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13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1-10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五种武器
2012年最值得关注的五种武器
2011年度海军兵器排行榜单
2011年度海军兵器排行榜单
盘点美军隐形飞机
盘点美军隐形飞机
让人啼笑皆非的十大武器
让人啼笑皆非的十大武器
世界上最强的十种战斗机
世界上最强的十种战斗机
航天飞机八大事实
航天飞机八大事实
美国中情局特工秘密装备大起底
美国中情局特工秘密装备大起底
西方特工作案工具揭秘
西方特工作案工具揭秘
盘点美国中情局晒特工作案工具
盘点美国中情局晒特工作案工具
未来世界军事七大发展趋势
未来世界军事七大发展趋势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格斗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行员们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豪侠风度带上了蓝天。从此,勇敢而残忍的决斗走向了新的舞台。这些空中骑士们用青春、勇敢和智慧,用汗水、鲜血和生命促进了军用飞机的发展,创造了空中格斗的战术,为后人留下了简洁高速、勇猛顽强、精益求精的战斗精神。
   

最初的空中格斗
   

  大战爆发之初,长期主宰战场的欧洲各国的陆军和海军对那些用木头和布料制成的歪歪扭扭的空中怪物并不感兴趣,而当时的飞机的确也不是专为军用而设计的。飞机的机身全都用木头制造,机身和机翼上覆盖着涂上胶的布料,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这时的飞机大多数是双翼机。两层机翼之间是密密麻麻的金属线。据说当时的飞机在机翼之间的金属线全部连接好后,要放一个鸽子在里面,如果鸽子逃跑了,那就说明必然有一根金属线断了。当时根本就想不到也做不到采用流线型的设计来减小风的阻力,以增大飞机速度。
   

  陆军和海军中没有人真正想到飞机是一种作战的武器,只是把它作为陆军或海军的眼睛。英国和德国的飞行员们在空中相遇时,彼此并不交战,而是专心致志于各自的侦察任务,顶多挥挥拳头以示敌对。但是不久,这种互不相扰的局面就结束了。
   

  由于飞机上没有专门的攻击性武器,所以飞行员和侦察员们在执行任务时往往带一支手枪或一支卡宾枪。但并非人人都带,也不是每次都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8月25日,由哈维·凯利中尉率领的英国皇家飞行队第二中队的一个3机小队发现了1架德国鸽式机正在对蒙斯南面的法军防线进行侦察。中尉立即向德机靠拢,在德机方向舵的正后方占位。另两架英机也在德机两侧占据了有利位置。靠得很近的英机使德国飞行员惊慌失措,他企图俯冲脱离,但这3架英机却死死咬住它不放,德国飞行员看到逃跑已不可能,只得匆匆选了一个地方着陆,然后弃机撒腿跑掉了。英机也跟着着陆,经过搜索没有找到那个德国飞行员,于是纵火将德机烧毁后,又重新起飞。这就是空中作战史上击落敌机的第一个战例,虽有点逗乐,但它清楚地说明了空中作战如同陆地和海上作战一样,人的勇气和智慧仍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1914年8月5日,俄国飞行员涅斯捷罗夫别出心裁地在自己的机身后部装了一把刀子,并用这把刀子把一艘飞艇的蒙皮劈开了。后来他又决定在飞机尾部装一条带重锤的钢索,准备从敌机上面飞过,用钢索把敌机的螺旋桨缠住。
   

  另一位俄国飞行员卡扎科夫上尉受涅斯捷罗夫的启发,在他的飞机上悬挂了一条带"抓钩"的钢索,抓钩上还联着一个雷管。从敌机上方飞过,用抓钩将敌机钩住,并靠钩住敌机时的撞击引爆雷管,杀伤敌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1915年3月19日,卡扎科夫在维斯拉河以西发现了一架德国"信天翁"飞机,他悄悄地开始跟踪,并巧妙地把钢索拉开,用抓钩钩住了德机。"信天翁"拼命想挣脱钢索的束缚,卡扎科夫哪肯放过。他想不出别的办法,于是决定把德机撞击下去。他降低飞行高度,第一次由于高度判断错误未能撞成,他又进行了第二次撞击,又没成功。卡扎科夫索性一个俯冲下滑,用机轮狠狠地撞在了笨重的德机机身上。两架飞机都受了伤,在一起飞了几秒钟后,卡扎科夫的飞机开始滑翔,直立着触在地上,上尉却意外地活了下来。而德机飞行员却没有这么幸运,一头扎下去,轰隆一声,摔了个粉身碎骨。这就是勇敢者创造的"撞击战术"。
   

