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153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2-1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屌丝
屌丝
吊丝
吊丝
丹丹体
丹丹体
秒客
秒客
3Q体
3Q体
网络麻豆
网络麻豆
谷歌税
谷歌税
微阅读
微阅读
10年网络派生词
10年网络派生词
搭讪群
搭讪群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正在盛行。微阅读是阅读领域的快餐,口袋书、手机报、Twitter,都代表微阅读。
  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超过十五世纪一个成人一年的阅读量。
  微阅读,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正在盛行。车上翻看手机报成为一种习惯,内中新闻每条不过百字,未到办公室前,我天下大事已知分晓。智能手机或将改变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品味,一个改变5亿多用户阅读习惯的数码小东西。
  近年,Twitter在美国的盛行,不仅改变互联网生态,Twitter、Facebook所代表的是关系互联网,势将改变美国人的沟通方式、总统大选方式,也会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 口袋书、手机报、Twitter,都代表微阅读。对此我们不能有过多微词,因为这是人类在面对资讯爆炸下的自然选择。要知道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超过十五世纪一个成人一年的阅读量。一份《广州日报》60个版近20万字,就是当时成人一年的阅读量。  
目录

 趋势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开机化生存,手机、电脑一开就意味着你与这个世界联通了,资讯会无孔不入,这些资讯大都更微、更诱人、更耸人,极力抓住你的眼球。 
  第二,图文结合的文章受欢迎,图片可以是摄影、偷拍的,也可以是PS的。这意味着今后的写手,不光会敲字,还得会扒图,最好会用Photoshop。 
  第三,长文须经编辑裁剪以适合新阅读趣味,要加导语,摘引言,核心观点变字体或加黑,功能性贴士不可少,将长阅读切分成微阅读。 
  第四,垃圾时间将成为阅读常态,坐车、等人、等电梯都是阅读场景,人类做到“我学习的时间不是牺牲了娱乐,而是填补了垃圾时间”。
  未来,人们会在方寸屏幕阅读纯文字小说吗?会阅读完一份深度报道吗?那将是大大疑问。微阅读也好,浅阅读也罢,都将颠覆传统阅读方式。而书,将以更古典的仪态荣登艺术殿堂。就像书法成为权贵们的品味标志一样,读书将成为文化晋阶的身份符号。

“微阅读”会否颠覆传统阅读方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调查显示,当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大约在20万字左右,这已超出了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信息摄入主要是以“微阅读”的方式进行着,这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正在盛行,它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人类在面对资讯爆炸下的自然选择。
  有人因此断言,“微阅读”时代正在到来。“微阅读”为何受追捧?我们熟知的传统阅读方式会否因此被颠覆?技术革新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再一次提出了时代的追问。
  欢迎进入阅读多样化时代
  等车时,我习惯拿出手机看新闻;走路时,我喜欢戴上耳机“听”小说;陪老婆逛街,我常常拿出i-Touch看电子书打发等待的时间……某天看到“微阅读”的新闻,我才知道自己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微阅读”的忠实执行者。
  感谢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我们的阅读无处不在。过去我常常抱怨生活被工作割裂得支离破碎,没时间阅读。而今,我在快节奏生活的缝隙,仍然可以利用“边角料”时间阅读新闻,接受资讯,乃至发布资讯。“微阅读”让我跟上了这个迅捷的时代。
  不过,如果仅仅因为“微阅读”的出现,就将这个时代命名为“微阅读时代”,这种说法我不能赞同。微阅读只不过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阅读方式。因此,我更愿意将现在称为阅读多样化的时代。
  阅读多样化的时代中,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短小、碎片式的资讯,如快速更新的新闻、轻松浅显的小说,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获取。我在地铁里阅读手机报,在等待的间歇用手机上网看新闻,也用i-Touch看看最近流行的职场小说。然而,我却不能随时随地阅读类似《剑桥中华民国史》这样的严肃书籍,更无法想像,有人能够在手机上啃完《资本论》这样的皇皇巨著。
  总有一些结构宏大、蕴涵深刻的文本,是手机无法承载、短时间无法消化的。当利用微阅读完成每天必需的资讯更新后,我还是会静下心来,用完整的时间捧读自己心爱的书籍。

