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48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2-0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许愿树母婴生活馆
许愿树母婴生活馆
全球网
全球网
CNN总部
CNN总部
盘点百年IT业20大企业
盘点百年IT业20大企业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盘点百年IT业20大企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盘点百年IT20大企业编辑本段回目录

  无数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让国人明白,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这一点,在做为知识经济最典型代表的信息产业(IT)领域表现得更加彻底和明显。纵观自第一台计算机出现50多年来的信息产业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全球竞争几近白热化的产业里,只有那些同时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产品研发、生产实力和优秀的市场运作、推广能力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引领时代风骚!简单点说,对于一个成功的或者是曾经成功过的IT企业来说,技术、产品和市场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由此,伴随着IT企业的生生灭灭,一部IT企业史,已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20世纪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千年已经到来的时候,我们特别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出了20家IT企业,集成“20世纪IT企业20杰”,希望能通过它们对整个产业做出的或者曾经做出的技术、产品或市场方面的贡献,来铭记人类信息产业史上的这第一个50年。这之中,既有像IBM、HP这样的老牌企业,也有像Yahoo、Amazon这样的Internet新秀,更有像Cray、Digital那样的“明日黄花”……。因为我们觉得,有起有落、有胜有衰,而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才是对那段历史的负责任的描绘。

  我们也希望,这20杰的成功和失败故事,能够为中国IT企业所借鉴,从而让我们能在21世纪的IT企业精英中,看到更多中国企业的名字。

  (以下以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3Com 以太网标准制定者   

  自70年代末以来,经过20多年的时间,以太网(Ethernet)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局域网标准协议,带宽为10Mbps。这之后,为提高带宽,同时又能保证与以太网的向下兼容,快速以太网和更快的千兆以太网相继诞生。而这一切,都与一家名为3Com的网络设备公司密切相关:其创始人Bob Matecalfe,就是以太网的发明人!

  1972年5月,Bob Matecalfe在对Alohanet网络模型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发明了以太网。1977年,以太网获得专利。1979年6月4日,3Ccom在Palo Alto成立,其名称源自三个英文单词,即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和compatibility(兼容),从中不难看出该公司致力推进以太网、扎根网络联接产品研发生产的初衷。在Internet日渐走进家庭的今天,3Com的目标是统一网络战略,使公司、小型办公室、家庭及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连入包括Internet在内的各种计算机网络。3Com的主要产品包括网卡(也是其最早的产品)、调制解调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接入设备和网管软件等网络产品和Palm Pilot系列掌上电脑。1994年,3Com进入“财富500强”,1999年公司销售额达57亿美元。

  1984年3月,3Com股票上市。目前,3Com在45个国家与地区设有160个办事机构,全球现有员工13000余人,现任董事长兼CEO是Eric A.Benhamou。
Amazon 电子商务的先行者   

  1999年,电子商务是Internet在中国的一大热点,开设网上商店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可是,您可知道,在1995年,世界上许多人还只知道上网查查资料、收发Email的时候,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已经产生,其创始者,就是由Jeffrey P.Bezos(现任CEO)于1995年7月创建的Amazon.com(亚马逊)公司。当时,Amazon开设了Internet上第一家网上书店,向用户提供快捷、便宜、品种齐全的图书,进而首创了网上购物这种电子商务的崭新模式。受其启发,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模式,如购物、拍卖等等随之相继出现。

  目前,Amazon仍是世界上领先的在线购物站点之一,提供的物品包括免费电子贺卡、书籍、CD、DVD、录像带、玩具、游戏和电子产品等。截至1998财年结束,其顾客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达6200万人,比上年增长300%;销售额达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3%;公司员工总数已达2100人。1999年初,Amazon在美国内华达州Fernley建成了一座占地32.3万平方英尺的配送中心。

  1997年5月15日,Amazon股票在美国NASDAQ上市。
AOL 敲开ISP世界的大门   

  在Internet的产业分工中,ISP(Internet接入提供商)是用户上网所碰到的第一个门户。然而,早在Internet普及之前,这种类似的接入服务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接入的是一个个BBS(公告牌系统)。今天,全世界最知名和最大的ISP———America Online(AOL,美国在线)的前身,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

