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Acorn编辑本段回目录
“你可以让一头大象去节食,但它终究还是一Chanel bag头大象。”ARM阵营重要成员NVIDIA公司CEO黄仁勋在2010年5月如此评论英特尔凌动第二代处理器,以此暗示凌动处理器能耗过高,不适用于智能手机。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Anand Chandrasekher回应说:“这位著名的仁勋老兄……他要搞清楚事实,还得检查一下自己的数学水平。”
对于竞争对手的挑衅,英特尔公司以往多采取不予理handbags睬的做法,以显示自己的“王者风范”。但近来,英特尔公司高层常常主动bags或被动地对ARM公司频频置喙。
那么,英特尔公司为什么对一个大众并不太熟悉的ARM公司这样在意呢?
BBC主导下的英国电脑问世
1982年,《强大的微处理》纪录片由BBC在英国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这部纪录片向英国观众介绍了电脑时代即将全louis vuitton shop面来临,在观众的鼓励下,BBC决定向电脑爱好者出售一款价格合理的英国产设备。剑桥的Acorn Computer公司获得了生产BBC Micro的合同。
BBC Micro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Acorn预计销售1.2万台设备,结果却卖出了150万台。1983年,Acorn公司取得了盈利860万英镑的好成绩。BBC Micro在1984年还获得lv handbag了女王技术奖。
Acorn Computer公司由Andy Hopper和另外两位创始人于1978年prada bag联合创办,被人称作“英国的苹果电脑公司”。
Andy Hopper是Acorn的研究主管,但为了顾及自己在剑桥大学的本职工作,他刻意保持低调,而将代表公司公开露面的机会留给了另外两位创始人。
这时,规模已经发展到400多人的Acorn公司,认为将来需要性能更好hermes的处理器,并决定开发当时不被看好的RISC结构处理器。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Acorn公司资源不太丰富,没有能力开发CISC结构的处理器,只能选择开发晶体管数较少的RISC处理器。
1985年,Acorn公司的ARM1处理器诞生了。随后,改良版的ARM2也被研发出来。ARM2被用在BBC Archimedes 305上。当时,IBM电脑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产品,IBM的销售渠道已覆盖chloe shop英伦三岛。因为BBC Archimedes当时采用了非主流的Archimedes操作系统,所以除了作为BBC Micro的后续产品卖给广播局和学校外,BBC Archimedes在英国以外几乎毫无市场。
在此前后,Acorn公司在现金流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在此背景下,当时的IT巨头Olivetti收购了Acorn,并成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 Olivetti研究公司,其任务是继续进行“五花八门的应用研究”。在与剑桥大学达成协议后,Andy Hopper成为了该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但Andy Hopper很快就给其雇主Olivetti提出了一个难题。
ARM再次破茧而出
“我们强迫他们表态。这是个非常具有挑衅性的举动。在那种情况下,我很可能会被解雇。”Andy Hopper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Olivetti,他打算从研究公司的jimmy choo online实验室中分拆出一家商业性公司。
Andy Hopper甚至提出所谓的“安迪共同财富创造框架(Andy's Mutual Wealth Creation Framework)”。他解释道,无论什么时候,当一项技术可能在实验室中出现时,母公司都有权首先得到它。然而,如果母公司无所作为,就会失去这种权利,开发工作就与研究人员和支持部门一起,分拆成为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公司。作为补偿,母公司可在分拆出来的公司持有20%的股权。
开明的Olivetti管理层并不反对他的分拆建议,Andy Hopper由此建立了一种模式,使得该实验室每两年左右就分拆出一家新公司。
1990年11月27日,Advanced RISC Machines Ltd。(简称ARM公司)在这种背景下被分拆出来,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处理器公司。ARM公司的目标是专注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对低费用、marc jacobs online低功耗、高性能芯片的市场需求。在众多可能的商业模式中,ARM公司最终选择了设计基础技术,并将其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向客户进行授权。
ARM公司自诞生后,就引来了业界质疑的目光,人们认为这种模式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ARM公司就面临着很严重的财务危机。为此,ARM公司的第一个办公室不得不设在剑桥附近一个改建过的谷仓中。
