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066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11
言鸽
言鸽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利维坦公司
利维坦公司
货币操纵国
货币操纵国
全球化竞争
全球化竞争
商业共和国
商业共和国
《巴菲特投资语录》
《巴菲特投资语录》
国际金融管理学
国际金融管理学
高盛中国
高盛中国
世界500强企业
世界500强企业
存款储备金
存款储备金
《世界经济展望》
《世界经济展望》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全球化竞争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全球化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1.0 全球化2.0 全球化3.0
  1492年到1800年是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我称之为全球化1.0。它是在国家层面上发生的——西班牙发现美洲,英国殖民印度——世界从一个庞大的尺寸,变成了中等尺寸。
  全球化2.0的时代从1820年或182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0年。这是在公司的层面上,市场和劳动力造就了全球化。世界从中等大小缩为尺寸。
  第三个阶段,世界变成“迷你型”的了。这一过程开始于2000年。在全球化3.0时代,整个世界的竞技场被夷平了。这一阶段全球化的主要元素是个人。个人拥有着各自的机会进行全球化,与其他个人进行竞争。需要强调的是,个人不单指西方人,是指世界各种肤色的个人。
  现在所讲的全球化,即“全球化3.0”。
  1.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编辑本段]世界正在变的越来越平
  全球化曾是我们用来描述政府和大企业关系变化的词汇,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意义更广阔也更为深远的现象。
  全球化并不仅仅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相互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机构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它意味着新的社会,政治和商业模式的出现!
  社会学中的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论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学者纷纷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角度来考察与研究全球化问题,并不断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学对全球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中后期,六、七十年代主要有P·索罗金的全球趋同论、R·阿隆的国际社会论、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I·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A·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论、J·奈斯比特的大趋势论,九十年代除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有了新的发展外,又形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研究针对性的A·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R·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和L·斯克莱尔的全球体系论等。社会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使其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复杂性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优势。
  吉登斯的制度转变论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来阐述和深化全球化理论的,其主要贡献是他把全球化与现代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并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世界范围社会关系的紧密化。
  在吉登斯看来,全球化是现代性从社会向世界的扩展,是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必然结果。而现代性的基本制度特征是由四个不同层面所构成的,即资本主义(capitalism)、工业主义(industrialism)、军备力量(military power)和社会监督(social surveillance),这四个现代性的制度特征向全球范围转变的结果便形成了全球化的四种维度,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world capitalism economy)、国际劳动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全球军事秩序(world military order)、民族国家体系(nation-state system)。时至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权力中心。全球化趋势,并不是“西方制度在全世界的慢延和其他文化的消亡”,而是一个复杂的、非连续的和偶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的而又相互交错的逻辑推动的,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事实: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代价,造就了一个不是“现在”(now),而是一个“从现在开始就会存在”(from now on)的危机性问题。例如,各种制度性转变的全球性导向如果无限地急剧化,就会相应地构成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collapse of economic growth mechanism)、极权主义提升(growth of totalitarian power)、核冲突或大规模战争的爆发(nuclear conflict or large-scale warfare)及环境大灾难的发生(ecological decay or disaster)等危机。但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这种可能性危机是可以而且只有被积极参与的社会运动所克服和抵消,相反,如果没有此类社会运动的抗衡,未来社会便难逃于恶性的发展,更不会出现制度性转变的理想结果。
  罗伯逊的文化系统论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迫逊(Roland Robertson)是社会学中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从196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及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中,他又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了自己对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罗伯逊与其他一些学者一起,从社会学角度共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基于自己的分析框架和全球化模型,罗伯逊把全球化的基本历程从15世纪初叶到20世纪90年代分别划分为萌芽阶段、起始阶段、起飞阶段、争霸阶段和不确定阶段。并简要地勾勒出了近六百年来全球化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目前状况,罗伯逊不同意像吉登斯和沃勒斯坦那样抽象化、简单化地解释全球化现象,他强调,全球化进程是在相对独立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进程状态下进行的,它有其自己的自主性和逻辑性,它的发展将随着进程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因此,全球化问题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更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多维的方式,并超越“世界政治”或“世界经济”的单一模式来说明全球化的转迹及其动因。
  萨米尔·阿明(Samir Amin)的全球化理论
  阿明1957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经济哲学博士学位,后来长期在联合国工作。他认为,“经由市场而全球化”是一个反动的乌托邦。为了反对这个反动的乌托邦,就必须在社会主义视野内发展出一种可供选择的人道主义方案。这个方案就是建立一种全球政治体系。如果说民族国家曾经历史地代表国内市场的框架,而不只是这个市场的调度场所,那么这种全球政治体系也不是全球市场的仆从,而是用于规定这个市场的各种参数。(见汪晖:秩序还是失序?--阿明与他对全球化的看法)





