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83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10-31
土土
土土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痛恨硅谷帝国
痛恨硅谷帝国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年龄歧视
硅谷年龄歧视
电视剧《硅谷》
电视剧《硅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硅谷助奥巴马进宫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硅谷助奥巴马进宫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11月4日,全世界见证了奥巴马登顶权力之巅的历史时刻,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位黑人总统,他的发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因此他也被称为“网络总统”。

  值得注意的是,将这位“网络总统”抬进白宫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硅谷的IT大佬。

  玩转网络科技

  奥巴马显然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技术爱好者,他懂得用最流行的方式来俘获年轻一代选民的心。奥巴马与很多企业经理及高科技人士一样,走到哪儿都带着他的黑莓手机。

  2007年3月,奥巴马在“Yahoo! Answers”(雅虎知识堂)发表了题为《How can we engage more people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如何吸引更多人参与民主运动?)的问题,回复量竟然高达17000多个,这也拉开了奥巴马声势浩大的网络助援运动。

  聪明的奥巴马正是利用Web2.0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草根力量,最终把自己打造成了网络红人,而他的竞选也因此势如破竹。

  在宣布竞选之时,奥巴马就推出了内容丰富的网站,而且网站设计大量运用了社交网络和互动元素,让用户可以在网站上开展讨论、进行筹款、观看视频等等。在过去的一年里,奥巴马的粉丝联盟还成立了MyBarackObama网站,该网站通过Logo、照片、图标打造了一个网络版的奥巴马大人,在这里所有关于未来总统的活动你都可以找到。而奥巴马社交网络的朋友们则时常聚在一起,商讨选举大计。此外,奥巴马还在YouTube网站上传了大量视频供下载,让选民充分了解自己并与自己互动。

  根据选举中心的数字:在上半年,新偶像奥巴马借此赚了1.05亿美元,而老头子麦凯恩仅仅斩获可怜巴巴的7600万美元。据统计,新科总统的竞选资金大概有88%的捐助来自网络。

  之后,奥巴马的官网出炉以后,吸引了包括微软、Google、雅虎、Qwest和Verizon Wireless等公司为其服务。竞选成功后,奥巴马则启动新网站Change.gov,继续发挥网络助推力。

  不仅如此,奥巴马还大手笔地运用网络广告。他在Google、雅虎、Facebook上投放的广告接近800万美元,其他还有游戏内广告和新闻网站的广告。其中82%的费用购买了Google AdWords关键字广告,这一项费用超过280万美元。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关键字广告,为的就是一个搜索的快捷方式。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Barack 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一个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批评麦凯恩的政策立场。

  同时,老谋深算的奥巴马还购买了热点话题,比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如此一来,他就可以更好地向选民表达他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

  那些玩家也没有被遗忘,他们在玩艺电(EA)的网络赛车游戏《狂飙乐园》、《极品飞车10》、《NBA Live 08》等,全部都会看到奥巴马阵营的广告中。艺电发言人霍莉·罗克伍德14日说,这些广告从10月6日开始投放,一直放到11月3日大选尘埃落定。

  有人算过一笔账,奥巴马肥了不少网站,比如时代华纳就10月的广告收入就超过33.7万美元。Politico也拿下了14.6万美元,就算《华盛顿邮报》网站相对较少,但也有10万美元进账。全球权威天气资讯提供商Weather Channel Interactive便从奥巴马阵营身上赚取超过10.8万美元的收入。奥巴马9月还向NBA网站支出2.1万美元……2008年,奥巴马阵营共向各类网站支出60多万美元,奥巴马阵营10月共向微软旗下的游戏内置广告网Massive支付4.4465万美元,向微软支付了大约25万美元,因为他将总统竞选广告投放在微软公司Xbox在线服务的18款视频游戏之中,鼓励网上选民登记注册并投票。