在ARM公司诞生初期,业界正热衷于设计相对较大的处理器,而ARM公司由于设计队伍资源有限,不得不像此前的Acorn那样开发小规模处理器。
ARM公司当时的目标是尽快推出新产品,于是就有了专为苹果公司设计的ARM 610处理器。这一处理器后来被用于苹果公司的Newton PDA。可是这款产品似乎太超前了,当时的市场需求量很低,因此Newton PDA在1997年就停产了。不可否认的是,Newton PDA为苹果公司后来设计出成功的产品iPhone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ARM公司于1991年底将产品授权给英国GEC Plessey半导体公司。1993年,与德州仪器的合作给ARM公司带来了极高的声誉,这也证实了ARM公司独特的授权商业模式的成功。随后,三星公司也加入了ARM授权行列。而DEC的参与,更是直接促使ARM公司完成了ARM 10的开发,并将其命名为StrongARM。这在业内名噪一时。
1998年4月17日,ARM公司同时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ARM公司在中国市场拥有众多的用户与开发伙伴。在2004年5月25日的一个基于ARM处理器的片上系统设计研讨会的邀请函上这样写着:“为了与您分享基于ARM处理器内核的片上系统设计技术和经验,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及您的同事参加由东南大学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ARM中国公司、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基于ARM处理器的片上系统设计研讨会。”
从泾渭分明到势成水火
2010年1月,ARM公司CEO Warren East表示,在智能手机市场,英特尔公司没有任何优势,远落后于ARM公司。他称:“目前英特尔公司尚未真正进入该市场。”
在5月11日英特尔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英特尔公司总裁兼CEO Paul Otellini则称:“ARM公司根本算不上是竞争对手。”他认为,英特尔公司的毛利率远高于芯片代工厂商,“你很难通过架构授权赚取和我们一样多的钱”。
有一段时间,AR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不仅不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1998年,英特尔公司曾通过收购获得了DEC的Strong ARM设计许可权,并从ARM公司获得了相应的使用授权,一度在黑莓、Palm Treo和摩托罗拉Q系列手机中使用。然而数年之后,英特尔公司因种种原因出售了该业务,并第一次从通信领域退出。
在此前后的大部分时间里,ARM公司与英特尔公司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
虽同为芯片厂商,ARM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商业模式并不相同。ARM公司注重芯片设计,自己并不生产,而通过半导体IP(知识产权) 授权,让三星、高通、飞思卡尔等芯片公司使用ARM公司的设计,各芯片公司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一些改进,ARM公司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据统计,2009年全球约有95%的手机使用了ARM授权的低功耗芯片。英特尔公司则是研发、设计、制造一条龙自主经营,是PC市场的“主心骨”。一言蔽之,英特尔公司依靠高性能CPU称雄PC市场,而ARM公司做的是低功耗处理器,在手机等小电子产品领域起主导地位。

随着PC出货量增长趋缓,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计算机与通信的融合趋势日趋明显。英特尔公司又把目光投向自己一度放弃的通信领域,并为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深度嵌入式应用专门打造了凌动处理器,意在全面进入手机领域。
但要进入智能市场,功耗问题是英特尔公司面临的比较尴尬的问题。有人甚至认为:“手机只是一头小牛,不能把火车套在它头上。”
美国科技博客Ars Technica联合创始人Jon Stokes曾经在文章中分析,如果让英特尔凌动第二代处理器只执行部分功能,能够得到正常的智能手机体验,但假若让其像x86处理器那样正常工作的话, “英特尔公司对这些功耗数据保持沉默,基本可以肯定它们会很难看”。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Anand Chandrasekher辩解道:“x86架构可以达到智能手机的能耗要求。问题不在于物理限制,也不在于缺乏独创设计,而在于专注度和心理因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将x86智能手机的能耗水平作为目标。”7月5日,英特尔公司CTO Justin Rattner表示,装有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将于明年初发布。
看到英特尔公司铁了心要做智能手机,ARM公司必然要发起反击。ARM公司总裁Tudor Brown曾说:“英特尔公司想通吃电脑和手机两块市场,我们要说NO!”他明确表示,“为什么它进入我的地盘,我就不能直接跑到PC市场上去呢?”
