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99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3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鬼才2.0.1》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公共电视名制作人从冷战年代追溯到微软帝国的霸业,揭开这群在电脑前彻夜不休的鬼才,如何静悄悄地完成连接世界的联网革命。

(图)Nerds 2.0.1Nerds 2.0.1

Nerds 2.0.1 [ILLUSTRATED] (Paperback)
by Stephen Segaller 
Paperback: 416 pages
Publisher: TV Books; illustrated edition edition (November 1, 1999)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575000881
ISBN-13: 978-1575000886

台湾繁体版书名:鬼才2.0.1:连接世界的网络书呆子   
作者:席格拉(Stephen Segaller) / ,译者:刘孟华
出版社:远流,出版日期:2004/3/1
分类: 社会‧人文‧史地/大众传播
定价:360 元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的一九六九年,人类的第一个计算机网络也正准备破茧而出。美国公共电视名制作人从冷战年代追溯到微软帝国的霸业,揭开这群在计算机前彻夜不休的鬼才,如何静悄悄地完成连接世界的联网革命……席格拉

鬼才2.0.1(NeRD 2.0.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图)繁体版Nerds 2.0.1繁体版Nerds 2.0.1

这本书说明了整个Internet的进展,包含了开始的美国国防部arpa计划与packet switch技术,里面可以看到许多
网络公司的诞生与兴衰。

Nerds 2.0.1: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b as a product of colliding, dualistic forces: the individuality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a global network. Along the way, other complementary opposites arise, such as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omputer lib" hippie hacker and the IBM or Pentagon bureaucrat. The biographies of these visionaries, and the magnificent changes their ideas induced, make Nerds 2.0.1 compelling reading.
Nerds 2.0.1 is a unique computer-history book, in that it is really a history of networking. Author Stephen Segaller covers all the current heavy hitters of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in depth: Novell, 3Com, and Cisco. In particular, the 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Cisco--and the ousting of the original founders by the sponsoring venture capitalist--shows the high-level stakes and intrigue this billionaire world holds. Segaller also chronicles the failures of companies who didn't realize what their programmers had made available to them. IBM, Xerox, and, some would say, Microsoft are big players in this part of Segaller's tale.

The author put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in a helpful context: the infamous 100-hour Silicon Valley workweek, the "dog-year" life span of an Internet start-up, and the managerial shufflings of a sponsoring venture capitalist firm all make sense in the world he describes. --Jennifer Buckendorff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主持人Robert X. Cringely

(图)主持人主持人


Author & TV Host
PBS
For eight years from 1987-95, Robert X. Cringely wrote the Notes From the Field column in InfoWorld, a weekly computer trade newspaper.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book Accidental Empires: How the Boys of Silicon Valley Make Their Millions, Battle Foreign Competition, and Still Can't Get a Date

Most recently, Cringely is the host and writer of the hit PBS-TV miniseries Electric Money. Cringely's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Newsweek, Forbes, Upside, Success, Worth, and many other 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阅读《鬼才2.0.1》,我彷佛又回到四年前,趁着新年假期拼贴各种从网络搜集来的信息,撰写「网络不断革命论」的过程。五十九年前布什提出的Memex,四十三年前尼尔森构思hypertext(超文本),里克莱德发表「人与计算机共生理论」,四十年前巴兰发表封包理论,三十二年前汤霖森发明电子邮件,三十一年前瑟夫构思连接Internet的网络协议……在个人计算机尚未出现,电子计算器还是机构专属的巨无霸的年代,就有...

网际网路的诞生,其实是藉由美国强大的国家力量,加上一群在今日可称为「骇客」的天才玩家,在漫长的构思,研究中,一步步将人类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鬼才2.0.1:连结世界的网络书呆子」 书评

(图)视频节目《Nerds 2.0.1》视频节目《Nerds 2.0.1》


作者:郑祥胜  资策会技术顾问

本书是由美国公共广播服务(PBS)组织(由全美349个地区公共电视台支持的非营利性组织),制作的电视影集的副产品。也是"计算机英雄传(The Trumph of the Nerds)"的续集。其网页位于"http://www.pbs.org/opb/nerds2.0.1/"。"计算机英雄传"说的是个人计算机的故事,而"鬼才"则说的是网络,因特网的故事。

   本书从六十年代的ARPANet,说到七十、八十年代的个人计算机,至九十年代的全球信息网(World Wild Web)和魔赛克(Mosaic)浏览器。前后横跨了四十年。也包括了电子、计算机、网络、自由软件、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起源。

