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61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吴佩慈
吴佩慈
汪峰
汪峰
罗大佑
罗大佑
母亲
母亲
故乡
故乡
黄述国
黄述国
《重庆野玫瑰》
《重庆野玫瑰》
《从侧面爱你》
《从侧面爱你》
《锉冰进行曲》
《锉冰进行曲》
《一个人的冬天》
《一个人的冬天》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市民家庭。其父是职业乐师,能演奏多种乐器,也是勃拉姆斯学习音乐的启蒙者。幼年,他从当地的一些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其中E.马克森的严格教导,特别是他对德国传统古典音乐和德奥民间音乐的热爱,给勃拉姆斯以深刻影响。由于家境贫寒,勃拉姆斯15岁就开始独 立生活。除在当地的小酒店演奏外,也编写一些娱乐性小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引起勃拉姆斯的注意。1849年他写了1首钢琴四手联弹《回忆俄罗斯》,引用了代表匈牙利革命的《拉科齐进行曲》的片断,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同情。1850年他结识了逃亡到汉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E.赖门伊,并与之旅行演奏。1853年又结识了著名的匈牙利小提琴家J.约阿希姆,同年由约阿奇姆介绍,认识了R.舒曼夫妇。

20岁的勃拉姆斯已是许多作品的作者,他的创作和演奏活动深受舒曼的器重和赏识。1853年,舒曼在他主编的《新音乐杂志》上发表《新的道路》一文,热情推荐这位后起之秀。勃拉姆斯和舒曼夫妇、约阿奇姆成为挚友,特别是和舒曼夫人克拉拉,保持了40多年的友谊,成为影响勃拉姆斯精神生活和创作的重要因素。1858~1859年勃拉姆斯在代特莫尔德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对他后来写作合唱曲有一定影响。他早期的创作主要受舒曼的影响,作品中常表现出当时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幻想、苦闷和抗争,在风格和手法上显露出舒曼的痕迹。1863年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60、70年代,他除了演出和担任指挥外,主要从事创作,他的一些重要作品都是这时完成的。

勃拉姆斯虽然有点索居寡言,但是他十分关心德国命运,特别是德国的统一。1871年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勃拉姆斯欣喜万分,立即写了《凯旋之歌》(1871)献给德皇威廉一世。在他著名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也曲折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但是,德国统一后的严酷现实,使勃拉姆斯感到失望,加上生活圈子和视野的狭窄,特别是19世纪后半叶德奥知识分子思想中的深刻矛盾,使得勃拉姆斯某些作品中反映出的忧郁孤独的情绪,甚至是悲观隐退的思想。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是这种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勃拉姆斯晚年渐趋消沉,创作力衰退,作品以室内乐和钢琴小品为主,但其中象《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1891)和两首单簧管奏鸣曲(1894)等仍是他的重要作品。由于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他曾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院士,被授予汉堡市“荣誉公民”剑桥大学和布雷斯劳大学博士等荣誉。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

个人创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类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明显地看到J·S·巴赫、L.van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在他的4首交响曲中,以第1和第4最为著名。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62~1876)不象多数作曲家那样带有尝试和模仿前人的性质,而是一部成熟之作。他从1862年写出第1乐章到1876年最后完成,持续了14年之久。乐曲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后的十多年中,勃拉姆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从第1乐章的矛盾、挣扎,第2、3乐章的悲痛、幻想到终曲的欢呼、赞颂,显示了他探求理想、摆脱痛苦、走向光明的哲理信念。1885年完成的《第四交响曲》虽然气势宏大却缺乏乐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观战斗精神,特别是采用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的终曲乐章,流露出命运主宰一切的悲观情绪。除4首交响曲外,他写的两首钢琴协奏曲(1858、1881),特别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不论在思想和技巧方面,都是同类作品中的优秀者。

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从早期沿古典奏鸣曲、变奏曲原则到更多地写作特性钢琴小品如随想曲、间奏曲、狂想曲以及民间歌曲、舞曲等,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思潮对勃拉姆斯的影响。这类作品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深沉、典雅、富于技巧、手法细腻、形象丰富,有些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独白,有些是生活情景的描绘。如作者自称是其“痛苦的摇篮曲”的《降E大调间奏曲》(1892)具有古老加沃特舞曲性质的《b小调随想曲》(1878)以及富有戏剧性的《b小调狂想曲》(1879)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之作。这些特性钢琴小品是在F.舒伯特的瞬想曲、即兴曲,F.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和R.舒曼钢琴套曲的传统上的继承和发展。勃拉姆斯还写了不少主题变奏钢琴曲,其中《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和《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等最有名。他写的21首匈牙利舞曲(1852~1869),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体现了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在人民中广为流传。

