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79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3-2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共和党选战大地震
共和党选战大地震
抗战胜利日阅兵
抗战胜利日阅兵
上海踩踏事件
上海踩踏事件
海天盛筵
海天盛筵
公海赌王连卓钊
公海赌王连卓钊
陨石雨袭击俄罗斯
陨石雨袭击俄罗斯
中国成最大贸易国
中国成最大贸易国
《泰囧》12亿票房背后
《泰囧》12亿票房背后
三一中联情报战
三一中联情报战
中国空军崛起
中国空军崛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西方空袭利比亚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西方空袭利比亚编辑本段回目录

3月10日,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东部石油重镇拉斯拉努夫激烈交火 3月10日,利比亚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东部石油重镇拉斯拉努夫激烈交火

3月12日,逃到突尼斯的利比亚人在难民营里一起看卓别林的喜剧电影。 3月12日,逃到突尼斯的利比亚人在难民营里一起看卓别林的喜剧电影。

1970年代,卡扎菲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绿书》,提出了他自认为唯一一条正确的社会发展路径——“第三宇宙理论”。   1970年代,卡扎菲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绿书》,提出了他自认为唯一一条正确的社会发展路径——“第三宇宙理论”。

3月2日,反政府示威者在班加西焚烧卡扎菲的海报。 3月2日,反政府示威者在班加西焚烧卡扎菲的海报。

  谁的黎明

  军事打击利比亚的结果还非常不确定,参与行动的各方还没有清晰解释:这场战事的任务到底是什么

  战机轰鸣在地中海上

  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谁也不知道这次军事行动要持续多长时间,达到多大规模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

  当地时间3月19日清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天晴日朗,商业街区开始热闹起来。而此时,在法国巴黎,紧张气氛弥漫在爱丽舍宫,萨科齐总统正与21名到访政要举行闭门磋商,此次会议“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决议”。

  磋商的结果是“采取行动”。尽管战事爆发在意料之中——联合国安理会两天前通过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后,的黎波里就已沉浸在战争气氛中了——但这一切来得似乎仍显突然。

  大约10个小时后,法国、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实施的军事打击开始了,“阵风”“幻影-2000”战机在北非上空呼啸,“战斧”巡航导弹撕裂了地中海的空气。

  也许不是巧合,此次军事打击,距2003年3月20日美国领导的军事同盟发动伊拉克战争整整8年。这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斩首目标:卡扎菲?

  当地时间3月20日,的黎波里街头,第一轮空袭发生24小时后,数万利比亚民众举行游行示威,强烈抗议西方军事行动,并相继前往卡扎菲在的黎波里的住所阿齐齐亚兵营,表示将组成人体盾牌誓死保卫国家。人群中有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很多人还带着毛毯,准备露宿。

  看到这些场景,正在利比亚采访的德国战地记者科恩对《中国新闻周刊》感叹道,分析卡扎菲还能撑多久,不是通过简单的军力武器对比就能得出结果的。他无法确定1999年科索沃的一幕是否会在利比亚上演,“卡扎菲最终命运如何,我想现在法国、英国的指挥官也不敢预言。”

  阿齐齐亚兵营位于的黎波里市中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兵营,而是卡扎菲和家人住宿的地方。兵营占地4公顷左右,平时戒备森严,四周围墙足有4米高、半米厚,全部用钢筋水泥砌成。战事开始之际,兵营对外开放,只要经过简单的安检,民众就可一批批地涌入。

  19日上午,卡扎菲的女儿阿伊莎站在敞篷车中来到兵营的广场,顿时引起轰动。人们蜂拥地围在车子周围,情绪高涨到了顶点。广播中不时响起卡扎菲呼喊口号的声音,数千人跟着一起呼喊。

  震天声响没有阻挡住多国部队的新一轮军事打击。20日的黎波里多处地点遭到轰炸。利比亚电视台再次播放卡扎菲的录音讲话,他说,正在向利比亚人发放冲锋枪、导弹发射器、突击步枪和手榴弹,准备与西方“打持久战”。

