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72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19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石墨烯
石墨烯
移动硬盘播放器
移动硬盘播放器
3gp
3gp
山寨现象
山寨现象
朱克贵
朱克贵
唐耀先
唐耀先
彭谦
彭谦
何志辉
何志辉
高一陵
高一陵
吴载德
吴载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中国计算机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中国计算机史中国计算机史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13年,但是经过毛泽东时代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不是某些人所歪曲的“被拉大了”,而是缩小了。2002年8月10日,我国成功制造出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一号。此后龙芯二号问世,龙芯三号也正在紧张的研制中。龙芯的诞生,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垄断,结束了中国近二十年无“芯”的历史。 

目录

[显示全部]

开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中国计算机史中国计算机史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当时,我也是其中的学生之一。钱学森自学的数学功底,深度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感到十分钦佩,同时也使我们具体了解了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1958年交付使用,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其中,磁心存储器由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在104机上建立的,由钟萃豪、董蕴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是在1961年试验成功

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图)中国计算机史中国计算机史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

和国外一样 ,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第一”编辑本段回目录

1、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

1946年,当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在美国后,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极大的压力。之后没有几年,前苏联就默默研制出与ENIAC匹敌的计算机,两大阵营才算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实力上重新形成对峙。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政权向“老大哥”表达也想拥有计算机的愿望,慷慨而豪迈的苏联老大哥立即伸来援助之手。五十年代初期,莫斯科红霞计算机厂与北京738厂成为对口单位,苏方向中方提供全面的技术,共同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1953年,在中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乙机”诞生在北京738厂,这台机器,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历史的篇章。

2、中国的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

尽管中国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但科学计算的能力却是很低的。由于石油、地质、勘探、气象、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科学计算的需要,进一步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要求被迫切摆到了政府面前。终于,1969年,在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下,一个由石油部、地质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738厂、四基部华北计算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与的班子成立了,其任务就是搞出百万次计算机。
经过四年的自力更生,1973年,这台名为“DJS150”的计算机被研制出来。这是中国的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在石油、地质、军事等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这个项目中,召集到一批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些人,现在几乎都成了中国计算机领域中的专家,比如杨天行、杨芙清、王尔乾、王阳元、方渝、许卓群、俞士汶、周金昌、等等。

之后,“DJS150”被生产出多台,都派上了大用场。1994年,我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的中国地质大学南院的地质部计算中心中,还碰到过其中的一台,那台历史的见证者竟然还在超期服役。

3、中国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时间进入八十年代,微型计算机走进历史舞台。当时的微型计算机是小型机和中型机的简化版,从体系结构讲,国际流行三大流派,依次是IBM及其兼容机、王安电脑和苹果电脑。有远见的官员看到,国内相关企业在做了数年以引进和倒卖IBM兼容机为主的事情后,下决心自己做微型计算机,于是课题组于1982年前后组建起来,全班人马蹲在北京738厂开始运转。

1983年前后,北京计算机总局也要搞微型计算机,于是经过不太友善的商量,从北京738厂的课题组中抽调出部分精干力量,建立了一套平行的科研班子。

1984年,两套班子的微型计算机都搞出来了。北京738厂的那台被命名为“北京0520”微型计算机,总局也改制成一个叫长城电脑的公司,由副局长王之带队,那台1985年的微机则被称为“长城0520”。两台电脑在归属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这本来是知识产权的问题,应当交由法律主持公道。可惜在计划经济下,一切都是行政手段。这两台孪生的0500微机背后的两家企业,一个归口当时的四基部(电子工业部的前身)为中央直属单位,一个属于北京市政府为地方单位,两个单位为了财政和利益问题闹出了一些不愉快,最终导致当时的部领导J-Z-M和市领导Ch-X-T出现极大的分歧,为日后的大爆发埋下伏笔。

不论怎样,“0500”微机是中国自己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并量产成功,其中的“长城0520”成长至今,在随后的若干年中还的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一套计算机专业书籍

了解计算机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常识:UNIX是现代计算机的灵魂。UNIX不仅是计算机的技术与理念基础,并在诸如金融、政府、军事等高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就连目前十分普及的国际互联网都不过是一个广域的UNIX网络,里面涵盖了UNIX的全部特征,比如邮件(E-MAIL)、搜索(SEARCH)、论坛(BBS)、多用户管理、并发处理等等。

为了促进计算机的发展,诞生了UNIX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AT&T Bell Lab)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UNIX技术丛书,这套多达五十本的丛书成为全世界计算机领域学习和工作者的圣经。八十年代末期,在国内有关学者的呼吁下,政府有关部门责成相关出版社引进了这套丛书,并组织国内顶级的七位计算机专家参与了这套书的翻译与汉化工作。

90年代后发展情况编辑本段回目录

90年代后,微机领域中的AST、COMPAQ、DELL等在全球快速崛起,小型机领域中则有IBM、DEC、天腾、SUN等大行其道,这些跨国企业的产品对中国民族计算机工业实施全面的围剿。由于体制、知识产权、市场手段等因素,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国内市场中已绝少再能见到中国自己的计算机了,即便有的,也仅仅是或者军品(如国防大学的银河)或者组装机(如联想、同创、长城国际、方正等)。中国的民族计算机工业终于成为一个美丽的泡沫。

在这之中,政府也做过尝试和努力,比如从CPU芯片等基础技术和核心器件入手,看可否打造出中国自己的计算机。为做芯片,有一家叫北京774厂的单位还专门去过美国,为引进简单的技术而努力过,可惜以失败而告终。

2000年后,中国的信息化战略已经从“国务院直属企业的电子商务”转为“电子政务”,一纸红头文件的改动引发了企业界的跑马圈地。以微软公司为例,陈永正先生担任大中华区总裁后,这家美国的软件企业四处出击,与国内多家具有特殊的地方政府背景的软件企业建立联系、合资合作,目标直指“电子政务”这块硕大的蛋糕,湘计算机、中软总公司、浪潮总公司、实达电脑公司(600734)等都被招至旗下成为本地的战略合作伙伴。产品市场的这些举动对这些家企业的近期业绩不会有实质的作用,但对股票二级市场倒是不错的题材。

奠基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华罗庚华罗庚
提到中国计算机,就不能不提起华罗庚教授,他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华罗庚和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早在1947~1948年,华罗庚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时,就和冯·诺依曼(J.Von Neum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on)等人交往甚密。华罗庚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人的赞赏。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一台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冯让华罗庚参观实验室,并常和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这时,华罗庚的心里已经开始勾画中国电子计算机事业的蓝图。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中国计算机史中国计算机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3年4月9日 由苏州国芯、南京熊猫、中芯国际、上海宏力、上海贝岭、杭州士兰、北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1家集成电路企业机构组成的“C*Core(中国芯)产业联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谋求合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

2003年12月9日 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国芯工程”成果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星光中国芯”工程开发设计出5代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际市场上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著我国电子业务渐入法制轨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8.061万亿次。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电子签名自此与传统的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将促进和规范中国电子交易的发展。

2005年4月18日、“龙芯二号”正式亮相。由中国科学研究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CPU“龙芯二号”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并购IBM PC。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联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约130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年销售量约14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涨。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国Nasdaq市场挂牌交易,一日之内股价上涨354%,刷新美国股市5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的记录,百度也因此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并募集到1.09亿美元的资金,比该公司最初预计的数额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时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打造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平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中国计算机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