勃拉姆斯的一生从未间断艺术歌曲的创作。除大型合唱外,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有的纤细复杂,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奥知识分子复杂而敏感的思绪,如《我的呻吟更形低微》(1886)、《我的爱情多青春》(1874)等,有的充满生活情趣和富有幽默感,如《徒然的小夜曲》(1878)、《铁匠》(1858)等。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1868)就几乎被当作民歌传唱。在大型作品中,他为合唱、独唱和管弦乐队写的《德意志追思曲》(1857~1868)是这类作品中最宏伟深沉的一部。此外《命运之歌》(1871)、《女低音狂想曲》(1869)等也占有一定地位。

勃拉姆斯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民歌并记录整理,直到晚年。在L·van贝多芬之后象勃拉姆斯那样专心收集并研究改编民歌的作曲家是不多见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民歌──是我的理想。”他晚年最后完成的7册《德意志民歌集》(1894),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勃拉姆斯的创作和生活是与19世纪下半叶极其复杂矛盾的德奥现实相联系的,尽管时代和阶级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但他仍能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古典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了强烈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的优秀作品,并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个人轶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终身未娶

勃拉姆斯终生没有结过婚。因此,不喜欢他的人就指责他的音乐缺乏感情,说在他的音乐中,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气息。其实,勃拉姆斯看似冷漠、狂暴、粗鲁,却不乏幽默。有一次,一位友人问勃拉姆斯在演奏时是否戴眼镜,因为他是近视眼。他回答:“当然戴了,当谱上出现姑娘们将走过的句子时,我非得戴上眼镜瞧一瞧不可。”在街上散步的时候,他往往取下眼镜,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到处都是美人。他对他的朋友讲他不结婚的理由是觉得搞艺术养活不起妻子。特别是在自己的作品不被承认时,怕妻子遭受不住失败的打击,尤其怕看见妻子忧心忡忡的眼睛。

“克莱采尔”的奇遇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相关书籍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相关书籍
1853年,勃拉姆斯和雷门尼来到汉诺威演出,曲目是贝多芬的《克莱采尔奏鸣曲》。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雷门尼潇洒地握起琴弓,缓缓步入厅中,钢琴伴奏者勃拉姆斯悄然试琴以待。令人惊慌不安的事发生了,钢琴的音比小提琴的音低了半音。一切都来不及了。台后的有关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无望地盯着勃拉姆斯:“怎么办才好呢?把演奏的时间往后延迟一点,赶快重新调弦?”勃拉姆斯安然地抬起双手,在原调的基础上,升高半音背谱演奏。音乐柔和地进行着,没有误差,毫无瑕疵

欧洲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亲自聆听了音乐会的演奏,深为当时默默无闻的勃拉姆斯的技艺所折服。事后,他把勃拉姆斯介绍给舒曼等成名的大音乐家。勃拉姆斯与舒曼的相识,成为他一生重大的转折点。“克莱采尔”幸遇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又何尝不因此而庆幸地结识了伟大的舒曼呢?!勃拉姆斯通常被列为三“B”之一,与巴赫、贝多芬齐名。在19世纪欧洲乐坛,他是一位与“瓦格纳旋风”相抗衡的作曲家。他所致力于古典风格的“无标题”音乐的创作,为19世纪以汉斯立克为代表的音乐美学的“百律论”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他还吸收德国以及其他地域的民间音乐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古典音乐传统。这一特征在他的艺术歌曲和部分室内乐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的近200首歌曲是19世纪下半叶最优秀的音乐诗篇。他避免标题音乐,遵循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重视乐曲本身结构的清晰和均衡,重现作曲技法运用的洗炼和严谨。但这些作品并不缺乏现实生活与人的情感变化的深刻联系。因此,他作品的本性实质上是浪漫主义的。他的近200首歌曲都和德国民歌紧密联系,不但精心提炼,而且深奥复杂。

