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645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03-1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网络恐怖主义
网络恐怖主义
网络冷战时代
网络冷战时代
网络珍珠港
网络珍珠港
第五空间的战争
第五空间的战争
加沙微博战
加沙微博战
《国家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
《国家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
《新西兰网络安全战略》
《新西兰网络安全战略》
美国2011年网络安全战略
美国2011年网络安全战略
《网络空间政策评估》
《网络空间政策评估》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网络冷战时代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网络冷战时代(Cold Cyber War)

最近一个新的名词出现了,它可能是Cold Cyber War(简称为CCW),或者是21-century Cyber-war。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酷的名字。而引发这个名词的本来是去年七月美国政府和韩国政府网站遭受的那次网络攻击。大家不约而同地指责朝鲜是那次网络攻击的发动者。然而这次,因为报导称Google谷歌遭受到了来自于中国的攻击,这个名词被广泛开始使用。使用得比较响亮的名字就是那个CCW。看来冷战要换个打法来打了。
有趣的是,百度遭受到的那次攻击并没有当成是CCW的一部分。因为攻击方和被攻击方可能都不是西方人喜欢的两个国家。

大部分评论赞同CCW这个提法,并拭目以待这场战争的升级,并希望以美国为首的互联网巨头还中国一点点颜色。也有部分评论认为,这仅仅是政府的政治口号。这意味着人民将因此而付出可能与他们生活完全不相关的支出。所有这些宣传都是为了通过预算而已。

来自于popular science对于谷歌事件的追踪报道说,McAfee的反病毒专家确认,这次来自于中国的网络攻击同时攻击了30多家美国企业,攻击手段复杂。之前Adobe有称攻击可能利用了Adobe Reader的安全漏洞,之后microsoft也马上宣称攻击可能利用了IE 6.0的安全漏洞,并鼓励大家放弃使用IE 6,最好是升级到更新的版本。在popular science的报道中又一次提及了绿坝(Green Dam)被提起诉讼的事情,并详细描述了绿坝最开始强制安装未果退而求其次安装在所有学生电脑和网吧的过程。

有人评论popular science的报道当中引用的McAfee反病毒专家的话不可信,并有讽刺的口吻说很怀疑他们正是因为使用了McAfee软件才遭受到的攻击吧。

无论这些报道如何,都提出了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战争的形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必须提前学会如何去面对来自于网络的,看到不的对手的攻击。
目录

[显示全部]

美媒:美国正与中国伊朗展开秘密“网络冷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核心提示: 前美国土安全部官员说,尽管美国对中国和伊朗等国具有军事优势,但在网络空间的较量中势均力敌。

  前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说,美国正在与伊朗和中国展开一场秘密的“网络冷战”。

  据美国《国防》月刊网站3月7日报道,罗森茨魏希在美国传统基金会说,尽管美国对中国和伊朗等国具有军事优势,但在网络空间的较量中势均力敌,难分高下。保罗·罗森茨魏希曾担任美国国土安全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助理部长,现在在传统基金会做访问学者,并著有《网络战争》一书。

  他说:“如今的网络空间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分散、变化多端和非线性的状态,这是最显著的一大特征。每天它都处于变化中,横跨整个世界的方式,我们几乎无法想像。”

  罗森茨魏希说,过去5年中,美国一直在与伊朗展开秘密战争。他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震网”病毒事件,伊朗一处铀浓缩设施的约1000台离心机受到该病毒的破坏。他还说,“震网”病毒可能已让伊朗的核计划倒退了两年,美国与以色列被公认为是2010年这起网络攻击事件的背后主谋。

  据称,为了报复,伊朗在2012年的网络攻击事件中使用“沙蒙”(Shamoon)病毒,导致沙特石油公司的3万台电脑瘫痪。罗森茨魏希说,2012年秋天,美国多家银行受到大规模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DDoS),大量交易中断,伊朗很可能充当了这起网络攻击事件的急先锋。

  罗森茨魏希说:“这是伊朗举手发言的一种方式——‘瞧,我们也能给你们造成损害,你们最好小心行事,否则我们将做出更加疯狂的事情。’”

  罗森茨魏希指出,美国与中国也发生过类似冲突。他引述曼迪昂特网络安全公司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国黑客已窃取了大量数据信息,其内容从美国国家机密、武器计划到家具设计图无所不包。

  罗森茨魏希说:“这是中国已有能力在这一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的一个实例。事实上,中国很可能已经具有优势,必定会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发起攻击行动。”

  他还表示,由于网络攻击的隐蔽性,美国的很多议员、人权保护组织成员及公民并没有严肃看待这种威胁。

  罗森茨魏希说:“如果有人开着卡车窃取了五角大楼的大量情报信息,我们肯定会采取行动。但由于这是暗中进行的攻击,发生在一种全新的环境中,我们不太可能会采取行动,或没有意识到应采取行动。”“美国的网络安全能力只有在对敌人保持优势时才能发挥作用。”

  他认为,让美国保持网络安全能力优势的一种方式是更新采购程序,目前这种程序过于缓慢。

  他说:“我希望联邦政府能打破IT采购的分级模式,并着手为这一领域体系的采购制定新模式。我们不能用每5年采购一次新战机的方法来采购IT设备。”