ARM公司起初的突破口是上网本这样低功耗、对性能要求并不高的市场。但不久前,ARM公司CEO Warren East进一步宣布公司将进入计算机处理器市场:“我希望能在未来的12个月内,在服务器市场看到一些我们的东西。”
目前从财务角度看,ARM公司很难与英特尔公司匹敌:英特尔公司2009年的营收达到351亿美元,而ARM公司只有不到6亿美元。但是,ARM公司的分量却并非销售额所能完全衡量,ARM公司对峙英特尔公司,引起了IT领域生态系统的微妙变化。
ARM公司企图进入英特尔公司传统势力范围的计划,吸引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目光。“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ARM架构服务器的发展。”戴尔企业产品部门CTO Paul Prince说。
而20多年来让英特尔公司受益匪浅的Wintel联盟也在ARM公司的冲击下,出现了裂缝。急于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所突破的微软公司,最近冒着英特尔公司可能投过去的“白眼”,对ARM公司频送秋波,微软公司总经理KD Hallman表示:“我们将提高对基于ARM架构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主动性。”ARM公司首席技术官Mike Muller则投桃报李,称微软公司是ARM公司十多年的合作伙伴,近来的授权将让微软公司的应用与开发“处于最前沿”,并覆盖多个细分市场。
苹果的诱惑
不过,ARM公司和ARM阵营在面临英特尔公司日益增强的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另外一种来自自身阵营的分解力量。
2010年6月中旬,原属于ARM阵营的苹果公司要收购ARM公司的消息传出,称苹果公司有意以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公司。根据苹果公司刚发布的财报,他们手中现在有417亿美元现金,面对营收不足6亿美元的ARM公司,收购似乎不会费什么力气。这个传言让ARM公司的股价涨至8年来的最高点。
据有关专家分析,如果收购成行,对于苹果公司有三点好处:
首先,为苹果公司的持续创新提供原动力,因为苹果公司在未来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创新空间,与处理器的性能密切相关。
其次,可以为苹果公司降低成本并增加盈利途径。ARM公司按厂商销售的处理器数量来提取一定比例的收入,虽然单笔费用低廉,但随着苹果公司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加,就会集腋成裘。苹果公司一旦收购ARM公司,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继承ARM公司的授权提成的盈利模式。
最后,也是苹果公司可以下“狠手”的地方,即停止对其主要竞争对手的IP授权。目前在智能手机领域,包括诺基亚、RIM、HTC等苹果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使用的均是经过ARM IP授权后再次设计的芯片。联想曾称“下定决心要和iPhone背水一战,”估计除了要借中国本土的力量外,ARM公司也是重要的后盾吧!如果苹果公司收购了ARM公司,将从根本上颠覆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
最后一点让目前众多的智能手机厂商不寒而栗。
好在ARM公司CEO Warren East及时站出来,称ARM公司作为独立公司更具价值。“从经济角度来讲,这样一笔收购不划算。”Warren East认为,芯片制造商向ARM公司支付仅仅数千美元的授权费,因此他们没有理由支付50亿美元来收购ARM公司,“买家展开收购的唯一理由是消灭竞争对手。”
Warren East称,ARM公司的芯片设计方案比英特尔公司的更高效,而且能使多家客户受益,但如果一家公司独占这些技术,相对而言不会带来足够高的回报。
Warren East对企图购买ARM公司的买家亮明了自己的态度:“你还不如把钱扔进火里。” (姜洪军)
记者手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这段话出自《孟子》。
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在计算机诞生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大型计算机是由IBM操纵的“神秘”机器,“您若到IBM的机房租用计算机,肯定会有一种去接受神谕的感觉。”为了打破这种IBM“独乐乐”的局面,DEC发布了“计算机小型化”的宣言,让更多的企业级用户拥有了能够自己操纵的小型机。又过了十几年,乔布斯想让富裕的个人用户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苹果机应运而生,其带动的PC浪潮最终吞没了DEC。