  初期的空战武器五花八门,砖头、石块也在飞行员之间来回投掷着。有些人经常把手榴弹带到飞机上,并接连地投出,去炸毁敌机。还有些人提出从敌机上方向下投掷像铅笔一样大小的钢镖,但不久就被否定了。

  在探索新武器的同时,人们也在探索飞机的空中机动问题。歼击机的机动动作是非常重要的。涅斯捷罗夫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研究了飞机的盘旋,确定了能保证飞机升力增加的升力速度。盘旋理论使涅斯捷罗夫确信,如果有了大能量的发动机,飞机就可以进行垂直面上的机动。他成功地完成了后来成为垂直飞行特技基础的"死筋头"动作。这个战术动作帮助许多飞行员避免了在战斗的紧要关头坠入螺旋的危险。
   

  当空中格斗为战斗所需时,歼击机便应运而生了。
   

“福克的鞭笞”
   

  由于空中武装遭遇越来越频繁,空战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注意。与此同时,飞机的识别也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1914年10月,法国航空兵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将由红、白、蓝三色组成的传统帽徽画在飞机的机翼上。德国人的方法是在机翼和方向舵上画上黑十字架。英国人采用的是像法国人那样的圆型标记,但颜色的排列相反,中心为红色,里圈为白色,外圈为蓝色。1914年11月最后确定了下来。
   

  人们发现,在飞机上装上固定式前射机枪对空中格斗非常有利,但由于拉进式飞机机头上有螺旋桨挡着,因此只能在推进式飞机短舱的前部安装前射机枪。首批歼击机就这样诞生了。由于这种歼击机是推进式,飞行不太灵活,飞行员们感觉驾驶起来很不顺手,于是便尝试着在拉进式飞机上架设固定机枪。第一个做这件事的是法国飞行员加罗斯。
   

  加罗斯很早就意识到,歼击机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安装沿飞机纵轴发射的固定式机枪。当时正好有一位飞机制造家在尝试解决如何使机枪透过旋转中的螺旋桨形成的圆盘来进行射击的问题,这个人叫雷蒙·索尔尼埃。他发明了一种断续器,每当桨叶转到枪口前面时,便通过机械装置使机枪停止击发。然而,由于当时制造的子弹存在点火迟缓问题,有些子弹的射出时间稍稍慢于设定的时间,结果在这个间歇中,另一片桨叶就可能转到枪口的前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索尔尼埃在桨叶的后面装上钢制的楔形偏导器挡开这些子弹,从而保护木质螺旋桨不被打坏。
   

  1915年初,加罗斯找到索尔尼埃,请求给他的飞机装上断续器。经过协商,决定不安装断续器,只安装偏导板。这是一种危险的措施,因为子弹打在螺旋桨上的冲击很可能使发动机停俥或产生别的故障。
   

  尽管如此,加罗斯最终还是装了这种偏导板,并焦急地等待着在空中投入使用。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1915年4月1日,4架德国双座观测机"悠闲"地巡视着战场,飞行员们哼着轻松的小曲,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突然,1架法国单座机径直朝他们飞来。德国人看到,一串子弹透过那架飞机的螺旋桨迸射出来,紧接着就见一架同伴的飞机冒着浓烟坠毁了。剩下的德国飞行员见势不妙,掉头就逃跑。这架法国飞机就是加罗斯的那架有偏导板的飞机。他成功了!在不到3周的时间里,又击落了4架德机。从此之后,法国人就把击落5架飞机定为尖子飞行员的标准了。
   

  然而,加罗斯的好运到此即结束。1915年4月18日,当他驾机在德国阵地上空飞行时,他的发动机突然停俥了。当时,交战双方的战线是南北走向,风则是由西向东刮。由于当时的飞机时速只有70英里左右,有时协约国飞行员们返航时不得不与顶头风搏斗。发动机停俥后,加罗斯的飞机失去了动力,被风吹向德军后方。迫降后他还没有来得及把飞机烧毁,德国士兵们便向他猛扑过来。由于加罗斯的名字在法国报纸上被大肆宣传过,所以德国人十分清楚这名俘虏和他的飞机的价值。他的飞机机身的前部被送到了飞机设计师福克那里。
   

  福克是荷兰人,他对于提高飞机的性能很有一套办法。早在1910年他就制造并亲自驾驶了当时世界上最快、最坚固的单翼飞机。他先把这架飞机献给荷兰,但受到冷遇;后来他又把它转献给法、英、俄等国,又碰了钉子。最后是德国人接纳了他,让他在德国北部什未村飞机制造厂发挥他的才能。他成了当时欧洲公认的最好的飞机设计师。
   