  现在,伊朗与以色列的网络干扰能力几乎旗鼓相当——美国与中国的情况也如此。罗森茨魏希说,网络空间的几大玩家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全球进入“网络冷战”时代 美法等积极备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1月17日报道,互联网安全公司McAfee日前发布报告称,美国、法国等世界大国正在积蓄力量警惕“网络冷战”的爆发,它们积聚“网战武器”、搞间谍活动、测试网络等,以利用网络控制战争。

 这份报告名为《近在眼前:走进网络大战的时代》,作者是美国白宫国土安全局前顾问保罗-库尔特,他对20多位国际关系、国家安全以及网络安全专家进行采访后完成这份报告。他说,在这些为“网络战争”备战的国家中,以美国、以色列、俄罗斯和法国等最为积极。但McAfee副总裁德米特里-阿尔佩洛维奇认为:“我们这一代可能不会安生网络大战,因为如果有国家发动大规模的网络大战,也可能伤害到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在当今世界中,网络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一样,已经无限地延伸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每个方面。一旦维系这些重要政府、部门、企业和民生等机构正常运行的网络系统崩溃,那么,就有可能给一个国家带来可怕的后果。网络战的概念已经出现了10多年,其种类包括有利用网络漏洞入侵政府部门电脑系统等。

  自从ARPA网诞生以来,美国政府网络经常受到黑客袭击。专家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技术在迅速发展,已经进步到了足以利用其发起一场网络大战的地步。报告中称:“尽管目前还没有看到国与国之间爆发网络大战的迹象,但这些大国都在为建立日益完善的网络攻击武器而努力。一些例证可以证明,网络战随时都有可能会爆发,全球网络已经进入‘网络冷战’的时代。”

  例如,2009年7月4日,美国和韩国网站遭到大规模攻击,阿尔佩洛维奇推测这有可能是国外敌对势力的一次尝试,试图切断韩国与美国之间的网络通信联系,让驻扎在韩国的美国军队无法与美国华盛顿领导人和夏威夷美国太平洋司令部进行联系。还有许多现实中的攻击也带有网络战的意味。比如,2007年爱沙尼亚政府及商业网站曾遭到“拒绝服务”的攻击。2008年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战争期间,格鲁吉亚国内网站也曾受到攻击。

  报告最后总结称,即使这一代人看不到网络大战,但网战时代很快便会来临。报告中引用美国国家安全局前副局长威廉-康沃尔的话说:“20到30年之内,网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唯一不能预测的就是,网络大战可能会对未来社会造成的影响。”

中美冷战来了吗?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网络冷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20日援引专家的话说,美国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上出现的微妙但重大的调整对中美外交的下一步有重大意义。此刻奥巴马政府正着手以其第二任期的国家安全班子与中国政府打交道。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19日报道,白宫19日称,中国对美国进行的“网络攻击”是“对美国安全与经济的严重挑战”。
  《国家报》认为,此话释放出的信号是:争夺21世纪霸权的两个大国之间的一场“网络冷战”开始了。
  据美国《国防》月刊网站3月7日报道,罗森茨魏希在美国传统基金会说,尽管美国对中国和伊朗等国具有军事优势,但在网络空间的较量中势均力敌,难分高下。保罗・罗森茨魏希曾担任美国国土安全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助理部长,现在在传统基金会做访问学者,并著有《网络战争》一书。
  罗森茨魏希指出,美国与中国在过去的几年中发生过类似的网络冲突。他引述曼迪昂特网络安全公司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说,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国黑客已窃取了大量数据信息,其内容从美国国家机密、武器计划到家具设计图无所不包。
   罗森茨魏希说:“这是中国已有能力在这一领域与美国展开竞争的一个实例。事实上,中国很可能已经具有优势,必定会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发起攻击行动。”
  他还表示,由于网络攻击的隐蔽性,美国的很多议员、人权保护组织成员及公民并没有严肃看待这种威胁。但是好在目前的网络空间几大玩家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国开发“网络武器” 网络冷战已开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华盛顿法新电)美国顶尖网络安全公司McAfee警告,国际社会正出现一场“网络军备竞赛”,中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和美国都已开发了“网络武器”。

  McAfee主席兼总裁德瓦特说:“两年多前,McAfee就开始警告可能出现环球网络军备竞赛,不过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迹象显示,这将成为事实……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积极为网络战备战,甚至作出攻击。

  今天,主导新时代的武器不是核武,而是虚拟武器,每个人都要适应这方面的威胁。”

  总部设于加州圣克拉拉的McAfee在其第五份“虚拟罪行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法国、以色列、俄罗斯和美国都已发展出“先进的发动网络战能力”,具有政治动机的网络攻击正与日俱增。

  该公司在报告中列举的例子包括:去年8月俄罗斯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期间,对格鲁吉亚发动的网络攻击;今年7月,美国与韩国网站先后遭相信是来自朝鲜的专家入侵等。

McAfee Mal Web map

  具政治动机网络攻击,过去一年在上升

  它说:“过去一年,具有政治动机的网络攻击在上升。单单是在美国,其目标就包括白宫、国土安全部、联邦密勤局和国防部,这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戒心……各国正积极发展其网络作战能力,加入网络军备竞赛,其目标锁定政府网络和重要基础设施。”

  所谓的“网络冷战”很可能已经上演:“虽然我们尚未看到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网络‘热’战,但各国发展日益先进的网络攻击能力,并在某些情况下展现使用这类能力的意愿,显示‘网络冷战’可能已经开始。”