故事仍没有完结。早年的苹果机虽然体积缩小了,但仍延续着处理器及操作系统独成一体、封闭运作的模式,这给了英特尔公司和微软公司一个机会。它们早期以相对开放的姿态,迎接各路伙伴的加盟,并成就了今天的霸业。但斗转星移,英特尔公司在芯片研发、设计、制造上一条龙自主经营,高踞产业链顶端,给下游的电脑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英特尔公司快速膨胀的十几年里,另外一种开放的力量在潜生滋长。这就是ARM模式。它既不生产芯片,也不设计芯片,而是设计出IP内核,授权给半导体公司使用,半导体公司在ARM技术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设计,并推出芯片产品,最后由OEM客户采用这些芯片来构建基于ARM技术的系统产品。
ARM公司只通过授权获取较少的一部分收益。2009年,共有约39亿片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在各类电子设备中应用,而ARM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4.89亿美元。
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英特尔公司的毛利率远高于芯片代工厂商,英特尔公司高层甚至称“你(ARM公司)很难通过架构授权赚取和我们一样多的钱”。
但不满在滋生,所以当ARM公司CEO宣布公司将进入包括服务器在内的计算机处理器市场时,立刻引起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兴趣。
而在智能手机领域,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厂商站出来,支持ARM公司。
ARM公司“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姜洪军)
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 姜洪军
编者的话
“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梅尔文·门彻这样说过。除了当时记者的精深叙述外,还有一个外在的雕琢力量——时间。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蚂蚁ARM绊倒大象英特尔编辑本段回目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英特尔和ARM这两个原本不同行业的芯片主导厂商走上了拳台。尽管之前所奉行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都有不同,但顺应新时代的商业法则才是取胜关键
4月13日17时,中国国家会议中心,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DF2010正在举行。在307A会议室,名为“MeeGo操作系统技术概述”的专题讲座已经进入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尽管天色渐晚,但芯片巨头英特尔高调推出的操作系统软件,还是吸引着众多已面露疲惫的听众的好奇心。这些人来自于全球各地,包括上下游厂商代表和技术开发人员,英特尔的一举一动,总能得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注。
“英特尔这么做,岂不是要和ARM产生竞争了吗?”一位听众在问了两个技术问题之后,突然“明白过来了”似的问道。“哦?”英特尔的讲师对这个问题有些“猝不及防”,他沉吟了一下并没有正面回答:“?你这倒像是个记者该问的问题。”在全场的一片哄笑声中,讲座到此结束。
20多天后,在5月11日英特尔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回答:“ARM根本算不上是竞争对手。”他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说,英特尔的毛利率远高于芯片代工厂商,这是英特尔根本性的优势,“你很难通过架构授权赚取和我们一样多的钱”。
正如欧德宁所说的那样,从财务角度看,总部设在英国剑桥的ARM公司很难称得上是对手——英特尔2009年的营收达到351亿美元,ARM只有不到5亿美元。但是ARM公司的分量却并非销售额所能完全衡量,要了解ARM的重要性,只需要拿出你的手机:如果它是一部以通话功能为主的普通手机,那么它的芯片有90%的可能性属于ARM架构;如果它是一部智能手机,那么这个概率将是100%——无论你手里的是诺基亚、三星、黑莓还是iPhone,甚至手机之外的iPod和iPad。
英特尔现在致力的目标,就是从这100%中夺取一部分市场份额。在这个每年一度的IDF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将“移动互联计算”作为了战略重点,他们不仅联手手机巨头诺基亚推出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MeeGo操作系统,还展示了采用Moorestown芯片的智能手机。7月5日,英特尔公司CTO贾斯汀·莱特纳(Justin Rattner)表示,搭配英特尔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将于明年初发布。
