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1656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2-20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王营
王营
查尔斯·菲利普斯
查尔斯·菲利普斯
马克·贝尼奥夫
马克·贝尼奥夫
陈怡桦
陈怡桦
Paul Maritz
Paul Maritz
黛安妮·格林
黛安妮·格林
山塔努·纳拉延
山塔努·纳拉延
萨弗拉·卡兹
萨弗拉·卡兹
孟鼎铭
孟鼎铭
罗杰·西普尔
罗杰·西普尔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纳森·梅尔沃德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纳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微软前CTO、“智力风险投资公司”执行董事

纳森·梅尔沃德在微软14年之久,是盖茨重大决策的长期“军师”。作为微软公司的CTO,也是微软技术和商业发展最重要的决策者,直接规划和指导了Windows NT 和Windows CE两大决定微软长远未来的产品开发。同时,也是他规划并组建了微软研究院体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微软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形象”。如今,他也是生物科技投资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

姓名(中文) 纳森·梅尔沃德

姓名(英文) Nathan Myhrvold

机构与职务 微软前CTO,现为“智力风险投资公司”执行董事

出生年月 1959年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加州

教育背景 1978年,获加州大学数学学士学位、地球物理及宇宙物理学硕士

198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经济学硕士和理论物理博士

职业背景 2001年,创办“智力”风险投资公司

2000年5月,正式宣布离开微软

1999年,宣布休假,从此离开微软

1995年,升任副总裁兼CTO,成为6位董事会成员之一

1990年起,统揽微软全局,成为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核心决策人

1986年随同DSR一起被微软收购,担任特殊工程部主管

伯克利办起一家软件公司,起名DSR

名言 我们的主营业务——软件本身也到了末日,将来也会暴尸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路旁。

公司网址 http://www.intellectualventures.com/

联系地址 Intellectual Ventures

14150 NE 20th St., #339

Bellevue, WA 98007

Phone: (425) 467-2300

导语:在赢者通吃的市场中,第一品牌与第二品牌的命运往往是天壤之别。对于微软,除了比尔·盖茨,你还知道谁的大名?《未来之路》书名上被省略的作者又是谁?一系列的诘问之后,纳森·梅尔沃德浮出水面,他是微软的首席技术官。是他,为微软提供战略思想库,也是他,指引微软的未来走向。还是他,将备忘录写得如同毒品,让你阅读后看到恍恍惚惚的“幻景”,让你兴奋、激动,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简介:1959年,生于加州,从小就天资聪慧。19岁从加州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地球物理及宇宙物理学硕士。23岁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经济学硕士和理论物理博士。毕业后,投奔斯蒂芬·霍金门下,做博士后工作。不久,在伯克利办起一家软件公司,起名DSR。1986年随同DSR一起被盖茨购入微软。开始负责操作系统开发,职务为特殊工程部主管。1990年统揽全局,成为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核心决策人。1991年,开始负责微软所有高级研发项目,成为谈判专家,参与评估各种合作和购并事宜。1995年,升任微软副总裁,成为微软6位董事会成员之一,同时任公司首席技术官。1999年6月,开始休为期一年的“长假”。

目录

[显示全部]

只认第一品牌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赢者通吃的市场中,第一品牌与第二品牌的命运往往天壤之别。实际上,对人也往往如此。在鲍尔默荣升总裁之前,人们除了知道比尔·盖茨,谁还知道微软其他人的大名?把光环聚在盖茨身上,谁又会注意微软第二、第三品牌的人物是谁?

1998年,因为两位中国人的入选,《时代》周刊电脑精英排行榜一下子在中国家喻户晓。而1997年《时代》首推排行榜时,我们谁又曾加以注意?无论是1997年还是1998年,名列榜首的肯定非盖茨莫属。这一点大家都能猜到,但要知道1997年并不是盖茨一人独占宝座,而是三人分享。那么是谁与盖茨平起平坐呢?他们就是盖茨的自家人:微软总裁鲍尔默以及首席技术官纳森·梅尔沃德。这两位哥们对微软的作用实际上已不逊于盖茨。可是盖茨永远是第一品牌,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象征。

