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17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张斌
张斌
杨毅
杨毅
喻红
喻红
甘家伟
甘家伟
李春光
李春光
胡静婷
胡静婷
范华炳
范华炳
刘东京
刘东京
林达川
林达川
李永安
李永安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目录

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艺术及标准。通过批判地讨论艺术的不同特点和传统的欣赏标准,他们表达了对艺术的兴趣。“美学”一词是亚力山大.戈特利勃.鲍姆伽登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一书的书名。十八事迹的辩论成了现代艺术批评和文学的开场白:第一次对从古典传统承袭下来的假定和假设提出质疑。

       ——艺术必须服务于教育目的而进行道德训诲吗?还是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娱乐?

       ——在适宜于绘画的对象方面【即今日文论中的“素材”或“题材”,如有没有道德禁区和政治禁区。——何立明 】是否有一种高下等级,把历史的或神话的题材放在肖像之上,把代表性人物放在个性化人物之上?

       ——在吸引霍加斯(以绘有道德训诲的作品著称,目的为促进社会改革。作风是细节详尽,人物性格突出)和夏尔丹(擅绘静物和室内景物,善用色彩)之前曾经吸引过荷兰画家的日常生活场景,是不是要被排斥在外,因为它们称不上是艺术【题材本身有无“艺术因素”?还是不同题材本身所拥有的刺激“艺术因素”产生的功能不同?如裸体的艺术因素与煺了毛的鸡是不一样的?“寡妇门前”和“和睦家庭”的戏剧因素是不一样的?喜看寡妇是非不爱一团和气的艺术欣赏习惯是先天的,还是艺术文化养成的?亚里斯多德的戏剧观,是古希腊人养成,今日我们被育成的?还是先天人们就有戏剧这一神经,因而生产了“戏剧”这一体裁的?如果“戏剧”形式是古希腊人养育出来的:他们如此看待人,即以命运来定义人和人的行为。那么,是不是还可以有无数的体裁形式,只要大家接受;甚至无须大家接受。也就是说体裁是自由的,艺术的形式也是自由的。这就解释了前卫艺术的怪诞:把人泡在酱盆里;在手臂上插三角钢钉。不同的是对此种“艺术”的审美还没有形成习惯。或者说传统的审美习惯-美感已不能接受它。所以不变的是艺术(掌握),变化的是艺术的形式和欣赏艺术的标准,以及审美趣味。——所以对于“因为它们称不上是艺术”的回答是:它们是艺术,也不是艺术,或者他们还没有进入艺术,也许永远不是艺术。所以,*判定一个对象是不是艺术?关键在你是否给它们一个“艺术的形式”,即你是否建立了一个将它收入艺术的“艺术标准”,也即你是否产生了一个对于它们的审美态度和趣味。至于说这个趣味是要以公共趣味为趣味,还是仅以私人趣味为趣味,这就涉及到社会、历史乃至政治了。所以古希腊人只专“戏剧”这一神经,才产生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而古希腊人的其它无数艺术神经都没有开发出来,所以古希腊人的艺术形式是单调的。艺术标准和艺术趣味也是单调的。搞得简单的后来人以为“艺术”就是某“艺术形式”,就是某“艺术标准”,就是某“艺术趣味”。哪怕即或是“戏剧”体裁,也有无数的“戏剧形式”、“戏剧标准”和“戏剧趣味”。不过是看你以公共趣味为满足,还是以私人趣味为境界。我想,*艺术的最大意义,在于其中核心是隐涵着对“人”的想像与涉及和建设。艺术的创造活动的诸因素,都指向对“人”的创造、设计和构想的诸因素中。常说道,艺术如人,人如艺术。表明了艺术的目的、手段和标准与“人”的目的、手段和标准是一样的:都是精神的物化、对象化或异化。看到了艺术品,就看到了创造艺术品的人。艺术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创造艺术品的人就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艺术品呈现出的想像,就是创作艺术品的人所具有的想像。艺术是在精神态中滋生,物质态中现形;“人的发展”也是在精神态中滋生,物质态中显形。——何立明 02.5.4.】?

