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363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2-25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谷歌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谷歌成全球市值最高企业
谷歌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
谷歌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
谷歌重组
谷歌重组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谷歌管理层重组
谷歌管理层重组
谷歌创始人年度公开信
谷歌创始人年度公开信
谷歌Project Ara项目
谷歌Project Ara项目
Google X
Google X
布林隐秘情史
布林隐秘情史
谷歌Oppia
谷歌Oppia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Google数字图书馆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在室内,在电脑前,只需轻松触动鼠标和键盘,就能够自由阅读欧美国家由古至今的原版优秀图书和珍贵资料。这难道是梦中景?不,这就是网络科技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前所未有的新革命!这就是伟大的Google数字化图书馆!
这个始建于1997年的Google,大约2002年才开始了庞大的数字化图书馆的计划,并且研发了一种称之为无破坏性的新式扫描技术,可以快速把图书收进网络。据说,一台扫描机器人有一辆小型SUV车那么大,它能自动把每本书翻页并且扫描,每小时能扫1000页,只需要一个操作员工把书放到水平支架上,气动机器指会精确地翻开每一页,推动它不断掠过扫描镜头。如今,这个野心勃勃的公司已经同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出版商和图书馆合作,正在加速它的帝国事业。这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程,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资讯享受,功德无量。
我之所以有上述感叹,是因为专业研究之故,需要在Google上搜索,谁让中文的出版资料如此匮乏几近空白呢?搜索的结果,一则有的图书可以免费全额阅读,而有的只可阅读部分由于版权之故,但这些已经足够了。在若干年前,这种便利谁又敢有此奢想呢?我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版权问题的解决,我们一定能够更大自由地享受这种免费的午餐。网络发展的终端,必然是全天候的免费共享。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目录

[显示全部]

Google的宏伟蓝图——扫描这本书编辑本段回目录

(纽约时报杂志)
(图)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
   [译注:寰宇图书馆(Universal Library)——在文中指包含人类所有知识的,并且内部的知识充分互相连接的一个数据库。在文中出现的“大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新型图书馆”也指同样的或者同类的数据库] 
  Donews编译(周详)在世界各地诸多乏善可陈的写字楼里面,数以千计的小时工打开桌上的扫描仪,把满是灰尘的旧书按进高科技的扫描区。他们就这样一页页地装配着一个寰宇图书馆。
  这源于一个古老的梦想:在一个地方装下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以所有语言写成的所有的书籍、所有的文件、所有的思维产物。这个想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许多年以前,人们曾大致地造出了这样的图书馆——建造于公元前300年的亚历山大大图书馆,当时就是被设计成用来放置已知世界的所有羊皮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它里面放置了约50万个羊皮卷,大概占了当时所有图书的30%~70%。但是即使在大图书馆被毁坏之前,能够把所有知识放在一幢房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那以后,持续的信息膨胀超越了我们的保存能力。2000年以来,寰宇图书馆,就和隐形衣、无重鞋、无纸化办公这些永恒的愿望一起,成为跨越时空的梦想。
  直到现在,当谷歌在2004年12月宣布它将把世界上5大科研图书馆的书籍加以扫描以使其内容可以被检索,一个寰宇图书馆的愿景复活了。的确,互联网爆炸般的兴起,在10年内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包罗万象,足以让我们相信奇迹的发生。难道长久以来人们所盼望的那包含所有知识的伟大图书馆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
  负责另一项扫描计划的一个档案保管员Brewster Kahle说,寰宇图书馆已经触手可及了。“我们超越希腊人的机会来了。”他喊道。“只需要现有的科技就能实现,不需要等到明天。我们可以为全球所有人提供所有的作品。那将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事件,就像把人送上月球。”并且与已往仅对精英开放的图书馆不同,这个图书馆将是真正民主的,它为每一个人提供每一本书。
  然而在为我们带来整个星球所有书籍资源的同时,这种技术也将彻底改变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书”和“图书馆”的本质。寰宇图书馆和它里面的书将和任何我们已知的书不同。把我们带离纸张成堆的大部头,迅速推向无所不知的伊甸园的,是最新最火热的搜索引擎技术。

  1. 扫描“图书馆的图书馆”
  扫描技术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了,但是直到最近,随着谷歌、雅虎、Ask和MSN等搜索引擎的出现,书本数字化的技术才刚刚成型。当数百万的书本被扫描进一个数据库时,搜索技术能让我们找到并阅读任何一本书。如果一切顺利,在这个图书馆里我们还能读到任何一张报纸、任何一本期刊里的每一篇文章。这样够了吗?当然不够。这个寰宇图书馆还应该囊括古往今来每一个艺术家的所有绘画、照片、电影和音乐。甚至可以包括所有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噢,我们怎么能把网络忘记了。这个大图书馆很自然会容纳所有曾经出现过的网页(几十亿之多)和所有的网络日志(那可能有几百亿了),现在,这些网页挂在网上的时间就像早晨的露珠一样短暂。总之,这意味着人类自有史以来,各种语言的全部作品,将永远地对所有人开放。
  这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图书馆。但凭借数字技术,你能够通过几乎所有带显示器的设备来使用它。从苏美尔人的黏土写字版时代至今,人类至少已经“出版”了3200万本书、7.5亿篇文章、2500万首歌、5亿幅图画、50万部电影、300万个视频短片和电视节目还有1000亿个网页。所有这些东西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当彻底数字化之后,这所有数据可以被压缩到(以目前的技术水平)50P(50,000,000G)字节的硬盘里。现在如果你想装下50P字节的话,你需要一幢小镇图书馆那么大的房子。但当科技不断发展,装下它很可能只需要一个IPOD。到那时,这个“图书馆的图书馆”可以被放进你的手袋或者皮夹(如果科技还没有先进到用细细的白线把它直接连到你的大脑上)。有些人一定巴不得自己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前就死掉。但是其它人,尤其是年轻人,很想知道究竟会怎么样。
  技术的发展促使我们把所有知识向通用的数码比特形式转化。美能达已经退出了胶卷相机制造行业,而尼康也马上就要退出了(他们仿佛在说:从今以后还是考虑数码摄影吧。)几乎所有的当代音乐都已经数字化了(很多是歌迷自己弄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中所记载的50万部电影中,约1/10已经转化成数字化的DVD了。不过由于版权问题和对翻页的物理需要,书籍的数字化相对迟缓。最多也只有二十分之一的书籍从模拟转成了数字。因此,寰宇图书馆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少书的图书馆。
  不过情况正迅速变化。现在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图书馆每年都要扫描将近一百万本书。光Amazon一家就扫描了几十万本当代图书。位于硅谷中心的斯坦福大学(与谷歌合作的5所图书馆之一就在这里)正在用一家瑞士公司4DigitalBooks的“艺术之都”机器人扫描它的八百万本藏书。这台机器有一辆小型SUV车那么大,它能自动把每本书翻页并且扫描,每小时能扫1000页。只需要一个操作员工把书放到水平支架上,气动机器指会精确地翻开每一页,推动它不断掠过扫描镜头。
  不过,与其它很多经济全球化的例子一样,这些工作实际在相隔很远的地方同时进行,包括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把扫描工作也外包给了别人。超星,一家位于北京的新兴公司,已经扫描了中国200座各类图书馆中的全部藏书。它已经完成了130万册中文图书的数字化,大约是1949年以来所有中文出版的图书的一半。在斯坦福,每扫描一本书要花去30美元,而在中国只要10美元。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Raj Redd教授决定要把一个较大规模的英语图书馆搬到一个扫描劳动力便宜的地方。2004年,他从卡内基梅隆图书馆和卡内基图书馆的库藏室借了3万本书,把它们用一个集装箱运到了中国,让中国工人在流水线上对这些图书进行扫描。他把自己的计划称作“百万图书计划”。他打算利用分布在中国和印度的20个扫描站每天扫描出10万页,并且希望两年内总共数字化100万本图书。
  这个想法能够为缺乏图书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简单而便宜的书本内容。超星把它所扫描的书本拷贝返销给提供图书的大学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可以一夜之间把馆藏从6万册增加到130万册。考虑到每本数字图书只要5毛钱,这是一个扩充馆藏的廉价手段。Adobe公司的电子出版部经理Bill McCoy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里可以有几千本书,可以去大型书城和大型图书馆,也可以让Amazon.com把书明天就送到家。数字图书馆最大受益者并不是我们这些‘有书人’,而是全球几十亿无法得到普通纸质图书的人。”正是那些缺少书的人——马里的学生、哈萨克斯坦的科学家、秘鲁的老人们——当他们能够得到即使是最简单最朴素的寰宇图书馆的雏形,他们的生活也将彻底改观。