单身汉与《摇篮曲》

音乐史上有一件趣事,那就是两首脍炙人口的摇篮曲,都出自两位单身汉的手笔——舒伯特和勃拉姆斯。成名后的勃拉姆斯,定居维也纳,过着愉快而幸福的生活。事业上的一帆风顺,使勃拉姆斯更有信心活跃在乐坛上。这期间他去过汉堡指导少女四重合唱团。倾慕他才气的少女们纷至沓来,合唱团由原来的28人增加到40人,女孩子们热切关注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师。合唱团中一位美丽、活泼、嗓音清澈甜美的小姑娘阿加特,显得尤为激动。她常常给勃拉姆斯演唱维也纳风格的华尔兹。小姑娘不久就成了法柏夫人。1868年夏季,当她生下第二个男孩的时候,仍然是单身汉的勃拉姆斯以满腔的柔情写了一首《摇篮曲》,作为贺礼献给了法柏夫人。那美丽、动听的三拍子的《摇篮曲》,是勃拉姆斯对摇篮曲体裁的一次创新。

作品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在60年代以前的早期作品中,已具有乐观、倔强勇猛、有力等特点。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俾斯麦统一德国后,他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中去。在这个时期,他写了4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责曲》和2首序曲等。他晚年(1889-1897)创作又显著衰退,只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反映出一种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勃拉姆斯的音乐既反映出他德国北部故乡的朴实无华,又反映出维也纳的妩媚动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现出了这两个方面。他出自对人类善良的信念和对德国人民的爱,紧紧依靠德国古典音乐大师——自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传统,创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纪末德国音乐中开始出现的一些颓废现象相对抗的包罗万象的作品来。这正是他创作的主要历史功绩所在。

勃拉姆斯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以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着力表现时代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作品成为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难怪人们把他的第一交响曲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记叙说:“在我背后不断地听到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勃拉姆斯写作交响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辉的表现,但他的乐队表现却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

个人经典编辑本段回目录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的《第四交响曲》也许最能代表成熟的勃拉姆斯。其他版本,如:瓦尔特的CBS版保持了他一贯的抒情风格;克勒姆佩雷尔(EMI版)的抒情显得更为矜持,结构的把握中少了一些激动人心。其余几位大师的DG版都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伯恩斯坦显得有些做作,快慢乐章的夸张对比增强了不必要的戏剧性;朱利尼速度太慢,有点儿绅士风度;伯姆又太简朴平淡,有点儿温吞水。同样用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录,但在克莱伯的手中像是换了一个样:一乐章在沉思中潜在着热情与力量,二乐章在严峻的外表中蕴含着温暖亲切,三乐章的狂暴夹杂着幽默,四乐章最为出色,那全奏的顿音强悍有力,斩钉截铁,表现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力量。

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当时,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荣誉博士学位,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特作此曲以示答谢,勃拉姆斯自己称这部作品是“索贝(当时比利时血统的奥地利作曲家)风格的快乐的学生歌曲集锦”。作品中的几首主题,素材来自索贝的学生歌曲集。这部作品1881年1月4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勃拉姆斯亲自指挥。《悲剧序曲》作于1880年,是《学院节庆序曲》的姐妹篇,勃拉姆斯当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写信说:“我不得不写一首悲剧序曲,以此来满足我忧郁的本性。”“两首曲子,一悲一喜。”这两部序曲,是音乐会经常演奏的曲目,瓦尔特指挥演录的这版CD,强调每一个细节,既有柔美的情调,又有深刻的内涵,非常符合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被日本《唱片艺术》评为最佳名片。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作品简介:勃拉姆斯没能超越贝多芬,但比贝多芬有更多委婉的抒情和更为开阔的精神表现。他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既不以瓦格纳的夸张、奢华为然,也不满意浪漫乐派的放浪形骸,而是以浪漫乐派坚实有力的交响乐形式,填满了古典主义的音乐框架,几乎可以认为,没有勃拉姆斯,浪漫乐派就没有交响音乐。《第二交响曲》是一首纯朴的田园抒情音诗,旋律清新、流畅,意境亲切、温馨,有一种女性化的柔美,自1877年首演以来,深得人们的赏识和喜爱。卡拉扬的诠释于细腻和透彻中带着含蓄,分寸感好,录音也极佳,DG公司出版的这张CD,属不多见的珍品名片。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加迪纳指挥蒙特威尔第合唱团革命和浪漫交响乐团
作品简介:《德意志安魂曲》(女高音、男中音、合唱及乐队)作于1861-1868年,第二乐章实际作于1857年。这部安魂曲,因歌词选自路德的圣经德译本而不是罗马天主教仪式中所用的拉丁文,所以称为《德意志安魂曲》,共七个乐章。1867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时只有一、二、三乐章。1868年4月在布雷门教堂第二次演出时增加了四、五、六乐章,一个月后,勃拉姆斯又在第五乐章里加进了女高音独唱《现在悲哀》,是为纪念他1865年死去的母亲。这张唱片的最大特色在于乐团以古乐器及按照当时维也纳式样演奏,因此速度虽比一般版本快,但并不因此而僵硬呆板,反倒显得更坚韧、有力和富于戏剧性,此处两位独唱及合唱团亦表现出色,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名片。另外,瓦尔特指挥纽约爱乐乐团与威斯敏斯特唱诗班的演录版也很不错,值得一听。

