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5647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3-0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吴声
吴声
王迪
王迪
常青
常青
玛莎·盖尔霍恩
玛莎·盖尔霍恩
Terry O’Neill
Terry O’Neill
吉姆·马绍尔
吉姆·马绍尔
黄华三
黄华三
杨林川
杨林川
哈维尔·西耶拉
哈维尔·西耶拉
达米安·皮奇
达米安·皮奇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亨利·摩尔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亨利·摩尔(Moore Henry ,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在现代雕塑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超越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国际声誉的。他的名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响亮的艺术家名字之一。他之所以赢得世界人民的尊敬,是由于他的艺术紧紧地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气息相连着。有史以来,雕塑的对象总是以塑造神圣的英雄、贤者、政治领袖或运动员为主。在20世纪以前,塑造一个既无实际目标,也不具备具体内容的形象的雕塑,是闻所未闻的。亨利·摩尔的作品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1898年07月30日亨利·摩尔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西区卡斯尔福德一个多子女的矿工家庭。1909年入当地的文法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了军,1917年夏去法国作战,因中毒气而回国治疗,1919年02月退伍。同年,考入里兹艺术学校,获得了皇家美术学院奖金。他于1921年09月赴伦敦,接收严格的古典雕刻训练,两年后,取得学位证书,第三年又当上研究生,开始对古埃及、埃特鲁斯坎、墨西哥和非洲的雕刻产生强烈的兴趣。1923年初访问巴黎,后又去意大利,深深为中世纪宗教雕刻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杰作所吸引。这些丰富的营养,使摩尔始终未曾让自己的艺术背离人文主义的道路。从1925年起,他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师,直至1939年。此后他放弃教职,住在伦敦郊区,从事职业雕塑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身为战时艺术家,创作并描绘了战时防空洞的许多素描。1948年,获威尼斯国际雕刻奖。从此,他的雕塑声誉蜚声海内外。
  年轻时,亨利·摩尔很崇拜现代派雕塑家爱泼斯坦、勃尔泽斯卡、布朗库西和毕加索等人,他也曾竭力追求构成主义的思考方式,一度还对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表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他说:“大自然中即存在不对称法则,被海浪冲洗得平滑的卵石,显示了石头损耗和磨蚀的不对称的法则。”“树的关节一个个有力而又自然地把树干从一个方向拧向另一个方向,它们是理想的木雕。”他同时从原始艺术中不断汲取,他说:“一切原始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们那生气勃勃的活力。这是人民对生活的直接感受的再现。”所以在他的创作中,首先追求物体的质感,保留材料本来的美质。他宁肯要求一件雕刻象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或树干,而不要求它们完全象一个有生命的人。 
  到50年代为止,摩尔在艺术上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连贯性方面。他从空洞、薄壳、套叠、穿插等等手法中把人物的因素大胆而自由地异化为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形态。最出色的代表作如1951年作的《内部和外部的斜倚人物》。它的母题仍是自1926年受印地安托尔特克文化中雨神雕像影响而创作的《斜倚人物》,但以圆孔处理颈、胸、腹部的体积,流畅自然,韵味无穷。1952年所作的《国王和王后》是扁平造型的代表。简练的平片形产生了起伏的立体空间。此后,他又迷恋于直立主题,用以创造纪念碑式的伟大、肃穆的雕塑,亦受到广泛的赞美。
  作为当代最著名的雕塑家,亨利·摩尔在晚年又获得了牛津、哈佛、剑桥等大学的名誉学位和英国最高级的功勋勋章。
目录