   当故事看当然很精采,当技术发展史看也很有广度。但故事中有很多值得去追寻原因的教训。

1.DARPA的作用。国防先进研究计划署,是作国防研究的,但其成果却创造了,民用的技术、产品及市场。现在的DARPA依然非常先进,如这两年(2004,2005)主办的无人车竞赛(Grand Challenge)。
2.全录(Xerox)公司的帕罗奥图研究中心The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虽然有最大的创新能力,但公司却无法从中获得竞争优势。不要陷入"创新者的两难"。
3.八十年代IT三大巨头IBM、DEC及HP,为什么如今IBM及HP均能存活发展,而DEC已消失不见。解决重大疑难,必须在体系外找人才。想想看Lou Gerstner及Carly Fiorina。
4.鬼才们的性格及产生他们的环境是网络发展的基础。这在自由软件的发展中亦有相同的现象。这对教育体系的改革有什么样的意义。
5.从魔赛克的免费下载,到近日的Linux, Apache, Google, Napster, Skype,创造了以亿为单位的使用者,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6.网络及因特网的影响方兴未艾,如本书后记所言,将在商务、社群、个人及政治上产生重大变革。其重要性将大于工业革命。
7.技术、产品、财富来自创意和创业。经营团队为成败之关键。有为者当亦若是。
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眼光,可以从本书得到不同的领悟。

(图)Robert X. Cringely Robert X. Cringely

信息网络的成功也许要归因于它并没有传达一个新的杀手级应用,而是提供一个全新 更方便的方法做
各种广泛的交换:信息的 商业的及社会的...等等....
前一阵子将《鬼才2‧0‧1》看完。
自1969年ARPANET第一个节点建立,每年以约20个点的速度缓慢扩增,但1981年开始发生了转变,当时网络只联结2佰部,2年后这个数字就变成5佰,过1年又加到1千,再两年到5仟,再三年1万,再三年竟达十万。这种极速成长完全是因为个人计算机的广被接受造成。
但个人计算机原本仅为少数人手中的玩具,如何成为多数人工作上必备的工具,原来只是因为一个电子表格软件的出现。
当一位会计师被展示这项新产品时,「他开始发抖地说道『那是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的工作,现在我可以在一小时内就搞定了。』」,稍后更多人向作者说:『我一定要告诉你,你改变了我的一生。你让会计变得有趣多了。」
已经习惯于生活中存在个人计算机与网络的人,完全无法想象没有他们的日子,更无法体会他们刚出现时曾带给人们的感动与冲击。个人计算机与网络已像水或空气,我们已经太习惯甚至极度依赖。他们也偷偷地渗透改变我们周遭的一切:我们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的方式、甚至我们与他人接触/联络/群聚的方式。这些改变仍在发生中。

摘要:错过大好江山的全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按:YMBA为你献上一本兼具历史阅读乐趣及产业智慧启发的新书《鬼才2.0.1》;这本书为你细数了早年的计算机及网络发展的风流事迹,且来看看曾经有机会踏进PC圣殿的全录,是如何错估形势。

研究圣地落脚

  梅特凯菲(Bob Metcalfe)是著名的以太网络发明人之一,他仍是研究生时就曾参与ARPA网的工作,后来这位哈佛博士又创办了著名的通讯科技公司3Com。

  梅特凯菲于一九七三年登场,那时他刚获得哈佛博士,并且才在夏威夷晒了一身黝黑的皮肤,同时也从夏威夷带回一本满是无线封包网络概念的笔记本。带着愉快的心情,他回到PARC全录中心上班,思考一些先进的概念。

  一九五八年以前,全录叫做赫罗德公司(Haloid Company),之后的三年改名为「赫罗德—全录公司」。在推出第一部真正有效率又现代化的全录九一四型复印机时,又改名为全录公司。

  整个一九六○年代,该公司每年销售额的增加幅度为三○到五○%,从五九年的三千两百万美元到六八年销售额超过十亿一千万,而利润高达一三八○万。这是一家在利基市场上占有极大优势的绩优公司,并且有充裕的资金来寻求新产品线的开发。

  设立全录研究中心出自后来变成该公司执行长的麦科洛夫(Peter McCoulough)之手,他希望全录能有一个像贝尔实验室风格的机构,一个由全国顶尖人才进行纯粹的研究工作,不必考虑短期利润的地方。

开拓未知的温床

  PARC的第一位主管是佩克(George Pake),当全录力邀时,他才刚辞去一所大学的行政职。佩克一就任新职,就邀请泰勒担任这家研究机构在规划及人才延聘方面的顾问。泰勒于一九六九年离开五角大厦,并在犹他大学待了一年左右。泰勒在创立ARPA网那段期间,曾招揽许多一流人才并负责管理,对延聘人才以及如何吸引这些人颇有办法。他主张机构设立的地点必须靠近拥有优秀计算机学系的名校,而且应该设在加州,因为这个地方最容易吸引各地的人才。

  地点选择变得非常简单:全录PARC就设在史丹福研究园区。

个人计算机网络的先行者

  在泰勒推荐下,也延聘了于七一年离开BBN的艾尔坎德(Jerry Elkind)。他与泰勒是NASA同僚,后来又接受泰勒的ARPA研究资金赞助。艾尔坎德被任命为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经理,而泰勒则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副理(也就是说他雇用了他的上司)。泰勒和艾尔坎德不同,他没有受过计算机学方面的训练,八年后他正式升为经理。但是他在管理及延揽人才方面的长才,让 PARC 成为开拓计算机科学未知领域的温床。

  泰勒亲手挑选的计算机学者来这儿后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依照自己的直觉或是执着行事,而且研究经费从不匮乏。