  AOL成立于1985年,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Dulles,管理着两大全球性的Internet接入服务:其一为拥有2000万注册用户的美国在线,另一个是拥有2200万用户的CompuServe,主要业务涉及接入服务、Internet技术开发和电子商务等。拥有ICQ等知名“商标”。1998年,AOL收购了著名的浏览器厂商Netscape。通过与Sun等公司结成的战略联盟,该公司目标是提供一种容易部署的、端到端和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同时期望把AOL建设成为一种全新的Internet交互媒体。

  AOL现任董事长兼CEO为SteveCase,在全球现有员工12000人,1999年底首次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美100家最适宜工作的企业”之一。
Apple 另类个人电脑   

  1955年5月24日,一个不愿被父母接受的婴儿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市,这个日后的计算机产业怪杰被收养者取名为Steve Paul Jobs。1976年,21岁的Jobs(乔布斯)和26岁的Wozniak(伍兹尼克)在Jobs家的车库里成立了Apple(苹果)电脑公司,公司标志为被咬掉了一口的苹果。

  Apple的第一个产品是一种没有键盘、机箱、声音和图像的计算机电路板,他们称其为AppleⅠ,这个面貌丑陋的怪物就是今天风靡全球的个人电脑的始祖。1977年4月AppleⅡ正式发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键盘、电源和引人入胜造型的个人电脑产品,每一本论及当代个人电脑发展历史的专著都绕不过AppleⅡ,它的成功拉开了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大跃进的序幕。1980年,苹果电脑公司第一次在个人电脑世界引入鼠标,在传统的键盘之外,为用户与电脑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的工具,时至今日,鼠标已成为每一台个人电脑的必备装置。1984年,Apple推出了“大苹果”(Macintosh)电脑,并在后来的10多年中不断升级、更新。该系列产品的设计极为超前,性能出色,甚至到了今年还成为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本世纪杰出产品”中的惟一的个人电脑产品。

  但是,由于Apple没有向业界开放其技术,没有形成一个兼容机产业群,故在与IBM PC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失去了在PC业的主流地位,“始祖”反而变成了“另类”!Apple产品的使用范围也局限在平面设计、桌面出版等少数领域。其间,90年代初,为对抗Intel X86系列CISC处理器,Apple还与IBM和Motorola一道联合开发了PowerPC系列RISC处理器,用于自己的Power Macintosh系列产品。

  1997年9月,乔布斯重新回到一度离开的苹果电脑公司担任临时CEO,他对当时深陷困境的苹果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抓住Internet浪潮带来的机遇,相继推出了Power Macintosh G3、iMac、iBook等一系列划时代产品,不仅让苹果电脑公司起死回生,从赤字累累奇迹般地变为连番获利,重新回到了全球信息技术潮流领袖的地位,而且带动全球个人电脑与信息技术产品时尚化、易用化的新潮流。1999年8月,苹果正式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超级计算机”功能的个人电脑Power Macintosh G4,实现了每秒10亿次以上的浮点计算速度。
CA 成功兼并的典范   

  1976年美籍华人王嘉廉(现任董事长兼CEO)、Judy Cedeno和Russ Artzt三人合作创办了Computer Associates(CA,冠群软件)公司,最初的目标是为IBM的主机用户编写性能更好的软件。作为主要创始人,王嘉廉有一个信念,即技术必须服务于商业应用。

