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364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3-11-29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Robert Cailliau
Robert Cailliau
乔纳森·弗莱切
乔纳森·弗莱切
迈克尔·哈特
迈克尔·哈特
V. A. Shiva Ayyadurai
V. A. Shiva Ayyadurai
Scott Fahlman
Scott Fahlman
Alan Emtage
Alan Emtage
互联网中年危机
互联网中年危机
Rick Adams
Rick Adams
Mark P. McCahill
Mark P. McCahill
Peter Scott
Peter Scott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Robert Cailliau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万维网的共同创始人。

Robert Cailliau 先生 – 万维网先驱
Robert Cailliau出生于法兰德斯的Tongeren。1974年,他加入欧洲核研究中心,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研究中心。1989年,他和Tim Berners-Lee一起独立提出了进入欧洲核研究中心数据的超文本系统,这于1990年成为一项普遍的提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到万维网。1993年12月,他要求召开第一届国际万维网会议,会议于1994年召开,此后每年持续召开。他于2005年离开欧洲核研究中心。

卡里奥现在是泛欧洲政治运动组织Newropeans组织的活跃成员,近期他与Luca Cominassi已在组织内起草了一个关于欧洲信息社会计划。卡里奥在其个人网站上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在万维网的历史上和将来,他都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公开演讲者。在2009年9月1日于苏格兰爱丁堡举行的年度Runtime Revolution开发者大会上,他发表了主题开幕演讲。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卡里奥出生于比利时通赫伦,1958年他随父母搬迁到安特卫普。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大学,于1969年以电子工程及机械工程(荷兰语:Burgerlijk Werktuigkundig en Elektrotechnisch ingenieur)方向的土木工程师专业毕业于根特大学(英语:Ghent University)。他又于1971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计算机、信息与控制工程的理学硕士学位。

在比利时军队服役期间,他维护了一个Fortran程序来模拟部队调动。

1974年12月,他开始作为研究员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同步加速器(PS)部门工作,从事加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1987年4月,他离开PS部,成为数据处理部(Data Handling division)计算机系统办公室(Office Computing Systems)的团体领袖。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一个超文本系统,目的是为访问CERN文档及其相关的文档提供多种方式。伯纳斯-李在1990年9月至12月创建了系统,称其为万维网。这段时间内,卡里奥与伯纳斯-李联合发起了项目经费的计划。随后,卡里奥成为项目的关键支持者。

1993年,他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合作建立了欧盟委员会的第一个在欧洲范围的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项目(WISE)。在他与CERN的法律服务部门(Legal Service)协商后,CERN最终于1993年4月30日将网络技术发布至公有领域。

1993年12月,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一次国际WWW会议,会议最终在1994年5月举行。会议最终吸引了众多网络先锋来参加,达到380人,在网络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会议促使国际万维网会议委员会(IW3C2)成立,从那时起每年都组织会议。1994年至2002年,卡里奥是委员会成员。

1994年,他与欧盟委员会启动了“Web for Schools”项目,将网络引入教育资源。在他协助将网络发展的任务从CERN转移到W3C后,他的时间都投入到公共通信的相关工作中。他于2007年1月提前从CERN退休。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Robert Cailliau (born 26 January 1947) is a Belgian computer scientist who, together with Sir Tim Berners-Lee, developed the World Wide Web.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Cailliau was born in Tongeren, Belgium. In 1958 he moved with his parents to Antwerp. After secondary school he graduated from Ghent University in 1969 as civil engineer i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utch: Burgerlijk Werktuigkundig en Elektrotechnisch ingenieur). He also has an MSc from the of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1971.

During his military service in the Belgian Army he already wrote primitive Fortran programs to simulate troop movements.

In December 1974 he started working at CERN as a Fellow in the Proton Synchrotron (PS) division, working on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accelerator. In April 1987 he left the PS division to become group leader of Office Computing Systems in the Data Handling division. In 1989, Tim Berners-Lee proposed a hypertext system for access to the many forms of documentation at and related to CERN. Berners-Lee created the system, calling it World Wide Web, between September to December 1990. During this time, Cailliau and he co-authored a proposal for funding for the project. Cailliau later became a key proponent of the project.