  2. 当书连结起来时会发生什么
图示数字化  关于数字化阅读最不重要,但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总是这几个:我们真的要放弃已经高度发展的油墨印刷技术,换成在讨厌的机器上阅读吗?或者我们还可以继续躺在海滩上读我们的小说吗?现在看来,两者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预言中出版商因为电子书刊革命而损失大把美元的情况至今没有出现,而纸质书刊的全球销量也在逐年上升。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超过5亿个PDF文档,人们不用打印,就能开心地用电脑阅读这些文档。还有很多人每天花几小时用手机屏幕看电影。我们今天的显示设备:从掌上设备到大型平板显示器,已经好到足够让我们把书本转移到它们下一个进化的舞台——完全数字化阅读了。
  然而人们对寰宇图书馆的未来(甚至整个电子书刊的未来)的普遍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孤立的书本上,就像你现在能在公共图书馆的架子上看到的那样。在书架上,每本书都不怎么关心它周围的其它书。当一个作者写完一本书,这本书就定型了。就算它想要有所变化,也只能等待读者读完它之后,在读者的脑袋里做一些运动。在这样的期望下,数字化图书馆的主要好处是便携性——把一本书的全文巧妙地转化成比特,使它可以在任何地方的显示器上出现。但是这种期望错过了数字化图书所带来的最重要的革命——在这个寰宇图书馆中,所有书都不再是孤岛。
  把印刷字母变成屏幕上的电子点阵只是创造这个新型图书馆的首要步骤。真正神奇的是接下来的一步——每一本书中的每一个词都被互相耦合、串接、引用、摘录、排序、分析、注释、混合、重组,并且被融汇到比已往更深的文化中。在这个书本的新世界里,每个比特都影响着它的伙伴,每个页面都读懂了其它的页面。
  最近几年,几十万狂热的业余作者共同完成了一部完整的在线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在它的鼓舞下,许多网虫相信数以亿计的读者能够一个链接一个链接地可靠地把已往书刊的页面都组织起来。那些对某一主题、某一作者或某一本书特别感兴趣的读者,会不断地把重要的部分连结起来。当每个读者的举手之劳累积起来,就会把寰宇图书馆彻底地整合起来。
  除了明确把词语、句子或者书本联系起来的链接之外,读者还可以为它们增加标签——最近刚出现就开始流行的网络新发明。标签是一种公开的注释,就像是关键词或者分类名称,它附加在一个文件、页面、图片或者歌上,对每一个想要寻找它的人都有效。比如,在照片分享站点Flickr上,浏览者会为其它用户上传的照片贴上他们自己的简单分类,来描述这些照片的主题:“山羊”、“巴黎”、“蠢蛋”、“海滩晚会”等等。因为标签是用户自定义的,当涉及到图书领域时,使用标签比那些过时的分类法——比如杜威分类法——更便捷、更广泛也更有效。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交叉学科领域,比如纳米科技或者形体塑造。
  链接和标签也许是近50年来最重要的发明。当人们最初定义它们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它们的威力,但是它们真正革命性的力量来自于所有普通用户每天在网上对它们的一次次点击。并没有人意识到每个微不足道的点击都是对链接的一次“投票”,决定了链接的相对等级。可能你只是在浏览网页,随意地扫过某个网页的某一段,但实际上你正默默地用你些微的注意力在构建整个网络。这种些微的注意力被搜索引擎采集并分析,以加强每个链接目标和标签描述对象的相关性。这在网络上已经是非常普通的技术,但是对以前的书本世界来说,还很陌生。
  当一本书通过这样的链接被整合到新型图书馆时,它的内容不再与其它书本的内容相隔离了。举个例子,今天一本严肃的著作通常会有一个参考书目和许多脚注。当书本被深度整合后,你可以点击参考书目中的任何一个标题,或者任何一个脚注,以此来找到这些注释中提到的其它书目。参考书目中提到的那些书同样也在这个图书馆中,可以被读到。这样你就可以像我们浏览网页一样地浏览整个图书馆,从一个脚注到另一个脚注再到另一个……直到你达到链接尽头。
  接着我们来讨论词语。比如一篇关于水族馆的文章里,可以有一些单词链接到一些鱼类术语的定义。而在数字化的图书中的任何一个单词都可以通过超链接指向其它书的某部分。书刊,包括小说,将会成为一个名词的网络和一个概念的社区。
  搜索引擎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因为他们发掘了“联系”的力量,那正是所有链接的本质。世界上共有大约1000亿个网页,每个网页平均包含10个链接。那就是穿过网络的一万亿个电子连接,这一复杂的联系正是网络无穷力量的源泉。而静态的书本世界也将被这样转化成相同程度的“联系”,通过每一页书都将能够发现另一本书的另一页。当内容数字化之后,书本将摆脱原本的束缚,将自己组织到一起。这样构成的一个图书馆的集合智能,将让我们看到从单独一本书中看不到的东西。
  当书本被数字化之后,阅读会变成一项社会活动。书评将会被大家分享。批注将被公开传播。阅读书目也会被互相交换。你可能会收到这样的消息提醒:你的好朋友Carl刚刚评论了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片刻之后,他也会收到你的消息。通过这样有趣的方式,寰宇图书馆将变成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一本书——世界上唯一的一本书。

  3. 书籍:流动的版本
  与此同时,当书本被数字化之后,书可以被拆散成单独的页面,或者更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可以被重组成新的书籍和虚拟图书集合。就像音乐听众把歌曲混音重组成新的专辑(或者新的“播放列表”,iTunes里的说法)。寰宇图书馆将会鼓励创造这样的虚拟“书集”——针对某个专门的方面把一些短小的片段或者整本书集中到一起。就像音乐的播放列表一样,这些“书集”被创造出来之后,就会被公布、被公共交换。实际上,有些作家将会写一些专门用来分割成片段或者是按页重组的书。而能够将单独的书页或者章节出售、阅读并重组的技术也一定会影响参考书(烹饪书、操作手册、旅行指南)的未来。你可以编写你自己的“阿卡笛亚烹饪精选”,从不同的书中搜集相关信息并且集中到一起。它可以包括网页、杂志剪辑和完整的阿卡笛亚烹饪教程。Amazon现在已经可以提供你出版自己书集的机会(Amazon把它叫做listmanias“书单也疯狂”),只要你列出你认为值得推荐的关于某个专业主题的书单并且稍加评论。而读者们也早已经使用Google Book Search来创造针对某一主题的迷你图书馆——比如所有关于瑞典的书,或者关于钟的书。当每本书的片段、章节和页面都可以信手拈来、随意组合时,读者或许可以通过编辑一本出色的书集而声名远扬,甚至以此补贴家用。
  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也包括许多个人)并不急于放弃油墨印刷的书刊。因为纸张印刷是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最稳定最可靠的信息保存技术。阅读印刷的书刊不需要中介设备,因此也就避免了技术上的事故。而且纸张与硬盘或者光盘相比要稳定许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本精装书的稳定性和坚固性简直是奇迹。它可以巍然不动地站在那里,坚守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它是很孤单地站在那里。
  那么,当所有的书变成了一团相互联结的词语和概念所构成的流动的组织,将会发生什么事?四件事:首先,现在几乎无人问津的小众作品将会找到比现在的接近零要多的读者。无论在“长尾曲线”多远的尾端(“长尾”指销售额从低到零的那部分商品,绝大多数书籍都处于这种情况),数字链接可以提高几乎所有书目的读者人数,无论多么深奥。第二,寰宇图书馆将加强我们对历史的掌握。因为历史上所有的原始文档都被扫描并且互相连接了。第三,寰宇图书馆将培育出新的权威认识。如果你真的能够把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文字——古往今来,各种语言——都联结起来了,那你会发现,作为一整个文明、一整个物种,我们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我们集体无知的领域会被突显,而我们所了解掌握的知识锋线也会被完整的勾勒出来。这种程度的权威认识现在的学术界还很少见。但是将来,这会是家常便饭。
  最终,一个完整的寰宇图书馆将好过有史以来任何优秀的助手。网络搜索会变成一种全新的公用事业和公益服务。现在,当你把谷歌地图和Monster.com的服务结合起来用,你可以根据薪水要求找到工作地点。同样地,在寰宇图书馆中,任何一个曾经在书中被提到过的地方,比如伦敦特拉法加广场,都可以被链接并显示在屏幕上。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上每一个物体,每一个场所或者地点,都会“懂得”古往今来所有语言所写的所有书中的内容。这样一种通透的知识结构将形成一种新的互动参与型文化。
  然而这种愿景还离我们相当遥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寰宇图书馆并没有多少书。尽管网志作者和维基编写者尽了最大的努力,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中。要知道,一个没有书本内容的寰宇图书馆根本就谈不上是个图书馆。
  可以例举出无数的理由说明把图书变成数字化网络的一部分有多么美妙,但是现实与理想仍相差很远。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霸道的版权。

