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两弹一星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图)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中国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独立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壮举。建国后,面对美苏垄断核武器和航天技术,并到处挥舞“核大棒”的国际局面,中国决定自己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以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1955年初,中国开始建立核工业。在周恩来聂荣臻主持制定的中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即1956年到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1963年到1972年十年科技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核工业的发展。1958年,中国开始制订了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中国航天技术和航天工业开始起步。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成功地把一颗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两弹一星”计划的实现,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目录

[显示全部]

简介回目录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背景回目录

(图)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而毛泽东则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两弹一星”是对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统称,并没有明确具体指哪两颗弹和哪一颗星。

邓小平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在表彰“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提到: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一九六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可以数出三颗弹了)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精神回目录

(图)修建中的
修建中的"两弹一星"科技博物馆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立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在政治语汇上,类似台湾的“发展绿色硅岛”、“新竹科学园区奇迹”、“两兆双星”等。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创建一流大学”、“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资讯产业”等。

发展回目录

(图)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7月,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三人小组,负责指导原子能工业的发展。这一年,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静电加速器多种核探测器核电子仪器和铀的提取、纯化、分析测定等方面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956年11月,一届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主管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起步阶段曾得到过苏联的技术援助。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因此,当苏联1959年6月单方面毁约停援时,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迅速转移到全面自力更生的轨道。为了表达中国人民迎着困难上的决心和意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为“596”。

1964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以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为书记的中共核试验基地党委,派张爱萍、刘西尧分别为首次核试验正、副总指挥,前往试验现场。10月14日,周恩来下达第一颗原子弹装置就位的命令。10月16日下午3时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按预定时间准时起爆。在一道炫目的光芒闪过之后,随着一声巨响,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升起了中国自己的蘑菇云。从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国防现代化跨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一枚核导弹试验成功

1955年,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大陆。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中国火箭和导弹事业的发展计划。中央决定,采纳钱学森的建议,组建中国的导弹科研、设计和生产机构。4月国务院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为副主任的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5月,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苏制P一2导弹。11月5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一举发射成功,中国在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图)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百年揭秘
1966年初,中共中央针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了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的要求。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上批示:“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5月9日,在西北试验基地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空爆试验。这是中国进行的第三次核试验。试验为氢弹设计取得了重要数据。12月28日,进行了按新的理论方案设计的氢弹原理试验。中央专委根据这次试验结果,决定集中力量直接进行全当量的氢弹试验。1967年2月,国防科委决定把首次氢弹试验提前到1967年第二季度进行。不久,28个参试单位的几千人进驻核试验基地,试验准备工作全面展开。6月17日8点整,驾驶726号轰一6飞机的徐克江机组,携带着中国的第一枚氢弹飞到罗布泊试验场的靶标上空投弹。飞上天后,由于驾驶员的心情过于紧张,忘记了按自动投掷器按钮,致使氢弹没能在预定时间准时投下。这时,周恩来通过耳机命令机组人员:千万要镇定、果断,再来一次。8点20分,第二次飞行投弹顺利完成。氢弹降落到预定的高度后在空中成功起爆!随着刺眼的闪光和雷霆般的轰鸣,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对此,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时曾幽默地说: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要感谢赫鲁晓夫呢,应该给他发个1吨重的大勋章!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57年,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了航天技术领域的竞争。1958年,中国也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研究机构。考虑到中国的国力条件,中央军委采取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方针。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己研制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项目。中央批准了钱学森的报告,并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取为“651”工程。

正当人造卫星计划加紧实施的时候,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原先由中科院领导的人造卫星工程改由国防科委直接组织领导。随后,周恩来又列出一份需要重点保护的科技人员名单,指示有关人员要不惜用武力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正常进行。随着中国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有了可靠的运载工具。科技人员将中远程火箭的第一、二级加以改进,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构成了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1号”。1970年3月,“东方红1号”卫星和“长征1号”运载火箭总装完毕,4月1日运抵发射场。4月24日晚上9点35分,随着一声“点火”的号令,“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人太空。

意义回目录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参考资料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两弹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