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可·乔伊思(Michael Joyce),被誉为“超文本小说的祖师爷”

乔伊思的《下午,一则故事》(afternoon, a story)称得上是早期超文本小说经典。八七年在计算器协会的第一届超文本会议(ACM Hypertext)正式发表,磁盘版于九0年由东门系统公司(Eastgate Systems)进行商业发行。当时网络阅读正萌芽,超文本概念的应用也大都限于一般信息文件之间的切换,尝试将超文本提升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在当时算是相当前卫的作法。小说名家库佛(Robert Coover)九二年曾在《纽约时报》书评专栏撰文,以耸动的〈书之终结〉(“The End of Books”)为标题,赞誉这部作品是「超文本小说的祖师爷」(Coover 1992)。
乔伊思(Michael Joyce)身兼超文本学者与创作者身分,诠释纯文字超文本小说的形式美学,一向不余遗力,千禧年出版论文集,可说为超文本文学理论竖立起另一个滩头堡。八七年《下午》(Afternoon, a Story)及九五年《两种心思》(Of Two Minds)捻出「终止」(Closure)的超文本阅读概念,以之替代传统故事阅读的结局概念,千禧年《异见》(Othermindedness)仍可见此一思考的延续,但额外强调超文本的「重读」(rereading)诱惑。这里的重读并非指平面文字的第二次阅读与感受。
乔伊思认为,多向路径中的任一节点,有可能在循环过程里重复出现,或者当读者再次进入文本阅读,将历经不同的情节发展,这种「重复」动作会带来新阅读想法,也正是超文本所能提供的独特处,乔伊思如此论述:「连结本身,亦即重读本身,发现并开启了一个故事面向。重读并非图案的编织(textus),而是叙事折纸(origami),由其中开启或更新而得的东西并非是书写,而是各种可能书写所构成的叙事。重读的视觉动力(visual kinetic)在一空间释放出来,此一空间乃由计算机提供给〔超文本〕这一媒体,虽非唯一能适合这款表现的工具,却是无与匹敌」(Joyce 2000, 135)。类似的观察也可见诸于其它学者的论文,只是措辞不一定使用「重读」,例如伯恩斯坦用「重访」(revisiting; Bernstein, 22)、渥克(Jill Walker)则交叉使用「重复」(repetition; 115-6)。
个人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Michael Joyce (born 1945) is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Vassar College, NY, USA. He is also an important author and critic of electronic literature.

Joyce's afternoon: a story, 1987, was among the first literary hypertexts to present itself as undeniably serious literature, and experimented with the short-story form in novel ways. It was created with the then-new Storyspace software, deployed the ambiguity and dubious narrator characteristic of high modernism, along with some suspense and romance elements, in a story whose meaning could change dramatically depending on the path taken through its lexias on each reading. (For instance, a hard-to-find series of lexias presented a new set of facts about the narrator's actions which dramatically affected the reader's judgment of him.) His Twilight, a symphony: a hyperfiction (1996) was a second hypertext story.
Joyce's books include War outside Ireland: a novel (1982), Of two minds: hypertext pedagogy and poetics (1995), Othermindedness: 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culture (2000), and Moral tales and meditations: technological parables and refractions (2001). He is a graduate of the Iowa Writers Workshop.
Joyce has collaborated for the last six years with Los Angeles-based visual artist Alexandra Grant. The work Grant has made based on his texts ("The Ladder Quartet" and the "Six Portals") has been exhibited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 (MOCA) and Honor Fraser Gallery (Los Angeles).