  4. 版权的胜利
  所有作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能够让自己的作品被所有人知道。一段文字、一段旋律、一幅图片或者一个故事的最佳状态,就是当它能够与尽量多的其它头脑和作品产生联系。理想情况下,一个作品历尽沧桑,与孕育它的文化环境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就像圣经、莎士比亚、灰姑娘和蒙娜丽莎都已经与我们密不可分了。人的想法通过创作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文化的重要来源,事实上,文化就是思维和创作的混合物。
  在中世纪,一件作品很少被复制。主要原因是在那时,创造你自己的作品远比一模一样地复制别人的作品要容易。把羊皮卷上的字一个一个抄到另一张羊皮上,或者照着一幅油画一笔笔临摹所需要的精力和体力,比你用自己的方式来写或者画要多得多。所以,大多数的作品在被代代相传转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民间传说会变成神话,正是因为许多人不断地转述,并且把它从口头的传闻变成了其它形式(戏剧、音乐和绘画)。这样的传承体系对作者和表演者来说都不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作者只能依靠他人的资助来维持生计。
  这种古代的作品经济在工业时代的初期就被大规模生产技术颠覆了。突然之间,复制品的价格变得比原件低得多。随着印刷术的降临,印刷一千本书都要比抄一本来得便宜。这样,印刷商赚得钱就比作者还要多。这种不平衡促生了版权技术和新的规则。版权制度给予原作者一定期限的作品复制的专有权(在美国,这一期限是14年)。这个办法可以鼓励作家和艺术家进行创作,同时也促使大量便宜的拷贝可以繁荣公众的文化生活。
  随后,公共图书馆因为便宜的书本拷贝而发展起来。在工业时代前,图书馆往往是贵族精英的私人财产。而凭借大量的复制,每一个小镇都可以在广场造起一座图书馆,在木质书架上摆满人类最伟大的作品的拷贝。图书馆众多公开的图书促使了学术、评论和教育的发展,这些领域在美国不受版权法律的限制,因为它们能迅速把作品展示在公众面前,在保护作者版权的同时把作品与公众文化编织到一起。这样的行为我们现在称为“合理使用”。
  这个良好的平衡被同样良好的愿望打破了。最初,美国国会在1976年通过了一个新的版权法。新的法律规定,原作者不再需要自己登记或者更新版权,创作作品的同时,版权就会自动产生。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个新作品的版权都属于私人所有而不是公共所有。一开始,新法律似乎和已有的创作文化并不冲突。所有可以被复制的作品都会自动归作者所有,艺术家和作家们都很高兴。但是1976年的这部法律,以及后来对它的不断补充和发展,造成我们很难把一件作品放到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原本应当是所有人类创造物天生拥有的使命和归宿。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成为公司财产而不是个人财产,这些公司成功地说服国会不断扩展版权的保护范围,以避免作品回归公共领域。在一再的游说之下,国会把版权的保护期限从14年增加到了28年、42年,最后变成了56年。
  在大公司和立法委员们试图让时代倒退的同时,科技却在加速前进。在互联网时代,哪怕14年的专利都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与人的寿命一样长的专利就可以称为永恒了。当国会1998年通过了把版权年限再增加70年的法案后,专利的年限已经超过了任何作者可能的寿命——无论如何这已经背离了版权原来鼓励创作的出发点——显然,这是主要是为了保护现在正受到威胁的商业模式。同时由于国会决定把所有现存的版权年限都再增加20年,所有东西——所有已经存在的知识成果——在2019年之前都不会再回归公共领域,而所有当下创作的作品将要到下个世纪才会回到公众手中。因此,共享并且不断改进作品的溪流(想想“一千零一夜”,圣诗“奇异恩典”,还有“美女与野兽”)将会从此干涸。
  在图书领域,不断增加的版权保护年限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它导致大批的作品被出版商遗弃,大批作品就这样被扔到了无底黑洞,不见天日。绝大多数出版商是因为觉得继续出版这些书无利可图,而另一些则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拥有它们的版权,因为以前作家的合同并不像现在写得那么明晰。这些被抛弃的图书总数令人震惊:在全球的图书馆中,大约有75%的图书已经成为孤本,只有15%的图书是公共所有的。还算幸运的是,有10%的图书仍然在出版。而其余的大部分图书,已经沦入黑洞。

  5. 扫描图书的道德使命
  全世界320万本在册的图书中,有15%是公共所有的,我们可以随意借阅、模仿、出版或者复制。现在,美国图书馆几乎所有的扫描任务都集中在这15%上面。“百万图书计划”只针对这一小块蛋糕,谷歌也一样。因为它们是属于公共领域的,没有法律会妨碍我们把它们扫描添加进寰宇图书馆。
  仍在出版中的那10%的图书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被扫描。Amazon大约有四百万本书,包括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Amazon正在慢慢地扫描这些书。近期,美国的几个大出版商宣布他们马上要将他们所有的库藏图书都转化到数字形态。它们中的有些正在和谷歌合作,谷歌扫描这些书,把出版商认可的样本页面在网上公开,告诉读者哪里可以买到实体书。人们也相信,电子图书会慢慢盈利。简单的商业刺激可以保证正在出版的图书不久就可以被全部扫描进寰宇图书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
  对于大出版商来说,主要的问题在于他们不确定哪些书是他们真正拥有的。如果你想借此自娱自乐一下,可以从图书馆借一本绝版的书,然后试着找出它的版权所有者。这可不容易,并没有这样一张清单可以告诉你作品的版权归属。国会图书馆也没有这样的目录。出版商也同样没有这样一张浩瀚的清单,甚至他们连自己印刷的东西也搞不清楚(尽管他们说正在为此努力)。作品的年份越早,版权就越含糊,它的出版商(如果依然存在的话)也就越难说清楚这个作品的版权是否归还给了作者,这个作者是否还活着,他有没有把版权又卖给了其它公司,出版商是否依然拥有作品的版权,是否依然愿意把它扫描进数据库以让它复活。如果你想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准备好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吧。我曾花了两年时间查询一本书的版权归属,最后找到了蓝登书屋。这本书是否还归他们公司所有?我能复制它吗?三年过去了,这个公司仍然在努力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想要找出大约2500万本绝版图书的版权,简直是异想天开。
  法律的围栏把75%的书拦在数字化的世界之外,把它们留在了黑暗中。的确,它们并非都是名著,但是历史的完整性需要它们留下来。如果它们不能被扫描的话,它们实际上就消失了。但因为不可理喻的过度的版权保护(美国最高法院2003年宣布版权法无理但不违宪),所有这些黑暗中的图书都无法回归到公共领域(这样才能被扫描),直到2019年之后。因为没有商业利益可以吸引出版商去花钱扫描这些绝版书,它们将慢慢淡出视线。加州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总监Peter Brantley说:“这应该是一种道德使命,我们应该去图书馆的架子上把绝版书拿下来,放上扫描仪。”
  一直没有人能够解开这个版权问题的戈耳迪之结,直到2004年,谷歌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除了与图书馆合作扫描那15%的公共领域的图书,与出版商合作扫描那10%的在印图书,谷歌的公司高层宣布他们同样将扫描剩下的那75%没有人愿意碰的绝版图书,而不管它们的版权状况。扫描出来的内容将放在谷歌的内部服务器上,对所有搜索用户开放。不过谷歌将只给用户看这些书的一个个小片段。谷歌的律师称这些小片段就像是名人名言,或者是评论时候的摘录,属于“合理使用”的范畴。
  谷歌计划扫描下面五个大图书馆的全部图书全文: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一千多万本书。每本书都会被索引,但是不同的书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在搜索结果中呈现。对那些公共领域的图书,谷歌将显示全文。对那些仍然在印的图书,谷歌将和出版商协商决定哪些部分在哪种情况下会被显示。对那些绝版书,谷歌将只显示片段。任何人或者公司,如果可以证明拥有某一绝版书的版权,可以以任何理由要求谷歌把这本书的片段都移除。
  一眼望去,这简直是天才的想法。通过扫描所有图书(只有谷歌才有钱做的事啊),谷歌将会离它整合所有知识的目标更加接近。这将使图书能被搜索,而且尽管谷歌还没有动手,这些搜索中蕴藏着广告价值。与此同时,谷歌将拯救那75%被人遗忘的图书。对许多作者来说,这一浩大的工程简直是救世主。谷歌变成了一个探索工具,而不仅仅是商业机构。少数畅销书作家害怕盗版,但所有的作家都害怕被遗忘。让他们的作品能够在这个全球通用的搜索框中和其它网页一样被搜到,对作者是个好消息,对死气沉沉的出版产业来说也是个好消息。无论是对那些正在出版的图书的作者,还是那些被出版商抛弃的图书的作者,谷歌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更多的用户将会读到,乃至购买他们殚精竭虑几年才得以完成的作品。

