解释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一直在接触我们,但我确实不想接受风险投资的注资。我不想按这一整套硅谷公司的模式来——接受风险投资注资,试着把公司上市,或是飞快地把公司卖掉,按照加速的时间标准引入专业管理模式。但《华盛顿邮报》与这些科技公司完全不同。我惊奇的是,公司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天壤之别,这个公司长期专注的是新闻报业,而且他们对《华盛顿邮报》这个品牌和其拥有的公信力极为专注。就好像是‘哇,我想以这个家伙为榜样’。而就在那时,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进行另一轮的融资。我期望着他们能够注资,丹是一个可以与我合作的伙伴。”

    在此之后,与《华盛顿邮报》的商谈开始加速进行。《华盛顿邮报》公司派遣了另一个人数较多的代表团去帕洛阿尔托。《华盛顿邮报》的网络在线部门的¾-理们加入了代表团一行,包括新任命的首席执行官卡罗琳• 利特尔(Caroline Little)以及主管财务和商业拓展的副总裁们。利特尔认为Facebook看起来就像一座未开采的金矿,她说:“就我看来,马克当时似乎反感广告业务,但我对此却是垂涎欲滴,想着用这门业务来挣钱真是太容易了。我千辛万苦才忍住没出声,因为丹不想听到这个。”

    多数人还不知道的是,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肖恩• 帕克自称他知道。他将扎克伯格对投资的态度转变解释为一种特许,允许他更加积极进取地寻觅投资方,看还有没有其他选择。“我认为公司在那时的估价应该是5亿美元,”帕克有些洋洋自得地说,“我们觉得公司显然正在攻城略地。”但在当时,实际上在任何一轮投资中,帕克谈及的都是对公司估价要相对低点。他的朋友塞思• 斯特恩伯格(Seth Sternberg,现任Meebo信息通信公司首席执行官)记得,帕克向他询问过估价建议。尽管当时斯特恩伯格只有26岁,但他曾在IBM的公司发展部工作过,所以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斯特恩伯格建议把估价争取为至少4 000万美元。据公司文件显示,帕克在这个估值的基础上把价格再次à-高,达到一个4 000万至6 000万美元之间的数值。对于一个成立才一年而且由一个20岁的小伙子领导的公司来说(而且公司只有7名员工,每年收益不到100万美元),这样的估价可真不得了。但帕克错了,公司得到了更高的估价。

    Facebook正在打算寻求融资的风声传出来时,硅谷中那些贪婪的投资公司的胃口马上被吊了起来。打听消息的人开始铺天盖地地涌来,Facebook的电话响个不停。罗恩 • 康韦(Ron Conway),硅谷中关系网最多的人之一,还是个老练的天使投资者,他向帕克建议应该去找哪些人谈,应该怎么谈。他还向已¾-在硅谷扎根的公司和主要风险投资公司发出电子邮件介绍函。(扎克伯格现在称,他自己并不知道当时所发生的大部分事情。)

    123的《洛杉矶时报》在首页刊登出一则有关Facebook的报道,这使投资方更来劲了,那是主流媒体第一次对Facebook公司进行重大报道,头条上写道“吸引全美大学生的网站”。“精明,傻气,粗俗,不管你怎么说,该网站牢牢抓住了其用户,他们中多数人每天差不多都要登录该网站。”报道的作者丽贝卡• 特劳恩é-Rebecca Trounson)这样写道。  

    帕克要他的朋友西锡格帮忙设计几张Powerpoint幻灯片,并开始与潜在的投资方会面。6页介绍资料虽然很简单,但引人注目。资料上宣称,Facebook拥有200万活跃用户(来自2月中旬的数据),向370所学校开放。但投资方关心的是用户们在该网站上投入的时间和频率。令人惊异的数据:65%的用户每天不止一次登录该网站,而且90%的用户至少每个星期登录一次;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以至于在某天,用户数量就增长了3%。

    介绍说明中最令人吃惊的是一张简简单单的“增长表”,帕克和西锡格设计这张表就是为了制造一点戏剧效果。最开始,帕克拿出一张图表,显示服务器已¾-开放的学校的情况。该图表看起来像一个楼梯,因为Facebook是分批向学校开放的,而那时有一段时间没有增加新的学校。接着,他拿另一张幻灯片覆盖了此前的那张表,它显示了用户总数的增长趋势。很明显的是——开放的学校数和用户的增长数绝对相关。在学校情况那张图表的梯形图中,每上一节台阶,在小幅延迟以后,用户的数量就会呈现跳跃式增长。这意味着,至少在Facebook渗透到有入网资格的所有1600万美国大学生为止,这种增长可能是绝对性的。这也表明,为了避免曾¾-重创Friendster网的用户负荷这个难题,Facebook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来调控其增长。