  不仅如此,奥巴马竞选阵营还定期向美国数以百万计的支持者发短信和E-mail,结合竞选情势发布奥巴马的近况,这样的公布方式新颖而亲切,许多奥巴马支持者都是第一时间在手机上看到了短信,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惊喜,更是一步高明的棋。

  就这样,奥巴马最终将网民引导到自己的竞选网站,变成了自己的粉丝。

  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10月31日公布的调查显示,10月份以网络为首要渠道获取选情信息的美国民众占33%,是2004年同期的3倍,超过报纸29%的比例。

  被IT大佬抬进白宫

  今年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无论是从IT公司数量还是捐款金额上看,奥巴马所获支持率都远远高于麦凯恩。说IT公司将奥巴马抬进白宫一点也不为过。

  在美国各大IT公司中,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赛门铁克CEO约翰·汤普森等人是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

  10月底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硅谷最大20家IT公司对奥巴马的捐款金额为143万美元,而对麦凯恩的捐款金额仅为26.7万美元。

  其中,Google捐给奥巴马48.6万美元,仅捐给麦凯恩2万美元;苹果公司捐给奥巴马9.8万美元,捐给麦凯恩1.7万美元;思科捐给奥巴马 14.9万美元,捐给麦凯恩8万美元;甲骨文捐给奥巴马13.4万美元,捐给麦凯恩3.6万美元;雅虎则捐给奥巴马10万美元,仅捐给麦凯恩4000美元。

  IT公司这么仗义,获胜后的奥巴马当然不能忘记老朋友,所以他提出的新政就包括IT业振兴的五大承诺。在获选的那个激情澎湃的夜晚,新科总统振臂一呼,用5个“我们相信”重述了Change(改变)的内核。

  在小布什当政的时候,硅谷就像一个被欺负的小媳妇,白宫在IT技术上面的财政投入少得可怜,如今IT公司抬着奥巴马进入白宫,他投桃报李也在情理之中。

  奥巴马的五大IT举措

  第一,奥巴马强调网络的中立性,他曾说过“互联网如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因为这是历史上最为开放的互联网”。博采众长、广开言路,势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游戏规则和法律条款保证服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们的权责,平等的合约会让服务和设备提升水平,联邦政府也能够避免网络沦为中介商和SP的阶下囚。

  第二,奥巴马就像一个宽带入户的推销员,卖力宣传着宽带普及率的数字和好处。的确,美国CWA调查显示,美国网民平均下载速度只有2.35Mbps,上传速度仅435Kbps,这么差劲的表现导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仅列第15位,被芬兰、日本、韩国甩得远远的。甚至有人说美国宽带要100多年后才能赶上日本。

  根据英国Point Topic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今年全球居民高速互联网服务价格下跌了20%,而美国宽带费用价格却略有上涨,按照每Mbps下载速度计算,美国人平均要支付16美元,亚洲地区平均为3.8美元。并且,美国有线电视互联网费用已经高于欧洲,因此,政府必须改进带宽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每个美国公民都能享受到宽带的服务。

  第三,奥巴马估计也被Google竞拍700MHz无线频谱(电磁波广泛的频谱范围中的一小部分,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热点新闻刺激了,他决定重新构建无线频谱的游戏规则与审查制度,以“更聪明的、更有效率与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提高竞争,让用户受益。

  第四,奥巴马想必也认同诺基亚的广告语“科技,以人为本”,所以他承诺会消除那些把国内工作转移到海外的公司的关税优惠,这样的话,硅谷就不用总抱怨人才引进的问题了,因为新增加H-1B非移民居留签证计划将会招募更多的外来访问学者,这样将会提高IT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全球竞争力。

  第五,奥巴马提出电子健康记录安全性的问题,对于网络隐私的保护除了法律的规范还有道德约束,FCC将会建立专门基金打击网络欺诈与恶意软件,从而凈化个人信息的数据库。

  还记得2007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比尔·盖茨曾预言五年内互联网将“颠覆”电视的地位。而Google公司CEO埃里克则在两年前预言:“能够发挥互联网全部潜力的候选人,将会在下一次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如今,奥巴马的胜利,正是不折不扣地证明微软与Google掌门人的预言,网络科技完美地完打造了一个闪耀的政治明星,他将把美国的科技推向前进。