作品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
一般难免会将其贝多芬的交响曲作比较,第一号与贝多芬第五号同为C小调,C小调也贝多芬别具意义的调性,同样也有类似戏剧化的处理,小调开始→奋斗→得胜以C大调终结,此外第四乐章也有总括前三乐章乐念的倾向,类似贝多芬第九。D大调第二号,特有的田园风格,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至于第三号其雄浑的气势也常与贝多芬第三号英雄相题并论。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天性认真;严于自我批评的勃拉姆斯对待交响曲写作谨慎小心,被一种「不准落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造诣之下」的责任感所束缚住。早期作品只有两首小夜曲(D大调,Op。11,1858和A大调Op·16,1860)和炉火纯青的《海顿主题变奏曲》(Op6,1873)。由于他对过去的问题非常熟悉,使他对大型的交响乐形式不敢轻易尝试,例如他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曲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又过了几年,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了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轮旋曲替代,尽管它仍未提高到第一乐章的水平。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的融合,一部带钢琴助奏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意识到他的性格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但他同时更意识到浪漫主义和交响乐逻辑是根本对立的;因此他不满足于细小的主题相结构的逻辑,他要从当代音乐中寻求可以为交响乐所利用的因素来支持他的交响乐建筑。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我们看到他应用了胚芽般“germinal”的动机主题。它超越于主题发展的逻辑之上,起着联结整个交响曲的作用。勃拉姆斯在发展这动机主题时运用了古典主义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这种手法,或不如说是原则,古典主义作曲家常用于他们的四重奏和交响曲中的慢乐章和末乐章,现在在勃拉姆斯的大型奏鸣曲结构中出现,给交响曲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固定乐思不是限于一个乐章,而是试图联结整个作品。他的交响曲保留了贝多芬的原则,甚至包括转调和调性关系,而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在每一首交响曲中他都坚持二元的奏鸣曲原则,甚至在第四交响曲的固定低音变奏曲中仍然坚持了这一原则。他对于音乐历史的某些阶段具有深遂的知识。

勃拉姆斯交响曲的特征
复杂缜密关系的风格,织体浑厚,在主弦律的中间总是充满着对位音形。
以动机、结合乐曲的连贯性。
弦律有时带有民谣风、三和弦、动机似的弦律也多见,而其基调为抒情,尤其是慢板乐章。
勃拉姆斯又对于节奏独特的使用,也是其特色之一以切分音,不同的节奏型的共置(hemiola:2对3的节奏)是主要特性,将重拍的位置移动都有趣的现象。

