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历史
11月21日
1877年11月21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宣布研制成留声机。
Thomas Edison announces the invention of his “talking machine,” which he will later name the phonograph. The device can record and play sound using a tin-foil cylinder. He will receive a patent for the invention on February 19, 1878.
1969年11月21日,ARPANET第一个节点投入使用,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斯坦福研究院之间的网络
1989年11月21日,
Atari releases the Lynx hand-held video game system, featuring a 4.0MHz 65C02 processor, 64KB DRAM, a 16-bit graphics processor, 6 sound channels, and a 3.5-inch color LCD screen. The Lynx is the world’s first handheld electronic game with a color LCD display. Games are stored on 2MB cartridges. Price: US$189.95
1996年11月21日,CompuServe宣布将关闭面向家庭的在线服务WOW!
近期历史
中国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1984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馆在首都奠基
1984年11月21日,以宣传中华民族科技成就、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的新型社会教育场所——中国科学技术馆在首都破土动工。邓小平、聂荣臻为该馆题了字。姚依林、周培源和科技馆筹委会主任茅以升等出席奠基礼。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基本任务是举办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科学技术展览,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反映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组织科学实验活动;开展多种培训讲座活动;开展国内外科技馆间的交流活动,推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早在1958年,中国科技馆就被列入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后因财政问题暂时停建。1978年,茅以升等几十位科学家重新提出建馆建议。这个科学技术馆坐落在首都北中轴路和北三环路交汇路口西北侧,总占地面积106亩,馆区总建筑面积为52000千平方米。全馆计划分两期建成,预计第一期工程到1987年完成。每天约可接待观众7000人次。
科技史上的今天编辑本段回目录
1783年11月21日,法国人罗齐埃和达尔朗德兄弟乘坐“蒙高尔费”热气球在巴黎实现了人类首次升空自由飞行。气球的主体部分是用油纸做成的,直径16米。汽球升入空中后,飘飘荡荡经过巴黎上空,半小时之后,安全降落在距起飞点9公里的地方。
1877年11月21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宣布研制成留声机。
1970年11月21日,伟大的印度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哈拉·文迦达拉曼逝世。1929年,他发表了论文《一种新的辐射》,阐述了被后人称为拉曼效应的巨大发现。1930年拉曼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11月21日,世界上第一条高山地铁正式通车,它建在瑞士南部边境的小山村——策尔马特。
1984年11月21日,世界第一个南极婴儿降生,他是智利移民的后代。
1984年11月21日,一个智利婴儿在南极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南极大陆诞生的婴儿。据智利空军发表的官方公报,这个新生儿名叫胡安·巴勃罗·卡马乔·马蒂诺,体重3.78公斤,身长50厘米。母亲分娩正常,母子身体健康。 在婴儿出生之前,智利空军专门派出一个由三名医生和两名助产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南极进行护理。
公报说,智利的另外两名南极婴儿的将分别1984年12月和1985年1月出生。
此后2月,智利有6户人家共18口人移居南极洲。他们将在那里居住两年,然后由别外六户人家替换。
1985年11月21日, 英国政府决定取消格林威治时间
1985年11月21日,英国政府决定,因负担太重已无法继续维持“格林威治平时”。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于1675年开始计时工作,1884年英国国力昌盛,在工业和技术方面,已成为全球先驱,格林威治时间也获全世界承认为正式国际标准时间。但是,时移势易,英国经济有些不景气,导致政府计划削减科研开支,决定于1986年开始,天文台6个耗费庞大的原子钟停止运行。该天文台计时负责人皮尔景顿承认,目睹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行将灭亡,非常伤感,认为这是时代的错误。
1987年11月21日,欧洲第一颗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功
1987年11月21日,西德第一颗电视直播卫星昨天由欧洲“阿丽亚娜”2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宇航站发射成功。
这项成就表明西欧电视事业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这颗卫星是中欧时间3时19分发射上天的。
卫星在三星期之内由地面控制站导入西非海岸赤道上空35800公里的轨道定点,预定在1988年2月1日开始正式工作。卫星重2080公斤,高2.3米,长2.4米,宽1.6米,是西德邮电部委托6家欧洲宇航和通讯公司制造的,寿命9年。这颗卫星是西欧第一颗电视直播卫星,其容量是迄今为止的广播通讯卫星的20倍。它的发射使观众可以直接接收4套附加电视节目和16套立体声广播节目。
卫星发射后两块供应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其中一块未能完全展开。关于这一故障,电视卫星工程负责人朗格迈耶说,一个工程师小组将研究这一问题。但他又说,在到达预定轨道之前,太阳能电池板本来就不会完全展开。在将该卫星导入最终轨道位置的24天之内,将从地面运用控制技术展开电池板。
历史详解编辑本段回目录
留声机、电唱机