  6. 反谷歌案
  一些作者和许多出版商从谷歌的计划里看到的是邪恶而不是天才。让他们不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 图书的完整虚拟拷贝就在谷歌的服务器上;2. 在计划中,谷歌可以先动手,然后再被质疑。任意一点都足以让作者和出版商起诉谷歌侵犯版权。在去年秋天调解失败后,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大出版公司起诉了谷歌。它们的意见很简单:为什么谷歌不把它的广告收入(如果有的话)分给那些版权所有者?为什么谷歌在扫描任何书之前都不用经过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在这个案例中,我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作为一个作者,我的出版商为了我的利益起诉了谷歌;另一方面,我通过放置在我网志页面上的Google Adsense广告赚到了谷歌的钱。)
  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这些出版商过去是,现在也是谷歌图书搜索伙伴计划的忠实搭档。它们仍然希望谷歌能扫描它们在印的图书,尽管它们自己也在扫描。因为它们认为,搜索引擎是读者的探索工具,能够搜索到图书的扫描版本对它们是有利的。
  关于分享收入的争议同出版商正在出版的那三到四百万部书没有什么关系,谷歌已经把这些书相关的收入分给了出版商。(谷歌说出版商从这个计划的广告收入中拿走了“大头”)。争议主要在那75%被出版商认为不能赚钱而抛弃的书上面。当然,直到谷歌将那些书的经济价值发掘之后,出版商才开始关注起这些弃婴来,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趣。因为图书搜索功能,这些书开始大放异彩,而出版商也开始想要阻止这一潜在收入从它们身边滑走。它们现在正忙着钻进它们的档案记录里,试图找出还有哪些书的版权是属于它们的。
  第二个问题更加复杂。谷歌称想要找到每一本绝版书的版权主人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只能先把图书扫描了,之后才接受合法的把书删除的要求。在这点上,谷歌遵循了互联网的规则:谷歌先扫描所有的网页,只要在网上出现,它就会扫到。网页,按照法律,也是自动获取版权的。这样的话,谷歌等于是按时把几十亿有版权的网页都复制到它的搜索服务器上。但是如果你不希望谷歌搜到你的网站,你可以写几句代码在你的主页上以说明你不希望被搜索到。这样谷歌和其它搜索引擎都不会再来打搅。一个站长可以这样选择避开搜索(几乎没有人这么做。)。谷歌把这样的原则也运用到了图书搜索。作者自己可以选择告知谷歌,如果他不想自己的版权作品被扫描或者搜索的话。如果世界上只有谷歌一家搜索公司的话,这或许是一个合理的要求。但是搜索服务已经变成日用品的今天,如果能赚到一点钱的话,不难想像会有一大群陌生人都开始扫描绝版图书。如果你是一个作者,你不想你的书被扫描,你就不得不去找到每一个扫描你书的怪人,你会接受吗?而且,万一你漏掉了一个呢?
  这里有一个技术上的解决办法:所有的搜索公司都共享并维护一个“不愿被扫描”的作者列表。一个出版商或者作者只要告知任何一个搜索公司,任何搜索公司就都得把他的作品移除。因为谷歌——包括其它一些搜索公司:微软、Amazon和雅虎——是技术出身的公司,它喜欢这样的解决方案。但是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

  7. 当商业模式发生冲突
  当我思考这个关于搜索的争论时,我意识到这一冲突可以从许多方面来理解。首先我想到,在书的主人(他们更愿意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屏幕的主人(他们更愿意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之间有着相当的误会。去年12月,纽约公共图书馆(谷歌的五个合作伙伴之一)发起了一次辩论,邀请了作者、出版商代表和谷歌的支持者。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图书的保卫者们来自东海岸,屏幕的保卫者则来自西海岸。但是尽管存在这样的一道文化鸿沟,我还是渐渐设计出了一个新的更加可行的框架。那需要彻底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
  作者和出版商(包括音乐和电影制作人)一直以来都依赖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廉价的拷贝成本,严厉的反盗版法律,以及对公众灌输的版权的神圣性。这一模式从上个世纪以来,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一个创作的黄金时代。受保护的物理拷贝让几百万作者可以靠出售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极不稳定的捐助来养活自己。不仅作者和艺术家从中获益,受众也一样。在那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几十亿普通人可以方便地接触到每件著作。在莫扎特的时代,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过两次欣赏到他的某个交响乐。但廉价音乐碟片的出现,让爪哇的理发师也可以成天反复地听。
  然而新兴的数字技术体系却打乱了这一基于批量拷贝的商业模式,包括艺术家们的自给自足。电子经济的疆域仍然在不断拓展,但与此同时,老式经济所积累下来的财富正试图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保护这一陈旧的商业模式。保护批量拷贝的法律被加强到了极限,同时以“自我保护”的名义宣判市场上的新技术为“非法”,这种疯狂手段带来的“正义”正在走入歧途。(这些都在意料之中。事实上,整个产业所包含的财富都有消亡的危险。报纸、杂志、好莱坞、唱片公司、广播公司以及这些领域无数辛勤工作的人才都不得不彻底转变他们赚钱的方式。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这样的。)
  当然,这种新模式建立在无形的比特之上,这样一来,拷贝就不再是廉价的,而是免费的了。它们可以免费地流向任何地方。就像一台电脑从网页上获取一幅图片,或者显示服务器上的一段文字时,它就创造了这些作品的临时拷贝。实际上,你在网络上所做的每个动作,都会生成某些东西的拷贝。拷贝的这种极端易得性使它从电脑的内核中泛出成为电脑时代的文化。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阻止无限制的拷贝传播,包括防拷贝计划、防拷贝硬件、教育课程、甚至立法。但是所有的措施都没有效果。这些措施都受到了消费者的反对,并且被盗版者轻松破解。
  随着版权的失效,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经济模式也轰然倒塌。随着拷贝的泛滥,拷贝本身已经失去了价值。它们不再是财富的基础,取代它们的是关系、链接、互动和共享。价值从作品的一份拷贝转移到了对作品的无数种回顾、注释、挑选、编辑、鉴赏、显示、记录、转换和投入上。作者和艺术家们可以通过(有些已经这么做了)出售他们作品的这些方面,而不是拷贝,来维持生计。他们可以销售演出,销售与作者见面的权利,销售为个人定制的作品,销售附加信息,销售注意力(通过广告),销售冠名权,销售期权——总之,所有不能被复制的价值。便宜的拷贝成为了销售这些无形价值的载体。但是出售“不能被复制的东西”这样的模式对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完美。这种模式仍然有很多问题(也可以说是机遇)。比如说,管理创作和作者酬劳的法律仍然停留在已经支离破碎的有形拷贝模式。