In 1993,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Fraunhofer Gesellschaft Cailliau starte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first web-based project f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 Europe. As a result of his work with CERN's Legal Service, CERN released the web technology into the public domain on 30 April 1993.

In December 1993 Cailliau called for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WWW Conference which was held at CERN in May 1994. The oversubscribed conference brought together 380 web pioneers and was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b. The conference led to the form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Committee which has organized an annual conference since then. Cailliau was a member of the committee from 1994 until 2004.

In 1994 Cailliau started the "Web for Schools" project with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ntroducing the web as a resource for education. After helping to transfer the web development from CERN to the W3C, he devoted his time to public communication. He went on early retirement in January 2005 and left CERN in January 2007.

Cailliau is now an active member of Newropeans, a transeuropean political movement for which he and Luca Cominassi have recently drafted a proposal concerning the European information society. [2]

Cailliau declares on his website that he is an atheist.

He is a highly regarded public speaker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and speaks at the annual Runtime Revolution developer conference in Edinburgh, Scotland on 1st September 2009.

获得奖项Awards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5: ACM Software System Award (with Tim Berners-Lee)[3]
1999: Christophe Plantin Prize, Antwerp
1999: Dr. Hon. 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
2000: Dr. Hon. University of Ghent
2001: Médaille Genève Reconnaissante (with Tim Berners-Lee)
2004: Commander in the Order of King Leopold (awarded by King Albert II of Belgium)
2006: Honorary citizenship of the city of Tongeren

1995年:ACM软件系统奖(与蒂姆·伯纳斯-李一起获得)
1999年:Christophe Plantin Prize(于安特卫普)
1999年:南十字星大学(英语: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名誉博士
2000年:根特大学名誉博士
2001年:Médaille Genève Reconnaissante(与蒂姆·伯纳斯-李一起获得)
2004年:比利时利奥波德国王勋章(英语:Order of Leopold (Belgium))Commander级(由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颁发)
2006年:通赫伦市荣誉市民
2008年: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英语:The Royal Academies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 of Belgium)金牌
2009年:列日大学名誉博士(与蒂姆·伯纳斯-李一起获得) 

Works
How the Web Was Born: The Sto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James Gillies, Robert Cailliau (Oxford Paperbacks, 2000) ISBN 0-19-286207-3

万维网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早的网络构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980年蒂姆·伯纳斯-李构建的ENQUIRE项目。这是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超文本在线编辑数据库。尽管这与我们现在使用的万维网大不相同,但是它们有许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还包括一些伯纳斯-李的万维网之后的下一个项目语义网中的构想。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1989年3月,伯纳斯-李撰写了《关于信息化管理的建议》一文,文中提及 ENQUIRE 并且描述了一个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1990年11月12日他和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合作提出了一个更加正式的关于万维网的建议。。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写了第一个网页以实现他文中的想法。
  在那年的圣诞假期,伯纳斯-李制作了要一个网络工作所必须的所有工具:第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同时也是编辑器)和第一个网页服务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万维网中至关重要的概念超文本起源于1960年代的几个从前的项目。譬如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的仙那都项目(Project Xanadu)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NLS。而这两个项目的灵感都是来源于万尼瓦尔·布什在其1945年的论文《和我们想得一样》中为微缩胶片设计的“记忆延伸”(memex)系统。
  蒂姆·伯纳斯-李的另一个才华横溢的突破是将超文本嫁接到因特网上。在他的书《编织网络》中,他解释说他曾一再向这两种技术的使用者们建议它们的结合是可行的,但是却没有任何人响应他的建议,他最后只好自己解决了这个计划。他发明了一个全球网络资源唯一认证的系统:统一资源标识符。
  万维网和其他超文本系统有很多不同之处:
  * 万维网上需要单项连接而不是双向连接,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资源拥有者不作任何行动情况下链接该资源。和早期的网络系统相比,这一点对于减少实现网络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的困难至关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产生了坏链的慢性问题。
  * 万维网不像某些应用软件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这使得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独立地发展和扩展,而不受许可限制。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两个月之后Gopher宣布不再免费,造成大量用户从Gopher转向万维网。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又称W3C理事会。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梦想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数据不仅能被全球的人们存取,而且应该能轻松地链接其它地方的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重要的信息。它引发了第五次信息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这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流行的系统叫"环球信息网WWW"(World Wide Web)。它的正式定义是"WWW is a wide-area hyper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itiative to give universal access to large universe of documents."简而言之,WWW是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它允许用户在一台计算机通过Internet存取另一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从技术角度上说,环球信息网是Internet上那些支持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透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超媒体文件,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资料库、以及各式各样的软件。
  理论上说来,环球信息网包括整个两亿人以上的Internet世界,它包含所有的Web站点、Gopher信息站、FTP档案库、Telnet公共存取帐号、News新闻讨论区以及Wais资料库。所以环球信息网可以说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电子资料世界,已经可以把World Wide Web当成是Internet 的同义词了。事实上,一般我们日常所说的"上Internet",其实指的就是连上World Wide Web 。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

