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881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28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Dr. Dobb's Journal
Dr. Dobb's Journal
《Slate》
《Slate》
《Inc.》
《Inc.》
TechTarget
TechTarget
TechWeb网站
TechWeb网站
VARBusiness
VARBusiness
达尔文杂志
达尔文杂志
信息周刊
信息周刊
Fast Company
Fast Company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Slate》是由政治评论员、专栏作家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1996年在得到微软资助的情况下创办。金斯利本人担任《Slate》主编到2002年2月,随后出任《洛杉矶时报》社论及言论版主编。

迈克尔·金斯利(Michael Kinsley)

      创办之后,网络杂志《Slate》以其政治评论、离奇新闻和艺术特写等内容而闻名,一些名人也为其撰稿。《Slate》到2004年12月被微软出售之际,大约有30名采编人员。据尼尔森调查公司调查,该网络杂志11月的读者人数约为600万人。

Slate is an English-language online current affairs and culture magazine created in 1996 by former New Republic editor Michael Kinsley, initially under the ownership of Microsoft, as part of MSN. On December 21, 2004, it was purchased by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Since June 4, 2008, Slate has been managed by The Slate Group, an online publishing entity created by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to develop and manage web-only magazines.

Since June 2008, David Plotz has served as the editor of Slate.[1][2] He had been the deputy editor to Jacob Weisberg, Slate's editor from 2002 until his designation as the Chairman and Editor-in-Chief of The Slate Group.[1]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s John Alderman is Slate's publisher.[3] Slate (ISSN 1091-2339), which is updated daily, covers politics, arts and culture, sports, and news. It is ad-supported and has been available to read free of charge since 1999.

《华盛顿邮报》购得微软在线杂志《Slate》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年12月,《华盛顿邮报》公司从微软收购了网络杂志的先驱《Slate》。虽然交易细节还没有披露,但是《Slate》主编雅各布-维斯伯格说:“《华盛顿邮报》是最适合《Slate》继续发展的地方。”

《华盛顿邮报》公司表示,《Slate》的业务将由《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新媒体和电子出版部门“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互动”负责,《Slate》目前每月有600万唯一访问者,读者构成与华盛顿邮报的网上观众类似。

TNS Media Intel ligence表示,在今年前九个月,网络广告是17个广告门类中增长最迅速的门类,网络广告开支达到了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传统媒体正在收购网络媒体,道琼斯最近收购了MarketWatch.com。

在微软的资助下,美政治评论家及专栏作家Michael Kinsley在1996年创立了Slate。在过去八年中,Slate素以政论时评及离奇新闻而著称。周二《华盛顿邮报》的股价上涨了26.95美元,涨至每股960美元。

《华盛顿邮报》21日宣布,将把微软公司的网络杂志《Slate》收入旗下。
    《Slate》主编雅可·维斯伯格表示,杂志易主后将继续保持独立社论权。维斯伯格说,《华盛顿邮报》管理层对我们印象深刻,收购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目前的状况感兴趣,并不是想把我们打造成其他形式,“《Slate》不会被合并、淹没、歪曲或毁灭”。

Slate卖掉了编辑本段回目录

cathayan.org

Michael Kinsley

人确实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正如比尔·盖茨一方面是个成功的野心勃勃的资本家,最近还参与了巴菲特的更大规模的资本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他却也能创办很自由主义的Slate在线杂志,并且行动很早。1996年6月,美国著名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当过《新共和》总编,在CNN主持过言论节目的Michael Kinsley被挖到美国大西北的西雅图,在微软旗下创办了Slate杂志。Kinsley当初产生这个想法时,自我感觉非常激动,一下子就放掉了已经功成名就的传统媒体事业,就跑到微软去了。说来也是,那是1996年,有多少人刚接触网络啊;紧接着的几年,又是多么激动人心的网络时代啊。

虽然微软有钱,也一直声明Slate可以一直办下去。但在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公司里面,不赚钱的部门总是在人前抬不起头来的。Slate在1998年4月创办两年后,决定要收费了,每年19.95美元。不过这次尝试非常失败,读者人数下滑地非常厉害,广告商也都走了。1年后,这个收费政策被取消。此后就不断有消息传出,说微软要卖掉这个杂志。但后来也有微软的说法,说也只能卖给有经验的媒体公司,让它能办下去,并且不失水准,否则宁可不卖。说的也是,运营一个Slate才能花多少钱?微软财大气粗,自然不放在心上。