  经济全球化之利弊论
  引言:
  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的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加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可以过上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是,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就此,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简要地予以评析,并探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全球化现象: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术界对何谓经济全球化,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为世界经济的美国化;二是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其中,第一种观点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我认为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第二种观点既全面又最接近实际情况,其表现就是当今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了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我认为,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全球市场分割情况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只有在各国之间广泛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国家间的孤立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广泛的、深厚的世界经济联系。任何国家和地区,一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都必然深受来自世界市场的各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传统计划经济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一统天下,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地区经济集团也迅速发展。到1996年末,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地区经济集团,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国家。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三极,其区域内所实现的进出口总额和经济总量都占全世界的80%。而且近年来,各地区经济集团在壮大自身队伍的同时,也不断相互渗透,区域市场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和相互接轨,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和全球化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各国间的合作障碍日益减少,渗透和依存关系不断增强,各个国家程度不同地分享着世界市场上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实现的资源最佳配置带来的收益,同时也承担着经济一体化可能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无国界经济的扩大,各国经济文化也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界限,从对立、碰撞,走向了渗透、融合。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吸收了东方文化的和谐、团队精神,而东方国家的企业也融入了西方文化鼓励竞争、鼓励自我价值实现的成份。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它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动因: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等为主体的现代高技术群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流,使相隔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世界瞬间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人际、组织、民族、国家间交往的时空,为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交通工具和手段。
  二、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事实上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一直是在逐渐发展着的,大体经历了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三个阶段。而经济全球化只是这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变和飞跃。跨国公司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由于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有90%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和资金资源,贮存有大量的过剩商品,加之受到本国、本地区生产资源、消费市场和有限廉价劳动力的限制,这就迫使他们要进行商品、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尽管这种输出客观上促进了输入国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但其主观动机则是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目的的。因此,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提倡者和推动者。
  三、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后半期,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整体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这一差距,便积极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去,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本国的经济。此举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70年代到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些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才清楚地认识到,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潮流,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使自己国家的经济尽快地、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才能不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当然,发展中国家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这种或积极顺应或消极受应的举措表明实际上他们已被纳入到或接近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事实上,若没有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秩序的形成则是不可能的,至少是不完善的。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
  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单纯从人类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的标准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确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世界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引起生产与消费从结构到地点上的变化,会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样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些影响对具体国家和具体领域的影响也随各国政策选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表现为: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经济全球化在有效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在经济上是由于世界资源的有限性和资本的扩张性;在政治上则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各国都试图通过增强自身的实力来实现别国对自己的依赖,从而较多地获取收益,较少地付出成本。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并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可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以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减少或避免了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资源的浪费。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第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布的《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1996年接受了129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了510亿美元,二者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它们在获得世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从1995年的30%上升到1996年的37%其中,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1996年的资本流入量也增加了56%。
  第二,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上升到1990年的73%和1994年的77%。
  第三,迫使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予以考虑和解决。发达国家日益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下,它们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在债务解决、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联合国的改革等问题上不得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因而导致他们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和利益不可能均等。在这种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必然处于劣势。但我们相信,只要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消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建立本民族的经济实体,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就一定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会逐步趋于平等,国家民族经济也会日渐成熟。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随着市场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人民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消费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防线将会被逐步取消,那种国家垄断或个人垄断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那种以低劣的质量和服务向消费者漫天要价的情形行将结束。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会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和秩序,而且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冲击。文化的这种碰撞和冲击将导致全人类都可认同的大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经济文化”已有了全人类认同的标准。如市场经济的法则、商品流通的规则等,已被普遍认可和遵循。
  第二,“科技文化”的普遍性更加不能否认。现在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抓科学技术和教育,都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强国之本。尽管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但科学技术的交流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档的潮流。科学技术文化早已冲破民族国家间的界线,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第三,随着 “经济文化”和 “科技文化”的发展,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容易,信息网络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已为这种交流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吸收这些外来文化的营养,以填补本民族、本国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某种表现形式。
  第四,“民主和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正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加速发展推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反过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要求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完善。世界贸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内容和核心就在于减少和取消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后,首次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非货物贸易也纳入到多边规则之中,使扩大多边自由化的领域以及扩大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核心职能。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又积极进行对外投资,从而使世界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资的规范框架和规则也开始形成。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弥补国内资本、技术等要素缺口,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投资和技术转让互相促进,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为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扩大技术效用以及给自己的技术寻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术转让活动。这种加速转让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还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外资的进程,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资本的不足。再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愈来愈突破国家的界限,出现了所谓无边界的企业,从而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在人们物质需求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必然较多地关注自己所处的政治环境;公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素质将极大提高,希望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广泛地要求参加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拥有雄厚实力的独立利益群体,在利益的驱动下,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参与要求;日益发达的信息传媒网络,从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力,宣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意识,也使“愚民政策”的体制丧失了基础。所以,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协调以作为经济全球化新的推动力,这也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所决定的。政治上协调的过程尽管漫长,但却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转让活动又把各国的生产经营、销售和研究与开发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领域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协商与对话越来越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手段。各国之间加强信任与合作,约束国际冲突或至少降低冲突的激烈程度已渐渐成为发展趋势。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会越来越加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经济全球化首先带来的是对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世界经济运转所制定的各种原则、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们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远不可及的。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当然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如许多民族企业亏损或倒闭等。
  虽然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能导致全球物质财富的增加,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竞争是首要法则,它在创造高效率的同时,必然导致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高收入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43倍,到了1994年变为62倍,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的原因、市场发展的原因及结构变动的原因等,但有两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从理论上讲,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从中收益,但绝不是利益均沾。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种地位使它们依靠价格制定方面的主导权,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二,是市场竞争使一些社会政策面临挑战。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动力,由竞争带来的不平衡要靠社会政策来修补。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福利政策,通过劳资妥协来保持社会稳定。但全球化破坏了这一社会契约,以出口和直接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激烈的跨国竞争,正在影响工资和就业状况, 社会政策在平抑差距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各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将不仅取决于本国国内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随着国际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断扩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状况如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等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如果本国的经济结构存在某些类似隐患,这些经济波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国内出现。即使本国经济不存在问题,也会因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经济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是金融、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留下可乘之机。于是,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在 1994年底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用规则去加以规范、约束参与者的行为,而规则的制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规则,其实就是对利益冲突的一种界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中虽然有些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但大部分规则却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发展该产业的时候制定的,如信息技术产业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这些产业就必须遵守他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并为此而付出代价。此外,尽管发达国家极力倡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但是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利益,仍然实施各种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是非关税壁垒措施,如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这些由发达国家有意制定的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措施客观上阻碍着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使市场导向机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发展中国家所应得到的机会与利益无从保障。因此,目前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损失的基础之上的。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道的污染等问题。其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 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企业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方面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竞争,因而造成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导致民族品牌消失;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全球化还会导致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特别是熟练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跨国公司往往在东道国用高薪雇用现成的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教育经费支出和不能使用已培养人才的双重损失。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更加恶化;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由于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致使大量工人失业,如果社会劳动保障系统不健全,必然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的混乱。世界银行于 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于工业化的国家占世界人口1/6 的人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均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
  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这将使得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消长不等、凸显不一。这种现象,不利于文化的发展,更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演进原则。文化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价值文化、语言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妨碍资本、技术和产品跨国界流通的障碍一个接一个地被拆除,继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冲突和撞击中形成了新质——世界大文化,有些则会改变本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什么是全球化?
走到一起来:全球化意味着重新连接人类社会
Nayan Chanda (钱达安,《耶鲁全球》在线杂志的主编。他的文章并不反映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的观点)
YaleGlobal, 2002年11月19日

