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332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4-01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阿法南方古猿
阿法南方古猿
资阳人
资阳人
直立人
直立人
元谋人
元谋人
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
巫山人
巫山人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
前人
前人
南京猿人
南京猿人
马坝人
马坝人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

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
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石(读音:hua shi),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目录

[显示全部]

化石收集编辑本段回目录

化石收集是一项引人入胜的爱好,在最近的几十年里,

大型动物化石
大型动物化石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一活动中。其迷人之处是收集者既可享受发现化石的激动心情,又掌握了收集和制作标本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具有鉴定化石发现物的学术挑战性。几乎没有其他的科学能像化石收集这样,让初学者对史前历史知识作出如此重要的贡献。

1910年,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爵士开始其具历史意义,但充满悲壮的南极探险。斯科特和四个伙伴最后虽成为恶劣天气的牺牲品,但遗留了重要的科学发现。从探险家的遗物中发现了已形成化石的种子蕨,玉羊齿属。这一发现证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曾是肥沃大陆的一部分;同时可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发现具科学的重要性。从铸币到骨头“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为“被挖掘出的”,指任何埋藏的东西。不仅有石化动物、植物残体,还包括岩石
古动物化石
古动物化石
矿石和人工制品,如铸币。

现在,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

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分类 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人们提到化石时,总是使用由两个部分组成的科学名称,

动物化石最大啮齿动物化
最大啮齿动物化石
虽然并不是正式或是十分普通的,例如:牡蛎的拉丁文常被称为“魔鬼的脚趾甲”,另外腕足动物则被称为“灯壳”,这些有它们的用处,但缺乏科学所需的准确性。科学名称常以斜体字写出,后面写上发现者(即第一次描述该化石的人)的姓名。第一部分是属,第二部分是种。如果发现者的姓名写在括号内,表示该种当使用时,被划分到其他不同的属中。

一个科学名称仅指有机体的单一类型,这样全世界的科学家都能明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中的全部成员基本上都很相似,且相互能够进行杂交。一个或多个种组合在一起,由他们共有的特点相互连接,构成一种属。属由科(一组属)和目(一组科)组成一个有机体的谱系图或家族树。种以下的名称均是人为的分类,并随各时期的意见的改变而不断地改变。

目的与局限编辑本段回目录

常见化石到不常见却十分壮观的化石都进行阐述,以期对收集者能有所帮助。这些化石均选自世界上最大、收藏最广的博物馆——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虽然许多化石引人入胜,但是对它们的研究工作却非常专业。多数化石类已纳入本书,从蠕虫到恐龙,从菊石到人类以及来自所有地质年代和大陆的化石。每个化石的描述均由多种不同类型化石研究专家撰文,并把专业术语降到最少,许多化石很难发现完整的,尤其是体型较大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在这种情况下,本对骨骼的小部分加以阐述。为每种类型的化石配上相片是不可能的。

存在证据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些动物以痕、印、足迹、孔、穴的形式留下

飞行爬行动物化石
飞行爬行动物化石
了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其中如足迹,不仅能表明动物的类型,而且提供了有关环境的资料。恐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于得克萨斯州索美维尔县罗斯镇附近的帕卢西河床中的晚白垩纪石灰岩中,年代大约在1.1 亿年前。留有恐龙足迹的大的石灰岩板被运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成为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哑证据。无脊椎动物也能留下踪痕。在许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层的表面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无脊椎动物的踪痕既有简单的踪迹,也有蟹及其它爬虫的洞穴。

这些踪痕提供了有关这些生物的活动方式和生活

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
环境的证据。洞穴是动物为着藏身觅食而在地上、木头上、石头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质上打出的管状或圆洞状的孔穴,后来若被细物质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来。打出该洞穴的动物的遗体偶尔也能在充满洞中的沉积物中找到。在松软的海底,蠕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它动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软体动物,如凿船虫——一种钻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种钻石的蛤,它们的洞穴化石和钻孔化石也常常能被发现。在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状构造,据认为这种管状构造是蠕虫的洞穴。在许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这种管状构造。

