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史专业委员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计算机事业已历时53年,自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的“紧急措施”开展了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培养人才、建立机构、生产设备、展开应用,至今已成信息大国。
2009年11月5日,北京信息产业协会邀请长期从事计算机研发、应用的专家召开“计算机史专业委员会发起座谈会”,倪光南院士主持了会议。经过此前的长期工作和会上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发起专业委员会。倪光南、龚炳铮、吴凤鸣、张柏春、刘益东、姚居汭、吕志良、杨明刚、张胜生、刘兴亮、程天宇、郭宜斌、段永朝、刘志勇、朱鹏举、王缉志、方东兴、徐祖哲等专家和媒体人签字同意发起“计算机史专业委员会”。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开始发展“提升脑力劳动”的“智力机器”,这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并得到正确实施,不论在科学事业,人才培养,还是在产业发展上都取得巨大成就。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多已不为人知,就是在绝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教材中都少有国人贡献的叙述。目前的状况是:生产的计算机型号多,保存实物少;应用的领域多,决策与成效记录少;完成的课题多,讲述参与人员少。
中国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决策过程和创新环境,以及参与者的奉献精神应当永存,这些材料是中国要成为“信息强国”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也是未来的“计算机博物馆”应当保留的内容。大家充分肯定协会汇集、编辑的大量工作和《目穿长路》图册,这些材料还有大量文件、设备,亲历者的讲述和历史照片,都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宝贵资源,也是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会专家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大家认为当务之急是抢救历史资料。并一致认为要推荐一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开始(如首批50位)在计算机事业规划、管理、开发、教育、应用方面付出重大贡献的老同志,立即开始走访记录他们的从业经历,包括学习成长、工作与贡献,要记录他们的创新经历、环境条件和他们的品德精神,要用音像、文字等尽量完整的记录他们的人生和贡献。
关于专业委员会的任务,专家们认为重点是要进行史料挖掘和整理、保存,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条件,要重点进行人员数据库、大事记和产业发展目录大纲等工作。一是要完成人员库,将所有早期计算机训练班的师生,六十年代入学的计算机专业的师生资料都入库保存,再陆续搜集做出重大贡献、创新获奖、开拓市场的人员库。
还要提出产业发展目录大纲,为细分专业和产业发展阶段提出标准,以便为产业史的编制打下基础。对大事记也要提出列编标准和内容规范,以便早日分阶段完成计算机行业、教育、应用、机构等的大事记。
专家们还提出了建立计算机资料、文稿、图片的目录数据库的建议。提出要建立交流平台,方便网上交流,并组织大批志愿者参与有关工作。特别欢迎计算机、信息、软件等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参与工作。
专家们针对多年工作的体会,认为这些资料和经验,以及所要进行的工作都是十分有价值的。也会改变中国的计算机教材中,极少编入中国产业发展内容和人物的情况。大家一致同意尽快成立“专业委员会”以便开展工作,专业委员会应当是整合产业历史研究的“传达室”,到会专家表示要为行业历史穿针引线,为政府和企业搭建服务平台。
到会专家的签字和倡议书将向主管部门申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软件博物馆等也表示作为发起单位,新浪网、中国计算机用户、互联网实验室等媒体和机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协会和专家将走访科研、院校、行业部门,陆续召开一些座谈会,继续组织更多的单位和人士参与发起和今后工作。
专业委员会将完善宣传与组织工作,在得到批准之后,将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和计算机史的报告会。
还将和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合作,建议各方面的专家和媒体、作家们积极撰写回忆文章、发展历程,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和手段宣传中国计算机事业和创业先驱的精神与贡献。
专业委员会的筹备联络单位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办公室和互联网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