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44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1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未来新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时间表
未来新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时间表
未来技术的商业智慧
未来技术的商业智慧
未来技术发展时间表
未来技术发展时间表
谁将是下一代爆炸性技术?
谁将是下一代爆炸性技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未来技术的商业智慧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未来技术的商业智慧

  从云计算、虚拟化、到随时随地上网等,未来技术不再仅仅是工程师驾驭的产物,而是创新精神与商业智慧的巧妙结合

  □记者 曾娜

  “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钱,您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账5美元。此外,当您驾车驶过机场大门时,电脑钱包将会与机场购票系统连接,检验您是否购买了机票。

  “您可以亲自进入地图之中,方便的找到每一条街道或每一座建筑。

  “音乐将不再存储于CD或者磁带等笨重的媒介中,而是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供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

  这是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轰动一时的著作《未来之路》中预言的几个场景。这本276页的书被认为预测了微软乃至整个科技产业未来的走势。盖茨写道:“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预测不太可能实现,甚至有些荒谬,但是我保证这是本严肃的书,而绝不是戏言。十年后我的观点将会得到证实。”

  13年过去了,盖茨书中的预测大多成为现实。如今的信用卡及eBay服务开启了电子商务时代;虚拟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提供完全模拟现实的生活体验,Google earth提供的地图几乎可以覆盖地球上任何地方,甚至可以看到你家窗户;而苹果的iPod则在数字音乐上拔得头筹,大获成功。

  今天,没人可以低估信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这场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资源——信息,并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200年前的蒸汽,100年前的石油。不同的是,很少有一个行业如同IT产业一样,拥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与革新余地。而技术作为重要的推动力,推进着整个行业集体智慧的不断提升。

  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无论网络泡沫破碎时有多少家公司倒下,那些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能够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公司都活了下来,找到了赢利模式,并最终缔造商业奇迹。比如1970年代的Intel、1980年代的IBM和1990年代的霸主微软,以及如今大有垄断互联网之势的Google。它们的崛起无不伴随着一个颠覆性技术的到来:微处理器、PC和网络。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他在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将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种模式。颠覆性创新是主角,它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往往改写整个产业的命运。比尔·盖茨曾经戏言:“自从克里斯滕森提出颠覆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颠覆性的’。”这一理论也受到了英特尔及思科等高新科技公司管理层的追捧。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在于以新兴的、更便宜、更简便的技术取代目前的主流技术。

  在克里斯滕森看来,创新者两难境地的核心是,一个成功的公司,如何保证它的产品不会被新的技术挤出市场。在其新近出版的《创新者的修炼》一书中,克里斯滕森为技术巨头开出药方,现有技术巨头不仅需要维持曾经的技术优势,还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互联网和开源软件带来的变化是,很多技术不再由单个公司控制。技术的边界不断打破,进而突破产业和商业的界限,技术和商业相互融合体现的价值日益明显。比如,IBM在大公司中最早支持开源软件,它通过向服务转型,把自己定义为向顾客提供整合的信息技术服务,通过了解、支持来自开源社区和其他公司的技术,把外部技术融入自身商业模式之中并由此获利。

  看看Google、Intel、微软、IBM等技术巨头的未来技术规划,从云计算、虚拟化到随时随地上网等,未来技术不再仅仅是工程师驾驭的产物,而是创新精神与商业智慧的巧妙结合。到现在,它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技术发展与商业进步的集体智慧中获利?如何将外部技术融入自己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怒放

  2007年10月,Google和IBM两大巨头宣布合作,通过为大学提供硬件、软件和服务推广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美国首批6所大学可以使用其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进行远程研究。云计算开始火速窜入大众的视线。随后的11月,IBM在上海向金融机构等行业客户推出蓝云计划(Blue Cloud),使金融机构可以在远程数据中心进行复杂的大量计算,加快反应能力。2008年春季开始,IBM将会提供适用于云计算的服务器电脑,包括主机。

  云计算被它的吹捧者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它所提供的超级计算能力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足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简单讲,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这是一个浪漫的比喻,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设想一下,当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受本地硬件的限制,更小尺寸、更轻重量、却能进行更强劲处理的移动终端触手可得。企业与个人用户无需再投入昂贵的硬件购置成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购买租赁计算力。把你的计算机当作接入口,一切都交给互联网吧。人们完全可以在纸样轻薄的笔记本上运行最苛刻要求的网络游戏,也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访问Photoshop在线来编辑处理刚照出的照片。另一个例子是,《纽约时报》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使用基于云计算的开源软件Hadoop,将其自1851年以来的1100万篇报道转变成可搜索的数字化文档,耗时仅仅一天。如果用传统方法,这项工作可能要数月才能完成。

