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3424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0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spaceliuw79
spaceliuw79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互联网史上最牛的七大骗局排行榜
互联网史上最牛的七大骗局排行榜
《PC World》:八位有前科的IT产业名人
《PC World》:八位有前科的IT产业名人
微缩的科技创新史
微缩的科技创新史
改变世界的25个IT历史时刻
改变世界的25个IT历史时刻
计算机硬件与游戏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硬件与游戏的发展历程
电脑历史上20位英雄人物
电脑历史上20位英雄人物
电信重组
电信重组
《新科学家》2012概念指南
《新科学家》2012概念指南
中国互联网元年一览
中国互联网元年一览
计算工具史上的15个里程碑
计算工具史上的15个里程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全球软件业大事记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软件业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霍克(Hoch,D.J)、勒丁、帕克特、林德纳、米勒

意识到软件业的历史要追溯到50年前很令人惊异,它有半个世纪的发展,而我们许多人还将其设想为现代的奇迹。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现在还活跃着的公司,以及一个改变全世界范围工业区运作方式的行业之根源。

软件业是按阶段发展的:第一阶段,大的客户定做软件项目;第二阶段,独立软件产品的出现;第三阶段,企业解决方案公司的兴盛;以及最终大众市场的“收缩——隐蔽”软件。

第一代:早期专业服务公司,1949——1959

小结:第 一批独立于卖主的软件公司是为个人客户开发定制解决方案的专业软件服务公司。在美国,这个发展过程是由几个大软件项目推进的,这些项目先是由美国政府,后 来是由几家美国大公司认购的。这些巨型项目为第一批独立的美国软件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并使美国在软件业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1942~1962 SAGE防空项目:举个例子,开发于1949年到1962年间的SAGE系统,是第一个极大的计算机项目,总开支最终达到了80亿美元。1959年,兰德公司Rand)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系统开发公司(SDC),以进一步开发这个据估计需要100万行代码的软件。

SAGE软件开发计划成了软件工程开发中最“崇高”的事业之一。当时美国程序员的数目为大约1200名,有700人为SAGE项目工作。

1954~1964:SABRE飞机预订系统开发:1954年,当美国航空公司要求IBM开发SABRE飞机预订系统时,第一个工业资助的软件项目启动了,这是个雇用了大约200名软件工程师、耗资3000万美元的项目。它于1964年完成。系统从那时起发展成了一个3万多家旅行社、300万在线客户的网络。

美国软件业早期的至高无上地位:SAGE和SABRE系统都成了“程序员的大学”。此后许多程序员散布全国,用在这些大项目上学到的知识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由于没有这些大项目的欧洲或亚洲的对应物,它们奠定了美国软件业至高无上地位的基础。

虽然大型计算机生产商为它们的大客户承接大的软件项目,它们没有足够的资源为中等规模的客户开发软件。第一批编程企业冲进去填满的正是这个市场真空。

第一家软件公司CUC的第一个项目:1955年,甚至在“软件”这个术语尚未被杜撰出来的时侯(它首次被使用是在1959年,),两位前IBM同事创立了计算机惯用法公司(CUC),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独立于卖主的软件(编程)服务公司。利用4万美元创业资金,他们开始为不止一个平台提供软件服务。CUC的第一个项目,是为加利福尼亚研究公司做的,完成于1955年,它是一个可以模拟石油流动的程序。他们接着为保险及零售连锁公司开发软件,所以这些都是一个时间为一个客户定做。

不久其他人跟上了:到了1959年,CUC有了59名员工,下一年它上市了。到1967年末,公司在全国有12个办事处,700多名员工。

不久,其他企业家追随了CUC的榜样。计算机科学公司(CSC),比方说,由琼斯Fletcher Jones)和纳特Roy Nutt)于1959年创立。到1963年,CSC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计算机服务公司,收入接近400万美元。1997年,CSC仍是全球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之一,总收入63亿美元。