硅谷:奥巴马的印钞机 编辑本段回目录

有人将奥巴马的胜利归于种族、活力或者远见,但在内行人看来,这是一场金钱的胜利。2亿多美元支持着他与当代最有权势的民主党家庭战斗,并最终成为赢家。但让民主党人好奇、让共和党人不安的是,这样一个缺乏传统财富资源的新来者是如何在最快时间里筹到这么多钱的?美国媒体认为,是硅谷天才利用他们的技术把奥巴马送到了今日的地位。 

  历史总是喜欢赞颂那些永恒的品质,比如远见和勇气,对于一些庸俗、易逝的东西,比如金钱,它闭口不提。所以,如果巴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美国的教科书可能不会提及他的筹款威力、他为了战胜希拉里·克林顿这样的大鳄所要克服的经济困难。但是,如果奥巴马没有超自然的吸金能力,他就不会到达今天这个位置。人们说起奥巴马,总喜欢拿他与一些杰出的先驱相比,他们说他演讲的激情像马丁·路德·金,吸引年轻选民的魅力直追罗伯特·F·肯尼迪。可对我来说,这些比喻一个都不合适。每次我想到奥巴马,想到他弄到的那两亿多美元,我眼前都会出现唐老鸭的舅舅史高治,那个以金库为家、最爱在金币里游泳的吝啬鬼。 

  奥巴马的成功故事就是一个金钱的故事。它给了他最初的信誉,使他有能力组织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竞选集会。有了这些钱,他才有可能挑战并打败当代最有权势的民主党家庭,这个家庭比谁都理解金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与那些富有的捐赠人关系密切。 

  但是,让民主党人好奇、让共和党人不安的是,这个缺乏传统财源的年轻人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筹到这么多钱的?他到底有什么法宝?答案是,他建立了一个美国政界见所未见的筹款机制,同时吸引了“大户”和“散户”、想给钱的人和想筹钱的人、经验丰富的老手和首次关注大选的新鲜人,还有任何能上网的人---有电脑、手机或PDA的人。 

  而且,他几乎没费一点力气。在政治捐献限制越来越严、丑闻层出不穷、人人绞尽脑汁的时候,奥巴马没有走灰色路线,甚至没有花更多时间,就筹到了比别人多得多的钱。2月份一个月他筹到5500万美元,打破美国纪录,其中4500万美元来自网络,而奥巴马本人甚至一次也没出席过募捐会议。钱就这样滚滚而来,不可阻挡。 

  面对奥巴马筹款机器的功能性之美,两党对手都羡慕得直流口水,他们只能呆呆看着,就像在汽车展上看着一辆使用火箭发动机的未来派概念车。奥巴马阵营在将技术运用于筹款方面,也实现了类似的飞跃。为了解奥巴马的成功秘密,我上了他的竞选网站,走访了他的支持者。很快,我的电话铃声就变成了奥巴马的激情口号,我的MSN好友名单上尽是奥巴马的粉丝,我不断收到关于奥巴马的短信和邮件,它们都温柔地鼓励我去捐钱,让我劝说我的亲友为奥巴马捐钱。它们用各种方法改变我的生活,让它与奥巴马的荣誉联系起来。最后我发现,奥巴马之所以能够建立这种超级宣传模式,既与他的远见有关,也与目前的政治环境有关;既与他的进取心有关,也与对手短视有关;既与华盛顿政治体制有关,也与硅谷有关。 

  从任何角度看,奥巴马都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但在选战开始不久,让他与其余竞逐者区别开来的是,他具有把激情转化为选票和美元的能力。三股力量拧在一起,让他的能力变为现实:一是新竞选筹款法的出台扩大了捐款者的类型和数目;二是北加州成为民主党最大新财源之一;第三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部分硅谷实业家和风险投资家对于奥巴马的认同,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锻炼出来的技术和商业才能最终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改革性的影响。 