      

    帕克在介绍会上说明的这种简单的商业计划,显然避免了提及传统的互联网标语广告,尽管这些广告是当时Facebook那“一丁点”收入的主要来源。第4Powerpoint幻灯片题为“本地广告”。上面预计,如果Facebook上开放的校园达到400家,立足于校园并以文本为主的广告“传单”——校园组织用其来发布活动,将每年产生365万美元的净销售额。帕克曾¾-雇用埃兹à- • 卡à-汉想打开局面的本地广告产品业务还未启动,预计其带来的收益会更多,净销售额将达到每年3 660万美元。不过前提是,要在所有400家学校的60家商行刊登广告,向学生们提供折扣、优惠券等。

    接下来的一页幻灯片则完全是市场推销,介绍了“广告种子”(AdSeed),Facebook将其定位为“社交网络中的Google AdSense”。Google AdSense是一个程序,通过向网站支付收益,允许Google根据该网站的内容在其网页上放置文本广告。当时这项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之所以起AdSeed这个名字,Facebook是想设法在Google的光环下分一±-羹。幻灯片上说明:“产品,品牌,媒体工具(电影、书籍、音乐)在社交空间里给予你‘家’的感觉。”当时Facebook正在安排带来收益的苹果公司赞助的网页,该模式被作为样板模式在会上介绍。幻灯片上显示,Facebook当时从AdSeed的试验性消费者中每月可挣得4万美元。顺便说一句,AdSeed这个名字从来没有被真正使用过。

    据公司文件,到29日为止,12个风险投资公司,4家大型科技企业,还有《华盛顿邮报》都与Facebook积极展开接触,希望达成某种D-议。帕克决定放弃那些需要公司去说服的潜在投资方,几家知名企业由此被排除在外。由于对Friendster的不良投资,两家硅谷最显赫的公司,克莱纳• 珀金斯公司(Kleiner Perkins)和基准公司(Benchmark)已¾-在社交网络这门事业上吃了苦头,它们不想与Facebook有所瓜葛。

    尽管介绍会上的幻灯片使人印象深刻,投资方对Facebook的前景预测仍有一定的保留,甚至被Facebook的数据所吸引的一些投资方也觉得该网站难以捉摸。毕竟,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唯一能够登录和了解该网站的方式是使用各自母校的一位男校友的电子邮件地址。一个访问受限的消费网站,这一概念对他们来说还很陌生。此外,还存在个人方面的Ô-因——一个没有¾-验的20岁首席执行官,一个拥有不检点名声的合伙人。不管该公司的势头如何之好,任何人都会对此心存犹豫。

    但是,即使在2005年初与《华盛顿邮报》和其他潜在投资方的谈判逐渐升温时,Facebook就需要马上有资金注入。帕克决定借一些钱,他接触了西部技术投资公司(Western Technology Investment),该公司是“风险贷款”企业中的一个巨头。西部技术投资公司借钱给创业公司,要求后者支付带利息的本金。但该公司可以得到保证金,之后以一般风险投资公司的限定价格购买少量股票权益。由于Facebook还未能筹集到任何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西部技术投资公司有所保留。但该公司的行政高层了解并喜欢帕克。帕克告诉西部技术投资公司的莫à-莱斯 • 韦德加(Maurice Werdegar),他不用担心贷款的还款问题,因为加上即将注入的风险融资,Facebook的估值将超过5 000万美元。韦德加回答道:
    “你们公司不可能值这么多钱。”因此,帕克和他打了一个赌。如果即将进行的融资成功,而且公司估值超过了5 000万美元,那么,西部技术投资公司获得的保证金将定价为这次融资的股份价格。然而,如果估价不超过这个数额,那么西部技术投资公司获得的保证金的定价将与上一年秋天彼得• 泰尔支付的股份价格相同。如果Facebook在以后大获成功,该公司将获利颇丰。以此为条件,帕克借到了大约100万美元。在那年春天用户数量开始增长时,这笔钱用来购买了公司的大多数服务器。

    当帕克与朋友们在旧金山的一家墨西哥餐厅吃饭时,他走到餐厅外,通过电话与西部技术投资公司的韦德加达成了这项交易。在他接电话之前,他点了一份墨西哥巧克力辣沙司,这道菜的沙司是由未加糖的巧克力制成。在通话结束后,他走回餐厅里,咬了一口沙司。帕克对很多东西都过敏,包括花生。几乎是一瞬间,他就觉得自己的喉咙发紧,嘴巴开始发痒。他从桌边站起来,开始叫喊,并上下摆动他的手臂。“服务员快来!服务员快来!这个菜里面是不是有花生?”一个服务员冲进厨房,然后很快又返回到帕克身边,道歉连连。是
    的,他们为了加重沙司的口味,采用了花生。帕克急忙赶去附近的一家医院,医生们给他注射了解毒剂。
      