  8. 搜索改变一切
  搜索引擎公司,包括谷歌在内,是新王朝的管理者。“搜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法1.0版并没有预见到它的出现。最近在内华达州法庭的一次判决中提到,搜索具有“革命性的效果”,可以为搜索的对象增加社会性的价值。搜索所能发现的不仅仅是关键词,还有信息之间互相关联的内在价值。虽然说,几乎所以艺术家都同意,作品的价值最终可以用作者最后获得多少报酬来衡量(对有些艺术家来说这个价值已经足够了),但同样也不得不承认,作品的价值随着共享它的人增加而增加。搜索技术通过创建亿万个新的连接来使作品的价值最大化,而且是原本你根本无法想到的那亿万个连接。当一样东西具有被链接的潜在因素时,它才能被搜索引擎搜到。这种潜在因素可以很简单,比如一个标题,也可以很复杂,比如来自另一个页面的一个脚注的一个连到这个页面的一个脚注的一个链接。它可以像发行一首单曲一样简单,也可以像要区别每个独立的乐器音轨一样复杂——甚至需要区别每个独立的音符。
  搜索打开了创意之门。它能唤起人类传播的本性。可以被搜索的作品对文化发展非常有好处。好处是那么的大,实际上,大到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出版权利(版权)将会被出版义务抵消。一个作者如果希望公众保护他的作品的复制权(就是版权),他就必须让他的作品可以被搜索到。没有搜索,就没有版权。当歌曲、电影、小说和诗歌都可以被搜索的时候,这些作品之间的潜在联系将结成一个紧密的组织,单独一个拷贝无论如何做不到这点。
  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效果。自然科学长年以来不断地把所有知识整合成为一个宏大的、内部互相联系、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网络。单独的实验和理论,尽管可能在它所在的领域有意义,但对整个自然科学来说没有价值(只有伪科学和超自然科学,才是完全游离于科学体系之外的小水塘)。因此,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的数据添加进科学网络之后,都会增加所有其它领域的价值。科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让新发现可以被搜索到。没有人认为当人们找到或者抄写这些科研成果的时候,科学家应该问他们要钱。相反地,我们通过其它的方式来支付他们重要劳动的报酬。他们的报酬源于他们的成果被引用、共享、链接的程度,这些都不是他们所有的。他们可以从发明中获利的专利期非常短(20年),短到足够激励他们发明更多东西。很大程度上来说,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放弃了他们知识产权的版权,但同样可以维持生计。
  图书版权和搜索引擎之间的法律冲突看来还要持续很长时间。HarperCollins公司在作为谷歌合作伙伴的同时,也参与了反对谷歌的这起诉讼。该公司首席执行官Jane Friedman说:“我不认为这场官司会在我有生之年结束。”她是对的。这个案子可能会随着问题的不断升级而永久僵持下去。不过到最后,它将不再是个问题,技术的发展会将它甩在身后。中国自己的扫描工厂在宽松的知识产权限制下,会不断制作电子书。而且随着扫描技术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宜,热情的用户会像对待音乐一样,组建自己的数字图书馆。
  这样的技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版权将会毫无意义。披着笨拙封面的书本马上就要被淘汰,而这些书本的内容,将以数百万种途径被索引,被复制,散布到世界各地。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将如何被连接、操作、评论、分类、筛选、标记、翻译,如何转化成其它形式的媒体,如何被组织到寰宇图书馆中。很快,寰宇图书馆外的图书就会像互联网之外的网页一样,苟延残喘。事实上,能够让书本在我们的文化中保持它们那日益缩小的权威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们的内容连接到寰宇图书馆中。
  但是,依靠版权过活的时代还没有结束。在将来几年里,来自图书出版商、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的说客会竭尽所能鼓吹消灭“无限制的拷贝”,甚至不惜宣布先进技术是非法的。太多的作者仍然依靠版权制度谋生,尽管它最终会消失。考虑到这些人的利益,版权法不会立即改变。
  不过事情会慢慢改变。版权时代已经不再适应科技的发展。新的作品都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发表,把它们加进寰宇图书馆,就像在一个长篇故事后面加几行字一样容易。而大批的绝版图书,总共2500万本无法确定版权归属的实体图书,最终将被扫描。无论它们是被谷歌扫描的,还是被国会图书馆、中国人或者是读者自己扫描的,这都会发生在这种行为合法化之前。因为科技发展让扫描变得如此方便而又如此有价值。在保守的图书主人和开放屏幕主人的较量中,屏幕主人将获胜。通过这10亿人面前的屏幕,搜索科技将会把人类所有的知识从孤立的书本中转化成为寰宇图书馆。

  (本文原载于纽约时报杂志,作者Kevin Kelly。Kevin Kelly是Wired杂志的“资深独立评论员”,也是《失控:机器、社会制度和经济世界的新生物学》等书的作者。他最近还为时报杂志撰写了关于数字音乐的评论。)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及其影响分析编辑本段回目录

内容提要Google发布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世界震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日渐加强,并从数字图书馆向整个图书馆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方面扩展。文章比较具体地分析了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并从上述四个方面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影响作了分析。

Google digital library摘要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图)图书数字化图书数字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Google

正文
2004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公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将这些闻名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扫描制作成电子版,供用户免费检索、阅读。Google公司的这个计划震动了世界,图书馆界讨论尤其热烈。由此引发了专家们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乃至图书馆业生存问题的讨论。有人认为这个计划的实施可以和当年德国人古腾堡发明的活版印刷相比,能够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发展走向。

1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

Google计划中的数字图书馆和目前图书馆界谈论的数字图书馆有一定差异,其实质就是图书的数字化扫描,并通过网络提供服务。为了实现其“组织全球信息,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可获取和可利用”的使命,Google在2004年7月推出了GooglePrint服务,与五大图书馆的合作计划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前,Google在与出版商的合作项目中,已与多家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收集这些出版社已出版或即将出版的出版物,同时也与建立联系,收集他们自出版或已经不再版的图书。为了获得更多的图书来源,才推出了与图书馆的合作计划。
在这项计划中,预计数字化图书数量将达到3000万册。从目前情况来看,Google同目前参与合作的几家图书馆签署的合同各不相同。合作方总藏书量扫描量说明
密歇根大学700万册700万册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斯坦福大学800万册200-800万册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哈佛大学1500万册4-1500万册包括有版权图书和没有版权图书
仅提供该馆所藏的1900年以前
牛津大学800万册100万册出版的藏书
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万册1923年以前不受版权限制的图书

从上表可见,参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的五个合作方,并不是毫无保留地奉献出其全部馆藏。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已经同意贡献全部馆藏图书交给Google扫描,不过斯坦福大学最初将提供200万册,并最终预备将其800万册藏书统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哈佛大学图书馆虽然馆藏图书最多,共有1500万册,但出于对图书的保护问题,目前只打算先让Google扫描其馆藏图书中的4万册,假如Google能保证在扫描过程中不对图书造成任何损伤,哈佛大学图书馆愿意把所有馆藏图书制作成电子版放到网上。出于对版权问题的慎重,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馆藏最少,只同意将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中的一部分制作成电子版,但其中有不少为易碎的珍藏。
将这些图书数字化制作成电子版后,Google将根据图书的版权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对于已进入公共领域的图书,Google答应用户浏览图书的全文,这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绝版原著;对于那些仍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假如能与这些出版物的出版商或建立合作关系,将根据协商的程度,在网上提供其部分章节或全文;假如未能建立联系,那么在网上只会刊登节录,用户只能在网上阅读其目录、内容摘要或专家评论。
通过GooglePrint不仅能够提供书名、ISBN等属性检索,还能对图书进行全文检索,显示图书的相关信息以及有关该书的评论。同时Google与一些销售商建立链接,提供图书的网上购买途径。此外,Google已将OCLC的联合目录纳入其索引库,用户通过输入地址代码,可以获得图书收藏馆的信息。

