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838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5-05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群众外包:为什么群众的力量是未来商业的驱动力》

台湾书名:《把工作外包给全世界》 (Crowdsourcing)
【出刊日期】 2008-12-25
【类别】 趋势与网络
【原著作者】 杰夫·豪威(Jeff Howe)

英文书名:Crowdsourcing: Why the Power of the Crowd Is Driving the Future of Business (Hardcover)
by Jeff Howe

Hardcover: 320 pages
Publisher: Crown Business; 1 edition (August 26,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307396207
ISBN-13: 978-0307396204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提出革命性的“长尾理论”后,《Wired》再次出击,提出众包理念。在《Wired》杂志2006年6月刊上,该杂志的编辑Jeff Howe首次推出了众包的概念,此说一出,Google 上关于Crowdsourcing的搜索结果在9天内从3条飙升至18万条。众包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 通过网络控制,这些组织可以利用志愿员工大军的创意和能力——这些志愿员工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工作,满足于对其服务收取小额报酬,或者像莱昂那样,满足于未来获得更多报酬的前景。对于某些类型的行业而言,这提供了一种组织劳动力的全新方式。

※工作委外不稀奇,但是公开外包给群众、而且是一群彼此不认识、非专业人士,又是怎么回事?全世界商业模式已然改变,你我都无法置身事外! 
 
   群众接案,占据职场新生态!

所谓「群众外包」就是广征众人之力,将传统上由特定代理人负责的任务,外包给非特定的一大群人。换句话说,众包就是借用开放原始码软件项目的成功原则,将之广泛应用到企业界各个领域。

◎「意诺新」是一个网络社群,由14万余名来自170余国的科学家组成。杜邦、宝碱和巴斯夫化工集团等企业会将他们内部研究团队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张贴在意诺新网站上,悬赏1万到10万美元。意诺新解决了许多大家束手无策的棘手挑战,缔造辉煌的成功纪录,因此得以快速成长。 

■众包可以运用在以下商业环境之中: 

1. 集体智慧

有几项学术研究显示,从一般大众当中找出一群背景多元的群众,表现一定优于透过某些标准挑选出来、同样人数众多的人。

这个原理就是集体智能概念的依据,也就是说一群人通力合作做出的决策,一定会比任何个人都来得理想。 

◎戴尔计算机就采取了这种作法,推出IdeaStorm论坛作为新的研发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提出新产品构想,以及票选他人所提构想等,这就是实际应用发想活动的范例。IBM也曾采取类似作法,在2006年举办「创新脑力激荡」大会,汇聚4万6,000个构想,然后IBM宣布将投资1亿美元,根据创新脑力激荡大会所提出的构想建立10项新事业。 

2. 大量信息的过滤和组织

iStockphoto上有200万张照片,YouTube上更有800万支短片,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到底该如何加以筛选,并分出良莠。所幸,这正是群众能发挥威力的地方。不但内容可以众包完成,还可以运用群众的力量来过滤出优质内容。 

◎这方面有个值得参考的模式,那就是美国热门的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不仅在节目上演出的未来之星就是来自群众之中,到了每一季节目的尾声,观赏该季总决赛的2,300万名观众还会投下8,000余万票来选出冠军参赛者,这样的投票数简直可以媲美2006年的美国期中选举。 

3. 集体资金

群众力量的有效运用,不仅仅在评等,群众还可以共同投入自己的资金,共创有趣的事物。

◎Kiva.org将自己定位成「世界首见的个人对个人微型贷款网站」。它透过因特网,将第三世界国家的小型企业和第一世界国家的善心出资者连结起来。Kiva在初创的前几年就募集到2,000万美元资金,借贷给11个国家的22万5,000家新创小型企业。Kiva目前的出资者人数比需要募资的项目还多,而许多国际机构也都成立了营利导向的微型贷款部门。孟加拉国经济学教授穆罕默德‧尤诺斯在2006年提出用微型贷款来提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概念,因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Kiva采用了同样的观念,并转换成网络导向的营运模式。 

◎ 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欧巴马聪明运用了个人网站,向超过200万名小额捐款人募得了约2亿7,200万美元。有趣的是,那笔资金只是用来确保欧巴马获得民主党提名。欧巴马后来又募得更多资金用于总统选举。 

    “Given the right set of conditions, the crowd will almost always outperform any number of employees—a fact that companies are becoming aware of and are increasingly attempting to exploit. That, in a nutshell, is what crowdsourcing is about.” —Jeff Howe

「不论企业有多少员工,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群众的表现几乎一定会比员工还出色,这是企业界慢慢发觉、也逐渐设法善用的一点。总而言之,这正是众包的真髓。」——豪威 

杰夫‧豪威(Jeff Howe)

众包将会大大改变工作和创造力的本质,这点几乎是可以确定的。众包持续让过去稀少的资源变得日益丰富,而顾客所愿意购买的事物也将随之产生剧烈的改变和演化,这可能会造成相当深远的影响。

 众包不是单一策略,而是一套多样的作法。在你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先想清楚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去寻找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众包的4大基本策略是:

 ● 善用集体智慧或群众智慧。

● 运用群众进行筛选和票选。

● 运用群众创造你想要销售的商品。

● 利用群众的集体财务资源。

 许多成功的众包项目都综合运用了上述4种作法,你不妨挑选自己需要的项目,让自己的项目发光发亮。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杰夫·豪威(Jeff Howe) is a contributing editor at Wired Magazine, where he covers the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mong other subjects. In June of 2006 he published "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 in Wired. He has continued to cover the phenomenon in his blog, crowdsourcing.com, and published a book on the subject for Crown Books in September 2008. Before coming to Wired he was a senior editor at Inside.com and a writer at the Village Voice. In his fifteen years as a journalist he has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working on stories ranging from the impending water crisis in Central Asia to the implications of gene patenting. He has written for Time Magazine, U.S. News & World Report, The Washington Post, Mother Jones and numerous other publications. He lives in Brooklyn with his wife, Alysia Abbott, their daughter Annabel Rose and son Phineas and a miniature black lab named Clementine.

