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50年启示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6年9月5日下午,“纪念中国计算机事业50周年”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为哈军工)等近20余位从事计算机教育事业的老教授、老专家共聚一堂,回顾五十年前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起源。
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教育开始
上世纪50年代中叶,全球进入冷战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拒绝向中国出售计算机及先进技术,时至今日,还有贸易等级限制。
1954年,党中央决定独立发展我国的核技术与核力量,次年清华大学受命创建一整套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计算机是其中重要部分。
据当年到苏联学习计算机并参与了合作谈判的张效祥院士介绍,苏联专家当时的意见是,中国不具备制造计算机的条件,应该在苏联设立“中国计算机研究室”。张效祥表示反对,他说:“我们的最终目的并非只是制造出一台计算机,而是要培养自己的人才,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当时接受了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在苏联研制,最多只能培养100人的研究队伍。要形成生产能力,有自己的工厂,能够批量生产计算机,计算机事业肯定会再走许多弯路。
清华大学的谢树煜教授在座谈会上拿出1956年8月30日的《人民日报》,报上头版刊登了新华社电讯“高等学校在新学年中将普遍设立新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报道说,新学年起,在高校中将开设计算数学、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计算机专业也将在清华大学全面开设。
1956年6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自动学教研组,包括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钟士模教授任主任。1958年6月,成立自动控制系。
按国务院批示精神,教育部从全国十所重点高校抽调287名学生到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的计算机专业和自动控制专业,定向为我国的核工业与航天工业培养。
除第一届与第二届五年制的班级于1959、1960年毕业外,清华大学还加快了计算机专业的建设步伐。在教育部的部署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三年级抽调学生来清华转向培养,1957年毕业,这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产学研用” 高度结合
在计算机发展的前期,产学研用的充分结合曾达到一个高峰,各单位之间也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这次座谈会的许多同志都或多或少有师生情谊,原因就是当时各单位充分进行了人员交流。柳克俊教授在清华大学毕业,到哈工大攻读苏联专家的计算机研究生,后被哈军工“动员”选调,从事国防建设;哈军工的康鹏教授,在学生时代就被派往清华大学学习一年“脉冲技术”课程,凌瑞骥就是他当时的老师。
从1958年到1966年,清华自动控制系共开出41门新课,并建起了一批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还完成了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研制出电子管计算机911机,1959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运行;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112机,1965年~1966年研制成功,后由北京计算机三厂投产,当年曾赴日本展出,是我国第一台在国外展出的第二代数字计算机。
哈军工研制的441—B机在短时间内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满足了国家急需的建设和军事需要。以某武器试验场来说,使用441—B计算机解决了观测分析的难题。经过不断改造,磁心存贮器的计算机一直使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计算射表、电影经纬仪判读、火箭遥测、照相室数据处理等。
而441—B计算机的全部图纸、资料也完整地提供给几十个高校、院所、工厂等单位,推广会数百人参加,在国防项目、大庆油田和邮电通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由于国防科委领导看到计算机的重大作用,要求哈军工快速推广,除去在国防系统推广,还转移到天津电子仪器厂定型生产,其生产数量至少达到100多台。
历史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
计算机教育事业在中国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大家在这里召开“纪念中国计算机教育事业50周年座谈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回顾和展望。回顾历史,总结得失,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描摹历史的轨迹,能够更加清楚地找准发展的方向,可以让未来的发展道路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征途中,计算机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技术之一。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为此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也离不开奋斗在计算机教育事业一线的教授和学者们。计算机教育50年来培养了无数的专业人才,也正是这一代代人才的艰苦努力,才筑成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在这一时期我国有一批高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
这些专业的创始人大多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这一阶段的计算机教育,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联,也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国防和科学研究需要。这一专业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
今天的座谈会,邀请了不少当年初创计算机教育时的重要见证人。相信通过他们的回忆和介绍,我们一定会被老一辈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教育思想所感动,被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的一次次高潮所激励,从中也领悟到一些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
1997年邹家华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其中关于计算机人才部分指出,当年的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人数低于历史专业的博士生人数,呼唤人才培养的状况亟待改善,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的统计,全国共有505个学校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30 万人。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相信通过今天的座谈会,能激励新一代的计算机教育的师生,为建设信息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中国教育网络》杂志终审袁成琛
计算数学学习从手摇计算机开始
1955年左右,教育部与科学院开始筹备12年规划中教育的部分。人才是大事,当时计算技术、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这几个方面基本上没有人才,清华、北大为此成立各个专业,筹办教研室。半导体专业,由物理系黄昆筹办;计算数学在数学系,由徐献余老师筹办。
1956年,我们参加了计算数学的训练班,当时我们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计算机。计算数学编程的人没有计算机怎么行?后来,我们用手摇计算机来进行计算,因此,讲的方法主要是计算数学的方法。 北京大学许卓群
计算机专业教育源于核工业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历史已经整50年,启动的直接原因还不是12年规划,而是源于1955年清华接受了中央的任务,建立一大批为核工业服务的专业,如物理、化学、电子学等。
1955年秋,我国组团到苏联考察,主要访问了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当时苏联有两个学院,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是研究原子弹的,莫斯科技术物理学院是研究控制导弹的。代表团回国后,带了一批专业的名单,在这个专业名单里面有自动控制,苏联叫做自动教学,但是没有计算机专业。
1956年初,苏联教育部转给教育部一份新专业的名单,由教育部转到清华,里面有一个数学结算装置和仪器专业,这就是计算机专业了。 清华大学凌瑞骥
有必要重修中国计算机教育史
1956年设立了两个计算机训练班,一个是计算机训练班,一个是计算数学训练班,都是从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调过来的。所以我认为要说国家的计算机教育起步,一定要两个一起说,才是完整的。
1956年,我从上海交大被调来清华。计算机训练班是9月份开始的,而我们7月份就到了,到了北京站,就被一辆卡车运到清华,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情况。第一次见凌老师是在他的宿舍,这才知道是什么情况。没有休息,马上就上课,抢先于计算机训练班上课,抓紧时间补课,补课之后就参加计算机训练班。
我们不在北大上课,而是在西苑旅社。计算机训练班,除了我们这个30多人的班,还有分配到计算所筹备处的,以及进修来的,统称为计算机训练班,为第一届训练班。负责教学的是夏培肃老师,凌瑞骥老师是我们清华那拨人的班主任。
很多情况不为人知,更不用说细节了。所以,我觉得确实需要花点时间,把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历史整理一下。现在的计算机教育史很不全面,有必要让计算所的夏培肃先生和北大的张世龙先生把这段历史口述下来,由专人整理。可以说,这是中国计算机教育开创阶段的历史。 清华大学王尔乾
抢救历史功在千秋
我觉得这件事意义很大,得把历史资料抢救过来,建立中国计算机历史资料库,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技术发展是有规律的,但是,科学理论怎么发展,历史怎么发展,却少有人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计算机科学家和前辈们,有责任完成这件事情。抢救历史也好,挖掘历史也好,我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重大。
来源:http://www.biia.org.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6&Article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