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萨瓦里石柱(即庞贝柱),又被称为骑士柱,建于297年,耸立在亚历山大城西南角,立于Serapis神庙的废墟上。高约25米,底直径2.8米,顶直径2.3米,原是为纪念Diocetian皇帝在此分粮赈济灾民而立,柱脚上刻有纪念他的文字。后来却成为海航者的指标。 “萨瓦里”,阿拉伯语意为“桅杆”。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城市,远望这根石柱耸立于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中央,状如帆船桅杆,因而得名。数百年,萨瓦里石柱遗留下不少轶闻逸事。十字军东征时误认为古罗马大将庞贝(公元前106-前48年)被恺撒击败,逃到埃及,最后死于埃及人之手,其骨灰存于柱顶骨灰罐里,故欧美人士至今仍以庞贝柱称之。走过一片沙土坡,焦灼的阳光下,只见一根雄伟眩目的硕大石柱孤峙前方,周围没有任何可与之匹配的东西,几座斯芬克斯散摆在柱前,益发显得渺小而无生气。庞贝柱柱础朴实无华,粉红色柱身粗大光滑,没有接痕,似乎取自一块巨石。抬头顺柱身向上望去,柱头直指苍穹,天仿佛跟着旋转起来。
出生 编辑本段回目录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小字万年,鲜卑族。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燕的开国君主,庙号太祖,谥号为文明皇帝。其父为慕容部落的首领、辽东公慕容廆。其庶长兄为建威将军慕容翰。东晋建武年间(317年—318年),被拜为冠军将军、左贤王,封望平侯。太兴三年(321年)12月,立为世子。慕容皝虽为三子,但因其母段氏是正室,故而被立为世子。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号高门生。亲临讲授,每月考试优劣。东晋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去世,时年五十二。
逝世编辑本段回目录
陈寿,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的作者(233年出生)。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现四川南充)人,蜀汉亡国后仕于西晋,著有《三国志》,评价甚高。陈寿少时勤学,曾拜谯周为师,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所以屡遭谴黜。蜀汉亡后,晋司空张华十分赏识陈寿的才华,所以举其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在此期间,陈寿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而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陈寿之后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遂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在当时即为人称颂。
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羨(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变,遇害于沙场。周处死后追赠“平西将军”头衔。他有三个儿子,其中二人也留下不少史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