本书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While small groups have often been the foundation of great performance—think SWAT teams and Skunk Works—Jeff Howe has made the compelling case for the power of far larger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He shows in Crowdsourcing—with rich illustrations from Google and InnoCentive to Threadless and Wikipedia—that the right community with the right incentives can often invent, write, and run research and business initiatives more effectively and less expensively than traditional enterprise.”
—Michael Useem,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director of the Leadership Center at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author of The Go Point: When It’s Time to Decide and The Leadership Moment

“Beyond the wisdom of crowds is the work of crowds, a powerful and transformative source of creativity and an economic engine that defies traditional rules. Jeff Howe’s guide to crowdsourcing—to use his perfect coinage—is insightful, fun, and indispensable to those who want to understand, or participate in, this amazing phenomenon.”
—Steven Levy, author of Hackers and The Perfect Thing

“Jeff Howe has captured a complex and vital change in the business landscape: in the next few years, your customers could become your collaborators, or your competitors. His ability to weave story and strategy together makes Crowdsourcing a readable and indispensable guide to this new world.”
—Clay Shirky, author of Here Comes Everybody

作者文章选摘编辑本段回目录

群众外包(Crowd sourcing)浪潮的兴起

记得外包吗?把工作交给印度或中国人已经是2003年的事了。现在有新的便宜劳力来源:全世界各地用自己空闲时间创造内容、解决问题,甚至一起进行研发的每个人。

作者:Jeff Howe;译 : Mr. Friday

1. 专家

Claudia Menashe需要几张病人的照片。身为华盛顿国家健康博物馆的项目负责人,Menashe打算设计一系列交互式的展览机台,播放全球流行疾病的相关信息,像是禽流感。一个展览设计师已经规划好展览机台的部分,但是现在Menashe需要寻找一些能搭配文案的图片。Menashe不打算专门请一个摄影师来拍流感病患照片,而打算使用已经拍好的图片 – 这正是出版业中所谓的「图片供货商」。

2004年10月时,她遇到了一位图片供货商Mark Harmel,他是一位自由摄影师,住在加州的曼哈顿海滩。Harmel的太太是位医生,所以他也专拍与医疗业相关的图片。「Claudia想要人们打喷嚏、治愈的那种照片。」Harmel回想说着。他是一位说起话来温文儒雅的52岁中年人。

国家健康博物馆本有个宏大的计划,在华盛顿D.C.的National Mall里占一个区块展览,但他们才刚起步而缺乏经费。「他们预算很吃紧,所以我自己都以赔钱价帮他们做事。」Harmel这样说道。Harmel在一间舒适但拥挤的办公室工作,就在他和老婆、继子一起住的房子后面。他给了博物馆一个相当优惠的价格:每张照片收费在100到150美元之间。「这大概是企业客户价钱的一半。」他说。Menashe对当中的四张照片有兴趣。对Harmel来说,这是一笔大约价值600美金的交易。

但经过几个礼拜的来回之后,Menashe寄了一封email给Harmel,说她很抱歉这项交易要取消了。「我找到一个供应图片的网站叫iStockphoto,」他说,「他们的价格我们付得起。」这话说得很保守。就在发信的同一天,Menashe就在iStockphot上订了56张照片­ – 每张大约1美元。

iStockphoto,本来是让一群平面设计师免费分享图片的网站,提供的价格却比Harmel少了99%。它怎么办到的?它为业余摄影师创造了一个在线交换市场:来源包括在家工作者、学生、工程师、舞者。这个网站现在有大约22,000个图片提供者,基本图片每张收费在1到5美金之间。〈尺寸非常大且高画质的图片可以喊价到40美元以上。〉不像专业摄影师,iStock爱好者并不需要背负一年必须赚130,000才能打平收支的压力;赚赚130美金的外快他们也可以接受。「一直以来我都在协调价格这件事,」Harmel说,「但我要怎么跟1美元的图片竞争?」

他当然没办法竞争。对Harmel来说,这是个残酷的经济现实:Harmel的作品不再珍贵。专业级的照相机现在价格不到1,000美金。有了计算机与photoshop,即使是入门级的爱好者也可以做出与Harmel这种专业摄相师比肩的图片。加上因特网和强力的搜寻科技,与全世界分享这些图片变成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一开始,图像供应产业是反对iStockphoto网站与其它那些所谓小型图像商〈microstock agency〉,像是ShutterStock和Dreamstime。然后,2006年2月,全球最大的图像供应公司、全球市占率超过30%的Getty Images,以五千万美金的价格买下了iStockphoto。「如果有人快要危害到你的生意,最好的做法是让它变成你旗下的生意之一。」Getty的执行长Jonathan Klein如是说。iStockphoto的收益每月以14%的速度成长,而2006年时它已经卖出了大约一千万张图片­­ – 这是Getty旗下最贵供货商的好几倍。iStockphoto现在的顾客,有像是IBM与United Way这种大客户,也有小型的设计公司。这些公司以前都只能向大型图片供货商购买。「我以前透过Corbis和Getty,而图片来源费就占了我的设计费一大部分,导致我的利润很低,」一名英国设计师在email给该公司的信中如此写道:「iStockphoto的小额付费系统让我得以提高利润。」欢迎来到大众时代。这就像加州柏克莱大学的SETI@home的分布式计算机运算计划,透过结合数以百万计的计算机闲置资源达到前所未有的运算效能,而现在有分布式的劳力资源网,正透过因特网结合数以百万计的闲置人脑资源。开放软件原始码运动已经证明了结合热情、技客型的志愿者,他们也能写出像Microsoft、Sun Microsystem这些高薪程序设计师一样的程序代码。Wikipedia已经展示出这种模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内容无限、无所不包的在线百科全书。而eBay和MySpace这些公司,如果没有用户的贡献,也无法建立像现在这么成功获利的企业。

这些都是在因特网时代兴起的公司,透过这个在线互连的世界获利。但是现在这些有生产力、数以百万计的热情贡献者,也吸引了旧式公司的兴趣。过去十年,许多公司都在寻找印度或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力。但是现在这些劳工在哪里已经不重要了 – 他们可能在楼下街角,他们可能在印度尼西亚 – 只要他们能连上网络。

科技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从产品设计软件到数字摄影机,大幅降低了从业余到专家之间的藩篱。爱好者、兼职、以及入门试玩者,突然有了市场,而各种产业如制药业、电视产业中的聪明公司,正寻找能够发挥潜在群众智慧的方法。这种劳力并不总是免费的,但是比传统的付职员薪水便宜多了。这不是一般的外包;这是群众外包〈It’s not outsourcing; it’s crowdsourcing〉。

Harmel花了好一阵子才理解到发生了什么事。「当国家健康博物馆打电话过来前,我从来没听过iStockphoto」他说,「但是现在,我觉得它就像堤防破了第一道缺口。」2000年时,Harmel除了特别受雇所拿到的佣金之外,还卖出100张左右的照片,赚了大约69,000元美金,对他来说是很不错的一笔收入。去年他的照片生意收入减少了 – 59,000美金,卖出超过一千多张照片。付出的劳力更多,但赚的钱却也越少。

Harmel并不是唯一感受到风雨欲来的摄相师。去年夏天,摄相艺术家联盟〈Stock Artists Alliance〉论坛上就掀起一阵恐慌。「大家都发现照片收入锐减,」Harmel说,「我无法指控iStockphoto这种行为是犯罪,但是它确实造成了强大的降价压力。」结果,他决定要把他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任务型的摄影项目去。「我看不到专业级图像供应产业的未来在哪里。」他说。