  福克及其手下的工程师们很快就研制出了断续器。他使用帕拉贝吕姆式机枪在M·5型拉进式双翼机上进行了试K验,并获得了成功。一种称为EⅠ型的改进型单翼机随即生产了出来。这种断续器的结构本身十分简单:在机械联动装置的末端安装有一个凸轮,该凸轮恰好在桨叶转到枪口之前受到螺旋桨的撞击,使机枪停止击发,到桨叶通过枪口,凸轮回到原来的位置之后,机枪再继续射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EI型飞机在1915年夏初使用时装的是8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动力不足。EI型机是100马力的发动机,于1915年9月服役。进一步改进的EⅢ型机装的是两挺施潘道式机枪。1915年11月,EIV型机也被制造了出来,它装有一台160马力的汽缸旋转式发动机。空战史上很有影响的德国飞行员奥斯瓦尔德·伯尔克上尉驾驶这种飞机首次于1916年1月5日击落了一架敌机。

  福克的E系列歼击机出现后,伯尔克上尉和他的伙伴马克斯·殷麦曼驾驶这种飞机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空战。 “福克的鞭笞"将无情地抽在毫无准备的协约国身上,德国人将完全控制天空。
   

“空中骑士”
   

  E系列福克式飞机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德国的空中力量。德国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既能很快瞄准目标,又能对目标进行俯冲攻击。在这种飞机出现后的半年内,协约国飞行员的伤亡率非常惊人。在此期间,伯尔克和殷麦曼成了有名的“尖子飞行员”。 伯尔克创造了小角度俯冲近距离攻击的战术;殷麦曼则创造了至今仍闻名于世的"殷麦曼翻转",即半筋头翻转。
   

  伯尔克早就因其在空战中所持的积极进攻态度而享有盛名,福克飞机的出现更是如虎添翼。他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利用这种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的战术问题。他早已懂得,在空战中"谁获得高度,谁就掌握着主动权"。所以每次空战,他总是先爬高到1500米,利用云层或阳光隐蔽,伺机出动。大部分协约国飞机达不到这样的高度。飞来的敌机只要稍不注意,伯尔克就可以采用远距离小角度俯冲,居高临下接近敌机,在近距离开火,使用连续短促的点射,直到离对方只有几米远时,他才再次爬高,等待下一次攻击机会。
   

  然而,在空战中,他也看到了一种危险。他几次发现,在他进行俯冲攻击时,另外一架敌机也在悄悄地接近他。他感觉这样太危险了,应当想个法子。
   

  于是,另一位“骑士”殷麦曼便被找来了,他们组成了飞行史上的第一对双机。殷麦曼被称为“里尔之鹰”,早在1914年9月,在德军攻入法国北部、进逼巴黎的时候,殷麦曼就完成了一次惊人的"轰炸"巴黎的行动:他驾驶飞机低空掠过城市上空,投下沙袋炸弹,使居民陷入混乱,然后又撒下大量传单,逼迫巴黎当局向德军投降。殷麦曼战术素质极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地空战战术。
   
  伯尔克和殷麦曼配合默契。他们商定了一套在空中联络的信号,彼此为视界盲区提供掩护,并借以发现从尾后进入的敌机。
   
  殷麦曼在和伯尔克一起进行的双机编队飞行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颇负盛名的“殷麦曼翻转”。
   
  最初,殷麦曼和伯尔克一样,经常采用抢占高度的战术。他等待在己方上空的云层里,当英国或法国飞机飞临时,便像鹰抓飞鸟那样从云层中俯冲下来,从后上方实施攻击,击落对手。
   

  针对这种后上方攻击,法国飞行员拉弗伯雷采用了一种类似于跃升倒转的动作,即在遭到德机从后上方攻击时,首先将飞机急速拉起,使其失速进入螺旋,然后在旋转半圈后向原航向俯冲改出,使自己转至敌机尾后,并占据有利的反击位置。
   

  殷麦曼不得不考虑使用新的战术动作来对付敌机的招数。他一直在寻找如何在被动中摆脱不利位置而居于主动位置的方法,并在训练和作战中进行反复试验。当时在空战中常用的机动动作是盘旋和转弯等水平机动飞行。根据占有高度即获得主动的经验,他于1915年秋第一次成功地创造了将飞机急剧拉起,在爬高的同时,改变飞机航向并做半滚动作的战术。这一战术既能摆脱故机,又能获得高度优势,对敌实施再次攻击。这样,他开辟了战斗机在空战中实施垂直机动的新领域。