在这个时期成立的其他成功的公司有:1959年成立的应用数据研究公司;1962年的EDS;1963年的管理美国科学公司(MSA,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次破产之后将其重点转向了软件产品);1962年的加州分析中心公司CACI);以及1965年的基恩公司Keane)。大多数现在还在行内。

60年代初专业软件服务公司迅速发展:在60年代的上半叶,软件服务迅速发展。计算机的速度、大小和数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这产生了一个对软件如饥似渴的环境,计算机生间商们将自己的软件开发项目大部分转包出去。比方说,CUC有一支20人的队伍为IBM/360系统的软件工作,而CSC是Honeywell的一个主要的软件分承包商。

到1965年,在美国有大约45个大软件承包商。有些雇用了超过100名程序员,年收入达到1亿美元。在它们下面是无数小软件承包商,往往只有几个程序员。1967年,据估计美国有2800家软件服务公司。

欧洲落在了后面:在欧洲,几家大软件承包商也在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起来了。但总体上,比美国发生的这种进展晚了几年。

SEMA:在法国,比方说,SEMA作为Marcel Loichot管理顾问公司巴黎银行的合资企业于1958年成立。早期的客户包括炼油和炼糖业,以及防务机构。这些业务中有许多要求对本地有特殊了解,或者是防务相关的,这有效地排除了海外竞争者。到60年代初,SEMA已经有了差不多120名员工。

CAPLogica:在英国,除了几家计算机服务公司外,两家大软件服务公司于60年代初成立:计算机分析员和程序员公司(CAP)成立于1962年,1988年和SEMA合并成Sema集团公司;以及成立于1968年的Logica,它于1970年参加了一项由规划研究公司在美国建设的房屋预订系统的欧洲终端大型项目。这两家公司今天依然活跃。
第二代:早期软件产品公司,1959——1969

小结:在第一批独立软件服务公司成立10年后,第一批软件产品出现了。它们被专门开发出来重复销售给一个以上的客户。一种新型的软件公司诞生了,这是一种要求不同管理技术的公司。

第一批软件产品是定制的,或者免费发送:在60年代,传统的常识是没有人能单靠卖软件赚钱。它得为每个客户专门编写,或者由计算机生产商分发。

比方说,IBM有一个包含在其1401计算机里供保险公司用的程序CFO(统一化普通功能)。CFO软件包到1964年已获得了广泛的接受,实际上成了当时最成功的保险业软件。

大多数计算机经理人相信不会存在一个有意义的软件产品市场。但是有几个企业家不同意。他们相信有可能为多次使用而编写软件,它能被重复出售给数百个客户。

ADR,第一家软件产品公司:1964年,硬件生产商RCA找到了1959年由7名程序员创立的ADR,要他们开发一个可以在一个程序里形象地代表设备的逻辑流程的流程图程序。最终,这个软件成了第一个真正的软件产品,不但一次又一次重复销售给许多客户,还导致了一家围绕软件产品的开发和营销而组织的公司。

Autoflow的成功:由于RCA对这个程序没有显示一点兴趣,ADR试图通过直接向RCA 501计算机的100个用户发放许可证来收回大约1万美元的最初投资。但只有2个用户以其销售价2400美元购买了程序。ADR然后改变了策略,为IBM 1401计算机,后来又为IBM/360系统重写了程序。这获得了成功,在几年里数千台IBM计算机使用了ADR软件。

一个长时间里最成功的软件产品:Mark IV:1962年3月,3名Ramo-Wooldridge公司的员工创立了Informatics,一家以一个称为Mark IV软件产品的开发而著名的公司。新软件于1967年11月发布,以3万美元销售。一年里,销售额突破了100万美元。后来,它成了第一个累积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产品。

如何给一个软件产品定价?:Informatics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确定将什么包含在售价之中。受到IBM将大量客户服务包括在其计算机的售价之中的政策影响,Informatics最初提供免费产品维护和升级。但4年后,Informatics看到了这些服务的真正成本并开始给它们标价。