  据西方媒体报道,当天晚间,阿齐齐亚兵营疑似被导弹袭击,浓烟腾空而起,部分附近建筑被“彻底摧毁”,媒体纷纷给这次攻击贴上“斩首”的标签。

  天亮后,一些外国记者在利比亚官员引导下,乘坐公共汽车来到袭击地点。利比亚官方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介绍说,兵营附近的一座行政部门的建筑物遇袭,没有人员伤亡。建筑物被炸平,瓦片和混凝土碎片散落一地。

  距建筑物50米,是卡扎菲用于接见外宾的帐篷。易卜拉欣说,400米外是卡扎菲的住处。他认为,这是一次“野蛮的轰炸”,可能杀死聚集在卡扎菲住处外的支持者。这名发言人拒绝公开袭击时卡扎菲是否在建筑物内。

  美国方面否认空袭目标是卡扎菲本人。国防部联合参谋部主任威廉。戈特尼在五角大楼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他(卡扎菲)的住地不是我们的目标。”但他同时说,无法确保卡扎菲的安全。

  西方媒体援引利比亚反对派发布的消息称,卡扎菲的小儿子哈米斯。卡扎菲在20日袭击中受伤,医治无效在的黎波里的医院里死亡。

  哈米斯指挥着利比亚政府军最精锐的第32旅,这支部队也被认为是卡扎菲保住政权的“最后防线之一”。不过,利比亚政府和国家媒体都对此予以坚决否认,称这一传闻“非常荒谬”且“毫无意义”。

  哈米斯的兄长赛义夫20日也通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谴责多国军事打击行动。他警告说,利比亚有可能变成“第二个伊拉克”。当天,利比亚武装部队发言人宣布,武装部队于当地时间20日晚9点(北京时间21日晨5点)起执行全面停火,并停止在利比亚境内的一切军事行动。这是利当局第二次宣布停火。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利比亚的有关决议后,利比亚政府当即表示悬崖勒马,接受决议,主动停止军事行动。但法英等国的战机当时已经马达轰鸣。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希望利当局能够遵守承诺。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则称,利比亚“立即自食其言”,这次停火“不是真实的”。

  法国的殖民情结和经济利益

  2007年12月,离法国总统爱丽舍宫不远的马里尼酒店,花园里支起了一顶贝都因人的大帐篷,新当选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则穿上了阿拉伯长袍,全世界媒体关注着这新鲜的一幕,卡扎菲来了。

  那是卡扎菲时隔35年后,再一次踏上隔海相望的法国。他给新当选的萨科齐带去了价值147亿美元的合同,那时谁也没有预想到,4年后萨科齐打响了推翻卡扎菲政权的第一枪。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不言自明,英国距离卡扎菲较远,美国就更在天边。在几大军事强国中,法国是距离利比亚最近的。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告独立才结束统治。

  “很多法国政治家都把利比亚看作是对法国而言比较特殊的国家。这里有法国的殖民情结,更有法国的经济利益。”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国媒体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法国,甚至整个欧洲来说,利比亚的石油行业是重要的投资市场。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从2008年的18家增长到32家,主要投资是能源领域方面。

  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纠结在一起的法国和利比亚关系,终于因为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而摊牌。

  利比亚是唯一公开拒绝法国倡导的“地中海联盟”的国家,这也是法国在应对突尼斯与利比亚政局动荡时为何态度不同的一个深层原因。

  萨科齐2007年当选总统以来,建立旨在深化欧盟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各领域合作的“地中海联盟”便是法国外交重点之一。然而,卡扎菲却拒绝出席200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地中海国家峰会,明确表示对建立“地中海联盟”持否定态度,认为该联盟“是可怕而危险的”,将导致非洲联盟的分裂。由于利比亚的反对立场,加之中东和平进程停滞等因素,建立“地中海联盟”的进程陷入停顿。

  萨科齐2月27日在就国际局势发表电视讲话时说,眼下地中海沿岸多个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现在正是建立“地中海联盟”、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

