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911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9-2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谷歌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谷歌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谷歌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
谷歌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
谷歌重组
谷歌重组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谷歌管理层重组
谷歌管理层重组
谷歌创始人年度公开信
谷歌创始人年度公开信
谷歌Project Ara项目
谷歌Project Ara项目
Google X
Google X
布林隐秘情史
布林隐秘情史
谷歌Oppia
谷歌Oppia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谷歌整合创业公司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谷歌的收购范围非常广泛,说它缺乏目标都不为过。但要论整合新公司的能力,谷歌无疑在科技行业首屈一指。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谷歌的收购范围非常广泛,说它缺乏目标都不为过。但要论整合新公司的能力,谷歌无疑在科技行业首屈一指。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我把车停在谷歌山景城总部,但却不知该往哪儿走。于是,我跟在一个人后面,顺着人行道往前走。他背了一个很奇怪的包,肩膀后面竖起一个巨大的球形摄像机,比头还高,就像一只漂浮的眼球,拍摄着周围的一切,汇聚成海量数据。我们转过一个弯,当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从我身边缓缓驶过时,我愣了一下。这是谷歌总部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时时提醒着我:谷歌的业务范围有多么广,野心有多么大。

  自成立之初,谷歌便一直从外部寻找各种灵感,以便拓展新的业务方向。这家搜索巨头收购的公司数量连创记录。仅去年,谷歌就收购了25家公司,平均两周一家。如果算上为了专利和知识产权收购的公司,总数甚至会达到79家。看看谷歌的同行,便不难发现这一数字有多么巨大。Facebook 2011年收购10家公司,苹果、亚马逊和微软都仅为3家。

  2012年的收购速度显然放缓了一些,即使算上刚刚收购的拍照应用开发商Nik Software,目前也只有11家。但不容忽视的是,对摩托罗拉移动总额120亿美元的收购却是今年完成的。无论从资金花费还是人员规模来看,这都是谷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一起并购。不仅如此,这也标志着谷歌的收购目标开始跳出传统的软件领域。

  谷歌的收购范围非常广泛,说它缺乏目标都不为过。但要论整合新公司的能力,谷歌无疑在科技行业首屈一指。DoubleClick和AdSense都是收购来的,如今却都已成为谷歌的重要收入来源。YouTube主导了网络视频行业,Android则在移动市场与苹果并驾齐驱。但谷歌并不总是“坐享其成”,它还会充分利用收购而来的团队开发新的产品——地图、Docs、Analytics和Voice等优秀产品都源于这种模式。

  这或许正是谷歌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在硅谷,当自己的公司被收购后,创始人通常都会在新公司短暂留任,等到行使期权后,便会离职,踏上新的征程。“能将一名创始人留住一年就很了不起了。”风险投资家大卫•派克曼(David Packman)说。但据谷歌并购部门主管大卫•劳维(David Lawee)透露,在谷歌收购的创业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创始人留任至今。

  谷歌的基因有何独特之处,使得他们在收购和整合新公司时如此得心应手?这种激进的并购是否是谷歌成功的关键?我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到了这里。

  数据使然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是布莱恩•麦克伦敦(Brian McClendon),谷歌地图、地球和街景工程副总裁。时间回到2004年,彼时的麦克伦敦还是3D地图公司Keyhole的联合创始人。“我们向拉里和塞吉展示了这款产品,他们第二天就发出了收购要约。”那时的谷歌还没有上市,也没有对外公布创收细节。“这份要约令我们很紧张,因为在我们看来,他们给出的估值太疯狂了。”

  但最终说服麦克伦敦和他的团队加盟谷歌的,并非金钱。“我们对谷歌的报价和财务机会没有底。但真正吸引我们的,是谷歌的数据和规模。”

  早在发展初期,谷歌就吸取了宝贵的经验:真正有吸引力的不只是为所有的网络内容建立索引,记录人们的详细搜索方式同样很有价值。成千上万的用户在谷歌的搜索框中输入的海量关键词,为谷歌提供了原始数据,帮助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出了谷歌翻译,并迅速超越竞争对手。

  “谷歌对用户数据的重视,在我们的成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麦克伦敦说,“谷歌转型成一个承载全球信息的平台。我们为Keyhole规划了远大的梦想。我们希望将它打造成一款强大的工具,帮助科学家研究亚马逊河,帮助救援人员制定撤离计划。我们虽然有梦想,但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如今,谷歌地图每天获得的数据,比整个系统2006年的数据总量还多,这主要源于用户贡献。麦克伦敦说:“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而言,由于创业公司难以实现他们的创意,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被谷歌收购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他们真正希望的是做大做强,而谷歌则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资源。如果能够拥有全世界的数据,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能运行10万片CPU组成的Mapreduce编程模型,将地理数据与路标相整合,又会发生什么事情?能否了解到一些人性的根本?确实能。”

