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490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6-1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共和党选战大地震
共和党选战大地震
抗战胜利日阅兵
抗战胜利日阅兵
上海踩踏事件
上海踩踏事件
海天盛筵
海天盛筵
公海赌王连卓钊
公海赌王连卓钊
陨石雨袭击俄罗斯
陨石雨袭击俄罗斯
中国成最大贸易国
中国成最大贸易国
《泰囧》12亿票房背后
《泰囧》12亿票房背后
三一中联情报战
三一中联情报战
中国空军崛起
中国空军崛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官员口才问题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官员口才问题
近八成受访者称官员应提升口才讲话须有感染力
《决策》2010004期封面:寻找卡耐基

  寻找卡耐基

  基层领导干部口才现状调查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敏 吴明华

  “做领导的必要素质是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戴尔·卡耐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领导与口才的关系。

  这位著名的大众演说家和成功学大师,一直致力于帮助人们在公众场合充满自信地自我表达。自1912 年开办第一期公共演讲课开始,便有无数人追随他,去学习“有效说话”,学习“有效沟通”。

  没有人是天生的演讲家,但是成功的领导者大多拥有一副好口才。解释、说服,推销、激励……几乎所有的领导活动都离不开“说”,“会说”与否决定了领导行为的有效与否。

  中国官员如想去除“不会说、不敢说”的灰色话语形象,就需要起而行之,找到赢在口才的理念与方法。

  口才与领导力调查

  ■本刊记者  杨  敏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基层干部的说服能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领导力。

  陈跃(化名),一位中西部地区科技部门的副厅级干部,最近时常感到烦恼。

  不久前,陈跃在向一位国务院领导汇报工作时,发现自己心慌得厉害,“条理不大清晰了,语言也不像平时那么流畅,越讲越不自在。完了之后,自己都感到非常失败”。从政多年,陈跃第一次对自己的口才感到不自信。

  樊荣强,重庆经理人当众讲话口才培训中心的首席培训师,当陈跃出现在课堂上时,他并没感到意外。他所遇到被“说话问题”困扰的官员,远不止陈跃一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官员走进课堂,寻求专业的辅导与训练。

  “做领导的必要素质是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美国的大众演说家和成功学家卡耐基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领导与口才的关系。对官员来说,口才是否重要?在日常的行政活动中,哪些情况正在挑战领导干部的口才?对官员群体来说,好口才又有哪些衡量标准?

  为了解开上述疑问,2010年5月,《决策》杂志在天津市委党校、青岛市委党校、宁波市委党校的帮助下,开展了“口才与领导力”的问卷调查。

  不会说与不敢说

  “您对当前官员整体口头表达能力评价如何?”26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一般”或者“整体有待提高”,只有17%的人认为“很好”。

  解释、说服、沟通、激励,领导工作哪一项都离不开“说”。但是,人们发现“陈跃式的尴尬”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接受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也表示感同身受,一位受访者还为《决策》总结了几种最常见的官员“失语”情境:

  面对一群满怀期待的听众讲话时,有人磕磕绊绊、语无伦次;发表就职演说,有人手心冒汗,声音打颤;面临一场艰苦的招商谈判时,总也找不到说服对方的突破点;当需要率领下属去完成一项挑战性工作时,无法唤起众人的激情和力量;当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媒体镜头时,更不知道怎样张口才能说得妥帖、恰当……

  “口才一般”是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总体评价。那么,从个体来说,受访者又是怎么自我评价的呢?调查显示,只有4%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口才有积极评价,262位受访者中认为自己口才“很好”的只有10人,超过90%的人认为自己口头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从群体以及个体的自我认知来看,两项调查结论高度吻合,这都说明,官员的当众说话能力问题已经不容回避。

  早在两年前,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官员就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

  原来,在担任驻法大使期间,吴建民每年都要接待各级政府组织的境外招商团,他发现中国官员把宝贵的发言时间,都浪费在套话、废话和空话等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某某某,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就没有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官员中,用几句话就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中国官员有那么多的大话、套话和空话?”

  大话、套话和空话只是官员话语形象的外在表现,其实质既有“不会说”的一面,也有“不敢说”的一面。

  “不会说”,涉及说话技巧和方法等技术性层面。上海市委办公厅的秦德君博士,一直致力于行政绩效和领导科学研究,他在接受《决策》采访时指出,“现在的官员说话都是事先经过‘制作’的,发言稿也许做得很漂亮,但是致命的问题是程式化、缺乏现场感,没有顾及听众的感受”。他认为,语言必须是灵动的,只有现场随机反应,信息才是真实的、鲜活的,才有说服力。正是因为说话“不现场”,必然会导致官员口头表达能力差。

  北京大学公众演讲与沟通课题组组长文若河,则从其专业视角出发,提出“两缺乏”的观点:一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众多基层领导干部,对口才在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口才既不关乎工作,也不关乎前途。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肯干、听上级的话、工作不出错就可以了;二是缺乏系统的练习,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专门的演讲训练,工作以后也没有,能够主动去学习和练习演讲的官员少之又少,自然就讲不好。

  专家说法见仁见智,对于同样的问题,官员自己是如何回答的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指出,官员口表能力与其自身知识、经验等个性化因素相关;也有26%的人认为是因为“缺乏相关系统培训”。

  如果说“不会说”关乎理念和经验,那么,“不敢说”则更多源于制度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决策》记者统计发现,还有15%和8%的受访者认为官员口表能力低与官员选拔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具有相关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将官员“不敢说”归因为一种不对称的责任体制。在他看来,尽管我国已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增强信息透明度,但是在“说,负责任;不说,不负责任”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发现“不发言”、“少发言”可能会更保险、更合适。

  说服力与推销力

  “不发言是保险的”,但是,在一个公民意识日渐增强、媒体舆论日渐活跃的社会环境中,官员发言稍有不慎,就会被推上“火山口”。

  “您认为以下哪种情境最能考验官员口才?”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受访官员给出的答案依次是:处理突发事件、面对新闻媒体(63%)——当众演讲(24%)——化解组织内部人际冲突(8%)——向上级汇报工作(5%)。

  由此可见,在日常领导活动中,挑战官员口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服能力,一类是推销能力。问卷中涉及的四个选项,处理突发事件、面对媒体说话以及化解组织内部矛盾属于前者;而当众演讲与汇报工作属于后者。

  不懂得如何去解释与说服,让越来越多的官员尝到了苦头,“你代表谁在说话”、“你是哪个单位的”,诸如此类的官员雷语被网络曝光,也让这些官员因“口不择言”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下的中国社会,许多社会矛盾往往就是因为“不能说服”而引起的。一些官员奉行“推土机式”的行政思维,封闭决策、强硬推行,将任何异见都视为是对其权力的冒犯。