    1995年一本书籍名扬全球,成为畅销书之最。这就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它将盖茨本人和微软的名声再次推向高潮。但有多少人知道,《未来之路》其实是两人合著,英文版都列了两位作者,但中文版就只剩盖茨一人。那个被省略的人是谁呢?他并不仅仅是一位代笔捉刀的影子作者,也不是等闲之辈,而正是纳森·梅尔沃德。其实书中纳森·梅尔沃德所提供的观点并不比盖茨少,但他只能将荣耀奉献给自己的老板。

    梅尔沃德自然是一位不同寻常的天才。除了他那颗CPU(大脑)比常人的主频高出许多外,他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手快。坐在计算机前,他盲打的速度可谓超一流。全世界绝大多数人使用旧式的QWERTY键盘,但梅尔沃德却不同,他使用的是1936年设计的Dvorak键盘,使其打字速度比原先提升一倍以上。1991年,6个月内他就神奇般写完99份长篇报告;数天之内就能快速赶出几十页的长篇备忘录。没有具体事情时,他会钻进一些奇怪的专题中,用不了多久,就能写出上百页的分析、评论、建议以及希奇古怪的推测报告。当然,梅尔沃德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写作癖好,微软也不是一个出版公司,梅尔沃德写的都是针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技术备忘录。一句话说,在微软面对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和扑朔迷离的未来走向时,他是提供战略的思想库,他是指引微软走向未来的舵手。当然,在与强势人物鲍尔默得冲突中,他最终败下阵来,举了白旗,离开了微软。

那么,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霍金的门徒编辑本段回目录

    与微软清一色的黑客们不同,梅尔沃德一点也没有黑客的气息,甚至从未受过计算机科学或工程学的正规教育和训练。他是物理学家,是博士,以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弟子自居。

    1959年,梅尔沃德出生于加州。母亲是中学教师,两岁时就认定儿子将来肯定是一名科学家的料。因为他从小天资聪慧,过人一等。19岁从加州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学位及地球物理及宇宙物理学硕士。23岁就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数学经济学硕士和理论物理博士。他关心的是宇宙起源。博士论文题目为《弯曲时空量子场论的远景》。

    博士毕业后,他转道英国,投奔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门下,做博士后工作。没多久,就在朋友的鼓励下打道回府。但霍金的招牌就此贴上,成为其履历中最得意之笔。

    这家伙也不是能静心搞学问的人,很快就将多年的学问扔到一边,投身商海。在伯克利,办起一家软件公司。在一间租来的阁楼上办公,阁楼的主人叫Darry S.Rush,公司就起名DSR,并凑出动态系统研究(Dynantical Systems Research)的全名。他主持开发一种应用软件,类似于一个小的Windows系统。

盖茨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癖好:购买小软件公司,而且要公司、产品连人一起买过来。要知道盖茨的发家就是靠买DOS而撞上大运的。这使得盖茨屡屡出手,四处购买,而且一般来说出价都是100万美元。有的的确是对技术感兴趣,有的则纯粹是与竞争对手抢食,购买的目的就是不让对手得到,也有的是对人本身感兴趣。这种收购时常鱼目混珠,但常常有意外之喜,为微软获得许多无价之宝。梅尔沃德就是典型的事例。

1986年,DOS面临英特尔新芯片的兼容性问题,同时OS/2开始浮出水面。为解决问题,微软开始对DSR的软件产品感兴趣,谈妥后,准备签署意向书时,微软实际上已不需要这种软件,但盖茨已喜欢上梅尔沃德这个人,因此还是签下了合同,还爱屋及乌,把梅尔沃德的弟弟也一并拉进了微软。购并DSR虽然只花了150万美元,却是微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购并,从此永远改变了微软的发展历史。

微软的诸葛亮编辑本段回目录

    从1986年到1990年,梅尔沃德一直在鲍尔默手下工作,负责操作系统开发。起初职务为特殊工程部主管。梅尔沃德最大的本事就是具备超一流的敏感度,能在不同场合极其迅速地掌握技术细节,洞察极其细微的问题。从天体物理、微处理设计到美食烹饪和方程式赛车,无奇不有,使其成为典型的大杂家。却杂而不乱,能从中梳理出颇有见地的思想。他有个性,爱放声大笑,嗓门亮亢,绝没有一点书呆子的样子,更与那些面目古板的科学家形象迥然不同。