于是一直到了现在,终于卖给了《华盛顿邮报》,也还是一家十分受人敬重的媒体,总编辑Jacob Weisberg留任。原来的Kinsley应该是在2002年4月去了洛杉矶时报,当了评论部主编。

Slate的内容可以说是非常好,读过一些它的IT评论,总是颇有新意,同时不乏深度。同时它还有政论,电影,消闲(这些内容几乎读不懂:-P)一类软性内容,因此颇能吸引不同人群,最近的每月浏览量在600万次以上。在它这里工作的人,近两年来被各大媒体不断地挖角,其中多有Slate名声的影响。

现在还不知道Slate会不会改变运营策略,转成收费服务,毕竟华盛顿邮报是做这种生意的。当然在Slate的声明中,Wiesbery说明,基本上媒体经营的所有重要方面都不会变,包括独立性在内。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也说就是喜欢Slate这种风格才买的它,而并不是要改变它。

2003年分析文章:在线杂志Slate能否延续成功? 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Jon Friedman

  【CBS.MW纽约2003年12月5日讯】Slate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延续成功。

  自1996年6月推出以来,Slate一直致力于打造真正的线上杂志。透过每逃谠政治和文化事件的及时和深刻报导,Slate蠃得了2003年全国优秀线上杂志奖(2003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General Excellence Online)。

  但是,成功总是伴随着不断的痛苦。Slate的竞争对手抢走了它的许多顶尖人才。它目前的困境类似于一个小球队,出色的球员都已经跳槽去了纽约洋基队(Yankees)或洛杉矶湖人队(Lakers)。

  Slate的成功能否延续,取决于它能否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仅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就不亦乐乎地从Slate挖走了一些最知名的记者,包括专栏专家克拉格曼(Paul Krugman)、Sunday Arts and Leisure专栏的编辑肯托(Jodi Kantor)以及电影评论家斯各特(A.O. Scott)。

  上个月,三十九岁的Slate主编威斯伯格(Jacob Weisberg)隔着早餐桌对我叹惜道,“他们把我们这儿当成狩猎场了。这一方面是褒扬,一方面却是困扰。”

  从编辑方面来说,威斯伯格是Slate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大资产。他是一名有思想、敬业的编辑,与前财长鲁宾(Robert Rubin)同为新书“In an Uncertain Time”的作者。

  威斯伯格的腔调充满信心。他不亢不卑,认为一名有雄心的雇员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无可指责。“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愤恨,我们的目标之一,原本就是为了培养出色的新闻人才。”

  威斯伯格创造了一种强调质量和流动的公司文化。

  Slate的经济专栏作家葛罗斯(Daniel Gross)说,“Slate最了不起的地方,以及它吸引我留在这里的原因,是它的高度灵活性。对我而言,这几乎完全是虚拟的运作,发发电子邮件就可以。”

  Slate的文化编辑奥罗基(Meghan O'Rourke)原来在纽约客(New Yorker)供职,她表示很欣赏网络写作的直接性。

  “Slate与纽约客的最大不同在于,纽约客是一家周刊,有些文章经过数月才能发表。”

  这些成绩主要应当归功于威斯伯格,他于2002年5月接过金士利(Michael Kinsley)的职务。金士利是Slate创办时的主编,他凭着作家和学者的名声使Slate出了名。

  值得注意的是,威斯伯格扩大了Slate流行文化的覆盖范围。Slate称每月读者平均数量约达500万人。

  “Slate反映了威斯伯格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广泛兴趣,而他的前任金士利则较专注于经济领域的报道。金士利对于想办成一种什麽样的杂志颇有自己的具体见解,因此,威期伯格时期的Slate较少打上主编个人的烙印。”

  威斯伯格并不害怕争端。他巧妙地让卷入丑闻的华尔街分析师布罗杰特(Henry Blodget)来写卷入丑闻的媒体业内执行长玛莎-史都华(Martha Stewart)的文章。

  威斯伯格说,“他(布罗杰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别人无法提供的视角,每位读者恨不得将文章中的每个字都吞下去。”

  布罗杰特的文章在Slate本周四的首页上登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尖锐地提出了两个与他当年身处同样尴尬境地时所面对的同样问题:“玛莎知道了什麽?她是什麽时候知道的?”

