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最新历史版本 :环境 返回词条

  • 编辑时间: 历史版本编辑者:admin
  • 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
  • 修改原因:

环境
环境
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环境系统也是从各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其效应也是综合性的。人类与其他的生物不同,不仅仅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来影响环境、使自己的身体适应环境,而是为了提高生存质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这种新的生存环境有可能更适合人类生存,但也有可能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元相互交融的动态环境体系(HierarchicalSystem)。

目录

[显示全部]

定义回目录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文学历史社会科学来说,环境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对建筑学来说,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对企业管理学来说,环境指社会和心理的条件,如工作环境等。

      对热力学来说,是指向所研究的系统提供热或吸收热的周围所有物体。
  对化学或生物化学来说,是指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
  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就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
  岩石
  环境
  大气
  生物
  和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生物圈,从有人类以来,原始人类依靠生物圈获取食物来源,在狩猎和采集事物阶段,人类和其他动物基本一样,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席位置。但人类会使用工具,会节约食物,因此人类占有优越的地位,会用有限的食物维持日益壮大的种群。
  在人类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阶段,人类已经改造了生物圈,创造围绕人类自己的人工生态系统,从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不断发展,数量增加,不断地扩大人工生态系统的范围,地球的范围是固定的,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地缩小,许多野生生物不断地灭绝。
  从人类开始开采矿石,使用化石燃料以来,人类的活动范围开始侵入岩石圈。人类开垦荒地,平整梯田,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地开采矿石,破坏了自然界元素平衡。
  自20世纪后半叶,由于人类工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开采水资源,过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体和大气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造成大气圈和水圈的质量恶化,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使得环境保护事业开始出现。
  现在随着科技能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延伸到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甚至私人都有能力发射火箭。造成目前有几千件垃圾废物在外层空间围绕地球的轨道上运转,大至火箭残骸,小至空间站宇航员的排泄物,严重影响对外空的观察和卫星的发射。人类的环境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范围。
  环境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乡村等。”
  其他定义: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另外定义: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类回目录

环境分类一般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差异、环境的性质等为依据。
  人类环境习惯上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如从性质来考虑,可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如果按照环境要素来分类,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
  通常,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聚落环境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中心,活动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落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人类的聚落环境,从自然界中的穴居和散居,直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显然,随着聚居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安全清洁和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但是,聚落环境乃至周围的生态环境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人类缺乏节制的频繁活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超负荷索取同时受到巨大的压力,造成局部、区域、以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因此,聚落环境历来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和优先研究领域。
地理环境

     地理学上所指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层,上至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顶,厚约10~20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概括地说,地理环境是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水、土、气、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环境都是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它们与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带,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因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础。
地质环境
  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它是由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浮土两个部分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30Km左右;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岩石碎屑组成的松散覆盖层,厚度范围一般为几十米至几公里。实质上,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星际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之间,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循环。例如,岩石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在风化过程中使固结在岩石中的物质释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再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又回到地质环境或星际环境中。如果说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即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地质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特别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即难以再生的资源,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宇宙环境
  

环境宇宙
宇宙
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它是人类活动进入地球邻近的天体和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层部分。太阳辐射能为地球的人类生存提供主要的能量。太阳的辐射能量变化和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会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与地球的降水量、潮汐现象、风暴海啸等自然灾害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延伸到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发射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工具等飞行器本身失效和遗弃的废物,将给宇宙环境以及相邻的地球环境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区域环境
  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环境。分自然区域环境(如森林草原冰川海洋)、社会区域环境(如各级行政区、城市工业区)、农业区域环境(如作物区、牧区、农牧交错区)、旅游区域环境(如西湖桂林庐山黄山)等。
生态环境
  围绕生物有机体的生态条件的总体。由许多生态因子综合而成。生态因子包括生物性因子(如植物微生物动物等)和非生物性因子(如水、大气、土壤等),在综合条件下表现出各自作用。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海洋环境环境
  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海洋生物。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规模日益扩大,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污染。
投资环境
  指影响投资效益的各种条件。内容主要包括:(1)投资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立法状况;(2)市场规模和容量;(3)基础设施和协作条件;(4)劳动力状况如人员素质以及工资水平;(5)政策上的优惠条件等等。
特殊环境

  人们极少遇到的环境。如南北极超低温、高山缺氧沙漠干旱、风沙、赤道丛林高温高湿、地方病高发区、水下环境、外层空间环境,以及冲击爆炸辐射强磁场高频噪声等环境。
地理环境
  地球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之间的地表环境。是岩石土壤大气生物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社会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创造环境
  能够激发人们去进行创造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组织结构、思想气氛、激励方式,如善用创造性的人才、适于和鼓励人才流动的机制、尊重创造性人才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以及精神和物质激励等。
城市环境