  凭着这个理念,到现在为止,配合自身的技术研发,CA通过一系列成功地并购,已经成为业内领先的企业级网络管理软件供应商,同时为用户提供关键业务的技术支持和系统集成服务。1981年CA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时,公司已经有了20种软件产品;1987年,收购UCCEL,有效地使经营规模翻番,并拥有了额外的系统软件解决方案;1989年,CA提出了CA90s软件架构,使用该架构,企业可以通过一种统一的策略来开发多平台应用软件。同年,收购ADR公司,加上当年9月Cullinet的加入,CA在数据库领域的实力大大增强。并且,CA在这一年成为该行业内首家营业额达10亿美元的软件企业;1993年,第一款Unix环境下的分布式网络管理软件Unicenter问世,并与HP公司产品捆绑销售。1994年,CA收购ASK Group,通过后者的Ingres数据库软件,进一步增强了CA在用于关键任务的关系数据库方面的实力。同年,CA还与EDS达成有效期12年的软件授权协议。1995年,并购Legent,大大加强了CA在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软件方面的实力。是年,CA还与微软达成协议,共推NT版Unicenter,开创软件业两大巨人密切合作的先例。1996年,CA并购拥有业内领先的备份软件ARCserve和反病毒软件InocuLAN的Cheyenne软件公司。1996年,CA发布了Jasmine,这是业内第一套面向因特网电子商务编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开发环境。1997年,CA Unicenter TNG开始全面交货,使企业用户可以从商业运作的角度通过一个集成的环境管理、监控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IT资源。1998年,CA发布了Unicenter TND和Neugents,增强了跨国公司用户在管理全球IT资源时的预测和灾难防备能力。

  CA总部设在纽约长岛。从1995年开始在全球开展业务以来,CA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拥有17500名员工,1999财年的营业额达53亿美元。

  在中国,1998年,CA还与联想集团合作成立了联想冠群软件公司,并与1999年推出了“问鼎”软件。同年,CA还与金辰公司合资成立冠群金辰公司,致力于Kill系列反病毒软件的开发。
Cisco Internet的物理基石   

  1984年,Leonard Bosack和Sandym Lerner夫妇为解决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网中计算机系统之间相互通信的问题而发明路由器(Router),进而创建Cisco Systems(思科系统公司)时,恐怕不会想到会为后来搭建规模更大的广域网,乃至现在的Internet奠定了物理基石。到目前为止,Internet上80%的骨干路由器上印有Cisco的标记!而Cisco本身,经过15年时间,也从一个由250万美元风险投资起家的“小企业”,成长为市值3000亿美元的网络巨人。

  相对于无所不在的Internet,Cisco的名称却具有强烈的本地化色彩,取自公司所在地旧金山市(San Francisco)名称的后5个字母,公司标记则源于该市的代表性建筑———金门大桥。

  1986年,Cisco公司第一台多协议路由器AGS问世,同时Leonard夫妇离开了斯坦福大学,使企业走出了家庭,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完成了创业期磨合过程,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1986财年,Cisco路由器的出货量还只有146台;1988财年为2847台;1990年Cisco股票在NASDAQ上市后,这一数字当年即上升至2万台。1991年,John Chambers就任公司高级副总裁,从此带领公司一直保持了高昂的发展势头。1999财年Cisco营业收入达121.5亿美元,除路由器继续占领主导地位外,在交换机、LAN、网管软件等网络产品方面也大有进步,名列十大最出色的电子商务公司行列。

  除自己研发核心技术产品外,收购战略对其成长所起的作用也功不可没。从1994年收购Crescendo至今,Cisco已经先后收购了50多家公司。Cisco认为,通过收购,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将新的技术和活力注入公司本身,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变化中的需求。

  1994年,思科系统公司进入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设立了办事处;1998年成立了思科系统(中国)网络技术公司。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及政府、企业上网工程的启动,思科系统在中国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预计2000财年的增长率将达到57%。
Cray 巨型机的缩影   

  在那些向量巨型计算机被用在军事、航空、航天等尖端和复杂计算领域时,Cray简直就是这一时代的缩影。但随着冷战结束,军事订货减少时,Cray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详见本期《为了忘却的记忆》)
Compaq PC制造业的代言人   

  1982年2月的一天,Rod Canion、Jim Hams和Bill Murto三人决定辞去在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高职,独立创业。他们在位于休斯顿市的一家薄饼店中共商大计,在餐桌的纸垫上绘出了一台便携式个人电脑的设计草图,并由每人集资1000美元作为股本。三人的创业大计得到了一家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总裁Ben Rosen的赏识和支持,从而在1983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便携式个人电脑,第一年就销出了5300台。从此,由“兼容”(Compatable)和质量(Quality)两词组合而成的公司名称———Compaq,逐渐为世人熟识。而这家IBM PC兼容机生产厂商,也在不久之后反而超出,使自己的PC比IBM出品的更“正宗”。