  它认为,重要基础设施最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国与国之间爆发严重网络冲突,私人业界很可能也会受到牵连……大多数专家同意,许多国家的重要基础系统如电流供应系统、银行与金融业、石油与天然气领域,都很容易受到网络攻击。

  “在多数发达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同互联网连接的,并缺乏妥善的安全设施,以致这些设施很容易受到威胁。”

  它指出,目前还不清楚引发网络战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作出妥当回应。“网络战争通过许多不同方式,牵涉到许多不同的参与者,以至其战争规则并没有确切的定义……若是没有明确定义,要决定什么时候应做出政治回应,或什么时候应恫吓将展开军事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美大肆渲染“网络冷战”编辑本段回目录

  11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08分报道,这两天一条关于“网络冷战”的消息赚足了点击率。全球知名的互联网安全公司迈克菲本周发布年度报告,警告全球主要国家已经进入“网络冷战”时期,网络军备竞争正在悄然进行。报告还称,如何防御网络战,发动网络袭击已被视为必不可少的国防能力。  

   美军网络战司令部内景(资料图片)

   迈克菲的这份报告由前白宫国土安全顾问保罗·库尔茨主笔,访问了国际关系、国防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20多名专家,将零星个案分析整合得出结论,全球主要国家已进入一个“网络冷战时期”。报告指出虽然目前网络战争的定义上不明确,但是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未来的冲突有相当一部份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网络军备能力将直接关乎国家安全。报告指出积极建构网络战备的国家,包括美国、以色列、俄罗斯、中国和法国。

   这份报告还将将零星的个案整合在一起,指出很多网络攻击的背後都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例如攻击美国和韩国的黑客地址被指和朝鲜邮电局的ip地址一样,而南奥战争一周年,民间团体对格鲁吉亚的官网发动袭击。

   报告指出虽然还没有看到“猛烈的”网络战况,但是世界各国努力建构更加精密的网络攻击能力,美国在2009年6月宣布成立网络司令部,朝鲜平壤的少年宫又被指是培育少年黑客的大本营,印度,俄罗斯,以色列等国都十分重视黑客部队。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展现出使用那些网络军备能力的意愿,都显示所谓的“网络冷战”早已开始。对此,中国之声连线了著名军事专家宋晓军先生。

  主持人:近年来,时不常就能听到关于“网络威胁”的言论,可仔细探究一下,又不免感到奇怪——受伤最重、紧迫感最强的为什么总是美国人?为什么一个拥有世界上唯一网络司令部的国度,一个不惜动用美国大兵还击网络攻击的国度,在黑客面前反而最为“脆弱”呢?“网络冷战”的铁幕是否真已降临?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是是非非呢?

  宋晓军:“网络冷战”是美国基于目前的网络优势技术条件、经济危机,以及历来美国的发展模式抛出来网络威胁论的前期舆论准备。它看似非常有技术数据的支撑、学术论证,但是这个网络威胁论的指向,其实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向,那就是中国。

  主持人:其实我们也注意到,这已经是这家美国公司发布的第五部相关年度报告,您认为在他们如此热衷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宋晓军:可以注意到,其实在19日美中贸易与安全委员会上,12个国会的议员发布了一份2009年的年度报告,并在当日的网站上专门公布了这个委员会两位主席和副主席对这个报告的解释,这份367页报告中,对政府有42项建议而且是机密的。

  该委员会副主席此前曾经表示,与2008年相比,美国国防部来自网络的攻击增加了20%。而其中的策源地无论是直接或间接的,都主要来自于中国。结合报告可以看出,他们相互呼应的舆论宣传,是要针对中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来宣传中国网络威胁论,当然这背后实际上就是中国威胁论。

  主持人:对于这个报告中,提到这些国家正在加紧网络建设,包括列举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您觉得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的来看待这些现象呢?

  宋晓军:一方面对美国的研究机构维护他们的利益,我们要十分清楚。第二,不要陷入美国的陷井当中去。其实,从国际通行的制造业的比较情况来看,中国近年来在电子信息产品类制造业的发展,确实是最快的。而美国在这十年来有所下降,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的网络泡沫之后。

  我们不能盲目的去相信网络战将会打起来的宣传,而是要好好的搞好自己的制造业,走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军事发展道路,不要盲目的去追随这样的宣传,过分的集中在新的网络军事泡沫当中去。这样才能使得我国变成一个更均衡布局、完整产业结构,内需主导的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同时也符合十七大和四中全会报告中说的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平衡道路。而如果陷入到网络战的陷井当中去,很可能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包括军事装备发展的投资,失去平衡,最后浪费了很多的资源。

“网络冷战”如何制胜美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谷歌退出事件和希拉里的“自由互联网宣言”在中国引起的强烈反映超乎想象。看看搜狐、新浪、网易几大门户这两天“不更换”的头条组合拳,可知美国人的举措击中了问题的要害,中国不反击不行了,反击必铺天盖地,人民时评、人民网友、人民发言人等等,让美国人尝尝人民战争的声势与威力。

      “网络冷战”是美国挑起的,中国以“热战”回应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进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的目的与目标是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假如以此热战证明中国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的态度,这个效果似乎已经达到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你有你的自由互联网,我有我的特色互联网。但假如我们想告诉全世界,美国人是说的漂亮,干的丑陋,表面行善,实际作恶;中国互联网比美国发展更健康、管理更科学、信息更自由,这样的“战法”就大可商榷,恐怕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只能留给别人攻击的口实和笑柄。