2. 制作人

「这是真马吗?牠好像没有脚。」Michael Hirschon说。他是VH1频道节目制作部的执行副总裁,同时也是该频道著名节目Web Junk 20的催生者。这个节目专播该礼拜在网络上出现的、最受欢迎的前二十名影片。Hirschon与其它的工作人员站在在VH1编辑室的唯美朦胧灯光下,正在审看这一季的完结篇影片。问句中的这匹马叫做Patches,牠坐在麦当劳得来速窗旁的行人座位上。驾驶点了一个起司汉堡给Patches。「噢,牠当然是真的,」一位制作人说。「我们拍到了牠喝啤酒的镜头。」工作人员爆出笑声,而Hirschon则问为何不把这段镜头放进影片中去。「标准局不喜欢。」一位制作人回应道。标准局 – 又称标准与实践〈Standards and Practices〉,是一群决定什么影片违反常情容许范围的人 – 这些人对Elvis the Robocat影片,或是那部一个脚踏车骑士被巡察员攻击、从桥上粗鲁地丢下去的影片就没意见。Web Junk 20每个礼拜带给观众的就是这种影片。在这种娱乐的新世纪、群众民主时代里,笨宠物的影片最受到欢迎。

Web Junk 20是第一个把网络上有趣的影片重新包装成电视影集的节目,但它将不会是最后一个。2006年2月,制作人Bravo在USA Network频道推出了一个新的影集:Outrageous and Contagious:Viral Videos〈直译为疯狂传染病:病毒型影片〉。这个节目内容就相当类似Web Junk 20。E!电视台的The Soup节目就有一个桥段叫做Cybersmack,而NBC筹备中、由Carson Daly制作的新剧Carson Daly’s Cyberhood,首集内容就是把一群会喝酒的农庄动物搬上电视屏幕。高尔现在的电视节目也是这种模式的忠实拥抱者: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内容都来自于观众提供的数据。

网络影片对VH1来说真是完美结合,因为大家都晓得VH1擅长以低成本重新包装内容、创造出吸引人节目。这个频道在1996年推出Pop-Up Video节目时,就重新定义自己为俗艳怀旧影片的大本营,六年后的I Love the 80s更是到了巅峰。「这节目是个良好典范,因为它叫好叫座,而且我们有那些影片片段拨出的许可」- 例如当年如大胆尝试新风格的天龙特攻队和致命的吸引力 -「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取得,」Hirschon说。〈内幕揭露:我曾经在Inside.com为Hirschon工作过。〉但是一些三线明星开始对VH1节目的挖苦作风感到不满。「后来取得这些影片的播出许可变得越来越难,」Hirschon说,他有一种慵懒的英语教授气息,「随着收视率越来越高,我们也花了更多的钱以拿到影片来源。」

但是Hirschon知道有一个来源能提供更便宜的影片。他一路看着网络影片的兴起,想着应该有方法可以用这些做出一个节目。「我知道我们可以做到Youtube所不能的事:电视,」他说,「每个人都想上电视。」差不多就在同时,VH1的母公司Viacom,用四千九百万元买下了iFilm,一个相当流行的网络影片搜集站。藉此,Hirschon有了门路可以取得网络热门影片。也由于iFilm早就有做热门影片排行,因此Web Junk 20便能轻松从一堆庸俗影片中取出菁华。Hirschon也承认,这节目最特出的一点,就是它「超级便宜」 - 它是VH1到目前为止最便宜的电视节目。一集30分钟的节目的成本大概是请五个演员的价钱,这大约是so noTORIous〈一个由Tori Spelling担纲演出的喜剧,06年四月首播〉制作费的十分之一。如果这个模式也能在全国电视网上的Carson Daly’s Cynberhood成功,它省下的经费会更多:现在电视网半小时的节目制作费就大约要花上一百万美金。

Web Junk 20在2006年一月开始播出,而收视率很快的就超过Hirschon的预期。它首季拨出时,在18~49岁的主要族群间成绩不俗,平均每集吸引五十万左右的观众,比去年同期星期五夜间节目高出四成以上。这个收视率也让电视台决定要让Web Junk 20续播下一季。

Hirschon认为群众是TV 2.0的关键角色。「我可以想象未来所有节目都有一部分是由观众创造的,」他说。该频道最近推出了Air to the Throne节目,是一个在线空气吉他比赛,观众同时是节目灵感来源,同时也是陪审团。赢家可以在5月31时上VH1摇滚名人堂节目。即使是VH1的指标节目Best Week Ever,现在也包含了观众创造的影片。

但是大众能创造出够水平的内容,让这些节目经年累月的持续下去吗?Brian Graden,MTV台娱乐总监如此担心着。「我们决定不要一年52周都播出Web Junk,因为我们不想把它炒到烂掉,」他说。Hirschon不打算完全倚赖网络影片,而正改型征求观众专为Web Junk 20制作的影片。初期的结果有好有坏。观众寄来参赛的影片大概有12,000部。「观众反应很激烈,」Hirschon与其它在编辑室的员工都这样说。但是,他也追加道:「但大多数的影片完全是垃圾。」

从另一方面来看,选择赢家倒一点也不难。「我们大概有二十部决赛影片。」但是Hirschon很有信心,未来当观众自制电视影片风潮成熟后,会有更多能人出现,而电视台选出的影片将会是上等中的上等。强大的消费者行为力量站在他这一边。2005年尾时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提出一份报告指出,12到17岁的在线族群,有57%〈也就是一千两百万人〉正在创造某种内容,而且会把它放到网络上。「就算噪声比〈译注:好作品与烂作品的比例〉一直没有改善 – 虽然我觉得一定会改善的 – 网络上还是会有一大堆好作品,」Hirschon说。「我很有信心,在未来,一人制作的电视作品会失败,但这个群众模式将会成功。」

3. 爱修机器的业余人士

合众研发的未来可以在Kelly的Auto Body上找到。它位在安大略省Barrie城的Shanty Bay路上。这是57岁的Ed Melcarek,放置他的「周末毁灭台」的地方。那是只有一个房间的公寓,有一个音响扩大机,一把吉他,变压器,两台桌上型计算机,一把小号,半个浮船,以及一些足以组成一整间RadioShack电子专卖店的小玩意。大多数的礼拜六,Melcarek会进来这里,倒上一杯St. Remy,点上一根Player雪茄,开始尝试解决那些深深困扰着财星100大公司的技术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弄愚蠢的影片。有些人天生有一些科学天份与能力,而美国大公司们正努力发掘这潜力。在这段追寻过程中,站在前端的公司正改变研发的面貌。白色实验室外套再见;欢迎Melcarek – 九万名「问题解决者」之一。这些人组成了InnoCentive上的科学家网络,这可以说是iStockphoto的科技研发版。