  有专家认为,“不求说服”的治理方式,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为政之害,到了必须反思和改变的地步。

  多位基层领导干部在接受《决策》记者采访中坦言,处理突发事件、引导公共舆论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面对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政策辩论,以及汹涌的网络民意,官员必须学会解释和说服;学会面对矛盾,学会平心静气地去摆事实、讲道理,唯如此,才能求得共识和认可。

  “好口才就是在任何一个问题上都能找出最有效的说服方式。”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周光凡教授接受《决策》采访时如此评价。

  诚然,学会说服,是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会讲道理,更是执政文明的外在体现。但是,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公众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好在,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意识到,培养官员的说服能力,对于行政效能具有重大作用。

  2009年,重庆组织一场官员辩论赛,媒体的关注点更多在于官员们的辩论技巧。但是,辩论的实质就是讲道理,胜负不仅仅取决于谁的“技巧”高,而在于谁最有说服力。

  对官员说服力的训练,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观念进步,因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基层干部的说服能力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领导力。

  与说服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领导干部的“推销”能力。从领导科学的视角出发,领导活动的本质就是赢得追随、获得支持的过程。

  如果说,“当众演讲”是一种对下“推销”,汇报工作就是向上“推销”。但是,在中国官场,领导干部是慎言“推销”二字的,樊荣强就指出,“一个人能说会道,能在公共场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讲,很可能被看成是华而不实;相反,一个人拙于言辞,不善于自我表扬,则被认为具有一种质朴勤勉的品格”。

  在“说”与“做”之间,官员想拿捏准这个度,实属不易。以陈跃为例,这位一向被下属认为口才不错的领导,他的“向上推销”的失败,也不全在表达技巧问题,更多的是他在如何把握“度”上略有迟疑,以至于无法成功“推销”自己的工作。

  在中国官场,到底是“说得好”重要,还是“做得好”更重要?《决策》杂志问卷调查显示,74%的受访者认为,“做功”和“唱功”俱佳者容易得到提拔。

  一向强调“做功”的中国官员越来越意识到“唱功”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口才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否重要”时,262个调查样本,有高达81%比例认为“非常重要”,17%的人认为“一般重要”,只有2%的人认为“不重要”。

  职位高低与口才高低

  那么,好口才又有哪些衡量标准?

  接受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给出这样一种优先序,他们认为好口才首先表现在“富有感染力”,其次是“言简意赅”,然后才是“幽默生动”和“滴水不漏”。

  富有感染力的好口才,首先是以听众为中心的。周光凡说,“官员当众演讲不应以演讲者为中心,而是以听众为中心,给予其所期待的信息。随着公民意识觉醒,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回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做到对上负责的同时也要对下负责”。

  秦德君认为,领导干部“好口才”有低、中、高三重标准。就低标准来说,不说套话、空话,言之有物,是低层级的“会说话”;能灵活、流畅、机智地现场应答,有效说服听众,是中层次的“会说话”;能吸引、控制、激发他们的追随者,具有超凡说话魅力的领导,才是高层次的“会说话”。

  丘吉尔说过,“一个人能够面对多少人说话,他的成就就有多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说话能力与其管理幅度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对不同职位、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是否有不同的口才要求呢?

  在回答“您认为口才和工作岗位有没有一定关系时”,85%的受访者认为,“任何岗位都需要好口才”;另有8%的人认为“只有主要领导需要好口才,普通干部不需要”;7%的人认为“对外联系多的岗位需要好口才,其他岗位不需要”。

  既然绝大多数人认为任何岗位都需要好口才,那么,不同层级的领导又是如何自我评价的呢?《决策》记者在整理调查问卷时,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在23份厅级干部样本中,一半的领导认为自己的口才“非常好”,而在239份处级和科级干部调查样本中,没有一位给自己的口才“非常好”的评价。

  同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统计结果是,17%对官员群体口头表达能力给与“很好”评价的样本,全部集中在科级干部这个层级。

  两项调查结果,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说明,级别越高,官员对自己的口才越自信。有着多年口才培训经验的文若河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职位高的领导干部的确会比职位低的领导干部口才要好。“这与职位高的领导干部掌握的信息量大、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有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讲话机会往往越多,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口语表达能力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文若河告诉《决策》。

  职位高低与口才高低的正比例关系,从一定程度印证了“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既然,好口才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获得,那么,官员对参加口才培训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决策》调查问卷显示,77%的领导干部认为对官员和公务员进行口才方面的培训“非常必要”,更有81%的人明确表示,如果有培训机会,他们会积极参加口才培训。

  诚如是,中国官员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卡耐基”,不仅仅是找目标,更是找理念、找路径、找方法。

  基层干部谈口才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与上级、下级沟通,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同时也需要与公众沟通,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具备比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说做俱佳”的干部有优势

  《决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对领导干部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着变化。过去总是提倡干得好,但如今,领导干部说得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基层干部,您如何看待这个趋势?

  曹劲松:从目前来看,基层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公众和媒体,所以具备比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这么显著,作为领导干部更多的是面对组织内部的传播,对上级和下级都可以用内部的工作语言来交流。但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传媒的时代,这就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如何把领导工作的理念、方法、措施和成效,很好地传播给媒体和公众。

  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与上级、下级沟通,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同时也需要与公众沟通,得到公众的认可。

  温家宝总理连续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创造条件来批评、监督政府。领导干部把自己的言行公布于媒体和公众,这就是最好的批评、监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宋永武:俗话说“为官须练嘴上功”。领导干部肩负着组织、引导、激励群众的重任,应该说时时刻刻都需要语言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开展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质量和效果,也影响着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几年前,有一位乡镇党委书记,信奉只做不说的理念,自己干劲很高,却不善于激励和协调,推行的政策也得不到干部群众的理解,结果实绩平平。之后另一任党委书记虽然推行相同的政策,但他很会利用其出色的口才积极宣扬推介,结果凝聚了力量和人心,政绩卓著,很快得到了提拔重用。

  这一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说做俱佳”的领导干部比只会说不会做,或者只会做不会说的人,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还有一位乡镇的领导在工作上很有开拓精神,在重点工作推进上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口才不行。当县领导到该乡镇去考察时,当场提出了几个问题,该乡镇书记非常紧张,词不达意,结果搞得很难堪,并直接影响他在该乡镇领导班子中的威信。

  张新民:其实,说得好与做得好是完全可以有机统一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历来为世人称道。语言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语言的诠释,两者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

  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不善表达的确是一种能力的缺陷。作为现代领导干部,好口才是思路清晰、知识面宽的体现,也是阅历丰富、应变能力强的体现,没有好口才很难驾驭复杂局面。关键时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协调关系、化解矛盾,都需要好口才。