    3月底,与《华盛顿邮报》的商谈继续进行,维亚康姆公司(Viacom)突如其来地加入了投资者竞选行列。该公司表示,有兴趣以大约7500万美元买下整个公司。它想把Facebook与全球音乐电视网(MTV.com)合并,这真是出人意料。这一序曲证明了Facebook所吸引到的“狂风浪蝶”实在太多了。如果扎克伯格接受了那个竞价,他就相当于是一年挣得了3500万美元。但他不为所动,他不愿意卖掉Facebook。不管怎么说,这样一个竞价掀起的波澜过了好一阵才平息。至少有一位公司顾问建议他接受这个竞价,他和莫斯科维茨每人可以得到差不多1000万美元,那可不是一件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事。
      

    帕克故意使《华盛顿邮报》方面了解到维亚康姆的竞价,在几轮讨价还价过后,3月底,这家报业公司寄给了Facebook一张条款说明书,上面的交易条件十分优厚。它将注资600万美元以换取公司10%的股份,这样一来,Facebook的市值将达到6000万美元。以风险投资的行话来说:就是“事前5 400万美元”——意思是,注资前,其价值为5 400万美元。帕克很是兴奋,这比他所期望的更好。他给旧金山的顾问康韦打电话:“哦,天啊!事前5400万美元?”康韦在电话中兴奋地大叫:“接受这个条件!快点交易!”但帕克和扎克伯格并不着急。扎克伯格的参谋马特 • 科勒新入公司,他在硅谷的关系网广,他强烈建议同事们继续与风险投资公司商谈。自从一些投资公司知道他加入Facebook以来,他就一直接到这些公司的电话,他们都希望有机会注资Facebook。

    无论如何,还是有必要与《华盛顿邮报》讨价还价。《华盛顿邮报》的谈判代表们想在¶-事会中占有一席,但扎克伯格和帕克只愿意把这个席位留给格雷厄姆,其他人则免谈。但格雷厄姆觉得自己当时正全心全意投入到报社事务中,可能顾及不到Facebook的事务,这样做不好。扎克伯格通过电话与他把事情讨论清楚,并接近达成一项D-议,其中不包括¶-事会的席位。但就在扎克伯格和帕克准备坐飞机去华盛顿签署D-议的几天前,《华盛顿邮报》方面的一个高层谈判代表的父亲去世了,所以这件事被耽搁了几天。

    位于帕洛阿尔托的阿克塞尔合伙(Accel Partners)风险投资公司正处于困难时期。在此前的十年里,尽管它曾¾-做出过大量极为成功的投资行为,但最近并无什么大的建树。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对电子通信和软件方面的一些企业的大规模投资(例如Uunet,Macromedia,RealNetworks和Veritas等公司),获利颇丰,公司的名号从此渐渐走红。此时,互联网行业机遇再现,但与硅谷中几乎所有其他主要风险投资公司一样,阿克塞尔合伙公司还没有在一个重要的消费者网络上赚到大钱。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丰厚收益的机会十分渺茫,而赚取巨额回报的预期看起来也是前途未卜。在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合伙人中,正抽资准备退出的包括公司最有名望的投资方——哈佛大学捐赠基金。

    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最知名的合伙人吉姆• 布雷耶(Jim Breyer)十分担心这个显赫一时的公司的前景。布雷耶有着浓密的黑发,乐观向上,亲和力强,天生是一个乐天派。他是个音乐迷[¾-常喜欢说:“从巴赫到涅磐乐队(Nirvana,摇滚之神)。”],对艺术也极为热衷[他收集名»-,从毕加索到格哈德• 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但在当时他却是精神萎靡,他和他的职员们在寻求有革命性意义的投资项目,从而复兴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名望和公信力。

    ¿-文• 埃法西(Kevin Efrusy)是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一名资深合伙人,布雷耶委托他办的事是:出去找新创立的拥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公司。他最近感兴趣的是社交网络领域。在阿克塞尔合伙公司,他们曾¾-讨论过这一领域的公司,但FriendsterTribe和其他网络公司的问题使得整个产业显得有些风险。埃法西说:“社交网络似乎名声不佳。”他指的是——众所周知,这一类网站都含有色情内容,会员们粗野、无秩序。“但我们讨论过,是否有可能维持一个不含色情内容而且与某个特定群体相关的社交网络。”他身形高大、秃头,对人友好但做事认真,稍微有些咄咄逼人——风险投资者个性都这样。埃法西曾试图说服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投资Flickr,一个相片分享网站,带有一些社交网络的功能。但就在他达成交易之前,雅虎突然横插一脚,收购了整个Flickr。在200412月,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一个实习员工向埃法西介绍了Facebook