今天,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更为美好事物的追求一直激励着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贸易往来和思想文化的交流。

1962年,“全球化” 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词汇中,而现在,这个词语已经从一个那时的专门术语变成了今天的一个口头禅。《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 已经把它称之为“21世纪被滥用词语之最”。在我们最近的记忆里,没有哪个词语能够像“全球化”一样对不同的人群有如此不同的含义,也没有哪个词语能够召唤出如此丰富的情感。有很多人把它看成佛教里面的涅磐 — 一种被保佑的、安宁而繁华和太平盛世,然而同时也有一些人把它视为一种新的无序与混乱。

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正如地球的气候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我们的自然环境一样,几万年的文化和社会相互接触和影响也促进了当今全球人类社会的整合。

“全球化”被《韦氏字典》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而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化这个词的词根“球”(globe)出现的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了。事实上,他们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可以被看作早期的全球化。大约五万年前,人类的原始祖先首先出现在了非洲东部,他们慢慢扩散到包括南美和北美在内的世界各个角落。冰川期结束时,由于海水的上涨,美洲与欧亚大陆被分隔开来,形成了今天的两个大陆。直到1492 年哥伦布意外地登陆加勒比海岛后,这两个大陆才被重新连接起来。同年,德国地理学家马丁• 贝海姆(Martin Behaim)发明了地球仪。