如何保护一个软件产品?:关注到产品未经授权的复制,ADR和Informatics都在寻找一种方法以保护它们的所有权利益。

戈兹,ADR的产品经理,决定为Autoflow申请一项专利;它成了第一个专利软件产品。

第一个软件专利:Informatics同时发展了一个许可证协议,它给了客户使用软件的永久许可——但程序代码的所有权仍属于Informatics。这成了软件业的模式,而且,除了极少数例外,今天还在使用。

第一个软件许可证协议:这些60年代的软件先驱设立了今天仍然存在的基础。它们包括了一个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它的定价;它的维护;以及它的法律保护手段。更进一步,它们证实了软件项目和软件产品企业是两个很不同的行业。

但是,软件产品业还处在幼年。晚至1970年,软件产品销售估计不超过2亿美元。

IBM/360:第一个行业标准平台:IBM为一个大得多的软件业建立了基础。1964年4月,它发布了IBM/360系统,第一个使用可交换软件和边缘设备的计算机“家族“。很快它就成了第一个稳定的行业标准平台,在1969年到1971年间始终拥有大约80%的市场份额。现在一家公司可以编写一个能在大约5万台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程序了。对IBM来说它也是一个大赢家。360系统为公司带来了总共260亿美元收入和60亿美元利润。

尽管有这个行业标准,大多数软件还是由IBM开发的——而且免费和包含在硬件一起。


第三代:强大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1969——1981

小结:IBM给软件与硬件分别定价的决定再次证实了软件业的独立性。在随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多的独立软件公司破土而出,为所有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新产品——可以看出它们超越了硬件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最终,客户开始从硬件公司以外的卖主那儿寻找它们的软件来源并确定为其付钱。

IBM的分拆决定:60年代末,又是IBM再次加速了独立软件业的发展。1969年6月23日,该公司宣布从1970年1月起将为软件和服务与硬件分开定价。尽管从未确切明白在这个决定背后是反托拉斯法的压力还是商业战略,它对正在生长的软件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保险公司的应用市场:虽然软件产品在1969年前很久就已经出现了,但IBM的“分拆”使独立软件公司开发和营销他们的产品变得更容易了。不管怎么说,客户现在得为软件付钱。即使它来自他们的硬件卖主。

保险业的软件应用市场是被IBM的分拆决定改变了的第一批市场中的一员。在1969年前,保险公司或者开发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使用IBM的CFO’62,它与其硬件一起捆绑而来。这给独立软件公司留下极少的空间。但是,在IBM的分拆决定后,新的软件公司几乎立刻兴起。Cybertek计算机产品公司,作为一个例子,由包括一名IBM CFO’62编程队伍成员在内组成一个团队于1969年创立。另一个例子是Tractor计算公司TCC),成立于1969年,拥有Life 70,一个与IBM产品竞争的统一化功能系统。

70年代早期的数据库市场是最活跃的:到1972年,无数软件包已由独立公司开发出来。正如1972年的一份软件目录所反映的,所提供的产品大多数是保险业用的软件产品。

大多数其他行业仍然依赖于与硬件一起供应的软件。但是,这种情形即将改变。

原因之一是独立数据库公司的出现。数据库系统在技术上很复杂,而且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它。但自从由计算机生产商提供的系统被认为不够完善以来,独立的提供商侵入了这个市场,使其成为70年代最活跃的市场之一。

Cullinane公司:第一批和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是Cullinane公司,由一名前IBM数据库专家卡林纳John Cullinane
创立于1968年。Cullinane公司是新软件产品市场典型的新来者,它完全是产品导向的,并不进行软件承包或计算机服务。作为其他新成套软件公司的典型,Cullinane公司由精通技术并和风险资金接触的企业家所组织。

Software AG:欧洲的公司同样进入了这个市场。196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南边一个中等城市达姆斯塔特的应用信息处理研究所的6名成员,创立了Software AG。新公司开发和营销其数据库系统ADABAS(可改写的数据库系统)——一个非常有弹性的数据库存管理系统。到1972年,它已进入了美国市场,而且此后不久,就在全世界销售它的主打产品。