[phonograph;record player;electric gramophone] 用来放送唱片录音的电动设备。由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77年发明。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唱机发展、演化为磁带录音机、CD机和数字式mp3播放器。
留声机的概述
留声机又叫电唱机,是一种放音装置,其声音储存在以声学方法在唱片(圆盘)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内。唱片置于转台上,在唱针之下旋转。留声机为爱迪生的众多伟大发明之一,因为唱片能比较方便地大量复制,放音时间也比大多数筒形录音介质长。
留声机的诞生
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世界上发明留声机的人就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一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美国人托马斯·阿尔巴·爱迪生在1877年设计的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
同年12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机械工人约翰·克卢西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用这台样机录制了爱迪生唱的歌《玛莉的山羊》 。
1878年4月24日,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并开始销售业务。他们将这种留机和用锡箔成的很多圆筒唱片配合起来,出租给街头艺人。
最早的家用留声机,是1978年生产的爱迪逊·帕拉牌留声机,每台售价10美元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偶然性
然而,爱迪生这项著名的发明构思,却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 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进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这时,电报机内的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在试图排作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压力下发出的声音。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他找了一根针,竖立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间低,颤动就慢。这个发现,更奠定了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几天后,爱迪生就画出了草图,并立即和助手干起来,留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转动。此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头装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膜板。经过无数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爱迪生回忆说:“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回放我的声音。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过后,他又从架子上的尘埃中把留声机取下来,要继续改进它,他仅在留声机上的发明专利权就超过了一百项。他是耳聋之人,能发明这样一个发声的机器已是令人惊异了。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留声机时,不要忘记这上头渗透着爱迪生无数辛勤劳动的心血。实质上,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留声机所掀起的文明和发明巨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电唱机、磁带录音机、磁带录像机、激光声像机……相继问世,追溯其源头,不都是来自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吗?
留声机的故事
1877年,爱迪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建起了科技研究所。这个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各个专业的行家,从而结束了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单枪匹马地搞发明的时代。
爱迪生在这个研究所里的第一项发明是研制了炭精送话器。电话是贝尔在1875年发明的。然而,贝尔的电话有个致命的弱点:灵敏度差,通话的双方都必须大喊大叫,相当费劲。因此,贝尔的电话有没有前途,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爱迪生组织专家进行反复研究,结果发现用炭精代替硫酸和炭杆,效果要好得多。于是就发明了炭精送话器。
一天,爱迪生在调试炭精送话器时,因为右边耳朵听力不好,就用一根钢针代替右耳,来检验传话膜片的震动。当他用钢针触动膜片时,随着讲话声调的高低,送话器发出了有规律的颤音。
爱迪生灵机一动,想到:“如果反过来,使短针颤动,能不能复原出声音来呢?”这个念头,让爱迪生激动不已。他仿佛偶然间发现了一条通向一片新天地的小道。要知道,在当时,声音储存技术是一个无人敢问津的新领域。
于是,爱迪生像着了魔似的,废寝忘食地开展研究工作。他知道:成功等于99份的血汗加上1份灵感。没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再好的点子、再好的设想,都是没有意义的。
经过4天4夜的苦战,实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爱迪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在笔记中写道:“我用一块带针的膜片,针尖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声音的振动就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了。试验证明:要把人的声音完整地储存起来,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再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至此,爱迪生的心里有数了,“会说话的机器”即将诞生了。
1877年8月15日,爱迪生将画好的一张机械设计图交给了助手克瑞西。克瑞西按照爱迪生的设计图纸,制造出了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机器。他怎么也不相信,这么个怪东西会说话。