钻孔是某些动物为了觅食、附着和藏身而打的洞。钻孔经常出现在化石化的贝壳、木头和其它生物体的化石之上。钻孔也是一种化石。象钻孔蜗牛这种食内动物就能穿过其它动物的壳来钻孔以吃食其软体部分。许多古代软体动物的壳上可见到象是钻孔蜗牛打的整齐的洞。

用途编辑本段回目录

化石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是有用的,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某些化石作为环境的指示物是很有价值的。例如造礁

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
珊瑚似乎总是生活在与今天相似的条件下。因此,如果地质学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认为,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于温暖的相当浅的海中。这就使得勾画出史前时期海的位置及范围成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还可指示出古代水体的深度、温度、底部条件和含盐度。

化石的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对比——确定若干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的密切的程度。通过对比或比较各岩层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质学家可以确定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质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上生存的时间相当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当广泛。这种化石被称为指示化石。由于这种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对比中特别有用。

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

动物化石
古动物化石
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于世界油田之重要可从某些储油地层用某些关键的有孔虫的属来命名这一点见其一斑。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形成条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

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
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演变过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焦油沥青的行为好像一个捕获野兽的陷阱,又象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矶的兰乔?拉?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了,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

动物化石
古动物化石
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獭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

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过。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剥蚀而被破坏掉,或它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还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于岩石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变化,如褶皱、断裂或熔化,这种变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变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于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迹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还有很多化石则存在于无法获得来进行研究的沉积岩层中,也还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却没有进行地质学研究。另外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残体变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显示出该生物的情况。

再者,当我们向过去回溯的时间越古老,化石记录缺失的时间间隔越长。岩石越老,受到破坏性力量的机会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认。而且由于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很困难,这一情况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大量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仍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很好的记录。

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哪种途径,通常取决于:
(1)、生物的本来构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西伯利亚。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 年。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

前爬行动物化石
前爬行动物化石
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獭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 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

古动物化石
古动物化石
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典型动物化石编辑本段回目录

昆虫远祖:抚仙湖虫
抚仙湖虫是澄江动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属于真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成虫体长10厘米,有31个体节,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节数目不一致,与泥

动物化石微网虫
微网虫
盆纪直虾类化石类似,而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这间接表明了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侯先光还发现,抚仙湖虫消化道充满泥沙,这表明它是食泥的动物。

九眼精灵:微网虫
微网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因身上多边形的微网虫,鳞状骨片而得名,体长可达8厘米,具有9对矿化骨片和10对足,这些骨片起到连接腿和关节的作用,目前只有在澄江才发现有这种生物完整的化石。

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一种繁殖后代用的储卵器,不过参照现代节肢动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个部位的特点,储卵器不可能这样分散。也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灵”的美称。不过动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头部,和微网虫类似的生物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微网虫曾登在《自然》杂志封面上,成为化石明星。《纽约时报》曾经这样评论微网虫:“一些寒武纪生物很容易就扮演科幻小说里的角色,最奇怪的家伙就是一种身上长着10对足和覆盖有鳞片状骨骼的蠕形动物。”

神奇的腔肠动物:栉水母
栉水母是一种食肉的腔肠动物,目前对澄江发现

动物化石奇虾化石
奇虾化石
的栉水母化石仅限于描述,对其进化意义还未研究清楚。它的身体上有类似楼梯一样的褶子,身体辐射对称,这在海洋生物中非常特殊。因为辐射对称的动物在海洋中保持平衡很难,捕食就更加不容易。栉水母身体顶端长了一个石质的平衡球,依靠它来掌握平衡。现代栉水母叫“海胡桃”,是最古老的无脊柱动物。

寒武纪海洋巨无霸: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奇虾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科学家还想像了一个虾头,由于它不是虾,所以命名为奇虾。1994年,中国科学家在帽天山发现完整的奇虾化石,纠正了从前的错误,所谓的“尾巴”其实是它的爪子。

科学家在奇虾粪便化石中发现小型带壳动物的残体,这说明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食肉动物,是海洋世界的统治者和食物最终的消费者。奇虾的发现表明,当时海洋确实存在完整的食物链。新的研究发现,奇虾的捕食肢能弯曲,腿能在海底行走,不过它的附肢没有分化,节之间缺少关节。