      中美网络冷战不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贸易战,不能象采取商品制裁手段一个接一个地你来我往,直到两家伤筋痛骨打不下去为止。网络战只纠缠在某些具体个案上,永远扯不清、理还乱,可以用来攻击对方的“子弹”,老实说,我们比美国人掌握的要少得多。即使屏蔽对方攻击我们的信息,让我们的反击长时间占领“阵地”,也只不过展示给自已人看看而已,让愤青网友吐上几口唾沫,给伤害了的“民族感情”做个临时按摩。互联网在技术上是属于全世界的,全世界都在关注双方的动作和结果,掩耳盗铃式的战法实在愚蠢之极。再说,中美网络冷战本是国与国之间的事,让不明多少真相的百姓卷入其中,一旦用燃烧起来的民族情绪闹出点国际纠纷,既有违执政者和谐本意,也断了改善两国关系的后路、增加发展两国关系的障碍。因为,我们知道,当今世界中美两国是一条绳上拴着的两个蚂蚱,谁也离不开谁,除非有一方不想活了。

      用人民战争对付网络冷战既不可为,战而胜之的唯一办法就是抢占网络冷战的“制高点”。实事求是而论,美国人这一点比中国要高明许多,他们以“自由互联网”为21世纪互联网发展战略与目标,希拉里讲话把“自由互联网”这一概念瞬时传遍了世界,既符合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同的普世价值观,又占据了网络冷战的道德制高点。诚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如果信息能够自由传播,人们就有办法把握自己的生活。自由、安全和独立的媒体是和平与民主的一个基础。侵犯新闻自由就是侵犯国际法、侵犯人类、侵犯自由本身,也就是侵犯联合国所代表的一切。”

      可以想象,倘若应战的中国继续沿用现行的办法,弃制高点不顾,埋头在一些洼地里打“地道战”必输无疑。一个国家无论有什么自已的特殊国情,用限制信息自由传播的方式施政都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仗未开打、理已先输,依然我行我素地摆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姿态,即如我们邻国北朝鲜那般,恐怕只能接受全盘皆输且贻笑天下的结局。我想,这不应是中国愿意看到并接受的结果。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为“网络冷战”的实质,应该视为是世界潮流浩荡前行中的一场“道德争夺战”,战争的方式、手段和目标,均不应该是互揭对方过去谁作恶、谁作恶多?而应该是比一比谁不作恶?谁运用互联网造福人类、促进信息自由做得更好、更有效?谷歌事件,中国已表明了自已态度,双方都遭受过黑客攻击,最可取的是将来联手应对并追查可能发生的攻击;说中国限制敏感信息是外界的误会,只要在国家的法律框架内,中国只会确保信息自由流通,而不会把自已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美国是“自由互联网”倡导者,中国已是实践者和推进者,自由互联网的建设在中国只是进展的快慢问题;美国刚宣布要资助一个促进政府透明度的网站,让公民给政府部门打分、曝光政府丑闻,中国早就宣布了政府必须“阳光行政”,民众享有充分“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中纪委也开通了群众举报网站;过去国内互联网出现的限制与管制,问题出在地方某些僵化的领导以及部分网站过度解读中央精神,国家坚持发展自由互联网的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笔者构勒的这个思路,或许不是已经发生的全部事实,但却是最有益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应对。大国应有大国风范,大国风范绝不是“小民”心态能够证明的,21世纪的中国应该也必须有所进步和突破,而突破口就该是“自由互联网”。这样做,从战略战术上讲,符合先贤“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讲,符合国家根本利益,也符合胡锦涛总书记一再阐述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思想。果如是,中国在这场互联网论战中,一不至于失去制高点而丧失主动权;二不至于让几个“时评人”效泼妇骂街,看似理直气壮实则色厉内荏,让世界在再次领略中国文革遗风的同时,感受中国意识形态永不长进的失望。

      要知道,真正的民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只会站在“自由”一边,执掌网络冷战大权的官们不可一错再错。民意就是天意,顺之者昌,逆之者蔽。

“网络冷战”时代到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谷歌退出和紧随其后的希拉里的“网络宣言”——预示着一个难以预知的历史阶段的来临。

如果说漫延半个多世纪、以军事对抗为特征的美苏“冷战时期”以苏联的解体宣告结束,那么一个新的以信仰对抗为核心的“网络冷战时期”已经拉开了序幕。

一个要坚持特色,一个要推广普世价值,水火难以相容。

一个要建墙,一个要拆墙,似乎没有妥协的余地。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一切领域的较量。

世界金融危机刚刚有点起色,一部分国人正沉溺于“说不”的幻梦之中,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从太平洋彼岸刮了过来,让我们的决策层骑虎难下。迎战?比拼?妥协?退让?似乎都不可能。战略对话?双赢?没有人相信。

还是哈维尔的那句名言:“历史是难以预知的!”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附:1、奥巴马关注北京与谷歌之间的争端

谷歌与中国政府的争端已经扩大到中美外交层面,继国务卿希拉里在一天前的讲演中指控中国限制网路自由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周五也透过他的发言人说,他对北京与谷歌之间的争端表示关注,并要求北京对网路攻击事件作出解释。这是白宫方面对谷歌事件的最新反应。