  从1994年起,Compaq(康柏)成为全球最大的PC供应商,连续保持5年(至1998年统计数字),成功跻身《财富》全球100强企业行列,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公司。1997至1998年,康柏完成了业内瞩目的企业合并,先后将Tandem(天腾)和DEC公司融入康柏全新的企业架构,大大增强了公司在企业级和高可靠性计算领域的实力。

  目前,康柏的业务范围横跨企业级计算机解决方案、容错关键业务解决方案、系统集成、企业网络存储解决方案、商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家用电脑等,通过授权销售合作伙伴网络,康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销售产品。目前,世界前35大电信公司、97%的大型股票交易所、90%的CPU制造商、90%的证券交易所、80%的ATM业务、66%的信用卡业务以及60%的光纤制造厂等企业采用了康柏的产品和技术。同时,康柏拥有64位Unix、64位Alpha平台、OpenVMS、IntegrityUnix和Non-Stop Kernel等多项核心技术。

  康柏公司现已在国内的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沈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并且成立了康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维修中心、培训中心等其他机构,以期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提供市场咨询和服务支持。

DEC 小型机王者   

  当IBM的大型主机统治着整个市场的时候,DEC公司却另辟蹊径,接连开发出了PDP、VAX两代小型机产品,成为事实上的小型机王者。90年代,DEC率先推出了64位的Alpha体系结构。1998年初,DEC被Compaq收购。(详见本期《为了忘却的记忆》)
Dell PC直销的鼻祖   

  80年代PC刚刚兴起的时候,所有的PC都是由生产厂家制造完后,交由若干代理、分销渠道网络推介给广大用户的。其中的经销层次如果过多,难免会使用户对产品的意见不能很快地反馈给制造厂商,从而导致PC厂商对市场变化不敏感,不能更快地生产出用户所需要的产品。到1984年,这个情况开始变化了。这一年,曾在美国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就读的Michael Dell(迈克尔·戴尔)以1000美元和一个在PC业中前所未有的理念建立了Dell(戴尔)公司,希望避开给产品增值较少的中间商,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量身订制的个人计算机,从而首开了PC直销业的先河。

  通过直线订购、按需配置经营模式和与之配套的服务意识,特别是Internet兴起引发的“网上直销”方式的诞生,戴尔已成为全球顶尖的PC供应商之一。1996年7月,戴尔网上商店开业,目前每天在线销售额达3500万美元,每年合120亿美元,占公司收益的43%。截止到1999年10月29日,戴尔公司的年销售额在15年内已从600万美元猛增至23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PC制造商。戴尔公司产品主要有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服务器及工作站等。戴尔公司1992年跻身《财富》500强,目前名列全球第210位,公司股票自1988年6月在NASDAQ上市以来,股值在过去10年内增长690倍。

  自1987年在英国开设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以来,戴尔公司已在33个国家开设了销售机构,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32万名雇员从事用户服务工作,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的Round Rock。1998年8月,戴尔宣布正式在中国开展直销业务,并在福建厦门设立了中国客户服务中心。同时,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戴尔还于同年11月在厦门正式设立了占地13.5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厂。该生产厂于1999年6月通过ISO9002认证。1999年9月召开《财富》论坛期间,戴尔还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应用解决方案中心,公司董事长兼CEO迈克尔·戴尔亲临揭幕。
HP 勇于变革的老将   

  1938年,起步于加州Palo Alto爱迪生大街一个车库中的HP公司无论怎么看都是硅谷的土著。HP公司由William R.Hewlett和David Packard两人创建,其名称Hewlett Packard来源于1939年元旦的一次掷硬币的结果。

  HP早年的产品集中于精密仪器和测量设备领域。1966年,HP制造出其第一台计算机HP 2116A,用于控制精密测量仪器。1980年,HP推出了其第一台PC HP-85。

  在60余年的历程中,HP在产品和经营策略方面曾发生过多次大的变革,这对于像HP这样的老牌IT大企业是难能可贵的。其中较为典型的,首先是在1984年,HP发布了ThinkJet喷墨打印机和LaserJet激光打印机。现在,这两个品牌已经成了各自领域的最知名品牌之一,特别是LaserJet激光打印机和其PCL页面描述语言,更成为办公领域激光打印机的事实标准。