  奥巴马宣布二月份筹得5500万美元后不久,我就去硅谷拜访了这些人,其中之一是马克·高任堡。 

  早在约翰·克里竞逐总统期间,高任堡就开始考虑参与竞选筹款,那时奥巴马还是伊利诺斯州政界一个新手。当时刚刚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布什政府饱受争议,这让民主党人激动不已;二是麦凯恩芬戈尔德法案生效,限制公司、财团或其他利益组织向竞选人捐钱,同时规定个人捐款上限为2000美元(今年调高至2300美元)。这让民主党很苦恼,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从企业和有钱人那里募捐,而现在只能吸引小捐赠人的注意,在这方面民主党人从来都做得不怎么样。 

  高任堡是旧金山风险投资公司HummerWinblad的合伙人,和很多富有的北加州民主党人一样,本不是坚定的支持者,但因为战争和布什政府种种不当行为而变成了忠心的民主党激进分子。他也是硅谷或者说网络的代表,其日常工作就是时刻寻找机会,了解周围在发生什么,有哪些新的投资点。那时硅谷正从2001年崩溃中挣扎重生,很明显下一个增长点将落在MySpace和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上,它们在虚拟空间里创造了一个广阔的人际社会。 

  与此同时,政治募捐还固守着过去的陈旧模式。“看看2000年戈尔一场典型的募捐活动吧,”高任堡对我说:“捐钱的人就那么一群人,其中大概有20位每人能捐10万美元,可以进他家客厅聊天,另外50到100位每人捐5000美元,有资格到他家后院坐坐。” 

  这种筹款体系明显低效,对此高任堡看得很清楚:光依靠有钱人显然是自设樊篱,何况新法律的出台又限制了这些人的影响力。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社交网络能否发挥作用。“如果单人只能写2000美元的支票,那么有能力筹到5万或10万美元的人就一下子变得很重要了。”他说。 

  自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就开始限制个人捐款数额,那些可以收集到很多支票的人变得举足轻重,布什竞选团队把这些人称作“先遣队”或者“突击队员”,不过他们往往都是从同一个圈子里圈钱,高任堡决定另辟蹊径。他跟自己那些IT明星、风险投资家朋友谈了一下,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渴望参与大选,不仅愿意自己捐款,还愿意到熟人那里为克里募捐。结果,这些人联合起来,筹了一大笔钱,其中不少来自新的财源,尤其是高任堡称为“新中产阶级”的阶层。“在硅谷有很多热钱,”奥巴马在北加州的筹款人约翰·鲁斯说:“IT工程师、律师,还有那些职业经理人,手头都相当宽裕,捐2300美元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到2004年大选接近尾声时,高任堡已经超过所有“老突击队员”,成为克里阵营中“战功”最为显赫的筹款人。而且,硅谷所在的湾区也首次挤掉洛杉矶,成为民主党在加州最大的捐款来源。 

  当然,这些钱未能成功把克里送上总统宝座。但是,在硅谷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克里的失败(而且是溃败)更加激发了支持者的热情。2006年,高任堡和猎头朋友纳丁·诺斯联手,开始为一个新的目标而努力:帮助民主党赢得众议院选举的胜利。 

  在圣弗朗西斯科民主党大腕南茜·佩洛西的指导下,他们圈定10个选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希望能帮助民主党夺得那里的席位。但是众议员候选人头顶的光环没有总统候选人那么诱人,很难引起“投资兴趣”,如何替他们宣传募捐呢?软件工业的发展给了他们灵感。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软件公司开发的那些昂贵系统滞销,Salesforce.com网站的CEO玛克·贝尼奥夫偶然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他不再全价出售软件,而是推行注册制,用户只要花一点点注册费,就可以使用软件一段时间。这个主意吸引了那些缺乏资金或不想花大钱的公司,软件业也因此获救。 