大药商礼来〈Eli Lilly〉在2001年出资成立了InnoCentive,找出连结公司外部人才脑力资源的方法 – 这些人能协助开发药品,增加进入市场的速度。从问世伊始,InnoCentive开启了一扇其它业者也亟于进入、汇集了一群能解决临时问题的专家世界。大公司如波音、杜邦,以及P&G现在把他们最难解的科学问题放在InnoCentive的网站上;InnoCentive的任何人都可以试图来解决它。

这些公司 – 或者以InnoCentive的语汇来说:寻找者〈Seekers〉 – 每个解答大概会付一万到十万美金。〈他们也会付InnoCentive一些钱,好参与这个平台〉。InnoCentive的CSO〈Chief Scientific Officer〉Jill Panetta说,这个网站上超过30%的问题都已经被解决了,「换句话讲,这比传统、室内的研发方式还好上30%。」

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可能与你想象的完全不同。许多人是出自兴趣,然后在著名的「自家车库」研究出来的,例如一个达拉斯大学学生作出一种化学物,可用在复原艺术品,或像北卡罗来纳州的Cary,他想出一种把大量的化学原料混合的创新方式,而他自己是一位著作权法律师。

这没什么好惊讶的,Karim Lakhani说道。他是麻省理工学院主讲科技与创新的讲师,研究InnoCentive好一阵子了。「InnoCentive这种网络的力量,正来自于成员的异质性,」他说道。Lakhani与其它三位作者一同研究了InnoCentive上来自26间不同公司的166个问题。「我们发现实际上,解题者若没有该领域的正式经验,问题解决率反会增加。」Lakhani说。Lakhani是网络主义〈Network Theory〉的信徒,也就是权威社会学家Mark Granovetter口中「微弱连结的力量」。最有效率的网络就是那些能把最多不同领域、知识与专业连接起来的网络。

这解释了Melcarek如何解决难倒高露洁专家的难题。这家超级大公司想把氟化物的粉末倒进牙膏管,而别让它消散在空气中。Melcarek看完题目就晓得答案了:将粉末导入电流,而管子保持接地。带正电的粉末颗粒将会被带负电的牙膏管吸住,而不会四处飞散。

「这真的是很简单的解法。」Melcarek说。为什么高露洁想不到?「他们可能是要测试那些没学过物理的牙膏管研究员吧。」Melcarek为此赚了25,000美金。高露洁的R&D员工如果要想出同样的答案,所花的成本大概也是这个价钱的数倍之高 – 如果他们想得出来的话。Melcarek自己很兴奋赢得了这个挑战。「这些都是超高难度的挑战,」他说,「这加强了我对自己的信心。」

Melcarek,喜欢穿厚毛衣、搭配宽松的渔夫帽,过的并不是一般科学家的生涯。他花了四年拿到温哥华British Columbia大学的硕士学位,研究世界级的粒子加速器。但他后来决定放弃念博士。「我找到一份私人企业的工作,」他说,然后静默了一下,「我真的很需要钱。」之后,他接过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满意的」的工程师工作,但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发挥Melcarek的科学专长、同时满足他的研发欲望。「我可能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环境,」他说。在零星片段的工作职涯中,他设计过暖气通风口、工业用自动喷雾机器人。不是每个聪明人都能在大学或私资实验室进行先进研究。总是会有人得去制作空调系统。

对Melcarek来说,InnoCentive就像一张带他脱离科学逆流的入场卷。过去三年来,他每周都会到网站上看新的待解问题〈网站称之为:挑战〉好几次。这些问题分为化学类、生物类。Melcarek没有接受过这两个领域的相关训练,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化学问题难不倒他。「我看到一堆可以用电子机械解决的化学题目,而这正是我以前研究分子物理时很熟悉的领域。」他说道,「如果30分钟后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就放弃。」除了前述的注入氟化物的挑战,Melcarek还成功的找出净化含硅溶剂的方法。这个挑战价值10,000美金。Melcarek挑战的其它问题则遇到其它人提出效果差不多的解法,而现在还有两个挑战的答案正在审核中。「几个礼拜来的研究,得到的成果还不错。」他语带笑意。

对大公司来说,InnoCentive倒也是个不错的交易,因为它可以利用大众力量降低公司日益昂贵的研究费用。「我遇到的每个人都遇到差不多的研发困境,」Procter & Gamble创新之事部门的副总裁Larry Huston如是说。「每一年研发成本成长速度都比业绩成长率还快。现行的R&D模式已经出问题了。」

Huston曾经带领翻新过P&G的门面。P&G的组织文化曾经是如此封闭,以致外界用「俄亥俄州的克里姆林宫」称之。2000年时,公司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攀,但销售力度却只保持平盘。当时P&G股价崩跌超过一半,而Huston正是要带领公司、重新改变创新产品的推出过程的人。不过他的做法并不是对颇具规模的研发部门进行裁员〈现在研发部有9000多名员工〉,而是改变他们工作的方式。

Huston看到公司最成功的产品,是来自于许多不同部门的合作成果。他想到,跨界的合作可能有效。因此,P&G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把自家产品中「来自公司外部的创新」的比率从15%提升到50%。六年后的今天,P&G新产品中的关键组件有35%是来自于公司之外的发明。Huston指出,结果P&G的研发生产力提升了60%,股价也到达五年来的新高。「它改变了我们对组织的定义,」他说。「我们有9000名的研发部门员工,而透过我们的外部网络,大概还有一百五十多万名研究人员。中间的这条界线实在很难去划分。」

P&G是InnoCentive最早期也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但是P&G除此之外也跟其它群众外包网站的互动密切。例如YourEncore,让企业得以寻找、雇用退休的科学家,请他们解决一次性的任务。NineSigma则是创意产品的在线市集,用跟InnoCentive差不多的方式把企业和解题者连结在一起。「人们都把这误解为外包,但这分明不是。」Huston说。「外包是我请某个人来做一个特定任务,任务完毕,关系也随之结束。这跟几十年来公司员工受雇的情况没什么两样。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把公司藩篱外的人带进来,大家一起进行创意、协同合作的过程。这是新的一章。」

4. 大众

在1760年晚期,一位匈牙利贵族Wolfgang von Kempelen创造了第一台能打败人类的西洋棋机器人。von Kempelen把它取名为Turk,它由一个小木柜、一块棋盘、以及戴着头巾的模型人体躯干所组成。Turk在欧洲巡回演出,大获好评,甚至被拿来与富兰克林、拿破仑相提并论。而这,当然,是假的。这个小木柜里面藏了一个真人:一个西洋棋高手进去。Turk的外表裹着高科技的漂亮糖衣,而里面则是由真实人脑智能所驱动。这段典故解释了为什么Amazon.com的新产品:群众外包搜寻引擎,用的是von Kemplen的玩意名字。亚马逊的Mechanical Turk是个网络市集,帮助公司找到人来完成计算机实在不擅长的事:例如辨识照片中的物品、速读房地产文件并找到重要信息、写产品描述短文、把podcast重新译为文字。亚马逊把这些任务称为HITs〈Human Intelligence Tasks;直译为人脑智能任务〉;这些任务都被设计成只需要短时间就能完成,也因此每项任务的获利都很低 – 大多落在几美分到几美金之间。

