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38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19
言鸽
言鸽
发短消息
言鸽
言鸽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文化散文没文化
文化散文没文化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文化散文没文化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文化散文没文化

文化大散文为什么没文化

                      马平川

    文化大散文作为新的散文创作力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勃然兴起,一时蔚为大观。这种散文以文化视角观照社会人生,交融着文化寻根和历史反思,丰富和拓展了散文的审美空间。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奉献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达到散文史中的一个高峰。尽管如此,文化大散文存在着自身的种种局限与缺憾却不能被忽略。特别是读者审美期待达到饱和状态时,文化大散文的滞后、低迷乃至审美疲劳就不可避免了。这些散文创作一方面固然体现了某种创新意义,但另一方面模式化的痕迹似乎愈来愈明显。冷静客观的考察分析其不足与症结,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文化大散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

    作为文化大散文的旗帜人物余秋雨擂响文化的战鼓,让一大批追随者剑拔弩张,却不料很多人迷失在死胡同里。人仰马翻,教人看得心寒。此时的余秋雨却站在高高的城墙上,一脸暧昧的坏笑。很多人都在学习《文化苦旅》写法和架构,只是学到余秋雨形式上一点皮毛而已,却没有学到其精髓与实质。在一些作者笔下,文化成了散文的“胭脂”。作家用软软的刷子蘸取神奇的“文化胭脂”,巧妙地以深浅色彩层次轻轻扫过,晕染开来,把散文苍白或腊黄的脸,顿时打造出成一张甜美的或酷酷的绝美面具。散文因文化而红润丰满。文化成了散文的“花椒面”,撒一把花椒面,低温烘焙或小火炒香,顿时散文香气浓郁。在散文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背后,在散文色泽红亮,麻辣成鲜的背后,表现出的恰恰是文化大散文没文化。

    文化大散文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给读者所带来的文化与思想的魅力。文化大散文中的“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周易》有言: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和“化人”。文化是将有形的“文”通过不同的方式“化”入人的灵魂,滋养丰富人的心灵。在我看来,文化大散文中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存在。就是一种“文以化成”的朴素、温暖、敦厚的生命情怀。更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生感悟。文化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基因,暗地里决定着生命的程序、生长和发展。文化的力量就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总有一道光芒如影随形,这种光芒就是文化的光芒。浸润,润泽和洗礼着我们自己的内心,给我们充满浮躁、焦灼和困惑的灵魂得以慰藉和安妥,获得心灵的快乐、自由与充实。

    文化大散文如何做“大”?电视上的隆胸广告说:“女人还是挺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女人们都背水一战地投入到让乳房变挺、变大的运动中来。作家们也义无反顾地为散文注入文化的“硅胶”,让散文变挺、变大起来。作者的口气越来越大。框架越来越大。篇幅越来越长。靠几本旅游小册子,在互联网上百度搜索一下,靠复制、剪切、粘贴的快捷方式把散文做大做强,胡吃海塞,一味贪大求全。这种方法挺会唬人的。散文仿佛一下子显得汪洋恣肆,大气磅礴。其实貌视强悍,实则虚弱干瘪。作者一出场,先声夺人,一副君临天下,治国理政的模样,大众都变成他俯视下的芸芸众生。站在历史废墟上,吟诵古人诗词,一阵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呐喊,靠虚张声势来充当激情昂扬。其实这不过是作者心虚,为自己壮壮胆而已。激情远远大于感情,表情远远多于真情。

    文化大散文大都以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的。黑格尔曾在《美学》中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孤寂、沉默的灰烬里面埋着曾经是过去焚烧的烈焰。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挥散的余温还能给我们一丝的温存。去努力发现埋在这堆灰烬下的暗火显现出一颗钻石来。历史已经被岁月风干成一大堆干燥的脱水食品。我们要做的是注入新鲜的活水,让紧皱的历史随之温润而舒展开来,慢慢恢复成叶的青绿,花的芬芳。

    文化大散文所标举得艺术精神,是一种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史识是文化大散文的灵魂。用文化映照史料,以精神穿越写作。本真意义上文化大散文的“大”应是一种宏阔博大的文化视阈和胸襟,具有内在的精神风骨、思想质地和生命气象。文化大散文的写作,是关乎人文和生命意义的写作。是文化审美烛照下的历史反思与感悟,灵魂的探寻与追问。这也最容易抖落作者自己家底,如果作者库存不殷实,三两下就捉襟见肘,狼狈不堪。在创作中,厚重的生活积累、传统文化的积淀、艺术才情以及不同凡俗的视角至关重要,作者个人的学养、情怀、激情,想象力等,却被长期被忽略了。这些看来很虚的东西,恰恰都是与文化关怀联系在一起的,这对于成就一篇优秀作品往往是致命的。