到微软后,梅尔沃德的天性很快显露出来,在操作系统、新的微处理器设计及许多基础性的大问题上做出一系列的技术决策,并总能用自己的思想平息争论,一统天下。而且,也经常干些盖茨不好出面的事。1988年,《纽约时报》将英特尔386芯片称为“美国最赚钱的垄断产品”,微软按耐不住了,公正支持英特尔的竞争技术――RISC芯片。梅尔沃德不时吹风:“RISC代替英特尔原有芯片是大势所趋。”

1991年,梅尔沃德更纠集DEC、MIPS、Compaq、Dell等巨头,成立先进计算环境(ACE)联盟,试图一举干掉英特尔。但最后ACE没能搞成气候。微软不得不与英特尔再度合作。精明老道的格罗夫很现实:“与其把微软看成莫逆之交,倒不如将它视为列车上的同路人。双方去向相同,以诚相待。但你不能把你家房门的钥匙和信用卡交给他。因为你知道,你们到某一站将要分手,各奔前程,所以,对他过于信任没有任何好处。”

     梅尔沃德比盖茨年轻三岁,技术敏锐性和演说才能比盖茨更胜一筹,很快平步青云,扶摇而上。1991年,开始负责微软所有高级研发项目。而且很快成为谈判专家,参与评估各种合作和购并事宜。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与盖茨磋商、探讨,成为盖茨和微软战略规划的主要顾问。而且他还吸收大批人员,共同组建博学机器,作为微软发展的智囊机构。

     1990年起,他就统揽全局,成为微软电视电脑融合、视频压缩、顶置盒、RISC芯片研究、RIP部门、集成Scripting语言、家用控制装置、互联网标准、在线服务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核心决策人。1991年夏,梅尔沃德起草了一份备忘录:使电脑的概念超过PC,走向交互电视。于是,高级消费技术部(ACTG)成立,开发控制各种非PC装置及数字电视的软件。1993年中期,在收购AOL被断然拒绝后,在梅尔沃德的指导下把在线服务组建成一个新的在线服务集团,很快就收罗了100人,开始大干了。这项服务包括内容、大容量的电子邮件和收费系统、软件,以及界面设计,这些都需要从零开始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是它的竞争者们需要10年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微软网络——简称MSN的来龙去脉。5年以后,它成了微软互联网战略的核心。

1995年,梅尔沃德升任微软副总裁,成为微软6位董事会成员之一,并且成为公司首席技术官。权利越来越大,涉足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在技术和商业的交融中,商业性的浓度越来越高,实际所含的技术决策成分越来越少。梅尔沃德本人也越来越成为微软公司的梦想家。 

他的弟弟Cameron Myhrvold,虽没有哥哥这么光彩夺目,却也非同寻常。他也是与DSR一起被卖到微软的,先是负责微软欧洲的市场,后负责协调开发商关系。然后,成为微软开发部门的市场主管。最后,成为公司互联网客户部副总裁。与哥哥一样,十分聪明,人品也佳。深受盖茨的赏识,是微软为数不多的“FOB”(friend of Bill,比尔的朋友)之一。    

虚幻与现实之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梅尔沃德吃的是书,吐出的是思想。他办公室沙发上总是扔满五花八门的书。梅尔沃德的脑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加工厂,就是将别人的思想提炼、升华并集成,这种加工当然需要超常的智慧。当其他人趴在屏幕前疯狂地为微软编写代码时,梅尔沃德也被屏幕牢牢粘住,不过他写的是报告,一般称之为备忘录(memos)。他是微软唯一有时间将头脑中的东西写到纸上的人。也是整个公司为数不多的配有一位秘书的人,专门复印和发送备忘录。

    梅尔沃德是天体物理学家,学的是物理,这类人需要漫游进入宇宙大爆炸第一纳秒时间里。在他们视野里,星星如同尘埃,宽广的宇宙了然在心。他们往往被实验物理学家视为骗子,颇象国内的气功大师。当物理学家在讨论小数点后该保留十三位还是十四位时,梅尔沃德们讨论的是宇宙还没诞生时的黑洞与超弦。

    如今,梅尔沃德已多年没有在宇宙中翱翔,他成了一位技术领域的漫游者,在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IT业驰骋。作为一位梦想家,需要涉足极广,但无须深入探究。读他的备忘录,大家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纯粹虚构的,读起来就像科幻小说。梅尔沃德本人也没打算把它们分析清楚(当然也不可能做到)。不过,这样效果反而更佳。至少可以避免别人跟你争议得面红耳赤,争到最后也没定论。毕竟,都是下一个10年才可能发生的事,谁能证明梅尔沃德错了?但只要是他的文字,任何人都得认真对待,并往往由他的结论来决定一切。