1492年的这次人类重新连接被称为了“哥伦布交换”,它是全球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新大陆的发现让隔离了一万多年的人们重新团聚。对动植物物种的交流来说,它的意义也非同一般。比如,秘鲁的球根植物马铃薯从那时起便遍布世界各地,墨西哥的辣椒也传遍了亚洲;从巴西至越南,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户。在这期间,不同的社会不仅仅以不同的方式演化并且建立了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而且还发明了不同的技术、种植着不同的作物,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展了不同的语言和思考方式。这种多元化使得对不同文明的重新连接变得既有挑战性又极有收益。从历史角度看,有四种重要的动机可以促使人们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征服(对确保自身安全和扩大政治权利的渴望);繁荣(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传教(传播自己的宗教并且皈依更多的教徒);以及一个看似世俗但却始终更具推动力的因素—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与旅行欲。因此,历史上最主要的全球化使者往往是士兵、水手、商人、传教士和探险者。全球化最初时期的贸易标志可以在非洲内部的一些贝壳上找到,这证实了几千年以前,商人们带着他们的货物跨越重洋从一个大洲跋涉到另一个大洲;传教士们也已跋涉于荒漠之中、穿越于海洋之上进行传教活动;佛教从印度传到了印度尼西亚,创造了全球化的第一个纪念碑 — 婆罗浮屠佛塔;从中国法显和尚四世纪的印度之行,到一千年后阿拉伯探险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的亚非欧三大洲行程,旅行家们一直在寻觅着新的地域,试图与陌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立新的联系。虽然这样的旅行很缓慢也很危险,但是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等雄心勃勃、永不满足的领袖们却带兵远离家园,征服新的土地。这样的征服意味着双向的全球化,因为这些统治者们在影响被征服者的同时也被当地的人文影响着。

这些人凭借个人的力量和意志建立了与他人之间的支配关系和合作关系,但其自身的生存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17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崛起,使那些背着工具、乘着小舟的商人小团体被大企业取代了。规模庞大的宗教团体也取代了从前那些朝圣者与传教士孤单的身影,并在传播自身宗教的同时,也将其语言、文学作品和建筑风格带到了他们所到之处。过去几个世纪里,将遥远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少数冒险家与探险家们,今天也已让位于成千上万穿越疆界的逃难者、移民以及亿万乘坐飞机周游世界的观光客。他们都在穿越不同的国界,四处移动。这些来去匆匆的人们加深并且扩大了世界各地的货物、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也方便了它们的传播。

过去五百年的商业史以其趋势和贸易活动为特点,起到了增强区域间相互联系的作用。巴西丛林里面的橡胶树被英国殖民者移植到了马来西亚,而这些橡胶在20世纪初为福特汽车公司提供了制造轮胎的原材料;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橡胶采集契约奴也永久地改变了马来西亚的人种组成。新作物的引进,例如美洲新大陆的玉米和红薯,也对世界的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影响。曾经由于水田不足而受到抑制的中国人口,在引进了这种在贫瘠的土地中能够生长的作物之后便得到了迅速提高。同样,车臣地区的人口也是由于新大陆玉米的种植而快速增长。

从罗马帝国到二百年前“泛大不列颠时代”(Pax Britannica),到今天的“泛美时代”(Pax Americana),超级大国的力量成为了改变世界相互依赖性的另一个作用力。西方和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当今全球的消费者产品供应链中扮演了一个领头人的角色。

自由贸易圈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孕育了萌芽中的中产阶级,社会中的这部分人增加了全球对生产货物和国际旅游的需求。最让人吃惊的当然要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民们对人身自由和政府职能的要求也在提高。虽然全世界大部分人口依然贫困,但是民主、人权和媒体自由等价值观已经散布开来。世界上192个国家中多党制国家已从1974年的30%增加到了今天的60%之多。

越过国界传播民主和人权思想最有影响的力量可以算是20世界下半叶的信息产业革命了, 电话、电视和英特网是这场革命中最重要的工具。在19世界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要花十六个半小时才能将一份问候传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总统詹姆斯•布坎南,而今天,大量的信息以多种形式(如文档、音频、视频)都在以光速传送。一个三分钟长从纽约到伦敦的电话现在只要不到10美分,相比之下,在1930年同样的电话费用则是300美元。电信资费的降低使信息爆炸时代的便利惠及到了人类大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卫星电视等发明也已经穿洋越海将人们的情感联系起来:英国戴安娜王妃香殒的消息通过电视传到世界各地,马上引来了无数的花圈。信息的自由流通还在帮助人们弥合政治分歧:美国9/11恐怖袭击的悲剧甚至让伊朗年轻人都组织起了一次烛光祈祷聚会。当然,这种信息流动在某些时候也使意识形态上的阻隔变得更加顽固,比如说,阿拉伯语的半岛卫视 (Al-Jazeera) 对巴以之间暴力行为的报道就让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鸿沟加宽了。

通讯和交通成本的降低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文盲率的降低和医疗水平的改善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如今世界各地的人们体格更加健壮了,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大多数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尽管在非洲与南亚有所增长)。