面对PC业芯片老大的“捞过界”,ARM公司选择了针锋相对。CEO沃伦·伊斯特(Warren East)于4月底宣布公司将进入计算机处理器市场:“我希望能在未来的12个月内,在服务器市场看到一些我们的东西。”这个试图进军英特尔传统领地的行动,引起了IBM、戴尔等计算机厂商的兴趣。“我们一直都在关注着ARM架构服务器的发展。”戴尔企业产品部门CTO保罗·普林斯(Paul Prince)表示,他们在ARM架构服务器上的测试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计算机处理器厂商和手机芯片厂商井水不犯河水的均势被打破,对于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动向,如果可以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其原因,那就是:手机和计算机走得越来越近了——它们之间甚至已经有了“结晶”:平板电脑。
两大阵营
在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发布的“2009年全球25大半导体厂商营业收入排名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不同的技术阵营:采用x86技术架构的英特尔和AMD公司分居第一和第八位,而其他厂商则基本上都采用了ARM技术架构。在ARM阵营里,既可以看到三星、IBM、东芝、索尼、NEC这些跨行业巨头的名字,也可以看到德州仪器、高通、Marvell这些以半导体为主业的厂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先获得ARM公司的技术授权,然后在“ARM核”的基础上增加外围电路和其他功能模块,设计出不同用途的芯片,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汽车电子、航空、网络设备等各个领域。换言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ARM既不设计芯片,也不生产和销售芯片,而是通过研究和出售核心知识产权来获取利润,客户之后每卖出一片芯片,再向ARM缴纳少部分的“版税”。
“我们现在在全球有超过700家的合作伙伴,ARM的价值是给它们提供一个领先的CPU架构以及生态环境。”ARM中国区总经理吴雄昂告诉《商务周刊》,“我们只是获取很小的一部分收益,所以我们的销售额很少,但反过来说给我们的生态系统伙伴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他举例说,高通每售出一枚芯片,纯利润大概是6美元,而ARM只拿几美分。这可以解释何以2009年共有约39亿片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而ARM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4.89亿美元。
“ARM帮我们做好了基本的微处理器,我们就可以专心去做外围的通信部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我们的产品可以快速成型、快速更新换代,非常有帮助。”通信芯片设计厂商展讯公司的技术专家丁学告诉《商务周刊》,ARM不进入芯片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定位,使合作伙伴们感到安心,也是这个看似奇特的产业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平衡的基石。
而x86阵营的商业模式则截然不同。英特尔的x86技术架构对外是近乎封闭的,与另一家拥有小部分x86专利的厂商AMD之间也时有争讼。在这片领地里,实行的是一家企业负责从架构、设计、测试到生产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IBM前董事长郭士纳曾撰文指出,微软和英特尔组成了“Win-Tel”联盟,“英特尔公司几乎控制了PC微处理器领域?而其他所有的公司都围绕着主导型公司转”。这种商业模式下的英特尔,控制着行业的技术方向和价格趋势,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也得以长期保持40%以上的毛利率。
有意思的是,英特尔也曾是ARM阵营中的一员。1998年,英特尔通过收购DEC公司的半导体业务进入移动处理器市场,随后推出了面向掌上电脑和手机的StrongARM和XScale型处理器,但这些基于ARM架构的产品市场反响未达预期,英特尔于2006年又将这块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Marvell公司。市场调研公司Forward Concepts分析师Will Strauss说,英特尔在上述出售给Marvell的资产中,累积投入了30亿—50亿美元。
近10年的巨资投入,并没有给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领域带来成功。显然,英特尔并不适应ARM阵营奉行的商业模式。但移动互联这一产业方向让英特尔无法置身其外,2008年3月,英特尔以凌动处理器(ATOM)重返移动处理器市场。这一次,它改用了自己所擅长的x86架构。