  “微阅读”=绿色阅读

  曹洛洛

  雷锋同志曾经说过:“这世上本没有成段的阅读时间,挤的次数多了,也便成了阅读时段!”好吧,这句话是我杜撰的,但是他的确经常在执行运输任务的途中,就着驾驶室的灯光读上个三五百字的毛主席语录。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故事:助人不辍的雷锋同志应该是个大忙人,而他置于手边时不时翻看的也恰恰是最适合“微阅读”的语录体。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微阅读”是一个对生命价值有深刻体察的人所提出的终极追求。不管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是在当下。

  这样讲似乎有点虚张声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微阅读令我们摆脱了许多生活中的“垃圾时段”。我们不再需要用玩手指头来消磨等候的时光,任何场合、任何时刻,我们都能掏出一只小仪器,轻松地营造起只属于一个人的阅读空间。

  这种“闹中取静”的心境其实相当怡然自得,不过这种心境不知道何时会被打断,何时又才能继续———所以我们的思维得像Windows 7那样擅长窗口切换,又得像移动硬盘那样拥有超大记忆体。小说、散文、科普作品总归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读了,因为你未必能记得到底是谁说了一句露马脚的话招致大侦探波罗的怀疑;你也不大能把荷塘月色的静谧心情保持到下一个地铁站;你更不可能几次三番整理头绪来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搞清楚。甚至大型新闻报道也未必适合,我们也许会觉得“滚动更新式”的报道更贴合这种阅读方式:一篇新闻稿不必一开始就完成新闻确认和评论,甚至无需交代清楚“5个W”,而是从一个粗糙的事件轮廓开始,跟着记者的脚步不断求证不断廓清,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这是互动感多么强的一种阅读体验。

  从最初的“给你结论”,到现在的“给你过程”,到底哪种形式更好?我们可以搬个小板凳,坐看图书交易和“围脖”更新谁更活泛。

  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阅读

  江 莘

  我们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那些学问大、知识渊博的人。殊不知就古代中国早期而言,书籍形式主要以竹简为主,捆扎成册,厚厚一摞的内容也未必抵得了今日一两百页的薄薄小书,以今人眼光来看,则“五车”书量恐怕远远算不得博览群书。

  相反,如今电脑、电子阅读器和手机上一块小小身材的芯片,却使人轻而易举就能坐拥书城。毫无疑问,这是“微阅读”时代的巨大优势,然而,它是否能取代传统阅读呢?传统与现代的“阅读”真那么泾渭分明吗?

  不少出版商都相当乐观,也积极推动这一阅读新时尚。诚然,特别在普及阅读、掌握咨询等方面,技术手段的革新势必会产生深远影响,可是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却未必导致阅读质量的提升。排山倒海的信息,常常使人“幸福”得不知所措,容易产生蜻蜓点水般的“浅阅读”。“浅阅读”固然有实用性和消遣性的好处,却无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阅读时的沉潜心态,而人们智识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并非取决于单纯信息量的累加。另一方面,阅读目的也不会因阅读手段的变化而发生质的改变。虽然在阅读目的上,可谓仁者见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认,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阅读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生命的融合,相伴我们心智的成长。

  我们或许能毫不费力地成就“学富五车”,或是摇身变作“移动图书馆”的管理员,然而,阅读究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产生怎样的作用,终究在于我们自身是如何看待阅读,又是如何去实践阅读的。

    阅读不必谨“小”慎“微”

  何 林

  最近收到了在某门户网站工作的朋友发来的“微博”内测邀请,这算是他们的工作量,我自然要支持一回。其实这都是“Twitter”惹的祸,而20个字符的发布限制却让它成为了当今互联网新变革的核按钮,引来国内网站一窝蜂地抢占高地。信息的碎片化迎面扑来,我们进入了一个新名词———“微阅读”时代。

