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微信战短信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3 年春节注定是一个大家颇为注视的时点。微信在此前不久完成了 3 亿用户的跨越,而且推出了实时语音对讲。春节假期的节日问候也是刚需所在。微信 PK 短信,已然成为一场人们期待已久的暗战,微信显然还不会替代短信,但是此消彼涨已成趋势。
阖家团圆的除夕夜蕴藏“杀机”,微信正悄悄从运营商的碗里夹走他们的“年夜饭”——“短信”份额。我们观察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除夕夜,短信不再拥堵;二、部分微信出现大幅延迟(时间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某一条微信拜年信息,我还是第二天早上才收到的)。这说明了什么呢?也许运营商放开了限制,也许是短信发送数量正在减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发送量登上了一个大的量级。移动互联网服务,正在蚕食电信运营商们曾引以为豪的业务份额。
除夕夜,期待中“狂轰滥炸”的贺年短信并没有出现,反而吵得更凶的是微信上形式多样的拜年信息:语音,文字,图片,表情图案……年夜依然的吵闹,只是悄悄地换了“战场”。
短信:前后夹击,增长停滞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冲击下,短信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有业内人士表示,对短信业务“不求大的增长,只求不下跌”。广东联通互联网产品运营部总经理李韩也认为短信增长已经接近“停滞”:
除夕数据初步结果显示,今年除夕当天广东联通户均短信发送量微增 9% 左右,发送量超过 1.5 亿条。趋势显示短信依然是刚性需求,但增速已经基本停滞,移动互联网沟通方式带来流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传统通信加速移动互联网化的警钟。
多个数据都指向一个结论——短信虽说还没被丢弃,但不会再是增长点了。
如果按照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来计算,电信运营商们 2012 年在短信收入上至少丢了 8 亿元(按每条短信的资费 1 毛计算)——2012 年全年的发送的短信数量为 8973.1 亿条,总体增长 2.1%,而由于手机增长 11%,因此人均发送量下降 9%。
不过,式微的也只是运营商手下的短信份额而已,“短信”这种即使通讯短消息的需求,只会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而增加,不会减少。“短信” 的需求又转移到哪里了呢?移动互联网,或者我们可以说相当一大部分落到了微信的头上。
微信:26 亿条?
不管是否乐意,运营商们的“年夜饭”被匀出一部分,这杯羹有多大?
2013 年 1 月 16 日,微信用户数突破 3 亿。从 2.7 亿用户到 3 亿用户,微信用了 44 天就达成增量,平均每天增长 68.18 万。按照此速度,在除夕夜(2013 年 2 月 9 日)用户总数应该已经达到 3.16 亿。而根据微信早前披露的数据,活跃用户约占 40%。也就是说,目前微信可能拥有 1.26 亿的活跃用户。
而这 1.26 亿的用户,很可能就是除夕夜的拜年短信大军。根据 2012 年的数据,全国春节拜年短信数量为 320 亿条。按照当时的开通了短信业务的 76481.5 万户手机用户计算,平均每人在春节期间发送的短信数量为 41.8 条。也就是说,假如这 1.26 亿的用户通过微信发送全部的贺年短信,预计短信量将会高达 52.7 亿条。
当然,52.7 亿条微信,是在理想化条件下达到的最高数量。显然,在实际的情况下,用户很少会只使用微信发送全部的贺年短信,一般会微信和短信并用,互相补充。目前,微信并没有提供官方数字,而根据周边朋友使用数据看来,短信和微信的数量约为 1:1。用这样的比例来折算,我们估计约有 26 亿条贺年祝福通过微信传播!
26 亿条短信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做如下对比:2013 年,北京地区电信运营商的贺年短信总数量 11.6 亿条。微信贺年祝福是北京地区短信量的 2 倍。除夕,微信让运营商少收了三五斗。
微信拜年大热的原因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除夕夜,微信群发助手果断出击,不再“深藏功与名”。用户可以轻松使用群发助手发送贺年信息,用法较普通的短信群发还更方便。此外,微信在“非文本类信息”交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语音,图片,表情涂鸦……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对传统电信运营商单一枯燥的文字短信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而这一切还不是关键,重点是——资费。微信所需要的花费就是流量,随着 3G 和免费 wifi 环境日益普及,微信再也不需要担心通道问题,只需坐等用户们的选择和反应即可。
移动互联网世代,运营商还没有找准节奏。一个有趣的佐证是,2010年,中国移动并没有披露彩信的业务状况。而 2011 年短信和彩信业务 468.89 亿元,比 2010 年单独披露的短信业务收入 526.15 亿元还要低。彩信是运营商受移动互联网冲击最大的业务。而微信正恰逢其时。
面对短信的衰势和微信的崛起,电信运营商们作何反应呢?香港的电信盈科开了头,合作内容也很诱人——8元的微信畅聊套餐,其实就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的语音、图片分享等服务。尽管国内运营商曾在 2012 年互联网大会当中表示,要转向“流量经营”,拥抱 OTT 服务,但目前还没有看到风吹草动。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他法?