  结果,根据梅特凯菲的说法,他获得他们完全忠诚的回报,「泰勒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精神领袖。是他招揽我们所有人,并且照顾我们。他自己并不是一位计算机学家,但他有种本事,可以做出精准的判断,并且吸引科学家来,保护他们免于外界的干扰。能在他领导下的实验室中工作是种荣幸」。

  全录对研究未来办公室的「信息系统」有强烈企图心。计算机可能创造出「无纸张办公室」的想法正广泛流传,办公室将变成一个很难销售复印机的地方。但是,如果全录可以站在科技的最前线,就能一直领先竞争者;也就是利用办公室中的计算机科技,让办公室更好、更有生产力,成为更舒适的工作环境。

  一九七三年四月,大约是梅特凯菲刚到任时,PARC创造出一部叫做「奥图」的个人计算机。它是由兰波森(Bulter Lampson)及萨克(Chuck Thacker)设计的,他们也都是泰勒于七一年延聘的人才,当时这两人创立的柏克莱计算机公司正急速走下坡。

  到七三年底,PARC大约生产了十部奥图计算机,一年之后则到达四十部。这是第一部现在我们所谓的个人计算机的具体,也就是放在办公室大楼的每张办公桌上,只企图服务一个人,并且与其它的奥图计算机相连接。它有键盘、鼠标及屏幕,他们称它为「个人分布式计算机」,与里克莱德为了节约及效率而「分散」计算机资源的概念相呼应。因为做到了个人化,所以他们也达到「人与机器共生」的要求。

  奥图计算机比拙劣又复杂的天鹰座计算机早一年诞生。IBM的个人计算机直到一九八一年才问世,而第一部内建联网功能的麦金塔计算机,于八四年才诞生。至于价格达二十万美元以上的奥图计算机则早已经上市了,根据梅特凯菲的说法,这部计算机是未来的象征。

  八○年代中期后,PARC的研究学者开始着手创造个人计算机网络,或是梅特凯菲所说的「个人计算机的因特网」。PARC创建了他们自己的因特网,比世界上其它机构早了十年。

漏接未来的PC圣地

  在梅特凯菲到任时,PARC就已经以诺瓦微电脑((Nova minicomputers)为基础,建造了数部实验性质的个人计算机,约为微波炉般大小,他们甚至有简陋的局域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一旦达到十五部计算机,则局域网络就可以用电缆线连接起来。其中一位常驻的网络研究学者是西蒙伊(Charles Simonyi),早在十几岁时他在家乡匈牙利的一家计算机中心当警卫,自此展开他的计算机职业生涯,毕业后,他获得免费学习程序设计的机会。

  梅特凯菲记得,「他正在从事类似ARPA网的设计,但比起真正的ARPA网(最早的网络,由美国国防部支持,并以大型主机互联为主)运作要快上一千倍,只不过它是将某个区域中所有的个人计算机连接起来运作。当我到任时,他们赋予我这个项目计划,这样西蒙伊就可以离开,去编写一种Bravo文字编辑器,这个编辑器后来变成微软的Word」。

  Bravo文字编辑器变成微软Word,是全录PARC核心问题的一个范例。几乎从各个角度观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其科技根源都可追溯到全录 PARC。它就是个人计算机科技及创作力的罗马、耶路撒冷、麦加圣地。然而,除了占有率节节败退的激光打印机外,却没有一项科技或产品与全录扯得上关系。一本有关全录PARC的书籍,动人心弦的标题《漏接未来》(Fumbling the Future)说明了其中缘由。

  Bravo文字编辑器是最早的文字处理程序,由全录出资,在PARC由全录的员工开发出来,结果却不是由全录推入市场。全录并没有涉足软件事业。最后,当西蒙伊被微软聘用后,这项产品的概念跟着他到了新公司,而微软Word也问世了。

  奥图计算机也开发一项关键的创新科技,就是知名的位对映(bitmapping)。位对映是一项可以将屏幕上的影像储存在内存中。每个内存的位都是二进制的开(on)或关(off);而每个像素与屏幕上每个小点相对映。藉由将内存位对映在屏幕上,影像由数千个小点形成,不论文字数据或图形数据皆然。

  利用鼠标来操作计算机的重心,就是利用位对映来显示,使屏幕上不但能显示文字,也能显示影像。尤其每一个像素或是小点都有内存中的一个位相对映,而当时内存的成本非常高,一九七六年加入PARC的ARPA老兵欧斯坦指出,使用那 多的内存是很大胆的举动。

  但是PARC的每个人都知道摩尔定律,「这需要胆量。在计算机领域中,胆量通常比天资还重要。在这个案例中,他们知道内存的成本将会下降,使得你能够以如此挥霍无度的方式制作,却依然负担得起,因为终究会变得很便宜」。

  第一个屏幕上的重迭窗口,由PARC的研究学者英格理斯(Dan Inglis)于一九七六年开发出来。他发明了在屏幕上移动整块位的程序,他称为「位迁移」(Bit Flit)。整个区块位移动的结果是让重迭的窗口可以堆栈在屏幕上,这也是日后麦金塔计算机与微软 Windows 的使用者接口基础。但这时才一九七六年哪!

