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新闻周刊》封面文章向读者推荐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要了解的各方面知识。这些内容包括经济、国际政治、社会演变等众多内容。全文由来自不同方面人士撰写。因篇幅有限,以下摘编只是其中主要内容。
探索外太空文明
人类以往用电影、小说和新闻等多种形式来描述外星生物造访地球的幻想。但即使像E.T。这样的外星生物故事传播至今,人类仍还是宇宙中的孤独者。
但科学家并未放弃探寻宇宙间其它形式生命的努力。即使在这种探索的最早期阶段,已有的环境现象可清晰地表明,人类可能并非宇宙间唯一生命。
瑞士天文学家1995年就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类似地球环境的首颗行星。但这只是颗硕大无比的环绕着自己的太阳旋转的气体球。太阳发出的炽热光芒烤干周边最硬的物体。如此发现至少证实,在人类舒适的太阳系之外存还存在着类似环境的行星。天文学家们估计,银河系中可能约有1000亿个类似地球的陆地环境。
人们还发现,生命中最基本内容的水存在于宇宙的各个地方。在火星探索时,机器人在山区找到最新被冲刷出的溪谷。天文学家6月还在土星的月亮上观察到了类似喷发水的间歇泉。甚至在木星,至少有它的3个月亮上的永久性冰面下藏有比地球大得多的海洋。
以光度测定适合生物生存外太空行星的观念并不新。在1980年代,NASA科学家中就有人提出如此探索。在历经多年不断提高和改进光度测定科技后,本世纪初政府批准了探索计划。经过卫星短短10天的太空运行,便证实如此科技能够探寻外太空的类似地球环境的行星。在2013年前,这项科技能对众多潜在的,可供居住的行星做探测。
尽管人类尚未达到星际航行阶段。但若有足够的时间、兴趣和资金,科学家们相信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经过初期探索后,人们不再会说他们对外太空存在的文明不感兴趣了。
印度教理念风行美国
美国不是基督教国家。但事实是,美国是由基督徒创建的国家。据去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76%被访者称自己是基督徒。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的最低比例。美国的印度教信徒仅区区百万,不足它在东方众多信徒的零头。但据近期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概念上讲,美国人在理解上帝、看待自己、相互理解和对永恒的理解上不再是传统的基督徒方式,而缓慢向印度教转变。
印度教经文认为,真理只有一个,圣贤们是以不同方式表达。印度教相信通往上帝的路有多条,但没有哪一条途径比其他的更便利。而最传统和保守的基督教徒从未接受过如此教诲。他们受到的熏陶是,只有基督教是唯一真实的,其他都是虚假的。
美国人现不再相信这类说教。据佩优论坛(Pew Forum)去年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65%被访者认为其他宗教也能引导人们永生。这其中37%是白人福音主义信徒,他们最有可能相信拯救是他们唯一接受的信仰。
另外,结果还显示寻找教堂之外真理的人数在增加。又据本刊2009年的调查结果表明,30%的被访者称自己有精神寄托,但不是宗教性的。这个比例高于本刊2005年所作的调查。美国社会对正统理念已不买账,而是认同能够解释现象的思想。波士顿大学宗教信仰的教授StephenProthero一直将美国这种"完美自选式宗教('the divine-deli-cafeteriareligion')"的倾向性归结为非常具有印度教精神。
基督教解释死亡时总是相信身体和灵魂是神圣的,它们共同组成了自我,在生命终结后,它们会以复苏形式再结合。但印度教对此不屑一顾。印度教认为,在人死亡后尸体被火化,而灵魂会离开躯体。作为印度教义核心,自我会以投胎方式附着人体再来到这个世界。据哈里斯机构(Harris)去年调查结果,有24%的被访者相信再投胎。
美国人也变得像印度教徒一样愿在身故后采取火葬。据北美火化殡葬业协会报告称,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会选择火化,比1975年的6%大幅增加。哈佛大学比较宗教学教授Diana Eck认为,宗教精神作用更多倾向于不再强调刻板解释复活中的一些内容。
中美联姻将不再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撰文认为,美国对两个世纪前经历的大国崛起事件记忆犹新。目前美中两国关系是否会让以往历史再现,并无意识地从合作滑向冷酷的竞争等问题至今无人能回答。