    他做了一些调查,从他的母校斯坦福大学弄到了一个男校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当他登录Facebook时,网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解释说:“从本质上来
    说,Facebook不是娱乐网站,其背景十分清晰,就在你的大学里,方便实用。它是斯坦福大学的花名册,而不是世界范围的花名册。”但是,埃法西看到了一个问题——为没有收入来源的人群开设一个社交网络,这算哪门子生意?那时,一个以前在商学院的同学解释称,大学生对营销者来说是一个宝贵群落。人们一生中关键性的购买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成形的——你的第一辆车、第一个银行帐户、第一张信用卡。“但你在读大学时,营销方没有办法接触到你,”埃法西继续做调查时了解到了这一点,他说,“大学是一个黑洞,你不再看电视了,也不再读报纸了。”看起来,Facebook似乎拥有一个可以接触到学生的方式。

    埃法西听说了Facebook惊人的发展速度。差不多1个月之后,他听说Facebook正在筹集资金,就非要与Facebook¾-营者们会面不可,毕竟他们就在附近。他发了电子邮件,没有回音。他打了电话,肖恩 • 帕克不愿意回他的电
    话。他请一个双方都认识的朋友做介绍人,约定了一个时间通电话,但帕克没有遵守这个约定。后来埃法西听说马特 • 科勒加入了Facebook。当科勒在LinkedIn的时候,他们曾见过面。他打电话给科勒,要他帮忙向帕克做个介绍,科勒有礼貌地答复了他。但到了约定商谈的时候,又没见着帕克的人影。

    埃法西不是个轻易放弃的人。他打听到了雷德• 霍夫曼是Facebook的一个投资人。所以,他拜托与霍夫曼关系密切的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合伙人彼得 • 芬顿(Peter Fenton)打电话,请霍夫曼做介绍人。霍夫曼不愿意,他表示Facebook¾-营者们认为,与风险投资者打交道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所以他们不愿多此一举。这话当然不够诚实,当时帕克已¾-在认真地与几个风险投资公司洽谈,他只是在故意回避埃法西。硅谷中有谣传称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已¾-失去了好运气,这正是布雷耶所担心的。扎克伯格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潜在的投资方《华盛顿邮报》的投资上,对于帕克花了那么多时间在几家投资方间周旋,他有些似懂非懂。

    埃法西请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彼得• 芬顿再找霍夫曼疏通。霍夫曼这次松了口,同意安排埃法西与帕克和科勒见一个面,科勒此时正在为融资处理大量日常管理和组织工作。霍夫曼坚持要芬顿许诺,阿克塞尔合伙公司不会虚报一个过低竞价来作假。Facebook¾-和《华盛顿邮报》谈得很投机了,并不想分散精力来浪费时间。

    一般来说都是企业家主动去找风险投资公司,谦恭地寻求注资。埃法西再次与霍夫曼的前雇员科勒谈了话,邀请他带着Facebook的几个合伙人一起到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办公室做客,但Facebook的¾-营者们对埃法西仍敬而远之。科勒回忆说:“他追着我们不放。”当时埃法西到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已工作了差不多两年,他还未能凭一己之力达成一项大型交易。他需要证明自己的
    实力。

    2005年4月1日,星期五,埃法西最终决定干脆自己主动去Facebook的办公室,帕克说他会在那等。埃法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抓的这个时机是如此美妙,因为《华盛顿邮报》方面的某个谈判代表的父亲去世了,谈判刚好暂时中断。埃法西走过帕洛阿尔托学院大道的4个路口,来到Facebook刚刚在爱默生大街租下的一间办公室,位置距离斯坦福差不多1英里。与他同行的是亚瑟 • 帕特é-(Arthur Patterson),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帕特é-身材高大,一头灰
    发,很有贵族气派。他觉得好奇,想知道埃法西为何对这个刚起步的小公司这么有兴趣。他们爬上一段长长的楼梯,楼梯新近被喷上了涂鸦,在楼梯顶部是一副有启发意义的巨型幻彩荧光图»-,»-面上是一个女人骑着一条大狗。从巨大宽阔的阁楼空间来看,公司还没有完全搬过来。在墙上全是风格大胆的彩色涂鸦,包括几幅裸»-。有的家具拼好了,有的还没开始拼装。两三天之前,Facebook第一次使用了这个场所,举办了一场狂欢派对,用来庆祝科勒的28岁生日。到处都是还剩下半瓶的酒瓶。