  随着激光打印机及post-script程序语言软件的开发,位对映与位影像又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西蒙伊记得,PARC的研究学者开发出「所见即所得」的效果:也就是打印机可以印出与屏幕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成品,「我们将透明的股票图样输入激光打印机,印出透明的股票投影片,并将其与屏幕对照,印证了它们是一模一样的」。

  同样的故事一再重复发生,一个产品接着一个产品,直到非常著名的「全录图形使用者接口」、窗口和位对映显示,全都像批发出售般地被盗用了,成就了苹果麦金塔电。

全录愿景:「他人的江山」?

  全录的管理阶层似乎对办公室的未来从不在乎,研究人员之一沃诺克(John Warnock)说,「当成果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没有将这些概念转变成真实产品的机制。这真令人沮丧,部分是因为你告诉他们愿景时,就好像对牛弹琴,然而PARC内部每天都在创造愿景,却无人认真地看待愿景」。

  一九七五年,时机已经有些延误,全录总部核准成立系统开发部门,企图将PARC设计的发明变成产品。这个新部门就设在PARC的对街,聘请了数字科技界的先驱担任产品经理,包括梅特凯菲(以太网络)、西蒙伊(Bravo文字编辑器)以及萨克(奥图计算机)。不幸的是,这个新方向却在全录遇上了产业景气及获利都严重下滑时。

  首先,他们被联邦贸易委员会以反托辣斯法起诉,它杰出的成功被指称为有独占之嫌。利润不但受到影响,同时也因为心怀不满的竞争者想对这个大企业落井下石,引发不胜枚举的私人诉讼,而使获利情况雪上加霜。一九七四年普遍的景气衰退到了探底的地步。而全录又花费超过十亿美元收购科学数据系统公司,这是个企业史上知名的错误。对全录而言,这不是投入一个全新方向的好时机。因此,他们将此计划全部搁置。

  PARC里自相矛盾的是,当公司的名称变成影印的同义字,而复印机也是该公司最重要也最获利的产品时,他们却大笔投资在可能会取代复印机地位的科技上。虽然这项投资深入未来,但照贾伯斯的看法,全录的管理阶层却自满于他们既有的成功技术,「PARC的人以前都称全录的经营团队为色粉头儿(toner heads),这些色粉头儿会到全录PARC巡视,但对所见到的成果就是没有任何概念」。

  西蒙伊有一次被要求将Bravo文字编辑器展示给董事长麦科洛夫看。数周后,一位PARC的同事,从公司总部回来,他在那里曾与麦科洛夫共进晚餐,还请他解释那次的展示是什 「麦科洛夫表示:我从来没看过打字那 快的人」。

  如果他所看到的就是这些,PARC未来的愿景已经身陷泥淖了。另一方面,麦科洛夫担任全录执行长已经将近十二年了,在这段时间里,该公司的收益成长了十倍;也难怪全录管理阶层就是看不出有追求另一个全新、至今尚不存在的行业需要。就像PARC里许多人一样,梅特凯菲开始领悟,「我们在一家复印机公司的研究中心里。当时,我们不了解这很致命。我们自以为是在一家信息科技研究中心,而且一旦我们研发计算机成绩斐然,全录会像他们成功建立复印机事业一样,将我们的成果推展地轰轰烈烈。我们花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才了解,我们这些概念和全录之间,总是无法融合」。

  虽然如此,PARC里并不缺乏企业家的直觉。因为挫折感以及由史丹福大学、创投家和加州精神的助长,使得企业家文化变得相当普及,导致PARC的研究学者陆续向外寻找他们的未来。在PARC的经费协助下,多年来,使得他们理论化的概念经过实验及测试,已有了成果。

  一九七二年就到任的首批PARC计算机学研究员之一杰斯凯伊(Chuck Geschke)与沃诺克于一九八二年辞职,另开一家奥铎毕系统公司,是以雷射打印为主的软件创业公司,而且是苹果麦金塔计算机最后开发出桌上排版革命的关键。后来许多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像编写文书处理程序的西蒙伊,后来更进一步地重新编写成微软Word,结果成为亿万富翁及科学慈善家。素有现代达尔文美誉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后来在牛津大学接手西蒙伊的职位,执教普通科学。

  批评全录任由那 多具有高获利价值的产品从指间溜走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该公司仍值得推崇,正如泰勒指出的,全录PARC开发的激光打印机,是最接近它核心事业的产品,「我们制造了第一部激光打印机,正确地说,全录人因为这件产品而受益,其收益完全超出他们为研究一再付出的投资经费,因为单这一件产品就为他们建立了十亿美元的事业。任何的争论往往都有两面。你可以谈论他们因此受益的事物,或是谈论他们不屑,而升阳、苹果计算机、阿波罗(Apollo)、迪吉多和微软全都受益良多的事物」。