第一本超文本小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本超文本小说《下午的故事》是纽约市瓦萨学院电子教学中心主任迈克尔·乔伊斯(Michael Joyce)撰写的,1987年由制作电子游戏的东门系统公司以软盘出版。创作使用该公司新开发的名为“Storyspace”(故事空间)的编辑软件,与用“向北”“用斧头砍山精”之类指令调动人物的电子游戏不同,这本超文本小说是在词语之间建立超链接关系,现已成为小说电子版的经典之作。
该公司后来陆续推出一系列主要基于词语的超文本读物,它创办的《东门超文本评论季刊》( Eastgate Quarterly Review of Hypertext)是第一种超文本读物评论杂志。1987年苹果公司给它的每一台Macintosh计算机配备HyperCard(超卡)软件,这是一种多媒体编辑系统,具有某些超文本的功能,如跳转、链接等,对超文本知识走出专家实验室和大学讲堂、推广到普通计算机用户起了一定的作用。
1989年航行家公司(Voyager Company)开始出版一套超文本丛书,名为《扩展书系》(Expanded Book Series),其中包括《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红与黑》等文学名著。这套书以软盘为载体,使用苹果计算机公司开发的“超卡”编辑软件,能检索词语、显示图像、标出书签、建立简单的超文本链接。
超文本小说经典:《下午,一则故事》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小说家迈克尔·乔伊斯(M.Joyce)1990年推出的超文本小说《下午》(Afternoon,a story)(注:Gaggi,Silvio,From Text to Hypertext:Decentering the Subject in Fiction,Film,the Visual Arts and Electronic Media,Philadelphia,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ress,1998.该小说可以从下面网站中找到:http://www.easregate.com/catalog/fiction.html.),共设计了951个技术链接,使作品组成了539个文本板块,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链接方式,形成不同的阅读路径,得到不同的叙事文本和故事情节。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说,我可能已经见到我儿子在今天早上死去。”(I want to say have seen my son die this morning)。读者点击这个句子中的不同词语,如“儿子”、“死”等,就会被导向完全不同的故事中去。这在原理上类似于传统的注释、回文诗、意识流小说叙事(如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后现代主义的“一因多果”和“丫式情节小说”(注:有关这类小说叙事结构的特点可参见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第12章对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库弗(Robert Coover)的小说《保姆》的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超文本小说经典:《Afternoon,a story》

读者对超文本(hypertext)理论若稍有涉猎,《下午,一则故事》(afternoon, a story)该是书单上不可漏列的一部超文本小说。这部作品称得上是早期超文本经典,作者麦可·乔伊思(Michael Joyce)乃理论先驱之一,也是创作者。
一九八七年,《下午》的磁盘版由东门系统公司(Eastgate Systems)进行商业发行,当时网络阅读正萌芽,超文本概念的应用也大都限于一般信息文件之间的切换,尝试将超文本提升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在当时算是相当前卫的作法。小说名家罗伯特·库佛(Robert Coover)曾在纽约时报的书评专栏撰文,赞誉这是“一部典雅、富争议性的作品……,对此新艺术形式的了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历年来的超文本学术研究也多未能免俗,总会提及这篇作品的贡献,不过这个经典地位近来却备受质疑。首先,在另一理论先驱乔治·连多(George P. Landow)的超文本文学课堂上,学生反映这部小说有轻视女性的嫌疑;出手最重的批判应属今年三月十五日网络版纽约时报书评。评论者劳拉·米勒(Laura Miller)点名《下午》和《胜利花园》(Victory Garden),指阅读这些作品像是漫无目标的游荡,因为相互连接的各网页(lexia)并没有重要性的差别,彼此之间的超级链接也没多大意义。米勒进而宣称这样的阅读实在是毫无意义而且无聊透了,最后还质疑这类新型文学的前景。这种不客气的评论叫东门旗下作家一口气怎咽得下去。隔没几天,这一行的重量级人物史都尔·摩斯洛坡(Stuart Moulthrop)立即叩应,驳斥米勒,指出《下午》和自己的《胜利花园》的“阅读结果和开始一部分是由读者先前的阅读路径来决定的,因此所有的(超级链接)选择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笔者自行测试的心得。先不计较《下午》的内容如何,光看所使用的阅读接口,便叫人却步。该文以东门早期开发的Storyspace软件写成,字型相当粗糙,阅读版面的设计也无法配合屏幕尺寸大小,因此读来非常吃力。作品每页底部有一连接钮,按下之后会出现多重路径选择。一般超文本小说的多重路径故事可能是多重线性情节的集合体,也可能是一部非线性的故事拼贴,企图以散乱片段呈现另一种意涵,雪莉·杰克森(Shelley Jackson)的《拼缀女孩》(Patchwork Girl)便是后一类的佳作。

A Screen from Shelley Jackson's Patchwork Girl (1995)