人类远祖:云南虫
云南虫,身体呈蠕形,一般长3至4厘米

动物化石云南虫
云南虫
,大者可以长到6厘米,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发现并命名。它的头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开始曾被认为是特殊的蠕虫。1995年,陈均远等研究者发现它有7对腮弓,可以呼吸,并把食物留在口腔里,这是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提出了“云南虫是脊索动物”的观点。

云南虫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当柔软,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似于如今脊髓中的软性物质,身体神经单元集中的脊索上,肢体的感觉可以通过脊索传到全身奇虾化石,脊索的出现提高了动物控制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云南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动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学者曾在《自然》杂志发表数篇文章,集中展现对云南虫的研究成果。1995年《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名为《从云南虫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说:“如果云南虫夭折,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永远得不到发展,地球将像遥远的月球一样永远寂寞冷清。”

梦幻生物:怪诞虫
怪诞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头很大,躯干背侧具有7对斜向上生长的强壮的长刺,最早发现于加拿大,它是寒武纪最著名的动物。由于最初的化石保存不好,当英国古生物学家莫瑞斯1977年看到它身体上规则分布的两排刺时,误当成了用来走路的腿,而把本用来走路的腿误作装饰品。他认为这样的奇幻生物“只有做梦才能梦到”,所以命名为怪诞虫。

最早动物化石起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发现最早动物化石,起源推前至6.32亿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研究瓮安化石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胚胎———距今5.8亿年,并将它命名为“装饰大球”

中国发现12亿年前双头爬行动物化石
中国发现12亿年前双头爬行动物化石
。 时隔不久,南京古生所的专家再次取得新突破,他们在研究三峡宜昌陡山沱地层时,发现了动物休眠卵化石,从而再次刷新了“史上最早的动物”的纪录,将动物的存在史向前推进了5000万年。当众多古生物化石还在为自己是动物还是植物身份“烦恼”时,这个外表披着休眠囊胞的小东西可以幸运地对外大声宣布:“我是动物!不过我在6.32亿年前睡着了。”,过去它曾身份不明被认为是植物。

在尹磊明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个小东西,它隐藏在薄薄的岩石切片中,透过显微镜记者看到了它那淡如烟黛的囊胞。必须承认,能与它面对面,是件幸运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目前世界上像它这样的物种屈指可数,还因为我们和它之间隔着6亿多年的时光———它是世界上至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痕迹。由于还没给它起个像动物的名字,专家们暂且称呼它“藻类身份时代”的名字———天柱山。利用化石看到几亿年前生物的存在状态,是一件浪漫的事。然而,如今依旧有数以万计的海洋微体浮游生物化石分不清自己的身份,不知道它们是属于动物还是植物,因此它们被统称为“疑源类”,也就是身份不明的物种。“天柱山”就被划分到了“疑源类”。科学家们为了搞清它们的身份,始终不断探索。
   
1998年,科学家首次披露了贵州瓮安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

中国发现约6亿年前的古老动物化石
中国发现约6亿年前的古老动物化石
地层中(约5.8亿年前)存在大量的动物胚胎化石,这就是著名的“瓮安生物群”,它代表着地球上已知最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然而,关于“瓮安生物群”中胚胎化石的认识在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美国学者认为,陡山沱组地层保存的球形化石是巨大硫细菌化石(一种藻类化石),而非动物化石。因此,瓮安动物化石的身份需要更多更有力的证据。
   
 现在它的休眠皮囊证实它是动物,2006年夏天,以尹磊明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来到了三峡,在这一区域他们决定为“疑源类”的微体化石正名,同时为埃迪卡拉纪(隐生宙最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6.3亿年至5.42亿年前)的年代划分提供最新的地层对比证据。科学家们选择在“天柱山”的老家宜昌晓峰河剖面站开展研究,专家们获得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满身长着“突刺”的“疑源类”化石。
   