    帕克曾说过会在公司等,但他没有。而科勒和莫斯科维茨根本还没准备好进行一次正式的融资会议,他们正艰难地装配从宜家家居买来的需要自己动手拼装的家具。莫斯科维茨的头撞到了家具的一个角上,前额出血。科勒平常惯于装配和整理,却也被一个钉子挂住了他的牛仔裤,左边的裤腿被扯开了一个大口子,露出了里面穿的平脚短裤。科勒向埃法西打招呼道:“你好,¿-文。” 

    埃法西没有在乎这混乱的场面,他来是有目的的。“我们的会谈开始只有马特出席,”他回忆说:“肖恩和马克没有空,或者是病了,或是怎么了。因此,马特向我们介绍了一下¾-营情况。他对统计数据讲得十分清楚,而且不断重复提到使用率。我已¾-对此心中有底了,但亚瑟对此十分兴奋。然后,肖恩和马克出现了——没有生病,正在吃墨西哥玉米煎饼。”

    “我知道,他们以为我们会问很多问题。我说——嗨,我们这么办吧,我知道你们公司很值钱。星期一请出席我们的合伙人会议,我保
    证,星期一结束前我会给你一份条款说明书,如果我做不到,我将永远不再打扰你们。我不会拖延时间的,我们可以快速行动。”
     

    在他们离开之前,帕克的确对某事感到兴奋。他自豪地领着埃法西和帕特é-进入了女洗手间。在那里,他指着另一张壁»-,出自他女朋友的手笔,上面»-的是一个裸女抱着另一个女子的双腿。在一棵树上,一只法国牛头幼犬低头看着她们。埃法西困惑地问:“肖恩,这张»-会不会使女人们感到不自在?你不担心会背上骚扰或什么的罪名?”帕克回答说:“我跟你说:我们反正迟早会被人起诉,我才不会担心这些呢。”埃法西接着说:“是吧,但是有这张»-挂在这里作为凭证,他们可能会胜诉。”接着,他说服了肖恩在此后的星期六晚上与他一起去喝啤酒。

    在埃法西和帕特é-走回他们办公室的路上,帕特é-轻拍埃法西的背,说道:“这次拜访真是非常好玩,太有意思了,我们一定要做成这笔买卖。”在公司内
    部,大家都知道帕特é-是出名的立场坚定的怀疑主义者,这根本不像他的
    作风。

    整个周末,埃法西加紧调查。星期六正午,他和他老婆去了斯坦福大学,在校园学生中心——特里雷德纪念堂(Tresidder Memorial Union)打发时间。埃法西逮着学生就问他们对Facebook了解多少?他们是否使用它?它是否无处不在?而答案正是他所期望的。“我听说过吗?呵呵,我离不开它。”“我根本不读书,整天泡在上面。”“每个人都上这个网站,通过它与其他学校的朋友们保持联系。然后,所有的教授也加入了。它变成了我生活中的焦点。”

    埃法西打电话给阿克塞尔合伙公司首席财务官的妹妹,她在匹兹堡的迪¿-纳大学(DuquesneUniversity)念二年级。“她说:‘噢,Facebook,我知道。它是10月23日在我们这儿开通的。’我问:‘你连几月几日都记得?’她回答:‘当然,我们学校排队等待了几个月。我们排在第7位。’我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她竟然记得Facebook对学校开放的日期。可见这种需求是多么强烈,简直供不应求。我对我老婆说:‘我一定要投资这家公司。’”

    当晚,他在一家差劲的斯坦福学生小餐馆“荷兰鹅”(Dutch Goose)里与帕克和他的女朋友会面,话题很快转移到投资方面。帕克开了腔:“¿-文,我们认为这是家很有价值的公司,估价可能会比你们期望的高。”埃法西恳求给他一个机会,这正是帕克所希望的反应。埃法西再次力劝帕克星期一早上去阿克塞尔合伙公司一趟,和扎克伯格一起前往。他根本不确定这两个人会不会去。

    但在星期一早上10点,扎克伯格、帕克和科勒现身了。扎克伯格的行头是T恤、短裤、阿迪达斯的人字拖鞋,帕克和科勒则选择了休闲夹克里面穿T恤。他们甚至懒得放映他们在其他风险投资公司播放的幻灯片。差不多全是帕克在发言,这是¾-过巧妙安排的,故意扮酷吊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胃口。扎克伯格几乎没怎么出声,他们之后就离开了。