A Screen from Monica Moran's and Jaime Hernandez' Ambulance. An Electronic Novel (1993)
回头看《下午》,读起来既不像是多重线性情节的故事,亦不像是具有深层结构意义的零乱拼贴,倒像是把一则已写就的线性故事剪成片段,再胡乱安插成可接续的多重路径故事。比如说,在第一、二页的情节里,两个角色正走向冬日的停车场,下页的多重选择里有一页却变成两人坐在室内喝咖啡,情节的跳跃叫人摸不着头绪,形式上也寻不着合理的解释。

不同于《下午》将多重路径统一放在每页的文字之外,《胜利花园》的多重超级链接直接穿插于文内。以其网络上的节选版为例,每页字行间都选定几个字句来标记超级链接,供读者自由选择直接跳页。依超级链接所接续的网页读下去,大致可得到一条清晰的情节,之中掺杂些无需情节贯连的片段。然而,众多超级链接之间所可能构成的阅读路线数量过于庞大,刚入门的读者可能不适应,也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一股「漫无目标」的阅读感受。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网页制作工具如 Netscape Composer、Microsoft Frontpage,都可轻易写出排版精致的超文本小说,东门的Storyspace第一版和改良版能否撑下去,有待时间观察。不过从超文本文学发展来看,《下午》的粗糙接口正保存了早期超文本艺术发展过程的荜路蓝褛,同时也印证新科技引发艺术观念革命的可能或更新的速度。没人知道《下午》的经典光环能持续发亮多久,但它的历史意义值得肯定。至于米勒的否定看法则有待商榷,因为她所提及的例子并不足以代表全部的超文本艺术,而且形式上也未必是最具创意的作品。超文本艺术的发展时间尚短,潜藏的新艺术能量不可小觑,光是融合超媒体(hypermedia)所可能呈现的多样式,便可知前景如何了。
超文本文学编辑本段回目录
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作品在文本内部或文本结尾设置有超文本链接点,提供不同的情节走向供读者在阅读时选择,不同的阅读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因此也称为多向文本文学。超文本文学着眼点在于读者的高度参与、自由发挥与即兴创造,使得“过去由于物质和技术的限制而受到阻扼的人的意志和欲望,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畅通无阻地宣泄出来了。”
超文本文学的出现,实现了德里达、巴特等后现代主义大师提出的解构主义文本理论。与传统文学相比,超文本文学具有非线性、互动性、开放性、非中心化和未完成等特点,对以纸质印刷文本为媒介的传统文学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
但是,真正给传统文学以颠覆性影响的,还不是超文本文学的存现形式,而是它的非线性文本结构。传统文学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以字、词、句、段、篇章、标题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传统文学的情节通常完整连贯,一气到底。即使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淡化情节、消解情节,带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为艺术想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它们仍属扁平的静态结构,缺乏厚度感和立体的延展性。超文本文学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将众多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的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
超文本文学相对于传统平面印刷作品来说,具有革命性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超文本文学以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串通的特征。作家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地方打断、撕开,开辟新的叙事路径;也可以在文本的任何地方进行缝补、接续,保持文本叙事上的完整性。其二,从叙事主体上,打破了作家对叙事权的垄断,有限度地将叙事权渡让给读者。读者可以有限度地决定情节的发展方向,参与作家的创作活动。第三,传统的文学创作规则被打破。在超文本文学中,任何文学故事的情节发展都是多重选择的,读者可以参与进去,可以选择,文学作品之中文字组织的种种既定的规则受到极大的破坏。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美国小说家开始尝试运用超文本技术为小说创作开拓一条新路,将互联网上的超文本和超链接概念应用于小说创作,进行超文本小说的实验性创作。1987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第一届超文本会议上,麦可·乔伊思发布了他的超文本小说《下午,一个故事》,1990年由东门系统公司以磁盘版的形式发行。《下午,一个故事》在每页底部有多重选择的链接按钮,由此实现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多重路向选择,这种技术的实现,在今天的网络技术中已相当普及和简便,但在当时能将超文本技术运用于文学的创作确实是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的。由此,这部小说成为早期超文本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超文本小说的祖师爷”。从发行载体来说,《下午,一个故事》只是磁盘版的超文本小说,还不能称为“网络化文学”,但是,它为网络超文本小说的产生提供了一个范例。此后,美国作家史都尔·摩斯洛坡创作《胜利花园》,这部超文本小说虽然也是由东门系统公司以磁盘版的形式进行商业发行,但在网络上发表有一个简本。《胜利花园》不同于《下午,一个故事》将多重路径统一放在每页的文字之外,而是将多重超连接直接穿插于文內,每页字行间都选定几个字句作超文本链接的标志,供读者自由选择直接跳页。