中美经济在2007年初似乎胶着在一起,由此被弗格森称为"中美共同体('Chimerica')"。正是因中国大量持有美元储备资产,让后者能有补充经常项下的赤字和低成本融资的机会,美国2002-2007年的房市也才会如此红火。
密切关联让双方经济增长是如此之快,两国1998-2007年间经济增长比重约占全球增长的40%。现在的问题是,两国联姻究竟是否建立在坚固基础之上。美国高负债的消费者再难以为继,美国内储蓄率猛增;去年5月至今年5月间从中国的进口猛跌18%。当然,这不意味着中国会停止增加美元资产,因有如此之多的就业依赖于出口,中国不敢让货币进一步升值。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会质疑这种"中美共同体"战略。
中国的国际储备现已达2.1万亿美元,其中约70%为美元资产,截至今年5月所持的美国国债升至8015亿美元,较4月增加5%,月增加量达400亿美元,若整个财年维持此增长速度,它相当于联邦政府每年得到4800亿美元的信贷规模。
目前的问题是,中国已清楚地感到持有太多美国债。他们对奥巴马政府非常松懈的财政政策,以及美联储大幅增加货币供应感到忧虑。这两种做法任意一种,或两种做法共同作用,都会让美国债价格下跌,或美元购买力下降,都会让中国受损。中国现在的策略调整为只购买美短期国债。但如此做法无法解决外汇风险。有中国经济学者在畅销书《货币战争》中警告,美国一直都有采用美元下跌,让贷款者遭殃的坏习惯,并指出这正是美国1980年代对付日本的手法。它首先让日元升值,然后让其经济溺毙。
中国在面对如此困境时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权利,选择独自采取行动,并倚仗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购买全球影响力(据高盛预测,中国2027年时GDP可能与美国相等)。中国的确是在这样做。这就是温家宝总理宣布的,加快贯彻走出去策略,将企业走出国门与利用外汇储备相结合的官方策略。这听起来就像中国在以不可靠的美元来换取铜矿的方式购买外国资产的运动。
同时,中国需要提高自己国内消费水平,以取代高负债的美国消费者。后"中美共同体"时代的中国不仅需要帝国,而且也需要一个消费社会。这样做不仅会提升国内市场,也可增强与周边亚洲各国的经济交往,刺激亚洲经济圈的发展。
中美这种渐行渐远的分道扬镳对全球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说明更紧密的经济结盟是无法阻碍战略竞争的出现,且最终带来冲突的事实。
尽管如此局面尚不至于马上出现冲突,且地缘政治板块不会移动如此迅速。但危险迹象已显现。在近期中国官方和半官方连续声明中,已释放出有兴趣以IMF特别提款权,甚至黄金(208,-0.58,-0.28%)替代美元的信号。至少欧元和日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会逐渐增加。中国会在未来5-10年间的某个期间,感到已具备取消外汇管制,并允许人民币发展成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的能力也不是不可能。当那个时候到来时,中美联姻关系将结束。
这并不令人吃惊。正如"中美共同体"这一术语所隐含的意义那样,两国以往不平衡的关系总反应的是一种怪异关系。
终结犹太定居点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定居的数量自1993年起已翻倍。增长最快部份中近三分之一是来自最保守的正统犹太教徒,他们倾向于比那些2005年来自加沙地区极端民族主义者更温和些。
另三分之一来自所谓的经济移民。他们定居西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廉价的住房租金和去耶路撒冷的路途更短。依靠正确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部份定居者可被劝离定居点。据《此刻就和平(PeaceNow)》刊物称,所谓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的总数也不过区区9000千多婴儿,而同期确有1.7万以上新移民入住定居点。因此,提高未来移民的关卡才会遏制如此势头。
选举不是答案
监督重建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的国际官员们经常试图向两国国民暗示尽早迈向民主。但政治科学家们现在相信,如此做法是退步。对后冲突时代社会进行常年研究,以了解是哪些因素带来和平的牛津大学教授PaulCollier认为,选举无助于给当地带来进步。尽管选举当年暴力风险下降,但下一年却成倍增加。总之,选举会轻微增加这类国家倒退至内战的可能性。他认为,选举只会带来胜者和败者,而败者并不甘心。选举只能暂时替代暴力冲突。