  Slate本周四首页的其它主要文章包括:“候选人逃避兵役有关系吗?”、“印度和巴基斯坦能否在喀什米尔达成妥协?”、“厄普戴克(John Updike)的远大抱负”、“美国人为何要在纽西兰买房置业?”、“哪一种词典最好?”、“与功夫的一生缘”,还有一篇延续整整一周的连载报道,主题是“军嫂在西点军校”。

  出版商克罗恩(Cyrus Krohn)说,Slate的商业策略是“吸引最优秀的读者,这些人自然成为网络广告瞄准的对象。”

  克罗恩称,Slate主力读者是三十岁左右、受过研究生教育,家庭年所得达8万美元以上。

  虽然Slate称竞争对手能够以丰厚的待遇来挖走人才,但它仍然拥有自己特有的丰富资源。至少,Slate有一个富得流油的“父亲”--微软(Microsoft)。

  微软足以保证Slate的生存没有问题,这与Slate的某些独立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对比,如Salon.com--它自网际网路泡沫破裂以来几经挣扎,一直在顽强地为生存而搏斗。

  Salon的支持者也许认为,它的职业道德可能更高些,因为它与大企业没有关系。但Slate消除了任何以为其报道受微软控制的看法。

  金士利说,“微软最大的优点,是不从干涉我们。”他对Salon报导比Slate更公正的暗示感到愤怒。

  他在电话采取中说,“如果我们像Salon一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微软早就将我们关闭了;如果他们能像我们一样节俭,自然就可以繁荣起来。人们关注Salon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有我们,否则,他们早就被遗忘了。他们每走一步都在模仿我们,然后是追随我们。”

  威斯伯格说,“我的确很欣赏Salon的坚持,它能生存下去对我们更有好处。”

  他说,“总的看来,Salon在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更倾向前者,对于我,大家会说是一个自由主义的鹰派。”

  现在,威斯伯格没有太多时间考量政治问题,他必须确保Slate业务不会因为某位作家或编辑的跳槽而受到影响。 

十年不足论英雄:从电子杂志的鼻祖说起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本名为《Slate》的电子杂志被评为2005年仅次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第四大媒体,这让众多坚信博客和维基会改变未来媒体的人眼前一亮。而柳传志和施振荣联手向网络杂志发行门户Xplus的注资,以及凯雷出手千万美元投资Zcom,一夜之间让电子杂志这个并不新鲜的概念复苏了。 

  记者◎尚进 朱步冲 陈赛

  2005年12月,《Slate》和《Salon》这两个电子杂志的鼻祖,世仇兼难兄难弟分别迎来了它们的十周年庆典,尽管华尔街上的经济和媒体分析家们仍然和往年一样在发布网络杂志撑不下去的高论,但它们倡导的精神和书写方式已经成为E时代新媒体争相相仿的样本。

  前美国《新共和》杂志的编辑迈克尔·金斯利在十年前创办《Slate》时,他的想法只不过是想在方兴未艾的网络空间里圈块地,以实现自己的传统新闻理想。由于金斯利的背景,《Slate》一开始就专注于阳春白雪的文化评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路易斯·莫南德探讨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或杰拉德·厄雷点评拉尔夫·艾利森的小说。纽约评论界惊呼,以花边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满足低级趣味的网络上,诞生了一本严肃到可以与《纽约书评》或者《新共和》相比的电子杂志。不过在热闹了一阵以后,无论是金斯利还是创办《Salon》杂志的大卫·塔尔博特都尴尬地发现自己以往的从业经验在这里不管用了,两本杂志都有了一个不大、相对固定的读者群,然而却无法再向前一步,前《Slate》杂志文化编辑茱迪·舒尔维茨一语中的:“在这里,任何人都没有耐心阅读长篇大论。”