 1915年秋, 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他当众表演了这种“翻转'。飞机在疾速飞行中突然拉起机头向上跃升,近似垂直地爬高到顶点,忽然一个"鹞子翻身"般的滚转,飞向了相反的方向。后来,他用这种方法多次击落英法飞机。到1916年6月,他共击落15架敌机,成了德国第一批“尖子飞行员”中的一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1916年6月18日,殷麦曼又一次躲在云中等待猎物。一架英国双翼战斗机出现了,他闪电般地俯冲下去。然而,他没有想到,另一架藏在云中的英国战斗机尾随而下,一个点射就将他击落了。
   

  殷麦曼坠机身亡后,英国皇家飞行队专门做了花圈,写了挽联,由队长、王牌飞行员葛利楚驾机飞到德军战线上空用降落伞投下, 表示了对这位杰出的"空中骑士"的敬意和哀悼。
   
   
  殷德曼死后不久,他的同伴伯尔克即遭到了厄运。1916年10月28日,在与一架英国飞机搏斗时,伯尔克与本队飞行员伯梅的飞机相撞,他的飞机蒙皮从支撑上翼的木结构上剥落下来。这位在空战史上创造出击落敌机40架记录的飞行员就这样命丧黄泉。
   

“血的4月”
   

  1917年4月,英国皇家飞行队为配合联军实现法军总司令尼维尔的进攻计划,与德国飞机在法国北部阿拉斯上空进行了争夺空中优势的殊死搏杀。皇家飞行队于地面战役发起前5天率先进行了空中进攻,企图把德机逐出这一地区,以便协约国的侦察机和炮兵校射机可以自由地活动。
   

  战役开始后不久,就遇到了坏天气,阴雨低云,狂风大作。在前5天的作战中,英国飞机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在战斗中被击落75架飞机,飞行员伤亡105人。皇家航空队的飞机在战场己方上空一边执行任务时,往往被强烈的西风吹过战场的另一边,从而受到敌机和地面炮火的打击,而当负伤的飞机企图飞回己方阵地时,又由于飞机速度无法战胜风速而只能在敌方阵地迫降,遭受了沉重的损失。英国人因此称这个月为"血的4月"。
   

  在“血的4月”中,战绩最佳的当属德国“超一流”飞行员——红色男爵冯·里希特霍芬上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冯·里希特霍芬出身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最初从事军务工作,不久加入骑兵部队,尔后又加入了德国的飞行队。由于他的阿尔巴特罗斯双翼飞机被迫成了深红色,所以他被称为"红色男爵"。1916年9月,他首开战果,击落一架敌机,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丧命于他的手中。这是一场王牌对王牌的厮杀。
   

  1916年11月23日,里希特霍芬驾驶着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0米高空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有3架飞机。这是由英国王牌飞行员拉诺·霍克和另两名飞行员组成的一个飞行编队。此时,霍克也发现了这架德国飞机。他一声令下,3架飞机同时冲上高空。里希特霍芬处于下方,无法进攻,但他在等待着战机。
   

  霍克的飞机俯冲了下来,机枪喷着火舌,打出了一个5发长点射。里希特霍芬向左急转弯改变航向,霍克紧紧咬着不放。两架飞机兜起了圈子,都想进入对方后面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这种咬尾战术至今仍是一项空战原则。两位有经验的飞行员都开足了马力,绕了40圈也未找出对方的破绽。这时,里希特霍芬忽然想到,对方不是一个初出茅庐之辈,必须在飞机性能上找到突破点。他清楚地知道,霍克的飞机在机动性能和速度上是出色的,而他的飞机爬高性能较好。于是他充分利用爬高优势,终于进入了英机后上方的位置。
   

  双方飞机仍在兜圈子,彼此很难找到攻击的机会。飞机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从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这时,一股疾风将他们吹向了战线德国一侧。霍克知道自己已深入对方纵深很远,该退出战斗了。但他不想就此罢休。他们仍在绕着圈子,圈子越来越小,里希特霍芬总是处于霍克的上方,有几次他都能清楚地看到霍克在座舱里的动作。飞机的高度仍在下降着。
   

  突然,霍克做了一连串的筋头和其他动作。当他从这些动作中改出并往回飞时,里希特霍芬首先开了火。飞机已经离地面不到90米了。霍克想赶紧飞回己方战线上去,但里希特霍芬紧跟在后,正在瞄准他。霍克不停地左右摆动着做曲线飞行,使敌人无法扣动枪机。当两架飞机相距30米时,里希特霍芬又射出一串子弹,其中一发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霍克的飞机跳动了一下就坠毁了。