其他软件公司跟了上来:其他在这个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的公司有Cincom系统公司(成立于1968年)、计算机联合(CA)公司(成立于1976年)、Oracle(成立于1977年)和Sybase(成立于1984年)。在早年,所有这些公司都在商业杂志上和通过直接邮寄来为它们的产品做广告。

计算机联合公司:在所有那些公司中,计算机联合公司有着最独特和成功的公司战略。1976年由前大学计算机公司的经理组建的该公司,是第一批确定了将合并和收购以获得增长作为公司战略的大公司之一。所有计算机联合公司的行动都瞄准于获得“拥有很大销量的产品”而不是技术最有能力的。确实,CA公司通常雇用它获得的公司的一半员工。到1987年,CA公司已经收购了15家公司,包括那时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公司大学计算公司(那时称为Uccel),用了6.29亿美元。接着又有无数其他收购,包括ADR、Panasophic和Cullinet。到1992年,CA公司成了少数转向个人计算机软件新市场的传统企业软件供应商之一——而它是通过收购做到这一点的。

对标准企业应用程序的需求:尽管大软件服务公司继续向客户提供定制的应用服务,可以感觉到对标准企业解决方案应用套装的需求不断增长。标准化意味着软件开发者在为一些常见的任务——如会计收支、工资、订单和物资管理——编制软件时,就不用总是从草图开始了。

1972年:SAP创立:它们中最成功的是SAP(系统、应用和产品),由5名前IBM的同事于1972年春天成立。他们相信依靠一个可以被许多公司使用的新产品,他们可以更快、更便宜地开发软件。

SAP的成功故事:8年后,SAP的收入达到了大约6000万美元,它还有77名员工;此外,德国100家最大工业企业里的50家是SAP的客户。8年后,当SAP上市时,其收入为大约2亿美元,有差不多1000名员工。今天,有了R/3产品,它是这个市场分支明显的市场的领导者。

Bann:Bann,一家由两兄弟詹·巴恩Jan Bann)和保罗·巴恩J.G.Paul Bann)于1978年创立的荷兰顾问公司,有着相似的成功经历。该公司在1982年发布了它的第一个企业解决方案产品,后来又大量投资于树立一个非欧洲的表现。1996年,它拥有3.88亿美元收入。

Oracle:第三个成功者由埃里森于1977年以关系软件公司的名义创立,它就是Oracle。

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台:在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从大型计算机专有的操作系统平台转向诸如Unix(1973年)、IBM OS/2和微软NT等新的平台。这个转变通常使这些公司从使用它们自己所有的软件中赢得了暴利。

Peoplesoft,一个新的未继承遗产的企业解决方案公司:朝向更新的操作系统平台的转变允许其他的公司进入这个市场。其中之一是Peoplesoft,由杜菲尔德Dave Duffield)和莫里斯Ken Morris)成立于1987年。他们是Integral系统公司出来的两个软件工程师,看到了基于个人计算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软件的潜力。

Peoplesoft能够在HRMS之下通过收购开发许多垂直功能市场(诸如健康保健和财务服务),使自己成了传统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竞争者。

辅助合作者:大多数EPR公司严重依赖于合作者们以辅助和改制它们的产品。这些合作者们通常在一个大的系统安装中获得2至6倍于EPR卖家的收入。这样,两边都从90年代初以来的巨大市场增长中有所获益。

在EPR合作者的阵营里,特别是大会计公司,一种相当活跃的合并——集中化在80年代和90年代里发生了。1987年KPMG的合并,以及更近的1998年普华/永道合并,似乎是全球范围专业软件服务工业化的一个信号。

第四代:客户大众市场软件,1981——1994

小结: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基于个人计算机的大众市场提交了它们的产品。这呼唤着极其不同的营销和销售方法。

PARC为今日的PC确立了技术基础:由施乐1969年创立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用突破性的革新,诸如黑白屏幕位映射显示、按钮、激光打印机、字处理器和网络(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太网),为个人计算机革命奠定了基础。在PARC工作的科学家有些后来为苹果公司及微软工作,或者创立了他们自己的公司。