  在众议院之战中,高任堡和诺斯借鉴了贝尼奥夫的注册模式。他们不像在总统大选中那样,要求支持者签大额支票,而是将各位候选人逐个请到湾区来搞活动,支持者可以多次捐赠,但每次只捐一小笔钱。这些捐款人多数来自技术业,非常理解注册模式。他们知道这种方式强调的不是一次捐很多钱,而是要建立更大的筹款网络。所以,即便没有能力捐太多钱的人,也会带更多朋友前来参加活动。最后,民主党湾区捐款名册从10本扩展到了30本。到11月,诺斯和高任堡已经成为民主党在全美范围内募捐额最高的筹款人。 

  选举之夜终于到来,他们聚集在大屏幕前观看结果,终于,他们体验到了彻底的胜利:民主党夺回了众议院。“很多关键选区的获胜者都是我们支持的那一位,”诺斯说:“湾区因此成为改变全国政界景观的主要力量。” 

  当奥巴马于2007年2月宣布参加总统候选人竞逐时,对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他还是张新面孔。但是至少从一个方面讲,硅谷对他不陌生---他很像互联网“光荣年代”一个热门的创业者:生气勃勃,引人注目,背后没有“老钱”支撑。也许对别的投资者而言,奥巴马不值得下注,因为民主党的市场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微软,那就是希拉里·克林顿。然而,这是硅谷,这里的人很快接受了奥巴马。在奥巴马宣布参选前几天,约翰·鲁斯在家里为他召开了一次会议,高任堡和其他几位筹款要人都参加了,这给硅谷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加州很多人都对克林顿夫妇怀有好感,”圣弗朗西斯科新政治学研究所负责人彼得·莱顿说:“但一旦体验了奥巴马,这种好感就分崩离析了。” 

  对奥巴马来说,及早获得筹款人的支持很重要。想竞选就需要钱,要挑战希拉里·克林顿更是需要一大笔钱。而且,作为一张新面孔,如果能从大捐赠人那里拿到钱可以让他获得更多信任。可惜的是,无论是在加州还是在其他地方,这些人都已经被希拉里阵营锁定。 

  但硅谷是个例外。当比尔·克林顿1996年最后一次竞选时,互联网仍处于幼年,尚未积聚大量财富,新兴技术阶层也未成形。因此,IT新贵们不像加州地产业、服装业和娱乐业巨头那样一直对克林顿一家忠心耿耿。由于判断错误,希拉里阵营从未把这些人放在心上。希拉里竞选团队曾想在硅谷安排集会,但遭到拒绝。“我们在那儿没有吸取到新的支持者,很有挫败感,”希拉里一名顾问去年承认。结果,美国最富有的一个州的最富有的地区成了奥巴马的势力范围。 

  而且,在硅谷人眼中,其他人所说的奥巴马的主要缺点---年轻、没有经验---正是他的优势。当我问鲁斯他是否对奥巴马简单的履历有过偶尔的担心,他几乎要大笑起来。“硅谷没人会这样想,没人会觉得你需要什么经验,”他停了一下,解释说:“Sergey和Larry创建Google时只有20岁出头,YouTube和Facebook的创建者也一样。我们认为,伟大公司的基础是创意、才能和富有灵感的领导层。” 

  在硅谷周游时,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技术派确实有很多理由支持奥巴马,他承诺当选后会为联邦政府设一个技术官员,会把大部分政府数据放到网上,尽最大努力增加透明度。“巴拉克认为硅谷的人不只会讨论技术问题,”斯坦福大学法律教授、硅谷名人劳伦斯·莱西格说:“他相信这些人可以在很多重要事务上---从公民隐私、国家安全到国际竞争---都可以对政府进行指导,让它更加开放”。 

  但是,技术派热爱奥巴马,主要是因为他激起了硅谷人内心的兴趣:发掘有潜力的边缘人。支持奥巴马,特别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做,可以证实他们具有先知般的洞察力。虽然最后选择追随约翰·爱德华兹,但纳丁·诺斯的话却最为精确地表达了这群人的心声:“奥巴马是新鲜事物,跟我们所有人一样。” 