2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分析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之所以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的数字图书馆不再只是人们讨论中的蓝图,而是一个即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Google这项宏伟的计划,不仅为用户提供数量巨大的的数字化图书,而且建立了一种数字图书馆运营的新模式。
1建设进程和规模
图书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MichaelA.Keller对此评论说:“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在努力数字化图书,但限于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原因,速度是非常缓慢。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我们数字化产品的输出从小作坊规模进入真正的工业化生产。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提升了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和服务水平”。由此可见,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突破了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双重瓶颈,使数字化图书的生产进入工业化操作。
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一项耗时、费力又耗费金钱的工程。Google计划投入5亿美元用于图书的数字化,目前,他们的扫描速度大约为每分钟25本书,仅在斯坦佛大学图书馆中,天天就扫描高达5万页,而且将来会进一步提高速度,计划10年完成3千万册图书。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已建的,或在建的以数字图书为主的大型数字图书馆项目,比如:中美合作建设的“中美百万册书计划”,计划用4-5年的时间完成100万册中英文图书的数字化;还有我国最早的、以公司独立运作方式建设的“超星数字图书馆”,自1998年开始建设,到2005年底,其数字化图书总量也只有100万种左右。因此,无论从建设规模、资金投入还是建设速度,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都是目前最有竞争力的项目。
2运营模式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向所有人提供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化服务,即普遍存取是数字图书馆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首先要有可供利用的数字资源库,其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即良好的运营机制。
目前,从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模式上看,主要有政府投资建设和企业投资建设两种方式。由于数字资源库的建设花费巨大,政府的投入通常只是启动经费或项目经费,所以,项目建设完成后,往往因维护经费不足,而成为不再发展的“死项目”,或只对其服务范围内的读者提供无偿使用。而企业投资建设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运营方式,提供有偿服务。比如,超星数字图书馆就采取发行读书卡和会员制方式,开展网上书刊的检索和原文提供服务】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采用的却是不同于上述两种做法的运营模式。Google既不要政府拨款,也不向用户收费,免费提供图书的浏览服务。但借助千万册数字化的图书,无疑将为Google吸引来更多的用户。用户数量的增加则意味着Google广告的升值,由此,为其赢得更多的收入。此外,这项计划也将为Google带来新商机。比如,在图书内容旁边刊登相关广告,对绝版图书提供免费浏览和收费下载服务,直接参与图书的销售等等都有可能成为Google未来的卖点。
因此,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通过广告赢利来为图书数字化付费,其最终结果是“双赢”,用户不再需要为图书付费,而Google又获得的新的商业增值机会。这种模式形成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商业生态链,并能维持数字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3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影响分析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不仅改变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方式,而且将改变图书馆业的竞争格局,由此还将影响扩大到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传播领域。假如将这个计划比喻成一次地震,其震源在数字图书馆,波及范围依次扩大为图书馆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甚至世界文化的传播。
附图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影响图
1对图书馆业的影响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对图书馆业的影响最为深刻,由此引发了Google是否会取代图书馆这个命题,一些闻名学者和图书馆学家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在发达国家与地区,上网找资料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读者到馆率持续走低,Google的计划将会加快这种进程。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迈克尔-A-凯勒说:“20年内,世界大部分知识都会被数字化,并可供浏览。人们希望能在因特网上免费阅读,就像今天在图书馆一样。”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保罗-勒克莱尔认为:网络真正实现了阮冈纳赞的“为读者找书,和为书找读者”的理想。网络信息如此丰富,意味着图书馆的书架已经不再是学术研究开始的地方,人们更多的是利用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发现的门户,这使得传统图书馆的知识中介地位受到挑战,Google可能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
然而,也有许多学者认为数字化图书不能取代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达恩坦认为,对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仅仅通过一本书的装帧和质量,研究者就能够分辨出这本书的出版年代、出版商及其目标读者。将所有的知识都放到网上,敲敲键盘就能够得到的想法显然不合理。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保罗-雷克勒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图书馆还是要继续增加藏书、进行分类、积累信息,他说:“电视并没有取代广播,而录像带和DVD也不妨碍人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究竟读书远比盯着电脑屏幕要舒适得多。”总之,Google要承担图书馆的全部功能也不现实。
由于知识产权问题的存在,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刚进行就陷入和出版商的版权纠纷中,因此Google对图书馆业的影响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未雨绸缪,对于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带来的挑战,图书馆业必须对功能转型和角色定位进行认真思考:
Google这样的商业公司正在涉足图书馆的服务领域,而且以免费的方式出现,将会挑战国家对图书馆的定位,长期将会影响国家对图书馆的投资。
图书馆也可以借助Google这样的商业机构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使读者更广泛地了解图书馆。与Google的合作也是推广和宣传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Google这样的搜索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揭示,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访问图书馆。
图书馆要进行功能转型和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在保持图书馆原有的以收集、整理、存贮、提供信息资源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拓展信息素质培养、研究咨询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比如,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的服务模式InformationCommons。
图书馆员的职业也要重新界定,传统图书馆员的主要职能是信息整序和提供,而在网络环境中,知识导航以及信息真伪鉴别可能成为现在以及未来的主要职责。
总之,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现将使读者极大受益,客观上获得了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将图书馆业推上了一条完全变革的不归路。
2对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影响
由于人们可以随意地、大量地在网络上发表信息,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以及鱼龙混杂是公认的,非凡是来自网络日志和不知名网络的信息更是真假难辩,使网络信息真实性大打折扣,远不及纸、杂志和书籍。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使3千万册数字图书溶入互联网中,将极大地改善互联网上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这些来源于世界闻名大学的图书馆的资源,是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源,可信程度高,从而促进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Google自身来说,在实施数字图书馆计划之前,仅能向人们提供表层信息,即提供给人们某个网站、网页的线索或链接,搜索结果中的大部分链点都没有所谓的深层网站的访问权,人们需要进行链接后才能获取其所需的内容信息。而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将使Google从一个单纯检索服务提供商向内容服务提供商转变。该计划将结构化信息资产转移到它的数据库中,将极大地充实Google的非网络资源信息库,同时,借助于其快速的检索能力和已经形成的用户认知度,Google自然成为一个天然的数字图书馆门户,并能够向用户提供简便的、一站式的服务。正如Google的创始人佩吉所说:“我们梦想把图书馆员所钟爱的组织好的知识搬到网上,以拓展知识的宽度”。
Google的这一计划赋予了它超越微软、Yahoo等竞争对手的更大的竞争优势,使竞争对手坐立不安并积极采取措施。Yahoo开展了针对性的反击,于2005年10月推出了“开放内容联盟”项目与Google抗衡。他们之间的竞争的最终受益者必将是读者,同时避免出现Google独家垄断所带来的“赢者通吃”的局面。此外,图书馆界应该维持这种局面,在与他们的合作中保持平衡,例如,OCLC同时对Google和Yahoo开放其联合目录。这样才能维持网络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3对世界文化传承的影响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国外有些人认为:“网上查不到的内容就是不存在的”,其实质是说,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会成为整个人类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记忆库。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内伊在法国《世界》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了前面的旧有模式,还附加了新的价值观。”
现在世界上还存在意识形态的竞争,这个全球性图书馆建成以后,可能影响全球多元化的价值观,从而影响着人类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比较典型的问题是英语文化霸权和历史记忆扭曲问题。
由于Google在网络上的强势地位,这个计划的实施无疑将使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其他国家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和Google合作,要么在学术领域逐渐淡出,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
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内伊指出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扭曲的问题,他说:“在19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时候,法国在筹划纪念活动时,不得不搜寻英国或美国档案库中的资料与解释,其中很多都是被歪曲的,是按照盎格鲁-撒克逊方式的记忆。”这一事实表明,在互联网的海洋里,信息丰富,但真假难辨。对搜寻结果的确认过程,科学权威与出版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英美文化与思想已经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无疑将放大这种影响,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价值标准,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也许这个问题不仅是法国人所关注的,而应该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关注的。在美式意识形态通过大众文化侵袭到了全世界的今天,如何防止其马太效应的继续扩大,是各国决策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读者们来说,在享受Google提供的便利的时候,更要注重维护本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Google即将推出网上仿真图书馆千万册书籍供浏览.2004-12-1.http://it.zaobao.com/pages6/commerce17120html
2BarbaraQuint.GoogleandResearchLibrariesLaunchMassiveDigitizationProject.2004-12-20..http://www.infotoday.com/newsbreaks/nb041220-shtml
3http://www.cadal.net/
4莫少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及其比较研究.2003-01-09..http://news.sohu.com/20041217/n22353746shtml
6秋声.建虚拟图书馆,这些人是怎么想的?.2005-01-10..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4455668pageno=1
7ChrisNuttall.哈佛图书馆拟“Google”上网.2004-12-2.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7/7188html
8CatWizard.Google数字化图书将终结传统图书馆?.2004-12-18..http://blog.blogchina.com/catwizard/405400.html
9法国人向“Google图书馆”宣战.2005-03-08..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92350&cid=247190
10Google搜索市场占有率创新高占美国52%份额.2005-06-29..http://tech.netook.com/Archives/200506/00920asp
11法国人向“Google图书馆”宣战.2005-03-08..http://www.ewen.cc/books/bkview.asp?bkid=92350&cid=247190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未来发展的哲学观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年末,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建立数字图书馆,准备以扫描的方式将哈佛、牛津、斯坦福、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以及各大出版商发行的图书数字化,互联网用户在登录http://print.google.com网址后,即可对感兴趣的书目进行检索。他们计划用5年的时间把5000 万册图书数字化。这一计划的公布引起全世界各国的关注。针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国内外各界人士展开热烈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争论仍在继续,学术界和法律界对此都尚无定论。由此可见,如何看待和解决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所引发的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和总结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及对其评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看待这一事件未来走向的新思路。
    1 数字图书馆发展历程与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
    1.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在1971年7月由Michael Hart发起的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图书馆,是图书数字化的先行者。它是一个以自由的和电子化的形式,基于互联网,大量提供版权过期而进入公有领域书籍的一项协作计划。古登堡计划是将书籍通过扫描或者输入的方法,使之数字化。所有书籍的输入都是由志愿者来完成的,并将这些书籍文本化。到2006年,该计划35周年时,古登堡计划以及有超过33万册的在线书籍,每月有350本可用的新书。Michael希望到2015年可用书籍能达到100万册。此后,各种形式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为信息传播与资源共享做出重要的贡献。但这个发展也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试验、规划阶段。1994年6月19日—21日, 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次国际会议”。1994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正式决定投资2400万美元给伊里诺斯厄巴纳—尚别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拉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1994年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它将迈向数字化时代。