第一批个人计算机:1975年,第一批“个人”计算机之一的Altair 8800,由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家小公司模型仪器遥感系统公司(MITS)公布并通过邮购订单销售。提供了多得多的功能的苹果II型计算机,于1977年上市。

VisiCalc:1979年布里克林和弗兰克斯通为苹果II型计算机开发了VisiCalc,第一个电子表格程序,以及“王牌应用程序”。

但这两个平台都未能成为持久的个人计算机标准平台。

IBM PC的引入:相反,1981年8月12日发布的IBM个人计算机(IBM PC),成为领先的平台。有了IBM PC,一个新的软件时代开始了。

真正独立的软件业的诞生:它也是真正独立的软件业的诞生,以及收缩——覆盖的成套软件引入的开端。

微软:无疑,微软是这个时代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司。微软由比尔·盖茨保罗·艾伦这对伙伴于1975年创立,1981年成为有限公司,并于1986年公开上市。

IBM1981年决定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开发外放给微软开发的决定为这个位于雷德蒙德的公司极其巨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微软甚至没有开发这个产品核心——它是从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买来的,在这场世纪交易中,用了仅仅5万美元。

MS DOS微软的领导地位:微软的MS DOS,以及后来的Windows,成为领先的市场标准,并为公司提供了更加强化其在几个个人计算机市场中的地位的收入。后来微软也用其高级终端操作系统NT进入了企业解决方案行业。

新的IBM平台吸引了大量新软件引用程序的创业者。事实上,大多数个人计算机软件分支迅速被新来者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另一方面,已有的卖主们,反而很少作出向大众软件市场的成功转变。

成功的新来者中,有一些就是AdobeAutodeskCorelIntuitNovell

Lotus:1982年,卡帕Mitch Kaper)创立了Lotus发展公司,并设计了Lotus 1-2-3,这使IBM PC成了商业用户的选择。

Novell:局域网的领导者:成立于1983年的Novell,开创了计算机网络时代。1989年,它发布了多通道局域网络系统,运行于主要的操作系统,包括IBM的OS/2、Unix和苹果的Macintosh

Intuit:Intuit是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市场新来者。这由库克Scott Cook)和普鲁克斯Tom Proulx)于1983年创立,1984年发布了它的个人财务软件Quicken,它仍然以其产品领导着市场。

总之,人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软件业以激动人心的每年20%的增长率发展。美国公司的年收入在1982年增长到100亿美元,在1985年则为250亿美元——比1979年的数字高10倍。

第五代:互联网增值服务,1984——08

小结:提供无限联网容量的互联网的腾飞,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尽管软件公司的大部分还将进一步面临多个不同标准和平台共存的挑战,软件业也许将会受到新的万维网商业机遇和集中趋势的强烈影响。

比其他公司更多地塑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公司也许就是网景。

网景克拉克James H.Clark)和安德烈森Marc Andreesen)在1994年创立了网景。两年前,安德烈森已经创造了NCSA Mosaic,一个万维网浏览器,它的用户图形界面在根本上简化了互联网的航行。这家公司成长得几乎同新技术一样快。仅仅在其成立16个月后,它就上市了。又过了两年,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雇用了2000多名员工。

这家公司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新步伐。互联网技术和易于使用的图形化万维网浏览器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和服务机遇。新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冒出。

新的公司提供电子商务软件:为电子商务提供软件解决方案的公司是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企业家抓住了这个机会,并成立新公司以提供这种软件。BroadVisioniCatIntershop通信公司、Open MarketCommerce Wave就是一些这样的公司,这里只提到了几个。同样,年轻的专业服务公司也利用了这些机遇。

集中趋势:但是,互联网不仅仅是个软件业的奇迹。通信、媒体和最终消费电子业将同样深深地卷入其中。这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方面,并可能引致软件业和其他行业的集中。