环境
环境

  泛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是人类创造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往往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故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不良影响。
原生环境
  自然环境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地域。如人迹罕到的高山荒漠原始森林冻原地区及大洋中心区等。在原生环境中按自然界原有的过程进行物质转化、物种演化、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
次生环境
  自然环境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多的地域。如耕地、种植园、鱼塘、人工湖、牧场、工业区、城市、集镇等。是原生环境演变成的一种人工生态环境。其发展和演变仍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典型环境
  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特定社会环境,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所形成和辐射出来的具体关系。
市场环境

  对处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健全完善程度;宏观经济形势;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对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同行企业的竞争力;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进步状况等。
硬件环境

      即硬件设施,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例如高速公路、电网、电信网络等等
软件环境

       即人文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例如公民素质、政治制度、社会舆论等等。

相关环境保护法回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条、第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具体的法律法规:
  一、环境保护方面: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
  二、资源保护方面: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农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煤炭管理法。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线保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四、新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罪》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92、什么是危害环境的犯罪?
  危害环境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环境法规、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人身健康或生命财产的严重危害,应受到刑罚的行为。

世界环境日主题回目录

世界环境日简介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及表彰“全球500佳”,并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的年初公布当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并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发表环境状况的年度报告书。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在这期间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绿色环保历年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OnlyoneEarth
  ●1975年人类居住
  HumanSettlements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Water:VitalResourceforLife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
  OzoneLayerEnvironmentalConcern;LandsLossandSoilDegradation;Firewood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OnlyOneFutureforOurChildren-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ANewChallengefortheNewDecade:DevelopmentWithoutDestruction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GroundWater;ToxicChemicalsinHumanFoodChainsandEnvironmentalEconomics
  ●198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TenYearsAfterStockholm(RenewalofEnvironmentalConcerns)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ManagingandDisposingHazardousWaste:AcidRainandEnergy
  ●1984年沙漠化
  Desertification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Youth:PopulationandtheEnvironment
  ●1986年环境与和平
  ATreeforPeace
  ●1987年环境与居住
  EnvironmentandShelter:MoreThanARoof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WhenPeoplePuttheEnvironmentFirst,DevelopmentWillLast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GlobalWarming;GlobalWarning
  ●1990年儿童与环境
  ChildrenandtheEnvironment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ClimateChange.NeedforGlobalPartnership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OnlyOneEarth,CareandShare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PovertyandtheEnvironment-BreakingtheViciousCircle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OneEarthOneFamily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WethePeoples:UnitedfortheGlobalEnvironment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OurEarth,OurHabitat,OurHome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ForLifeonEarth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ForLifeonEarth-SaveOurSeas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OurEarth-OurFuture-JustSaveIt!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0TheEnvironmentMillennium-TimetoAct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ConnectwiththeWorldWideWeboflife
  ●2002年使地球充满生机
  GiveEarthaChance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
  Water-TwoBillionPeopleareDyingforIt!
  ●2004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Wanted!SeasandOceans——DeadorAlive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GreenCities–PlanforthePlanet!
  ●2006年莫使旱地变荒漠
  DesertsandDesertification–Don’tDesertDrylands!
  ●2007年冰川消融,是个热点话题吗?
  MeltingIce——aHotTopic?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
  KicktheHabit!TowardsaLowCarbonEconomy。
  历届主办世界环境日的城市,国家:
  2008–惠灵顿,新西兰
  2007–特罗瑟姆,挪威
  2006–阿尔及尔,阿尔及利亚
  2005–旧金山,美国
  2004–巴塞罗那,西班牙
  2003–贝鲁特,黎巴嫩
  2002–深圳,中国
  2001–都灵,意大利和哈瓦那,古巴
  2000–阿德莱德,澳大利亚
  1999–东京,日本
  1998–莫斯科,俄罗斯
  1997–汉城,韩国
  1996–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1995–比勒陀利亚,南非
  1994–伦敦,英国
  1993–北京,中国
  1992–里约热内卢,巴西
  1991–斯德哥尔摩,瑞典
  1990–墨西哥城,墨西哥
  1989–布鲁塞尔,比利时
  1988–曼谷,泰国
  1987–内罗毕,肯尼亚

相关连接回目录

参考资料:
1.http://www.cn-epe.cn中国环保设备网
2.http://www.chinajnjpw.com参考了中国节能减排网环境频道
3.http://www.epun.cn
4.http://www.lohas-china.com/lhcy.asp

中国环境网

世界环境杂志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标签: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