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6282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5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尼克·达洛伊西奥
尼克·达洛伊西奥
Elon Musk
Elon Musk
迈克·奥尔森
迈克·奥尔森
亚历克斯·卢詹克
亚历克斯·卢詹克
布莱恩·切斯基
布莱恩·切斯基
佩里·陈
佩里·陈
珍妮弗·海曼
珍妮弗·海曼
亚当·安吉洛
亚当·安吉洛
迈克·鲁宾
迈克·鲁宾
伊恩·罗杰斯
伊恩·罗杰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图)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

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为企业2.0的研究专家和意见领袖,名字全称“Andrew P. McAfee”。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技术创新管理、运作管理专家,具有丰富的EMBA教学经验,曾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提供咨询。讲授课程:技术创新管理、运作管理。

Andrew McAfee于2006年春季在《斯隆管理评论》率先提出企业2.0Enterprise 2.0)。Andrew将其定义成为打算促进协作的企业提供一种自发、自由的社交应用。也就是充分利用公司内,或者公司与其合作伙. 伴或客户之间的自然社会软件平台。安德鲁·麦卡菲关于企业2.0的新书将于2009年年底出版。

Andrew McAfee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Unit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n 1998. 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managers can most effectively select, implement, and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o achieve business goals.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a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Fellowship for his doctoral research, which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impac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SAP's R/3.

His current research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is an exploration of how Web 2.0 technologies can be used within the enterprise, and what their impact is likely to be. The second is a study of IT's impact over time on the structure of US industries and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within them.

He launched the first HBS faculty blog, which examines the impact of IT on businesses and their leaders.

McAfee teaches the MBA course Manag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e also teaches in Executive Education courses, including Deliver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the Owner/President Manager Program, the General Manager Program, and Senior Executive Program from the Middle East.

He was awarded a Doctorat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HBS in 1999. He also holds dual MS degre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from MIT as a Leaders for Manufacturing fellow, and BS degre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in Humanities from MIT.

Prior to coming to HBS, he worked as a consultant in operations management, advising clients in a range of industries including aerospace, consumer electronics, white goods, and OEM electronics.

He continues to consult, primarily on helping companies formulate and execute IT strategies. He speaks frequently to industry and trade groups.

HBS, Soldiers Field, Morgan 497, Boston, MA 02163. 617.495.6547, 617.496.4059

目录

[显示全部]

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编辑本段回目录

Primary Topics: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trategy, network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Additional Topics: business proces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oss-functional integrati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electronic commerce, electronic markets,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rol, large-scale enterprise, operations management, operations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design, process improvement, strategic chang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technology management, value profit chain

Industries: apparel, computer, e-commerce industry, high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ternet, motorcycles

提出企业2.0编辑本段回目录

发明Enterprise 2.0这个术语的哈佛商学院教授Andrew McAfee制作了一份由SLATES描述的核对表,描述了充分利用企业中的Web 2.0应用程序必不可少的功能。SLATES代表:搜索(信息必须是可以搜索的)、链接(链接必须连接及交叉参考博客帖子和维基等,形成交互而相互依赖的社区)、创作(必须提供简单工具,以便每个人都能贡献及编辑内容)、标记(用户必须能够指定自己的术语和描述内容,那样就能以一种对用户来说有意义的方式设计及组织内容)、扩展(应用程序应当包括一个提议及推荐系统,譬如亚马逊或者StumbleUpon上的“如果你喜欢X,会喜欢Y”这项特性)和信号技术(譬如RSS,可告诉用户什么时候出现感兴趣的新内容)。

McAfee与达文波特讨论企业2.0的价值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7年06月18日,Andrew McAfee与Thomas Davenport就Enterprise 2.0的价值进行了讨论。两位专家都认为Enterprise 2.0(企业2.0)还处于襁褓之中,但关于转变人们在企业中工作方式,Enterprise 2.0具有多大的潜力,二位专家则存在分歧。

(图)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

  McAfee,这位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将“Enterprise 2.0”定义为“公司内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或者公司与其合作者或客户之间自然出现的社会软件平台。”在他的定义中,这一技术 “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人们相互交往中固有的模式和结构变为变得可视化。”

