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937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14
言鸽
言鸽
发短消息
言鸽
言鸽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精神青春期
精神青春期
学业职业发展方向指导
学业职业发展方向指导
真人才必修课程
真人才必修课程
钱穆衡量学校的标准
钱穆衡量学校的标准
文科有用论
文科有用论
教育的七个黑洞
教育的七个黑洞
学校无法教授的知识
学校无法教授的知识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
我们如何接近事物
局部知识
局部知识
概念的三个维度
概念的三个维度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概念的三个维度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概念 

 概念
  concept
  在《博弈圣经》中概念的描述是: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意识的式样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区分的图像越彻底,就越有利于我们进入一个精细无限的领域,否则总是把一个事物归结为另一个事物。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越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概念。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有很高的抽象性。科学思维中运用的概念即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且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而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理论中,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和累进,或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概念还必须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在一系列概念的形成中,在概念的不断更替和运动中,在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无数转化中实现的。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相互依赖、对立和转化,是永恒运动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近似反映,因而存在着具有客观意义的概念辩证法。
  总述(来源: 概念 南丰公益书院 )
  概念
  概念 Dictionary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如同它们是同一的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 Hund,法语的 chien 和西班牙语的 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 - 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概念的范围、定义和内容
  在一些哲学理论中概念范围与概念内容的定义不同。
  概念范围(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比如“白”的概念范围是所有白色的事物。范围相同的概念被称为是相当的,在逻辑研究中,尤其是在数学逻辑中相当的概念往往被看作是相同的。
  在将一个概念细分为亚概念时要注意两分法的应用来防止逻辑谬误的发生。
  在逻辑学中,一个概念的定义被看作是适当的,如果这个定义的用词描述的范围与概念范围相同。比如:
  正方形是四个边长都相等的长方形
  是一个适当的概念。
  概念内容(内涵)包括所有一个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比如“饲养技术”的内容包括所有有关于这个技术的特性。但在定义这个概念时人们挑选出这些特性中最关键的,比如:“饲养技术是繁殖、喂养、圈养和使用农业用动物和以此提取有价值的产品的技术”。
  历史上的定义
  在古希腊和罗马概念被定义为抽象和区别后获的定义。
  在中世纪概念被定义为“事物的一切”(Universalia post res),来说明一个概念包括它所定义的所有的事物。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将概念的清晰度和分明度称为是概念的特征。
  康德区分概念与见解:他认为见解是对个别事物的想象,而概念则是对多个事物的共同点的想象。
  哲学争论
  在哲学上对除用来描述的语言本体及其所描述的事物外是否还有其它思想上的、思维上的或抽象的实体如“思维单位”、内涵、外延等有争议。
  在认识论中概念被看作是对与人类无关的事实存在的特性的反应。概念的变化和扩大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和认识的扩展。
  相关标准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
  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应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认知科学的模型
  在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中概念被用来作为人的知识的模型。
  概念不动产:概念不动产系重庆概念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旗下分支机构,是一家大型专业地产连锁机构。公司以楼盘代理,营销策划,商业地产全程营销策划代理,招商,销售执行代理为主,房屋租赁,房屋买卖,代办过户,代办按揭等二手房交易综合服务为辅。现公司业务范围普及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概念不动产始终相信“通过百分百的努力会得到您的认可”。

汪丁丁:概念的三个维度 
 
 
   
 麦田里的歌

----我们对任何概念的了解都不会尽善尽美,因为我们之所以需要概念,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

----讲课年头多了,总被学生追问,每门课程的几十篇甚至几百篇的“阅读文献”,如何作统一的理解?

----今天的学校,恕我直言,早从求知场所蜕变成为“名利预科场所”。学生们的动机,也恕我直言,多半不会是韦伯所论的“以学术为志业”,也不会是“以政治为志业”,而是服从经济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并受到事实支持的学生的理性行为模式之一种——“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同等学位”,假如社会把学位当作能力的外在特征,并据此为获得学位的劳动力支付其人力资本的市场价格的话。

----又绕得远啦。不论是“以学术为志业”还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同等学位”的学生都可以追问:把几百篇阅读文献刻录在一张光盘里,目的何在?为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作者基于不同的写作动机炮制出来的千差万别的文章提供一个共同的理解框架,把它们都装进去。

----越是进入宽带网时代,为唾手可得的无穷无尽的信息建构一个理解框架就越成为必要。所谓理解,就是为事物分类。完全没有分类,信息就仅仅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如果把名词的知识当作动词来理解,那么以概念划分已经体验到了的事物,叫做“知”;把刚刚体验到的事物划分到旧概念所规定的不同类别之内,叫做“识”。

----伯格森(Henri Bergson)认为,人类之所以需要概念,是因为它为我们节省了体验事物的时间。例如,你不必永远站在那里感受云彩,假如你了解“云”这个概念。当然,前提是你并不打算毕生以感受云彩的千变万化为志业。物理学家马赫(Ernst Mach)大约比伯格森更早,就提出过“思维的经济学原理”——即为了省力而思维。