  好口才提升领导力

  《决策》: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很多基层领导口表能力还比较低。在您看来,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曹劲松:从观念上来说,过去领导干部强调多做少说,务实多干。特别是很多基层领导干部把少说或不说,作为自己低调或谦虚的准则来把握。他们普遍有这种心态,怕说多了就是在宣传自己的政绩,给其他人留下“很张扬”的印象。

  从文化上来说,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更多地是看他做得怎么样,看工作的实效,而不像西方民选政治下,领导人要靠他的演讲去打动选民,获得选票。这里有政治文化上的差异。我们过去并没有把对外的交流、表达、展示,作为工作中必然的一部分。

  张新民:从我观察的情况来看,很多也有自身的原因。有的人把能说会道同花言巧语、油腔滑调等同起来,不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人性格内向,缺乏语言天赋;还有的同志特别是机关科室的干部,当众演讲发言的机会不多,缺乏必要的平台与锻炼;也有一些人读书太少,知识面窄,深入实际不够,缺乏深厚的生活积淀,因而语言贫乏。

  宋永武: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产生方式导致的。过去选拔干部的方式,绝大多数还是通过组织考察程序,重点把握提拔对象的德能勤绩廉,注重的是工作实绩,并不注重口才。虽然不少地方也开展了考试、竞职演说、答辩等竞争性选拔方式,但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也有一定原因。现在领导干部在重要场合讲话,基本上是由秘书准备好讲话稿,因此口表锻炼机会并不多。也一有些领导干部对所处的岗位不熟悉,缺乏工作经验。

  《决策》:不善表达,也是领导干部的一种本领恐慌。您觉得,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好口才对于提升领导力有哪些重要作用?

  宋永武:古人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就把口才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语言交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只有说得好,才能让人记得住。

  正确、精准的表达,有助于直接表明领导的思想意图,更加有效地号召、鼓舞人。固然,有了才干,即使口才不好,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有高超讲话艺术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而且可以带领一批追随者与你一同走向成功。

  具体来讲,好口才一是可以充分地表达领导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思路,这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前提;二是可以增强决策的感召力,从而围绕既定的目标前进;三是可以提升领导的人格魅力,增强对下属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四是可以全面地向上级和外界展示本地的发展成果和经验,提升本地的知名度。

  基层口才故事

  《决策》:能否结合您在基层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和经历,谈谈您对口才的感悟或故事?

  曹劲松:目前,基层干部的口才能力不一,甚至反差很大。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我发现,有些领导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口才很好;也有的领导会照着稿子念。我作为主持人,通常会提醒他不要念稿,谈谈要点就行。所以,现在新闻发布会对领导干部口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从2007年开始,南京市开始组织政府官员进行新闻素养的培训,其中就引进了卡耐基的沟通力。在情景训练中,我们训练大家话语方式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变化。面对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普通市民,讲话方式是不一样的,对象不同表达方式就要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在公选的干部用人机制下,比过去在非公选的环境下,领导干部的口才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市在公推公选干部时都采用电视直播,这对口才有更高的要求,选拔上来的干部口才都非常好。

  张新民:在我的记忆中,有四位领导的口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我们市政协第二届主席韩宁安。他的特点是讲话很有激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位是原来的市委书记庞道沐。他的特点是清晰、明快,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第三位是原市长蔡长松。他的特点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以理服人。第四位是原市长张昌平。他担任常德市长时,我是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他的特点是简明扼要,不讲闲话,他自己讲话或听下级汇报时,都要求开门见山,去水分,留干货。

  四位领导的不同讲话风格,体现各自的工作作风,性格特征。我受他们的影响,当众讲话总是注意语言精练、充满激情,尽量不讲大话、空话;作报告不超过30分钟,听者反映较好。

  宋永武:从我的亲身体会来说,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时期对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特别是一些应急性工作,不仅是在领导面前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情况,也反映了个人的综合素质。二是接待来宾。很多来宾慕名而来,学习经验,这时领导干部通俗、正确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带着上级领导的意图去协调和落实工作,也必须准确而到位的表达。另外,在调解纠纷、与新闻媒体沟通等场合,都离不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处于为领导服务的岗位上,担负着上传下达、左右协调的职责,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口才”提升之道

  《决策》:对基层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算拥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标准?

  张新民:长期听报告,我感悟出受欢迎的讲话和发言应该这样:直奔主题,不转弯抹角;条理清晰,不杂乱无章;言之有物,不空洞说教;简练平实,不胡哨花俏;把握分寸,话不说过头;亦庄亦谐,不装腔作势;精神饱满,不萎靡不振;见好就收,不拖泥带水。

  无论作报告、演讲、发言,都要有时间观念。有时还要见机行事,“见子打子”。记得以前我在一个县的办公室干部培训班上讲课时,台下一个热水瓶被人踢倒,会场哗然。我赶紧借题发挥,大声说道:“刚才砰的一声,是一个热水瓶爆炸,这预示着我们县的办公室工作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瓶)!”这样结尾,博得台下热烈掌声,一时传为佳话。

  宋永武:我认为,一个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主题明确。每听一次都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受到一些启迪,使人听后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其二,观点新颖。要讲一些别人没讲过的内容,让大家听后感到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其三,引人入胜。领导干部讲话,语音上要起伏得当,语速上要快慢适中,内容上要引经据典、寓教于乐,要抖“包袱”、撒味精,使大家愿听、爱听。

  其四,机智应变。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要有很强的应变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对答如流、转危为安。

  《决策》:在提升口才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经验?

  曹劲松:提升口才最重要的,首先还是对自己工作角色的把握。因为不同官员所处的岗位不同,在沟通时要符合你的身份。例如我是新闻发言人,我的表态就跟市长不一样;市长、局长和科长站得角度不同,各自的表述也就不同。

  所以,在沟通时要时时定位自己所处的工作角色,只要定位好了,你和公众的关系就理顺了。不同岗位的责任是不同的,越到基层事情越具体,承担的责任越小,越往上说的都是宏观的,责任压力更大。

  第二,角色定位把握好之后,接下来能够支撑你跟公众良好交流的,是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以及相关信息掌握的丰富程度。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东西,才能很好地说,才有东西说。

  第三,就是说的技巧。有了很好的定位,有了充足的支撑,然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和公众交流,这就是口才的技巧问题。在交流中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以对方为主。了解对方真正关心的,根据他需要的来针对性地满足,这样表达更有的放矢。口才的技巧不在于语言华丽,假如说得天花乱坠,但都不是对方关心的,沟通也是无效的。