Enterprise 2.0论坛:Tom Davenport,Dan Farber,Andrew McAfee

  与实际结合起来,Enterprise 2.0是博客、维基、社会化网络以及更多免费形式的展开,并且在企业内部集思广益,展开平等协作。McAfee进一步定义了作为Enterprise 2.0技术的搜索、链接、标签、扩展和信号。

  在讨论中,McAfee承认Enterprise 2.0正处于初期,目前几乎不存在证据能够证明他的理论。而作为Babson大学教授和信息技术管理公司的主席,Davenport也称Enterprise 2.0的转变证据还太过难懂——它不会打破已经通知企业文化几个世纪的传统层级和权力结构。

  Davenport在自己的博客上对观点进行阐述,“大多数阻止信息在组织中自由流动的障碍——权利差距、缺乏信任、失去激励、不支持的文化以及今日员工的繁忙等——这些因素不会仅由于技术的进步而被完全改变。”

  McAfee同意文化变革是一件艰巨的挑战,他也称高明的领导会铺平Enterprise 2.0的发展道路。他讲到Enterprise 2.0技术还会继续在公司内沉睡,而当在数字技术下长大的新一代参加工作之后,可能会加速接受技术与改变文化的过程。McAfee建议在公司设置方面,要加强Enterprise 2.0向经理们提供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前瞻性、协作性、创意念头和群体智慧。

  Davenport讲Enterprise 2.0并没有太多的新内容,而且这也不是一场革命。标签、搜索、管理知识、电子邮件以及链接都已经诞生多年,但这些因素并未对民主的合作文化产生多少促进作用。

  这就像是在说因特网并不是新的。确实,它大约在1969年就已经出现了,但直到最近十年因特网才导致了全球的通信革命。在对企业文化、产品以及竞争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时,并不需要Enterprise 2.0是一个完全崭新的概念。想象一下在商业领域的Facebook,它以自身的方式帮助公司运转更快、更明智并且更有效率,同时把信息和人融合到了一起。

  在最后,作为一个Web 2.0和Enterprise 2.0技术与服务的使用者,我要与McAfee站在同一面,我认为与传统的经验相反,Enterprise 2.0将会最终成为主流。

(图)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

  John Eckman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一些对话,我们将其摘选如下。

  DF:有证据能证明Enterprise 2.0可以做出真正的改变吗?
  AM:没有,但是目前究竟有多少种技术可以让我们真正做出改变呢?IT是我们的最高信仰,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在IT上花费数以亿计的美金。
  TD:我承认目前还没有多少益处——这正是我在此所关心的变革的一部分。我的精力目前集中在分析案例上,我可以指出真正的例子——宝洁和Harrah——他们应用了这项新技术,并且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AM:但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做分析。
  TD:看看这些,搜索、链接、标签以及扩展——这些内容早就在我们周围出现。
  AM:标签?社会、紧急事务、元数据——这些都是新内容。
  TD:除了我们用来形容它的称呼之外,标签是一个旧事物。所以可能有些内容是新的,但并非这项内容的所有都是新的。这些技术都已经存在多年。
  AM:是的,但目前不要以这种方式结合——毕竟改革不是高创造。
  TD:有关Enterprise 2.0,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员工总是增加预测市场。
  AM:预测市场——这是一项高难的技术。即使你并未拥有一大批的活跃交易者或者大量的交易——这被证明是奇怪而又精确的预测。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十分公平,然后他们就匿名交易。(作者:陈宇清)

[Andrew McAfee]Enterprise 2.0下的大趋势 编辑本段回目录

我曾经在《斯隆管理评论》(Sloan Management Review)杂志2006年春季的那一期上撰文介绍 Enterprise 2.0 ——一种在 Intranet 上使用 blogs 和 wikis (二者都是网络信息技术 network IT 的典型代表)等 Web 2.0 技术的新趋势。在文章中我阐述了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而且令人鼓舞的进展的理由,以及用来构建 Enterprise 2.0 的工具,还有就是那些敢于吃螃蟹的企业的体验,等等。文章向那些有兴趣在自己的公司里建设 Enterprise 2.0 基础设施的企业领导者提供了一份指南。

在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 Enterprise 2.0 现在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实实在在的现实存在?显然并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Blogs,wikis,以及 RSS 等等,早在90年代就开始发酵了;而 folksonomies 和 AJAX 则是在这个世纪初出现的东西。难道是因为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吸收所有的内容并把它们融合成可用的工具吗?这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如果我们把眼光单纯地放在技术要素上,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单纯的从技术角度进行解释的做法忽视了三个广泛而又彼此契合的趋势。这些趋势都与改变技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这些趋势就是:

用于表达自我的简单且免费的平台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AJ Liebling 曾经揭示道:“新闻自由仅限于那些拥有新闻手段的人。”(freedom of the press is limited to those who own one.) 到了90年代中期,互联网使得大众拥有多媒体出版社和全球分发网络成为可能,只要你有一些带宽,花一点钱(来维持网站运转),以及具备中等程度的专业技能(用来写 HTML 代码和上载网页到服务器)就可以了。数以百万计的个人和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但是,仍然有更多的、数以亿计的人们没有看到这一机会,尽管他们能够访问互联网。

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是没有什么可说的,或是没有借互联网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不过,更多的人是被建设和维护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时间、花销、以及技术等综合要求给吓退了。我在很多年以前就拥有了 mcafee.org 这个域名,远远早于 McAfee, Inc (遗憾的是,我和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从来没有在上面做过任何事情。我有限的几次用 HTML 编程和维护一个美观大方的网站的尝试告诉我,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我还有好多其它的事情要做。

(图)企业2.0企业2.0

每月10到20美金的支撑费用对我来说不成问题,但对于某些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又没有多余收入或是信用卡的人来说,就有些奢侈了。不过,对于这些人来说,互联网也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由于有免费的电子邮件,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坐在机器前,就会充分地使用它。几年前,我同我的哥哥到 trekking in Madagascar 去玩,碰到了一些很不错的导游。当我们询问如何能够联系他们以计划下一次旅行时,回答通常是这样的:“你可以打这个号码。这是我妹夫的兄弟的手机;他是我们当中唯一有手机的人。或者你可以给我在雅虎的电子信箱写信。”我们无一例外地都选了后一种方式。

这个故事佐证了互联网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用途。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公司们一直在为全球各地的用户提供类似于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这样的基于网络的免费的通讯频道。这些频道对于从剑桥到 Antananarivo 的所有人群来说都非常有价值。但是,通过这些频道所交流的内容并不都是公众可见的,因而无法给更多的人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这与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引导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Usenet 群组 类似于允许多方加入的会谈室。它们建立在公众可视的、能够进行搜索的平台上,并且内容可以分门归类。在2001年2月,Google 收购了一份 Usenet 的归类档案(其记录可以上溯到1975年!)并且让整个互联网都能够搜索到它的内容。

大约在同一时间,另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方案正在升温:这就是博客。从根本上说,博客是一种没有那么多烦心事的网站;它使得内容提供者无需再操心于 HTML 标签、CSS、ftp 和其它乱七八糟的技术细节。当初我正是不堪于这些东西的骚扰,以至于在我的 mcafee.org 上一事无成。而现在,我通过使用 pMachine 的 ExpressionEngine 所提供的 HBS 博客系统,在互联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我只需要专注于我所提供的内容,而不必费心于让我的网站看上去更专业。

在2003年,Google 通过收购博客写手(译者:作者这里大概是指 Google 收购 Pyra Labs——一个专职博客写作的工作室——的举措)以及开放博客站点,使得马达加斯加的自由导游们跟我站在了一个水平线上。在今天,Liebling 关于新闻自由局限性的说法仅仅适用于那些没有上网条件或者自我表达权利受到限制的人们。不花钱的博客的诞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在 blogger 或是 typepad 这样的站点上,任何人只需要花上5分钟时间,就能够建立一个让全世界都看到的自我表述平台。他们可以向互联网输送文字、照片、以及音像等等。你对这些事物的好恶揭示了你对人性的某种感观。

自发的而不是强加的机制。在技术人员构建新的平台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角色也在进行不断地反思,在理念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对于以往把自己关于平台结构的观点强加给用户的做法,他们现在正在努力避免这种强制性,并开发各种工具来帮助用户形成各种自发的结构。Wikipedia 的故事正是这种改变下的一个典型例子。

Wikipedia 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一部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写并拓展词条的在线百科全书。但在一开始,它并不是这样的,尽管它自始至终的目的都是建立一部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它的创始人 Jimmy Wales 和 Larry Sanger 最开始给它起名为 Nupedia。正如在 Wikipedia 的词条里 注解的那样:

“……Nupedia 的特色是借助于广泛的专业人士的审核,来保证其内容的质量可以媲美于专业的百科全书。Nupedia 希望学者们能够志愿地提供内容。在运作停止前[2003年9月],Nupedia 共有 24 篇文章完成了审核过程(其中3篇还有两个不同长度的版本),另外有 74 篇文章正在审核中。”

Nupedia 的7阶段审核过程使得只有那些拥有博士头衔或是领域里的真正专家才有资格参与进来。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在一个座谈里,我听 Wales 说,就连他本人都不太敢打提交一篇文章的念头。

在2000年末,Wales 接触到了 wikis。(同样,根据 Wikipedia 的条目,)wikis 是“一种允许任何访问者添加、删除、或是修改其内容的网站。操作过程简单快捷,通常不需要用户注册。” Wikis 是由 Ward Cunningham 发明的,他最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

在2001年1月10日,作为一个“小小的功能”,wiki 被引入到了Nupedia 中。 到1月20日,在新的 Wikipedia 系统中就有了600篇文章。而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1百万的英文文章和多于3百万的各种语言的文章。很显然,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最有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很多个,既包括技术方面的,也包括社会方面的,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里以及以后的帖子中会讨论这个问题。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从 Nupedia 向 Wikipedia 的转变,撰写和编辑过程中的很多手续都被简化了。尽管这些手续可以防止一些低质量的内容,但同时也对其它所有的内容构成了障碍,并阻拦了人们的参与。 当这些手续被简化后,即当Wikipedia 的理念—— “平民参与”(原文是 non-credentialist )和 “与其小心翼翼地防止错误,不如让改正错误变得更容易”("making it easier to correct mistakes, rather tha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make them")——明确下来后,这项事业才开始真正红火起来。

雅虎在2005年底收购 del.icio.us 的举动又一次证明了一种理念的改变。雅虎的创始人曾经在雅虎初创的时候开玩笑说, Yahoo 是‘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意思是“另一个有组织的、非官方的甲骨文”)的缩写。虽然是玩笑,不过也多少反映了雅虎当时的业务观念:它是准备把互联网的内容组织起来,把各个站点放在事先定义好的类别里,比如说,健康、艺术、计算机等等。在各个大的类别里,还有细分的小类别。

公司为此雇用了分类学家来建立和更新这一结构。分类学(Taxonomy )是一门对事物进行层次化分类的科学。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对生物的分类——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 属(genus),种(species)——大概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分类学是由专家们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然后传播到日常的使用中,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并把事物关联起来。

我曾经习惯于雅虎对互联网的分类。后来我发现,互联网增长得实在太快了,分类学家们几乎不可能跟得上趟儿。而且,Google  可以对输入的任何文字进行检索。这可比雅虎的层次化结构要有效率得多了。(今天,雅虎的层次化结构仍然存在,不过很难从主页上找到其入口,它已经不再是雅虎的主要业务了。)

我对互联网的分类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直到我开始听说有关 del.icio.us 的故事。该网站并不是按照专家建立起来的系统分类学来给网站分类,而是基于一种由大众逐渐发展起来的分类体系—— 大众分类学(‘folksonomy’)。我在《斯隆管理评论》上的文章中阐述过 del.icio.us 上的大众分类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为什么会得到应用。从这篇文章的角度来说,关键之处在于 del.icio.us 的创始人并没有想把他对互联网结构的看法强加给用户;他希望用户能够自己发展出一套结构体系。许多流行站点都是这一理念的追随者,比如说,Flickr 和 YouTube 。