  3月10日,法国在全世界率先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的合法性,随后同英国一道积极推动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这些把两国关系推向水火不容的地步。

  “从一个角度看,最快速度支持反对派政权,萨科齐有些轻率或者说操之过急了。他低估了卡扎菲的平乱能力,所以就不得不走武装干涉这步棋了。”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站在自家立场,法国舆论对“动武”是一片支持声。法国前任外长阿利奥。马里就是由于在突尼斯问题上引发争议最终被迫辞职。这一次萨科齐将赌注压在新任外长阿兰。朱佩这位资深政治家身上,期望他能够恢复法国外交的声誉。

  “法国有着强有力的声音,并且它可以为人所听到。”法国作家、历史学家马克思。加洛说。

  不能让一个推翻国王上台的低级军官再把王位传给他儿子,这也许是藏在法国华服下的潜台词。更何况,“军官”多年来一直不太听话。

  在利比亚的任务是什么

  其实,参与打击利比亚,美国政府也是经历了一番艰难权衡。事后来看,是巴黎峰会和“卡扎菲的进攻”令奥巴马政府改变了立场。

  2月16日,利比亚多个城市出现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下台,抗议随后波及首都的黎波里。游行示威者与安全部队发生冲突。20日,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之子赛义夫发表电视讲话,警告说利比亚有发生内战的危险。2月22日,阿盟决定暂停利比亚参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属机构会议的资格,直至其对本国人民的诉求予以回应。鉴于安全局势动荡,多国开始紧急撤离在利人员。

  随着利比亚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联合国经过多轮会议,形成旨在解决利比亚动荡问题的决议。联合国安理会2月26日一致通过第1970号决议,决定对利比亚实行武器禁运,禁止卡扎菲及其家庭主要成员出国旅行,并冻结卡扎菲和相关人员的海外资产。3天后,联合国大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决议,中止利比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中止人权理事会某一成员国的资格。

  2月底3月初,当利比亚国内的战斗画面传播于全世界之际,英国已经“不能容忍”了。巴黎的热情晚些时候被激发出来。

  法国官员说,如果阿拉伯国家支持,他们将提议根据联合国决议实施空中打击。

  而此时,美国依然置身事外。

  奥巴马曾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穆勒起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备选方案。但已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事在身的五角大楼则持谨慎态度,官员们对此也不讳言。据美国一位防务官员描述,五角大楼的想法是“我们有些忙”,因为美国军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还有负担。

  奥巴马政府很在意阿拉伯世界的看法,担心他们认为美国是在对伊斯兰世界发起战争,所以从未认真考虑向利比亚派遣美国地面部队。

  随着设立禁飞区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国会听证会上说,我们就实话实说吧,要设立禁飞区就要先打利比亚。

  3月11日,欧盟领导人拒绝支持法英的军事提案,主张干涉的人士进一步失利。就在西方争论不休之际,卡扎菲的军队向东推进,消磨着反抗武装部队的精锐。

  两天后,阿盟表示支持设立禁飞区,局势首次出现扭转的公开迹象。此时,美国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更激进的欧洲了。奥巴马3月15日下午召开会议时对高级官员说,只设立禁飞区不足以使反抗者免于战败,他要求提出更多军事和外交方案。

  四天后的巴黎峰会上,曾担心战争成本风险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给了萨科齐一个满意的答案。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3月20日说,他反对扩大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并表示美国将在未来数日内将军事行动指挥权交给其他方面。

  盖茨在飞往俄罗斯的飞机上透露,支持对利比亚开展军事行动的各方观点各不相同,如果增加军事行动的目标,将制造出许多问题。盖茨强调,利比亚的国内冲突最终还是要利比亚人自己解决。

  与雄心勃勃的法国相比,美国在利比亚可谓“利益不大,麻烦不小”。

  “伊拉克战争后,利比亚对洛克比空难给出了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同西方国家恢复关系。对于美国的反恐事业,卡扎菲也比较配合。他下台后,反对派究竟会把利比亚引向何方,利比亚会否索马里化,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没有像法国那样激进,很少见的不当主角,而是扮演了一个有限制的军事角色。”中国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认为现在仍存在着卡扎菲全面妥协的机会。