   2、希拉里讲话被看作美国针对网络审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反击的檄文。要点:

“我们正在支持发展新的工具,围剿基于政治动机的网络审查,使公民得以行使言论自由权。”“我们要通过全球合作来确保那些新的工具掌握在需要它们的人民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工具放在全世界人民手中,他们将使用这些工具推进民主和人权,与气候变化和传染病作斗争,建立对奥巴马倡导的无核武器世界的全球支持,鼓励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一些国家建立电子屏障以阻止其人民进入全球网络,他们对搜索结果中的词、名字和句子加以过滤,侵犯了那些发表非暴力政治言论公民的隐私权。”

“中国当局必须对这次在中国领土上产生的网络攻击做出解释。”这一攻击导致谷歌做出了考虑撤出中国的声明。“我们等待着中国当局对这一攻击行动做出彻底审查。”

“对自由获得信息加以限制或违反互联网用户基本权利的那些国家是在冒将他们自己同下一世纪的进步加以隔绝的风险。”

  3、美驻华使馆与网络人士座谈

星期五,美国驻华使馆邀请中国网络活跃人士进行座谈。分别在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的使领馆举行了电视座谈会,受邀人士来自中国各地,主要包括网络活跃人士、博客作者等。

与会者首先听了克林顿国务卿有关互联网自由的演讲,之后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问答时间。

有北京的与会者说,克林顿国务卿的讲话将美国战略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方面美国再次走在了最前面。美国的战略将再次获益。克林顿国务卿的讲话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特殊意义。

希拉里吹响“新的网络冷战”号角编辑本段回目录

★前言

“由于这些限制手段的蔓延,一个新的信息帷幕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降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月21日在华盛顿充满冷战论调的演讲,不由让人想起丘吉尔1946年发表的“铁幕演说”。

希拉里演讲的主题是美国如何对待互联网自由, 她在阐述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信息的自由、高效流动,以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后,话锋一转,指责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对互联网的管制造成了“不公平和对人权的损害”,称赞“在伊朗、摩尔多瓦以及其他国家,网上的组织动员已成为促进民主、使公民对可疑的选举结果表达抗议的重要工具”,希拉里提出“促进互联网自由是美国21世纪的外交方略”,表示要将“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宣布“未来一年中,我们将与实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一道,确立发挥联网技术威力的长期努力,利用这些技术推进我们的外交目标”。

可见,国务卿女士冠冕堂皇地将捍卫“互联网自由”当作美国的“外交方略”,无非是利用自己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资金、市场优势,向别国强行推销美国的“普适价值”,以谋取美国的商业、文化、政治利益。其目标一方面是要对别国进行政治干预,另一方面也是在着力巩固美国的网络霸权。

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国家主权也从领土、领空扩展到“信息边疆”。如何控制网络和信息主权并在网络中保持主导话语权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议题。作为互联网发源地和网络应用最发达的国家,选择“网络外交”,美国找到了对它最有利的战场。

早在希拉里发表演讲前的半个月,在一场与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巨头的晚宴中,希拉里就表示,如果美国的外交政策要鼓励民间运动、反抗暴力与压迫,微博客Twitter、Google和YouTube视频网站等21世纪的工具将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代表互联网技术革新,改变网民生活方式的工具,正在沦为美国政府“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纽约时报)。希拉里吹响了“新的网络冷战”号角,那么在美国的“网络外交”战略中,搜索引擎google、视频网站Youtube、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等工具扮演了什么角色,发挥了哪些作用,笔者将按照时间表整理,分篇详细盘点(参考资料来自anti-cnn及其他网站)

★美国“网络外交”之Twitter篇

▲Twitter简介:

Twitter(非官方中文名称:推特)是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用户可以经由手机SMS、即时通信、电邮、Twitter网站或Twitter用户端软件(如Twitterrific)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Twitter在2006年3月成立于旧金山,由Obvious公司开发。每个文字更新会显示于用户页,而且每个用户都可以即时看到这些更新。虽然用户可设置只将文字更新送到他的朋友,但是默认值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用户可通过Twitter网站、即时通信、SMS、RSS、电邮或Twitter用户端软件获得文字更新。

▲Twitter特点:

Twitter是免费的,具有高度移动性,非常便捷和个人化。Twitter消息传播速度极快,消息动态性强,信息可以象病毒一样复制、传播,一条推特信息发出后,发布者的follower接收后,会通过转推(也叫回推、锐推、RETWIT)让再传给自己的follower,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播者以几何级数增长,一条信息可在几分钟内传给成千上万人、传遍全球

;它天生跨界,在互联网和短消息服务网络间自由游走,几乎可以在任何有屏幕和网络连接的设备上收取和阅读。这使得Twitter成为极其理想的群众运动工具,它适合普通人使用,当局又很难监管。Twitter提供的海量信息喧嚣、主观、几乎不可验证,你很难查找其消息来源,更是难以辨别消息真伪,也不清楚发信息的人到底是在境内还是境外。

▲美国政府与Twitter交互事件全记录:

2009年4月7日:

摩尔多瓦青年组织“HydePark”和“Think Moldova”在大选后策划了一场“Twitter革命”,组织反对派力量冲击议会大楼。“Think Moldova”领导人之一纳塔利娅·莫拉里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描述:“6个人,只用了10分钟的快速思考便作出决定,然后用数小时通过网络、‘脸谱’(facebook)、博客、短信和电子信箱将消息传播出去……结果1.5万名年轻人走上街头”。《纽约时报》记者爆料称,美国情报机构参与了这次骚乱活动,“HydePark”这一非政府组织网站得到了美国国务院文化和教育局的资金扶持。骚乱爆发当天,索罗斯开放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莫罗索夫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文章,介绍如何通过互联网发动“Twitter革命”,出生于白俄罗斯的莫罗索夫曾表示,“我经常访问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叙利亚和泰国这些国家,以考察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翻专制制度的可能性。”

摩尔多瓦“Twitter革命”中发生暴力事件

2009年4月19日:

负责执行“网络外交”政策的美国国务院官员贾里德·科恩邀请Twitter创始人之一的杰克·多尔西等硅谷CEO们前往巴格达,和伊拉克副总理共同讨论如何构建信息网络并传递“Twitter精神”。杰克·多尔西告诉《华尔街日报》记者,此前他没见过美国政府以这种介入力度在海外推广互联网技术。

2009年6月15日:

伊朗总统大选风波愈演愈烈,贾里德·科恩下午发邮件给杰克·多尔西,要求这家网站延迟系统维护时间。按原定计划,Twitter全球各站点统一实施系统维护将令服务暂停90分钟,网民无法使用。此时伊朗处于白天,要求取消选举结果、重新选举的街头抗议与游行示威正在进行。Twitter在15日稍晚时宣布把维护开始时间延迟至美东时间16日下午5时,这时伊朗正处于17日凌晨。

伊朗反对派领袖穆萨维的支持者通过Twitter等手段组织串联,涌上德黑兰街头抗议,总统大选风波演变为暴力冲突。

2009年6月18日:

美国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现任国防部部长罗伯特盖茨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直言,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络是美国“极为重要的战略资产”,因为“这些新科技让独裁政府难以控制信息”。在谈到伊朗时,盖茨甚至开玩笑地说,伊朗国家领导人在关闭通信系统时可能没有考虑到Twitter,“我猜,他们可能跟我一样,不太了解Twitter。”

2009年7月6日:

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Mark Pfeifle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评论文章,建议授予Twitter及其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Pfeifle说,Twitter曾被批评为浪费时间的东西,但是在过去的一个月,没有它外界就无法知道很多关于伊朗大选失败者控诉当局舞弊的事情,伊朗人也不会有站出来的信心和使命感。Twitter可以通过非web方式更新,使得专制政权难以屏蔽。Pfeifle认为Twitter已经成为民主的软武器。

2009年10月1日: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搜查纽约居民艾略特.麦迪逊(Elliot Madison)住所长达16个小时,麦迪逊被指利用计算机和无线电设备跟踪G20峰会当天警察在匹兹堡的行动,并用Twitter向示威者传递消息以避开警察的阻挠;他被指控妨碍公务,用通信设施犯罪和拥有犯罪工具。尽管搜查令只授权FBI探员搜查有可能违反联邦反暴乱法定证据,但他们将麦迪逊家中的冰箱磁铁,玩具猴等杂物统统没收。

2009年11月11日:

奥巴马访华前夕,为表示美国政府对Twitter等网络新媒体的重视,美国驻华大使馆和上海、广州领事馆使用视频会议的方式,邀请三地的中国博客向现场的美国使领馆官员提问。使馆官员说奥巴马会在上海和中国青年举行对话,并回答网民提问,另外,使馆虽然不清楚奥巴马会和胡锦涛说些什么,但信息自由一直是美国关注的事情。

2009年11月16日:

奥巴马在上海科技馆与中国青年现场对话,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从网民大量的提问中选取了两个:

第一,有这么多互联网使用者的国家,有6000万写博客的人,你知道防火墙的事情吗?

第二,我们是不是应该自由地使用TWITTER?

奥巴马回答:首先让我说,我从来没有使用过TWITTER。我注意到一些年轻人,他们一直很忙,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器材,很笨重。但是我还是非常相信技术的作用,非常重视开放性。在信息流动方面,我认为越是能够自由的信息流通,社会就变得越强,因为这样子,世界各地的公民能让自己的政府负责,有一个问责制度,他们自己会思考,这样会有新的想法,鼓励创造性。所以我一直是坚定地支持互联网开放的使用,我是非常支持不审查内容的。在美国我过去谈过,这是我们的一个传统,我也认识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但是我可以告诉各位,在美国,我们有没有受限制的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这是我们力量的来源,也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2010年1月6日:

深谙外交事务的共和党资深参议员Richard Lugar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推特对抗恐怖(Twitter vs.Terror)”的文章,鼓吹美国国务院应该利用新网络技术,来为美国全球的“自由”推广运动而战。

2010年1月7日: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举办晚宴,受邀者包括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塞、Mobile Accord公司的CEO詹姆斯•艾伯哈德、微软首席战略官克莱格•曼迪、思科公司首席市场官苏珊•波斯特伦、纽约大学教授克莱•舒基、以及“个人民主”(Personal Democracy)组织创始人安德鲁•雷斯杰等人。