 这次空战的胜利,使里希特霍芬名声大噪。1917年1月,他升任德国第11狩猎中队中队长,在4月进行的阿拉斯上空的战斗中,该中队共击落飞机89架,其中里希特霍芬击落21架。至此,他已总共击落52架飞机,超过了其前辈、德国“空战之父"伯尔克创造的40架记录。
   
   
编队攻击
   

  自从伯尔克建议成立专业化歼击机部队——狩猎中队以来,大规模的机群对机群的攻击便开始了。英、法相继组建了飞行中队。法国和德国一样,把最优秀的飞行员集中起来使用。而英国则将其优秀飞行员分散在各个中队,以便使新来的飞行员学习老飞行员的战斗技能。
   
   
  随着航空部队的兵力不断扩大,德国组建了几支狩猎联队,以取代狩猎中队。编队空战的战术也在战争中发展着。从伯尔克与殷麦曼的双机发展到3机、5机、6机甚至12机的大编队,逐渐形成了以3机为基础的模式。1916年夏末,德国开始以6机组成"大圆圈编队",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战斗机编队。它既有很强的防御能力,又有一定的反击能力。
   

  法国人拉弗伯雷对德国的"大圆圈编队"战术作了改进,使参加编队的飞机不但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飞行,而且可绕圆圈盘旋爬高。这样就可以利用防御队形进行盘旋以取得高度优势,伺机进行攻击。这就是著名的"拉弗伯雷大圆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曾运用过这种方法;在朝鲜战争中,美机也曾用这种方法摆脱攻击。编队空战也越来越普遍。
   

  1917年7月, 英国皇家飞行队第45中队6架索普威恩“一个半支柱"式飞机奉命去德军防区执行照相侦察任务。当机群深入德军纵深25公里上空时,遇到了德国机群。德军飞机组成4个双机编队,在英国飞机的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分别占位,将它们团团围在中心,并取得了高度优势。
   

  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德国带队长机发出了攻击信号。于是,凌厉凶猛而又井然有序的攻击开始了。第一个编队从英国机群的左后方进入,向下俯冲,在目标机尾后下方,实施小迎角上升攻击。当英机飞行员注意力放在下左侧的时候,德机第二个编队紧接着又从右上方尾后俯冲下去。头两个编队攻击刚刚结束,第三个编队便从左前上方实施攻击,第四编队则从右前方实施水平攻击。英国机群被折腾得阵脚大乱。带队长机命令解散编队仓促迎战,但是惨败的命运早已摆在他们面前。英机被击落3架,其余的落荒而逃。
   

  在大机群作战中,走运的并不总是德国人。1917年9月23日傍晚,英德之间一场不期而遇的机群混战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由哈默斯利中尉率领的英国第60飞行中队的“A”小队首先和德国赫赫有名的飞行员沃斯遭遇。哈默斯利中尉对德机实施了小角度俯冲,从正面进行攻击。沃斯却像泥鳅一样从他的下面滑了过去。哈默斯利迅速拉起飞机急跃爬升,但沃斯的三翼机已经占据了高度优势,并在盘旋机动中不停地向敌机射击。子弹击中了英机的发动机和机翼,哈默斯利盘旋下降企图逃脱,另一架英机则准备救援哈默斯利。但沃斯一个急转弯便绕到了这架飞机的后方,打坏了平方向舵,迫使它退出了战斗。
   

  英国第56中队“B”小队在大詹姆斯·麦卡登率领下对德国三翼机编队的另一架飞机进行攻击。麦卡登向右,里斯-戴维茨向左,实施大速度俯冲,占据了这架三翼机的尾后位置。德国飞行员惊慌失措,不顾一切地转弯逃避。由于势单力薄,德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英机重围,但德国飞行员仍在做困兽斗,并在混战中打穿了麦卡登的机翼。另一架红色机头的德国阿尔巴特罗斯侦察机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拼命保护那架三翼机突破了重围。
   

  这时,鲍曼率领的英国第56中队“C”小队也赶来了,他们放弃了正在逃跑的两架德机,集中力量对付可望成为德国最著名的空中勇士的沃斯。
   

  高度已降到了600米,沃斯在英国3个飞行小队的重围中左突右杀,不仅毫无逃跑的意思,而且还一次次地追回来起命。最后,当他从鲍曼机头前面飞过准备实施攻击时,里茨-戴维茨正好进入他的尾后盲区。三翼机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坠地而毁,沃斯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编队空战大大促进了歼击机的发展和空战战术的演变,为后来发展大机群空战理论打下了基础。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空中格斗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