    梅尔沃德只负责描绘蓝图,而不管实现起来需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会要求你在两周内设计一个新的图形架构,而开发人员为了开发这个图形架构可能得埋头干上三年,还不一定得以完成。因此、许多开发人员十分痛恨梅尔沃德。他们是实际写代码的人,知道事情的真正难度。

但是梅尔沃德的每一个备忘录总能引起微软员工的巨大反响。他非凡的智慧和超人的洞察力,总能在微软内部引起热烈的回响。因此有人说,无论是读备忘录还是与他本人谈话,都很有点像吸毒品。虽然往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能给你一个恍恍惚惚的“幻景”。让你兴奋、激动,斗志昂扬。 

三位一体编辑本段回目录

    梅尔沃德的备忘录成为微软公司的一大风景,里面引经据典,无所不包,有时是技术,有时是文学,忽而又引用物理原理。他认为,预测未来需深谙理论,需深入理解未来发展的各种原动力。这一点他本人无疑已修炼到家。因为天文学家和预测未来一脉相承,都是一件“严密控制的实验都无法实现的”事,别无捷径。

    他带着一副学者式的金丝眼镜,但比一般的学者看得更远更多。1988年,他写了《应用革新评论》,系统地提出“半自动化加法器”的工作方式,强调反馈的重要性和模式化的成效,被公司全盘接受。1991年,这位天体物理学家、程序设计师和企业管理者三位一体的人物提交报告,建议成立专职研究机构。这个机构落成后使微软身份陡增,连最苛刻的分析家也开始赞赏不已。1993年,长篇备忘录《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出台,指出PC革命根本算不上革命,仅仅是文字处理软件替代了打字机而已,而网络才是真正大震荡的革命。它为微软未来的网络策略指引了方向。他甚至开玩笑说:“我们的主营业务——软件本身也到了末日,将来也会暴尸于信息高速公路的路旁。”

    盖茨曾不无骄傲地说:梅尔沃德身上打满各种学位头衔,但只在三位老板手下工作过:斯蒂芬·霍金、斯蒂夫·鲍尔默和他本人。这三位老板受过的正规教育一个比一个少,但在经济上却一个比一个成功。

    10多年下来,梅尔沃德的学问不见看涨,但生意经越来越通,挣的钱也越来越多,权利越来越大,当然,干的也越来越欢。

靠微软股票升起来的财富中,他仅次于盖茨、艾伦、鲍尔默和前总裁雪利,列第五,约有5亿多美元。与别人一个劲地购买最新的计算机不一样,他爱搜集过时的超级计算机。如今他已拥有六台早期的“古董级”机器。这样的技术遗迹令他十分入迷。最近的新家中,他还在客厅摆了一台,准备拿它当沙发。同时,他也酷爱收藏珍稀的书籍和历史文献。旧石器时代的克鲁马努人鉴赏家收藏的恐龙骨骼,就是现在梅尔沃德收在他的巨大贮藏室里的化石。两人所以收藏的原因大致相同:因为这些骨骼化石看上去很美,因为它们揭示了关于这个世界和我们的一些东西,而且——虽说不是最终的原因——会有人出更高的价钱买它们。    

营建新的帝国编辑本段回目录

    微软已成为软件业的绝对垄断,这个帝国的力量正引发业内大恐慌。但对于野心勃勃的盖茨来说,这一切并不能知足,他需要建立一个永不落的王朝。奠基的就是成立一个世界超一流的研究中心,堪与贝尔实验室、IBM沃森研究中心和施乐PARC研究中心相媲美。无疑,这一重担落到了梅尔沃德的肩上。他与鲍尔默,一个主打现在,一个主打未来;一个专攻市场,一个专攻技术,成为盖茨真正的左膀右臂。两人建起相对独立的两套体系,不相互领导,均直接向盖茨汇报。

    到1997年,微软研究中心已悄无声息地从全球网罗了245名顶尖研究人员,有的来自一流的大学,有的挖自竞争对手。盖茨计划3年内至少还要招募400人。依靠巨大的财富,微软开始像购并公司和产品一样,疯狂地购买科学家和思想家。