  然而,即使是泰勒最后也走人了。迪吉多在帕罗奥图的心脏地带设立一家系统研究中心,而泰勒推论,以研究计算机而言,一家计算机公司的研究中心应该会比一个复印机(及打印机)公司的研究中心更好。旧日PARC的成员中,追随泰勒离开的也不少。

  全录做过较聪明的商业决策之一是,透过它的创投部门适度地投资了苹果计算机。因为这层特殊关系,加上PARC与苹果计算机总部往来频繁,贾伯斯受邀拜访全录的研究团队,企图将未来的计算机变成事实。

  贾伯斯于一九七六年成立苹果计算机。第一部大众化的个人计算机 Apple II 一上市就大为轰动,而且让贾伯斯成为一个全新产业的知名人物。苹果计算机第一阶段的成功于七九年十二月达到高峰,贾伯斯满二十二岁时有幸受邀参观全录 PARC,观看奥图计算机以及那儿所有新发明。泰斯勒是参与者之一,「因为全录的投资条件中有一项承诺,苹果计算机的人员可以来参观PARC进行的研究。让这些曾经是我们的竞争者进来,许多人对此相当恼怒,因此他们很难找到人愿意做示范」。

  苹果计算机里有好几个人一直催促贾伯斯「赶快到全录PARC,看看他们在做些什 。」于是,他做了第一次拜访,然后回来与全录创投伙伴及他的苹果计算机开发团队坐下来研究,全力投入开发「莉萨计算机」,这是计划中继 Apple II 之后更高阶的办公室系统。但是第二次的示范却因为争论横生,拖了很长的时间。

伟大的剽窃

  研究员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被指派做示范,而且故作庄重,「贾伯斯请求——但事实上是要求让他整个程序设计小组都能看到Smalltalk系统(一种高阶程序语言环境)示范。然后,科学研究中心的主管请我做示范,我回答:『恕难照办。』我和全录的执行主管大吵一架,我告诉他们这等于是将全部的技术拱手让人。我表示除非是命令,否则我不做示范,因为这的确是他们的职责,而他们真的就下了命令。因此我为他们展示整套的 Smalltalk。我和他们小组中的一名成员是熟识,他后来告诉我,他们回去将他们本来要制造的产品彻底地重新设计」。

  Smalltalk程序语言开拓了苹果麦金塔计算机的图形使用者接口,它第一次出现商业上的屏幕图标(icon)。贾伯斯还记得那次场景,「其实,他们向我展示了三样东西。但我完全被第一个东西吸引住,根本没有注意另外两项东西。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在第一样图形使用者接口。我认为那是我一生所看过最好的东西,在短短的十分钟内,我就很清楚,有一天,所有的计算机族都将使用它操作计算机」。

  莉萨计算机设计小组的成员哈特金森(Bill Atkinson),后来也加入麦金塔计算机设计小组,他还记得:「我们在那一个半小时中获得启发,基本上,这对我们所坚信的理念是种支持,这个理念就是以更图形化的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让商业计算机更容易使用」。

  对泰斯勒而言,显然这位苹果计算机年轻的创办人,行事作风与全录的执行主管完全不同,「贾伯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在看了一个小时的示范后,他们就了解我们的技术,这表示他们比那些已经看了数年示范的全录高阶主管了解得还要多。而在当下那一刻,我心里想着『我选错公司了』。我需要到一家像苹果计算机这样的公司」。

  几个月之后,泰斯勒就真的跳槽到苹果计算机,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且一待就是了十七年。现在,贾伯斯对图形使用者接口所做的努力,使外界封他赢得了计算机书呆子的圣杯。贾伯斯「棒得不得了」的麦金塔计算机,在早期也曾饱受许多的错误之苦,但最终还是于一九八四年在强势宣传下问世,结果直接打击到全录从未上市或普及化的奥图计算机。

  正如贾伯斯所言「基本上,他们是复印机的巨人,对计算机或计算机的功效根本没有概念。他们在这次计算机业大胜利中挫败。全录原本可以拥有今天的整个计算机业,原本可以是一家比它现在规模大十倍的公司,可以成为九○年代的IBM,甚至可能成为九○年代的微软」。

  也许,全录因为反托辣斯法的严重束缚,致使规模无法更大,或者无法在一个新领域中同样支配着市场。虽然他们并没有因为PARC所发明的科技(除了激光打印机),而增加获利,然而个人计算机产业却使得这些科技的发明能够被世人所用。

  贾伯斯喜欢引用毕加索左证这段史实,「毕加索有句名言:『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毕加索这句话,也是剽窃诗人艾略特所写的」不成熟的诗人模仿他人;成熟的诗人则是剽窃他人。」)我们对剽窃伟大的概念一直不觉得有什 羞耻,而且我认为麦金塔计算机之所以那 出色,部分是因为……他们将一种非常自由的艺术气息带进这项成果中,希望将其它领域中最好的东西吸收到这个领域来」。