  云计算源自于2006年秋季Google工程师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亚在会议间隙与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米特谈话时,脑海里浮现的一个想法。他希望利用自己的“20%时间”(即Google分配给员工用于独立开发项目的时间)来启动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将在他的母校华盛顿大学进行,着重引导学生们进行“云”系统的编程开发。他把这个项目命名为Google 101。随后这个计划不断发展和深化,最终促成了Google与IBM雄心勃勃的合作。Google目前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包括搜索、广告、Apps。Google Apps便是通过一系列收购后,Google提供类似微软的办公套件的免费办公软件。

  实际上,“云计算”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在此之前,晶格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或者是微软的.net,都有点“云”的味道。只是经过近十年的技术演变与发展,“云计算”被认为终于迎来了可以怒放的环境,受到市场的热捧。

  参与进来的不仅包括Google、IBM,还出现了亚马逊、微软、Sun等信息巨头的身影。2006年3月,亚马逊开始向中小企业出租其冗余的空间,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后来逐渐扩展至计算、数据库等一系列服务。Sun公司则推出“黑盒子”计划,该计划基于云计算理论建立,未来的企业数据中心不再会被局限在拥挤而闷热的机房里,而是一个个可移动的集装箱。微软试图以Windows Live为基础,联结起数以亿计的Windows用户,并向他们提供云计算。在线存储是微软迈出的关键一步,比尔·盖茨在2007年夏天说:“当你想到存储,就会想到Windows Live。”

  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不难理解,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对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来说,它也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遇,使其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和大企业竞争。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传统硬件制造商再次面临危机,因为那些对计算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中小企业,不再试图去购买价格高昂的硬件。云计算通过创新市场空间改变了商业模式。克里斯滕森评价Google Apps为“新市场颠覆式创新”。他说:“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做文字处理时用Google Docs,他们将文件存储在Google的服务器上,而不是自己的电脑上。当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快和更可依赖,用户正从桌面电脑上的软件应用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雅虎研究主管普拉巴卡·拉加万表示,“世界上不过有5台真正的计算机。”他意指Google、雅虎、微软、IBM和亚马逊这几家公司。可以预计,超级计算机市场的春天即将到来,这将盘活——当然也是颠覆——包括超级计算机供应商、操作系统公司、服务运营商、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用户公司研发项目在内的整个产业链。

  虚拟化的价值

  虚拟化在过去一年有很多进步,2008年这个技术将继续成为商业媒体的头条新闻。2007年底,虚拟化被权威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评为2008年10大战略性技术之一。

  虚拟化技术并不是一项新技术,1960年代IBM公司在大型计算机上就应用虚拟机技术,微软公司在其Windows NT操作系统里就包括一个虚拟DOS机,Connectix公司更在1997年推出了虚拟个人电脑(这家公司已经被微软公司收购)。

 尽管虚拟化技术已经出现多年,但是业内分析师估计,目前已经采用了虚拟化技术的服务器不到10%,所以推动虚拟化技术来充分释放计算资源,就有了很大的空间。此外因为在节约能耗和提高管理效率方面的巨大功效,虚拟化技术在这几年格外热了起来。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用户用于IT的投资中只有20%是用于创新和与业务有关方面,其余的80%都是用于管理和维护,计算资源的浪费和IT的复杂化都对简化IT、更好利用计算资源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而虚拟技术是一种调配计算资源的好方法,也可以说是让IT自动化的一种技术——它能够简化IT,充分利用计算资源。举个例子就是,服务器采用了虚拟化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充分释放原有的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减少新服务器的采购。

  企业应用虚拟化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应用程序具有最新的补丁程序,升级极为容易,特别适用于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的应用程序;其次,用户能够从任何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进行工作,如机场或者复印店,就像拥有一台永远运行的虚拟台式计算机,你能从世界任何地方使用它,而且完全安全;最后,IT部门推出内部开发的应用程序时,能够快速部署,只有需要的用户能够使用。

  如今,虚拟化正在进入数据中心的每个角落,在更多的情况下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4月底,微软公司COO凯文·特纳(Kevin Turner)在总部所作的简报中透露,微软下一步的战略发展方向和未来产品中,虚拟化居首。他认为,未来方向主要由目前的四大关键企业趋势影响而定,微软如何花费70亿美元的研发预算也将受到这些趋势的影响。第一个趋势就是企业用户们对虚拟化技术的兴趣与日俱增。特纳说:“其实,虚拟化不是一个趋势,而是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与企业成本节约息息相关,微软亦推出了它自己的Hyper V虚拟化技术产品。虽然微软公司在早期设定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领域,但是大部分产品的重点仍集中在服务器虚拟化上面。