    梅尔沃德没有让老板失望,就象他自己收藏旧计算机一样,他“慧眼识珠”,目前手下已聚集了不少腕级人物,包括不少早已经过气的计算机前辈们:光图灵奖获得者就有3个:托尼·豪、巴特·兰卜逊、詹姆斯·格雷,他们都是各自研究领域最杰出的专家。以及激光打印机发明人加雷·斯塔克·威瑟(Gary Stark Weather)、当年最成功的小型机之父戈登·贝尔(Gordon Bell)、前施乐PARC计算中心首席设计师卡克·撒切尔(Chuck Thacker)、Pixar创共同始人、图形领域天才阿尔维·雷·史密斯(Alvy Ray Smioth)、微软Word之父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等业界腕级人物。即使暂时没有用场,也可以当“古董”先收着,同时也防止这些人为竞争对手所用。

梅尔沃德已圈了不少“母鸡”,他的下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下蛋”。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产出什么惊世大蛋。但是至少使盖茨的底气足了许多,腰竿硬了许多,而且大大粉刷了微软的企业形象,使这个赤裸裸的纯商业公司,也开始渲染出一些科学研究的底色。而目前对微软和盖茨来说,这正是他们最渴望的。盖茨本人也常常感慨:“和一群天才们在一起工作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隆重宣布,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是该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微软公司计划在6年中为该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梅尔沃德博士坦率地说:“我们深深懂得,如果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不断招聘顶尖的研究人才。大部分优秀人才并不在美国,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几年前,我们就决定在那些具有良好教育体制和人才集中的地区开设研究院,因为这才是我们微软研究院真正的基础资源。中国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最佳地点,因为目前中国在各方面正飞速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不能等人才找上门来,我们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被谁踢出了微软大门编辑本段回目录

    梅尔沃德掌管着微软的未来,这位荒废正业的物理学家不但成了微软的总设计师,对整个软件业的未来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软件论坛(Software Forum)将首届“Visionary”奖授予梅尔沃德,表彰他对软件业未来走向的决定性作用。这位直接向公司主席兼CEO比尔·盖茨汇报的传奇人物,开始逐步走出盖茨的阴影,走上舞台。

但在微软,梅尔沃德注定无法与盖茨和鲍尔默那样享受到真正的荣耀。梅尔沃德曾经如此评价盖茨:“尽管他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商界名人,但是除了一小群密友之外,对其他人而言,比尔·盖茨仍然是不可捉摸的。”面对盖茨,梅尔沃德的智慧也只能达到一半的正确。梅尔沃德当然是盖茨的密友,但是梅尔沃德真的了解盖茨,并能够永远紧密地盘依在盖茨身边吗?答案是残酷的。多少年来,盖茨的习惯就是总是衷情于智囊工程师,而不是市场经理或者其它总裁,用这些天才的工程师来辅助自己,帮助他设计公司的对策和产品。二三十年以前,他主要采纳查尔斯·西蒙尼的思想,来帮助他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十多年前,他倚重梅尔沃德和保罗·马里茨等主导微软操作系统和互联网发展战略。然而,这种“智囊团”是需要不断升级,更新换代。等到一定的时候,盖茨必然需要“喜新厌旧”。这些智囊们也就只能变成“昨日黄花”,逐步淡出微软。没有人能够改变这个“宿命”,哪怕梅尔沃德的身份和地位是如此特殊!

1999年3月,微软再度机构重组,将原有以技术为导向的三大部门,调整为以消费者服务为导向的四大部门。而且传出惊人消息:梅尔沃德及其弟弟可能将离开微软。1998年,鲍尔默升任总裁,负责公司日常事务。盖茨开始全心思考未来,梅尔沃德似乎显得多余了。对于微软的未来走向,他与鲍尔默的冲突也日渐明显。在鲍尔默的强势面前,这位“军师”开始失去听众,也失去了影响微软帝国走向的能力。

到了1999年6月,消息得到证实。但“官方”的说法是休一年长假。实际上,这一休就不太可能回头了。因为,梅尔沃德已经长时期被隔离在公司决策之外,对许多最新的举措都不太了解。这位一手启动了微软Windows NT、Windows CE和微软研究院的人物,曾经是微软极具影响力、并深得盖茨信任的人物,究竟为什么被踢出门来,还是一个谜。