──摘自《鬼才2.0.1》第七章

《鬼才2.0.1》精彩内容编辑本段回目录

网络世界的起点

林肯实验室的研究获得赞助,始于美苏冷战。一九四○年代末期,苏联同时拥有长程轰炸机及原子弹,这表示他们能够携带核武到美国大陆。杜鲁门总统要求美国空军发展一种防御系统,用来侦察及抵御敌机的侵袭。国防部要求MIT协助这项任务,于是MIT在一九五一年成立林肯实验室,做为「空军防御实验室」。它的任务是:发展一种空防系统可以侦察、拦截、确认,同时快速反应来犯的敌机。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国防预警」。林肯实验室于一九五一年聘请行为心理学家里克莱德(J.G.R. Licklider)从事非国防领域的工作,同时也创立了人类工程小组。

林肯实验室的大部分计划都着重于国防预警的工作,但其中包括了接手原MIT的「旋风计划」,也就是最早期的计算机之一。当时,海军资助哈佛大学从事计算机研究,陆军则资助宾州大学进行计算机开发。海军和空军也同时资助MIT的旋风计划。哈特刚参与林肯实验室旋风计划时还是研究生,他后来成为ARPA网的项目经理,这也就是史上第一个以大型主机为主的网络,哈特说:

在那段期间,顶尖的计算机研发有一部分都是由MIT执行,其中许多人日后都陆续参与ARPA网与林肯实验室的因特网研究。罗伯特(Larry Roberts)和我都曾在林肯实验室工作;华登(Dave Walden)和其它一些林肯实验室的人,后来随我到到伯纽公司工作。林肯实验室等于是一个人才库。它同时也将计算机连上电话线,并试着利用计算机处理来自天线、地震带、潜水艇、海洋感应器或其它任何装置的实时数据,这儿是进行顶尖研究之处。

另一项对计算机网络有重大影响的国防计划则是「半自动地面围堵计划」(SAGE),它促成了林肯实验室中旋风计划的成功。这项新的空中防御系统需要一种技术专门且具有实验性质的计算机网络,尤其必须具备数字通讯、实时软件应用程序、联网及完全可靠的计算机。一九五四年七月正式生效的SAGE实验,可以找到来袭敌军轰炸机所在位置,并动员各种防御系统,但它却对飞弹束手无策。它缺乏任何拦截能力;理论上,只要敌人没有洲际弹道飞弹,它还是足以捍卫美国领土。SAGE运作的时间是从六○年代持续到八○年代中,最初是靠真空管计算机以及像房间一样大的记忆库,最后演变成遍布全美各地,许多计算机可以共同操作的一个网络││这勉强可以称之为第一个计算机网络。

有关林肯实验室的官方历史,尽皆收录在一本漂亮的精装书中,书名叫做《攸关国家利益的科技:MIT林肯实验室》,此书大胆宣称计算机及数字通讯产业皆源自SAGE。不用说,IBM是SAGE计算机的主要承包商,并且多多少少利用此项专门技术,从一个商业机器的专家转型为世界最大的商业计算机制造商。源自于林肯实验室的SAGE部门总共有四百八十五位员工,于一九五九年变成米特公司(MITRE Corporation)。同样地,位于加州圣摩尼加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旗下的系统开发部门因为接下SAGE合约,也使该部门因此壮大,大到比该公司其它所有部门的总和还大,终于在一九五六年独立成为拥有一千名员工的系统开发公司(System Development)。

更多的衍生产品随之出现。在林肯实验室,罗伯特是众多参与ARPA网的先驱者之一,他与另一名在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克拉克(Wesley Clark)共同建造了第一批装上晶体管的计算机,也就是TX0和TX2两款计算机的原型。目前仍在计算机科技界进行创始工作的SAGE旧成员有:欧森(Kenneth Olsen)和安德森(Harlan Anderson),他们利用自己的SAGE经验创立了迪吉多计算机,该公司率先制造出比IBM大型主机更小、更便宜的计算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迷你计算机」,不过这些计算机还称不上是「个人计算机」。TX0计算机发展成迪吉多的PDP1,而TX2计算机则是PDP6和PDP10两款计算机的原型;更重要的是,商业化的TX2机型成为迪吉多的基石,而且在日后成为最早一批用作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机型,它肯定是由罗伯特在林肯实验室中完成的。

封包交换打响第一炮

罗伯特的朋友克莱洛克(Len Kleinrock),当时也正好是UCLA计算机网络发展及扩散的关键人物,他以全额奖学金进入MIT,在林肯实验室从事TX2的研究。克莱洛克青年时读过一本介绍工程学世界的漫画书后,进入充满传奇色彩的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就读。六岁时,克莱洛克在他家位于曼哈顿的公寓中阅读超人漫画,在中间折页处,他发现制造晶体收音机的设计图。为了制作晶体收音机,他需要父亲用过的刮胡刀片、一块铅笔芯、一卷空的卫生纸纸轴以及一些电线,这些物品都不难找到。另外,他还需要一个耳机,他很快地从公用电话亭中偷拿了一个。

现在,就只差一个「可变电容器」。为此,年幼的克莱洛克还说服母亲带他坐地下铁到坎奈尔街,那儿是贩卖收音机电子用品的集中地。他向其中一家商店的店员要求可变电容器,在一阵有关尺寸大小的争执后,这个六岁的小男孩不得不承认他没有经验,后来店员卖给了他真正需要的东西,克莱洛克完成晶体收音机的制作。当既不需要电池也不用插电的「免费」音乐从耳机中传来时,一位工程师诞生了。