----为了生存,我们对任何概念的了解都不会尽善尽美,因为我们之所以需要概念,如伯格森所论,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大致把握了一些概念,就匆匆前行,追求我们的生活。我们把每一概念的穷根究底的工作称为“科学”,留给那些以概念为志业的专家去研究。

----对概念的粗略但“刚刚够用”的了解被认知科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称为“把握”。西蒙指出,生物的认知特征便是如此,如果不如此,认识世界的那些生物早就被生存竞争淘汰了。“把握”是为了使用,不是为了理解,故而可以只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

----我提出过一个统一的框架,足够把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一篇文章或者任何一个概念都装进去而不知其所以然。粗略而言,这个框架,犹如三维空间那样,有三个维度:物的维度、心的维度、人的维度。你可以很容易地把你遇到的一切知识(概念)安排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虽然你未必知道它们在这个空间里的意义。

----例如,自然科学就其研究的对象而言,单纯地位于“物的维度”之内。但我们若追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就会涉及“人的维度”与“心的维度”。道德与宗教,可以单纯地位于“心的维度”,但往往会涉及另外两个维度。社会科学的四个主要领域——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位于“人的维度”,但旁涉“心”与“物”的维度。

----我提出这么一个框架,原意是让学生们不要专于任何一个维度而使思想成为“单维度的”——思想者必须跨着这三个维度来思考世界。知识可以爆炸可以日新月异可以千差万别,却逃不出这个三维空间。这有些像马赫的“思维的经济学”,以“道枢”而应万变。

----道枢,不易之意,也含有变易之意。这“变易”导致我写了《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从上列三个维度之间的六种可能的相互作用来讨论文化演变。

----所以,任何一个概念,都不妨被置于上述的三个维度之内加以考察。这样做的收益,最重要者,在于不会被偏激的立场蒙蔽了我们的头脑。知识原本是要让我们明智,不是让我们偏激。可是,现在的知识已经被专业分工引到各自偏激发展的路上,不只是学理偏激,而且还有利益方面的偏激。道术裂,而天下危矣。

 

分析概念的三个维度字体 [大 中 小]

  自洽地理解个体行为,要求三项基本因素,它们都涉及信息的交流、收集、解释:(1)社会与个体对各种目的的界定;(2)给定有限的资源,给定社会制度,给定技术性知识的状态,选择者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界定;(3)就各种目的而言,评价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准则。在经济学教科书里,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理性选择的三要素。第一层解释是这三要素涉及物质条件、社会因素和精神取向这三个不同的维度,首先是技术的物质的条件,然后是社会制约或者是社会交互作用对理性决策者的影响,最后是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当然是指精神的诉求。所以物的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是初次看到经济学理性选择三要素的时候可以想到的一种理解框架。

  于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十几个概念,可以统一起来理解——放在我下面画出来的这三个维度的思考框架内:第一个维度是“物的秩序”,完全从技术、物质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秩序”,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考察概念;第三个维度是“精神秩序”,它包含精神的诉求、自我的诉求,比较抽象。在思想史的叙述里面,如果我们试图对思想史有一个大的把握,作整体的理解,这个三维度的框架很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放在这里。

  每一个学派在考察世界的时候,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学里面,英国的经济学家和美国的经济学家相比,就比较偏重社会秩序这个维度,因为欧洲的社会问题比美国要突出。美国的经济学家则比较看重技术的秩序,或者说是物的秩序,所以他们提出的互替性、新古典增长理论都更偏重于物的秩序这个维度,这也是与他们这个社会的背景相关联的。德国的经济学家,比如说韦伯的经济学著作《经济与社会》,在今天看来很多人甚至觉得不是经济学著作,但它确实是。还有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这显然是一个经济学题目,但它是社会学经典著作。欧洲大陆的经济学家比英美传统的学者更偏重于精神秩序的追求。所以,舍勒、韦伯、涂尔干这些人就更在这纵轴(精神秩序)的位置上。

  我个人试图把思想史的重要作者装在这个三维的框架里,到现在为止没有找到不成功的例子,所以我推荐给你们使用。

  这个三维的框架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让你比较有意识地不失之偏颇。比如,我们学习马歇尔的经济学的时候,不会忘记他实际上是更重视物的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一位经济学家,他的缺失或者说弱项是精神秩序这个维度的考察,于是你就会想从韦伯这里寻求一些经济学的理论,使自己变成更健全的学者。所以这个框架对指导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和思考更有用处,而不是用来发表论文。这个框架对发表论文没有太大意义,它只是画了一个三维空间,没有解释原点的含义,没有度量,更没法说明一个单位等于多少思想,也就没有办法说服别人,但对你自己的思考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我在这里就是把不同的经济学派,按照他们生存发展的特定社会、所关注的历史问题进行归类。中国的经济学家显然不同于美国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所以,他们从不同视角考察同一基本概念。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概念的三个维度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