共存挑战:另一个奇迹是并将是贯穿这个时代的重要事件:共存挑战。今天,几个平台、编程语言和强大的关键标准共同存在,并常常不得不平行处理。这些强大的标准里有大型机系统用MVS和OS/390、中型机系统和个人计算机用的Unix、NT和Windows,以及嵌入软件用的微软CE,这里只举几个名字。

迄今为止,没有另一个时代曾经经历了一个相似的从共存的信息技术和交流结构而来的高度复杂性。软件公司经常在几个平台上提供其产品,这仍然有待掌握。

全球软件业大事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6年,英国数学家A.M.Turing发明图灵机。

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在Whirlwind 系统上开始使用汇编语言。

1954年,IBM公司开始开发Fortran(Formula translat ion)语言。

195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 McCarthy开始开发Lisp(Lis t processing)语言。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ofti Zadeh设计了模糊逻辑

1967年,瑞士的Njklaus Wirth在 Algol的基础上开始开发 Pascal语言。

1968年,IBM公司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IMS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ARPANT( Advanced Re search Project Agency NETwork),人们把这一年看作因特网的开端。

197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 Dennis M.Ri tchie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

1974年,美国国防部开发出TCP(传输控制协议)。

1974年,我国开始命名为“748工程”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1983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带有图形界面(GUI)和鼠标的Lisa

1984年,美国计算机专家演示计算机病毒

1985年,微软公司开始研究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

1988年,康乃尔大学的R.Morris释放了一个实验性网络蠕虫程序,导致数千台计算机瘫痪,从而成为因特网的首例黑客。

1990年,万维网开发成功。

1994年,美国网景公司公布用于因特网的浏览器,这使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

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提出电子商务示范法蓝本。

1997年,IBM公司软件人员在“深蓝”计算机上开发出国际象棋软件,并首次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

1999年到2000年,世界各国基本解决千年虫问题。(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张晓松 李佳路)

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目前格局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从工厂到飞机,从汽车到细微得识别客户,从股票交易到移动电话,无不体现软件的身影。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默曾经表示:软件是改变商业模型,理解经济的最佳场所。软件已经成为整个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

    软件产业的发展最先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出现的主要是一些早期的专业服务公司,如美国的CUC公司,CSC(计算机科学公司),CACI(加州分析中心公司)。

    到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一些早期的软件产品公司,开始开发一些单一功能的软件,代表公司有美国的ADR公司,Ramo-Wooldridge公司等。

    进入70年代,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就应运而生了,这时候不但要给客户提供软件开发服务,更能给客户设计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SAP公司,ORACLE公司, BAAN公司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几步,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81年-1994年期间,就出现了大量的客户大众软件,使软件首次向客户大众服务,普及了软件的应用。比较代表的公司有苹果电脑,微软公司等。
1994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增值服务方面的软件迅速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有网景公司,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

二、目前世界软件产业的格局

    从地域来看,世界软件市场形成了以美国,印度,爱尔兰等过为主构成的国际软件产业分工体系。

    以美国,墨西哥等国家为中心的地区以平台软件的发展为主要特色。软件产业链的上游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平台软件,主宰着整个产业,决定产业内的游戏规则,大部分的上游企业位于美国。

    中间件产业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爱尔兰、印度、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中间件包括中游的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两类,可以回溯影响上游规则的制定,前一类以印度、爱而兰为代表,后一类以日本实力比较强大。

    应用软件集中在德国、中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下游分为高级应用软件(ERP、SCM等),一般应用类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软件开发三类,主要是在上游的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中国在这方面发展较快。

    在全球软件市场中,美国、日本、爱尔兰、印度等不同的国家都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美国掌握着全球软件产业的核心技术、标准体系、游戏规则及产品市场。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占领了劳动密集型软件定制加工和系统维护市场,拥有稳定、庞大的客户市场资源。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在方案集成、部分应用及嵌入软件开发有一定优势。

    可以看出,在全球的软件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各国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产业定位市场,中国的软件产业进入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软件业 大事记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软件业大事记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