  《华尔街日报》报道,3月21日,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及其同盟国的最终目标是令卡扎菲下台。

  而中国社科院西亚中东研究所研究员殷罡认为这只是美国拿到台面上说的话,美国认为让卡扎菲下台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不希望置卡扎菲于死地,这是与法英的分歧所在。

  参与利比亚军事行动也在美国国内引发争议。美国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认为,奥巴马应给出清晰解释,“政府有责任向美国民众、国会和军队说明,在利比亚的任务是什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也承认,军事打击利比亚结果“非常不确定”,不清楚军事行动要持续多长时间,达到多大规模。

  但奥巴马22日向国会作出保证:利比亚行动的范围和时间将是有限的。

  如果“正义之战”的感觉慢慢散去

  截至3月22日,法、美、英三国战机仍在利比亚实施轰炸,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也宣布已经或即将加入行动,多国军事力量正在集结,地中海上空战云密布。

  利比亚政府发言人穆萨。易卜拉欣3月21日召开记者会称,西方打击是在利比亚武装部队宣布全面停火并停止所有军事行动之后发生的,空袭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利比亚大部分民用机场和海港都遭到破坏。

  人道灾难已经出现。英国广播公司BBC警告称,如何避免平民伤亡是参战方需要紧急考虑的问题。

  这令最先积极推动联合国出台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决议的非盟和阿盟,五味杂陈。在巴黎峰会上,禁飞令成了开战的号角。阿盟秘书长穆萨曾表示,巴黎峰会旨在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确保利人民、领土和主权的安全,而不是军事干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3月20日也表示,中方注意到利比亚局势的最新发展,对向利进行军事打击表示遗憾。中方一贯不赞成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以及相关国际法准则,尊重利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我们希望利局势尽快恢复稳定,避免武装冲突升级造成更多平民伤亡。

  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提出三个问题:看着利比亚的惨状,正义之战的感觉会慢慢地散去,战争最后真正的冲击点在哪里?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会不会调整?战争是否能够达到让卡扎菲下台的目的,或者说要付出多大代价?

  3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将就利比亚局势进行非正式磋商。  ★

 卡扎菲的利比亚

  “从行政预算到公共预算,这就是走民主道路。”

  本刊记者/刘婉媛

  1975年,在面对利比亚学子们的一次演讲中,如日中天的卡扎菲上校充满激情地表示,当初他是以革命者的身份通过武力取得了政权,因而,“要想除掉我,也要通过武力!”

  脱口而出的一句狂言,却是一语成谶。

  然而,卡扎菲也许从未料到——绝大多数观察家也难以预料——针对这位利比亚领导人的革命会在他“从良”之后爆发。在上世纪最后30年强人政治达到巅峰之时,卡扎菲的革命推翻了国王,制造了一个他自称“真正民主”的国家。卡扎菲尽管饱受诟病,却也一直安稳守在沙漠里做他的国王。

  卡扎菲是深深为他所创造的国家感到自豪的。因为有石油,利比亚成为了北非最富有的国家,人均GDP1.3万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足以傲视整个非洲大陆。因为实行独具卡扎菲特色的社会主义,利比亚公民享受免费的教育、医疗等等;在政府的补贴之下,1美元大概能买到7升汽油。利比亚改善与西方关系、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之后,外国投资涌入利比亚,给这个国家带来诸多商机。

  未料到,在最近十年从另类转为主流,卡扎菲以为向世界妥协与和解能换取政权的稳定,身边的一切却不合逻辑地逐一崩溃了。

  不流血的革命

  对比邻国埃及,利比亚650万的人口还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而国土面积则多了近一倍。撒哈拉沙漠几乎覆盖了整个国家,而城市则大多建在地中海沿岸宜居地带。卡扎菲政权核心、首都的黎波里在西部海岸,反对派的大本营、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则位于东部。