    埃法西问他的合伙人:“你们觉得如何?”其中一个资深合伙人高声说道:“似乎你需要努力说服他们,他们的兴致不高。”埃法西再问:“我知道,但是先别管这个。你对这家公司有兴趣吗?”所有人的意见是一致的,他们的确有兴趣。没得说,帕特é-热情高涨,吉姆 • 布雷耶也是如此,他认识到这个交易也许可以使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咸鱼·-身。会议很快讨论到策略方面——埃法西要使用什么办法来使Facebook接受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注资?他们决定迅速向Facebook递交一份交易计划书。埃法西草拟了条款书,对Facebook的投资估价与《华盛顿邮报》做出的估价一样,但注资会稍微多点。他当晚就把计划书发给了Facebook。出这样的高价有一定的风险,但他想用价格打动Facebook。那天深夜,帕克回了一封电子邮件给他,感谢他的厚爱,并表示将按Ô-定计划与
    《华盛顿邮报》合作。

    实际上,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对Facebook如此感兴趣使帕克感到兴奋,这使得他可以试探其他仍在竞争队伍中的风险投资公司,也许Facebook根本不用和《华盛顿邮报》交易。第二天早晨,他与德丰杰公司(DraperFisher Jurvetson,世界知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的蒂姆 • 德瑞普(Tim Draper)商谈,蒂姆表示愿意出与阿克塞尔合伙公司一样的条件。帕克在开完会几分钟后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埃法西。埃法西暗示说他也许能够出更高价,并随口说了几个数目。帕克是一个谈判高手,脸皮比城墙还厚,而且他越来越感到兴奋。帕克大叫道,“没
    门!我们不会考虑这个价格。我们的想法是——投资前估价1亿美元!”然后他挂掉了埃法西的电话,“在一场好的筹资过程中,做戏可不能少。”帕克
    说道。

    在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埃法西和吉姆• 布雷耶正在D-商。此时,布雷耶想达成这个交易的渴望不比埃法西差,他渐渐意识到Facebook的独特性——这家公司拥有一种他在此前很少看到的潜力。他很想做成这笔买卖,他愿意为了达成这个交易而付出代价。与其他合伙人商谈之后确定了下来,埃法西可以把竞价再提高一些。星期二下午,他再次穿过学院大道,不请自来地走进Facebook的办公室,公司里的所有人当时正在开会。他走了进去,打断了会议。他宣布:“我东奔西跑拼了老命才为你们争取下来这个竞价,这有点不切实际,但是我们想做成这笔买卖!”他把条款说明书拍在会议桌上。上面显示的是投资前8 700万美元的估价,投资额为1 270万,这将使得注资后的公司市值为1亿美元。埃法西恳求道:“你们一定要接受,我们上天入地也要把这家公司做成功。你们有三天的时间来考虑。”帕克有些惊讶地回答说:“好的,这值得考虑。”在他离开前,埃法西注意到,办公室的壁»-做了些许修改。在»-上所有敏感的位置,都被贴上了细细的遮蔽胶带。  

    埃法西离去之后,欢欣的年轻创业者们望着彼此,1亿美元?太棒了!扎克伯格问:“但是,《华盛顿邮报》那边怎么办?”没人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但这可是有人向他们提出竞价使Facebook价值1亿美元!天啊!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基本上为Facebook同样的股份提出了两倍于《华盛顿邮报》的报价。  

    但要做出决定仍不轻松。Ô-因之一是格雷厄姆对公司绝对信赖,他容许扎克伯格和帕克放手去做他们想做的事。虽然未签署任何文件,扎克伯格曾¾-在较低价格与格雷厄姆达成了一个买卖D-议。如果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注资进来,该公司将会插手很多事务,这意味着Facebook会少了一些自由度,阿克塞尔公司的办公室离Facebook只有3个路口。但它的加盟也可能会带来硅谷的人才和关系网。帕克并不认为一定要与《华盛顿邮报》交易,而他们之中最有¾-验的马特 • 科勒强烈建议,他们应该尽量筹集资金。天平向阿克塞尔合伙公司
    倾斜。

    打了几通电话后,帕克确定下来,蒂姆• 德瑞普和其他风险投资公司都不愿跟风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报出天价。所以现在的形势就是在《华盛顿邮报》和阿克塞尔合伙公司中21

    当晚,吉姆 • 布雷耶在“乡村酒馆”(Village Pub)设宴招待了Facebook的领袖们,这个雅致的、消费较高的饭店位于帕洛阿尔托北部的托尼伍德赛德,离布雷耶的住所很近。桌上宾客有扎克伯格、帕克、科勒和埃法西。该饭店以其餐酒闻名,而布雷耶是餐酒品尝家,他点了一瓶价值400美元的奎西达卡本内。只有20岁的扎克伯格还未达到允许饮酒的年纪,所以叫了瓶雪碧。大家一起聚餐的目的部分缘于让埃法西和布雷耶与扎克伯格增进了解,扎克伯格此前在他们的会议中一直没怎么出过声。他们知道,尽管他们差不多一直是在与帕克谈,但扎克伯格才是交易的决策人。