InnoCentive与iStockphoto是为有特殊专长人才设计的劳力市集,但Mechanial Turk需要的是只要有基本文字能力的任何人。这是对所有人进行的群众外包。到目前为止,这个网站的成绩有好有坏:网站刚推出时相当热烈,但后来上面的工作请求 – 在上面提供工作的公司 – 数量明显减少。「它遇到了一些阻碍,」Turker Nation的创立者Alan Hatcher在论坛中说道,「还没有人想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Turk上面的工作也不全都是一般人做得来的:有些人会用程序来取巧完成任务,但质量很差。「我想有很多人注册的目的是想来揭穿骗局,」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司代表说。「真的需要有一个方法让大众动员起来合作。」

Peter Cohen是这个网站的执行长,他承认Mechanical Turk这个在2005年11月才推出Beta版的网站,是还在进行中的案子。〈亚马逊拒绝告诉我正式版的推出日期。〉「这是非常新颖的点子,而这需要一些时间才能让人们接受它,」Cohen说,「我们现在正站在冰山上最斜的那个顶端。」

即使如此,有一些公司已经从Turk上得到了好处。Sunny Gupta在西雅图郊区开了一家叫iConclude的软件公司。该公司推出几套专为大公司〈如阿拉斯加航空〉设计、能让产品技术服务流程顺畅化的软件。iConclude的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维修流程图,这是让技术支持部门员工用来协助他人解决疑难杂症时所用的软件。

Gupta解释,iConclude的软件要解决的问题大多都不难、也不耗时间。但是只有熟悉Java与Mircosoft系统的人知道怎么撰写这些维修流程图。找到并雇用这些人对公司来说是一项很大而昂贵的挑战。「我们曾经把撰写维修流程图的工作外包给爱德荷州Boise的一家公司,」他讲这句话的时候,眼睛望着小公司外面的Tully’s Coffe。「每张流程图我们要付2,000美金。」

(图)《众包》各版本封面《众包》各版本封面

当Gupta听到Mechanical Turk的时候,他猜想或许它可以用这网站来找到他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经过几回的测试,iConclude从Turk网站上找到80位能胜任的人才,而这些人都对iConclude的HITs跃跃欲试。「其中有两位是为了养小孩而不得不辞职,」Gupta说,「他们可能已经养了六个小孩,但是现在他们都很乐意贡献他们的能力出来。」

Gupta把他的桌上型计算机转过来,让我看屏幕上的流程图。「这是当初我们花了2,000美金买到的。但这一张,」他说,「则是Turk网友制作的。」我问他付了多少钱?他说:「五美元。」

译后言 :

各位好, 我是Mr. Friday. 抱歉一直没有跟各位说明为什么会翻译这篇文章. Crowdsourcing概念从去年开始出现后, 在美国的企业界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 许多人曾经争论Web 2.0对于企业经营到底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而Crowdsourcing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心中的答案. 这一篇文章刊登在Wired杂志上, 是创造Crowdsourcing这个名词的”先驱”, 如果只单看其中一篇, 可能会觉得是个特例; 但四篇连续看下来, 我想这个概念的特出之处就相当明显. 这不是单一的个案, 而是真实发生在国际型大企业上的事. 未来如果有人要彻底研究这个概念, 这篇文章是必定要读的. 可惜的是, 虽然这个名词在国外掀起炫风, 但国内却绝少人对此概念进行讨论. 原本我是打算自己写一篇文章, 但后来想, 与其自己野人献曝, 或许直接翻译英文的第一手数据会对各位读者帮助比较大. 当然这里也就很感谢Jeff Howe竟然如此慷慨的允许一个陌生人寄email说想翻译文章的要求… 另外, 在当前台湾网络上, 较为深入讨论过Crowdsourcing的大概只有这一篇:

朱学恒的路西法地狱 - Web 2.0之如果我是企业研发长!

不过国外已经有专书出版. 相关书籍台湾有翻译出版的, 首推这本:

维基经济学

这篇译文中把Crowdsourcing翻为群众外包, 但此种译法容易让人以为这是外包Outsourcing的一种, 而这却反而是文中一直努力试着阐明不同的. 如果有更好的译法, 或者是对我的翻译内容有意见, 欢迎不吝告知.

注 : 原文于2006年6月刊登于Wired杂志, 第14.06期, 本译文已获得原作者同意转译于MMDAYS部落格, 如欲转载, 请注明原文出处来自Wired杂志、作者Jeff Howe、译者MMDAYS。

《众包》序:网络社会的社会生产编辑本段回目录

 序/ 价值中国网CEO林永青

 这不只是一场互联网的变革,这是整个商业的变革;这也不只是一场商业的变革,这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这将改变我们对互联网以及商业的看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和社会的看法”。过去十年,世界各地的人们显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行为:人们集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任务,有人甚至分文不取;而这些任务曾经是由某个专业领域的企业雇员完成的。

 简单地说,“众包就是社会生产”(Yochai Benkler)。众包的出现,始于开源软件。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证明,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能够创造出比诸如微软公司等商业巨头所能够生产的更好的产品。互联网的无限连通凸现了这一点:社区比公司更能够有效地组织起人才资源,一项工作的最好人选就是最想做这个工作的人;而评价一个人工作表现的最好人选,也是他的朋友和同龄人。当然这些人必须有着极大的热情来持续改进这一产品——只要能创造出人人受益的美好事物,人们就觉得快乐,愿意贡献。那么,众包将来到底会有多普遍?“这个星球的上网人群已经超过10亿,这些人每天大概有2亿到6亿小时的空闲时间。”每一个公司,每一个企业家,以及任何有好点子,并知道如何将这个点子付诸实践的每一人,都有责任让林林总总的众包得以实现。

 众包产生的根源和将要发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和深远的;同时也互为因果:

(一)互联网上的“数字原住民”人数已经大于“数字移民”,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社会;

(二)集体的智慧胜过少数精英的智慧,“多样性超越能力”,众包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

(三)组织方式越来越虚拟化,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将是“网络社区”而不是“传统公司”。同时,企业和NGO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四) 互联网让这个世界更加平等,众包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技术有关,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自由与平等、创新与创造、生活与生存;

 众包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了不起的实践!集思广益(生产)出的产品已经超越了世界顶尖企业创造出的最好的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IBM的分析师们了解集体智慧的价值:从Linux操作系统到Fox浏览器,网络经济的大部分基础建设都是由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建立的。现在,这些生产模型正在被广泛地复制到各个领域,其深远的影响刚刚开始