爱迪生取出一张锡箔,将它包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摇动曲柄,对着圆筒前的小管子,声情并茂地唱起了一首儿歌:
“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的一身毛,不管玛丽往哪儿去,它总是跟在后头。”
唱完后,爱迪生把圆筒转回原处,换上另一根小管子,慢悠悠地摇起了曲柄。这时,大家都屏住气,屋里静悄悄的。果然,过一会儿,这台怪机器唱了起来:
“玛丽有只小羊羔……”
声音虽然小,而且有点含糊,并不动听,但爱迪生、克瑞丽和其他人高兴万分,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歌。
“这台怪机器为什么会说话呢?”克瑞西忍不住问道。
爱迪生指着机器,告诉大家:这台机器的金属筒横向固定在支架上,它的表面刻着纹路;它跟一个小曲柄相连;金属筒旁边是一个粗金属管,它的底膜中心有一根针头,正对着金属筒的槽纹。锡箔下面的金属筒上有槽纹,所以随着歌声的起伏,唱针在锡箔上刻出了深浅不同的槽纹。当唱针沿着波纹重复振动时,就发出了原来的声音。
“原来是这么回事!”克瑞西点了点头。
“对了,还没有给它起名字呢。”不知是谁说道。
“就把它叫做‘留声机’吧!”爱迪生想了想说。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称赞这是“19世纪的奇迹”。1878年,英国皇家学会举办了留声机展览。法国政府为这项发明颁发了奖金。美国总统在白宫接见了他。
爱迪生成了新闻人物,名声大噪。然而,时年仅31岁的爱迪生并没有被成功、荣誉冲昏了头脑。他清醒地看到,刚刚问世的留声机还有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比如录音时间短、声音小且不够清晰等。
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爱迪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研究工作。终于研制了第二代留声机。在第二代留声机的话筒上,加了一个喇叭形的音筒,作为扩音器用;用蜡筒代替锡箔,这样蜡筒可以重复使用;机箱里装上了驱动结构,每次只要上紧发条,就可以自动录放。
1887年,爱弥尔·柏林纳制造了一种新型留声机。它的特点是,用圆盘形的唱片代替了大唱筒,唱片用两个手摇转轮带动。这种唱片留声机与唱筒留声机相比,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是现代电唱机的雏形。
爱迪生也在不断地改进留声机的性能。1888年,他把唱筒留声机装上了电源,用电瓶启动,然后用接有软管的耳机收听。改进后的留声机,声音清晰逼真。不过,后来唱片还是取代了唱筒。
留声机的发展
1857年 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是留声机的鼻祖。
1877年,爱迪生制造出人类史上第一部留声机,开始储存媒体的领域。在这一百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以锡箔制滚筒,钢针播放,导致每个滚筒只能播放几次即耗损,到现代雷射影音储存软体的DVD,已在21世纪展现出无以伦比的影音境界。
虫胶唱片细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以锡箔制滚筒录音,早期蓄音筒唱一次只能录制一筒,每个蓄音筒听五,六次就磨损报废。1892年,德籍技师艾米利。伯林纳以镀金的铜模作为母盘,再以硬蜡作为原料(日后的原料为虫胶,亦称洋乾漆),制成母版复制。隔年,唱片像其他商品一样开始量产。
1879年留声机首度引进日本,1899年第一家唱片公司三光堂成立。由於当时录音及制造唱片的技术由欧美所掌控,日本的唱片必须委由欧美生产,因此,日本早期的唱片都是由外国技师渡海赴日录制后,将母盘携回欧美制成唱片,再输回日本贩售。日本第一家标榜生产留声机及唱片的公司,是1907年美国与日本技术合作成立的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会社。同年,日人汤地敬吾开发出平圆盘唱片的制造技术,突破欧美技术垄断。此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之际,全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消费能力增加,因此,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会社,于1909年4月由位于川崎的工厂开始生产国产唱片。
1910年,日米蓄音器制造株式会社增资并改组为株式会社日本蓄音器商会(以下简称“日蓄”)。日蓄成立后,除生产唱片外,留声机方面也开始量产,并与欧美等进口货相互竞争。随后,新兴的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日本蓄音器商会1910年成立同时,也在时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台北荣町(现台北衡阳路)设立株式会社日本蓄音器商会台北出张所,开始在台湾销售留声机和唱片,并展开录制台湾音乐的工作。据日人山口龟之助所著《唱片-文化发达史》中记载:1914年,日蓄台留声机和唱片于1910年传入台湾,至今已95年。
唱片材质从洋乾漆到PC成分的DVD,录音技术也从单轨录音到多轨录音,播放媒体从笨重的留声机到轻薄的DVD机器。
留声机与唱片
1、1857年 法国人里昂、史考特﹝Leon Scott﹞,依人类耳鼓膜随声波振动的现象,制作名为Phonoautograph的机器。连接在号角型话筒较小一端的一片薄膜,可以模仿耳鼓膜一般随声波振动。黏于其上的一根猪鬃,可以将振动的波型,刻在用蜡烛薰黑的一张纸上。此一装置,只是记录下声波形状而已,并没有任何再生装置。
2、1877年 法国人查尔斯、库洛﹝Charles Cros﹞向巴黎科学院提计划,拟改良史考特的设计,将音波振动刻在薰黑的玻璃板上,并且将记录玻璃板上的波纹再生出声音,可惜此计划未被通过而流产。
3、1877年 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替西方电子﹝Western Electric﹞研究简单的自动电报中继装置过程中,意外地制造出名为Phonograph的机器,并于当年十二月发表并申请专利,也是人类史上第一部留声机。系以锡箔制滚筒,钢针播放,但因磨损大,每个滚筒只能播放两、三次而已。
4、1887年 亚力山大·葛兰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将爱迪生的锡箔滚筒改为涂了蜡的纸筒,且以宝石针头播放,因此噪音减少很多,重复使用次数增加,寿命亦随之延长,此改良机器称为Graphophone。
5、1888年 爱迪生不服输,立即改良其机器,使用全部蜡质滚筒,并以电池驱动的马达来代替手摇式卷筒的转动。以增加播放的稳定性。名之为Phonograph,并于当年上市。
6、1888年 德国人艾米利·伯林纳﹝Emile Berliner﹞推出一种叫Gramophone的机器,使用扁圆形涂蜡锌版作为播放和录音的媒体,同时也可制成母版复制,大大增加唱片商业化量产的可能性,这即是今日圆形唱片的始祖。
说明:﹝一﹞初期扁圆形唱片行进方向系由内向外移动,与现代唱片由外向内移动正好相反。﹝二﹞滚筒式录音纹路是上下、起伏、深浅刻划;而扁圆形唱片则是左右平行摇动来刻划纹路。此一改进,保持一定针压,增加讯号噪音比及稳定性。
7、1893年 扁圆形唱片开始成批生产。
8、1919年 已将电子放大器应用于留声机──贝尔实验室的马克麦斯菲尔德﹝J. P. Maxfield﹞及哈里森﹝H. C. Harison﹞成功地制造出全电子式留声机。