C小调第一交响曲经过多年加工,于1876年完成,那时勃拉姆斯已43岁;D大调第二交响曲于1877年问世,最后两首(D大调和e小调)分别成于1883和1885年。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学院节日序曲》(1880)和《悲剧序曲》(1881);另外,除两首钢琴协奏曲外,应加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在小提琴曲目中的地位和贝多芬的协奏曲齐名,还有小提琴和大提琴的A小调二重协奏曲0p。102(1887)。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在好几个方面是古典主义的:按惯常的四乐章结构,每一乐章的曲式都同古典格局相近;应用古典主义的对位技巧和动机展开技巧;没有具体的标题,换言之,和他的室内乐一样是纯音乐。然而,交响曲的和声语汇、浓郁而色彩繁多的管弦乐音响以及音乐语言的一般特点却是浪漫主义的。但它们不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单纯的综合;勃拉姆斯的风格是统一的、有个性的,其中可以辨认出各种因素,包括旋律线,极其抒情而气息辽阔的,像叙事歌般奇特,从根本上尊重传统(这与柏辽兹和李斯特的个人主义音乐观正好相反)。对他来说光有灵感是不够的:乐思必须严加推敲、赋以完美形式。他避免浮夸的华丽、空洞的炫技、特别是他所认为的(许多同时代人也有同感的)那种显然靠作曲家心中没有控制的思想之流串在一起的无曲式可言的音乐。勃拉姆斯控制自己的灵感,因此所有的作品经过深思熟虑,这就是何以他的音乐有安详恬静的感觉,不同于1830至1860年间的冲动型作品。但不论他是否意识到,这是对时代的总潮流的反应。浪漫主义的童稚般的清新和青春的热情到世纪中期锐势已衰,放荡阶段已经过去;回到规矩绳墨、恢复秩序和形式,显然可见于舒曼和柏辽兹的晚期作品,甚至李斯特和瓦格纳的作品中。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更清楚地证明这一点。

第一交响曲在调性的选用和大的结构上取法于贝多芬的第五,是勃拉姆斯唯一的一部发挥斗争动机(小调)终于胜利(大调)这一浪漫主义观念的交响曲。乐章的调性结构也是l9世纪交响曲所典型的:I,C小调;II,E大调;III,A大调和B大调;IV,C小调和C大调。其它浪漫主义特点有:开始的半音主题在第二、第四乐章中重复出现;两个奇特的慢导奏,从中逐步蜕化出后面的主题,犹如拨开云雾见高山;慢乐章的凄楚感伤,主题内部突然迸发的小调和弦;末乐章的弓子中,圆号和长笛在一个神秘地起伏的伴奏上方吹奏一个满腔愁绪的C大调旋律,长号和大管的一句沉穆的4小节众赞歌乐句,在快板高潮时又一次以尸出现。

第二交响曲与第一交响曲相反,属于平静的田园性质,虽然不无严肃的潜流。第三乐章(像第一和第三交响曲中的相应乐章那样)有间奏曲的抒清、优雅和节奏性,而没有贝多芬诙谐曲的紧张,属于勃拉姆斯在1867年G大调六重奏中创造的那种类型。勃拉姆斯对交响曲创作的探索促使他追溯古典派交响乐的源泉。第二交响乐的末乐章使人感到有海顿交响乐的末乐章的爽朗充沛的精神。勃拉姆斯在他的前三部交响乐中避免采用诙谐曲,因为恶魔式的、疾速而不可抗拒的诙谐曲是古典主义交响乐艺术的缩影,如非出于真正交响乐的高昂锐气的驱使,必然写成了华而不实的音响游戏。门德尔松写过一些精致的、很富于艺术性的诙谐曲;但勃拉姆斯懂得诙谐曲的实质是奔放而不是优雅;因此,通过在室内乐中写诙谐谚曲来学会恰当地掌握它之前,他宁愿返回到较早期的交响乐中间乐章。舒伯特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在他敢于着手写交响乐诙谐曲之前,有很长一个时期他坚持写小步舞曲。

第三交响曲曾被人叫作勃拉姆斯的《英雄交响曲》。开始几个小节是他的典型的和声用法、主三和弦的小调形式和大调形式相交叉的特好例证;低声部上行的F—Ab—F在这首交响曲的末乐章中又很明显,末乐章以F小调开始,直到尾声才归回F大调。

个人作品编辑本段回目录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F大调第三交响曲》、《e小调第四交响曲》等
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等
管弦乐:《海顿主题变奏曲》、《学院节庆序曲》、第一、三、十号匈牙利舞曲等
钢琴曲:《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两集》、《舒曼主题变奏曲》、《两首狂想曲》、《八首幻想曲》、《三首间奏曲》等
合唱曲:《德意志安魂曲》、《女低音狂想曲》、《爱之歌》、《德国民谣集》
歌 曲:《徒劳小夜曲》、《摇篮曲》、《柳树林中一小屋》、《五月之夜》、《夜莺》、《致月亮》、《恋歌》、《猎人》、《我昏睡沉沉》

相关条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