  其次是从80年代开始,HP的计算机产品线逐渐成熟。1982年,32位HP-9000计算机问世,这台“桌面主机”,其计算能力可与60年代的大型主机一较高下。1986年,HP发布了全新的基于RISC架构的计算机系统。现在,全新的HP-9000系列计算机基于HP-UX Unix操作系统,产品家族覆盖从普通服务器到高性能计算机等在内的宽广领域。同时,HP的PC级产品成长态势也相当良好。而在Internet领域,HP则提出了E-services战略。

  再次是在1999年,HP出人意料地聘请原供职于朗讯公司的Carly Fiorina女士继任总裁兼CEO,公布了公司新的战略和CI,决心要为建设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Internet环境而努力。
IBM 蓝色巨人   

  IBM可算是IT界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了。其最直接的前身是1911年7月成立于纽约的C-T-R公司,1924年改用现名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始人为Thomas J.Watson(老沃森)。

  IBM的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计算机是1952年推出的IBM 701电子管计算机。从那时起,无论是在当时的计算机出现之初,还是现在的Internet时代,IBM这个“蓝色巨人”的身影总能在IT业界浮现,并在相当大部分时间里领导着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经过沃森父子几十年的经营,从60年代到80年代PC兴起初期这段时间里,IBM的历史几乎就等同于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史。

  1964年4月7日,IBM发布了历时5年、耗资50亿美元巨资研发的System/360主机系统。这是业界第一个可更换软件和外设的计算机产品族。与以往不同,从那时起,当计算需求增加时,用户只需简单地升级硬件和软件系统即可实现处理性能的提升(当然必须而且只能购买IBM的硬件和软件),大型主机(mainframe)的黄金时代到来了。1969年,小沃森决定改变软件、硬件、服务打包销售的市场策略,允许用户单独购买软件和服务,从而为日后相对独立的软件和服务市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81年,IBM个人电脑(PC)问世。这虽然远不是业界第一台PC,但以IBM的声望,业界仍将IBM PC的推出定位PC时代的开始。同时,IBM PC也是IBM第一款由外部供应商提供部件的计算机,这一举动,加上后来IBM对PC的技术所持的公开态度,竟在不久之后就催生了微软和Intel这两大PC时代的霸主,并造就了Compaq等一大批IBM PC“兼容机”制造厂商。PC产业由此诞生。

  从1993年4月至今,郭士纳担任IBM总裁兼CEO。在他领导下,IBM不仅完成了扭亏为盈的痛苦历程,而且还在电子商务、安全电子交易(SET)等领域走在了业界前列。目前,IBM是业界惟一一家生产从掌上电脑到大型主机,从硬件到软件,从网络到外设的全方位IT企业。同时,不管是硬件方面的S/390、AS/400、RS/6000、ThinkPad,还是软件方面的Visual Age、Tivoli、Domino,IBM的每一款产品,都会令业界为之侧目。

  除了强有力的产品开发能力外,IBM对IT基础技术的研究也相当重视,其研发经费竟要高过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署)。在这样的高投入下,“IBM的口袋里总能拿出些新鲜东西”,而软盘、硬盘、激光打印机、铜芯片、关系数据库等等就是其中的扛鼎之作。

Intel CPU的代名词   

  同微软一样,Intel也是整个PC时代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靠着Wintel架构、靠着Intel Inside的“天才般”的市场策略,Intel已经成为IT业界的翘楚之一。