  为了赢得这场“眼球争夺战”,两本电子杂志不得不向公众的趣味做一点妥协,终于在1998年9月,《Salon》打了一场翻身仗,成功地披露出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亨利·海德自1965年开始和一位有夫之妇发生过长达5年的婚外恋的内幕,这份报告立刻使网站获得了每分钟近千次的点击,甚至使技术副总裁查德·迪克森和手下的技术人员不得不每隔几小时重启一次服务器。相对之下,《Slate》的春天来得稍微晚一些,“9·11”事件使它长年坚持的政治文化评论在一夜之间大受欢迎,著名数字媒体调查公司Media Metrix估算,从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Slate》的注册用户从220万暴涨至420万,使它从读者数目上可以与《时代》周刊或者《华盛顿邮报》平起平坐。借着这股东风,自2002年4月起担任总编的雅各布·维斯伯格在招牌性的新闻分析外,不失时机地添加了运动、旅游、美食、科技等多元内容,终于把它的读者群由傲慢保守的哈佛毕业生逐渐扩大到普通网虫,在2004年初使《Slate》拥有了600万注册用户。

  有了那么个大盘子,维斯伯格和塔尔博特顺理成章地开始揣摩蛋糕的尺寸,当然,形势也迫使他们“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已经让两本杂志不可能再拿到大笔投资。2002年,《Slate》的广告收入只有可怜的100万美元,还不到它运营年开支的1/5,每年亏损额倒是达2000万美元。似乎剩下的就只有“内容收费”这一味猛药,谁都知道这条路肯定是电子杂志的未来,但谁也不愿意第一个跳进这个鳄鱼池,当竞争对手的垫脚石。2002年初,《Salon》宣布实行付费注册,年费30美元,普通用户只能浏览有限的文章或内容提要,塔尔博特估计,只要注册付费用户达到30万,就能使《Salon》实现收支平衡:“既然传统媒体巨人能够依靠其他方面的利润在网络平台上坚持免费服务,这就意味着新媒体必须从它的读者群中盈利才能发展。”然而把所谓免费浏览内容取消,就能迫使《Salon》的50万用户中的大部分乖乖掏腰包无疑是个简单天真的想法,《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倒是拢住了54万名付费用户,不过那是因为大量金融证券业内人士的工作需要造就的辉煌,专注于新闻分析和文化评论的《Slate》,《Salon》和《Inside》可就没那么好命了。著名独立调查企业Forrester Research早就预言,对于《Slate》这艘泰坦尼克来说,付费注册就是它航线的巨大冰山,因为网虫根深蒂固地认为,免费是网络信息的天然属性。果不其然,《Salon》折腾了一年,才遮遮掩掩地承认付费用户突破了5万大关,而《Slate》狠心割肉式的19.95美元年费会员制也没能拉来太多读者。

Michael Kinsley

  然而,似乎正当第一代技术和知识精英打造的网络新媒体跌到谷地的时候,另一场来自草根阶层的网络革命拯救了它。这场运动的兴起同样要归功于两个人,“个人博客之父”贾斯汀·霍尔,以及UserLand软件公司的CEO,成就了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的戴夫·温纳。强调交互与个人书写的新一代网络技术为奄奄一息的电子杂志指明了斗争大方向,正如约瑟夫·派因在他那本《体验经济》中论断的那样,任何行业都应该成为一个能够被体验的主题公园,作为当今大众接受信息来源“元媒介”的媒体也不例外。《Slate》终于开始跳起了大象之舞,将米奇·考斯等政治评论博客收归门下,并尝试把Flash、播客等元素融合到传统报道中去,不过它已经不再是同行当中的先锋,取代它地位的是Backfence.org,这个日浏览量达到5万,借助博客兴起的最成功的电子杂志,曾被《福布斯》评为2005年最热门的电子杂志和最佳媒体博客的玩意儿。

  相对于金斯利的显赫背景,它的创办人埃里克·奥尔森和菲利普·温不过是两个默默无闻的网虫,Backfence一开始也不过是个专注于报道毗邻华盛顿特区的费尔法克县鸡毛蒜皮小事的网站,然而它却打败了财大气粗的《华盛顿邮报》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新闻媒介,理由很简单,后者在这里统共只有12个记者,还必须盯着华府政坛的风吹草动,哪里比得上Backfence发动的人民战争。Backfence精心地把博客与维基两种Web2.0时代的书写方式集于一身,谁都可以登陆上去爆料,所有的文章都可以通过RSS方式无偿预订。