       ——除了1)模仿自然,“从生活中吸取”以外,在艺术里是不是没有别的真实基础呢【“真实”的问题,一方面看是“目的论”、“实在论”艺术观的结果;一方面是个趣味时尚标准;另一方面是个风格问题。即在“宇宙→作者→作品→读者→宇宙”的文学活动中,首先是个宇宙观的问题;其次是个批评标准问题;最终实质是个作品风格问题。所以,除了镜式反映的再现论外,还有一个情感的真实表现的灯式的表现论。——何立明 】?还是成功的艺术家,不论是像拉斐尔那样的画家,莎士比亚那样的戏剧家,或者加里克那样的演员,2)根据经验【这里应当指个人生活,或私人生活经验。——何立明 】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更加自然的东西来?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注意自然本身【这也即是公共生活经验的自然是真实的?还是私人生活经验的自然才是真实的?也即是众人认可的经验是真实的,还是私人认可的经验是真实的?这在今天似乎已不成为问题。显然,私人经验才是真实的。而公共的经验往往是个人经验加上集体效应,这效应带有虚假的成分。再者,世界的存在,首先是亲在,其次才是共在。——何立明 】?

       【由此可见,对于“人”这个称谓,有三个理解:1)是理想的、大写的、普遍的人,即哲学抽象的人;2)是公共经验的、意识形态的人,即学科概括的人;3)是私人,即个体经验、体验的、肉身本位的人。—— 何立明 02-5-28】

       【*其实,文学艺术上对“真实”的追求,还是源于上帝死后,人们在哲学和信仰上对于人和世界的支撑点的追求。表明了人类的空虚感、孤独感和互不信任感的本质。所以,不断用运动和口号来充实自己和生活的世界。(这种宗教心理学的解释—‘恐惧’——并不完全能说明。应当还重要包括思潮观念的变化。即人类的关注点的变化和解释兴趣的转移。‘真实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宇宙论和认识论的关注和兴趣的表现。人心浮燥……02.05.14.)*今天的人,恐怕对文学的“真实”不感兴趣了。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自然’或‘宇宙’,(这个‘自然’或‘宇宙’的构成对象就是‘现象’;明确说是‘市场现象’,‘消费现象’;这个现象的聚合物就是商品-人造复制物……人使人离自然的自然更远,人使人离人造的自然更‘铁’近了。这与卢梭的自然,自然情感,恐怕更远了。这是文明,但是不是进步呢?今天的人们——这里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心理——是如何试图回到自然的呢?试图通过消解神圣;通过逃离集体;通过避开主流……。即通过庸俗化、个人化和边缘化,来达到回归自然。然而,这只是找到回归自然的心理的、审美的和道德的感觉,并不是回归真实的自然本身真实性观念、行为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真实的回归自然’呢?消除工业品、消除商业意识、消除人文主义?实现老子小国寡民式市民社会外部回归?或海德格尔式的心理意识上找到‘存在的家’,进入审美的内部回归?*甚么才是‘自然’,尤如什么才是‘真实’,这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反正人在追求自然和真实。不清楚的追求,只会落得从众和眉俗:失去个性,从而失去“自我”。成为工具,而不是目的。这里表明了‘人’是标准和人中的‘个性’(自我)是标准。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啦!*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就是对这一‘什么样的人’去分科地描述、想像和愿望、设计和建议。02-05-14.)这个商品-人造复制物的偶像就是广告明星。就像过去天天要拜见基督一样,今日人们天天可以拜见到“时尚”。电视和网络满足了交往和寄托的需求。与神父交流被与网络交往取代;依偶像寄托精神精神消费被依商品寄托心理消费取代。——何立明 02.5.4.】

       【“真实”问题:

       【这是个文论的传统话题。但对于“真实”的解释,却是不断更新的。有认识论的解释;也有道德论的解释:归结为最终的“善”——满足人的希望和愿望的;还有社会学的解释;还有心理学的解释。同一个术语,解释的角度(启蒙的或救亡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人文的或解构的;主流的或边缘的;个人与集体,……)和用以解释的词语群(……)是随着当采学科,背后是关注的热点,根本是旧路探索后的新路的改变而改变的。”

       【“真实性从来就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也是许多文论家理想中的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历史上的柏拉图之所以宣布理想国不欢迎诗人,理由之一便是:诗人说谎或不真实。亚里斯多德之所以反过来为诗辩护,同样与诗的真实问题有关——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真实。由此可见在传统文论中(‘在传统文论中’,这是个进化论的解释角度,用共时、建构的角度说则更学术,即是:‘在反映论文论中’。这与审美论、存在论、符号论的文论并列。也*正是因为‘反映论’观点,才导致‘真实’和‘真实性’的问题;而不是‘真实’和‘真实性’导致了‘反映论’观点。这就表明了:对于一个观点、角度是问题,并不意味着对于另一个观点和角度也是问题。或者说,问题是因观点的选择而产生的。在‘实在论’中,原子的构成是问题;在认识论中,思维是问题,主客关系是问题;在存在论中,人是问题,人的状态和本质是问题[即是关注的核心]。——何立明 )由此可见,在传统文论中,一种文学是否合法,关键之一在于在真实与否。因此,真实性一直是传统文学写作的合法性依据之一。所以,个人化写作论者们倚重于文学表现的真实性不过是上述文论传统的延续罢了。”