对微软未来悲观,看好开放源代码编辑本段回目录

梅尔沃德还有一句名言:“软件是一种可以膨胀到充满整个空间的气体。”意思是说,硬件发展有多快,软件的发展也有多快。但是,自由软件的出现改变了软件业的轨迹。

几年前,微软还在嘲笑自由软件。但如今,他们再也不能漠视这场迅速蔓延的民间运动。这20多年来,比尔·盖茨努力奋斗,通过锁定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电脑用户,造就了微软帝国,也积聚了世界第一的财富。因此他最关键的任务就是:极力维护游戏规则不变。这个规则就是由他写就的,而且还要确保未来的规则还是出自他手。

但现在,Linux成了他唯一的敌人,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他们推翻了原有规则的基本前提,并要重新修订“我做了操作系统,你付钱”这一目前唯一的游戏规则。尤其是一位名叫Linus Torvalds的人,推出了新的规则“我给你一个更好的操作系统,外加源代码。你可以修改,也可以自由拷贝,但不要去限制别人。”这个颠覆性的新游戏规则实在让盖茨心惊肉跳。因为他明白这个规则存在的威力,因为它完全站在用户一边,民心所向,是不可战胜的。未来连微软也不得不改变策略,逐渐遵循新的规则。

微软鲍尔默表示,不久微软也可能被迫公开Windows的源代码。而梅尔沃德还没有正式离开,还在“休假”期间,就对《Upside杂志》直言不讳地说,未来的微软必须改变商业模式,微软不能再靠卖软件生存,而应该是“应用软件服务供应商”(ASP)。但能否平安转变,这位软件业的“诸葛亮”也无从把握,不敢轻易下言。但他的态度表明,他认为这种转变对微软自身是凶多吉少。甚至在他还在微软的时候,他就曾经预测Windows操作系统将在今后五年内被其它系统所取代。

的确,休假只是一个借口。2000年5月,梅尔沃德终于宣布正式辞职,永远离开了微软。不过他的腰包已经沉甸甸:他的股票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价值1.18亿美元了,到1999年,继续爆涨到了6.5亿美元。要是搞天体物理,那他几百辈子也挣不到这么多的钱。现在,有了钱,他已经可以任意支配自己的生活。

在给朋友的电话中,梅尔沃德认为自己在微软的14年,是很成功的。无论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就,还是自己获得的金钱。但他说:“成功是一个比失败更大的陷阱,因为成功杜绝了其他的选择。”现在,梅尔沃德又获得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和一流的美食家,以及两个孩子的父亲,梅尔沃德的确可以做更多自由自在的事。而且无论是身在其中,还是离去,梅尔沃德都是微软最坚定的维护者:“能曾经成为微软的一部分,我感到很自豪。”

显然,对微软帝国来说,梅尔沃德的离去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震荡。其影响比当年保罗·艾伦的离去还要影响深远。微软也开启了一个鲍尔默全面掌权的新阶段。 

后微软生活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0年8月,美国太空科学家们日前启动了新一轮搜寻外星生物的计划。一组用于监测太空智能生物信号的望远镜组,得到微软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的大力资助。两位先后离开微软高层的“同行”,热切地走到了一起。据美国寻找外星智能生物机构(SETII)透露,以资助人艾伦命名的“艾伦天文望远镜组”是迄今为止人类设计的用于寻找其他银河系文明的最强大的工具。

艾伦为此计划投资了1150万美元,梅尔沃德也拿出了100万美元。两人的慷慨解囊使这个总耗资2600万美元的计划得以实现。

实际上,在1999年9月的休假期间,梅尔沃德就与两个朋友一切,架着水上飞机,来到加拿大西北部Thelon河源头,在训鹿和麝牛迁徙期间的北极圈内,开始成为一个猎人。

18个月后,梅尔沃德才从荒野中浮现出来。除了和家人一起,他又开始蠢蠢欲动,成立了一家名为“智力风险投资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往一些互联网和生物技术创业公司散播种子基金。这个公司也是他与另一位前微软员工Edward Jung博士一起创办的。这些从微软出来腰包装着满满银子的人物们,都喜欢一起扎堆干事。梅尔沃德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公司所在的办公室离微软园区仅仅几英里。