    第二阶段是起步与应用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有了商业性数字图书馆和图书馆开发的数字图书馆。但仍限于国家图书馆、大型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专业图书馆等。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数字图书馆、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公共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 英国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数字项目等。 在中国,2000年启动的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互联网出版分社已经获得授权,为各类数字图书馆用户接入这些数据库,丰富和扩充用户单位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商业性数字图书馆,如超星等也发展很快。
    第三阶段是规模扩大阶段。数字图书馆经过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互结合、共存互享之后,已进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新、规模大、资源丰富、技术更先进、服务面广、受益者多、影响深、竞争激烈。
    1.2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发展历程
    Google于2003年12月就推出GooglePrint试用版,当时是一种书摘搜索,与亚马逊的全文搜索差距较大。
    2004年10月Google与美国著名出版商兰登书屋合作后,范围内容扩大,Google开始索引图书全文。但在图书馆数字化计划宣布前,一直声明暂无与图书馆合作的计划。由于在版图书所占图书比例有限,因此GooglePrint的目光瞄向了图书馆的丰富馆藏。
    Google在同5个著名图书馆合作后,将其馆藏数字化,通过GooglePrint为用户提供查询服务。Google称其目的是维护图书和图书馆在互联网中的地位,使图书馆的“离线”图书成为“在线”资源。通过Google吸引更多用户使用图书馆,使有些绝版图书在数字化后获得重生。Google将GooglePrint 向图书馆的扩展称之为“Google出借图书馆藏书”。Google联手世界名校,开创业内先河,进军数字化搜索市场。有人把这一创举与人类印刷术的发明相提并论,认为这将在全世界掀起一场信息化革命。到目前为止,Google图书搜索上面只有少量无版权保护的图书才提供PDF版本下载,对于其余的大部分图书,只能在线阅读一小部分预览内容。
    2 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为什么在世界上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除了Google公司在世界上超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及时计划巨大的原因之外,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 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矛盾
    图书馆界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看法不一。大多数图书馆同仁对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持有欢迎的态度,认为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在服务内容、服务功能、信息资源建设与重组、质量标准保障、系统的积累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都有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必将对图书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图书馆内部也有少数人担忧图书馆将成为Google庞大数据库中普通的一部分,仅把传统图书馆当作一个资源的提供者,使图书馆仅成为资源的保管者,而不是服务的承担者,从而使其失去在社会中的位置。
    2.2 版权问题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一开始,就触及版权保护问题。出版商对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态度经历一个欢迎、怀疑、反对的发展过程。2004年10月Google发布其图书搜索引擎时,该计划从一提出就不乏赞扬和批评的声音。一些学者及图书馆行业人士对该计划大加赞扬,整个出版界持有欢迎的态度,并积极参与,称可促进知识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当得知Google扫描的图书包括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后,图书作者和出版商提高了警觉,出版商开始产生疑虑和反对,经多次谈判破裂后,双方都失去了耐心,开始对簿公堂,至今尚无结果。 据最新消息报道, 在2006年10月4日开幕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40 余家德国出版社联合推出了一个自己的互联网图书搜索引擎“Volltextsuche online”。这些德国出版社希望通过提供自己的图书搜索引擎从Google手中抢回本来是属于自己的领地。负责牵头组织这一项目的是德国书商协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出版社加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个完全可以与Google图书搜索相媲美的在线服务。在中国,有多家出版社与Google签订版权协议,使这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可以在Google进行全文检索。
    2.3 涉嫌文化入侵
    现在,Google在短短几年内,所向披靡,已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美国信息文化新的代表。Google,不仅是一种图书搜索行为,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用户的价值观念的行为,威力不可小觑。因此,就在Google推出图书数字化计划后。世界一些国家反应强烈,表示要坚决抵制。其中,法国的态度最为强烈。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内伊称:“所有过去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了前面的旧有模式,还附加了新的价值观。”现在Google对4000多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是美国文化又一次入侵全球各民族文化的一个信号。他指出,“我不是反美主义者,但我不想让所有的东西都反映出美国文化的影子,我们面临着美国文化统治下一代的危险。在网络上实现图书的数字化时,我希望法国也能从自己的角度从事这项工作。”他提出,法国应该作出反应,把优秀的法文图书进行数字化。在2006年3月1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责成法国文化部长,尽快研究如何使法国和欧洲图书在网上推广的办法。2005年5月我国学者黄宗忠在论文中提出我国牵头建设亚洲数字图书馆,来防犯以美国为首的互联网英文国家文化的侵略。美式思想形态通过大众文化侵袭到了全世界,而网络也许是最后的战场。
    在国内,号称中国Google的百度也加快了对图书数字化资源占领的步伐。 据2006年9月25日报道,百度宣称目前签约的客户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超星图书、书生电子、北大方正,合作的图书书目累计达到1500万册,科技期刊文献达到1.3万种。 国家图书馆也正在与百度谈论通过网络接口可以搜索到国家图书馆书目的合作事宜。 由此可见, 国内外的信息服务商都在加快与Google竞争的步伐。
  3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未来发展的哲学观
    笔者认为应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观来看待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所引发的各方面复杂矛盾的未来发展趋势,拓宽我们的思路,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便最终建立起新的知识传播平台。
    3.1 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对立统一观
    图书馆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两者看似对立,但由于两者各有其优缺点,体现了信息的多样化。数字图书是通过一个开放式的软硬件集成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可以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有效存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信息共享。而纸质图书历史价值极高,尤其是孤本、善本、名人字画、作家手稿等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时,其阅读方式的随意性、便捷性和观赏性是数字图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数字图书的发展不会取代纸质图书,两者最终将达到互相依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一个统一的局面。数字图书对纸质图书会起到一个宣传的作用。如斯坦弗大学纸质图书的借阅量上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我认为应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观来看待这两种图书的存在,不能只用对立的眼光去看待这两种相互关联的事物。对于图书馆来说应转变观念,在发展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有竞争力的多样化信息服务。
    3.2 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对立统一观
    从表面看来,二者存在对立,不负责任的资源共享必然损害到作者的版权利益,而过于强调版权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共享的实现。但从全局来看,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依赖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资源共享需要有完善的版权保护政策来制约和发展它。设想如果不用必要的版权保护政策来制约资源共享行为,那么,不但作者创作积极性被打消,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表面看来存在对立,其实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观点和办法加以解决。任何极端的想法和做法,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罚。在发展数字图书馆时,既要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将无著作权限问题的文献信息最大化资源共享,同时,更要在正确处理版权问题情况下,尊重作者的劳动收益和各方面权益,将更多的具有版权的文献信息提供给读者。因此,Google与出版商目前虽然是一种对立的局面,但会随着采用相应的办法加以解决,两者最终将会统一起来,在互相制约的同时,协调发展,任何一方不会在对立中消亡。
    3.3 文化的对立统一观
    欧洲对付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做法和中国的想法都说明了其计划并不能使美国文化统一于世界。事物发生与存在有其正面,就会有其反面,两者相互制约,协调发展。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产生,必然会引起各国的强烈反应,各国出于保护自身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与之抗衡,如欧洲的做法和各国对付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相应措施,都说明了不同文化的对立。Google数字图书馆作为美国的文化产业,自然带有美国文化的诸多痕迹,但由于其文献信息的广泛性,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Google也会考虑到世界各地区文化的认同性,同时,各国文化自身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图书馆所能左右的。所以,Google数字图书馆在推销美国文化的同时,实际上承担着一个各国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在全球化进程下,文化并不会以一种文化模式取代另一种文化模式的方式更迭,而是互相补充,互相转化,互相渗透,最终呈现出同一的发展趋势。因此,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最终并不能够使美国的文化统一于世界,而只能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
    3.4 Google与信息服务商的对立统一观
    Google与其他信息服务商在商业竞争中是对立的关系,它们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扩大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正是这个原因,Google才推出了数字图书馆计划,希望这一计划将为Google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力图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但是,作为它的竞争对手,其他网络服务商也不会袖手旁观,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会想尽办法,赶上和超越Google。尤其是亚马逊、微软、雅虎、百度等网络服务商在技术力量和市场占有率上并不处于劣势,它们的有力竞争将使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取得成功遇到更大的挑战。它们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任何矛盾双方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性体现在它们的竞争中,同样同一性也体现在它们的竞争中。因为它们在数字图书馆市场上展开的竞争,使得事物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最终将使两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市场经济环境下其他产业一样,在提高技术和加强管理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最后经过优胜劣汰,既能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又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的成熟发展。
    3.5 Google与数字图书馆的辩证统一观
    其他数字图书馆存在无意义的言论过早。事物具有多样性,相互对立的事物有其各自的优缺点,面对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其他数字图书馆项目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抵制。从现实情况来看,各国各地,尤其是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始筹建数字图书馆,并且呈现出资源共享和联合发展的趋势。虽然Google在技术力量和覆盖范围上有着其他数字图书馆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各国和一些跨国际的网络平台都会从商业利益考虑加快数字图书馆的联合,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和国家、机构保护主义的介入,Google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维持很久。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Google数字图书馆与其他数字图书馆并存的一种局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垄断局面不会出现。
    4 结束语
    有人认为Google的做法有些极端,是一种狂言,走得最快的不一定是走得最远的。但笔者认为, Google 数字图书馆计划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即使Google停止其数字图书馆计划,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其他信息服务商来进行这项计划,或者大大小小类似事件也会发生,这是事物发展的大趋势,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众所周知,图书的数字化能够更大地方便读者的阅读,也符合网络环境下读者的强烈需求。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虽然存在着版权问题,但这并不能够阻挡其前进的步伐。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从表面来看是互相对立的,但实质上,两者又是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关系。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这一新生事物,在初期可能会有诸多对立的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种合理的解决办法。应该感谢Google,是它提供了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商合作的新思路,并在引发争议的同时,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我相信,通过这一事件的带动,给数字图书馆建设者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将想方设法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版权问题是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争议的焦点。其实这种争议并不新鲜,只是Google把这一问题扩大化,使此问题更明朗,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这将有利于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加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最终解决此矛盾,使人们接受这一新生事物。世界是多样化的,即使Google完成了其宏伟的目标,也不会是绝对完美的,各种形式与规模的实体,也有其独特的发展空间,使其在社会上立足,以此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对立统一性,这将使任何新生事物最终统一于一个合理的生态链上,对于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所引发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也不例外,都能够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观点,掌握处理问题的最佳尺度,最终将建立起新的知识传播平台,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国出版社联合抗衡Google.[2006—10—06].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610/5327f6c4b2c542a79634976fe1f20f5e.shtm
    [2] 黄宗忠.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阶段——关于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筹建的评价与对策.图书情报知识,2005(10):15
    [3] 谷歌百度角力中文图书搜索.[2006—07—05].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607/223e74ee8ffb489abed5ad394be8bf68,shtm
    [4] 图书馆直面数字化生存.[2006—10—05].http://www2.ccw.com.cn/06/0637/b/0637b077—1.html
    [5] 肖志宏,从Google的版权策略看数字图书馆与版权冲突的最终解决方式.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4):59 