2007年6月,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智能手机,这款产品被看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分界线,其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具有良好体验的上网工具,从而引燃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爱立信的调查显示,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在2007年之后的两年里以每年280%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12月,全球使用手机上网所产生的数据流量已经超过了打电话产生的语音流量。
而调研机构Gartner进一步预计说,未来几年内,手机将超越PC而成为人们的主要上网工具。具体的数字是:预计到2013年,全球PC保有量为16.2亿部,而智能手机和具备浏览器的普通功能手机的保有量将达到16.9亿部。英特尔显然无法袖手旁观——长期以来,英特尔正是通过隐藏在各类计算机机箱里的一颗颗处理器,扮演着运算能力主要提供者的角色,并以硬件领域主导者的身份享有丰厚的利润份额。现在,运算需求开始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转移,英特尔一旦在这场创造性破坏中被边缘化,它就可能成为另一个柯达。
节食中的大象
在PC处理器市场上,运算速度历来是决胜关键。1965年,日后将成为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单块硅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每年将增加一倍(1975 年,摩尔将周期修正为“每两年”)。这一定律奠定了计算机处理器领域的技术逻辑,英特尔和AMD多年来关于CPU运算速度的比拼近乎IT业界的“百米大赛”,绝大多数时候英特尔都是胜利者。在2010年5月底发布的第35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有408套系统是基于英特尔处理器所构建。
但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领域,追求的是运算能力与功耗之间的平衡,更强的移动性使得处理芯片必须体积小、重量轻、待机时间长。
2008年3月3日,被英特尔寄予厚望的第一代凌动处理器平台Menlow发布,它的面积为8500平方毫米,待机功耗1.6瓦,被称为“英特尔历史上体积最小、功耗最小的处理器”。相比追求运算能力而功耗高达几十瓦甚至上百瓦的其他英特尔处理器,这款产品的功耗下降可谓惊人,但和ARM架构的产品相比仍然偏高——同样采用45纳米工艺的高通Snapdragon处理器,整体待机功耗低于10毫瓦,理论上只有凌动Menlow的1/160。凌动第一代产品的耗电量和发热量,使得它更适用于上网本而不是手机。
2010年1月8日,英特尔CEO欧德宁在第43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展示了首款采用凌动处理器的手机——LG的GW990,它基于凌动第二代平台Moorestown,据称面积只有第一代的一半,功耗则降低到了1/50。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5月份LG电子取消了该款手机的发布,引起了市场上的一些猜测。
“你可以让一头大象去节食,但它终究还是一头大象。”ARM生态圈成员英伟达公司(NVIDIA)CEO黄仁勋5月份对凌动第二代处理器如此评论。英特尔副总裁阿南德回应说,“这位著名的仁勋老兄?他需要搞清楚事实,还得检查一下自己的数学水平。”但他也承认,45纳米工艺的Moorestown芯片对英特尔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它之后的第三代产品“Medfield”更加适合智能手机。
美国科技博客Ars Technica联合创始人乔恩·斯图克斯(Jon Stokes)撰文分析说,如果让Moorestown只执行部分功能,那么能得到正常的智能手机体验,但如果让它像x86处理器一样正常工作的话,“英特尔对这些功耗数据保持沉默,基本肯定它们会很难看”。中国手机设计公司德信无线CTO贺昌科对记者回忆说,他们也曾经尝试用Moorestown来做产品,“但是用了之后感觉那东西还是不属于移动领域的,它在耗电方面和ARM还是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对于x86架构和ARM架构产品在功耗方面的差别,展讯技术专家丁学认为要从根源上找原因,x86所采用的完全指令集(CISC)比ARM采用的精简指令集(RISC)功能多,但动用芯片内部的硅单元也多,因此功耗也大,如果采用同等制造工艺,英特尔能在x86架构上做到和ARM一样的功耗,“那真是一个工业界的奇迹”。但丁学也提到,其实英特尔几年前就开始在处理器设计上引入RISC的思想,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CPU中心主任汪东升教授进一步指出,x86架构在外部使用者角度看来是复杂的CISC,但内部其实已经是RISC。根据英特尔公布的时间表,采用32纳米工艺的凌动第三代产品Medfield将于2011年发布,那将是一个值得业界屏住呼吸去等待的时刻。“想想都让人兴奋。”一位英特尔的支持者在论坛上留言说。