WWW:15年前诞生的伟大构想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个诞生于日内瓦的点子在全球掀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如今,几乎无人不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大名。而在15年前,当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首次提出“WWW”概念的时候,在座的科学家们并未料到这将是怎样的一个颠覆性的伟大构想。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到了互联网址都以3w打头的今天,“WWW”已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母组合。八十年代末,英国物理学家Tim Berners-Lee和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的比利时人Robert Cailliau在日内瓦提议创建环球信息网络。当时已经诞生了为全球科学家们建立联系的互联网,但缺乏统一标准。世界各地的终端用户需要设立各自的密码,并支付各种各种的费用,才能登陆上网。Cailliau最初的设想非常明确,那就是建立一个互换信息的统一系统。

Cailliau说:“用户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找到各种文件和链接。Tim Berners-Lee选择用互联网来建基础框架,这在学术界已经广为传播。早在第一个样板问世之前,我们就已经想好了Wordwideweb这个名字。因为一旦付诸使用,它将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1989年,Berners Lee开始编写相应的系统程序。有了这个基础,用户无需复杂的口令就能彼此传递文件。而在浏览器的帮助下,即便彼此相隔很远,也能阅读这些文件。Cailliau介绍说,万维网并不是什么新点子,但其特别之处在于方便使用。“您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网页,点击阅读上面的内容,并被其上的链接带到更远的地方。有了万维网,您可以在一个无边的文件宇宙中尽情畅游。”

如此一来,人类第一次有了一个明确的网址系统,并任每一位互联网用户自由使用。通过Berners Lee编写的软件,向互联网上传数据非常简便易行。Cailliau说:“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但数据的上传的确非常重要。因为如果网上没有内容,没人愿意来看;如果没有人看,也就没人愿意在网上发表东西。这和鸡生蛋、蛋生鸡是一个道理。”

1993年,即15年前,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在网上发布www软件。这个软件是免费的,面向全体大众,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机会。cailliau介绍说:“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份软件,并且随心所欲地推而广之。之所以申请了专利,是防止有人抢注版权,再强迫他人购买。”

“WWW”的诞生让全球一体的互联网登陆成为可能。这一并非商业性的伟大革新正因放弃了金钱利益,才令互联网理念深入人心,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

万维网20岁纪念 回顾WWW的童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9年3月13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隆重庆祝了万维网的20岁生日。20年前的今天,可能没有人会想到它的诞生会引发如此巨大的技术革命。

(图)Robert Cailliau设计的标识Robert Cailliau设计的标识

虽然网络(Web)和互联网(Internet)这两个词如今已经快被人们混为一谈了,我们最好还是来给它们做个区分,网络(Web)从50年代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了。而互联网(Internet)是指一系列相互联接的物理网络,数据以包的形式在其中传输,如今主要使用TCP/IP传输协议,从一个连接到另一个系统。