  1968年,曾供职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鲍伯·诺伊斯和高登·摩尔创立了Intel公司,最早的产品为存储芯片。不久,同在仙童供职的安迪·葛鲁夫也加入了他们,成为Intel的第4名员工,Intel公司高层的三架马车式领导从此形成。从1971年出品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开始,Intel幸运地走上了一条将来的金光大道,其发展历史几乎等同于CPU工业史:1972年,8008芯片问世;1974年,8080芯片问世,被用在世界第一台PC Altair 8080上;1978年,8080被IBM PC采用;1982年,Intel推出了x86体系结构,并推出了286处理器;1985年,包含27.5万个晶体管、能运行多任务的32位处理器386问世;1993年,CPU工作进入了486时代;1993年,Intel推出了划时代的奔腾(Pentium)处理器,放弃了以数字排序命名的方法,避开了AMD、Cyrix等兼容厂商的竞争。同时,Intel Inside市场推广计划出台。Intel以一个部件生产厂商的身份直接登上前台,直面最终用户,从而大大扩大了Intel处理器的市场份额,但也因此使“处理器运算瑕疵”问题数次成为用户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信任”危机。不过,对于Intel来说,“Intel Inside”得远大于失。从此,Intel在CPU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形成。继奔腾之后,伴随着对处理器市场细分和对Internet的独特理解,Intel相继推出了高能奔腾、奔腾Ⅱ、赛扬、奔腾Ⅲ和至强等多款32位处理器。而Intel的64位Merced处理器,也在加紧研发之中。

  除此之外,Intel还是PC机主板及其芯片组的重要供应商之一。在网络产品、CTI技术等方面,Intel也颇有建树。

  值得一提的是,Intel创始人之一高登·摩尔还建立了几十年来为业界所公认,甚至被奉为半导体工业第一定律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处理器的性能提升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半!现在看来,正是这一定律,加上葛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座右铭,指导Intel以扩大量产引发的正反馈优势,在CPU领域立于不败之地。

Microsoft 软件霸主   

  虽然现在由于在PC操作系统和办公套件领域上的霸主地位,Microsoft(微软)强大到令人窒息,但必须承认,一部微软的历史,不管从哪个方面而言,都是一部当代软件工业的历史。

  1975年,受刚刚问世的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080的鼓舞,当时还在哈佛大学上学的比尔·盖茨和他的好友保罗·艾伦认为这就是“他们头脑里长久以来所期望的玩意儿”,于是他们与该机设计公司MITS联系后,为这台计算机编写了Basic语言,从而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而且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是年11月,两人商定用“Micro-soft”作为公司的名字。1977年元旦,盖茨正式从哈佛退学。到1978年,微软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万美元,从而宣布了一个崭新工业———软件业的诞生。

  微软的崛起与80年代的PC革命是密不可分的。从1980年开始,微软与IBM签订个人电脑操作系统(DOS)的许可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微软拥有操作系统的所有权,IBM每预装一次就必须支付一笔使用许可费给微软。这一联盟的结果是两家公司一同促成了整个PC工业翻天覆地的变革,而微软更是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986年,微软股票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在NASDAQ上市。

  真正让微软“一统江湖”、登上软件霸主宝座的,还是其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受1984年苹果Macintosh电脑的基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的启发,1985年11月,微软自己的图形界面操作系统Windows 1.0问世,但直到1990年Windows 3.0问世后,“视窗”的威力才逐渐显现出来———除微软自己外,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开始编写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其结果,到1992年,这一产品的销量达到了1000万套。1993年,微软发布了Windows NT 3.1,这是微软第一款不基于DOS的、专门为工作站和网络服务器设计的操作系统。1995年8月,Windows 95发布,DOS时代已经终结,PC业全面进入了图形界面时代。更重要的是,从那时起,微软就形成了面向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Windows NT/2000系列、面向普通桌面和家用PC的Windows 95/98系列和面向手持电脑等信息家电设备Windows CE系列三大类操作系统。

  在应用软件领域,微软也表现不俗,其Office系列办公套件目前在全世界具有绝对优势。值得深思的是,在认识到自己在Internet领域处于不利地位之后,微软拿出了IE浏览器,并以免费和与操作系统捆绑、进而融为一体的战略,后来居上。同时,微软的SQL Server数据库等产品也在业内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受IBM的提携,微软得以在PC革命中崛起;与Intel共同执掌Wintel体系,微软可以说是PC革命的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同时,微软也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IT企业之一,其股票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虽然目前微软正受到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但在《财富》杂志今年10月份最新公布的“世界最受尊敬的公司”年度排名中,微软仍然高居第二。

  微软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目前,微软在中国设有负责市场和销售的微软(中国)公司、负责产品本地化的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和负责基础研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等机构。