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 编辑本段回目录

  亨利·摩尔来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来咱们中国了。关于他的各种情况我们了解得不少,现在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他的原作,对封闭的缺少眼界的中国观众是一件大事。不过我有一个不敢大声说的念头:别说是亨利.摩尔,就是毕加索,杜尚们全来了,也没有了不起,因为咱们这儿就这样,国情是第一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热闹一阵过后一切复归原状。这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不信去翻翻鲁迅的书,就都明白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可以把这事当做一个话题,来探讨一下我们自己的雕塑现状。按我的感觉,这几年国内的雕塑领域折腾得厉害,活动频繁,一群新面孔作者开始亮相,作品的观念和质量都比先前有了进展。进展的意思是指它们突出了"当代"雕塑的性质--请注意,"当代"既与时间有关,又是一个形态学上的概念,它是检验艺术创作是否值得被谈论和重视的基本前提。
  我们的批评家愿意谈的是亨利.摩尔受了中国假山的启发,似乎没有中国假山,他就失去了创作灵感。就算吧,他或许"真的"因为被中国假山的造型和样式激动过,在创作中灌注了这种外来的营养,这说明什么呢?我倒是以为,他的作品和中国假山这间的共同之点,在于两者既是单独的观赏对象,又是地道的"环境艺术",正如亨利.摩尔有时候称自己是环境艺术家那样,他把雕塑作品从屋室中、展厅里搬到了阳光下、露天中,让作品进入生活的场景,成为生活中活的部分。
  并不只有亨利.摩尔一个人这么做,当代西方许多雕塑家都在力求开拓更广泛更具可能性的空间,使其作品在最大限度内与现实沟通。空间和现实不是静止的存在,它们与人的观察方式纠结在一道,而观察方式是一种随着日常生活变化而变化的流程--按格式塔心里学说法,知制约着"看",当代生活教给我们的"知",宛如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体现的意识,不是让观者在静止的厅堂里凝视,它需要一种更大的"场",也就是所谓的"环境",环境衬托作品和作品强化环境,意义一样来得重要。
  亨利·摩尔来了,其实,我们应该借此好好思考,有关环境艺术的问题的切近而重要的含义。毫无疑问,在国内的众多场所,雕塑作为某种"艺术"的摆设,已经处在很明显的位置,人在不少地方看到那些东西,不是摆的不是地方,就是作品本身太差,丑化甚至恶化了那里的环境,几乎极少发现几件既是"艺术"的,同时又与环境情景交融的作品,到处都是粗制滥造、临时凑合的货色,令人哭笑不得。一方面因为是权钱交易的黑幕关系,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内的雕塑水平确实有限(当然,建筑和建筑构造的环境本身也够戗),造成这一种恶性循环,往往是愈是要紧的场所就愈是出现一些艺术上很要命的东西。我们太需要那种良性的运行机制了,太需要淡化权力并体现专家良心的机制了--请注意,我们现在有许多专家,多得数不清,他们在权力面前代表专家,在真正的专家面前代表权力,这是多少年来的要命的事实。如果艺术家不能为艺术把关,如果艺术家自己出卖良心,与权力(和金钱)相勾结,那还得了吗?
  我相信一点,艺术在我们社会已经成为权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使命有一半以上早就变异,艺术的怪胎实际上不是艺术的问题,就像文革时期的所谓艺术,纯粹是社会的产物。我们现在很需要环境的"艺术",但是,这种需要是低层次的,人为的凑合的和一窝蜂的。我们对"艺术"的胃口还处在典型温饱阶段,而温饱阶段的胃口特别大,因此处处开花,花园、街道、广场甚至山上水里,一座座雕塑矗立起来……
  即使是亨利.摩尔的作品,也不是任意摆放的,我虽没有亲眼观赏它在北京的展出,仅在电视上看,便感觉摆在北海公园里不怎么协调,像穿西装戴瓜皮帽的样子。这说明,环境艺术的奥妙所在,是作品必须与环境天衣无缝,作为西方艺术家的亨利.摩尔,他考虑的环境是特定和有前提的,他为他所认识到的环境创作作品……这就是他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其一是,他的作品不故意挑逗和刺激观众,力度和激情蕴含在作品内部;其二是,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抹平作品与环境可能产生的冲突;其三是,他的作品以最大限度的容量被各种不同的环境"接纳",而不是显得孤立;其四是,他的作品始终处于双重的特性之中,既可以单独欣赏,又能够丰富和提升环境的美感……当然,亨利.摩尔是西方的在师,而西方文化(艺术)目前又处在霸主地位,因而我们的讨论余地很小很窄--认识是一回事,实际是另一回事。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凡看到那些受过东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的艺术家,都被我们的批评家大肆夸张,仿佛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太成问题,你看人家老外都是一头劲地学我们的老祖宗,而我们却偏偏数典忘祖崇洋媚外。实质这就叫阿Q精神,明明吃了上顿没下顿,还牛皮哄哄吹嘘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西方的传统就不"阔"?希腊、罗马的雕塑大家没见过么?--为什么人家能够拆除任何界限,吸收一切为我所用的营养呢?我们平时早把我们先前的"阔"丢脑背后去了,一看到人家在学了,才叫叫嚷嚷起来。正如毕加索学非洲雕刻,在此前非洲雕刻不是一直存在么?为什么通过毕加索才引起这么大的注意?其实,一切的传统都需要某种转化的催化过程,我们中国曾经有精彩的雕塑作品,譬如石像、菩萨、葬品等等,但是它们只是与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发生关系,绝不能随心所欲搬来运用。转化就是创造,而缺乏创造力,最好的传统也只能做陈列之用。我们现在缺的就是创造力,当代雕塑,当代雕塑与环境的联系,更应该好好向西方取经。用马克思的话说,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所展示的是后者未来的发展图景。
  亨利.摩尔来了,但愿不仅仅让我们看看热闹,然后又……