  历史上,利比亚饱受磨难,一个接一个的侵略者和殖民者先后践踏过这个国家。在二战结束之前,利比亚沦为意利大殖民地已经长达30多年之久,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于疾病和饥饿。1943年,英法军队打跑了意大利人,两国对利比亚实行分治,英国占领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而法国则占领费赞地区。

  事实上,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就是由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个自治邦组成的。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伊德里斯一世成为利比亚联合王国的国王,这三个地区仍然拥有自治权。因而,在反对派盘踞班加西与卡扎菲政权对峙之时,许多观察家认为,利比亚可能会分裂至多年以前群雄割据的3个部分。

  上个世纪中期刚刚完成独立的利比亚举步维艰,直到1955年首度发现石油,这个沙漠之国的经济状况才在一夜之间获得改善。

  当时,阿拉伯世界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埃及总统纳塞尔所倡导的泛阿拉伯主义深刻地影响了阿拉伯世界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们,反帝国主义、反犹太复国主义、推动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统一,这些思想启蒙并激励了一代的阿拉伯人,卡扎菲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纳赛尔在1952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埃及法鲁克王朝,此时的卡扎菲只有10岁。对于这个来自贝都因部落的孩子,纳赛尔是他一生的偶像,而他在埃及所发动的革命,也成为卡扎菲日后效仿的榜样。

  卡扎菲自小接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与此同时,阿以之间无休止的冲突在他心底留下深刻烙印,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败下阵来,更是深深刺激了年少的卡扎菲。14岁那年,卡扎菲走上街头参加反以色列的游行示威。中学毕业之后,满脑子革命理想的卡扎菲决定上军校,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1966年,卡扎菲从利比亚军事学院毕业,被选送到英国接受为期几个月的训练。回国之后,恰逢中东第三次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的表现让卡扎菲和他身边的年青军官们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他们决定要有所作为。

  1969年秋天,伊德里斯一世国王因为体弱多病而宣告退位,由王储摄政,国王前往埃及看病。9月1日,年仅27岁的卡扎菲上尉带领70多名年轻军官在班加西起事,仅用了两个小时就拿下了该市的控制权。政变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驻守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表示支持,短短几天内就控制了首都的黎波里和全国其他地区。无奈之中,身在埃及的国王宣布放弃对利比亚的王权,呼吁民众平静接受政变结果。作为交换,新政权保证王室成员的人身安全。

  第三宇宙理论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这样开始。

  由12名军官组成的“革命领导委员会”开始执掌利比亚大权,卡扎菲出任委员会主席,并担任军队总司令。他们将利比亚更名为“利比亚阿拉伯共和国”,誓言致力于“自由,团结,社会公平和人民的平等”。

  政变后一个星期,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卡扎菲的上尉军衔提升至上校,此后40多年,卡扎菲上校的军衔就没有再进步过。一些观察家在分析卡扎菲的个性时,认为他并非是一个贪恋权力的政客。他出身自贝都因部落,崇尚简单朴素的生活。他一直维持上校的军衔,多少反映他其实想象自己是一个心怀百姓疾苦、没权力欲望的革命战士。

  事实上,卡扎菲一生都在反驳别人指责他为“独裁者”,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浓厚的草根情结让他一生都极为厌恶现代意义上的精英政客。他将自己定位为“兄弟般的领袖”和“革命的领路人”。他既排斥资本主义,也反对共产主义(主要是因为共产党人信奉无神论),他为利比亚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找到他自认为唯一一条正确的路径——“第三宇宙理论”。

  于是,多年来卡扎菲一心一意建造自己的宇宙。这一理论混杂了阿拉伯民粹主义、卡扎菲式社会主义和伊斯兰教义,成为了利比亚的立国之本。到了1977年,卡扎菲宣布进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权的民众时代”,将国名更改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取消各级政府,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人民委员会”。卡扎菲认为,这种新型的制度能够彻底消除官僚腐败,让民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直到今天,他依然坚信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民主。