  在沟通中,了解对方需要、让对方听得懂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让对方和你形成交流。对方听懂之后是不是认同,你说的有没有效果,需要通过交流来形成反馈。第三层次是说服,我要用我的观点、立场来改变你,让你来认同我,这在口才中是最难的。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政府采取的决策、措施需要让大家理解和支持,这就需要说服的能力。

  语言的炼狱与天堂

  ■耕  山

  有句俗话,有什么不在乎什么,缺什么却最想要什么。我偏不信邪,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家。

  在西北某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面试考场上,我坐在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里候考。彼此陌生的竞争者,都在做同一件事:稳定情绪,调整心态,准备应战。

  所幸我抽签排名靠后,有充足时间做准备。这一刻,我想的最多的并不是考试,而是我艰难而漫长的语言跋涉,以及那炼狱般的心路历程。

  语言炼狱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文章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对年少时的我而言,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难的。

  说容易,每当我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读书、说话相当流利,不仅没有停顿、结巴,应当说是相当出色的,这个时候,人生快意充盈心间。但是,只要有人在场,哪怕一个人,哪怕是自己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都不能做到正常朗读。尽管平时与人沟通还算正常,可是若让我在一个哪怕再小的会上讲话,都令我心惊肉跳。如果让我在大会上发言,我便惶惶不安,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法子躲掉。

  我在语言的炼狱中煎熬,自卑使我精神上痛苦不堪,什么时候才有出头的日子?我一次次地拷问自己。我像一个语言的逃犯,在经历无数次东躲西藏之后,疲倦了,真的累了。如果说人生是爬山,我就是在背着沉沉的包袱赶路。

  我的记忆力平平,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事情渐渐淡忘了,可是,该死的记忆偏偏对语言经历记得分外清晰。我可以记住从三四岁记事以来,有关讲话的所有失败情形。这些记忆叠加起来,就是一层意思:我是一个语言侏儒。

  工作以后,我仍然一次次躲避当众说话的场合。在机关,我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幸好会写文章,不然饭碗难保。在公众常规的价值判断标准中,能说会写,一直是有才华的简单模式。我在县委办工作了10年,靠写得一手好材料,靠肯干事,我从秘书、科长做到了办公室副主任。将近而立之年,在小县城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最让我烦恼的仍然是要命的发言,有人不咸不淡地说,他能当好行政领导?言下之意,一个连文件都读不好的人,能有多大本事?

  怕什么,来什么。一天,县委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县委书记突然叫我念一个文件,我措手不及。往常,在可以预见的情况下,我会提前安排一个人来读,现在来不及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念。会议室很安静,静得可怕,我的灵敏的耳朵能分辨出每一个人的呼吸。我眼睛在看文件,耳朵却在满屋子捕捉信息,判断肯定还是否定。大约十分钟时间,我磕磕巴巴读完了,眼睛里已经看不到任何人,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窟窿一样。第二天,有人无意中转述一位领导的评价,“怎么像是感冒了”。

  我真的感冒了,不过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或许,我真该寻医问诊了。

  捅破窗户纸

  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不少人讲话或多或少都有问题。比如,有人讲话慢吞吞,叫人听了急得不行;有人读文件有时也跳过不少绕口的字,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等等。生活中真正口才特别好的人凤毛麟角,但是像我这样对当众说话特别恐惧的也为数不多。

  我怎么会那么害怕当众发言呢?那么在乎外界的反应?横亘在面前的拦路虎,我下决心战胜它。可是,长时间的心理习惯又非常顽强。在晚上和节假日,我大量读书。模仿会议发言用录音机录下来,对着镜子练习。甚至,我受一位名人青年时代矫正口吃的做法启发,在嘴里放石子,早晨独自到远离人群的郊外,发疯般地一遍遍练习。

  很快,我变成了一个两面人:一方面在单位沉默寡言;另一方面又在背地里拼命练习说话。在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干了三年,我又被任命为县直机关负责人。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这个位置是典型的玩笔杆子、耍嘴皮子的,我能行吗?上任后的第一次大会,是我作报告,念写好的稿子。我念得很慢,中间还有不少字读不出来,只好跳过去,尽管发言不够精彩,但是,我毕竟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会后,一位领导问,你的稿子念得怎么供不上耳朵听?我的一个远亲也说,你当了那么多年的干部,讲话水平真一般。

  有句俗话,有什么不在乎什么,缺什么却最想要什么。我偏不信邪,渴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说家。这么多年来,我采取逃避战术,自己为自己挖了一个战壕,躲进去,显然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即使下功夫苦练,口才有了提高,但是忽视对自己心理的训练,还是没有办法克服心理障碍。窗户纸一旦被捅破,前面的路就变得清晰起来,我想借助科学方法加以训练,于是我来到省城一家语言矫正中心。

  一周的强化训练之后,我掌握了初步方法,知道了在语音、语调及气息调整等方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系统了解了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和矫正办法。要想不紧张,必须克服爱面子、怕出丑的心理。我开始经常参加一些活动,迫使自己讲话、发言,通过一次次“走场”,建立一种崭新的心理反应机制,培养一种正常的语言习惯。我积极要求到基层工作,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为心理脱敏,对语言进行重塑。

  在那两年中,我开始战胜心魔,去掉二尺长的面子,战胜自卑。与农民打交道,心里没有压力,给基层干部做报告,感觉很放松,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一种从未有过的愉快体验,一次次成功积累,一次次自信打造,我像蚕出茧、蝉蜕壳,性格变了,精神变了,语言当然也变了。

  我的理想

  终于,我走出了语言的炼狱。

  1996年,全省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考试的消息一公布,广大年轻干部奔走相告,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公平竞争的考试中一显身手。要是在早前,这种机会对我而言,简直是水中之月。当时,我是多么渴望有这么一次机会,一方面能够接受组织挑选,另一方面也想借此试试这么多年语言训练的成效。

  我的笔试成绩并不十分理想,在参加面试的前十名中排名第九。面试在一个偏僻的郊区进行。我把自己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准备一搏。也许是天随人愿,在评委面前,我慷慨激昂,就像一匹烈马奋蹄狂奔,从来没有的酣畅淋漓,带着兴奋,更带着快乐,在评委们的微微颔首中离开考场。结果是预料之中,我获得了第一名。

  公选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离开家乡,来到百里之外的城市工作,在这里我将开辟自己的新天地。此后的十多年中,我又先后经历过几次公选,面试成绩都很优秀。一时间,我成了这座小城的新闻人物,“你的口才咋那么好呢?你怎么那么会说呢?”在别人眼中,我成了一个善于言辞的人,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所经历的磨难。参加考试,只是达到了锻炼自己的目的,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语言成功对于我的重要性。