美国儿童的家庭噩梦
美国是世界上离婚率最高的国家。但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家AndrewCherlin认为,美国人离婚、同居和再婚的速度远快于世界上任何民族是大问题。因这些经历数次婚姻的人们都是有子女的人,美国小孩子身处于远比其他发达国家儿童经历更多有继父继母家庭的过程。这对下一代非常不利。让Cherlin感到震惊的是,正式结婚出生的美国孩子在15岁前就经历家庭破裂的比例高出瑞典6%。
研究进一步发现,与瑞典这类开放国家相比,美国家庭的稳定性更差。美国有47%的儿童要经历在父母离婚后3年内,比瑞典儿童更可能要面对继父母的情形。Cherlin认为,美国儿童面临的问题不是来自父母婚姻维持的太短暂,而是结合频率太高。
客观评价种族关系
人们更倾向于高估各种族间,而非种族内部的紧张关系。有三分之二的黑人认为他们与西班牙裔美国人相处和谐,60%的后者认同此看法。但仅43%的白人认为是这样。调查机构盖洛普认为,一旦人们自己涉及事态之中时,就仅会依自己的感受来评判其他两者间的关系。所以,人们在评价时需要更多不同信息,而不只是有新闻效应的冲突故事。
美数代同堂家庭持续增加
现代美国家庭正回头走向数个世纪前的情形,数代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联邦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2000年间,3代或更多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数量增加了38%,共有400万个数代同堂生活的家庭,且这一数字还有增加的趋势。
在2000-2007年间,父母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增加了67%。换言之,更多成年子女的家庭搬回父母家中。专家们认为,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是高房价和低收入这样的苛刻经济因素。其他还包括移民文化和多代共同生活能够关照老龄化的父母。有学者认为,糟糕的经济环境让数代同堂生活的家庭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丧失抵押房产赎回权大量上升导致无居住地现象。人们别无选择,最有可能就是搬回父母家。
奥巴马需要核弹
奥巴马在竞选时宣布向核武器开战,但他现在呼吁暂停。为鼓励对核扩散采取更严厉的国际行动,他希望批准1996年签署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禁止核武器试验想法与众多人的观点差异是如此之大,导致参议院在1999年拒绝。若奥巴马试图重提此事,共和党人准备再次为此而战。据参议院召集的外部专家的正式吹风会上披露,为说服反对意见,奥巴马会建议更新美国老化的核武器生产设施,资助能悄悄地接近制造新核弹头的设计工作。
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晚矣
世界各国领导人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有关阻止全球变暖的大会上因缺乏共识而未达成任何协议。同期,美国参议院以95:0的表决结果否决了继续参与此类谈判,使得让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起到带头作用的期盼落空。在各国打算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新一轮减排谈判时,重要国家似乎首次在进行接触。美国旨在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Waxman—Markey减排议案已在众议院通过,等待着参议院的表决。但现在最大问题是,地球现状恐怕无法与外交时间表同步。
在谈论环境问题时,不仅要涉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还涉及地球对排放是如何反应。当前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半数被土地与海洋所吸收,主要是靠光合作用被各类植物吸收。如此循环在任何时间有被改变的可能性,其结果让各国达成的阻止温度进一步上升的一致意见中的措施的作用收效甚微。