亨利·摩尔:无形之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里,那里,无处不在... 亨利·摩尔的雕塑斜倚在新加坡的OCBC(华侨银行)中心门外。图片:蒙什·艾哈迈德(Munshi Ahmed/彭博社 

    泰特美术馆的一个新的回顾展正在筹备中,他们可能很难去评价亨利·摩尔所应得的声誉,究其一生他都是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摩尔在他1986年逝世后也从未离开过公众视野——事实上是完全没有。摩尔的问题是,他是如此的无处不在以致于趋于无影无形。 

    站在伦敦的邦德街,只用呼吸这件摩尔的巨作——由四块波特兰石块构成的《时间·生命》屏,作为与其同名大厦的一部分立于1953年——然后你试想每天有数以千计的人从它面前走过,却鲜有人仔细观赏,更不用说去敬慕它。我发现一对和蔼的美国夫妇正在等待机会,在《丘吉尔和罗斯福》青铜雕像前的长椅上合照。当我问他们关于亨利·摩尔的想法时,他们感到很困惑,“这个作品不是他的吧?”其中那位男士惊奇的说。“摩尔是那个到处打洞的人吧。”只要他们看过(通常会这样认为)。就像摩尔其他的雕塑那样,《时间·生命》是如此的为人们所熟知,以至于消融在20世纪英国的市井生活背后。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米尔班克所在的街区,巨大的青铜雕塑《锁碎》被用作挡风屛,成为吸烟者的庇护地。半英里之外还有另外一件庞大的青铜雕塑,1962年的两片《刀锋》,位于英国上议院对面——因为位置醒目摩尔选择了这里。再走半英里,你会发现正好是摩尔的第一件公共委托作品,完成于其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期间的《西风》,不可思议的以并不轻快的方式悬浮在伦敦地下交通枢纽圣约翰地铁站的外墙上。坐上火车去斯蒂夫尼奇,你就能到达他的第一组家庭群雕——其中一件的大部分完成于其母去世及他唯一的孩子诞生后,并以他孩子的名字玛丽命名——位于一座学校外。另一件曾经被移出了这个地区,现在位于哈洛的市政大厅中。 

     一个由亨利·摩尔基金会支持的精致交互网站列举出仅在英国就有三十多地对外展出了摩尔的各种作品,从亚伯丁美术馆展出的《1994家庭像》到达廷顿大厅里展示的《纪念克里斯多夫·马丁》,还有世界各地的展出,石质的、塑料的、青铜的、纸质的、挂毯作品——总计大概有800件。 

    正如特纳奖获奖艺术家西蒙·斯塔林在新泰特展的目录中所写:“从最开始,亨利·摩尔似乎就是无所不在的——一个国家授权的,世界级演员,这也可能是他首要的本质。他巨大的青铜雕塑就像从天空中随流星雨一同坠落下来的,使我这样幼稚的人感觉有些笨拙和时空错乱、甚至是粗鄙的。”斯塔林于2005年荣获特纳奖,其中一件令其获奖的作品是《棚船棚》——他拆除一个棚子制成小船,然后划着船顺莱茵河而下到达博物馆后,又将小船拆卸搭成棚子——这也是直接向摩尔致意的作品,但并非敬意。 

    在0607年间,斯塔林应与摩尔有复杂关系的城市和博物馆——安大略湖的多伦多美术馆之邀,创作了一件名叫《感染》的作品。在1950年后期,一位具有野心的市长,菲利普·吉文思,为其新的城市大厦安放了一件摩尔重要的作品——《弓箭手》。斯塔林的《感染》是摩尔作品的复制品,直到它被一种入侵性的海贝包裹沉入湖中为止:雕塑本身也是地球上外形物的一种暗示。 