    到那时大家才知道布雷耶与哈佛的渊源,他是在那里读的工商管理硕士。他使尽浑身解数来和扎克伯格套近乎。布雷耶开始钦佩这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头脑清晰的战略思路,还有他对Facebook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的全心投入。而
    且,明显地可以看出来,扎克伯格仍然对某事有些不安。大家就公司战略展开了一些认真的讨论,而埃法西和布雷耶不断强调他们想注资的决心,重申他们十分期待与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合作。扎克伯格开始不再做声。

    人们常常以为他并没有倾听说话。他擅长一句话不说:并表现出毫无兴趣的样子。他身上并没有显现身体语言,或点头,或以其他常规的会话信号,来表示他正在倾听,然而这并不表示他没有倾听。他只是不显露出感情,在静静地深思。但另一方面,有时他的确是没有倾听,那是当他无聊或非常不安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在会谈中,他会不断地,差不多是随口应声地咕哝着说“嗯”。无论如何,这种差别只有十分了解他的人才知晓。在“乡村酒馆”用餐时,扎克伯格进入了“不倾听”状态,马特• 科勒注意到了。

    扎克伯格去了洗手间,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回到餐桌上来。科勒起身去查看,想知道是否一切安好。在男洗衣间的地板上,扎克伯格盘腿坐着,低垂着头,他正在哭泣。科勒回忆说:“他一边流泪一边说‘这样做不对,我不能这么做,我许下过承诺!’他真是哭得一塌糊涂。所以我说道‘你可以跟丹打个电话,问问他的想法如何’。”扎克伯格花了一些时间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返回到餐桌旁。

    第二天,他的确给格雷厄姆打了电话,扎克伯格说:“丹,自从我们商定了条款之后,我还一直未与你交谈过,自那以后,在这里有一个风险投资公司提出了一个高得多的竞价。我觉得面临一个道德两难的局面。”

    格雷厄姆已¾-听说了Facebook与阿克塞尔合伙公司接触的事,所以他对此并不感到惊讶。布雷耶甚至打电话给他,建议他们一起注资Facebook,格雷厄姆拒绝了这个提议。尽管他对听到的消息感到失望,但他也被打动了。“我在想,‘哇,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真不错——他打电话来并不是告诉我,他准备接受其他公司的投资。他打电话给我是来找我商量。’”格雷厄姆知道,对于这样一个刚成立的小公司,他第一次提出的竞价已¾-是非常高了,他觉得自己找不到支持的理由来决定提出更高的竞价。而且他认为,不论他出什么价,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只会出得更高。

    格雷厄姆问:“马克,这笔投资对你来说重要吗?”扎克伯格回答,是的。他继续说,有了这笔钱就可以预防Facebook出现赤字或被迫向外借款。

    “接受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投资和接受我们的投资是不同的,你应该知道吧?”格雷厄姆回应道,“他们对你会设定一个目标,他们会尽力驱使你去达到那个目标。而且,尽管我们没有他们拥有的那套网络,不像他们那样能言善辩,但我们不会尝试去命令你如何¾-营这家公司。”格雷厄姆回忆道:“如果那次注资没有演变为公开筹款,我肯定会感到高兴。但扎克伯格说过,他曾¾-仔细考虑过与风险投资公司打交道的不利方面,显然他更倾向于接受它们的投资。”

    20分钟的对话过后,格雷厄姆说:“马克,我将把你从你的道德两难中解放出来。去吧,接受他们的投资,把公司发展好,祝你一切都好。”当《华盛顿邮报》为了这次买卖付出了大量准备工作的管理层知道了这个变故后,他们目瞪口呆,但对扎克伯格来说则是大大松了一口气。¾-过此事,他更加尊重和钦佩唐 • 格雷厄姆。