现在争论的问题是两种自然现象的平衡。其一是有益的,即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植物生长更快,它们会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能测量到此过程。但他们并不了解植物究竟能接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环境到何种程度。第二个现象被普林斯顿大学环境学家StephenPacala称之为是黑暗中的魔鬼:随着环境温度上升,埋有富含大量二氧化碳的早期死亡植物的永久冻土地带趋向干枯,出现腐烂,并向空气散发二氧化碳。若将这种"除气作用('outgassing')"考虑进来,那么整个大气环境中到处充斥二氧化碳,可能会带来比人类工业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对环境影响高出二至三倍的效果。
"除气作用"正是哥本哈根峰会上试图解决的若干危险的温室效应问题之一。尽管现在无人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此作用会大规模发生,但防止全球温度上升2摄氏度以上却是至关重要的。为达此目标,各国应对整个大气中所含二氧化碳最大比例,以及尽一切可能保持在此比例之下达成一致。
有科学家数年前认为,将未工业化时代的二氧化碳浓度翻倍至每百万分之550是沙土可接受的底线,但他们近年将此数值下调至450,这也是峰会上要解决的问题。但要想达到此目标,就需在本世纪中期前将排放大幅削减80%。然而,以NASA专家为代表的科学家甚至认为,450的浓度上限仍不可取,350才是合适上限,因为现在环境中的浓度以达到387。
当政治人物在协商,到达南北两极的人数不断增加,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在减少,永久冻土地带需要低排放工业时,人类的命运可能要依靠植物和永久冻土地带间隐性的竞赛。
公共交通与私人汽车的平衡
奥巴马在经济刺激计划中专为高速列车系统拨付80亿美元资金,同时国会又增加12亿美元。但不少经济学家称,建设一条高速铁路网的支出,可能远超未来的受益,特别是当今的汽车变得越来越节能。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EdwardGlaeser根据环保人士提供的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对可能带来的环境受益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条能年吸引150万乘客,回收420万美元的240英里时速的高速铁路线的年度受益很有限。还有人注意到,法、日两国国民年平均乘坐高速列车的行程约为400英里,并估计美国建设的高速铁路网会取代目前道路上行驶的3.5%的汽车。
医护人员也应接种疫苗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表示,医护人员应是首批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员。然而,他们会自愿接种这类疫苗吗?目前,这类人员中每年只有45%接种季节性感冒疫苗注射。他们拒绝接种的理由几乎与患者相同。CDC多年来一直在医护人员中推动提高免疫水平,毕竟全美每年约3.6万人死于季节性流感。当甲型H1N1流感肆虐之际,患者有权质问为自己服务的医护人员是否接种过这类抗流感病毒的疫苗。
环保从小处着手
美国人在方便时所采用的卫生方式耗费大量自然资源。每人每天平均要用掉75张手纸,全国每年达365亿卷手纸。若全美放弃使用手纸习惯,每年将保护1500万棵树免遭掠筏,也节省下17.3太拉瓦电力和4730亿加仑的水。尽管人们还嘲笑坐浴盆,但相比而言,这种洁具对环境的影响更小。人们一旦考虑到这一步时,全球环境的确会大大转好。
地球环境已获极大改善
因环境变化仍是巨大威胁,环保人士至今不愿认同环境有改善的说法。但在过去30年间,美国的河流、湖泊和空气质量已获得很大改善。自1990年初起,酸雨现象已减少60%,以含铅程度高低判断,空气质量自1980年以来已改善91%。纽约哈得逊河管理人员称,河流水质远比100年前清澈。
美基础诊疗质量亟待改善
大多数美国人在医疗保健上都在听其他发达国家的笑话。但据公共福利基金会(CommonwealthFund)近期报告,美国患者等待基础诊疗(primary-care)的时间,比拥有强大公共医疗保健体系的英、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要长。近25%的美国患者称,预约大夫需等6天,甚至更长时间。而新西兰在此得分最高,仅3%患者认为等待就诊时间过长,其次是澳大利亚,随后是德、英。加拿大排名与美国基本相同,排在最后,三分之一以上患者需等待6天以上。