Edward Jung也不是等闲之辈。之前,他在微软担任的职位是软件架构设计师,他于2000年离开微软,此后他的职位微软比尔·盖茨取而代之。更富有意味的是,Edward Jung与梅尔沃德一样,对开放源代码推崇备至。他还自行创立了WhatUwant公司,投身于微软视为大敌的开放源代码领域,其理念是架构一种开放的平台,提供程序开发人员使用简易的开发工具、增值服务,让全球各地的软件开发人员能运用此平台合作开发、管理、创造并整合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创造新商机。WhatUwant也扮演一种软件设计仲介商的角色,销售大家合力设计的开放源代码软件,或针对客户的要求,号召全球各地的软件设计师来一同开发。

至今,微软也没有再设CTO这一个职务。在鲍尔默执政的几年中,微软帝国依然势不可挡,但是,当年梅尔沃德直接规划和指导的Windows NT(就是现在的Windows XP)和Windows CE两大产品,也越来越成为决定微软未来命运的重要支柱。虽然,梅尔沃德已经远离微软多年,但是他的影响依然根植在微软深处,也在盖茨心中的深处。

梅尔沃德依然那么风趣幽默,一位富有的博学者。虽然,他已经摆出一副风险投资家的架势,但是,他的公司并不像一般的孵化器,不接受外界的投资项目。在2000年的一个拍卖会上,梅尔沃德70000美元,购买了世界上首台电子计算机ENIAC上的一套真空电子管。如同他收集电脑古董、恐龙化石和古玩一样,风险投资也是他的一项“爱好”。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另一种“玩”。

看来,梅尔沃德要在生物科技方面重现“帝国军师”的辉煌,是不太可能了。起码,他们已经失去了冲锋陷阵的激情与斗志。什么都不缺了,梅尔沃德就这样轻松着。

专利魔头编辑本段回目录

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刊出《2007年全球知识产权界50位最具影响人物名录》,排名第21名的人是内森·麦沃尔德(Nathan Myhrvold)——美国知识风险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创立者。

原文是这样介绍的:

内森·麦沃尔德14岁进大学,获加州大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硕士、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经济学硕士,23岁时获得数学物理学博士;早年曾在微软公司出任首席技术官兼高级顾问,2000年辞职后创办知识风险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根据USPTO官方网站的检索结果,麦沃尔德本人持有30余件美国专利,但这并不是他成为风云人
物的理由。事实上,知识风险公司现已囤积了数千件专利,其中大部分采用购买方式获得。作为一个“专利兵工厂”,这家公司吸引了大量外部资金。它向外部投资
者提供两种投资渠道:既可将资金投向该公司自行实施的发明创造活动,也可将资金投向公司设立的“专利收购基金”,后者的回报周期相对较短。

知识风险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已引起众多企业的关注。比如,它买卖专利是通过“空壳”公司(有名无
实)秘密操作;往往要同专利持有人及投资者达成不可透露的协议等。这种操作方式令人担忧:将来它有可能通过收购小公司的专利,对某些大公司进行讹诈;或是
先让企业在不付费的情况下使用一些专利,待企业发展壮大时再对其提起诉讼,从而获得巨额专利赔偿费。如果真有那一天,知识风险公司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利
大鳄”。

————————————————————————————————————

内森·麦沃尔德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低价收购其他小公司或者研究机构、个人的有价值的专利权(这些专利往往对小公司或个人来说并不了解其确切价值或者无力行使权利),然后通过专业人员的运作,行使专利权,获得巨额利润。

这种模式,有点类似于创业投资资本的运作模式:低价收购、包装重组、上市出售获利,不过,运作的不是资本,而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

内森·麦沃尔德创办的知识风险公司,就是按这种模式运作。这个公司,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知识风险公司购买专利权的目的,就是为了迫使其他使用专利的公司支付许可费,否则将提起诉讼。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动机不纯”,往往以一个敌对方出现,很容易让其他公司反感。

但内森·麦沃尔德却争辩说:知识风险公司只是投资专利,和其他许多大公司的知识产权许可部门的情况没啥两样,目的是通过获得许可费用获利。

目前,知识风险公司已经获得了几千项专利权,大多集中在IT领域。

内森·麦沃尔德和他的知识风险公司现在已经让那些大的IT跨国公司高度紧张,估计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他们头痛不已。

原来内森·麦沃尔德就是大家所说的“专利魔头(Patent Troll)”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史记》,方兴东、王俊秀,中信出版社,2004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han_Myhrvold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纳森·梅尔沃德 Nathan Myhrvold 内森·麦沃尔德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Nathan Myhrvold,内森·麦沃尔德 ,内森·梅尔沃德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