  闲暇之日,我总会想到著名作家史铁生,他在他的代表作《我的梦想》中说,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我的两条腿一动不能动,却是一个体育迷,我最喜欢并羡慕的人是刘易斯。

  史铁生如果具有一双健全的双腿,他又会怎么样呢?他没有正常人的健康,却做出常人难及的业绩。我是正常人,因为有了语言方面的缺陷,却激发我的斗志,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终于事业小有成就。假如当初我没有这个缺陷呢?我真不敢想像结果会是什么样。

  或许,人的才干既靠外界的逼压,更靠来自内心深处的迫切要求。在我看来,没有比来自对自身缺陷补正的动力更强大的力量了。

  (作者系某市副厅级干部)

  赢在口才

  ■眭达明

  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征服别人,攻破对方的心理堡垒,就必须跨越情感这一座桥梁。

  面对公众:

  贝拉文蒂的说服力

  1963年,秘鲁总统贝拉文蒂上台不久,就遇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罢工,所有银行均拒绝与新政府合作,继而商店也加入这一行列。不满的情绪在全国蔓延,尤其是在断了经费来源的大学校园里蔓延,整个秘鲁就要成为一个火药桶。“进军利马!进军利马!”各大学校园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

  次年2月末,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名大学生聚集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抗议示威活动。广场上口号声此起彼伏,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贝拉文蒂总统出来与学生见面并发表演讲。他说:“你们穿过平原,越过大山,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来到这里。在表明我的立场之前,首先,作为一个热爱秘鲁的公民,我要从心底感谢聚集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忧国之情。在你们的热情面前,我无法替自己辩解,只是希望把所有的事实真相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与你们一道来考虑解决的办法。”接着,贝拉文蒂总统把自己所想到的问题一桩桩、一件件讲了出来。最后,他在结束讲话时说:“你们今天的行动和诚意,将会载入秘鲁的史册。”贝拉文蒂的演讲,就像对亲人谈话一样,既亲切又动人,博得了刚刚知道事情真相的大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演讲结束后,怒吼声与鼓掌声的比例骤然倒转过来。

  贝拉文蒂总统的演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他的演讲不是靠技巧,而是凭真情。有了这样的真情,又有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把事实摆出来,将道理说清楚,许多危机就能化解。

  【点评】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大于理。做说服人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的征服和真理的服从。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征服别人,攻破对方的心理堡垒,就必须跨越情感这一座桥梁。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为左拾遗时,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今虽非古,但情同此理。

  面对上级:

  张造的解释力

  凭口才打动人并影响决策的事例,在我国古代官场上也屡见不鲜。

  唐德宗贞元年间,朝廷掌管财政收支的部门——户部的度支司打算砍伐两京官道旁边的参天古槐用来制作车辆,然后重新栽上小树。他们下了一道公文给渭南县尉张造,要他派人执行砍伐任务。张造接到公文后,感到十分为难。他认为:两京官道上的古槐是风景树,历史久远,不应当砍伐。于是,他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实向上级作了汇报,并形成书面意见送达朝廷。唐德宗觉得张造说得很有道理,下令度支司收回成命。

  张造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尉,他究竟说了和写了什么话,竟使高层完全站在自己一边呢?据唐朝李肇《唐国史补》所记,这段话的大意是:

  最近接到度支司的文件,要我们砍伐两京官道上的槐树用来造车。想造车,难道就没有其他好木材吗?如果要称赞和颂扬这些树的历史,那真是非常久远了。上古神尧皇帝入关的时候,就在这些树下休息过;玄宗皇帝去泰山祭祀的时候,看到这些雄伟挺拔的大树,也曾赞叹不已,特意立碑以资纪念。如今几百上千年过去了,名山大川依然如故,大地原野颜色未改。召公曾经休息过的地方,尚且要进行重点保护;先皇游览观赏过的古树,怎么可以想砍伐就砍伐呢?我们既要思念故人,也要爱护树木,这是《诗经》上说过的话,也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现在要我派人拿起斧头砍伐这些树木,实在于心不忍,无论如何下不了手!

  很显然,张造是从两京官道上古槐的历史说起的,为了让度支司的官员们能够理解和懂得保护这些古槐的意义,张造还故意把历史上的几位名人与这些古槐联系起来,以便突出它们的特殊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张造的据理力争,终于使皇帝受到感动,站出来为他说话。经过这件事后,唐德宗发现张造是个敢说真话且很有口才的人,没过多久,就把他调到御史台工作,让他担任谏官,专事言职。

  【点评】

  对于上级的正确指示,下级当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对于那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指示,下级也应该如实反映情况,说明原因,不能盲目执行。在此方面,渭南县尉张造就做得非常好。正因为有了他的据理力争,又表达得十分动情和得体,这才使得两京官道上的古槐树得以保存下来。

  面对刁难:

  祝瀚的机变力

  朱宸濠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后代,为第五代宁王,封地在南昌。宁王上则贿结朝廷权贵,下则私招江湖响马,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南昌知府祝瀚对宁王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上任后一直不去拜见他。宁王十分气愤,总想找机会刁难祝瀚。

  一天早晨,祝瀚漱洗完毕,只见一个衙役急急忙忙跑进来禀告:“宁王府的家人送来一封帖子,不待我们通报,就擅自闯进公堂来了,拦也拦不住!”祝瀚一听,知道来者不善,哪敢怠慢?就快步来到公堂,只见一个家奴打扮的人,两手叉腰,横眉怒目,气势汹汹地站在大堂中央。祝瀚虽然知道来人身份,但还是明知故问:“来人是谁?有何公干?”那人神情倨傲地说:“嘿嘿,我是宁王府的,王爷命我递个帖子给你。喏,帖子在这儿,你自己看去吧!”

  原来宁王府养有一只珍贵的鹤,脖子上挂了块字牌,被老汉张五家的狗咬死了,要祝瀚严办狗的主人,否则,就要治知府一个“纵民作恶,治理不严”的失职罪。祝瀚看完,既感到好笑,又左右为难:不照宁王的帖子办吧,失去前程事小,恐怕还要祸及身家性命;依照宁王的帖子办吧,就得将张五治罪。这样畏惧权势,冤枉无辜,自己怎么面对当地百姓,又怎能治理地方?若想保住张五,又要让宁王钻不到空子,千万不可强行,唯一的办法就是智取。

  祝瀚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是成化进士,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前在刑部做主事,既足智善谋,又有极佳的口头表达能力。他心想:王府高墙大院,戒备森严,张五家的狗怎么能够进去咬死宁王的鹤?其中必有缘故。

  通过盘问调查,祝瀚弄清了事情真相:原来张五家的狗没有到王府去,而是宁王的鹤飞出了王府,在街上被狗咬死的,而张五并不知情。祝瀚于是问王府的家人:“鹤是在街上被狗咬死的,你怎么知道就是张五家的狗?”