仅26%美、加患者称能在预约当天就诊,远低于荷兰的60%和英国的48%。据基金会的研究结果,美国在总体上排名垫底。美国排名靠前的项目是选择性外科手术,仅8%的患者需等4个月以上做手术,62%称等待的时间不足1个月。而41%英国患者手术需等4个月以上。
出现基础诊疗和选择性治疗间的巨大差异,是因美国缺乏专注于这方面的大夫。因收入上的差异,医疗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是专长型的大夫。
对冲基金有益
对冲基金被人们指责为去年金融危机的制造者,但事实上它所起的作用远好于外人的想象。不少对冲基金因市场暴跌而破产,据芝加哥跟踪该行业的机构称,总数6,845的对冲基金去年共计有创纪录的1,471家消亡。政府未挽救任何一家对冲基金。然而,该行业已有显著回升迹象,在今年头7个月中收益率达12%。
那些给华尔街造成巨大危害的机构都是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而不是对冲基金。这些机构是在试图模仿后者的运作方式。他们是在用大量客户资金做风险极高的自营业务,最终失败。对冲基金的财务结构健康合理,远好于投行。华尔街大多数长期成功的对冲基金开展业务时都是使用自有资金。如此方式必定要求对风险进行更加仔细的斟酌与衡量。
前美联储主席已建议,要求接受联邦保险的银行禁止从事自营业务。这将让对冲基金成为未来唯一开展高风险业务的机构。
创新者的年龄越来越大
早年科学家在对自己研究的学科做出重大贡献前,并不需要对先前存在的学科经过艰辛探索。而现在的创新者却是在更晚的生命阶段为自己赢得声誉。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建树自己突破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增加了5岁,从以往的34岁上升至39岁。普通发明者的创新年龄也在推迟,进行首次专利注册的发明者的平均年龄每10年增加7个月。
摩尔定律不再有效
英特尔公司合伙创建人摩尔(GordonMoore)1965年就预测,半导体业每12个月就可以同样成本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翻倍(后又改为24个月)。在近半个世纪中,摩尔定律被证明是正确的,让电脑更廉价、快速和更强大。但摩尔定律最终会与物理定律发生冲突。此结果虽未出现,但公司首席技术官JustinRattner坚称,公司在未来数十年内仍会在数代芯片上让晶体管数量翻倍。
这里的问题不是容量,而是速度。微处理器的速度在数年前就已达3GHz。人们难以再让其运转的更快,否则会使其过热而烧毁。为解决此问题,芯片业开始制造同时承担不同功能的芯片,而不是只让单个芯片运转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已看到了双核与四核芯片,这本质上是在单个芯片上具有了2-4个微小电脑动力源(7.27,0.25,3.56%)的处理器。Rattner称,未来10年内,人们将看到带有100,甚至更多核的芯片。
此外,并行运算方式早已存在,但仅限于高端超级电脑上。但为其编写程序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且非常耗时。现在的挑战是如何让普通编程员能以低成本为这种运算方式编写程序。人类大脑本身是大规模并行运算式电脑。现在人们是在尝试构建接近人类的原始大脑的模式,而采用并行运算是唯一能够实现这样目的的办法。
移民创造出更多就业
移民对美国经济益大于弊。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Vivek Wadhwa认为,那些技能最高的移民在科技和工程业创造就业。据Wadhwa估计,移民在2005年创立的工程与科技企业共计雇用了45万员工,带来52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
有两位澳大利亚经济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从紧边境管制对美国家庭的净影响已清晰无误地显示出负面结果,这是因低技能的移民起到了扩大经济规模的作用,为就业链端头增加了就业。他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最宽松和最严格的边境管制政策会带来约2500亿美元的经济规模差。(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