  麦克伦敦指出,凭借Docs等项目,谷歌成为首批收购云计算应用的公司之一,但当时还没有云计算这个词。“谷歌的基础架构非常适合年轻网络公司,他们可以在云中实现快速发展。针对谷歌的基础设施重写代码,然后接入谷歌的系统,便可以在一夜之间具备全球化的规模。”

  图解谷歌

  2011年至今,谷歌已经收购并整合了110多家公司。当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2011年4月接过CEO帅印时,砍掉了众多小项目,重新将公司的重点集中于7个核心产品部门。下图中的所有公司都被整合到这些部门中,但未必能够反映他们最初被谷歌收购时的定位。

过去几年间,谷歌的收购数量在科技巨头中首屈一指(点击查看大图)过去几年间,谷歌的收购数量在科技巨头中首屈一指(点击查看大图)

  独特方式

  对很多公司而言,收购之所以屡屡碰壁,是因为优秀的创业者都拥有共同的特质——近乎偏执的专注和野心——很难融入已经定型的等级结构和业务流程。

  “如果你是创始人,最担心的莫过于失去控制权。放眼历史,多数大型上市公司收购小型创业公司后,双方通常都会发生文化冲突。”科技投资公司IVP主管萨迈什•达什(Somesh Dash)说,“即使报价合适,创业公司也会更多地考虑感性因素,不会完全从理性角度出发。谷歌创造了一个环境,使得这些创始人可以享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既能获得谷歌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资源和规模,也可以继续在大企业内部继续保持创业活力。”

  谷歌的独特文化总是很看重敢于冒险的人。例如,《连线》杂志的史蒂芬•莱维(Steven Levy)就报道过这样一件轶事:谷歌产品副经理卫斯理•陈(Wesley Chan)曾经提交了一款工具栏弹窗拦截器,但却被创始人否决了。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偷偷潜入佩奇的办公室,把这款软件安装到他的电脑中。当佩奇发现浏览速度变快时,卫斯理•陈便将此事告诉了他,说这个项目是用20%的工作时间开发的。佩奇非但没有解雇他,反而批准了这个项目。

  尼尔•莫汉(Neal Mohan)在谷歌2007年斥资31亿美元收购DoubleClick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透露,这家搜索巨头在吸纳这种A型特质的人时,有一种独特的方法。“当我们加盟时,显然应该将DoubleClick编入比我们大得多的AdSense部门。”他说,“然而,他们却让我同时负责两个部门。这说明他们对我非常信任:刚刚收购了一个外部团队,就让他们负责最重要的业务。这也彰显出谷歌的行事风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谷歌对创业者的信任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让被收购的创业者制定今后的收购计划。莫汉就参与了谷歌的多项收购,包括Invite Media、AdMob、AdMeld,以及最近的Wildfire。Keyhole的麦克伦敦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也曾参与过多起收购,包括地图、计算机视觉和相机空间等多个领域。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谷歌高管也指出了此举对公司领导架构的影响。“通过常规招聘渠道加盟谷歌的人远多于通过并购加盟的人。但如果看看高级管理层的构成,在有能力决定产品和公司发展方向的人中,通过并购加盟的创业者却拥有极高的话语权。”他说。

  持续发展

  负责接待我的谷歌公关部员工凯特琳(Katelin)带着我在园区内参观时,恰好碰到员工们骑着色彩鲜艳的自行车经过,路边还摆放着一些刚刚从一年一度的“火人节”上带回的雕塑。在餐厅排队时,我听到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员工说着德语和汉语。还有两个员工在打台球,他们说的是印地语,另外还有一个人躺在沙发上打盹。谷歌源自斯坦福大学的博士项目,而该公司的山景城总部给人的感觉也像是一所充满国际气息的大学,而不是商界大鳄。

  虽然是工程师出身,但谷歌的创始人却很像文科院校的校长,鼓励员工自由追求自己的兴趣。发展初期,员工可以随意移动自己的办公桌,就连新上任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的办公室也有可能突然多出一个不速之客。为了更好地观察公司其他地方,他们甚至可以砸掉办公室的墙。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帮助谷歌挽留了人才,即使是当并购没有达到预期时,依旧如此。

  与早期随意移动办公桌的规则相同,谷歌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灵活机动”的文化。“谷歌有很多轮值项目,可以让产品经理轮换着参与不同的工作。即使是高管也会轮流肩负不同的职责。”IVP的达什说,“由于谷歌诞生于Web 1.0时期,因此并未建立僵化的体质,谷歌员工的工作很多都不固定。”相比而言,微软的“员工排序”制度则要求每个部门都必须将员工按照表现分为三六九等,这会导致高管不愿与最有才华的开发者共事。

  谷歌2011年6月收购了社交分析创业公司PostRank,艾亚•格里格里克(Illya Grigorik)以该公司CTO兼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加盟谷歌。但他发现,谷歌当时已经有一支完善的团队在处理同样的问题。“大家早就习惯了随时调往不同岗位,所以从事其他项目也没有什么丢人的。”他解释道。格里格里克最终加盟了Chrome团队,从事一个提升浏览器速度的项目。“在很多公司,频繁调动通常不是好事,但这里却鼓励这种行为,直到你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们可以将谷歌整合创业公司的方式,视为其自身基础架构理念的延伸。当该公司自主建设第一个数据中心时,便决定放弃购买惠普、思科等公司的高端设备。他们不愿出高价将服务器故障率从10%降低到4%,反而是将这种故障作为系统的一项功能来看待,并以此为核心展开研发。得益于此,谷歌成功建设了多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数据中心。