    没有敏锐史识的散文,只不过是一堆芜杂粗糙的史料。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太多了,面对司空见惯的风景,我们常常感到走投无路。而从一条崎岖小路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费力拨开一丛杂草和藤蔓,叩开那扇尘封已久的“窄门”,风雪夜归人的温暖,风雨故人来的欣喜,历史的一幕幕烟雨如在眼前。能否找到并叩开隐秘在历史与现实夹缝中的那扇“窄门”,这对作者来说极其重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既随物以婉转,亦与心而徘徊。” 文化大散文说到底真正带有生命个体情感的辉映与共鸣,是历史的涛声拍打心岸的回响,是“与心徘徊”,“乘物以游心”的性灵写作。文化大散文要从生命体验出发,不是从史料出发,不能被史料牵着鼻子走。要把握好具体的历史语境与主体心灵的想象力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张力与互动。穿越史实的纠缠与困扰,实现作家主体性灵和审美的“软着陆”。一些作家在叙述中,对史料缺乏开掘新的精神审美价值方面,缺乏生命体验与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在约定俗成的说法和人所共知的定论中“打转转”,层层叠叠,密不透风,兜来兜去,弄得筋疲力尽。就如同一头蒙上眼睛整天推磨的毛驴,在磨道里不知疲倦的留下一圈圈蹄印,却永远走不出一条直道来。

    文化大散文追求书卷气。但这是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开阔的胸襟为基础的。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作者的视野越来越囿于狭窄的空间,沉迷于故纸堆中,一味的旁征博引,摘章断句,贪大求全。读起来沉闷,沉重,缺乏生机与美感,麻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激情。书卷气不是掉书袋,不是堆砌知识,不是大块凝固不化的史实,要尽可能避免赘述历史背景及常识,书卷气应该是无处不在的精神气息,纵横跌宕在历史的景观或物象中,一团氤氲地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是从深厚学养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的。

    我们应该注意到,相当一部分散文把笔墨集中到对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的客观呈现上,停留在一般的感慨追忆、寻古访幽上。停留在一般传统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单一层面的表达上。没有为我们提供一种社会生活的深刻性、整体性和复杂性,靠作者有限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价值判断力,无法将历史提供的精神资源进行解构和重构。没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升到一种宽阔的精神视域的高度来把握,更没有将潜在的丰沛的精神内蕴有效地凸现出来。如何以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眼光审美化、艺术化的容纳社会历史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在感应契合中交织碰撞出独到的富于生命体验的思想亮光。走向清晰、透彻和辽阔。这则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于社会历史的深入程度和理解力度,取决于对于历史生活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鲜活生动的人生感受。

    在审美处理成形的过程中,作家要将自身的经验以及情感投入作品,实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形神相融,神与物游的深度融合,在灵魂的对接触摸,精神的契合呼应中,沛然而出一股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这就要求作家具备相当重要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毋庸讳言,现在的问题是,散文在运用史料、组织素材过程中缺乏统摄与整合,开掘与熔铸。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说过:“其实,历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在我们胸中。我们的胸仅是一个熔炉。”作者的笔就应是一个熔炉,能够熔古铸今。感情、认识要附丽在史实之上。也许困难还在于,看起来历史与见解“心心相印”,实则“貌合神离”。在审美对象化的过程中,缺乏最典型、最新颖、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材料不能充分说明自己的见解,理解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存在偏差,呈现一种新的“移位”状态。从而造成史实与认识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显得空洞、平庸、乏力。感觉作者的认识终究还在空中飘漂浮,不知道哪里是落点。更有甚者,有些作者一时兴起,不顾事实,以“戏说”的史料入文,主观臆造,难以自圆其说,显得牵强附会。

    散文的文化精神不仅仅是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情怀去触摸历史的沧桑和永恒,更应着力于对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弘扬和重铸。文化大散文创作的良知应该是对核心价值的守望。要体现出崇高的生命价值和精神风骨。要从审美的愉悦和激动中,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中,牵引和提升着人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点,在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与民族文化血脉的相通点,在个体精神与时代审美找到自己的表述方式,真正使文化大散文获得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艺术能力。这也是我们对文化大散文充满期待的地方。

 


 

参考文献:

--------------------------------------------------------------------------------------------

http://cul.book.sina.com.cn/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文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