网络社会中的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

   加州伯克利大学著名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曼纽尔在21世纪的开端,用了三卷本的巨作来勾勒《网络社会的崛起》 。他在1999年写道:“‘网络社会’并不是即将出现的一种社会结构,而是我们唯一的社会结构!” ——没有意识到网络正在大规模地吸引年轻的“网络移民”和更年轻的“网络原住民”、并马上投身到网络中的人,将成为这个世界的“网络贫民”(林永青语)。互联网不只是一个新的行业,网络关乎整个商业世界、关乎整个人类社会。如果说每个时代的主流技术等于当时代的社会结构的话,那么“网络就是社会!” ——这是“新瓶装旧酒”,因为“此社会即彼社会”。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影响,戏剧性和结构性地导致了变化。这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

 而“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的概念,由Mark Prensky在2002年率先提出。“数字原住民”是指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有”互联网的一代人;而“数字移民”则是指成年后才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数字移民也许本能地抵触变化,而数字原住民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长大,长时间在线、用手机拍照、看游戏电影,他们虽然与数字移民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同时做很多事,能随时和素未谋面的人融洽合作,最重要的是:过去几代人消费媒体的热情,现在变成了创造媒体的热情。这就是众包的一代,他们完全能够适应网络社区取代传统公司的未来;这场革命将由孩子们发起。

 调研公司Pew曾询问调查对象是否参加过具有“网络内容创造标志”的活动:“你是否在某个网页工作?你是否为别人的网页做过贡献?你是否在网上分享原创的艺术作品、相片、故事或者视频?你是否自行加工处理过网上找来的东西?对于这些问题,大约有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回答“是”。仅美国一地就有40%(超过900万)的青少年,从事过这些活动中的至少三项。2005年底,Pew公司还与美国人生活研究项目机构发布了另一份报告,名为“青少年:内容创造者兼消费者”。这项研究采访了1100位12~17岁的美国青少年。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但研究的发现非同寻常——“有更多的青少年选择在网上创造内容,而不仅仅是消费。”
不要问大众能为你做什么,问问自己能为大众做什么。网络2.0的经营者们大多意识到了,成功的大众参与,就是网络版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社会中的人们总是需要满足一些心理、社会或者情感上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不会参与了。这意味着企业必须转变一般雇佣关系中的思路。如果iStockPhoto建立社区的目的是创造廉价的业余摄影师劳动力,它可能会失败。好在创办人利文斯通的初衷是创造一个网上家园,热心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作品,给其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见;当然, 还可能顺手赚上几美金。                    

 大规模的业余化:“多样性打败超人能力”

 这是一个新“新媒体”时代——“此媒体非彼媒体”:由非专业人士创造内容。一个孩子制作的广告,与一个科学家在闲暇时尝试发明一种新的有机肥料本质上并无不同。相同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廉价的生产成本,大量过剩且分散的天赋和创造力,由一群志同道合又充满激情的人组成的网络社区来从事生产。

 集体智能是集体认知的一种形式,“蚁群行动起来就像一个器官里的各个细胞,在蚁群中发挥作用的就是集体认知”(《虚拟企业网络》,Ken Thompson)。这也能在人类的选举中看到:上百万人的选择产生一个结果。自20世纪初,社会学、行为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者们,都开始研究这一现象。互联网出现后,集体智能有了更大的应用。“此大众即彼大众,此业余却非彼业余”,由于整个社会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今天的业余工作者,已经大大超越了昨天的专业人士。

 众包应用“集体智能”通过三种形式,第一是预测市场。如预测总统竞选或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胜者,其功能很像证券市场。如:购买哪一种服务、接受哪一种教育、选择在哪一个行业里就业、企业要开发哪一种产品,当然也包括要购买哪一支股票……谷歌,微软,德意志银行等企业,都采用过预测市场的方式来辅助公司制定战略。市场比专家更胜一筹,MIT教授托马斯·马龙在《工作的未来》中解释,“其实很简单,中心计划人员掌握的信息不如分散的销售人员掌握的那么多。”第二是解决问题。需要帮助的人将问题在网络上公开,问题就会被一些也许身份都无法确定,但可能帮得上忙的人看到。企业的“创新中心”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它拥有分散在各地的14万名科学家,为世界500强公司解决棘手的研发问题。(《维基经济学》, Don Tapscott)第三是汇集创意。这类似于网上的BBS,只不过要花几周时间而非几个小时。“点子汇”和众包很像,只是前者对提交内容的要求更为开放。这些点子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而是用于创新。并不是互联网实现了众包,它只是极大的改善了众包的效果。

众包植根于一个平等主义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对别人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众包作为桥梁将“我”和“他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质,每个“我”都站在众包的中心,这不是人类最近百多年来商业社会的思维习惯。——自然创造了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存在于一大群人中时,构成了多样化。学者和企业家们还发现,我们的差异之和是一种无限强大的力量。17世纪的哲学家蒙田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意见完全相同,正如两根头发,两个谷粒都不尽相同。”蒙田辩称,“我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全然不同”。网络时代,这更将成为常识和每个人的品牌价值。

 另一方面,群体的定义是“一群因共同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人”。如共同点太多,会削弱集体智能;而集体智能的活跃程度和一群人中多样化的程度,及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成正比。多样化要想战胜超人能力,必须满足一些限定条件。首先,这个问题必须真的很难解决。其次,大众必须具备随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参与者必须来自一个足够大的人才库,以确保各种方法都有。另外,他们表达自我个性(即他们局部的“隐性知识”)的能力必须没有受损。群体的智慧因此胜过其中最聪明的人。

 虚拟组织既是公司,更是社区

 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认为的“下一个社会” ,“既是一个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组织社会,因为只有通过组织化的实践,知识才能够产生效用。而且,这个知识社会中的企业更像一个社会化和网络化的非盈利机构。”(德鲁克,《变化中的管理界》,1982)众包的实践,验证了德鲁克20多年前的预见:其一、众包的知识组织也是一种类学术机构。同样早在1983年,MIT的电脑专家理查德·斯托曼就决定一个人对盖茨开创的软件工业宣战,他还为黑客团体模糊的偏好下了“专业团体”的定义。“这是伟大革命的第一枪,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听到”。其二、就是本节的主题:组织更像一个个NGO和社区,而不是公司。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公司制就是人类最好的生产方式。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也说,“公司制不过是人类社会近150年来选择的一种生产方式”。(《思想者》,查尔斯·汉迪)就在撰写此文前一星期,笔者收到了IBM(中国)公司的一个会议邀请——这一家全球最大规模传统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电话的另一端问道:“您企业目前的人员规模有多大?”我半玩笑、半认真地回答:“所有的网站社区参与者,都是价值中国网的供应商,我们甚至将用户变成了企业股东,我们的规模比IBM更大。”

“当众包和互联网结合的时候,它的核心就不只是技术了。分工没有改变,只是更虚拟了。” ——组织的虚拟化,其实早就开始了。以往的一种组织虚拟化,叫做“外包”——外包,是由企业将非核心的服务交由另一个企业来完成;而众包走得更远,甚至将核心业务交由组织外的个人或一个团体来完成。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VISA信用卡:这家世界最大的公司,其实是一家虚拟企业。迪伊•霍克,VISA的创始人及CEO,于1992年被美国《金钱》杂志评为“过去25年间最能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他非凡的商业思想使VISA成为了一家由所有信用卡持有者共同拥有的虚拟企业。迪伊认为:商业和金钱并不是人们生活的全部;应当尽力消除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要与用户共同经营、拥有;要建立商业生态系统;用东方的整体论、而非西方的还原论来思考商业;研究虚拟组织中的复杂性科学等等。(林永青《混序:VISA组织的思考》)——不知是不是巧合,VISA公司成立于1969年,与互联网在同一年诞生!