  新政权将消除帝国主义和外来影响作为第一要务,于是把西方人全部赶走。之后,为了恢复社会的公平,卡扎菲政权又逐渐没收富人的财富,将大型私企收归国有。到了1978年卡扎菲思想著作《绿书》第二版问世的时候,书中已经明确把所有的私有经济定义为“剥削工具”,从而将其明令禁止。

  以上貌似“劫富济贫”的做法令草根民众受益,却拆解了整个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利比亚的精英们纷纷逃离祖国。到了1982年,约有近10万利比亚人移居海外,其中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从而给这个国家造成无法弥补的人才流失。因为心怀不满,许多出走的利比亚精英开始在海外组织针对卡扎菲的反对运动,由此形成日后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

  留在国内的精英也开始质疑卡扎菲的激进改革。令许多人更难以接受的是,卡扎菲将《绿书》中的思想与伊斯兰教义相提并论,他甚至开始挑战神职人员的权威,号召民众接管清真寺。对卡扎菲的不满情绪最终蔓延至一直效忠于他的军队。1975年,革命领导委员会成员之一、计划部长乌马尔。米哈伊什大校带领30名军官发动政变,这场未遂的政变最终导致震怒的卡扎菲处死了22名军官。

  就这样,卡扎菲制造了自己的敌人。此后,各种政变阴谋与传闻此起彼伏。

  在阿拉伯兄弟中

  卡扎菲多年来给人的印象是,他对世界事务的热情远远大于对内政的兴趣。

  尽管当前利比亚的战事如火如荼,卡扎菲命运难测,但他的个人网站依然在正常运转。这个网站有11种语言,打开中文网站即显示这样的字句:“欢迎光临卡扎菲讲坛—本个人网站刊载了兄弟般领袖穆阿迈尔。卡扎菲为解决当今世界种种问题所提出的想法、主张和愿景”。

  利比亚这个舞台对于雄心勃勃的卡扎菲而言过于狭小,他的关切目光延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将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视为己任。虽然当初许多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也赞许阿拉伯世界一统这一理念,但也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卡扎菲则一直主张快速整合,想法既激进又天真。在上世纪整个70年代,作为统一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步,卡扎菲孜孜不倦地推动利比亚与埃及合并。他认为,以利比亚的财富加上埃及的人力和军事力量,一定能将宿敌以色列击溃。

  1971年,卡扎菲拉上埃及总统萨达特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宣布三国合并成立“阿拉伯联邦共和国”,并草签了一个宪法,任命萨达特出任第一任总统。然而,在接下来商议合并的具体措施之时,种种障碍令谈判止步不前。最大分歧在于时间表的确定——卡扎菲要求马上实现全面的合并,而萨达特则坚持,一步步来完成这项浩瀚的工程。

  心急火燎的卡扎菲干脆提出辞去利比亚领导人的职务,以让萨达特毫无顾虑地推动合并。在未得到萨达特响应之后,卡扎菲索性组织了3万利比亚人在开罗进行“神圣游行”,此举令埃及总统既难堪又恼火。

  之后,埃及和以色列再次爆发战争,萨达特总统撇开利比亚,和叙利亚共同对抗以色列,令卡扎菲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于是,他指责萨达特与以色列签定停火协议是一种“懦夫的行为”。一气之下,萨达特总统抖出了卡扎菲的一个猛料,说利比亚曾经计划用潜艇在地中海袭击一艘载有犹太游客的英国游轮,经他说服之后才放弃了这个疯狂念头。

  毋庸置疑,利比亚和埃及从此分道扬镳,两国交恶甚至一度在边境地区爆发枪战,最终阿尔及利亚介入调停才告熄火。

  卡扎菲以阿拉伯世界领头羊自居,令诸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感到不快。卡扎菲本人则认为这些政客官僚腐败无能,背叛了阿拉伯世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对阿拉伯领导人彻底失望的卡扎菲将目光投向了非洲,转而提议创建“非洲合众国”,至于“阿拉伯联邦共和国”,提都不想再提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阿拉伯联盟在3月14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上空建立禁飞区,意味着卡扎菲在这次国内冲突中失去了阿拉伯兄弟的同情。