  王府的家人回答:“是我亲眼所见!”

  祝瀚又说:“你既然身在现场,为什么见死不救?”

  王府的家人被问得支支吾吾,答不上话来。

  祝瀚紧追不放,说:“你纵鹤惹祸而又见死不救,岂能无罪?本该重责五十大板,念你是王府的家人,不予究治。鹤虽然是被张五家的狗咬死的,但张五并不知情,而且是在街上咬死的,与张五无关。狗咬死了鹤,理当抵命。来人,去把张五家的狗打死,给王爷的鹤抵命!”

  王府的家人急了,说:“狗早被打死了!王爷要我送帖子是要你抓捕张五抵罪。你要放明白些。还是赶快按王爷帖子上的话办吧!”

  说着,祝瀚提起笔来,在宁王的帖子上飞快地批道:“鹤虽带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争,何与人事。”写完,就把帖子掷还给王府的家奴,对衙役说:“退堂”。

  【点评】

  在当今社会中,事物发展变化速度非常之快,作为领导来说,每天都要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果没有灵活应变的聪明才智和与之相适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处理某些突发事件时,就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并给工作带来被动和造成损失。

  试想一下,讲话要靠秘书写好来念,工作都要靠部下安排妥当来做,头脑不灵活,反应不敏捷,表达不利索,没有良好的灵活应变和口头表达能力,那就很难胜任领导工作。

  (作者单位:江西省粮食局)

  “说”出领导魅力

  ■华  勇

  领导者是否拥有魅力,并不在于权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关键在与是否赢得人心。而赢得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导者的口才。

  魅力是一名领导者特有的素质与能力。一名领导者是否拥有魅力,并不在于权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关键在于是否赢得人心。而领导者赢得人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导者的口才。

  机智是魅力的源泉

  机智是领导者最能产生魅力的源泉。语言的机智,是指领导者在交际中,自己或他人的语言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灵活、迅速、机敏又不失风度地用口才来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或减少意外情况带来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增强领导者的魅力。

  周恩来总理全身上下都透着魅力之光,而他的讲话折射出的魅力,更是让人惊羡不已。

  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周总理的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他以带有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国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了,机智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那位美国记者听了,无言以对。

  有一次,周恩来设宴招待外宾,正当宾主围着工艺品般的佳肴赞叹不已时,突然,刻成 “卍”图案的笋片,在汤里一翻身变成了法西斯标志。来宾大吃一惊,面面相觑。

  这时,周恩来神态自若,随即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一种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转而他又爽朗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顿时,宾主哈哈大笑,一会儿就把这道菜吃个精光。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掀开了中美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当时尼克松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与基辛格及白宫工作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十分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行政机构内部所谓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到达宾馆后,大家在会客厅摆成大圆圈的沙发上落座,周恩来和美国客人一一打过招呼,寒暄中不时开几次小小的玩笑,以活跃气氛。

  鉴于当时的中美关系,很多问题的表达都让人感到棘手。如何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尊严,又不令对方难堪,成了外交活动的理想境界。此时,周恩来机智灵活的外交风采就充分展现出来。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这一“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真是绝妙,它既使在座的人们知道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对新中国侵略和干涉的结果,又不伤美国人的面子。听到这一“原因”,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不由地相对一笑,大家心照不宣。

  成熟稳定产生魅力

  古人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讲的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成熟稳定的能力,这也是一名成功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普京就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政治家。在普京担任总理100天后,俄罗斯关于他的流言开始流传。而当时并不是普京干得不好的时候,恰恰是他的支持力扶摇直上的时候。在普京之前的几年间,俄罗斯的总理像走马灯似地换了几任,有的任期只有短短几个月。

  俄罗斯《今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普京将被解职》。《劳动报》则从4个方面,分析了普京被解职的可能性。《独立报》总编辑也发表文章认为,普京执政头百天虽然平安度过,但下一个百天仍将危机重重。即使不考虑总统的“变幻无常,后者在总理的路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他媒体也纷纷对普京的未来表示担忧。

  当流言充斥各大报纸时,普京坦然面对。

  他对采访他的俄罗斯《生意人报》说:“怕就别做,做了就别怕。如果老想着会不会下台,就没时间工作了。我是俄罗斯政府的第29任总理,这就意味着,不管我在位时间多长,我之后都将是第30任、第31任……至于本届政府能存在多久,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一个月里向好转方向迈出哪怕小小的重要一步,那么这一个月的存在时间已算是很多了。换言之,如果我们人民的生活在一个月里都没有出现好转,没有变得更加稳定,没有享受到更多的保障,那么即使存在一年也没有什么意义。”

  当流言纷传时,普京根本不因流言而紧张,或者放松工作,或者频频发表谈话。他的精力一点也没有分散,一如既往推进自己制定的计划。

  在俄罗斯人民的印象中,普京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政客,而是一个寡言少语的实干家,一个相当成熟稳重的政治家。在执政仅仅100天时间里,工资发放情况正在好转,拖欠的军饷数额在减少……不仅俄罗斯人民认可他,当时的叶利钦总统也从内心赞叹他。

  普京不仅没有被解除职务,在不到两个月后,反而被叶利钦宣布为代总统。在迈向总统的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由此可见,遇大事件时不慌不乱,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才思敏捷,应对自如,可以产生磨灭不掉的魅力。

  幽默风趣散发魅力

  在讲话中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为领导者的风度增添异彩。

  朱镕基总理之所以很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威信和形象,除了他敢说、敢干,工作有力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风度气质好,讲话风趣幽默且不照本宣科,声音优美纯朴,没有一点矫揉造作,非常自然,落落大方。特别是当选总理后的几次答记者问和到欧美的成功出访,无论是气质风度还是讲话水平,都给中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示了大国总理的风采。

  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到美国访问期间,在与克林顿总统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以其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记者。香港《文汇报》记者首先发问:“朱总理,为什么会在美中关系出现诸多新矛盾之际仍然如期访美?”朱总理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不想来的!是江主席让我一定要来,江主席是中国的NO.1,我当然要服从江主席的命令。”

  一位美国记者请朱总理就所谓“中国窃取美核机密一事”作出评论。朱总理说,克林顿先生讲中国有20枚导弹,而美国有6000枚,我都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导弹,不知克林顿先生是从何种途径得到的消息。全场大笑。

  当美国记者提出有关“中国威胁论的问题”时,朱总理说,你们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你们拥有的核武器数量是中国的几百倍,武器装备是世界上最精良的,高科技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手段也是最先进的,你们还担心什么?