Netscape 网络浏览器的奠基人   

  90年代,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登录Internet,原有的以字符为主的网络界面已经不能满足要求,World Wide Web出现了,同时,第一代浏览器NCSA Mosaic问世。

  1994年4月,SGI创始人James H.Clark博士和Mosaic的作者Marc Andreessen在美国加州Mountain View创立了Nosaic Communications公司。当年10月13日,网景的第一个产品Netscape Navigator的Beta版本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用于非商业目的。这也是业界第一代商业浏览器产品,该产品为14.4Kbps带宽优化,可支持Windows、Mac和X Window等多种操作系统。

  这之后,Navigator获得了巨大成功,几乎成了Netscape的代名词。也正因此,公司名称也于1994年11月14日改为Netscape(网景)。不过,Netscape除了开发浏览器端软件外,还推出了Netsite Commerce Server系列网站服务器端软件,用于Email服务、网上出版及在线购物等。

  Netscape的兴起,警醒了软件霸主,使微软认识到了Internet的重要性和浏览器在争夺“注意力”中的重要性。微软从研发自己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开始,通过免费赠送、与操作系统捆绑、融为一体、支持新版本HTML语言等手段,使Navigator的市场份额渐成劣势。

  1998年,AOL宣布并购Netscape。

Novell 局域网时代的引路人   

  80年代初,随着IBM PC的问世,PC时代到来了。但当时的PC,由于外部存储设备及其昂贵,配置普遍不高。因此,人们普遍需要一种能够提供“共享文件存取”和“打印”功能的服务器,使多台PC可以通过局域网同文件服务器联接起来,共享大硬盘和打印机。

  1983年,伴随着Novell公司的面世,NetWare局域网操作系统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和需要在NetWare面前迎刃而解。虽然同期出现的局域网操作系统还有3Com的3[+]、IBM的PC LAN以及Banyan公司的Vines等,但NetWare以其独特的设计思想、优秀的性能和良好的用户界面在竞争中胜出。在中国,直到90年代初,NetWare还几乎是局域网操作系统的代名词,其NetWare 3.12、4.11两个版本得以广泛使用。

  时至今日,在局域网文件、打印共享的性能方面,NetWare仍居前列。此外,Novell早年推出的NE2000网卡,因NetWare的流行而被广泛使用,不仅Novell,而且还有不少小公司因生产或销售NE2000兼容网卡而“发了一笔”。

  在与1993年问世的微软Windows NT Server及后续版本的竞争中,NetWare在用做数据库等应用服务器时的性能也有相当提升。而Novell的NDS目录服务及后来的基于Internet的E-Directory目录服务,反而成为了NetWare中最有特色的功能而受到业界的赞许。与之相应,Novell对NetWare的认识也由最早的NOS(局域网操作系统),变为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服务器,再到Internet应用服务器。1998年9月14日,NetWare 5.0发布,把TCP/IP协议做为基础协议,且将NDS目录服务从操作系统中分离出来,更好地支持跨平台。

Oracle 让数据库不再姓“IBM”   

  1977年,Larry Ellison(现任董事长兼CEO)、Bob Miner和Ed Oates创办了“系统开发实验室”(System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受IBM研究人员1970年的一篇题为《解决大数据量共享的关系模型》论文的启发,他们决定开发一种新形态的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因其初衷是为竞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个官方项目,故他们决定将其定名为Oracle(智慧之源),希望能给这个项目带来好运。

  1979年,这个实验室的第一款商用SQL数据库V2问世(没有V1版)。1982,公司名称正式改名为Oracle Systems公司(后进一步改为Oracle公司)。取成功产品的名称来命名公司,使Oracle的知名度大大提高;1983年,Oracle V3数据库发布,成为当时业界第一款可同时支持PC、小型机和主机的数据库;1987年,Oracle成为业界最大的数据库厂商;1988年,Unix版财务数据库应用产品发布;1989年,开始支持OLTP(在线事务处理);1994年,多媒体数据库发布;1995年,Larry Ellison阐述了一种名为network computer(NC)的配备内存、处理器但没有硬盘的Internet终端的概念产品;1996年,Oracle7.3通用数据库服务器发布;1997年,为网络计算所优化的Oracle8问世;1999年,Oracle发布Oracle8i,声称是“业界首款Internet数据库”。