  Intel和AMD两大CPU巨头都想方设法在虚拟化领域中占得先机。4月25日,英特尔与腾讯签署一项长期的IT战略合作,内容包括双方建立联合实验室,英特尔将为腾讯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服务器处理器平台,共同在服务器虚拟化等核心技术方面展开研究。在4月23日北京举行的AMD2008创新技术大会上,AMD全球副总裁王正福发布了同样的技术趋势:“虚拟化能够帮助企业在商业环境当中继续进行扩张和发展,而不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AMD和微软进行合作,微软把服务器的平台相互进行了整合,未来微软的视窗服务器将会虚拟化,也能够使我们利用AMD平台更好的实现虚拟化。”

  德勤发布的《2008年科技产业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中预测,虚拟化的前景非常良好,到2010年,所有服务器中将有50%是虚拟的。不过,2008年,尽管虚拟化仍可能是企业IT环境的未来方向,但谨慎的、更加长远的观点也许会取代过去的仓促之举。

  真正的万维网

  真正的万维网,即通过移动技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也获评Gartner2008年10大战略性技术之一。

  2007年,iPhone、Gphone是硅谷热门的词汇,就连微软也提出了Mphone(Multi-phone)的概念,认为手机应该融合多种无线技术、多种输入技术和多种应用功能。诺基亚、爱立信公司的首席技术官纷纷驻扎在硅谷办公。他们突然发现,苹果和Google已经开始威胁到他们的业务。

  手机和互联网的融合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涉足移动终端的生意。而围绕着终端的变革,原有的硬件、软件、服务、内容等公司都开始跨越产业链上的多个环节,致使原有的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诺基亚、苹果、Google等已经不单是手机、电脑和搜索公司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他们走到了同一条竞争线上。

  就连处理器和计算领域的霸主英特尔也不例外。2008年4月2日在上海召开的Intel春季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发布了5款面对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的全新处理器技术。通过MID,用户可以在口袋大小的设备中享受到最佳的互联网体验,比如通信、娱乐、信息浏览、移动办公,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式视频播放器、导航系统、平板电脑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来使用。“2008年会成为MID元年。”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帕特·基辛格告诉《商务周刊》,英特尔已经与PC、消费电子和手机等众多制造商展开了紧密合作,中国的爱国者、华硕、明基等厂商正计划在今年内推出基于新技术的MID产品。

  一台便携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这已经不仅仅涉及技术目标,而是在掀起一场整个商业模式的战争。移动运营商、芯片厂商、终端厂商、互联网服务商、内容提供商史无前例地集体参战,成为过去一年最热闹的场景。就连亚马逊也新推出了手持终端——电子书阅读器。

  与苹果公司依靠一款酷品手机切入市场的方式不同,Google更希望采用一种自己更擅长的方式——用开放的软件平台使自己成为一个联盟的组织者,类似于在互联网上用AdSense建立自己的广告联盟。2007年11月5日Google宣布发起成立手机联盟,其中包括摩托罗拉、T-Mobile、HTC(宏达电)、高通及中国移动等34家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动运营商、手机芯片提供商、手机生产商等。Google将为联盟的成员免费开放一个基于Linux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Android”。Google称,这个平台是完全开放的综合性移动平台,供联盟成员在此基础上开发新产品、改进服务和压缩用户成本。

  全球手机行业的霸主诺基亚,也不再满足于做一家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公司,仅仅制造和销售手机。按照该公司全球副总裁邓元的说法,诺基亚从2007年开始已经成为了一家互联网公司。2007年8月,诺基亚在全球宣布推出Ovi门户网络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了在线地图、在线游戏和在线音乐商店。近年来,诺基亚在全球收购了一大批提供各种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公司,包括音乐网站Loudeye、为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提供共享平台的Twango、为手机用户提供共享电脑文件的Avvenu公司。

  到目前为止,通信、互联网、消费电子3C技术融合的病毒式扩散威力还只是开了个头。1月10日,摩托罗拉内部的《技术展望》被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其中新六大技术趋势第一条就是浸没式互联网,即消费者将时刻在线,包括通过手机保持在线;此外还提到虚拟化,即实时通过传感器、GPS以及RFID标签在线展现现实的世界。这份《技术展望》是摩托罗拉公司每年都会编写的内部文件,预测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商业周刊》的文章认为,由于深陷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这家以技术著称的公司正有意开拓传统制造以外的市场,利用紧贴互联网的超级个人终端重拾优势。而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技术通俗易懂地转达给消费者,摩托罗拉也许将走一条与诺基亚截然不同的道路。

  以上种种,描绘出一个能够更加全面地丰富感知和拓展人类行为的未来世界。技术和应用的进步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这不仅为人类想像力带来极大的挑战,更让商人们发现全新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开一扇门,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这些引领时代的厂商们正在新的跑道上各就各位。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未来科技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