  话至此时,麦克风突然出了点小毛病,喜欢幽默的朱总理开了个玩笑,他说:“可是你们美国的麦克风不是最先进的。”此言一出,台下哄然大笑,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

  朱镕基总理常巧妙利用幽默来调动听众情绪,传达自己观点。有一次他向国际金融界知名人士发表演讲:“我们将进一步开放(银行业),也就是说,你们愿意到中国来开银行,我们表示欢迎,但是你们不要来得太快。来得快,赚不到钱,你们不要埋怨我。”既风趣幽默,又颇有人情味。引起台下一片掌声和笑声。

  在全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说:“地方的同志来北京一趟不容易,有关部门要热情接待。你们可以点名找人,直接找我也可以。要钱的事可别找我,找我也解决不了问题,要钱找财政部长。”话音刚落,台下笑声一片。

  形成幽默的关键,就是要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思维要极具发散性和跳跃性,善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奇”中产生幽默。另外,经常阅读一些小笑话、幽默小故事,留心身边一些有意思、有情趣的事情,天长日久,幽默自生。

 一学就会的演讲技巧

  ■华  阅

  如果你在讲话中善举例子,经常用“例如”这个短语,听者的兴趣立刻就会被吸引住了。他们知道你要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你的意图。

  当众讲演是一门精致的艺术,必须谨遵修辞法与优雅的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大众演说家,也不可能要求每个领导者都能拥有林肯、丘吉尔那种富有感染力的雄辩口才。对于现代领导而言,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口才呢?

  要想成为一个善于言说和沟通的人,一是要克服当众说话的惧怕心理,二是要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三是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

  怯场是可以克服的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希望从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调查发现,大多数人的中心愿望与基本需要都是一致的。

  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当人们要我站起来讲话时,我觉得很不自在,很害怕,使我不能清晰地思考,不能集中精力,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我想获得自信,能泰然自若,能随心所欲地思考,能依逻辑次序归纳自己的思想,能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怯场是人们当众说话的普遍障碍,就连经常在电视上亮相的官员们真正拥有高超沟通能力和交流水平的也不多见。

  怯场作为一种心理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呢?当人们感到自己被说话场合气氛、形势所压迫,顾虑自己讲得不好或者说错话的时候,都会畏首畏尾、诚惶诚恐。《领导讲话艺术》一书,就给出了控制怯场心理的几个办法。

  豁出去的心理。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很艰难的“第一次”。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磕碰在一起;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时不敢看观众,脸孔朝天。可见,怯场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是只要抱着豁出去的心态,就自如了。

  发言前做必要准备。在单向交流时,必要的准备是容易做到的;双向交流时,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也可做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候就不会出现不敢说或者说不下去的情形。

  故意视而不见。“一上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轻松自如了”,这句话是很多有演讲经验的人的共同感受,对于一个青涩的演说者来说,发言前要做到心中有听众,但在发言时候,眼中不能有听众,否则容易自乱阵脚。

  有魔力的三个短语

  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个提升口才的窍门。事实上,如果学会了三个短语,那么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就会获得质的提升。这三个有魔力的短语就是:“设想一下”、“就像”、“例如”。

  通过对这三个短语的合理运用,你的言谈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听众的关注,并会使听众顺着你的思路来思考。举个例子,如果劝说公众去参加义务献血。你会怎么说?你当然可以报出种种数据表明每天有多少人需要输血,而同时血液供应又是多么稀缺。但是,如果加上这样一句话,那这个人十有八九就会去献血:“设想一下,当你的家人遭遇了事故需要马上输血,却发现血库的鲜血不够用了。”

  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短语“就像”的好例子。一位美国科学家在演讲时,向公众讲解探测飞船的飞行速度,他说,“它能以每小时十七万公里的速度飞往木星”。很多人对这样一个速度是没有任何概念的,直到他说出下一个句子:“这就像在一分半钟里从纽约飞到圣弗朗西斯科一样。”有了这句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一幅很形象的图像。可见一个简单的短语能有多么强大的威力。

  在谈话中经常使用这类短语就会使语言立刻变得丰富起来,形象而且生动。如果你在讲话中善举例子,经常用“例如”这个短语,听者的兴趣立刻就会被吸引住了。他们知道你要以一种更形象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你的意图。当然,具有魔力的短语不仅仅只有这三个,有更多的魔力短语需要从工作生活中去发现。

  一个管用的即兴演讲句群

  美国公共演讲问题专家理查德曾经推荐过一个精选的腹稿结构模式。他认为即兴发言应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喂,喂!这两个“喂”的意思是,必须首先激起听众对你演讲内容的浓厚兴趣。理查德主张开口直接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画龙点睛,道出主题。

  为什么要费这个口舌?这部分应向听众讲明为什么要听你说话,你所说的内容要使听众感到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产生紧迫感。这样就易于吸引听众。

  举例。若想把论点形象、简洁地印入听众的脑海,就必须举例。生动的事例列举,不但能深化记忆,激发兴趣,而且也能开拓主题。

  怎么办?这是最后一步,一定要告诉听众你谈了大半天是想让大家做什么。最好能讲得生动一点、具体一点、实际一点。从根本上说,“怎么办”是演讲者的目的所在,如果演讲者忘记了这一步,或者这一步处理不好,就会给听众留下无的放矢或不知所云的感觉。

  理查德还认为,“为什么”和“举例”这两部分如同馅饼里的馅,味道全在这里面。但是,这两部分要与引人注意的“喂,喂”和结尾的“怎么办”相呼应。

  掌握理查德的“四步曲”,能使演说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泰然自若,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会陷入张口结舌、东扯西拉的窘境。

  没有足够的材料,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会词不达意,言之无物。凡是讲话水平比较高的人,大多知识面比较宽,对工作情况熟悉,善于思考。即席讲话无法做充分准备,完全依靠随机应变。当确定了讲什么,并构思出了讲话腹稿之后,关键是要迅速抓取材料。有了材料才有话可说,观点才有寄托,讲起来才能运用自如。

  当即抓取材料,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讲话者平时的知识积累;二是眼前的人和事。

  这堂课补什么、怎么补

  ■本刊记者  杨  敏

  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在当今这个重沟通、重表达的时代,这句古训更具现实意义。公众演说、高效沟通作为现代领导的必备素质,亟需补上这一课。

  为什么选择口才培训?

  《决策》:无论是在北京还是重庆,越来越多的普通公务员甚至是领导干部走进口才培训的课堂,他们参加培训有哪些需求,想解决工作中哪些难题?