自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毕业后,克莱洛克发现自己甚至读不起免学费的纽约市立大学,因此他选读该校夜间课程,白天则全职工作,担任电子技术员与工程师。五年半后,他毕业了,并获得全额研究奖学金,进入MIT电机系就读。

一九五九年,克莱洛克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通讯网路。六一年,他当时在MIT写了一篇网络数据流量的分析报告,报告中有一小段是这么写的:「由节点组成的网络,利用连结的方式接收、整理、储存并传送进出的讯息」。

根据罗伯特的说法,克莱洛克在有关信息数字化及传送方法上有很大的理论贡献,后来成为知名的「封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是ARPA网平台中另一个关键突破:「克莱洛克大约在一九五九或六○年左右出版他第一篇有关封包交换技术的报告。当时,克莱洛克对他自己有何贡献并不十分清楚,但他的确在博士论文中做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

克莱洛克于一九六二年底完成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也为封包交换奠下基础,那是今日网络科技极具关键性的发明。

不过当时克莱洛克可能错失一个大好机会。一九五七年,他在MIT的第一个夏天,克莱洛克为欧森工作,欧森希望他到其新的创业公司中工作,克莱洛克说:「欧森是我们团队的主管。那年夏天,他成立迪吉多公司,要我加入,我当然没有答应,因为我想拿到博士学位,至今我仍认为那是个聪明的决定;毕竟,如果当时我离开研究所,我将不会发明因特网」。

这些先驱探索科技极限的态度极其认真,这与他们把玩当时长得特大又贵的机器时,那种纯然的乐趣,成了强烈的对比。事实上,除了一些有时非得使用机器的研究生外,有更多在部门中居高位的成员根本不想接近计算机。克莱洛克多次发现自己死睁着眼睛,杵在TX2计算机前面。他说

「为了进行模拟实验,我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因此林肯实验室送我到MIT参加一项公费计划。那里有部当时称为TX2的晶体计算机。我一周有四天能从子夜到早上七点使用这部计算机,但不是连续的四天时间,因此完全打乱了我的睡眠习惯。

有一天深夜,我又独自一人非常疲惫地在实验室中使用计算机。我对每个声响及景物都很熟悉。那时我听到一种不明的声响。一种「噗嘶嘶嘶……」的声音。这让我开始担忧。我对这部价值一百万美元的计算机责任重大,现在我使用它的时候却怪声连连。因此,我检视四周……TX2是部处于实验阶段的机器,因此常有些零件掉落。我环顾发现有个空的狭槽,里面的组件被抽走,拿去修理了;我抬眼检视那个狭槽时,居然有双眼睛回看着我!吓死人了,是罗伯特!他偷偷地走到机器的后面……吓得我半死」。

人与计算机共生之始

SAGE系统可说是源于冷战不确定下的边缘政策产物。在一九五○年代中期,预警系统仅需针对飞机设计。SAGE代表一种科技上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不论在理论上或实际上都在十年后显现出它重大的意义︱︱速度。速度随着计算机发展而呈现不同风貌:第一种处理器,只有在指示下才执行任务,并在完成后将结果回馈给程序设计师,这是俗称的「批处理」;第二种处理器,则是能「实时」地处理信息,因此操作者与计算机之间不断相互咨询,并依据计算机与操作者之间的快速改变及互动而变更输入及输出的结果。后者,是将计算机当做「一种人脑的延伸」,也就是里克莱德所称的「人与计算机共生」的肇始。

一九五七年八月,苏联试射洲际弹道飞弹ICBM。两个月后接着宣布发射史泼尼克卫星,显示苏联也同样有发射火箭进入地球轨道的能力,这震撼了美国国防体系及其科技研究人员。史泼尼克一号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发射不久之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他的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因为已经被告知美国至少可以扳回到一九五五年时的优势,在媒体记者会上,艾森豪威尔尽其所能地淡化史泼尼克以及洲际弹道飞弹试射的威胁,他否认美国本身的战略制空优势已经落后。

一个月后,苏联发射史泼尼克二号,美国的官方响应是「正在全力进行中」。十一月七日,齐林恩(James R. Killian Jr.,日后成为MIT的校长)被指派为总统的科学顾问,并很快地成为享誉全美的「飞弹权威」。

史泼尼克的发射已经引起全世界注目,并使美国政府大为震惊。当时的新闻影片播映出莫斯科市民正大排长龙,等着用功能强大的望远镜观看他们国家在科技上的杰出表现,而时髦的莫斯科女人,把以电池为动力的轨道卫星模型插在她们的蜂窝式发型上。

史泼尼克二号发射后不到二周,齐林恩就在美国国会为弹道飞弹计划作证。是年年底,艾森豪威尔决定为所有的国防研究设立「单一经理」,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军种间的敌意,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效率。一九五八年一月七日,在艾森豪威尔要求下,国会拨款支持成立了ARPA。