   再考察几个今天的案例。你一定认为YouTube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办公地点在加利福尼亚圣布鲁诺一个不起眼的办公楼的三层。被Google收购前仅有67名雇员。另一方面看,它也是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在被Google收购时,YouTube成立了不到5年,价值16.5亿美元;而同时期被新闻集团收购的百年企业道琼斯公司,也不过是60亿美元的估值。“传统地”看,这个数字不合情理,但YouTube不是传统公司。——被Google看中的并非是不起眼的办公室和技术,而是在YouTube上拍摄和上传视频的上百万用户,和他们为网站带来的流量。被看中的是社区!——以社区为主要资产的企业还有:Facebook大约有700名雇员,这对于一家被微软估价15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可谓人员精简;2007年初,维基百科只雇佣了5个人;而大英百科全书,则是由超过4000名支付报酬的参与者和100名全职编辑完成的。(这些例子中,社区都取代了公司。传统企业不会很快消失,但它的统治地位已受到威胁。)互联网改变了做生意的方式,也改变了公司的本质。管理学者托马斯·马龙为此提供了佐证:今天的许多行业中,公司的平均规模正在变小——这说明由互联网带来的效率迅速降低了交易成本。(我认为,尼格罗庞蒂的观点更准确:“公司同时在既变小、又变大”。)

消费者也不会在真空中创新,他们形成了“用户创新社区”。社区有一个重要功能:为志同道合的人们提供社交场所。但用户之所以能在社区中更好的创新,最重要的原因是社区的构架为创新者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创新者可以通过IM,电子邮件,以及BBS的帖子互相交流,互相协作;工作中,社区成员利用工具改进、评估、整合工作,而这些工具大多数也是他们自己开发的。这就像互相协作的各种社会团体或合作公司。为了让社区更有效率,成员们要遵守一个公认的社交规则:免费公开自己的创新内容,改进他人的创新内容, 放弃相应的私有利益。

 那么社区是如何激励(如何不是“管理”的话)大量的长期参与者呢?哈佛大学的约齐·本克勒在2006年《网络财富:社会生产如何转化为市场和自由》的书中有一个答案:在研究了众多Web2.0案例后他认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模式出现了,本克勒将其称为“社会生产”。他的“社会生产”指的是,个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个体既不是靠市场组织起来,也不隶属于任何管理体系。激励有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激励通常是“胡萝卜”(某种经济回报)加“大棒”(老板的责骂);而内在激励主要指行为动机,如对创造的需求,对某个项目的信心,社区责任感,或在某个社区扬名的机会等。调查显示,对开源软件的程序员们来说,更受用的是内在激励。这能够部分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为亚马逊写书评,或在iStockphoto上花无数时间教初学者摄影基本知识。知识经济中,激励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因为它的原材料不是钢铁,而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这种资源极难以度量和货币化、组织和管理,社区的出现恰逢其时。“社区总是对的”,这是对“仁慈的独裁者”原理的补充——社区的确需要一个决策人;这个人同时也是助手、安慰者、偶尔是某种纪律的监督人——但最终,“独裁者”的权威只是道德上的,有说服力的、但不是强制的。“你可以试着引导社区,但最后你还得听他们的”。

个人知识的权力。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21世纪的权力将从暴力、金钱,转向知识。(《财富的革命》,2001)更早一些时候,马克思也断言:“一切的等级制,都是知识的等级制”。在旧经济的等级制中,你所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也就决定了你的权力;而在分权、网络化的虚拟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知道的知识、和你所了解的人——即“知道谁知道什么”,趋势是工作和财富将转移到知识存在的地方!

 还是德鲁克,他在50年前就指出,“21世纪前20年将出现一部伟大《知识论》,相当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19世纪经济学中的地位”。知识资本的研究还有诸多难题:知识如何传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差异?知识价值如何估价?如何交易?等等。

 在 《社会中知识的使用》中,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评论道,社会对于那些既不存在于学术界也不存在于公司会议室的知识,即那些“某个特殊时空环境下的知识”,是无法做出恰当评价的。这样的“局部知识”,现在通常叫“私人的隐性知识”,这让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知识经济的悖论是,知识传播的范围越广,知识的社会价值越高,而知识的个人价值越低。(《知识资产》,博伊索特,2001)——但如何获取这些分散信息的研究尚未完成,“社会的每个成员只能拥有全部知识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社会上其余的大部分工作,人们都无从得知……文明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都能从不知道的知识中受益。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战胜个人知识的局限,但并不是通过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而是通过利用那些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广泛分布在大众当中的知识。”哈耶克的思考出现在互联网之前,互联网在汇聚和利用分散信息的能力上,超出了他的想象。

 平等的创造者。“众包”与福特主义是对立的,后者代表着主宰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精神。而众包提供了一种假设:我们都是创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或者他们的结合。它带来了希望,探索创造性表达的新途径,释放出一种潜力,即每个人都能在不止一种职业里追求卓越。众包所包含的这种潜力,换句话说也是种威胁,它提供给某个职业一种思路,就像在工业时代提出了手工制品——互联网上大规模的个性化,成为了可能。(《长尾理论》,2006)

社会人而非企业人。另一点文化上的转变,就是我们每一个从在感情上,不再狭隘地属于某一个公司的企业人,而成为属于整个行业的社会人-- 职业人更是社会人。又是德鲁克,他说,“公司也是社会政治的机构” ——经理人的决策依据,并不是“什么是对的”,而是“什么是公司可以接受的”。经理人既不能做出牺牲公司利益的决策,也不能做损害消费者的事情。这是从道德上的自我判断,从感情上也是如此。