然而快速的增长也是有代价的,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的行动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环境影响。比如,因为农业的扩张和森林产品的贸易,每年世界上都有差不多1%的雨林在消失。紧密连接的全球通讯运输网络在协助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这个世界在疾病、恶意破坏和恐怖主义面前更加脆弱。最明显的例子可以算艾滋病了,本来传播于非洲和南美洲的病毒现在已经扩散到了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日感染人数高达14,000人;同样是病毒感染,1997年的“我爱你”电脑病毒从马尼拉的一台电脑被制造出来,给全球带来了7亿美元的损失。而9/11的劫机者们则成功地利用了电汇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操作资金,依靠英特网购买了机票并且组织了整个行动。从那次恐怖袭击以来,藏匿于洞穴中的本•拉登最喜欢的与外界联络方式就是卫星电视。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这些利弊以前没有存在过。历史上,技术上的突破总是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新旧交替必定会分出胜负。当殖民者和探险家将欧亚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连接起来的时候,他们也给美洲带来了天花、流感等传染病菌,几乎创造了一次人口组成上的种族灭绝,每四个当地印第安人里面就有三个因为这些疾病而死亡。美洲、亚洲、非洲和中东很多地方的殖民化加快了当地的经济整合,但是也打乱了这些地方的传统社会结构和政治权力分布。在美洲,由于采银业与种植园经济对劳力的需求,约有一千万奴隶从非洲运到了美洲。此外,稀有金属及新型工业品的贸易也促进了欧亚两洲之间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连接全球这项工作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扮演了比美国更重要的角色,但是美国自身却也是现代全球化的一个早期产物。在19世纪后期的全球化高潮中六千万离开故土、移民海外的人里面,绝大多数都来到了美国,新大陆的奴隶们建立起来了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国家。从英国的水磨房与蒸汽机开始,美国人汲取了世界各地的养料,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创新的领头人和全球化进程中最为强劲的引擎。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役的胜利以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在冷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全球意识形态分歧的结束,并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高潮的到来。自然而然的,很多人把全球化这个现象跟美国化打上了等号。

与此同时,冷战的结束也把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带到了世界的焦点上。全球化的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富裕人口,但是同时也让很多人陷入了贫困的泥潭。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社会体制和教育系统的工业国家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的中等收入国家无疑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是最穷的那些国家并没有发展,有些甚至还在倒退。因此,虽然整体上来看世界贫困率在降低,但是世界上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中,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力和可饮用水源。贫富国家和贫富阶级之间的差异的的确确在扩大。演进中的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实施机构—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世界贸易组织,均折射出了贫富国家之间权力享有的不平衡。

由于有了广为传播的信息,如今贫困地区的人们能更清醒地意识到本国与西方富裕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自身与持西方价值观的国内精英阶层之间的差距,而这种觉悟经常可以变为愤恨和抗议之源,委内瑞拉和菲律宾的反美游行就是一个例子。发达国家的货物、思想和娱乐行业传送着或明或隐的政治和文化讯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因此而明显感觉到了这些对他们自己传统社会的强烈影响。很多落后国家的暴政和折磨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光明生活的吸引使很多人到其它地区去寻找财富和自由,因此而产生的非法移民潮现在也成为了发达国家的主要忧虑。货物和思想的交换给世界带来了新的联系,但是同时也激发了很多矛盾的反应,既有崇拜,又有怀恨的民族主义,还有宗教上的阻力。在伊朗的学生在竭力争取美国生活方式的同时,西方世界的许多人却在反对全球化,将它视为是不公正的自由市场式资本主义经济的象征。世界上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西方国家领导的全球化其目的是要摧毁伊斯兰世界。

那么所有的这些对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全球化会不会因为人们不断增强的觉悟和对危险的认识(如恐怖分子对开放的国界和简易的经济交换的滥用)而消退?当然,历史上也已经有过一次全球化消退的前科,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于贸易壁垒和收缩的移民政策,自由贸易和人口的流动的确有过减慢。然而,这些限制并没有减弱推动全球化的四个基本动力:征服、繁荣、改宗和好奇心。盟军取得抵抗纳粹德国和日本的胜利事实上重新打开了全球化的闸门,使贸易和旅行获得了更大的推动力。

可以肯定的是,像欧洲反移民的情绪、西方国家的农业补助、知识产权以及9/11事件以后美国签证政策紧缩一类的问题可以给全球化整合的引擎带来损伤,但是人们连接这个世界的长期趋势是难以逆转的。对繁荣的追求仍然推动着商业扩大到国际市场,诱惑着人们慷慨解囊去购买最好的产品而不再顾及产品的生产国。曾让伊本•巴图塔(Ibn Batuta)离开家园的好奇心,在今天也同样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或者到各地去旅行,或者去观看外国的影片、品尝异国的佳肴、欣赏域外的音乐与体育赛事。当今全球化与过去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它的可见性和速度,加速的全球相互作用放大了其影响,而各地传媒让这些影响马上被我们看见,这一传播阶段在过去是发生得很慢的而且经常是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的。重新连接人类社会这一既充满希望又坎坷不平的历史进程无疑会继续下去,它会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具挑战性。不管是普通公民、学者或者政治家,我们的任务都应该是去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全球化,尽我们的努力去发展其优势、规避其负面影响。