虽然史泼尼克对艾森豪威尔是一项挑战,却也是采取强硬行动的契机,这对副总统尼克松而言,也代表着一种政治意义,他不但将它运用在共和党提名初选活动中,也用来对抗民主党候选人肯尼迪。

尼克松以忧国忧民及充满爱国心的措辞来响应史泼尼克事件:「苏联日复一日利用此一事件大肆宣传︱︱这是考验美国的时候,不只考验我们对政府制度有无信心,也考验美国人民,除了想要保护自身权利及殊荣外,也愿意承担起身为国民的责任……,我从不怀疑这样奋斗的结果,因为我知道你们对美国的体制有无比的信心。」

苏俄能发射导弹进入轨道带来的国防威胁,成为尼克松竞选时拿来对抗对手的强大武器。一九六○年美国总统大选,肯尼迪为了处理被尼克松极度夸大的美苏「飞弹鸿沟」,只好反以冷战议题对抗尼克松。这真是五味杂陈:身为一国元首,肯尼迪不得不接手艾森豪威尔所留下进攻猪猡湾的烂摊子,却又担心若不采取些行动,会被看成「对共产党软弱」;于是肯尼迪对全国承诺将加速太空竞赛。

ARPA被列入空军拨款预算法案后,一开始就获得五亿两千万美元资金,后续扩大研究时更增加了四倍预算,成为一个政府委托企业开发的统一研究单位,进行所有太空及战略飞弹研究。因此,没没无名的学者们突然发现自己站上冷战的最前线。

新品种:计算机程序设计师

留着林肯式胡须的地质学家欧斯坦(Severo Ornstein)就是其中一员。一九五二年他在停车场巧遇一群攀岩者,这段邂逅使他获得生平第一份与计算机有关的工作,「我瞄到一部车子后窗内有攀岩用的绳索。我抬眼看到车主,而他正好在MIT参与旋风计划」。

欧斯坦一直认为「地震仪信息判读」这种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来执行,「当时旋风计划正在全速进行,MIT也刚成立林肯实验室。我跟那位车主在停车场上从抱怨工作无趣聊到新英格兰滑雪之旅,他在离去时跟我说:『你对计算机知道的够多了,或许你也可以到MIT来工作。』因此我寄了履历表,接着我就在林肯实验室工作了」。

欧斯坦在SAGE研究早期就进入林肯实验室工作,因而成为罕有的新兴品种之一──计算机程序设计师:「那时你必须对所有的人解释什么叫做程序设计师……在当时全美国总共也没几台计算机」。

史泼尼克事件使欧斯坦这样的人为为公众注意的焦点,突然间,科学好像对大众及国家真的很重要,欧斯坦说,「它引起相当大的骚动。很明显的,我们的工作领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此之前,人们长期忽视科学,觉得那没什么了不起。我想,世人突然间了解到科学毕竟是重要的。那感觉真不错」。

至于后来创建ARPA网络实验的泰勒则回忆说:「ARPA的创立是为了回应史泼尼克。史泼尼克让全美及世人惊讶。艾森豪威尔告诉国防部长:『我不想再听到这种令人惊讶的事,国家也不应该再被吓一跳。』因此他们想要成立一个单位来资助特别有远景的高科技︱︱在某方面来说,这是一种风险投资,以防他们再被吓倒。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那时尚未成立,但早期NASA的计划都是在ARPA中发展出来的」。

ARPA的五亿美元预算并未持续下去。虽然ARPA隶属于美国国防部(后来被要求加上一个国防的D字,变成DARPA),但在一九五八年,一个新成立的民间机构接手所有的太空和飞弹研究,分掉大部分b预算。结果,NASA得到专属的资金来源,与五角大厦的官员渐行渐远。ARPA的预算大概还剩下一亿五千万美元,所遗留下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高科技研究及信息处理等方面。

为了达成当初设定的目标,太空计划占去大部分的经费及所有的注意力。一九五八年,在NASA成立的同时,「水星计划」也开始推动。第一架载人并绕行次轨道的太空舱「自由七号」,由谢波德〔Alan Shepard〕驾驶,于六一年五月五日成功进入轨道。

肯尼迪总统在同一个月宣布﹁阿波罗计划﹂,这是对苏俄在太空研究方面不断展示其优势的第二波响应。肯尼迪为了有计划地提升国家荣耀,于五月二十五日对国会要求对太空计划增加额外的资金:「我认为在这十年间,这个国家应全力达成人类登陆月球并平安归来的目标。在这段期间,没有其它的太空计划会比这个计划对人类的意义来得更重大了。」

当肯尼迪利用这令人着迷的大胆任务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之际,ARPA的科技专家和研究学者正为概称为「信息处理」的这项科技类别,开发出更多的新科技途径。信息处理技术局(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s)在一群至今大都仍没没无名却目光远大的先驱努力下,这个隶属于ARPA的部门事实上奠造了今日环绕在我们四周的网络基础。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鬼才2.0.1》 Nerds 2.0.1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Nerds 2.0.1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