9、1925年 传声器问世──新录音方法。
10、1933年 发明立体声录音。
11、1948年 CBS实验室的戈德马克﹝Peter Goldmark﹞藉着缩短槽纹间的距离及录音﹝转速﹞的减慢来延长唱片放音的时间。推出LP﹝Long Playing﹞唱片,于是唱片转速由七十八转经十六转、四十五转、至今日之三十三又三分之一转而定型。
说明:二次大战后,制作唱片的材料舍弃长久以来的虫漆而改用塑料,这是促成密纹唱片、LP得以产生的一项重要因素。
12、1955年 立体声唱片开始普及。
13、1971年 四声道立体声系统产生。
14、1981年 未来镭射唱片产生以至今日之CD、光碟、影碟以及不可限量之未来。
另一版本:
1857年 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是留声机的鼻祖。
1877年 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78年 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这是世界第一代声音载体和第一台商品留声机。
1885年 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gramophone(留声机),采用一种涂有蜡层的圆形卡纸板来录音的装置。
1887年 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Berliner)获得了一项留声机的专利,研制成功了圆片形唱片(也称蝶形唱片)和平面式留声机。
1888年 伯利纳制作的世界第一张蝶形唱片和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
1891年 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1895年 爱迪生成立国家留声机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生产、销售用发条驱动的留声机。
1898年 伯利纳在伦敦成立英国留声机公司,并将工厂设在德国汉诺威。
1898年 丹麦工程师普尔森发明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磁性录音机(钢丝录音机)。
1912年 圆筒式录音被淘汰。
1924年 马克斯菲尔德和哈里森设计成功了电气唱片刻纹头,贝尔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电气录音,录音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1925年 世界上第一架电唱机诞生。
1931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1/3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 Play,简称LP)。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StandardPlay,简称SP)。
1948年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331/3转/分的新一代的密纹唱片(Microgroove),成为唱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RCA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统——45转的EP(Extended Play)与之抗衡。
1935年 德国柏林的通用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使用塑料磁带的磁带录音机。
1963年 荷兰生产音频盒式磁带。唱片的黄金年代渐渐流逝。
2002年11月21日,我国独立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
2002年11月21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宣布:我国科学家完成了所承担的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任务,使我国对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测序工作的贡献率达10%。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独立完成的最大的基因组单条染色体精确测序。
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于1998年,由政府和其它公共资金支持,中国、日本、美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起并承担了这项庞大的科研任务。
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韩斌博士等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以题为《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序列及分析》的论文宣布,经过精确测序的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拼接后总长为3500万碱基对,精确度为99.99%,覆盖染色体全长序列98%(仅留下7个小的空洞),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基因组测序完成图的标准。
我国科学家在完成序列精确测定的同时,还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进行了结构和功能分析,对水稻的另一个亚种籼稻广陆矮第四号染色体序列进行了测定。
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序列分析结果及今后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抗逆等优良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此次测序成果还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其它重要粮食作物基因组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
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还宣布,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即将完成,该领域的工作重点将逐步转移到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将把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作为前沿技术之一,给予重点支持。
图说历史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界资料来自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