  前进,并后退

  在西方的视角中,卡扎菲是一个荒谬的独裁者,不光行事荒唐可恶,连穿着打扮也是不合时宜。卡扎菲时常戴着硕大墨镜的形象,被英国BBC刻薄地喻为“70年代A片明星的经典造型”。

  卡扎菲意欲把革命输出到全世界的构想,使得利比亚特工的神秘身影时常活跃于上世纪60到90年代的欧美国家。利比亚的石油收入资助过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埃塔组织、意大利红色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在西方恐怖主义黑名单上名列前茅的组织。

  不过,卡扎菲从未支持过基地组织。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卡扎菲为了不让国内的原教旨主义势力集结成为反对力量,从而对宗教激进分子一再打压。

  1984年,利比亚驻英国使馆中射出的子弹,打死了在使馆门口值勤的英国女警,最终导致英国宣布与利比亚断交。1986年,利比亚特工潜入西柏林,在一家舞厅里引爆炸弹,令两名美国士兵死于非命。里根总统用超出政治语言的措辞大骂卡扎菲是“疯狗”,并出动了战机轰炸利比亚两大城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在这次空袭中,卡扎菲失去了他的养女。

  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是卡扎菲彻底撼动整个世界情绪的一次“杰作”。利比亚的特工被认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炸毁了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导致270位平民死亡。而之后一年发生的法国客机在尼日尔上空爆炸导致171人遇难的事件,也被认为是出自卡扎菲的手笔。

  利比亚的恐怖主义活动最终招致联合国的严厉制裁。从1992年开始,制裁使利比亚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在国际社会上愈发孤立。

  在世纪之交,卡扎菲似乎开始认真反思,他所领导的这个陷入重重困难的国家,应该何去何从。显然,制裁使得利比亚的经济几乎瘫痪。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重重包围,而昔日的盟友所剩无几。

  标志着卡扎菲重大转变的第一个迹象,出现在1999年。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利比亚同意交出洛克比空难的两名疑凶,由海牙国际法庭进行审判。与此同时,利比亚开始有意地减少、切断与一些恐怖组织的来往,关闭国内的训练营。

  2003年,在美英两国进攻伊拉克仅仅几天,卡扎菲突然宣布利比亚将放弃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欢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有关方面到利比亚进行核查。卡扎菲这一表态令布什政府欢喜非常,当时的国防部长切尼声称,攻打伊拉克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克林顿时期的助理国务卿日后透露,1999年利比亚答应交出洛克比空难嫌犯之后,美国国务院便开始了与利比亚的秘密谈判,当时,利比亚方面就已提出愿意放弃大规模杀伤武器。

  据普利策获奖者、《华尔街日报》著名女记者朱迪。米勒报道,当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获得了利比亚核计划负责人和核黑市网络(Khan Network)代表的一份谈话,美方将刻录有谈话的一个光碟交给利比亚当局,不久以后,卡扎菲便表示愿意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卡扎菲的妥协姿态使利比亚与西方的关系逐渐回暖。2001年,英国正式恢复了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2006年,美国也宣布和利比亚全面恢复外交关系。此前在2003年,联合国也已经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

  利比亚重新回到国际社会,而卡扎菲则前所未有地行事低调。他平静地实施一系列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包括推动企业私有化,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国外投资。他的儿子、传说中的接班人赛义夫及其执掌的卡扎菲基金会,成为这项改革的推手。这个时候,利比亚的城市遍布着一个个大小工地,各种基础设施项目纷纷上马,让这个一度沉寂的国家变得格外忙碌。

  在2007年,卡扎菲甚至允许成立私营媒体,由此出现了第一家非官方报纸和第一家私营卫星电视。可到了2009年,这两家媒体又被收为国有了。

  现在卡扎菲前所未有地陷入四面楚歌之境,无论利比亚的战事最终以何种形式收场,强人政治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  ★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西方空袭利比亚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