  当高任堡加入奥巴马的全国筹款委员会时,他高兴地发现这是一个勇于拥抱新理念、热心建构用户生成网络(usergeneratednet-work)的组织。在奥巴马整个竞选过程中,这种取向影响很大,这一点在斯蒂夫·斯宾纳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38岁的斯宾纳是技术媒体经理,一个典型的硅谷人:聪明、激情,沉迷于网络,满嘴都是最新行业用语,堪称北加州崇商和崇奥巴马文化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斯宾纳从高任堡牵头的“众议院之战”开始对政治发生兴趣,他深深地被那种激情感染,决定为民主党筹款。“我认识这里大部分企业主和风险投资家,”他说:“有些小公司想找启动资金时---300万、500万或者1000万美元---就会找到我,我可以把他们介绍给这些人,帮他们推销自己的想法。” 

  从为企业筹资发展到为政客募捐似乎很自然,但也有挑战。跟硅谷的专业人员不一样,小公司经常缺钱,对慈善捐款往往不大热情。但当斯宾纳给朋友打电话时,却惊奇地发现他们很乐意为竞选出钱,甚至感激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表达政治意愿的出口。一切进展顺利。2006年,他在自家召开了一个筹款聚会,由亚利桑那州长珍妮特·纳波里塔诺主持。“我突然意识到,哇,我居然可以做这样的事,”他说:“于是我上了瘾。选举之夜,看到支持的人获胜,我有了一种当上股东的感觉。” 

  由于渴望参与总统大选,斯宾纳与高任堡一起参加了2月份在约翰·鲁斯家举行的筹款会议,并当场表示愿意帮忙筹到25000美元。跟很多硅谷同道一样,斯宾纳对奥巴马“一见钟情”,认为支持他是正确选择。“对政治而言我是新手,”他说:“我们这种人下注时很小心,会把很多钱押在潜力型选手身上。这种人看似胜算不大,但有能量,只要加以正确的指引,就很有可能赢。奥巴马就是这样的选手。” 

  斯宾纳动用了自己的网络交际圈,他向LinkedIn、Facebook、MyYahoo上的好友发电子邮件,劝说他们支持民主党,给奥巴马捐钱,很快他就超额完成了25000美元的任务。 

  不久,奥巴马全国筹款委员会主席PennyPritzker给他打来电话,邀请他加入委员会,负责筹集25万美元。斯宾纳考虑了一下,答应了。他对自己的“奥巴马激情”感到惊奇,但更惊奇居然没有一个论坛可以讨论这种激情。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名为“奥巴马的企业家”的讨论组,为这个尚未开发的市场服务。5月份奥巴马以视频方式与讨论组成员会面,引起轰动。几乎就在一夜之间,一个不断扩大、为奥巴马战斗的网络团体产生了。在几周时间内,以前从未为总统大选筹过一毛钱的斯宾纳变成了奥巴马筹款委员会六大中坚之一。 

  不过,要想真正理解硅谷是如何改变这场大选进程的,你必须去奥巴马的竞选网站上看一看。这个网站---My.BarackObama.com---实际上是社交网络繁荣大趋势下的产物。过去几年来,MySpace、Facebook、LinkedIn等网站席卷硅谷,它们的目的是联系朋友、分享信息,其初始理念是:如果某个信息是由朋友提供,而非由报纸、专家等他们不知道或不相信的遥远权威提供,人们会更加乐意接受。其创始者一直相信,总有一天这种理念会在竞选中发挥作用。早在2004年大选的初选中,社交网站Meetup.com就曾帮助民主党的霍华德·迪安组织集会活动,但与今日奥巴马网站的所作所为相比,那不过是小菜一碟。 