于是在2005年底,雅虎收购了del.icio.us。这一举动可以被视为一种认可:在线内容的分类仍然是有价值的,但最好的分类人选是用户本身。

混乱中的秩序 假如每个人——既有马达加斯加的导游,又有哈佛商学院的教授——都开始在 Wikipedia 上撰写和编辑词条,或者上传照片到 Flickr,那岂不是会弄得一团糟?如果成千上万的人都利用在线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话,我们会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令人惊讶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居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Web2.0 除了提供自我表述的平台以及改变以往强加于人的态势外,还提供了第三种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即帮助我们过滤、整理、设置优先级等使我们能够弄潮于信息洪流浪尖之上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描述的,这些工具包括功能强大的搜索,标签(tags )(del.icio.us 和 flickr 上用以实现大众分类的基础),以及当内容更新时自动发出通知的 RSS 。在我敲这些词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哪个站点能够最好地解释‘RSS’这一缩写。于是我把‘RSS’输入 Google 来看看(不出意料,Wikipedia 关于‘RSS’的词条在 Google 的返回结果中排在很靠前的位置)。我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用来输入这篇网志的地址,但是我知道它在我的 del.icio.us 页面上,用 ‘APMblog’ 做了标签,所以我总是能找到它。我也不知道我在同一个项目里的其他三个同事现在在做什么,不过我知道,每次有了什么新的结果,或是论文的草稿有了改动,他们都会贴在项目的 wiki 页面上(由Socialtext支持),这样我能够在第一时间里就收到 RSS 的通知。

这些例子并不是用来说明我的职业生涯是多么地有组织有计划,也不是为了表明我们已经胜任了所有随着互联网的增长而来的挑战。它们是为了用来说明技术工作者们在三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好的支持:让大众能够自我表述的平台,随时间而浮现的机制,以及帮助用户来适应信息大潮的工具。

正如我在文章里所讨论的,对于商业的领袖们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把这三样重要的趋势从Internet 引入 Intranet——如何用 Web2.0 来建设 Enterprise 2.0。我在以后的文章里会更多地谈论这一点。

我将以一则轶闻来结束这篇文章。这则轶闻显示了许多商业领袖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三个趋势。上周,我在一堂与资深管理者——都是公司的拥有人或总裁——的课上,让大家学习我写的一个关于在一家银行内部使用博客的案例,并留了一点课堂作业:我让大家试试 blogger 和 typepad,并开始写自己的博客,然后向我汇报他们的博客地址。

结果,他们并没有完成这项作业的意愿。每个人都在跟我说,他们是如何如何忙,没工夫在给自己添乱。在两个班共50到60个学生里,交作业的不到15个。

为了让学生们多少能够有所认识,我问那些交了作业的人,开始写博客是什么感觉。他们都耸耸肩说,没什么难的,总共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也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然后我问,为什么我要给这些很忙的管理者们布置这样一道简单得近乎愚蠢的作业。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冒出来一句:“让我们体验一下它有多简单。”从这一刻起,课堂讨论开始活跃起来。

详细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Andrew McAfee studies the way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ffects businesses and business as a whole. 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how IT changes the way companies perform, organize themselves, and compete. At a higher level, his work also investigates how computerization affects competition itself –  the struggle among rivals for dominance and survival within an industry.

He coined the phrase “Enterprise 2.0” in a spring 2006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article to describe the use of Web 2.0 tools and approaches by businesses. He also began blogging at that time, both about Enterprise 2.0 and about his other research. McAfee’s blog is widely read, becoming at times one of the 10,000 most popular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echnorati). He also maintains a Facebook profile and Twitter account.

(图)与达文波特等探讨企业2.0与达文波特等探讨企业2.0

McAfee’s book on Enterprise 2.0 will be published in 2009 b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n the July / August issue of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cAfee and Erik Brynjolfsson published “Investing in the IT that Makes a Competitive Difference,” a summary of their research investigating IT’s links to changes in competition. This work was the first to reveal that competition began to heat up in the US in the mid 1990s –  to become faster paced, more turbulent, and more winner-take-all –  and that this acceleration was greater in industries that spent more on IT.  This research continues, and continues to highlight that technology appears to be significantly reshaping the landscape of competition.

McAfee is the author or co-author of more than fifteen scholarly articles and ninety case studie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echnology. This work has convinced him tha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ost powerful tool available to business leaders, yet also the most misunderstood and under-appreciated resource at their disposal.

In 2008 McAfee was named by the editors of the technical publishing house Ziff-Davis number 38 in their list of 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IT.” He was also named by Baseline magazine to a separate, unranked list of the 5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business IT that year. He was invited by Prof. Gary Hamel to join a ‘renegade brigade’ of thinkers in the task of assembling a set of Moon Shots for Management, which was published in the January 2009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He speaks frequently to both academic and industry audiences, and has taught in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

McAfe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Technology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area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a visiting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 in the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He received his Doctorate fro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completed two Master of Science and two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s at MIT.

mailto:amcafee@gmail.com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安德鲁·麦卡菲 Andrew McAfe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