 

赵仁康: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竞争
副标题:
作者:赵仁康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199905 人气:812 时间:2006-4-3 11:03:13 进入论坛
 
 


--------------------------------------------------------------------------------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和趋势。它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全球化作为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全球化竞争在规模、领域、重点、格局、层次和结果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重要特点。为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我们必须加速技术进步和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拓展对外经贸活动领域,加大实施大经贸战略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贸合作与协调。同时要认清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努力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一
    在人类社会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国际经济环境和条件在许多方面正在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其中,经济全球化正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特征和趋势,因而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的一个热点。

    何谓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理论界和各种机构对此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年5月)。)我国许多学者认为,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很高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注:参见伍贻康、黄烨菁:《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上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都表明,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含义或特点,就是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

    然而,经济全球化毕竟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表现尤为复杂的经济现象,要深刻把握这一客观趋势,我们可以从经济全球化与若干重要经济范畴的关系中,进一步认清其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它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纵观人类社会的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其势头早在18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随着一些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社会分工开始超越国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随后,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对外扩张,经济国际化程度日趋提高,经历了一个从商品国际化、到资本国际化、再到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在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当代国际分工不断扩大和深化,世界市场空前扩展,商品和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和加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进入80、9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潮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高涨,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全新的突破,知识信息网络化,全球贸易的自由化,金融资本的国际化,生产体系的跨国化和运行机制趋同化等方面趋势都有了空前的加强,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国际化进程已经迈向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二)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80、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纵深发展,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获得了重大和快速的发展,全球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带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在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使社会经济发展中知识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强化。知识、信息和技术必将取代原来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地位,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经济全球化与之相适应。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本性是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障碍所束缚的,其流动性和扩散性是任何其他一种资源无法比拟的,只有以世界为舞台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及知识、信息的迅速传播,又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动,大大推动了跨国经营和产业的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又刺激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取得新的进步和突破。

      (三)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

    经济全球化说到底就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也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球化。一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逐步扩展的历史。早在工业化社会初期,随着国际分工的产生,国际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不少国家的市场开始得以沟通和联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到了当代,由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的规模、范围和容量不断扩大,其内涵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世界商品市场,还是国际资本市场、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交易的规模日益庞大。而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趋势,则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发展中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大都相继选择了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原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在剧变后都开始全面推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随着市场化潮流席卷全球,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趋同,从而使当今世界市场几乎囊括了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全球大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由现实的国际环境和条件所决定,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制度,随着其经济体系向全球的不断渗透和扩展而得到进一步加强。早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马克思就已经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页。)到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列宁又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已成为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 ”(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733页。)显然, 马克思和列宁早就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向全球扩张的世界体系,这一本质是由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本性及自身内在发展逻辑所决定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凭借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促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速向全球扩张。冷战的结束,也使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力量明显增强。这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和剥削还在强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各种内在矛盾将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展现和激化。

      (五)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下,近年来,从全球多边贸易和金融体系,到众多的区域贸易集团,再到许多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各种层次的政策和体制协调都在不断加强。这一进程正在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必须指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民族化既非完全相融,也非截然对立,这两种趋势正在相并存而发展。冷战结束后,各国的注意力和政策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和发展,并纷纷顺应世界潮流,努力拓展对外经贸活动,加强国际多边和双边协调,但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总是以维护和加强本国本民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为现实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不能从根本上涤荡国际经济旧秩序,无法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本性,没有消除而只会加剧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淡化各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独立性。经济民族主义不仅不会在经济全球化中走向衰亡,而且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得到复兴与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的经济民族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民族利益,即在立足于本民族和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和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体系,以此增进民族利益。

        二
    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全球化,整个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近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全球范围内国际市场竞争的浪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笔者认为,由上述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和趋势所决定,这场全球化竞争也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全新的重要特点:

    (一)扩展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国际经济交往合作得到空前发展,使全球竞争的规模也在急剧扩展。随着各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强,世界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全球的年出口贸易额比1950年增长了100多倍, 其增幅也始终超过同期的世界生产,并有加速的势头。国际金融和资本流动规模扩展更为迅速。随着各国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跃,各国金融市场逐渐融为一体,而且每天24小时不停地运作。1980年以来全球资本流量的增长比工业发达国家生产的增长快2.5倍。目前全球各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高达1.5万亿美元,1997年全球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已超过3.2万亿美元。更为引人注目的是, 此时“无形”胜“有形”已成为近十多年国际经贸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从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货物贸易3 个以上的百分点(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1997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达13530亿美元,已相当于同年国际商品出口总额53710亿美元的1/4(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1997年)。)。上述情况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入全球化竞争大军的行列中来。

    (二)延伸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波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部门,导致全球竞争的领域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部门,各国间竞争都愈演愈烈。不少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日趋激烈,而发达国家间更是从农产品到高技术产品展开了全面的较量。90年代,世界各国间反倾销案例剧增,涉及众多产品和领域:世界范围内大企业并购浪潮空前高涨,企业兼并、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波及大银行、大航空公司、大石油公司以及电讯、医药、化工和军工等领域;从小麦玉米和半导体芯片贸易、到音像制品和香蕉贸易,一些国家间贸易磨擦频繁发生,持续不断。特别是当今各国在服务市场上的竞争,正在从一些传统的服务部门开始向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延伸,从商业、贸易、旅游、运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到信息、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经纪、通讯和各种专业服务,都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致力于扩大出口、占有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占领更多的国外服务市场,对外直接投资大量流向银行业、保险业、贸易业、广告业、运输业、商业、会计事务和管理咨询等行业。由新技术革命带动的电讯业和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使更多行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可贸易性,能够跨越更广阔的地域,国际竞争的领域将进一步延伸。

    (三)前沿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因而全球竞争的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当今许多国家来说,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竞争所追求的比较利益,更重要的是推动自身的技术进步;同时,一国的技术水平也是其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决定因素。这就使得当今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全球化竞争的重点和前沿阵地。发达国家间的竞争重点日益从传统产业转向科技领域,从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到新能源开发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展开新一轮的角逐,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投入较大的力量发展本国科技和参与这场竞争。当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在彻底改变传统产业和部门旧的面貌,促使新兴行业和部门不断涌现,各个领域和行业的竞争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今天,一国在任何行业想要拥有和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不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和大规模,而是必须依靠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由于今天的服务业已包括了大量高科技高增值的部门,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和主导产业。发达国家加紧在信息业、电信业、金融保险业、技术咨询业和视听服务业等领域拓展跨国经营,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根本目的是加快本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制高点,从而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四)综合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的扩大,必然推动其相互间日益交叉渗透,从而使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紧密交织。全球化竞争实际上也是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因而各国越来越注重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和综合优势,以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综观当今国际间种种经济合作方式,往往都是集商品贸易、技术转让、劳务合作和资本流动等多种行为于一身的。如目前国际上盛行的合资经营、合作生产、补偿贸易、租赁贸易、 工程承包和BOT方式等多种活动,都是既需要进行资金融通,并开展商品交易,还涉及各种技术转让、知识咨询和服务提供。至于当今迅速崛起的国际服务贸易,其竞争的综合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服务贸易本身项目众多,许多项目的开展必须要结合在一起的,并要同商品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有机相结合。这就使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和方式日趋灵活和多样,并努力将各种对外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十分注重通过建立和健全对外经贸的综合管理体制和机构,协调各有关经济部门和各方面经济政策的关系;各国企业拓展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时,更加重视开展多样化和综合化经营。

    (五)多层次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个层次的国际经贸合作和协调,使得全球竞争也正在从多边体系、区域集团、到双边关系和跨国企业等各个层面上日益充分展开。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贸易多边协调机制得到了加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明显增强,而各国加快和扩大市场开放,必将导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并在许多领域中引发更多的贸易矛盾和摩擦。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这固然有利于各地区有关国家在更深层次上加强经济联合,但各区域集团相互之间排斥性和竞争性也明显增强。同时,随着一些集团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其内部竞争也更趋激烈。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其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这在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各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协调,但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更有力量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强化战略贸易意识和政策,从多方面大力支持和扶助本国企业,甚至自身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近1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迅猛,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大量兴起。目前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已达4.4万家,其海外子公司超过28万家。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国际兼并浪潮高涨,资本相互渗透,加强战略联盟,大力实施当地化战略,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不平衡性。即由于经济全球化运动在客观上受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所制约,全球竞争必将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各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甚大,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对称性都十分突出,从而使各国的竞争实力严重失衡。这里仅以国际服务贸易为例: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凭借高度发达的服务业,使其对外服务出口在整个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领先和统治地位。90年代中期,世界服务出口国前10名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清一色为西方发达国家,该10国出口量占当年世界服务出口总量的2/3(注: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指标》。)。发达国家的强大优势还体现在其服务输出的结构上,其大量的服务出口主要集中在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服务业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经营机制明显滞后,除少数传统行业尚有一定的优势外,其大部分服务行业实难与发达国家相抗衡。这也正是当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断施加压力,不遗余力地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快开放服务市场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使其大部分行业更具有关键的竞争优势,从而使这种不平衡性还有日益加剧的趋向。