       【“但是,在传统文论中,真实性之得以充当文学写作的合法性依据并非因为真实性本身是合法的,与某种终极的存在(如柏拉图的理念、中国哲学中的道、基督教中的上帝等)的一致性,才是真实性成为文学写作合法性依据的原因(即‘真’与‘善’的一致性。‘善’是‘真’存在、合法[‘合法’一词,充分表明的不是实在真理观,而是交往、修辞真理观。因此这个‘终极存在’的实质也是人类交往的‘人文’结果]的依据?这不是回到‘人是目的’的康德吗?‘一体化’、‘同一性’或说‘统一性’,实际上都是一体于作为主体的‘人’。康德将‘物自体’与‘现象界’隔开,就是为了保证‘人是目的’之同一性的。——何立明)。实际上,在传统哲学与文学理论中,事物的真实正在于如实和充分地显示着理念、道、上帝的某种品格等,真实的合法性便正是从理念、道、上帝等终极存在处获得的。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文论中,真、善、美才被三位一体化了。”

       【“进入现代社会,科学精神极其推动的‘合理化’(韦伯语)运动不仅杀死了上帝也证伪了几乎所有形而上学本体,有人甚至宣布向同一性开战,认为一切形而上学陈述都是文学化叙事,于是,真实所依附的神学与哲学本体不再拥有合法性权威,这使真实本身也不一定是合法的了。另外,在传统哲学中,必然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当然。进入当代社会,‘必然=当然’的等式也被否定。因此,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真善美的同一性关系也被打破(即康德的‘三个判断’之间的同一性被割断。作为主体的‘人’被消解掉了——这才是本质:人文被后人文解掉了。——何立明),真的不再必然与善和美有关,这意味着真实性不再是一种价值必然尺度,真实本身有待于其他价值资源支持。这就是说,真实性自身的合法性同样是不充分的,难以继续充当某种价值标准。”

       【“然而,个人化写作便正是以真实性为合法性依据的。这使得个人化写作在真实性问题上陷入了悖论之中——个人化写作以真实性为合法性依据,真实性自身的合法性恰恰又是极不充分的。实际上,作家的“真实的自我”的内涵十分宽泛。人性本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动态系统,往往善恶并存,美丑共生,正邪相济……并非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如实表现的意义和必要  (前边谈到功能和结构——真善美一体化;这里谈的是意义和功利——人文精神、必要的公德性。文学还是个意义-价值系统呀!何立明)。……因此,在追求真实时,还应关注其为何种真实性。作为作家,你不得美化粗鄙与浅薄,不能漠视邪恶与没落,尽管按照你的内心真实,恰恰如此。(但文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和真实的尺度并没有永恒的标准呀!‘美化粗鄙与浅薄,邪恶与没落’能作为审美的和道德的标准?‘你的内心真实’又能作为永恒的真实的标准吗?‘真实’有经验论认识论的;规律论、本质论的认识论的;还有逻辑论认识论的;心理学的真实;公共性的真实;私人性的真实;田野的真实;概括的真实。‘真实’这一观念本身,就是实在论的观点、目的论的观点,就是把文学当作工具的观点。‘真实性’的问题,应当是宇宙论、实在论观念下的文学问题。甚至也是认识论观念下的文学看待问题。而不是存在的、人本主义的文学问题。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所以,‘真实性’的问题解决不了文学的问题,也不是文学的所有问题。而只是哲学发展三阶段——‘宇宙论-认识论-存在论’(或‘宇宙实在论哲学-逻辑理性哲学-语言分析哲学)’——中,第一、第二阶段的文学观念。”——何立明 2002.5.14.)——引自《关于九十年代个人化写作问题》杨 扬《文学评论》2002-2期 】

       【两种真理(真实):

       【0.0.一种观点被人们或某个人接受,则肯定有被接受的理由或根据。这个“理由”或“根据”是什么呢?
       ——这个观点是不是真理:能否受真实的检验,如逻辑真实、情感真实、事实真实。
       ——这个说法是否成立:逻辑上是否站得住脚、情感上能否接受、有无现实基础。
       ——讲得是不是有道理,或说合不合理:是否符合情景,如心理、事理、物理。