  文若河: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员非常迫切要解决的是上台演讲紧张的问题,其次就是诸如不知道讲什么好,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讲话不生动、不具体、不幽默、没有文采等一系列问题,这些是从公众演说方面而言的。

  在人际沟通方面,我发现为数不少的学员不懂沟通心理学,不知道如何和别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上级、下级、平级沟通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诸如表扬或批评下级时言语失当,挫伤下级的工作积极性,或有上级领导在场就不敢开口、讲话紧张等等,这也是学员比较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樊荣强:我辅导过的官员或者普通公务员,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面对公众一大群人或者职位较高的上级讲话时,如何增强自信心。另一个方面是,自己认为写文章不错,平时与人进行非正式交流也挺能说,一旦被叫到讲台上,思路就开始混乱,变得没有条理,或者讲完之后,发现好多想讲的话还没有讲出来。

  比如说某位科技部门的副厅级领导,平时讲话他的部下都觉得他挺有水平,但最近接待一位国务院领导,汇报情况时他发现自己心慌得厉害,汇报完了之后,自己都感到非常失败。

  《决策》:在培训需求方面,企业领导和公共部门领导有哪些不同呢?

  文若河:企业领导和公众部门的领导在培训需求方面既有差别,又有共同点。所谓差别,就是企业领导更多的是面对员工、客户或上级领导发表演说,而政府官员更多的是面对公众、媒体发表演说,听众不同,讲话的目的以及讲话内容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

  作为演讲教练,我们就要教会他们分析和把握语境、分析听众心理,使他们学会运用最有效的表达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说,以更好地达成演说的目的。当然,在演说的过程中,在语音、语速、语调、态势语等演说技术层面的把握上,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好口才是培训出来的吗?

  《决策》:可以说,所有走进口才培训课堂的领导干部,都是想通过培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决策杂志社最近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还有一些官员对口才培训抱有一种迟疑的态度。好口才能不能通过训练来实现?

  文若河:我一直强调,好口才是练出来的,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口才方面的辅导和培训了。

  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口才不好,不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多差,而是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员举这个例子,没有人天生会开车,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驾驶技术。同样,口才也是一种能力,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是缺位的,大家从小都没有接受过讲话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一课我们现在必须要补上。

  《决策》:拥有一副好口才需要哪些支撑因素?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改善的?

  樊荣强:口才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是需要在一个好老师的指导下加强练习的技能。这的确有点像驾驶技术一样,只要你参加培训,绝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获得驾驶执照的。口才培训也是如此。

  演说家也许需要一点天赋,而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成为演说家,而是在恰当的场合讲出恰当的话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讲话我认为首先它只是一种技术,只有你把口才技术掌握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演进升华为口才艺术。

  我认为,自信、表现、知识、经验、词汇、思维是当众讲话口才的六大基石。其中除了知识需要持续的积累之外,其余五项都是可以通过相对较短时间来进行强化练习获得提升的。

  文若河:结合“口才树”理论来说,我认为口才训练的基础是心理素质训练,这就是“树根”部分,也就是说首先要克服当众讲话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要从不敢上台到敢上台,从上台后哆哆嗦嗦、讲不好,到从容应对、侃侃而谈,这些经过训练是可以达到的。

  另外,其他环节,包括“树干”部分的口才基础训练、树枝部分的口才技巧训练、树叶部分的思维素质训练,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和恰当的练习得以提升的。

  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一点,“口才树”理论强调要把这棵树种植在肥沃的土壤上,而所谓肥沃的土壤,指的就是知识的积淀和储备,大部分人之所以讲不好,与缺乏讲话素材、词汇量不丰富是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日积月累,脑子里都装着一百句哲理名言、一百句诗词佳句、一百句流行语、一百个哲理故事、一百个笑话,那讲起话来就不愁没有素材。

  怎样才算拥有好口才?

  《决策》:对领导干部来说,怎样才算拥有一副好口才,口才好有哪些衡量标准?

  文若河:我认为好口才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善表达、会聆听、巧应对。这个标准适合于全体社会公众,当然也适合我们的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怎么就叫善表达了呢?我认为,领导干部不能为了讲话而讲话,不能把讲话当作完成任务或是走走过场,更不能把讲话作为“表演秀”。领导干部讲话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概括讲就是要使人知、令人信、动人情、促人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领导干部在讲话中必须严格遵循听众本位原则,就是说你讲的话,第一大家要听懂,第二要爱听,最重要的是听了以后要有所感悟,你讲的话要能走进听众的内心,使听众产生情感和情绪上的共鸣。

  很显然,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等等是达不到这一目的的。所以,领导干部的讲话必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有文、言之有情,要有感召力和号召力,落脚点是通过讲话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实施,这才叫善表达。

  樊荣强:在我看来,好口才的标准有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内容的标准至少是要讲真话,讲实话,讲跟老百姓贴心的话。

  在形式方面,我总结过“四个掌控”:掌控情绪、掌控肢体、掌控声音和掌控思路。掌控情绪就是指讲话人要能够适应各种场合,不论在什么情形下讲话,都不能乱了方寸,如果方寸大乱,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掌控肢体是要求讲话人不仅不能失态和无意识的动作,而且要学会用肢体语言配合讲话的内容。掌控声音是要求讲话人要处理好声音的大小和抑扬顿挫,声音是讲话内容的基本传播介质,如果像放鞭炮一样或者总是软绵绵的,都会令听众不舒服甚至反感。至于掌控思路,则是要求讲话的条理一定要清楚,东拉西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听众感觉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也是非常糟糕的口才。

  《决策》:中国政坛哪些官员的好口才给您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樊荣强:中国政坛上口才好的官员不少,只可惜许多官员囿于官场文化而不能有更充分的个性化表现。朱镕基总理的口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他的口才被公认为幽默、机智、有风度。前不久我还专门买了一本《朱镕基答记者问》来研读,他总是能让你感受到他深厚的学养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大智慧;而且,你听他的讲话,总是会被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所感动。

  被称为“诗人外交家”的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的口才也非常好,他回答记者提问,那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深厚的中西文化功底、灵活应对的思路,令人叹服。

  《决策》: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央党校开设了“领导干部公众演讲与高效沟通”高级研修班,上海浦东干部管理学院也正着手开发相关培训课程。请问这是不是代表一种趋势,中国的口才培训需求,越来越来多地从商界转移到政界?

  文若河:领导干部的口才越好,越有助于其传播思想、言明思路、讲明要求、顺畅交流、高效沟通,进而减少工作内耗,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越容易得到上级的赏识、同级的配合、下属的追随、群众的拥戴和舆论的好评,越容易提高人格魅力和自身影响力。

  相反,如果领导干部的口才不好,当众讲话说不到点子上、沟通交流不到位,势必会对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再出现失语、说错话等不良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影响个人的仕途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下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培训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官员口才问题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