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85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3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宋子文
宋子文
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
刘春
刘春
网络中心战
网络中心战
列奥尼达一世
列奥尼达一世
韦拔群
韦拔群
肖朝贵
肖朝贵
苏士亮
苏士亮
苏支前
苏支前
海凤阁
海凤阁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戈
戈,中国先时期一种主要用于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 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最早的发现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目录

[显示全部]

文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胡明显成钝角的四穿戈
胡明显成钝角的四穿戈
名称:戈

声母:g

字头:戈

四笔号码:7034

注音:gē

笔画:04画

部首画:04

部首:戈部

释义:

1.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长柄,用青铜制成。后泛指兵器:反~一击|同室操~。

2.指战争;战乱:偃武息~。

3.姓。

戈壁蒙古人对沙漠地带的称呼戈拼音。

戈虽是先秦时代最要兵器之一,但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渗透到古代文 化中。“干戈”是古代兵器的总称,甲骨文已有了干和戈字,“执干戈以卫社稷”是《礼记?檀弓下》对干戈职位的总评述。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它们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矛、、殳、钺等兵器。古代的学者长期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

它们组合在一起为“戎”字。戎,又是关于战争的总称,“戎马一生”“兵戎相见”“国之大事惟祀与戎”,这些词汇今天仍被人们经常引用。而干、戈到了后代,甚至在戈已退出兵器行列后,仍然在社会上流传着,如: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解释编辑本段回目录

戈
直内戈
戈最适于勾、扫和劈击。出现于商中期,是商周直至秦汉最常见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曾被列为车战中的五大兵器之首,故常作为兵器的统称。“枕戈待旦”是备战,“金戈铁马”即指战争了。

戈的形状最初大体呈扁平的曲尺形,后来发展成略近似“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又作“丫”字造型。戈变化最大的部分是“胡”的出现和不断延长。“内”也逐渐从单一的固定、配重、装饰作用,发展成为明确的作战部位。

戈的柄称“柲”,顶端铜帽称“柲冒”,金属柄的又写作“铋”。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戈在商中期尚属于短兵器,“柲”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商周之际才逐渐发展成长兵器,还出现了“柲”上同装三戈的情况。考古发现,戈作为钩杀的兵器,为了准确地掌握援的钩喙方向,戈柲的横截面通常是扁圆的。而经典的戈,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大批使用的“吕不韦戈”。

汉代仍用戈作为长兵器。汉代的一种铜戈,形体较大,援与内均向上扬起,而且援、内胡上均带刺,是战国晚期的延续和发展,这种戈的造型像雄鸣昂首的翘尾、引颈长鸣状,通称鸡鸣戟或雄戟。

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戈
商 弦纹曲内戈
出现时期在商周,初期其戈文在援和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为了防止戈头掉落,在商以后加添了阑和胡。 所以在商后,直内戈很普遍。

在古代是一种主要的进攻性兵器,是用两面刃的勾兵进行钩杀。它盛行于商至战国,秦以后渐渐消失。其间形制虽有变化,但几个基本部位仍大致相同,分为戈头、木必、木必冒和木必末的木必。商代及西周木必冒大多为木质,青铜铸造的极少,尊的装置是东周时才发展起来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通称的“戈”即指戈头)。戈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

现今出土在殷墟西区出土的二十一件直内铜戈中十一件有胡,从短胡一穿到长胡四穿都有。济南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銎内式有铭错金目纹铜戈,于废品仓库拣选而得,属商代晚期遗物。通长25厘米、宽9.02厘米,重593克。戈体宽厚,援部呈舌条状,基本对称,戈体呈等腰三角形,中间起脊,无胡无穿。銎部椭圆形瓦纹,内尾部等宽平齐,平齐处正反两面,各有一铭文和花纹。在戈的援末与銎内相接处,正反两面各有两个错金环形目状纹饰,灿烂夺目。