  当然,相对于《Slate》和《Salon》的小小落伍,传统媒体的日子也不好过,《商业周刊》在一篇名为《新时代,新媒介》的报道中说,报纸和电视都在面临着“失去下一代”的危险,因为年轻人只热衷于博客,Myspace,Msn即时聊天和电子杂志,道-琼斯在2005年5月宣布把《华尔街日报》的版面缩减了整整一栏,为的是每年从纸张成本里省出1800万美元来,第二天,纯收入已经比去年缩水了52%的《纽约时报》也随即跟进。这笔钱用来干什么?不用说,肯定是投到网络上,一个月后,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奈特瑞德,Gannett以及论坛公司一起出资5000万美元,收购了提供ODP公共网页搜索的Topix.net 75%的股份,似乎已经准备在网络媒体这趟火车上提前占座了。

网络杂志Slate.com庆10岁 媒体深思未来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CNET科技资讯网 2006/06/28

  能熬过10年的网络公司不多。因此,Slate杂志本月的10周年庆除了自我庆幸之外,也招来批评和新旧媒体对未来发展的深切省思。

  Slate有很多批评者,这些毒舌即使在意义重大的日子也不愿闭口。

  “哗众取宠又肤浅”、“自由派、标新立异和高傲”、“难以忍受”和明白地“令人不悦”是他们对这份杂志的描述。但不论批评者怎么说,Slate熬过来了,且根据网络使用评量公司Hitwise的数据,Slate的读者人数与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芝加哥前锋报(Chicago Tribune)和美国公共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等知名媒体的网络版相当。

  媒体专栏作家、博客Buzzmachine.com作者Jeff Jarvis指出,Slate存活的一大原因,是前后两大金主的鼎力支持。1996年由微软成立的Slate,于2005年卖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在纽约大学(NYU)教授新闻学的Jay Rosen表示,Slate的成功也在于灵活的适应力?从周刊转为日报,到现在的即时信息,以及转换营收模式,增加读者回应的空间等。

  Slate的死对头?Salon的创始人兼编辑David Talbot说,报纸和杂志就像油罐车。随着发行量下跌,美国主要报业集团近年来全都历经几轮的裁员,业界对于未来的发展路线,也陷入无尽的辩论。Talbot说:“报纸的主要收入基础早就被Craigslist等分类广告夺走:这应该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他表示:“报纸的未来在网络。他们应该培养更多评论作家。大众新闻(Fox News)展现出一般人的品味是什么。民众要的是针锋相对、坚持己见的媒体。”

  自1995年至2005年底担任时代公司(Time Inc.)总编辑的Norman Pearlstine指出,互联网已在三项传统优势上超越报纸?适时性、记载性出版品和分类性。他在Slate十周年庆的媒体论坛上表示:“未来最让人兴奋的发展是,报纸与杂志成为更具评论性的出版品。”

  Jarvis表示,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在两个月前率先推出的公共博客Commentisfree.com,让记者以聊天的形式写文章,并与读者进行公共事务的辩论。Jarvis说记者的新角色是仲裁者,但即使这部分也被Digg.com等网站取代。该站让读者票选什么是最重要的新闻。他说:“新媒体的妙处胜于旧媒体。”

  Rosen说他的NYU新闻学学生仍向往进入传统媒体,但他今春开始指导博客写作“Blogging 101”,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美国杂志媒体专栏作家Michael Wolff表示,除了广告之外,印刷媒体的大挑战并非Slate等网络媒体的直接竞争,而是没有人单独仰赖一份报纸、一个网站或一个电视频道。他说:“单一信息来源的想法在当今是可笑的。”根据Hitwise的调查,只有4个新闻网站的市占率超过2%,雅虎以6%居首。

  Jarvis认为,那代表广告费分散得更平均,且锁定利基市场?这对于所谓的“公民记者”和博客作者,包括他14岁的儿子,都是好消息。Jarvis说:“我儿子用自己写的博客赚钱,多到足够自己买一台iPod.”

  但Talbot指出,博客和排名第五的www.drudge.com等新闻网站,完全依赖传统的媒体提供故事素材,“就像住在鸟巢里的小鸟。一旦巢倾,那些小鸟将无依无靠”。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电子杂志 Slat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late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