出席宴会的Howcast公司CEO Jason Liebman在博客上写道,“国务卿希拉里对高科技、以及高科技在推动美国在世界各地干预行动的作用非常感兴趣。在2010年新年伊始,就花了两个小时与高科技行业巨头们探讨21世纪的外交权术,可见她对这个问题是很认真的。希拉里认识到,如果美国的外交政策要鼓励民间运动、反抗暴力与压迫,微博客Twitter、Google和YouTube视频网站等21世纪的工具将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希拉里的21世纪外交战略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掌控高科技工具的力量,向全球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在晚宴上,我们讨论了如何利用高科技为外交和国家发展目标服务的问题。”

2010年1月7日:

美国国务院举办全球性“民主是……”推特(Twitter)微型博文竞赛。新闻公告称,参赛者须在Twitter网站成为@demvidchallenge的追随者并发送不超过140个字符的博文,谈谈个人对民主含义的理解。其博文得到最多次数转发的参赛者将获得折叠式高清数位摄录放影机Flip Video HD Camcorder一台。该项竞赛旨在通过新媒体吸引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参与,突出反映他们的观点,以打破文化和地理界线,促使年轻受众就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进行透明和坦率的讨论。

对美国“网络冷战”宣言的分析与思考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0年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首次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她在演讲中指出互联网世界存在着“柏林墙”,一些国家站在互联网自由的另一端。有人将这次演讲称之为希拉里的“铁幕演说”,这一比喻恰如其分。2011年2月,希拉里再次就此议题发表演说,其内容相比上次演说相去不远。但是,结合美国在这一年间各种相关动作来看,其“互联网自由”战略并非应对“谷歌事件”的权宜之计,而有其长期考量。

  美国互联网战略中的“三个套路”

  希拉里两次互联网演讲均是以热点事件为头、理念阐述为腹、无端攻击为臂、政策行动为尾。对比2010年,2011年演讲中的热点事件从“海地地震”转为“埃及政权更迭”。理论阐述方面,希拉里添加了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将安全与自由设为同等高度。在无端攻击中,中国仍是希拉里的首要目标,而维基解密事件则成为一个新靶子。政策行动方面,希拉里除重申2010年演讲中所谈及的几个互联网自由行动外,还更具体的增加了美国资金支持的方向。从表面来看,希拉里此次演讲仍是打着“互联网自由”大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无端指责,并试图塑造美国在互联网领域至高无上的道德地位。希拉里也希望借助演讲为其推动的几项外交行动进行宣传,回报那些对其进行全方位支持的企业家和华府人士。这些行动包括“全球网络倡议”和“公民社会2.0”行动,美国大多数网络巨头和非政府组织是这两个协议的参与者。

  从深层次分析,希拉里此次演讲的动机更为不纯,显露出美国在互联网自由议题上的三个“固定套路”。

  第一个套路是通过热点事件显示美国所推行的互联网自由及美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优越性。2010年,希拉里描述了美国高科技企业所提供的互动式地图是怎样帮助海地儿童获救的。这一事件被希拉里复制为全世界范例,以印证其互联网自由“适用于全人类”。一年后,希拉里将埃及动荡描述为一场由脸谱(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引发的革命,这两个互联网工具成为当地民众迫使穆巴拉克下台的最终利器。希拉里以此事件认为互联网自由已跨越东西方,成为民主运动的最终选择。希拉里试图构建一个“互联网自由和美国网络企业”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直接联系,或至少证明前者对世界上各种热点事件均产生影响。从埃及和突尼斯事件来看,世界上很多民众都相信“脸谱”和“推特”是革命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居心叵测或被美式价值观蒙蔽的人或许就会因此迷信美国新媒体的巨大力量,并进而信奉及捍卫希拉里之“互联网自由”观。然而,希拉里叙事背后却存在着两个背景:一是互联网影响已无孔不入;二是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对美国互联网服务存在依赖现象。这两点是诸多热点事件中美国“互联网自由”行动产生巨大影响的真实原因。

  第二个套路是将互联网自由与人权议题绑定,塑造美式互联网自由价值观。希拉里再次在演讲中强调互联网自由与普世人权之间的联系,认为互联网自由是新世纪网络世界的通行规则。希拉里将自由表达、自由联接和无权干涉作为其互联网自由价值观的三大支柱,这一阐述比去年演讲更加具体和系统。在国内,美方试图将互联网自由作为其宪法所规定的美国国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自然延伸。在国际领域,美方试图将互联网自由与《联合国人权宣言》中的言论自由挂钩。通过绑定这两大法律基础,美式互联网自由似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获得权威支撑。但是,希拉里有意忽略了自由权的限度。美国最高法院在1940年《格里斯沃尔德诉康涅狄格州》一案中,对自由权加上了“行为有赖于调控以保护社会”的限定。在《联合国人权宣言》,自由也有其前提,即“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这两个限定都表明自由权并非绝对。希拉里所提出的互联网自由则不然,她认为不应封杀仇恨或极端的观点,不应遏制互联网上的极端情绪。希拉里此种观点很难被学界或别国政府所接受,但却迎合了极端网民的口味,这正是希拉里鼓吹“绝对”网络自由的目的。从埃及到突尼斯,正是一群激进的年轻人依靠互联网聚合在一起,完成了美国期盼已久的中东民主革命。希拉里希望全世界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其中,挑战当地政府和权威。