原收藏者为此器配一长方形布面盒,盒面左上角竖排书写“商句兵”3个字,右下一行中间的字迹已模糊,似是:爵斋所藏精品。这件铜戈弥足珍贵,纹饰华美,器物本身及形制、铭文都很有特点。原器物表面有很多划痕,但铜质非常好,距今虽已3000多年,器体锈蚀斑驳,刃一侧也有残缺,但错金处仍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早在先秦时代,贵族们便用金银来镶嵌青铜器物,此种装饰工艺通称为“金银错”,又称“错金银”。“错”即 用厝石加以磨错使之光平,其工艺可谓精密细致。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错)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的表面,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相映相托,将其图案与铭文衬透得格外华美典雅。

这种精细的错金银工艺,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这件商代晚期错金目纹铜戈,就目前所知,全国仅存一件,它将错金工艺出现的年代提前了600多年,实为罕见。由此,单从艺术欣赏角度来说,青铜时代神秘浪漫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性,在兵器制作工艺方面与其他青铜器一样,具有夺人魂魄的震撼力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错红铜的直内戈为商代遗物。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晋栾书缶,全素面,盖上环纽饰有错金的斜角云纹,器腹外表并有错金铭文40字。作器者栾书卒于公元前573年,所作缶为春秋中期偏晚的器物,那么晋国使用金银错工艺的时间就不会晚于春秋中期;济南长清岗辛战国墓出土4件铜豆,其几何连云纹是由黄铜丝和绿松石镶嵌而成。这些被镶嵌金银的青铜器物,秀丽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古代青铜工艺品。

这件商代错金铜戈銎内式,使用时安木必比较方便,直接将上端穿入銎中即可,此种安木必法可以避免戈头的松动与戈援后陷,但戈在钩杀时,戈头易从木必上脱出。所以这种形制的戈虽在西周早期仍存在,但已较少,尔后更是零星散见。在殷代晚期与西周早期均有配以短胡一穿的有銎戈,这是用穿缚绳以辅助銎来安木必,但亦只存在一时。

铜戈的发现数量很大,形制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不尽相同。它是铜兵中用途最广的勾兵,是步骑佐战用于钩杀、啄杀战马和敌兵首级的致命武器,其造型曾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极具吞噬之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件商晚错金目纹铜戈,虽已锈迹斑斑,但当时完全有可能曾在两军对垒中一展风采。

戈的构成编辑本段回目录

戈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

戈
戈头
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演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
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

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从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 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省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

种类编辑本段回目录

二里头遗址铜戈

戈
曲内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 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1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 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青铜戈真伪辨编辑本段回目录

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带柄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

戈
青铜戈

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

戈由“援”和“内”两部分组成。“援”上下两刃,前有尖锋,“内”上有用以穿绳的孔用来装柄。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该戈胡为三穿长胡,内上一穿,援之上下皆有锋刃,前部尖若。内末斜刃成刀状,亦锋利。戈身有隆脊,向两侧作斜坡状延伸。

该戈造型挺秀,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款式。细审该戈呈铜黄色,坚硬锋利,戈身表皮锈蚀不多,少许斑驳绿锈,亦浮于表面,余则是铜黄色和灰黑色,此乃铜锡含量较高的缘故,应是当时铜戈的精品。

仿品体形厚而短,其铜质是用黄杂铜制成,色黄中略带红。扣之声音清越,手感较重。其造型臃肿,线条虽清晰,但缺乏挺秀感。锈斑呈统一的绿色,且浮于戈身表皮,也就是说锈不是由内向外生出,而是由外向内做成。
因此,锈色无变化,更没有层次。戈之“内”下部镌有一个“公”字,字形结体及铸口生硬、笨拙,不似战国时期的风格。

图片欣赏编辑本段回目录

戈
銎内戈
戈
人形纹戈
戈
左行议率戈
戈
镶嵌兽面纹戈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