而万维网(Worldwide Web)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个集合了无数内容服务器的网络,允许信息以特定格式的文件形式共享,通过互联网相互联接。

1989年3月,欧洲粒子物理研究室的研究员Tim Berners-Lee提交了一份革命性的信息共享系统的报告,他的本意只是想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文件管理系统,供Cern内部使用,他万万不会想到万维网会如此快的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现在全球几乎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在使用万维网查看和发布各种类型的信息,以及作为通信、交易、约会、学习娱乐、文件交换、软件发布和各种活动的平台。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对万维网的依赖程度已经如此之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万一万维网突然中断,我们的世界也将随着崩溃停止。

Cern选择了周五作为万维网20周年的庆典,20年前的3月13日,Tim Berners-Lee首次提出了“全面互联信息系统”,在后来几年内,它发展成为现在的万维网。它的最初目的是作为信息管理的改进手段,在Cern内部使用,为数千人的大型实验室等机构提供通信需要和信息、设备和软件的共享。

从超文本概念到HTML规范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Berners-Lee提出了明确实际的系统要求。其中一个是可以让安装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进行远程访问。

当时的操作系统包括VM/CMS、Macintosh、VAX/VMS和Unix。没有考虑MS-DOS或Windows,当时还没有Windows。尽管这两个系统后来可能比其他系统更有力的推动了网络的发展。Berners-Lee意识到在浏览信息时人机界面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他后来承认说在当时设计系统时已经想到了超文本的问题。

超文本最初是在1963年由Ted Nelson提出的,到八十年代,已经出现了不少使用超文本技术的软件应用,Berners-Lee早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超文本。1990年,他改进了1989年的原始建议,并在另一个Cern员工Robert Cailliau的帮助下共同开发出一种基于超文本的信息管理系统,并首次将其命名为万维网。

该系统的基础是早期形式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或称为HTML标签,它本身就是标准广义标记语言(SGML)的衍生。HTML一开始没有正式的规范,直到1993年,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首次为它制定了规范,而Berners-Lee和Cailliau的许多原始内容仍然保留在其中。

1991年,早期的WWW系统通过Cern程序库向科研和学术机构的开发者公布。这包括一个简单的HTML网页浏览器、网络服务器软件和开发库,帮助程序开发者构建自己的软件。Cern的消息称,1991年12月,美国第一个网络服务器在加州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正式上线。

15年飞速发展成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1993年,开发工具包开始对公众发布,从此网络的普及真正开始起飞。在同一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发布了现代网络浏览器的前身,第一版的Mosaic(后来的Netscape Navigator),它基于X Window系统,首次提供了基于窗口的互动。

(图)Robert CailliauRobert Cailliau

接下来迅速扩大的是网络服务器的数量,使用网络浏览器来访问这些系统的人也越来越多。1993年底估计有250台网络服务器上线,到1994年底这个数字上升至2500台。到1995年,据估计每天有多达700台新的网络服务器出现,到95年底大约有7.35万台服务器连接到网络。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近发布的报告,在67亿世界人口中,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联网,相对于2002年的11%,互联网的用户增加了一倍以上。而据51CTO.com资料显示,2012年全球网民总数量将超过19亿户 ,将近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据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已达到2.98亿,居全球首位。

Berners-Lee和Cailliau二位肯定无法想象,在这20年间,他们的发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革命。

HTTP:搭建网络的积木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万维网使用的网络协议。当用户点击网页链接时,HTTP客户端浏览器打开一个端口连接,然后与内容/网络服务器进行谈判,传输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文件。

传输内容到达时,浏览器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引擎将开始翻译页面,将HTML代码解读为设计好的网页文件页面。

1991年底,Berners-Lee在一份题为“HTML标签”的文件中首次描述了HTML初步设计的22个标签,直到现在,HTML语法几乎没有变化,当初的22个标签中有许多今天仍在使用。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Robert Cailliau 罗伯特·卡里奥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罗伯特·卡里奥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