  办公室同事用新买的手机看完了一部小说,我也会在每天早上通过手机报快速了解时事新闻,身边的人也越来越爱在小屏幕上读读看看。

  正因为我们获取的信息源早就不仅仅是“书”了,所以即使大家都嚷嚷着越来越懒得看书,却每天都完成了惊人的阅读量。

  每一个新的阅读方式的出现都伴随着恐慌,这不再是顽固派和学院派的担忧,而是涉及某个行业的变化。互联网让报业恐慌过,“读图”的让“读字”的恐慌过,这次的“微阅读”也毫不例外,就像有人说的,在微阅读时代,“就像书法成为权贵们的品位标志一样,读书将成为文化晋阶的身份符号。”

  事实上,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颠覆”这件事。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方式,方式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就像唱片业的磁带、CD、MD、MP3等,介质在变迁,但到头来“听”的终端没有变。阅读也是如此,有大开本有小屏幕,有只言片语有长篇大论,不过是各有所取。

  我们不必对此谨“小”慎“微”,“微阅读”不过是多带给人们另一种选择,你可以在拥挤的车厢里一面抓牢扶手一面看着手机,也会在某个惬意的下午来杯卡布奇诺一页一页品闻书香。

  “阅读量”不等于“阅读质量”

  井姑娘

  现今,微阅读的影响可谓来势汹汹。它的势力不仅普遍深入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高科技赋予的“便利”和“海量”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角角落落。地铁上、电梯里、黄昏的车站,“埋头苦读”的人比比皆是。当我们欣喜于越来越多的人执著于通过“看东西”来消遣业余时间时,我们也必须敏锐地捕捉到如此浅阅读所带来的种种并发症。

  调查显示,如今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超过15世纪一个成年人一年的阅读量,这并不值得自豪。“阅读量”和“阅读质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正如一首美妙的唐代诗歌的含金量比相当字数的天气预报更具魅力一样,古人潜心吸收的宗教、哲学经典自然是现代人“浅心”一瞥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微阅读”充其量只是信息爆炸的一种症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阅读”文本的短小、迅捷营造了一种令人倍感舒适的浅阅读氛围———翻开这样的文本并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铺垫,不需要过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阅读经验的前后连贯。可以说,当今的社会被笼罩在一种表面的“阅读盛况”中。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

  电子技术对阅读的冲击正如曾经的印刷术一样,迅猛地塑造着另一种时尚。但在我看来,无论在校园里还是在社会中,纸质媒介、经典文本的地位永远无法被替代。那些认为“微阅读”意义重大的人们不妨试着让眼睛片刻留白,仔细反省一下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是媒体垃圾还是心灵鸡汤。

  “微阅读”或可催生当代经典文体

  宁波

  古有学富五车之说。古时一本书,皆是圣贤耗时数年、甚至一生而成。一旦成书,多为经典,流芳百世亦不失华彩。因此,虽文字不多,但每卷、每段甚至每句,皆需费尽脑力用心阅读,甚而反复阅读,用一辈子阅读。在古代,阅读也是一种奢侈,书不仅少,有条件读书的人也很稀罕,一般老百姓是绝无时间、精力、财力享受阅读之趣的。

  现代社会,出书方便了,书也功能化了,有学术书、工具书、养心书、消遣书……随之,阅读也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进入信息时代,阅读变成一件越来越“快”的事情,它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相连;阅读也成为一件越来越“小”的事情,它可以随时随地,与人亲密相伴。

  若要将传统阅读和以“微阅读”为代表的现代阅读加以比较,传统阅读传递的主要不是信息,而是智慧。只要人类在发展,只要人类在思考,传统阅读将继续存在,只不过它将主要集中于专家、学者或对某些问题极感兴趣者。

  “微阅读”则主要传递信息,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需要,也与现代人“开机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单单将之与时髦、肤浅相联系,实在有失公允。

  “微阅读”不是一种颠覆,而更像一次推动,或许,这种新的阅读模式可成为激发新文体的动力。我国唐诗宋词无比绚烂,创造了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细细想来,唐诗宋词可算作古代“微阅读”的流行文本。今天的“微阅读”,或许会催生“唐诗”类文体,留下当代的生活记忆,成为数百年后的当代经典。  