  本次初选一开始,奥巴马团队就四处出击,到处宣扬说奥巴马十分重视社交网站,喜欢创新文化,所以才能在重视人际关系的政界脱颖而出,而他身边也不乏20岁出头的年轻奇才。过去帮助迪安竞选、曾创办过互联网筹款公司的乔·罗斯帕斯成了奥巴马的新媒体总监,Facebook创办人之一克里斯·休兹也从公司抽身,跑到芝加哥来,专门为奥巴马竞选团队全职工作。 

  My.BarackObama.com一诞生就具有明显的社交网站特征,用户权限非常大,参与竞选的方式非常多。你可以为奥巴马投票,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奥巴马的讨论组,可以下载一个奥巴马新闻小插件,以便随时追看他的行踪,也可以下载奥巴马传记小插件,它搜罗了奥巴马人生故事,还配上了多姿多彩的图片。如果你想和同道分享有关奥巴马的独家好消息,可以点击一个名为“打电话”的按钮图标,下载一个电话号码簿,向名列其中的人群发短消息。你还可以从网站12首有关奥巴马的电话铃声中任选一个,这样每次你妈妈打电话来,都会听到奥巴马大喊“是的!我们能!”,从而提醒你妈妈也去为奥巴马投票。 

  “我们通过网站确立了两大基本原则,”罗斯帕斯说:“一是降低进入门槛,使支持者容易参与竞选活动;二是尽可能激发和利用支持者的热情,让他们意识到,光是支持奥巴马还不够,最好还能捐出五美元,或者打几个电话,或者组织一次小型集会。” 

  从一开始,奥巴马就比对手们拥有更大的技术优势。位于芝加哥的奥巴马竞选总部常会接到志愿者的请求,他们希望能给奥巴马的网站提供最新的软件、插件和各种维护服务。My.BarackObama.com上一系列软件之中设计最出色的当属筹款软件。你可以点击一个图标进行一次性捐款,也可以签一个网络协议,每个月都捐一点,就像进行基金定投一样。你可以单独创建一个页面,在上面定好自己的捐款目标,然后给朋友发付款电邮,让他们都过来支持,你的个人捐款“温度计”会随之不断升温。“我们是给他们提供工具,让他们主动走出去,做自己能做的事,”罗斯帕斯说。换言之,奥巴马网站背后的组织原则是马克·高任堡在“众议院之战”中已经证明成功的方法---追求规模效应,创建一支多达百万人的捐款和筹款大军。很久以后,希拉里阵营才醒悟过来,开始模仿奥巴马的网络筹款模式,并真的筹到了不少钱,但是无论从捐赠者人数还是从筹款数额上讲,都不能跟奥巴马比肩。 

  总之,社会网络模式使得奥巴马有了其他挑战者一直缺乏的东西:一种捕捉激情并将之转化为金钱的手段。在2004年的初选中,霍华德·迪安通过网络筹到了2700万美元,而奥巴马的筹款额很快逼近2亿美元。 

  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竞选的某个关键时段,钱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2月5日超级星期二之后,希拉里阵营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在一年前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而口袋鼓鼓的奥巴马意气风发,继续向另外11个州进发,希拉里落在后面,望尘莫及。 

  “你不能说希拉里·克林顿做得不好,”新政治学研究所的彼得·莱顿说:“可以说,在旧模式之下,她做得比任何人都棒,筹到的钱比任何人都多。几乎所有支持民主党的有钱人都把钱给了她,她有一个明星顾问团队,而且她也很善于管理和掌控这种顶级团队。然而,在新政治模式面前,她却遭到迎头痛击,被一个新人打得落花流水。” 