显微镜下,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天柱山”的微体化石不但具有动物胚胎的发育特征,这些发育分裂的球还被包裹在一个奇怪的“皮囊”里。这个皮囊的外表有很多的圆柱刺向外突起。科学家们拿“天柱山”与印度尼西亚荷兰北部发现的一种桡枝动物的卵囊胞做比较,发现二者“皮囊”的早期卵裂的胚胎很相似。这样的发现让科学家们很兴奋,否定了“天柱山”是藻类化石的属性,而这个“皮囊”也是动物的休眠卵,也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8.5亿年~6.3亿年前)胚胎与其他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著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
   
价值它是瓮安动物化石的新物证,“天柱山”是动物的身份确认下来了。与此同时“天柱山”的“年岁”也是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天柱山”的“年岁”和悬而未决的“瓮安生物群”的时代问题紧密相连。科学家们对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陡山沱组燧石结核进行地层研究,发现“天柱山”在陡山沱组底部就有,而这个岩石层显示的信息年代是6.3亿年~5.8亿年前。科学家们通过岩石
动物化石永川发现一亿5千万年前水生爬行动
永川发现一亿5千万年前水生爬行动
切片的最底层面进一步发现,“天柱山”的“皮囊”最早出现在6.32亿年前,可惜“皮囊”内的胚胎由于地质的变迁没有完整的保留。幸运的是,“天柱山”在5.8亿年前的岩石层中再次出现,而这一次,“皮囊”完整地包裹在胚胎外面。 科学家们肯定了“天柱山”将动物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前,也为“瓮安生物群”代表着世界上已知最可靠的动物化石记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尹磊明告诉记者,天柱山的“皮囊”标本非常少,6.3亿年前的不到3个,5.8亿年前的也不过几十个。据了解,这次的研究成果,将刊登在今天的英国《自然》杂志上,题为《陡山沱滞育卵囊重动物胚胎化石》,该文章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尹磊明研究员为首的科学家小组共同完成。

“沉睡”原因
6亿年前的震旦纪,地球刚从一个极不利于生命生存、长达一亿多年的大冰期时代(雪球事件)走出来。“天柱山”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专家们表示,6亿年前的气候条件很恶劣,只适合一些低等植物生存,“天柱山”的出现也让人类认识到,早期的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几乎同时在新远古代末期“雪球事件”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在潜海。
   
那么为什么“天柱山”会有皮囊呢?尹磊明研究员告诉记者,这和6亿年前的气候有关系,可以想像6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度忽高忽低,炎热和寒冷的程度都让地球上的生物琢磨不透,加上那个时候地球上大气含氧量不高,供给“天柱山”的食物实在有限,聪明的“天柱山”在6亿年前就懂得用休眠的方式来减慢“新陈代谢”的速度延长生命。当它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时候,就选择像春蚕吐丝作茧一样,用一个休眠囊把自己包裹起来,沉睡一阵子。至于什么时候睡醒,专家们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在尹磊明研究员的办公室里,存放着600多个“天柱山”的薄片

远古动物化石
远古动物化石
标本。这些标本厚30微米,大小在3平方厘米左右。尹磊明教授告诉记者,一年前,专家组从宜昌晓峰河带回来几件标本,这对于每年几乎有三分之一时间在野外的他来说,是很平常的事。“天柱山”的化石有点与众不同,一般的胚胎化石是钙质的,只要经过化学液体的浸泡分裂,就可以进行显微镜下的研究。而“天柱山”不同,它的断面是硅质岩,需要用金刚石进行切片。尹研究员介绍,切片的过程中有偶然性,修理师们只能完全凭着感觉切出完整的动物胚胎原形。600多片薄片陆续切了半年的时间,科学家们就是在这3平方厘米的标本上进行作业,对岩石层进行层层剖析,记者看到,每一个切片都有红笔标示,专家介绍,这些红标示在显微镜下就成了坐标,根据坐标,一点一点地照出动物的胚胎痕迹。也正是这一个个红色的坐标为埃迪卡拉纪提出了新的年代化分方案。也为研究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保存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思路。
   