        三
    经济全球化既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全球化竞争使我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向来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勇敢投身于全球化竞争的大潮中去,在惊涛骇浪中经受锻炼和考验。这当然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树立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完善新的机制,采取新的对策。本文只是根据上述全球化竞争的有关特点和趋势,提出我们在积极参与这场竞争时应当特别重视以下几问题。

    第一,要把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紧密相结合,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全球化竞争的重点是科技竞争,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一方面,在开展各项对外经贸活动中,要更加注重努力学习、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利用外资引进项目应更加注重其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充分发挥其技术对我国各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此加快我国产业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的步伐。既要加大传统产业和现有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更要兴建一批拥有高技术、高起点、高附加值和高水平产品的新兴部门和企业。尽管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全面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条件,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扩大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将之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和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在扩大商品出口、劳务贸易和投资等各项对外经贸活动中,不断加大技术含量和提高技术水平。既要努力提高传统行业和部门的商品和服务出口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其附加价值,也要加快我国有关新兴产业和部门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还要努力发挥自身已有的技术优势,不断扩大技术出口的规模,以此不断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方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全面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努力拓展企业的跨国生产经营。面对规模巨大和领域广泛的全球化竞争,需要我们在继续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向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和纵深化发展。为适应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当今我们特别要重视加快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①当今国际服务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领域不断扩展,我们既要应付外来竞争,也要主动对外出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继续努力扩大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建筑、旅游和运输等服务输出。同时,为了适应当今全球化竞争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服务出口的档次的水平,不断开拓新领域。一方面,要加快传统服务出口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更新,提高其服务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如对外工程承包要大力发展包括国际咨询、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管理、服务配套的项目总工程承包。另一方面,要形成更多新兴服务出口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会计、广告、法律、商业、文教及各种专业服务,都应努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服务市场竞争。②加快企业的对外投资步伐,拓展企业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也应当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的国际化,带动更多的商品、劳务、技术和服务的出口,获取先进技术和紧缺的原材料。根据当今全球竞争的新特点,我们要注重投资的灵活性,采取现汇投资、技术投资和设备实物投资等多种方式;发挥现有的技术优势,重点扩大对周边地区、非洲地区、原苏、东地区和拉美地区的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应当结合企业的改制改组,注重资本经营,有条件和能力的大企业可开展对海外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以扩大对外经营规模。中国只有建立起一批集团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方能以更强力量来参与全球化竞争。

    第三,进一步加大实施大经贸战略的力度。90年代初,我国已提出了在发展对外贸易活动中要实施大经贸战略,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全球竞争的综合性日趋明显,需要我们进一步强化实施这一战略。鉴于当今国际间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在更高层次上有机结合,国际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兼并、重组此起彼伏,实施大经贸战略就是要将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诸多要素合理配置,使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相关部门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提出了“三外齐抓、三外齐上、三外融合”的方针,基本上体现了大经贸战略的思想,但今天的思路要更加开阔,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大力推动工商企业、外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之间的联合、兼并与重组。要着力培育一支具有高层次、大规模、综合性和集约化的国际化经营队伍,形成一大批以外经贸为龙头,贸工、贸农、贸技结合的,集生产、贸易、金融、技术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同时,为保障大经贸战略的顺利实施,还必须实行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能够协调和促进各领域各行业对外开拓的、全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第四,积极参与多边经贸体制和区域集团的合作与协调,同时要努力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实现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促进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紧密融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今天则更具有紧迫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如果不能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不管我们在这一进程中会遇到多少曲折和障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不会改变,并要更加全面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和协调,还要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与本区域有关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市场开放,努力与其他区域经贸集团协调关系和加强合作,为我们参与全球化竞争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当然,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程的加快,风险和压力会越来越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加快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市场开放势在必行,但这种开放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承受能力,更要着眼于我们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途。因此,无论发达国家对我国施加多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适度保护和渐进开放相结合这一原则。这种适度保护不仅体现在市场开放必须是有步骤、分阶段和渐进式的,而且也体现在注重保护的选择性和有效性上。对此需要综合权衡,全面筹划,深谋远虑。要通过加入多边贸易体制,对我国各个行业及企业形成一种良性的压力机制,以促进我国民族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同样,我们在积极参与和推动本区域集团内部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各成员的平等互利,自主开放和共同发展。总之,我们应当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但同时始终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充分认清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和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危害。在积极参与各种层次和各个领域的全球竞争中,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努力防范各种风险,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全球化竞争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