“谷歌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之争 编辑本段回目录

 近日,正在建设的“谷歌数字图书馆”引起欧洲舆论的关注。对该项目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全球著名的谷歌网络公司于2004年计划对全球已经绝版或已退出图书市场的图书进行扫描后建立“谷歌数字图书馆”,使全球网络用户通过互联网能重新看到这些人类知识的结晶。作为第一步,谷歌公司先征得美国国会图书馆 
等几十家知名图书馆的同意,开始对他们的藏书进行扫描,并率先向美国用户推出“谷歌数字图书馆”。迄今已完成了对1000多万册图书的扫描。 
  谷歌此举受到网络用户的欢迎,认为谷歌做了一件大好事,使人们有机会接触许多本来无法接触到的孤本和珍贵史料,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便利,也为发挥史料的科研价值和史料的永久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此举却受到部分作者和出版商的指责,认为谷歌不征得作者本人和出版商的同意就将图书扫描,并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构成了对著作权和版权的侵犯,指责谷歌“盜窃”全球文化成果,想“垄断”数字图书市场。一些作者和出版商甚至将谷歌告上了法庭。 
  面对这场集体诉讼,谷歌提出了一项一揽子解决方案。谷歌计划在美国扫描的图书有2500万册,同意为每本图书支付60美元。考虑到有些图书是几百年前出版的,版权早已过期,所以谷歌愿意一次性支付1.25亿美元。不过,这一解决方案需要得到美国法院的批准。预计美国纽约的法院将在今年10月7日对此作出裁决。一旦法院批准这一方案,谷歌还可以将那些版权虽未过期、但作者已经不在的“孤儿图书”收进其数字图书馆。 
  在谷歌的数字图书馆中,有许多图书是欧洲出版的。谷歌的做法同样触犯了有关欧洲国家的版权法。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的作者和出版商几乎群起而攻,有的要求欧盟出面与谷歌交涉,有的直接将状纸递进美国法院。一些欧洲出版协会认为,谷歌提出每本图书支付60美元,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版权交易的标准,不能接受。 
  经过多次商谈和听证,谷歌作出妥协,一是承诺只扫描150年以前的欧洲图书,因为那些图书已过了版权保护期。二是对那些版权尚未过期、被译成英文的欧洲图书,谷歌将征求版权所有者同意后再将这些图书收进数字图书馆。
  欧盟委员雷丁表示,她赞成对还在版权保护期、但已不再印刷出版的图书进行扫描,并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因为这有助于消费者接触那些已不再出版的图书。同时,欧盟应尽快建立版权所有者登记制度,欧洲版权人在数字图书销售后的收益,可以由欧盟版权所有者登记机构转交。 
  据悉,谷歌已与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达成默契,由谷歌出资6000万欧元对该馆100万册藏书进行扫描,包括17世纪至19世纪的藏书,帮助该馆对全部藏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作为回报,谷歌可以获得这批数字图书。 
  此间出版界指出,欧洲国家近期对谷歌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关注及其保护版权的呼声,有可能增加谷歌与国外图书馆合作的变数。不过,谷歌也在调整对策,以应对新的形势。谷歌近日表示,其数字图书馆将免费向网络用户提供,但像亚马逊那样的网络书商可以向用户销售进入谷歌数字图书馆的密码。这样就不会影响网络书商的利益。谷歌的这种姿态能否平息业内和欧洲的反对,人们将拭目以待。 

谷歌数字图书馆前途坎坷编辑本段回目录

漫画: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侵权连环反应
漫画: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侵权连环反应

  在中国被裁决无限期推迟或重启谈判

  继续关注谷歌数字图书馆在华侵权事件,谷歌于1月12日单方面中止了第四次谈判,中国文著协同谷歌的谈判因此陷入了“尴尬局面”。2月22日,据悉,相关部门正在协调此事,希望谷歌可以重新回到谈判中来,尽快解决同中国著作权人的纠纷。

  在美和解协议听证遭遇多方反对

  同时谷歌在其“主场”美国再度面对反对者的发难。

  日前,就谷歌此前与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的“公平听证会”在纽约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进行。会上,经过多次修改的和解协议仍遭遇多方质疑。其中,作为谷歌的竞争对手微软以及亚马逊更敦促此次听证会法官驳回该和解协议。

  至此,这场从2005年开始,长达近5年之久的网络最大的司法战争更扑朔迷离,谷歌此前见到的一丝曙光,似乎又再度扑灭,谷歌数字图书馆正式成立变得更加遥遥无期。

  和解协议遭遇多方反对

  据悉,在本次听证会上,包括微软和亚马逊公司律师在内的众多反对者表示,谷歌与美国作协和出版商协会达成的和解协议将使谷歌对大量“无主作品”享有不公平的垄断地位,而且也违反了美国版权法规。

  亚马逊的代表律师称,该和解协议“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版权法”。微软知识产权策略方面的律师鲁宾表示,该协议将使谷歌不公正的获得多达1.74亿册书籍的专属权限。“如果大部分的书籍落入一个已经拥有支配地位的公司手中,这不可能有利于竞争。”

  除了微软、亚马逊等竞争对手外,德国、日本等国家作家的律师代表,以及美国司法部官员亦在此次听证会上提出了反对意见。

  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高级官员则表述了对该协议的担忧,“这一协议将使谷歌将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免受质询”,其表示,司法部正在就该协议可能对网络搜索和其他市场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

  另外,美国司法部在早些时间曾表示,谷歌及原告各方已对最初的和解协议作出了重大改进,但该协议“仍旧存在着重大问题”。

  由于听证会上,双方的辩论相当激烈,并且案情复杂,因此联邦法官在当日未作出判决,并决定无限期推迟关于是否允许谷歌将数百万图书进行数字化的裁决。这亦意味着从2005年开始的案件将继续拖延。

  谷歌强调该和解协议仅用于绝版书籍

  谷歌从2005年宣布将建立史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馆以来,关于版权问题的纠纷一直平息。在2005年期间,美国作家协会、美国出版商协会对谷歌提起法律诉讼,称谷歌数字化图书项目涉嫌侵权。微软、雅虎、亚马逊等竞争对手、德国、法国均投诉,美国司法部也表异议,该案堪称网络最大的司法战争。

  2008年10月,谷歌,同美国作协与出版商协会两家机构达成和解协议。对于该和解协议,不少行业机构表示反对。因此,该协议签署方于去年11月提交了修订版和解协议,希望借此来平息外界不满。

  有6800名作家和出版商推进了这一和解进程,但反对者对修改版协议提出了约500条反对意见。

  面对犹豫洪水般的反对声音,谷歌律师表示,该协议将仅使用于约500万册的绝版书籍。这些书籍现在都是不产生任何收入的,协议将为那些书籍的版权持有者创造一个增加收入的来源。

  美国作家协会执行总监表示,“我们认为协议将最终被通过。通过这个协议,作者的数字版权绝对将比以前受到更好的保护。”

  谷歌的数字图书馆尚未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已扫描了一千两百多万本图书。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www.studa.net/network/080916/10262810.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09-09/14/content_980910.htm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04093.html
http://www.nytimes.com/2006/05/14/magazine/14publishing.html?ei=5088&en=c07443e36874dbb8&ex=1305259200&partner=rssnyt&emc=rss&pagewanted=al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Google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Google digital library,谷歌数字图书馆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