  1986年3月,Oracle股票上市。该公司1999财年的营业额超过88亿美元。1988年,Oracle进入中国。

Sun 倾心网络   

  Sun Microsystems公司1982年2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Vinod Khosla、Bill Roy(现任公司首席技术执行官)、Andreas Bechtolsheim和Scott Macnealy(现任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等4名研究生创建。其名称取自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恰巧与英文“太阳”一词同形。

  正如其名称一样,“网络”是Sun公司的主要发展方向。不过,使Sun名扬业界的,早期的功劳应该属于其SPARC系列Unix工作站产品,现在则应该属于面向Internet的Java和Jini技术。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Sun公司的发展战略有过三次变化,这可以用三个口号来表示:第一个是成立之初提出的“Open Systems for Open Minds”(开放系统为开明人士设计),为打破专有系统垄断局面,促进电脑工业进入开放系统时代起到了相当作用;第二个是80年代末提出的“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网络就是计算机),随着90年代Internet的迅速普及,这个理念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第三个是1999年才提出的“.com the world”(让全世界都上网),在Sun看来,21世纪将是网络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希望能用自己的技术、产品和理念来“点亮”这个未来的网络世界。

  Sun公司的核心技术有Ultra SPARC芯片、Solaris操作系统以及Java与Jini技术等,主要产品有基于网络的工作站、服务器、存储器、操作系统和网络工具等软硬件产品,服务金融、电信、贸易、能源、制造业、教育和政府等多个行业。

  Sun全球年营业额已达124亿美元,其中13%用于研发投入。Sun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始于1987年,在全国设有6个办事处,并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办了多家研究开发中心。

Xerox 基础研究硕果累   

  1906年,Xerox(施乐)的前身Haloid公司在美国纽约州Rochester成立,主要生产相纸,1961年改为现名。在IT界,Xerox(施乐)是一家很老牌的公司,也是一家很“特别”的公司。这倒不是因为其业务重点前期是普通纸复印机、现在则是“数码文件处理”,而是因为施乐为了拓展其数码文件处理技术,进行了多项对后世计算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基础研究。

  特别是1970年成立的施乐Palo Alto研究中心(PARC),围绕其研究“信息架构”的使命,更是业绩不俗。其研究成果,如鼠标、图形界面、页描述语言、面向对象编程技术、以太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Internet协议标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个个都在计算机技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虽然施乐自己并没有完全使用这些技术,但可以说,没有PARC的研究成果,20世纪计算机产业的面貌很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Yahoo! 最早的搜索引擎   

  90年代初期,伴随着Web和网络浏览器的出现,Internet开始在全球爆炸式增长,网上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查询。这时,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将网上资源有机地组织、分类和索引,以方便网上冲浪。这个设想,1994年4月在斯坦福大学两位学生David Filo和杨致远(美籍华人)作为业余爱好编制的Yahoo!搜索引擎中被首度实现。

  由于索引列表增长得太快,他们二人花在Yahoo!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乃至投入全部精力。最早的Yahoo!,索引数据库存放在杨致远的学生计算机上,而搜索引擎则位于Filo的计算机上。由于对Yahoo!的访问量过大,差点导致斯坦福大学网络瘫痪。1995年初,Netscap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Marc Andreessen邀请二人将Yahoo!搬到Netscape公司的专用服务器上,从而标志着Yahoo!走出校园,真正开始投入商业应用。其分类对因特网的影响,有人甚至拿它与18世纪为划分自然界物种相提并论。1995年4月,Yahoo!公司正式成立,杨致远出任总裁兼CEO。

  目前,Yahoo!上分类存放有上百万台因特网主机的信息,服务全球近1亿用户,是Internet上最早的“名牌”。除搜索引擎外,Yahoo!也开展音频/视频服务、虚拟主机等其他服务。公司股票已在NASDAQ上市,目前市值约920亿美元。

  在中国,1999年,Yahoo!与北大方正建立了合资企业,以共同发展因特网业务。
(作者:中国计算机报 2000年01月03日 17:18)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盘点百年IT20大企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