    多伦多美术馆是这次泰特展览的一个合作伙伴。两家美术馆都收藏有摩尔生平创作的世界级作品,但是多伦多美术馆的更大——这些作品诞生的故事对于摩尔的一生的精彩洞解。摩尔作为委托人向泰特美术馆贡献了雕塑、画作、设计稿以及其他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有一个关于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创建一个特别的亨利·摩尔之翼的讨论,因为这肯定能带来更多的捐赠——但是这个项目大多画家都理解为几年摩尔,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这次展出的一个管理者,克里斯·斯蒂文,曾经在泰特杂志上写过评论文章中的一段。同时还在1968年摩尔70岁生日那天,在时代杂志上评论这个提议中的摩尔之翼为“最终的侮辱”。这件作品上有41位艺术家的签名,包括他之前的工作室助理安东尼·卡罗和菲利普·金;这算不上一个好的生日礼物。在1974年摩尔贡献了超过900件作品——包括很多他原本是为了泰特美术馆所创作的——给多伦多美术馆,这发生在他最终无条件的向泰特美术馆赠予其他作品之前。 

     现在很多时候他的公共艺术被认为时司空见惯的,很容易看出摩尔是极好而且及正派的人物:一个约克郡采矿工程师的第七个孩子,这个八岁拥有奖学金的男孩不会忘记他的工人阶级根源,他的工作就是谈论家园和家庭,和平与富足,一个拥有社会主义同情心和非战主义情怀的人。当他们伦敦的家在闪电战中被毁以后,摩尔一家搬到了位于赫特福德郡佩里格林的霍格兰茨,租下了一个两层高的朴实农屋——仍然是英国各郡中令人吃惊的偏远角落。他们最终买下了这所农舍以及周围的土地。摩尔自己增加了一个工作室,一个还没有邻居农棚精致的房子。他还稍微扩充了一下房子空间,但一点都不宏伟,根本不像你想像中一个身价数次过百万的艺术家所居住的那样。事实上,现在拥有摩尔纪念馆、档案馆和户外雕塑公园的亨利·摩尔基金会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留他的遗产,同时也使他免除因为缴税可能造成的数百万财产缩水。 

    去佩里格林的旅游者可以参观这座房子,由各种古董装点的精致餐厅,拥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家具的明亮画室专供尊贵的参观者开放——而让摩尔渡过许多休闲时光的幽闭起居室里,填满了各种你能在施舍店中看到的脆弱家具。这房子放映出来大众对他的通常印象:“一个和善的,像伯父般慈祥的人创作了同样和善的现代雕塑”,正如斯蒂芬说——这正是这次展览想要打破的常规印象。策展人的目的在于表达出摩尔更多超乎纪念碑式正派的东西,尽管他受到来自贝杰曼爵士的国家级礼遇,这几乎让艾伦·班尼特窒息。

凶险的边缘...亨利·摩尔的粉绿沉睡者(1941),描绘了闪电战中睡在伦敦地下的人。复制得到亨利·摩尔基金会/泰特美术馆允许。

     这次展览集合了超过150件的作品,囊括了从最早的1922年的汉白玉雕《》,到1978年摩尔80岁时完成的一件撩人的光滑榆树《斜倚木雕》。展出将包括石质、青铜和塑料作品;创作图纸以及纸面完稿——包括著名的《闪电战中伦敦地下的沉睡者》——还有被他赋予了古典式宏伟的《被束缚被控制的矿工》。斯蒂文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愤怒、黑暗和暴力——他相信这是摩尔经历一战的印迹:艺术家是从一个400人军队在康布雷的毒气攻击下存活的52个人之一。他争辩道,很多作品都表现了一种凶险的边缘,而那些洞和突起则是表现一种原始的性。 

    那件榆木的斜倚木雕是特殊的。摩尔自己从来没有看到它们组合起来:第一部分创作始于1935年,在他的一生中它被不同的收藏冲散了。购买了这件作品1939年版本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戈登·昂斯洛·福特写道:“我感觉站在大地母亲面前。”批评家大卫·西尔维斯特也是看出摩尔作品中表现凶险的人之一——“一个丰饶仪式的牺牲和复活之神”。这些观点让人们忆起,曾几何时艺术家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时尚,以至于当罗兰·潘罗斯将摩尔的《母与子》雕塑置于他翰普斯蒂德门前的花园里时,招致邻居们的愤慨。而当名为《哈洛家庭像》的雕塑要在埃塞克斯一个新镇出现时,激起了当地民众的是为游行,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哈洛 “婴儿车镇”绰号的无情嘲弄。 