超文本文学在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从新旧网络功能转化而来的创作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学的表现力。如在文本主体之外进行链接、跳转,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链接”,《下午,一个故事》就是采用的外部链接。在文本之中选择接点进行链接,我们可以称之为“内部链接”,《胜利花园》采用的就是“内部链接”方式。此外还有其他超文本链接、跳转方式,如随机链接,定时跳转等。
摩斯洛坡的《漫游网际》是采用定时跳转的超文本小说。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如果不使用浏览品的“停止”功能,小说的页面会在30秒内自动跳转页面,引导读者阅读下去。1999年,摩斯洛坡在他的新作《雷根图书馆》中,再次尝试了随机跳转技术在文学中的运用。《雷根图书馆》內的超连接对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个页面与多个页进行链接,在跳转时,由计算机随机从多个被链接的页面中选定一个跳转,这样,便形成一个多向路的叙事。读者在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第三次阅读,随机的跳转都会形成不同的文本对象,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意义。只要读者有兴趣和耐力多篇反复阅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技术特性,会带给文学更多的表现方式,同时,已有的创作形式也需要不断的求新,以求更完美地表达文学的内质。不可否认,新的文学创作技巧会给人们带来更多阅读困惑。文本跳转时的定时跳转,总是让人神经紧绷,心有旁虑,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焦虑情绪。如果带给读者阅读焦虑情绪不是作者的创作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就应该视为创作上的缺陷。再如随机跳转,计算机的随机选择只是一个简单的命令和函数,实现起来并不难。但计算机的随机是没有任何文本意义的“随机”,如何让每一次随机产生的文本都具有连续的可读性,而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天书”,也应是这种技巧进行创作时最大的难度。为了使随机选择后的文本具有连续可读性,创作者可能在文字上就要玩弄模糊、虚无、两可的技法,但这样做必然导致文本意义表达的丧失。
在美国,超文本文学已进入大学课堂。1992年前后,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库佛率先在布朗大学开设超文本小说写作班;Janet Murray教授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交互式和非线性小说”课程。网络上也出现了讨论超文本小说的专门网站,如“超地平线”,为读者阅读超文本小说提供向导。一些优秀的超文本文学作品已被制作成光盘版发行,这表明,超文本小说已具有商业价值了。
总结起来,各种不同的超文本小说有着共同的特点:1、超文本小说的主题是杂合的、无中心的。由于多重链接、多重选择,文本的内容是多项的,一个超文本小说包含多重主题,这也迎合了超文本的去中心化的性质。2、结构开放。这是由于非线性链接所致,小说的内部结构是由不同的信息块组成,没有固定顺序和页码,结构松散,人们从一个文本跳转到另一个文本,进行着交互式的阅读。3、文本形式多样化。超文本小说打破传统文本小说单一的文字结构,它是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交融于一体的文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超文本小说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由于结构开放,非线性链接,读者有了更加充分的选择自由,文本立体的延展性和多重节点的交叉,提供了文本结构的空白,为读者的参与和创造开拓了浩瀚的海洋。这样读者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这是主体生命个性的充分张扬。
超文本文学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理论联姻的产儿,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它代表了网络文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评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8年米勒(Laura Miller)在《纽约时报》撰文,点名修理乔伊思(Michael Joyce)和摩斯洛坡的超文本小说,指称阅读他们的作品,像是漫无目标的游荡,毫无意义而且无聊透顶。
摩洛斯坡稍后写信回应米勒,但字句不多(李顺兴2000, 段码9)。九九年,摩斯洛坡发表论文〈脱线的冒险〉,起因在于驳斥九七年角谷(Michiko Kakutani)的超文本观点。了解原委和内情之后,我们不妨将摩斯洛坡的论文视为对米勒的另一次还击。
角谷在《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刊登评论,认为超文本小说差不多相当于霍伯葛希叶(Robbe-Grillet)版的《迷雾之岛》和《魔兽争霸II》(WarcraftII)。角谷的贬抑,牛头不对马嘴的比拟,显然让摩斯洛坡难以消受。譬如说,《迷雾之岛》 和《魔兽争霸II》这两部电玩本身的源起系谱和玩家种类大不相同,难以在此一阅?x情况下归纳成一类,作风之草率,宛如「把《教父》和《三剑客》放在一起,强行曲解成七0年代电影的代名词」(Moulthrop 1999, 186)。