  离开硅谷前,我到当地奥巴马竞选总部看了看。那是三月初,一个星期五的清晨,一个多月之前,当地选举已经结束,奥巴马以九个点之差落败。然而其总部不仅开着门,而且挤满了志愿者。我到之后没多久,他们都到一个扩音器前聚集起来,奥巴马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讲话,让志愿者们在星期六爱荷华州代表举行大会之前给摇摆不定的爱德华兹支持者打电话,劝他们改投奥巴马。随后,这些志愿者迅速冲向一排排电脑,戴上耳机,开始在网站上输入电话号码,每成功打了一个电话就摁一下桌子上的铃。第二天,奥巴马获得了九位代表的支持,其中包括一位原来支持希拉里的代表。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个总部完全自力更生,不需要奥巴马掏一分钱。事实上,这里的一切,从电脑、电话到饼干、咖啡,甚至房租和一切用费,都是“用户产生”,由志愿者安排和支付。在全美有好几个这样的总部,这一点真是让其他候选人羡慕不已。 

  社交网络的魔力给奥巴马带来一些傲人数据:75万名积极志愿者,8000个讨论组,30000次集会。但最能说明奥巴马的竞选机器已经改写了美国政治学的,是捐款人的数目,尤其是洪水般涌来的小额捐赠者。希拉里和麦凯恩的捐款多数来自“大户”,奥巴马本来也很指望他们的支持。但随着对手越来越依赖“大户”,奥巴马从“散户”那里得到的钱却越来越多,最后完全超越了“大户”们。2月份奥巴马阵营报告说,奥巴马94%的捐款由200美元或更少的捐赠构成,希拉里这一比例为26%,麦凯恩为13%.整个三月份,有1276000人为奥巴马捐款,这数字实在太大,希拉里已经没有勇气与之竞争---从去年年底开始,她已经停止定期公布相关数据。 

  “如果说典型的戈尔筹款模式是由20位富豪在客厅里写下六位数的支票,”高任堡对我说:“那么克里模式就是2000个人在酒店舞厅写下四位数的支票,而奥巴马模式则是2万人聚集在体育场,一分钱也不捐,回家后上网每人捐几美元。” 

  看着奥巴马阵营每个月都在增长的筹款数额,你可以体会网络的巨大影响力:2500万美元,3000万美元,3500万美元,到了二月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5500万美元,几乎每天筹到200万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的胜利是一种新竞选募捐方式的胜利。募捐改革者一直希望能够终止一小撮“大户”控制大选的局面。现在奥巴马做到了这一点,他的筹款数额不仅没有因此减少,反而大幅增加。无数小额捐赠者联手帮他赢得了胜利,这使得整个竞选过程更加民主化,“大户”的影响力减弱,几乎不能产生任何威胁。高任堡说,他有时还会自问,谁是最大的捐赠者,但几乎找不到答案。“每个人都可能多次捐赠,累加的数目可能比别人多,”他说:“而且,你签了多大的支票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有多活跃,能够拉到多少新的捐款人。” 

  讽刺的是,提出新竞选募捐法案的正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约翰·麦凯恩看到今日发生在奥巴马身上的一切,可能会气得全身发抖。当年布什政府通过限制公司或财团捐赠的麦凯恩芬戈尔德法案,是希望打击民主党,并给共和党带来好处。结果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今年3月份麦凯恩筹到了1500万美元,只有400万来自网络,显然他的“散户”基础很弱,几乎不存在。麦凯恩支持伊拉克战争,因此饱受质疑,面对批评者,他说自己宁愿为了原则牺牲白宫宝座。目前还没有人跟他探讨竞选募捐改革的事,但是最终导致麦凯恩失去白宫宝座的,可能不是伊拉克战争,而是这项法案。 

  与此同时,奥巴马的竞选机器还在全力开动,这让最初在他身上下注的人十分高兴。“一年之中,奥巴马竞选团队成员从零增长到700人,总共筹到了2亿美元,”斯蒂夫·斯宾纳说:“这是超级大增长,潜能无限。” 

  是的,奥巴马可能还没爬到最高峰。他的竞选还没有动用苹果、Google和Facebook,未来几个月这一切即将发生。硅谷最热辣的创业者们也许自己不会变成亿万富翁,但他们可能会把下一任总统送进白宫。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44459/147279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硅谷助奥巴马进宫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