微阅读时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文/闫肖锋
  我们社长每当外出归来都会面对一堆世界各地寄来的信件,各式传媒样刊居多,因他是一刊首脑。岂知在《新周刊》,社长是位立志爬遍天下名山大川、阅尽人间美女的人,无暇阅读文字。当他拆翻那些样刊时我就在一旁“淘宝”,总有所获。
  多数杂志的命运,是打了一次“飞的”,最后落入废纸筐。我想那些主管投放广告的媒介代理人每天都会面临蜂拥而至的来件,可怜那些渴望被“宠幸”的样刊,归宿大多是废纸筐吧。
  我的一位师弟在《广州日报》做一个叫“博阅”的阅读栏目,鉴于该报在广州的“首席”影响力,他每天收到的书件“海了去了”。问他读不读,说先弃之一边,今后有时间再读。他家可谓“样书充栋”了。他立志退休后办一家民间图书馆。
  我们都是资讯时代的宠儿。海量资讯,充裕选择,养成我们挑剔的阅读习惯。文章也好,书刊也好,要求更精、更短、更实用——读短东西成为偏好,一个微阅读时代来临了。
  《新周刊》2006年做过专题“浅阅读”,海量资讯时代,什么都是快速浏览,无论好文与烂文,只要你标题起得好,点击量就窜升,有时烂文甚至超过美文。本文所述“微阅读”即是这个“浅阅读”的延伸发展。
  说起标题党,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重了这个趋势。门户网专门订制了一个智能手机主页,更短小,更精粹,也更耸人听闻。窃以为,智能手机将改变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与品位,这个小玩意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那可是一个用户正日益膨胀的巨大市场啊。
  我在车上翻看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的手机报已成为一种习惯,未到办公室前,大事已知分晓。内中新闻每条不过百字。因此,我有意办一份手机语录报,缘由是《新周刊》每年的《年度语录》和《嘴上风暴——十年语录精选》热卖到不断加印。手机语录报的意图是用语录带出人物或新闻事件,不啻为一种方便掌握资讯的微阅读,有趣且实用。无奈,向有关部门打听一下,刊号已不批了。
  Twitter在美国的盛行,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生态,Twitter、Facebook代表的是关系互联网,它们将改变美国人的沟通方式、总统大选方式,直至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以后,所有长文,尤其是与己利害关系不大的文章,再精彩也无人光顾了。
  口袋书、手机报、Twitter,都代表微阅读。对此,我们不能有过多微词,因为这是人类在面对资讯爆炸情况下的自然选择。要知道今天一个小学生一天的阅读量,包括文字、影像、广告等,超过15世纪一个古人一年的阅读量。一份《广州日报》60个版17万字,就是彼时古人一年的阅读量。
  微阅读盛行于世,主导未来。依个人之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开机化生存,手机、电脑一开就意味着你与这个世界联通了,资讯会无孔不入,这些资讯大都更微、更诱人,以极力抓住你的眼球为能事。
  第二,图文结合的文章受欢迎,图片可以是摄影、偷拍的,也可以是PS的,总之,读图时代将重新开发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被废弃不用的右脑。这意味着今后的写手,不光会敲字,还得会扒图,最好会用Photoshop。
  第三,长文须经编辑裁剪以适合新阅读趣味,必加导语,摘引言,核心观点变字体或加黑,功能性贴士最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将长阅读切分成微阅读。
  第四,垃圾时间阅读将成为常态,坐车、等人、电梯、饭局都是阅读场景,人类真正做到“我学习的时间不是牺牲了娱乐,而是填补了垃圾时间”。这也算“让科技更人性”吧。
  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据称可以存储1500本书,一块电池可供持续2周不间断地阅读。屏幕不是背光式的,但是模仿了真正的墨迹和纸张,用户阅读几个小时眼睛也不会疲劳。如此看来,以后纸质书只能作为纪念品、礼物以及艺术品了。不过,Kindle只是在保护传统的阅读习惯——读书,改进它而不是取代它。书,以电子形式获得了另一种法身罢了。
  未来,人们会在方寸屏幕上阅读纯文字小说吗?会阅读完一份现在杂志上的深度报道吗?这都是疑问。
  (作者为《新周刊》杂志总主笔)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news365.com.cn/ds/200911/t20091120_2530635_2.htm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1-20/1975223.shtml
http://qnjz.dzwww.com/zlzj/200910/t20091010_5102514.ht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微阅读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