不断刷新的“动物存在史”:
2007年2月,“贵州小春虫”的纪录再次被“装饰大球”刷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肖书海、周传明、袁训来3位研究员和澳大利亚瑞士美国英国瑞典等5个国家的另12位科学家经过细致入微的研究,专家表示“装饰大球”同样生活在5.8亿年前,从动物演化过程
动物化石休眠卵化石破裂的囊胞
休眠卵化石破裂的囊胞
看可以肯定比“贵州小春虫”出现的时间还要早。1998年2月5日,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和肖书海、张昀两个科学小组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报道了来自中国贵州瓮安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发现。瓮安动物化石群所代表的时间比寒武纪早了四千万年,该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演化论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2004年和2006年,由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的两侧对称动物“贵州小春虫”和由极夜构造的动物胚胎化石等,是当时发现的最早的动物胚胎化石。仅为两侧对称动物在瓮安动物群的存在提供新的重要依据,而且表明两侧对称动物螺旋卵超门在5.8亿年前可能已经出现。

澄江动物化石群编辑本段回目录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澄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玉溪澄江和帽天山声誉鹤起,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澄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在澄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

澄江动物化石群
澄江动物化石群
类的80余种动物。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6年8月2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放了一条使每一个中国人心醉的消息: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是人类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接着"焦点访谈"对澄江县帽天山及化石产地作了全景式、多层面的深入报道。 2001年1月出版的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认为云南澄江化石使脊椎动物出现提前了6千万年。这些化石有助于古生物学者证实大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帽天山距昆明56km,距玉溪市87km,距澄江县城6km。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km,宽4.5km,埋藏深度达50m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km,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km2。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后生动植物 编辑本段回目录

所谓后生动植物是指由多细胞组成的,有分化的组织结构的生物。所谓分化就是指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分异和特化。原核生物中也有多细胞的丝状体或群体,但这些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基本是相同的,细胞之间没有相互依赖关系,各自可以独立。

海绵也可以说是多细胞的动物,而且还有领细胞等特化的细

动物化石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化石
胞,但由于它们分化程度低,代表了生物演化的一个侧支,动物学家也将其称为侧生动物,而不包括在真正的后生动物内。典型的后生生物有性别分化,行减数分裂,具有单倍体与多倍体世代交替的生活史。
 
类起源于恐龙,即起源于兽脚类恐龙。其主要依据是鸟类与虚骨龙类在身体骨骼上的相似。这种假说的支持者在虚骨龙类恐龙的头骨特征中找到了证据。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得到了大多数研究鸟类起源的古生物学家的认同。近年来,在中国辽宁省西部地区的一些重大发现,为鸟类起源的争论提供了新的证据,特别是中华龙鸟和北票龙的发现,使人更加容易相信,鸟类起源于恐龙。中华龙鸟和北票龙大约生活在13亿年前的晚侏罗纪时代。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1996年9月,它的个体大小类似家鸡,头很大,嘴里长着带有小锯齿状的尖锐的牙齿,前肢非常短,尾巴却很长,背部从头到尾长着毛状的结构,这种毛状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羽毛。北票龙发现于1999年5月,这是世界上继中华龙鸟之后,所发现的第二种保存毛状皮肤结构的恐龙。中国科学工作者还在辽西地区发现了其他一些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

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回目录

动物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

动物化石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
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该词专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机体的残体。多年之迷希腊哲学家认为化石是十分奇怪的自然现象,就像水晶和钟乳石一样是在地下形成的。马丁?路德(1483/u1546)相信在山峰上发现的化石是《圣经》之血的证据。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化石是曾经生存过的有机体的石化残体。他的观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异端邪说,直到19世纪,他的笔记才被公开。化石的真正面具是17—18世纪才被人认识,这主要归功于化石收集书籍的出版以及人们对自然史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同种类的岩石含有不同种类的化石,这个重要发现对第一幅地质地图的制作具有极大的帮助,并由此开创了化石学地层学这两门现代科学。

动物化石是怎样形成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

飞行爬行动物化石
飞行爬行动物化石
(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有些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

古动物化石
古动物化石
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动物化石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