  第三个套路是以维护互联网自由和网络安全为名对别国进行指责甚至打击。在2010年的演讲中,希拉里借“谷歌事件”对我国进行无端指责。今年,希拉里的攻击对象又有所扩大。维基解密、外国政府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的审查和监视皆成为希拉里谴责目标。希拉里将维基事件视为“偷窃行为”,认为此类事件将干扰美实现“促进全世界人权和民主”大业。这段言论不仅彰显其互联网自由宣言的虚伪和双重标准,也受到西方学者批判。有学者指出希拉里正在侵蚀互联网的“网络中立性”原则,而按照美国利益为虚拟世界制定所谓行为准则。2010年演讲中,希拉里提出将发展能力推行其所谓“21世纪外交方略”。2011年,希拉里进一步提出“应对及打击各种威胁”,其推行网络外交战略更是昭然若揭。

  美国正加速互联网国力建设

  过去一年,美国已全面启动互联网国家战略,与希拉里互联网自由行动互为表里。在经济方面,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2010年3月公布未来10年“互联网蓝图”,将全面提升美家庭宽带速度。这一计划将增强美网络安全硬度,并使美在云计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公布其4G网络方案,计划在5年内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98%的国民。这将使美拥有多重网络保障以应对网络突发情况。

  在军事方面,美军在2010年5月正式启动其网络战司令部,美国网络军队的组建正式拉开帷幕。按照计划,美国网络战部队将在2030年前组建完毕。美国网络战司令部司令亚历山大指出网络军队将具备网络攻击能力,依靠各种手段瘫痪敌方信息系统。6月,美军进行第六次“施里弗”太空演习,此次演习重点试验依靠太空武器对网络进行攻击的效果。9月,美国联合12个西方国家进行“网络风暴3”演习,演习目的在于检验包括电力、水源和银行在内的重要部门遭大规模网络攻击时的协同应对能力。美国还与以色列共同对伊朗实行“震网”打击,拖慢其核计划。这些行动均使美应对网络战能力显著增强,并重点强化网络战的先发制人功能。

  在规划层面,美国政府在2010年公布《美国国家互联网安全战略》,其内容包括设置专门官员负责全美网络安全事务,并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工作。2010年6月,资深参议员利伯曼推出《维护网络空间作为国家财产法案》,法案将赋予奥巴马在紧急时刻关闭美互联网服务的权力。

  从上述动作来看,美国正加速其互联网国力建设。美国试图率先发力占得先机,尽快赢得网络霸权,从而在国力缓慢衰落的过程中继续维持其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思考及建议

  与冷战时期类似,美国互联网战略也分为文化经济斗争和军事斗争两部分。希拉里的演讲以“互联网自由”为皮,行“互联网文化侵略”之实。美国在互联网自由领域信誉不佳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许多恶劣的网络举措都源于美国,如过渡保护版权的行为、监视互联网用户和因恐怖主义威胁而执行的强制性IP登录等。这些行为均为世人所不齿,我们毋需高估其“互联网自由”价值的吸引力。希拉里推行“互联网自由”所依靠的是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的统治地位。一旦第三世界国家摆脱对美国互联网服务的依赖,美国透过互联网进行的文化侵蚀也就难以奏效。因此,美国势必将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符合本国特色的互联网服务,更会对其他国家向第三世界推进网络外交倍加警惕。作为当今世界上网民第一大国和互联网科技强国,我国已基本摆脱对美国互联网服务依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大可不必对其推行“互联网自由”过度紧张,我国网民更倾向使用本国服务。我国应进一步支持本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尽快为其制定国家发展战略。

  另一方面,我国应高度关注美国开启“网络冷战”所带来的安全威胁。美国正在互联网这个原本无界的领域修葺边界,制定游戏规则,确定国家利益,组建暴力工具。这种国家化趋势曾在疆土、海洋、极地和太空领域中发生,如今,它又会在虚拟世界中重演。

  在未来世界,对网络安全构成的最大威胁不再是网络恐怖主义或黑客,而是国家性网络暴力工具。现存国际互联网规范将难以约束这股强大的破坏性力量,我国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据此,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应尽快制定互联网国家战略。互联网不仅是一个高新产业更具有高度战略意义,其重要性堪比海洋与太空。互联网国家战略应包含基础设置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网络安全和法律规范等一系列内容,全方位囊括互联网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充分调动及促进包括政府、民间和军方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

  第二,作为互联网国际舞台角力的主力,我国应积极促进本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为其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专项资金支持互联网技术创新。应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符合其特色的网络服务,与美国展开良性竞争。

  第三,我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规则制定及国际合作,着力提升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相关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我国宜应推动互联网相关国际法律体系的构建,强调互联网领域的主权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制度维护互联网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四,我国应加快发展网络国防力量建设,加强应对别国网络攻击或其他网络安全危机的能力。我国应加强宽带、无线宽带及太空网络建设,形成对网络安全的多重保障体系。应定期排查电力系统、金融系统等国家要害网络的网络安全隐患,谨防类似“震网”的木马攻击。为确保对别国网络攻击产生威慑力,我国国防力量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攻击能力。

  (《行政管理改革》杂志供稿 作者李峥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qiuworld.com/blog/archives/753
http://www.wschn.com.cn/ws/wszx/wsxm/2009/1121/9776.html
http://news.cnet.com/8301-27080_3-10399141-245.html?tag=mncol;title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网络冷战时代 网络冷战 Cold Cyber War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Cold Cyber War,网络冷战,美国网络冷战宣言,中美网络冷战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