ARM的价值
到目前为止,英特尔和ARM都还没有在对方的市场形成实质性影响,但双方已经在PC和手机领域的交叉地带进行了交锋。在这片中间区域,先后出现了“上网本”(NetBook)、“智能本”(SmartBook)、平板电脑等多种差异化产品,截至目前的战况是:x86阵营取得了先机,但ARM阵营的势头更猛。
2007年,华硕公司推出一款起初并不为人看好的Eee PC 701产品,然而这款配置不高的小屏幕笔记本电脑却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火暴起来,并开创了一个后来被命名为“上网本”的新产品序列,至今销量达到8500万台。而2008年推出的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也不失时机的占领了上网本80%的市场份额。
面对x86阵营的进攻,ARM阵营的高通和飞思卡尔于2009年6月推出了智能本的概念,希望能在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开创出一款能和上网本相抗衡的产品。2010年1月7日,联想在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全球第一款ARM架构的智能本Skylight。和上网本相比,智能本采用的是高通Snapdragon处理器,据称其相对于上网本具有“更轻、更薄、续航时间更长”等优势。但智能本市场在推出后的半年里却并没能迅速启动,业界评论说,智能本遇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软件和操作系统的支持,但国内IT评论人士孙永杰认为原因还不仅在于此,“在智能本领域,还缺乏一个类似于苹果那样能对市场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厂商”。
其实,苹果并没有忽略这块新市场,只是这家公司的风格决定了它喜欢去开辟新天地。4月3日苹果正式对外发布iPad,这款不太被看好的平板电脑仅仅上市28天,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3个月已经累计销售300万台。更重要的是,这款采用了ARM架构芯片的产品打开了大场面,此后数十家业内厂商蜂拥跟进,推出各类“Pad”产品。
东方不亮西方亮,吴雄昂将这种此起彼伏、百花齐放的局面归结于ARM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灵活性:“在我们的生态圈里,许多公司都有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加入到这个产业链里面,带来的产品多样化优势比单一化的模式要强势很多。”
英特尔对平板电脑的兴起迅速做出反应。在6月1日开始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Taipei)上,英特尔发布了专门针对平板电脑设计的芯片,这款开发代号为Oak Trail的芯片将于2011年初上市。此外,欧德宁并不认可ARM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威胁,他认为不应再把英特尔仅看成是一家芯片公司,“我们在芯片能力的基础上已经增加了平台、软件和服务”。英特尔即将推出的MeeGo操作系统,以及已经在北美上线的AppUp Center在线软件商店,可作为这番话的注解。毕竟苹果公司的成功已经证明,在移动互联时代,用户所关心的已不再仅仅是性能,而更多是应用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也已经进入芯片业。继2009年收购芯片设计公司P.A.Semi之后,苹果今年4月又收购了芯片制造商Intrinsity。因此,业界有传闻说苹果有意再收购ARM公司,这样将拥有一条完整的芯片产业链,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它的垂直一体商业模式。6月中,这个传言让ARM公司的股价涨至8年来的最高点。
但吴雄昂认为,ARM公司的性质决定了“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因为ARM公司的客户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如果被其中的某一家客户收购,将对ARM的价值产生很大影响。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说,“我们是一个开放性联盟的架构公司,而不是封闭型的,如果被并购,那么反而把开放性的优势丧失掉了。”ARM公司CEO沃伦·伊斯特的回应更掷地有声,“买家展开收购的唯一理由是消灭竞争对手”,作为一家独立公司的ARM更有价值。“任何企图收购ARM的买家都无疑是在浪费钞票。”沃伦·伊斯特说:“你还不如把钱扔进火里。”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money.163.com/10/0727/15/6CK0QSS500253G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