   “与人们长期对摩尔的印象不同,我们认为他呈现出一种不幸的、情欲的、脆弱的、侵犯的和发自肺腑的本体,”斯蒂文写道。“它们是为了理性更宽广的挑战,是对非连续的、流动的但又受控于深层潜意识的人类本体的重新定义,是一个恐惧而焦虑、神秘而荒诞的世界。摩尔作品是深入现代社会本质的绝妙艺术品。”这也许会是邦德街游客和米尔班克抽烟者的新闻——也许他们是时候好好欣赏了。

描摹抽象女人体之外的亨利·摩尔编辑本段回目录

描摹抽象女人体之外的亨利·摩尔(图)
  作品展在泰特美术馆展出战后作品带有黑暗情绪
  在艺术评论家的不断定义下,已故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Moore,1898-1986)的作品构造充满女性人体的想象,比如那些著名的“斜卧的女人体”,但在策展人斯蒂芬斯看来,摩尔的作品包含了更多的寓意。昨天,英国泰特美术馆开始了亨利·摩尔的一次专题展览,名为“更黑,更不安”,泰特美术馆馆长透露,这是自1988年以来,最为重要的英国艺术展览之一,人们将发现,以描摹抽象女性人体闻名的亨利·摩尔,他的作品还有更多的话要说。

  不再是抽象的女人体

  战后作品带有黑色创伤
  亨利·摩尔,英国最知名、最重要的雕塑家,被认为具有英国约克郡人守口如瓶的特质,因为他的作品一如他的气质——温和而简洁。不过,在昨天开幕的展览上,作品泄露了他的本质,“这个男人比我们想象的要不安得多,复杂得多。”泰特美术馆馆长说。这个展览回顾了摩尔重要的一个阶段——体量巨大的战后户外雕塑。作品数量超过150件,包括石头、木质、青铜的雕塑以及一些架上绘画作品,展览时间长达6个月。

  “这是一次新的估量,从作品中,我们将颠覆以往的想法,比如那些熟悉的如同抽象女性身体的雕塑,实际上,你会发现,亨利·摩尔的作品之所以被我们所记住,还有一个秘密——它如此标志化、容易辨认,它甚至相当大众、流行。”策展人克里斯·斯蒂芬斯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摩尔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和惊恐,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摩尔18岁时参军,以及在一战中所经历的三位战友的死亡,对他的作品影响也相当之大,“摩尔将一种黑暗的情绪和心灵的创伤带入了作品,增加了其复杂性。”策展人说。

  亨利·摩尔是英国约克郡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儿子,他一向回避谈及有关创作的动力和情感因素,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被复制的“明星艺术家”

  知名度造就“流行神话”

  一战之后,亨利·摩尔成为了一个“超级明星艺术家”,创作了许多巨制作品,在战后重建的那些重要地区,比如Harlow和Stevenage这两座英国新城。在他死后的24年,谁都没料到他的作品居然依然“流行”,甚至缺失了某些应该有的批判性的建议。

  1988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一次纪念展在他死后两年举行,作为英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之后的展览未曾间断。亨利·摩尔基金会主管RichardCalvocoressi说:“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在世界各地做了展览,比如中国、巴西、美国,但此次无疑是最重要的,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回顾,而是振奋人心。”

  实际上,有关亨利·摩尔的复制品随处可见,甚至在那些明信片上。一些评论家直言,这些“流行神话”反而让亨利·摩尔成了一个“伪君子”,因为策展人所“泄露”出来的这些“新”信息再次提高了亨利·摩尔的知名度。有评论家认为,“艺术家本人是否希望如此不得而知,但至少,依照他的个性应该不会愿意看到他的那些作品被机械地复印在那些纸片上,就像贝肯、理查德·汉密尔顿被不断地复制那样。”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news.163.com/10/0224/11/609J5UVO000120GR.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97028/92474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Moore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亨利·摩尔 Moore Henry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Henry Spencer Moore,Henry Moore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