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辉,水生生物学家。专长于浮游生物学和水生生态学。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水生生物学》和《淡水生物学》教材;在中国内陆水域浮游生物、渔业资源和水域生产力等方面提出了养鱼池水质生物分类新体系,以及中国湖泊水库的营养分类和鱼产力评估;对内陆盐碱性水域的渔业生态学研究中,阐明了该水域渔业利用的限制因子。从内陆盐水生物中筛选出一种广盐性枝角类——蒙古裸腹溞,并驯养于海水中作为海水鱼虾类养殖的一种新的活饵料。
个人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27年4月1日 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50年8月 毕业于厦门大学理学院海洋学系。
1950年9月-1952年 任辽西省水产局技术员。
1952-1960年 任东北水产技术学校和大连水产学校教员。
1960-1978年 任大连水产专科学校讲师。
1978-1983年 任大连水产学院副教授。
1983年至今 任大连水产学院教授。
生平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何志辉,1927年4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少年时期在战乱和警报声中读完中学,对国事家事的伤感和困惑,使他从小形成不满现实、清高的性格,并且对文学和社会科学发生兴趣。1946年从建瓯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理学院海洋系学习。这时解放战争和学生运动迅速发展,在阅读进步书籍和参加大会和游行中,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逐渐从怀疑、观望、发生兴趣到信仰。1950年大学毕业时毅然投入全国支援东北建设,分配到原辽宁省水产局。先从事高桥养殖试验场的恢复和建场工作,第二年孵化养成鲤鱼苗。这段工作使他对淡水养殖事业发生浓厚兴趣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2年9月,大连水产学院的前身——东北水产技术学校成立,何志辉被调到大连任教。他先后讲授过海洋学、浮游生物学等多门课程并自编讲义,教学工作使他的求知欲达到高峰,边教边学,如饥似渴,为日后从事高教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953年在俄籍教师的帮助下,开始自学俄文,半年后在苏联《农业科学》上发表了第一篇译作,以后陆续出版了“鱼类学与渔业问题”等译著6册,近100万字。1955-1957年,由学校派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修,在藻类学家饶钦止和原生动物、轮虫学家王家辑的指导下,在淡水生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方面的知识受益匪浅,同时在科学研究领域开了眼界,树立了信心,回校以后结合教学开展旅大地区淡水浮游生物的调查和实验生态研究工作。1960年学校改名为大连水产专科学校,何志辉被评为第一批讲师。同年他编写的《水生生物学》讲义经学校推荐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教学用书正式出版。“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在逆境中仍能对水生生物学事业充满信心。1970年以后在深入生产第一俄办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更使他对水生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和淡水渔业专业的教学改革途径有了深刻的认识。1978年学校改为大连水产学院,何志辉晋升为副教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鼓舞下,对水产事业献计献策,同时尽力做好本职工作。1979年被任命养殖系副主任,主管系科研工作,198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何志辉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每年为本科生和干训班学员讲授淡水生态学课程并指导毕业论文。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他作为水产养殖饵料生物学方向的导师并讲授两门课。70~80年代,何志辉主持并作为主要完成者,承担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中8项已通过鉴定并分获国家教委、部省级和院校级科技成果奖;此外,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45篇。何志辉先后受聘为国家科委农业生物学科成员(19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审组成员(198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水产通讯专家组成员(1989)、全国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兼水产学科组副组长(1990)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2)。自1981年以来连续四届当选为中国水产学会理事兼专业委员和辽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理事,1988 年当选为辽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被美国传记学会列入《国际著名领导者名录》。
主要论著编辑本段回目录
1 何志辉译.《鱼类学和渔业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 何志辉译.《湖沼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 何志辉.《水生生物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4 何志辉.《对我国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的一些意见》.动物学杂志.1974 (1):1~2
5 何志辉.《论白鲢的食物问题》.水生生物学集刊.1975(4):541~547,等等。
生平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何志辉60年代就开始研究寡盐水池塘的浮游生物。70年代初他与同事一道在国内首先发现一种半咸水害藻——小三毛金藻并研究了这种害藻的生物学、萌发规律和发病征象及防治方法。80 年代初对内蒙古的达里湖、乌梁素海等咸水湖的水化学、水生生物学和渔业利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达里湖渔业资源调查与增殖”项目获农业部1988年科技进步三等奖。1984年在论述我国北方盐碱性水域渔业利用时,首次系统地提出盐度、碱度和pH值、主要离子的不平衡、气体状况和小三毛金藻的孳生都是内陆盐水渔业利用的潜在限制因子。1989年完成的晋南和银川地区盐水浮游动物调查,发现内陆盐水动物有很大耐盐潜力,很多淡水起源的浮游动物可以在接近甚至高于海水盐度的盐水中生长和繁殖,由此产生了将盐水浮游动物驯化于海水中并为海水鱼虾类养殖提供新的活饵料的想法。1990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了“内陆盐水生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课题。三年中在北方40多个盐湖和盐沼进行水化学和水生生物学采样调查,为我国盐水生态系的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渔业潜力提供了一个概貌,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为了寻觅新的活饵料对象,对内陆盐水浮游动物的耐盐性和生物学作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中筛选出繁殖快、适应性强的蒙古裸腹溞作为海水仔稚鱼中后期的适口活饵料。这项工作正在深入进行并已获得显著的效果。关于内陆盐水生态系的研究,国外也是在70年代才广泛开展的,何志辉在这方面的工作已居于国际先进行列,某些方面还是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