       【1.0.“真实”有三种:
       ——逻辑的真实;
       ——情感的真实;
       ——事实的真实。
或者说,对一句话,人们是否接受,即要看它是否合乎“真实”。要满足或逻辑上通,或事实上有,或感情上能接受。人们是否接受,要看合不合“理”。合不合心理,或合不合事理,或合不合物理。

       【2.0.三种“真实”并不统一:
       ——逻辑上说得通,感情上不能接受;
       ——感情上能够接受,事实事实并不这样如愿地发生;
       ——事实上发生过,但不合感情,也不合逻辑(或数理逻辑,或形式逻辑,或感情逻辑)。

       【3.0.三种“真实”完全统一时,即为“信仰”的真实。因为,上帝是全知全能和全真的。

       【4.0.谁来依据逻辑、事实或情感对“真假”进行判断?
       ——人!
       ——有说是生产力,或实践。其实这两者的主体还是人!
所以,合不合“真理”,其实就是合不合人的“需要”或“目的”。因为逻辑要靠人来推论;事实要靠人来判断;情感要靠人来体验。而人的本质,则是人的希望和人的愿望。故,是否满足人的希望或愿望,这才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

       【5.0.“人”分两种:一般的(概念的)人和具体的(经验的、现象的)人。
       —— 一般的(概念的)人是“理想状态”,“理论状态”或“实验状态”,或“意识形态状态”的人,即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是供一般性思维推理,或集体想像、设想、设计的人。一般的人判断的一般的真理。一般的人的客观存在,是靠“理性主体”的性质而存在的。是“主体”才有了“人”的性质;是“理性”才有了客观的、大写的,超越具体的性质。
       ——具体的人是“日常状态”、“情景状态”或“存在状态”的个人。现实中,甲者情感的真,并不等于乙者情感的真。甲者的真理,并不是乙者的真理。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6.0.有两种“真理”。
       —— 一种真理是大写的人,即理性主体的人,即哲学的人获得的“理性真理”。是为“一般真理”。具有绝对的有效性。是通过理性活动,即哲学家们的认识活动中“对事实的确认”和“对事实的推理”的过程来获得的。
       ——另一种真理,是甲与乙斗争对话,或劝(说)服征服的结果,是为“情景真理”、“具体真理”。只有相对的有效性。是通过暴力机器意识形态机器(如传播交流活动等)这一过程来获得的。
       所以,“理想状态”获得的是“认识的真理”,只对大写的人有效,即只对哲学范围有效。而“情景状态”获得的是“认同的真理”。这真理只对认同活动中的双方才有效。——何立明 2002.5.27.】

       【文学真实:

       【1.0.何谓“文学真实”,具体地说,文学中的真实来自于何方?来自于对生活现实的模仿;或来自于对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还是来自真实的风格;也许最终来自人们对特殊表达方式、叙述习惯、所呈献内容和文字符号的能(所)指关系的格式中具有的(约定俗成的)真实感?
       简言之,文学中的真实,来自人们在文学活动(作品)中的真实感。
       *简言之,真实性就是真实感,真实感就是同情感。

       【1.1.这里有句话问得好:“如果我们对历史的社会真实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小说的描绘,那么怎么知道它是真实的呢?”(《20世纪的文学批评》  百花文艺出版社P.183)
       回答应当是:来自于关于“真实”的文学(字)形式风格;
                     来自于关于“真实”的个人生活经验。
                     来自于关于“真实”的公共意识形态(哲学、科学、艺术、道德与法)。

        【1.2有两个例子:
         ——形式自身可以产生内容,重复、对应、伏笔(如惊险小说中的“最终得救”)等形式可以提供这样的事例。事件亦可以成为形式:“小说家以海难或海上抢劫等为题材,并非采撷现实生活之点滴,而是文学技巧的环境使然。”韦斯罗夫斯基1876年即写到,惊险事件乃是一种风格技法(这一点在电影的题材分类学中固定下来了。——何立明  2000.12.6)如席勒时代的骨肉相残,如绑架……文学作品构成“一张由声音、发声动作和思想组成的网络”。思想只是一种“材料”,与字词的“发声动作和音响形象”、或一个“陌生的躯体”等同。象韵律一样,“故事”亦构成一种形式;形式是“驾驭客体建构的律令”。(同上。“俄罗斯形式主义-什克罗夫斯基”P.19)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何立明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