  失败案例

  当然,在被谷歌收购后,YouTube、Invite Media和AdMeld等公司的创始人都选择离职。谷歌也曾经通过并购网罗了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和比兹•斯通(Biz Stone),但他们二人也都选择了离职,并共同创办了Twitter。虽然有过很多成功经验,但失败仍然在所难免。例如,当Dodgeball 2005年被谷歌收购后,并未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于是,其创始人丹尼斯•克罗利(Dennis Crowley)和亚历克斯•莱纳特(Alex Rainert)于2007年离职,并最终用同样的理念创办了Foursquare。

  “之所以错过了那个机会,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不对。”麦克伦敦说,“他们没有在旧金山,没有与地理定位团队充分融合,而是在纽约工作。他们的规模很小,没有获得足够的支持。要跨越整个美国来展开工作非常困难。虽然我们跨区域工作的能力超过任何企业,但仍然存在障碍,导致我们错失良机。”

  这个错误的代价十分高昂,谷歌至今仍在通过收购Zagat和Frommers等公司在地理定位领域追赶对手。与此同时,Foursquare却从谷歌挖走了不少员工。

  在兴旺繁荣的社交网络领域,谷歌似乎仍然落后。Wave和Buzz等产品未能取悦用户,还遭到了媒体痛批。“从一开始,谷歌的使命就是组织全球信息。”麦克伦敦说,“但问题在于,以这个理由来看,你做什么业务似乎都有道理。”

  当创始人佩奇2011年出任CEO时,显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重组公司,以便专注于产品部门。他没有沿用传统的企业架构,放弃了财务、法务、营销和基础设施这样的划分方式,而是将公司重组成7大产品部门:移动、社交、Chrome、YouTube、广告、搜索和地理商务。

  “我认为谷歌的战线拉得太长,摊得太薄。”麦克伦敦说,“所以,拉里通过‘多攒木料,少造箭’的战略加强了专注度,简化了产品线。”

  在重新确定目标的同时,佩奇还大胆压缩业务,关闭了新收购的Aardvark和Slide等社交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谷歌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包容,不愿再为创业者提供以往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谷歌不再关心惊世骇俗的创意,”网络杂志Slate撰稿人法哈德•曼约奥(Farhad Manjoo)说,“他们只想把生意做好。”

  疑问犹存

  佩奇的这种新的组织架构能否继续吸引创业者还很难说。虽然Aardvark项目已经取消,但该公司的两名创始人依然留在谷歌,目前就职于Knowledge部门。“你不会被禁锢于某个项目。”其中一名创始人麦克斯•温迪拉(Max Ventilla)说,“从很大程度上讲,从事什么项目,决定权仍然在你。”

  Slide同样如此。谷歌2010年斥资1.28亿美元收购了这家社交应用开发商。其创始人麦克斯•莱夫琴(Max Levchin)曾经是PayPal旧部,似乎对谷歌正在着力发展的社交网络业务有着独到见解。但就在一年后,谷歌却关闭了Slide,莱夫琴随即离职,这也凸显出通过收购进入新市场的难度之大。

  然而,当初加盟谷歌的Slide员工几乎全部留任至今。“我敢说90%的人都留下了。”Slide前CTO莱博•麦克莱科(Libor Michaleck)说,他目前担任YouTube工程总监。“从产品收购角度来看,Slide的确失败了。但如果从网罗人才的角度来看,谷歌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说。

  “平均来看,我认为谷歌在小规模交易中表现很好。如果产品失败,他们仍然能够挽留很多优秀的工程师。这就像是‘下行保护’。”风险投资公司FirstMark Capital的劳伦斯•莱尼翰(Lawrence Lenihan)说,“对谷歌这样的优秀平台而言,如果能为优秀人才找到正确的位置,便可以获得数百万美元的收益。”

  但关于谷歌文化,最难回答的问题是:倘若境况不佳,情况又会怎样?没有了超高的利润,谷歌的文化或许就不会继续包容创业者的探索精神。“回顾一下谷歌的早期发展就会发现,早在获得足够资源时,公司便已经对长期发展下了很大的赌注。”谷歌并购部门主管劳维说,“最初的200名员工为公司的基因定下了基调:谷歌就是为改变世界而生的。”

  “拉里和塞吉都是科学家,他们相信,应该允许人们犯错误。”谷歌并购部门整合负责人拉姆希•阿灵顿(Ramsey Allington)说,“没错,这会耗费时间和金钱,但正是这种探索成就了今天的谷歌。”

  本文编译自TheVerge

  (鼎宏)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谷歌整合创业公司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