 教育过度的副产品。西方中产阶段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受到的教育过多了。美国大学委员会的统计,“从1940年起,25岁~29岁完成4年或超过4年大学学业的人口,比例翻了4番”。这也是一件好事。教育是推动信息经济向前发展的引擎,从金融服务到市场营销,它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尽管近年来的趋势是,让学生倾向于取得比如工程、商业、通讯等能尽快谋生的学位,但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课程中选修课占了大半。因此,“即使是最专心致志的商学院学生也可能爱上艺术、历史;即使最专心致志的人类学的学生,也可能发展出对气象学的喜爱”,学生们可能在上课时学到摄影或播客之类的技能,但会迅速地将这些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开始是选修,逐渐成为兴趣,毕业后便成为副业。特别是如能轻易在BBS上找到许多志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动交流,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众包利用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兴趣比名片给人的遐想更多样化。

 消费者的创新权力。2005年,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团体的领导人,里克·冯·希贝尔出版了《民主式创新》,讨论消费者如何慢慢地获得创新权——生产的权力也决定了分配的权力(林永青语)——“富有创新精神的用户能自己将真正想要的东西制造出来,而不是让制造商代为完成(大多数时候不尽如人意)。”冯·希贝尔写道。众包并无一系列固定的规则,有时最好的战略就是运用才华即兴创作和创新。

 众包也需要领袖。对众包的误解之一是,大众是分开工作的。事实上最成功的众包都是由大众和指导他们的某几个人合作完成,这些人在开源软件中称做“仁慈的独裁者”。2006年,计算机科学家杰龙·拉尼尔发表文章在网络杂志《边缘》上,名为《数字毛泽东主义》。他有一些精辟的总结——“在我所知道的(运用)集体智慧的每一个实例中,都有一些善意的个人,他们指导和鼓舞着群众。这些人把注意力放在集体身上,在某些应用中,他们也纠正了一些人云亦云造成的错误。”换言之,就像在开源软件计划Linux中林纳斯·托瓦兹的作用一样,因为我们需要一些决策者,社区也需要领袖。

 结语:社会生产的更多推动力...

 任何人希望用几千个字来全面描述本书内容的任何努力,都将是挂一漏万的——去认真阅读和享受《众包》吧,它帮助你预测市场和投资未来,它描绘了新社会生产和新商业的完整画卷。

 从更宽的视野,我也尝试着用几十主题词描述一下我们已经置身其中的2.0网络世界和网络社会:个人品牌、微媒体、隐性知识、知识管理、数字移民和数字原住民、个人的全球化、“平”的世界、去中心化、用户创造价值、产消一体、长尾效应、维基经济、P2P、社会生产、无市场经济、数据为王、商业生态系统、无时间的空间、无空间的时间、虚拟现实、虚拟企业、跨平台工作流、开放的社会化、市场即对话、语义网络、云计算、无处不在的移动、六度空间、小世界理论、社会信任、社会资本、文化认同、商业和政治民主、社会网络、网络就是社会!...

《众包》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房勇 原创

第一眼看到“众包”这个词,我的直觉理解是:把公司各项业务全部分解外包后的统称。

作者在序言——群体智慧将大放异彩(化整为零的革命)中说:“在众包中,没有人知道你并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位,从未拍过专业照片,或者一堂设计课都未参加过。‘众包’能形成一种完美的‘能者为领袖’的制度。出身,种族,性别,年龄和资历都不存在了,在这里只要求工作能力。能力以外的因素都不考虑的情况下,‘众包’的运作就有了一个最为乐观的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走的更远,展现出比我们在现有经济结构内更多样化的才能。”

我相当同意作者的观点,众包现象将继续发展和扩大。N年前,那会儿互联网应用急速发展,就有人预测,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来会出现松散型的工作团队,他们可能不在同一个地点办公,但是却在同一个任务使命下各自完成份内工作,当工作结束团队目标达成后,这个组织随即解散消失。这也是众包思维应用的一种。

众包是企业将一项工作和任务不交给组织内的专业人士完成,而是放开身份限制让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工作形式。它的好处是可以吸取民间和大众当中具备对该项工作和任务有天赋和特质才华的人的创意和智慧。

这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结构。非正式组织除了在现有的正式组织结构内并行存在,也可能单独存在。如果它单独存在,就是看起来像“非正式组织”的“正式组织”。在众包的观念下,它就是正式的。

在现有的公司或某个团队组织结构内,我们看到成员各司其职,安分守己地做着份内的工作,大家在同一时间段内聚合到同一地点,在制度和管理之下工作,周而复始。如果跳槽,又会跳进另外一个结构严谨的正式组织机构内,大同小异的工作模式和氛围。

这种模式依然是主流,但可能会限制其组织成员的潜能发挥,除了组织制度本身这块绊脚石外,成员个人的僵固思维定式更是拦路虎。有才能却无用武之地,因为你的职务并不需要你的某些才能,这既是浪费个人价值也是浪费社会资源。

众包的概念给人们打开了思路。没有人阻止你去发挥特长和贡献价值,通过网络,你可以找到具有相同特长和爱好的群体,和对这个群体有需求的组织。在这个群体内,大家共享信息、知识、能力和资源,共同做一些事情,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为某个机构做事。众包活动其中的成员大部分可以称之为“爱好者”或“志愿者”,他们在既协同又独立的工作当中发挥特长、提供价值、获取快乐甚至金钱,成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获得收益,没有金钱回报的也有,他们要的是快乐、满足感等等。

我只担心“爱好者”在众包活动中如何与他的正式组织工作相互和谐,这个办法是有的,但只能由“爱好者”自己来权衡。把众包当中的收益牵引和应用到非众包的正式组织中并提供价值,这种结合是美丽的,作者似乎没有提及。

形成并孕育众包的平台一定是网络,网络是最佳的“众包工作室”。因为它不分时间地点,可以全方位互动沟通,这就给项目发布、群体聚集、个人价值共享等众包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个人价值体现的角度来说,众包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不要再说没人给你提供平台,平台就放在你面前桌子上的电脑和网络中,只是你甘愿怯怯地坐在线下当观众,而不去上线亮相。

等着抓机遇不如创造机遇。先发现资源,然后整合资源,最后利用资源创造价值。

实际上众包和外包有关联的地方,都是来源于利益共享思想。承包是中国在特定时期发明的,这个词的背后散发一种独享的味道。外包(contract out)这个词是老外发明的,现在又发明了众包。你觉得老外聪明吗?

外包和众包的思想来源于利益共享思想,利益共享思想来源于共赢思维,共赢思维来源于双赢思维,双赢思维来源于利他思想,利他思想来源于儒家和佛家理论,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其实老外的管理思想不少是借鉴了中国的哲学智慧,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只不过有人遗忘了祖先留下的财富,转而信奉和推崇西方文化,殊不知老外正在研究东方智慧,变通一下换个名词,我们还以为很酷很前卫。

所以不管承包、外包、众包还是面包,学会分享,就有获得。

延伸阅读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群众外包 《众包》 Crowdsourcing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Crowdsourcing》,《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