或许,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国内运营商和微信更深入的合作了。
题图来自:xinhuanet.com
春节拜年 短信微博还是微信?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46年来最早的春运拉开序幕,当12306成为全球最繁忙的“电商”,且不说一票难求,也不表归心似箭,只想着一年辛苦又盼到收获,迎来团圆,已足够让我们欣喜。辞旧迎新,给亲朋好友拜年,到底是继续使用短信,还是选用微博、微信等新颖一点的方式?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腾讯微博#移动微观察#的这个喜庆话题。
短信拜年是主流 微博微信来补充
话题由布丁创始人CEO徐磊发起。今年元旦,徐磊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收到的元旦祝福中,“微信仅两条,其中一条是语音回复,微博同样寥寥,绝大多数依然是短信”。
这个结果看似稀松平常,没有任何悬念。不过,成功人士都善于捕捉细节中隐含的商机或者信息。微博不是很火了吗?都3亿用户了,那怎么元旦祝福不用微博呢?往后的春节呢?徐磊在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产品问题?技术问题?还是习惯问题?”当然,这更是一个需要集思广益的问题,因此他也向大家发问:“有多少还是继续在使用短信?微博、微信是否会出现取代之势?春节你会打算发语音祝福吗?”
从众人的回复来看,使用短信拜年还是非常普遍的。瑞思集团副总裁李旦、瑞融私募合伙人王力等人都倾向于认为短信是主要方式。北京大头无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秦岱认为,短信使用率高的原因是“简单方便一目了然”。腾讯网科技频道主编龙兵华认为,个中缘由也许是:“中国人还是比较羞涩,不是特别熟悉的,不愿意用语音的方式祝福,而短信没关系,也算是一种自我心理状态的体现。”
短信的另一个优点,按福鑫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IT部总监黄耀洲的说法,是“至少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微博、微信则受到环境、网络以及智能手机普及率的影响。资深媒体人马伟强说得更详尽一些:“微信、微博还是在一线城市,三四级城市还不够普及,只有普及了才能成为习惯,像QQ一样。不发语音祝福,语音祝福有明显的缺陷,不容易检索。”
微信还存在到达率的问题,连江便民网创始人杨洪进说:“对方很可能没打开微信,不能及时收到信息。”同样的道理,对方也可能没上微博。
正如这几位所强调的“人”的因素一样,微博、微信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长城会联合创始人兼GMIC总裁宋炜的现身说法是,“2012年元旦微博祝福远远多于短信,不过微信也有少量的祝福。”他认为,“用户的习惯在改变,短信未来存在空间越来越小了。”
“微博已经超过一半,至少有20人左右。”中日3G应用研究院执行院长颜兵统计了一下自己的收发情况,“还应该更多,但要形成习惯绝对需要一个过程!”
4G时代主编王城宇显示出统计的才能,“今年元旦祝福短信发生根本变化,其中短信大概覆盖产品包括传统短信、微博、微信,电子邮件和其他一些移动终端内的祝福。其中微信40%,传统手机短信20%,微博20%,电子邮件10%,其他移动终端10%。从这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祝福短信已经步入移动智能化阶段。”
这个结论让发起人徐磊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数据是哪里来的?”嘿,如果是海量数据分析出来的,肯定要让传统的移动运营商心急火燎。
用户习惯为主因 传递诚意方为上
不管大家是倾向于短信还是微博、微信,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用户习惯。倾向于短信的,会说用户习惯已经形成;反之,也可以说用户使用微博、微信拜年的习惯正在形成中。更重要的是,使用的场景有点特别,尤其是传统佳节中的春节。所以,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才会说,这次的微观察也是一个“很人文的调研”。
不妨将话题扯远一点,国人的拜年方式,除了传统的上门串亲,还使用过书信、贺年卡、电报、BP机、电话、短信以及现在的微博、微信等形式。书信、贺年卡、电报、BP机早已经不用了,电话就不用说了。短信呢,现在还在辉煌的上升阶段。据统计,2009年国人春节期间的短信超过180亿条,2010年超过230亿条,去年是300亿条左右。短信拜年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雷同短信、二手短信以及短信群发衍生的敷衍、不够尊重,其真诚度大打折扣,人际交往之间的温情被淡化了,因此网上甚至出现了“抵制短信拜年”的呼声。
微博拜年以其新颖性逐渐成了一部分人士的首选。2011年春节的第一天,各大门户网站的拜年微博就异常火爆,仅当天早晨8点前,腾讯微博上的拜年微博就将近200万条。NBA明星、国内一线影视明星也纷纷通过微博向粉丝拜年。毫无疑问,今年的春节,也是各大微博网站暗自发力、争夺用户的好时机。
但微博、微信拜年能不能普及,能不能从短信那里争夺一点市场,正如上述嘉宾所说,还悬得很。
要成为信息拜年的首选工具,必须具备几个要素:普及性、便利性、点对点、低成本,同时,要充分显示出节日特有的喜庆温情。就此综合分析,短信的优势还是最大的,微博、微信当然也不可能只是IT人士自娱自乐的工具,它会成为“有机的补充成分”。用上方网总裁张秋水的话说:“现在处于一个多样化祝福的时期,相当长的时间,短信、微博、微信会长期并存,目前应该还是短信占主流。”
这是就宏观方面而言的。具体到某个人,以笔者的愚见,你平时和TA联系时采用最多的方式,也极有可能是你们之间的主要拜年方式;关系亲密的,还会同时采用其他方式,总之,要把你的祝福充分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