    然后,马克 • 扎克伯格一个人走进学院大道的阿克塞尔公司,在吉姆• 布雷耶位于角落的办公室坐了下来。他知道,布雷耶才是他要打交道的人。而到了此时,他逐渐对和蔼可亲的布雷耶有了好感,即使他们未能分享他昂贵的红酒。而对布雷耶来说,他明白就算帕克已¾-彻底安排好了所有事情,公司的决策还是由扎克伯格全权说了算。扎克伯格对布雷耶说,他倾向于接受阿克塞尔公司的竞价,但他希望坐在Facebook¶-事会的人是布雷耶。尽管埃法西人不错,其他方面也还行,但他在公司并不是资深合伙人,并缺乏¾-验,他从来没有当过¶-事。埃法西说:“这可伤了我的心,但我能理解。”布雷耶决定接受这个条件,亲自担任¶-事。但他要求,作为交易的一部分,他拿自己的钱再投资100万美元到Facebook。对于投资之前Facebook 8700万美元的估价,布雷耶说:“我当时知道这竞价太高,但有时,达成一个交易需要付出这种代价。”当扎克伯格离开他的办公室时,布雷耶十分高兴。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将要注资
    Facebook

    尽管如此,在几周以后这事才算完全定下来。帕克调整了几个关键要点。他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结构,保证扎克伯格控制两个¶-事会席位,而他占据另一个。这意味着,就算布雷耶和泰尔都加入了¶-事会,扎克伯格和他两人仍将控制5¶-事席位中的3席——占表决的多数席位。这一套复杂的安排把他们的股票所有权和¶-事会席位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扎克伯格就不太可能失去对他自己公司的控制。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同意了这个安排,进一步证明了布雷耶极想达成这笔买卖,也证明了他对扎克伯格的信心。现今,布雷耶已渐渐信赖这个年轻的首席执行官,他认为扎克伯格是“一个产品天才”。扎克伯格考虑邀请他的父亲坐那个空出的¶-事席位。他和父母关系很好,在筹资期间,他¾-常以即时通信的方式向他们征求建议。但这个¶-事席位还是暂时空置。

    帕克还设法使得阿克塞尔合伙公司做出第二个让步——允许注资的资金的一部分直接给予公司员工。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帕克每人收到一次性支付的90万美元。这次支付是秘密性质的,部分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大家认为所有的筹资都是花在公司上,那才是对公司最有好处的。帕克甚至对他的顾问康韦都没有透露这份“贿赂”。康韦在此后发现时,对这种行为表示强烈反对。至于和贷款方西部技术投资公司打的那个赌,帕克得意地笑着说:“我取得了大胜。按如今的价格,那个赌大概要花掉他们2亿美元。” 

    当爱德华多 • 萨维林听说了交易的条件时,他勃然大Å-。在当年夏天,他占据公司的股份为34.4%,结果现在被新注入的投资稀释为不到10%。他声称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并威胁提出诉讼。但¾-过这次资本重组,他并没有多少筹码在手。埃兹à-• 卡à-汉这时已¾-知晓如何操作萨维林的广告业务。萨维林Å-火中烧,他停止了在Facebook的所有工作(尽管他继续持有公司股份)。扎克伯格关闭了他的电子信箱,而Y2M公司收到指令,被要求不再与他有业务往来。 

    扎克伯格、科勒和莫斯科维茨对帕克的谈判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一仗一直是成功融资的一个典范。回想起来,科勒说道:“帕克在那些谈判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公司现在的员工不知道他对公司所作出的贡献,他工作做得棒极了。”扎克伯格对朋友们说,帕克向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推销工作做得太好了,他从来没有看到任何人把推销工作做得比那更好。

    年轻的马克 • 扎克伯格签署了文件,完成了与阿克塞尔合伙公司的交易。现在他是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了。但那天深夜,他本能地希望庆祝活动尽量保持低调,而¾-过下面的事件,这种本能的驱动更强烈了。

    扎克伯格当时的女朋友是伯克利大学的一名学生。凌晨时分,他开车前往伯克利去与她会面。在路上,他停在东帕洛阿尔托为他那辆闪亮的黑色新运动型跑车加油——昵称为“疣猪”。在帕洛阿尔托,这个社区的居民跟其他地区的居民相
    比,比较穷困潦倒。加油站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在他为油箱加油时,一个年轻人朝他走来,手拿一把枪,但由于喝醉酒或是吸了毒,那个人基本上已¾-站不直了。他话也说不太清,大概的意思是想抢钱。惊慌失措的扎克伯格冒了一个值得冒的险。他钻进车里,驾车就跑,并全身而退。他如今回忆道:“我感到自己真是幸运。”尽管他提到的是他从枪口下逃生的故事,但这也是一句不错的总结,他创建Facebook、获得注资、他的下一个服务器将在哪里开放使用都会有“幸运”相伴。

    最终Facebook拥有了大量资金。如今它可以建造出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不久之后,服务器也已搭建串联完成,真正的成长即将起步。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0/0507/A20100507649174.shtml
    http://www.facebook.com/thefacebookeffect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948322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Facebook效应》 The Facebook Effect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